人物:王瓊

相關(guān)人物:共 34 位。
共 3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間府東光人,字廷陳,一作時陳,號龍灣。弘治三年進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嘉靖初,為吏部尚書。時議建世室以祀世宗生父,紀(jì)執(zhí)不可,議遂寢。又奏言人材當(dāng)惜,帝不納。以老病歸。卒年七十余。
維基
廖紀(jì)(1455年—1532年),字時陳,又字廷陳,號龍灣,直隸河間府東光縣(今河北省東光縣)人,官至吏部尚書。
庚子科(1480年)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七十五名舉人。
弘治三年(1490年)中式庚戌科二甲第八十九名進士。
都察院觀政,授吏部考功司主事,歷遷考功司、文選司郎中。
正德四年(1509年),任太仆寺少卿。
次年改太常寺少卿。
正德五年,任四夷館卿。
正德七年(1512年),任太常寺卿。
正德九年,任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廠,期間拒絕授受賄賂。
正德十二年,升任吏部右侍郎。
正德十四年,任吏部左侍郎。
明世宗即位后,拜為南京吏部尚書。
嘉靖元年(1522年),改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wù)。
此后被彈劾罷免。
嘉靖三年,大禮議方定,吏部尚書楊旦赴召,途中彈劾張璁、桂萼,張璁、桂萼一黨的陳洸遂彈劾楊旦而舉薦廖紀(jì),明世宗遂罷免楊旦,以廖紀(jì)取代。
廖紀(jì)則上疏推辭道:“臣已經(jīng)七十歲,精力不如喬宇,聰明不如楊旦。
”當(dāng)時世宗正厭惡此兩人,遂沒有批準(zhǔn)。
光祿署丞何淵請建世室,祀興獻帝,下廷議,廖紀(jì)持不可。
此后三邊總督楊一清召還內(nèi)閣,張璁等欲起用王瓊,廖紀(jì)則舉薦彭澤、王守仁,世宗沒有批準(zhǔn)。
此后則以鄧璋、王憲名上,竟用王憲。
嘉靖五年正月,御史張袞、喻茂堅、朱寔昌以世廟禮成,請寬恕大禮議中得罪的諸臣,張璁、桂萼亦以為請,奏章俱下吏部。
廖紀(jì)等人列上四十七人,但世宗卻沒有批準(zhǔn)。
御史魏有本以劾郭勛而救馬永被謫官,給事中沈漢等論救。
廖紀(jì)從容對答,并舉薦馬永和楊銳,得到世宗批準(zhǔn)。
廖紀(jì)此后因老辭職,得到批準(zhǔn)。
歷加太子太保、進少保,賜敕乘傳。
卒贈少傅,謚僖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56—1523 【介紹】: 明山東文登人,字廷秀,號半山。叢春子。弘治三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進左通政。耿直敢言,屢疏陳政事,劉瑾惡之,矯旨嚴(yán)責(zé)。瑾誅,擢戶部右侍郎,督理三邊軍餉。正德十五年遷南京工部尚書。世宗立,乞休歸,卒贈太子少保。生平博學(xué)嗜書。
維基
叢蘭(1456年—1523年),字廷秀,號豐山,山東文登人,弘治庚戌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
山東鄉(xiāng)試第六十六名舉人。
弘治三年(1490年)中式庚戌科三甲第三十八名進士。
授戶科給事中,彈劾梁芳、陳喜、汪直、韋興等人,進兵科右給事中,并罷免都督僉事吳安等人,升通政參議。
蒙古小王子俺答汗侵犯大同,命其擔(dān)任經(jīng)略紫荊關(guān)等地,獲勝。
正德三年(1508年),進通政司左通政,次年出理延綏屯田。
安化王朱寘鐇謀反,叢蘭陳言稱官員腐敗。
劉瑾大怒,矯旨嚴(yán)責(zé),而給事中張瓚、御史汪賜亦彈劾叢蘭。
數(shù)月后,劉瑾被誅,叢蘭升為通政使,不久升戶部右侍郎,督理三邊軍餉。
正德六年(1511年),兼管固、靖等處軍務(wù)。
同年冬,賑災(zāi)河南等地饑荒,并率軍平定河南白蓮教趙景隆作亂。
次年巡視居庸關(guān)等地、兼督宣府、大同軍餉,進右都御史,總制宣府、大同、山東軍務(wù),因敵寇作亂失事停半年俸祿。
正德十年,改為漕運總督,后兼巡撫江北。
四年后,因忤逆兵部尚書王瓊,解漕運總督職位,專任巡撫。
寧王朱宸濠謀反,叢蘭移鎮(zhèn)瓜州。
正德十五年(1520年),遷南京工部尚書。
乞致仕,卒贈太子少保。
范鏞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59—1520 【介紹】: 明陜西鞏昌府人,字鳴遠。
弘治六年進士。
擢御史,鯁直不避權(quán)幸。
正德中,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撫云南,以亮直為王瓊所惡,左遷湖廣參議。
卒謚恭惠。
維基
范鏞,字鳴遠,直隸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陜西鞏昌衛(wèi)(今屬甘肅)籍。陜西鄉(xiāng)試第五名。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進士。初授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升浙江按察司僉事,蕭山知縣鄒魯因私忿陷害當(dāng)?shù)赜泛尉?,范鏞經(jīng)過察訪,掌握實情,判定鄒魯?shù)炙?。升四川按察副使、備兵建昌,擢浙江參政、按察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云南,任?nèi)鏟奸除弊,得罪權(quán)閹劉瑾,貶湖廣布政司參議,次年卒。世宗請恤平反,賜祭葬,追謚恭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陜西蘭州人,字濟物,號幸庵。
弘治三年進士。
授工部主事。
歷刑部郎中,勢豪殺人,澤處以死。
中貴祈免,不聽。
正德初,歷浙江按察副使、河南按察使,所至以威猛稱。
再遷為右副都御史,提督軍務(wù),鎮(zhèn)壓劉六、劉七、趙燧等起事。
始至,申明軍法,將校畏縮當(dāng)死,自此大小數(shù)十戰(zhàn),無不得勝。
進右都御史。
總督川陜諸軍,鎮(zhèn)壓廖麻子、喻思俸等。
進左都御史。
經(jīng)略哈密,以與王瓊忤,又得罪錢寧,遂因經(jīng)略不當(dāng)被斥為民。
世宗即位,起兵部尚書。
未幾,因前經(jīng)略哈密事被劾奪職。
隆慶初,復(fù)官。
謚襄毅。
維基
彭澤(1459年—1529年),字濟物,號幸庵,陜西承宣布政使司臨洮府蘭州(今甘肅省蘭州市)人,軍事將領(lǐng)。
官至兵部尚書。
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進士,授工部主事,歷刑部郎中。
出為直隸徽州府知府,任內(nèi)賞識禮遇生員唐皋,后來唐皋考中狀元。
正德初年,改任真定府知府,為政嚴(yán)明。
升任浙江副使、河南按察使,均已威猛而著稱。
升任右僉都御史、遼東巡撫。
改右副都御史、保定巡撫。
當(dāng)時劉惠、趙燧在河南叛亂,命彭澤與咸寧伯仇鉞進剿,連續(xù)數(shù)十次戰(zhàn)役后,平定。
后晉升為右都御史、太子少保,蔭子錦衣世百戶。
替代洪鐘總督川、陜諸軍,討伐四川廖麻子、喻思俸叛軍。
平定后,不久,內(nèi)江、榮昌賊亂再起,之后他轉(zhuǎn)移征討,平定后升任左都御史、太子太保。
其再三請求歸還后,得到批準(zhǔn);但未離開時,恰逢土魯番佔據(jù)哈密,逮捕忠順王速檀拜牙郎離去,并索要金幣。
總制鄧璋、甘肅巡撫趙鑒等上報,請求派遣大臣經(jīng)略。
大學(xué)士楊廷和等一同舉薦彭澤。
彭澤因為久居戰(zhàn)場早已生厭,請求歸鄉(xiāng)引病辭職,并推舉鄧璋、咸寧侯仇鉞可繼任。
明武宗下詔書慰問勉勵,方才赴任陜甘總督。
為抵達后事平,遂歸還處理都察院事。
當(dāng)初,兵部尚書一職位缺,廷臣舉薦彭澤,但王瓊得到,且私下詆毀彭澤。
言官多彈劾王瓊,于是兩人有矛盾。
彭澤又時常辱罵錢寧,王瓊告訴錢寧,但錢未聽信。
王瓊于是邀請彭澤喝酒,并在屏間藏匿錢寧,挑撥彭澤喝醉并辱罵,使得錢寧聽到。
當(dāng)時恰逢蒙古入侵宣府,廷臣商議以許泰率領(lǐng)部隊進攻,彭澤總制東西兩邊軍務(wù)。
詔書剛下,罷免許泰,又不命彭澤總制,唯獨派遣提督率領(lǐng)兩個游擊部隊六千人,意以困住彭澤。
彭澤于是上奏派遣成國公朱輔,恰逢蒙古撤軍,彭澤歸還梳理都察院事。
當(dāng)初寫亦虎仙私下與土魯蕃酋速檀滿速兒勾結(jié),而彭澤最初不知而派遣。
滿速兒以城印來歸降,留下速檀拜牙郎等人。
寫亦虎仙再次出使并私通滿速兒,準(zhǔn)備進占肅州。
當(dāng)時,彭澤已經(jīng)離開,趙鑒也離去,李昆擔(dān)任甘肅巡撫,他顧慮有變,在甘州扣留人質(zhì),并驅(qū)逐寫亦虎仙出關(guān)。
滿速兒聽后大怒,再次進占哈密,并分兵進攻沙洲,親自率萬余騎兵進犯嘉峪關(guān)。
游擊芮寧與參將蔣存禮抵禦,芮寧率領(lǐng)七百部隊在沙子壩遇到敵軍,后兵敗陣亡。
滿速兒遂屠城殺掠。
明武宗再次詔彭澤提督三邊軍務(wù)。
恰逢副使陳九疇稱因為逮捕使者而使得內(nèi)應(yīng)絕,于是再次請求和議。
于是撤銷彭澤出兵,彭澤乞求歸鄉(xiāng)。
此后,王瓊追論嘉峪關(guān)戰(zhàn)敗,而錢寧從中參與,而大學(xué)士梁儲等堅持反對,于是事方止。
王瓊仍然堅持追論彭澤事,李昆、陳九疇一同被逮捕追論。
彭澤被貶為民、李昆被罷免官位,陳九疇除名。
明世宗繼任后,錢寧事敗,王瓊亦得罪。
御史楊秉中請求召回彭澤,隨即起用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侍經(jīng)筵、奉敕提督團營軍務(wù)。
李昆、陳九疇兩人亦恢復(fù)官職。
嘉靖元年(1522年),彭澤對軍隊官員進行改制,淘汰錦衣衛(wèi)所等官員,從而招致大量積怨。
言官交相彈劾,仍然加少保,賜敕乘傳歸。
當(dāng)時錦衣百戶王邦奇亦詆毀彭澤,稱哈密之事,是因為彭澤賄賂土魯番求和而導(dǎo)致,言語涉及楊廷和、陳九疇等。
因此張璁、桂萼遂逮捕陳九疇戍邊。
而彭澤亦被奪職為民,家居郁郁而卒。
隆慶初年,恢復(fù)官職,謚襄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60—1542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南夫,號白樓。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正德初,進侍講,為經(jīng)筵講官。被劉瑾排擠出外。瑾敗,復(fù)為侍講。世宗初累擢禮部左侍郎,力爭大禮,頗著風(fēng)節(jié)。尚書汪俊去,一鵬署部事。仍力言為本生父立廟大內(nèi)之非。入內(nèi)閣專典誥,敕兼掌詹事府事,累進禮部尚書。張聰、桂萼新用事,恨一鵬異己,乃出為南京吏部尚書,乞歸,卒謚文端。有《吳文端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南夫,長洲人。弘治癸丑進士。累官太子少保,南吏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文端。有集。
維基
吳一鵬(1460年—1542年),字南夫,號白樓,直隸長洲人。
明朝禮部尚書。
生于明英宗天順?biāo)哪辏?460年),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八年授翰林院編修,預(yù)修《大明會典》,丁父憂歸。
正德二年(1507年),晉升為翰林院侍講,充任經(jīng)筵官。
因得罪劉瑾,貶為南京刑部員外郎,后升任南京禮部郎中。
劉瑾被誅后,恢復(fù)為翰林院侍講。
此后加為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太常卿。
世宗初年,累擢禮部左侍郎。
與尚書毛澄、汪俊力爭大禮。
汪俊去官,一鵬署部事,累進禮部尚書,入內(nèi)閣典誥,為張璁、桂萼所忌,出任南京吏部尚書,兩年后,朝廷彈劾王瓊等人,吳一鵬等一并被彈劾,他于是請求致仕歸鄉(xiāng)。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去世,年八十三歲。
謚文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64—1519 【介紹】: 明浙江蘭溪人,字汝亨,號鶴山。從章懋學(xué),以學(xué)行知名。正德三年進士。授泰和知縣,有政聲。官至兵部員外郎。以諫武宗南巡,被杖死。
明詩紀(jì)事·戊簽·卷十
震字汝亨,蘭溪人。正德戊辰進士,除太和知縣。徵為兵部主事,進員外,諫南巡下詔獄,杖死。嘉靖初,贈太常少卿。
維基
陸震(1462年—1519年),字汝亨,號鶴山,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華府蘭溪縣(今浙江省蘭溪縣)人,正德戊辰進士。
正德末,官兵部車駕司員外郎,因諫武宗南巡遭廷杖身死。
陸震早年受業(yè)于同縣章懋,以學(xué)行知名。
弘治二年(1489年)舉己酉科浙江鄉(xiāng)試,正德三年(1508年)登進士,授泰和縣知縣。
當(dāng)時劉瑾獨攬朝政。
因拖欠鹽稅督責(zé)縣民償還者牽連數(shù)百人,陸震極力向上陳述,得以免除。
成鎮(zhèn)守太監(jiān)每年徵收進貢的細葛布,陸震均減少數(shù)額。
增建學(xué)校供諸生居住,搗毀過多的祠堂,祭祀有忠貞品操的人。
定額外的錢糧稅款,陸震調(diào)查后多達一萬五千石。
他還在縣旁建造糧倉,儲存糧食以備賑災(zāi)饑荒。
他還親自巡行鄉(xiāng)間村落,鼓勵農(nóng)桑。
他還制定防備盜賊的措施,并修磚城七里,外以土城十里包圍。
當(dāng)時,朝廷派廣西狼兵討伐盜賊,所到之處均擾民不止。
陸震告訴總督,命其不要任意停泊,官府準(zhǔn)備糧草,按次序進食,士兵行進秩序井然。
他還繼監(jiān)督搜捕永豐、新淦盜賊,因功受賞。
巡撫、巡按御史紛紛舉薦,被徵召為兵部主事。
泰和人建生祠奉敬他。
他在兵部,主管各司奏章,并與宦官勢力對抗,改任巡察紫荊關(guān)等地。
后因進言都御史彭澤、副使胡世寧無罪,而得罪尚書王瓊、陸完。
孝貞皇后去世后,明武宗從宣府趕回。
舉辦喪事數(shù)日后,又想北行。
陸震向皇帝直接上疏稱:奏疏沒有得到武宗回應(yīng)。
但不久,陸震升任兵部武選員外郎。
在明武宗南巡之爭中,他與黃鞏聯(lián)名上疏勸阻武宗南巡,于是被打入詔獄。
在獄中,他與黃鞏研究《易經(jīng)》的九卦,闡明憂患之道。
一同被逮捕入獄的人都在處理后事,只有陸震一語不發(fā)。
他被施杖刑,受了重傷,便寫信給他的兒子們稱:“我雖然死了,你等應(yīng)當(dāng)勤勉竭忠盡孝。
我雖然筆記草亂,但是心神不亂。
”隨后去世。
明世宗即位后,贈太常寺少卿,并賜予祭祀。
崇禎十七年(1644年),安宗朝廷追謚忠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真定府藁城人,字邦彥,號熊峰。成化二十三年與兄石玠同舉進士。與修《大明會典》。累擢為禮部尚書兼學(xué)士掌詹事府事。授檢討。嘉靖三年以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直內(nèi)閣。守己鯁狷,持論堅確,進退凜然。辭歸時襆被一車而已,都人嘆其廉潔。所作詩淹雅清峭,諷諭婉約,有詞人之風(fēng)。有《熊峰集》、《恒陽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邦彥,槁城人。成化丁未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歷掌翰林院禮部尚書,轉(zhuǎn)吏部,入直文淵閣,進武英殿大學(xué)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贈太保,謚文隱,更謚文介。有恒陽集。
維基
石寶(1464年—1528年),字邦彥,號熊峰,直隸藁城縣人。
成化丁未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
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名(亞元)。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
數(shù)次稱病居家,直到弘治末年才升任修撰。
正德改元,提拔為南京侍讀學(xué)士,歷任南京國子監(jiān)、北京國子監(jiān)祭酒,遷南京吏部右侍郎,改禮部,進左侍郎。
上疏力諫武宗前往宣府,不報。
改掌翰林院事。
正德十六年(1521年)拜禮部尚書,掌管詹事府。
世宗即位,石寶取代王瓊,任吏部尚書。
其為人剛直方正,謝絕請托,引起內(nèi)閣楊廷和不快。
僅僅兩個月即卸任,重掌詹事府。
嘉靖元年(1522年),奉旨祭祀闕里及泰山。
事竣還家,多次請求致仕,言官因其德高望重,紛紛上書請留,于是仍然起用。
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任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入?yún)C務(wù)。
“大禮議”爆發(fā)后,廷臣伏闕抗?fàn)?,石寶和毛紀(jì)都參與相助,無濟于事,后終因直言敢諫去職。
歷加太子太保,直至少保。
嘉靖七年(1528年)冬卒,謚文隱。
隆慶初年,改謚文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65—1517 【介紹】: 明山西和順人,字應(yīng)韶,號虎谷。
成化二十年進士。
授禮部主事。
劾太監(jiān)李廣,下獄,降知州。
后升陜西提學(xué)僉事,歷副使、按察使,召為國子祭酒,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
王瓊、喬宇同科中進士,號稱河?xùn)|三鳳。
明詩紀(jì)事·丙簽·卷八
云鳳字應(yīng)韶,和順人。
成化甲辰進士,授禮部主事。
歷員外、郎中,以劾太監(jiān)李廣誣下獄,謫陜州知州。
遷陜西提學(xué)副使,歷山東按察使,召為國子祭酒,以僉都御史巡撫宣府。
有《博趣齋稿》。
(《國史唯疑》:劉瑾末年欲收羅人望,蔡清、王云鳳俱以致仕起兩京祭酒。
蔡末聞命卒。
王輒請瑾臨太學(xué),如魚朝恩故事,復(fù)請??惕蟹ɡ?,永俾遵守。
云鳳甫釋褐,知禮蔡清為師,中緣忤李廣謫,生平可觀,不意末路披猖至此。
晉人猶以侶喬宇、王瓊并稱「三鳳」,不知何說。
田按:河?xùn)|三鳳,白巖品學(xué)政續(xù)稱最,晉溪、虎谷俱以交納嬖幸為玷。
虎谷文采較晉溪差優(yōu)。
如「洮水南分羌部落,鐵城西控漢山川」,「天連瀚海云常慘,風(fēng)起龍沙客自愁」,「草侵戰(zhàn)血秦王壘,塵沒雕梁竇氏宮」,「老僧相見坐無語,一院野花山寺秋」,皆可誦也。)
維基
王云鳳(1465年—1518年),字應(yīng)詔,號虎谷,山西遼州和順縣人。南京戶部尚書王佐之子。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年(1484年)聯(lián)捷甲辰科二甲第七十四名進士。二十三年(1487年)除禮部主客司主事,弘治四年(1491年)升祠祭司員外郎,九年(1496年)升祠祭司郎中,因彈劾太監(jiān)李廣與壽寧侯,被下錦衣衛(wèi)詔獄。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貶河南陜州知州,十二年冬入覲京師,升陜西按察司僉事、奉敕提督學(xué)校,十四年升副使,奉敕整飭洮河岷州兵備,十七年七月考績,都御史楊用寧及御史季春交薦,乃復(fù)改提學(xué)副使。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升山東按察使,八月丁母憂歸。服闋,以吏部尚書張?舉薦,依附劉瑾門下。正德四年(1509年)十一月起復(fù)為國子監(jiān)祭酒,曾去拜會劉瑾,劉瑾詫異其胡子茂密,叱曰:何物祭酒,一嘴豬毛耶。王云鳳惶恐跪謝。后來上章請求以劉瑾所行法例,刻板永著為令,又欲請劉瑾前去太學(xué)視察,如唐朝魚朝恩故事,被士論所鄙視。劉瑾倒臺后,王云鳳被科道官員彈劾,正德五年(1510年)九月請求致仕,不被允許,改任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十月因彈劾而致仕,回籍養(yǎng)病。七年八月經(jīng)御史楊邦珍、通政使丁鳳、都御史石玠等舉薦,起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赴任兩月后父親去世而歸。十年二月服闋,八月除職如故,清理浙江、福建鹽法,十一年正月再次以養(yǎng)病辭職。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東東平人,字維綱。弘治三年進士。授阜平知縣,改滑縣,召拜御史,巡按蘇松等府,嚴(yán)懲私設(shè)水牢之豪家,一方肅然。累官右僉都御史、遼東巡撫。嘉靖六年為三邊總制,御吉囊有功,為兵部尚書。會大同兵變,憲設(shè)計平定。在職請立京營分伍操練法,諸將不得借內(nèi)府供事規(guī)營操。前后歷官四十余年,以年滿七十乞休。卒年七十三。
維基
王憲(1467年—1537年),字維綱,號荊山,山東兗州府東平州人。
弘治庚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十一名舉人,三年(1490年)庚戌科進士。
歷任阜平縣、滑縣知縣,九年六月選授江西道試御史,十年八月實授,十二年巡按陜西。
正德二年(1507年)十月,升任大理寺右寺丞,三年五月轉(zhuǎn)左寺丞,十二月再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清理甘肅屯田,改甘肅巡撫。
五年入為太仆寺少卿,六月接替王彥奇任右副都御史、遼東巡撫,丁憂歸。
服闋,八年十一月改任撫治鄖陽,九年八月關(guān)陜兇荒,饑民流徙,改駐漢中等處,以安撫流民。
十一月調(diào)任大同巡撫,后因應(yīng)州抵禦戰(zhàn)功,而蔭子王汝成為錦衣衛(wèi)世襲百戶。
十一年(1516年)十月以病乞致仕,不許,尋升為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陜西,十二年三月入為兵部左侍郎。
十三年五月,兼左僉都御史、提督軍務(wù),與提督太監(jiān)張忠、左都督朱泰率團營兵二千人,平定涿州至蘆溝橋近畿盜亂。
明武宗南巡時,命其督理軍儲。
正德十六年正月代替王瓊為兵部尚書、提督團營。
明世宗即位,王憲被給事中史道彈劾后,自請去職。
嘉靖四年(1525年)十二月,朝廷舉薦鄧璋及王憲為陜西三邊總制兵部尚書,為言官所反對,世宗仍然堅持使用王憲。
王憲為部將王宰、史經(jīng)接連擊敗寇亂。
此后他又率領(lǐng)總兵官鄭卿、杭雄、趙瑛、都指揮卜云等分據(jù)要害擊退吉囊數(shù)萬騎兵,加太子太保銜。
因張孚敬、桂萼排擠,由王瓊接任三邊總制,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改任南京兵部尚書。
嘉靖八年(1529年)八月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如故。
當(dāng)時朔州告急,十二月朝廷舉薦其擔(dān)任宣大總督,王憲嚴(yán)詞拒絕,而被都給事中夏言、趙廷瑞彈劾罷免歸鄉(xiāng)。
嘉靖十年(1531年)十一月,世宗仍然追念其功,召為兵部尚書,并抵禦蒙古入侵。
十一年九月加柱國光祿大夫,提督團營,其負(fù)責(zé)京營操練,并裁減軍功冒領(lǐng)者。
大同發(fā)生兵變,王憲最初主張“首亂當(dāng)誅,馀宜散遣”,而大學(xué)士張孚敬與總督劉源清力主用兵,王憲于是不敢堅持此前議論。
但劉源清久攻不下,而北寇又內(nèi)侵,于是請求令派大將抵禦北方寇亂,而自己專以進攻大同。
王憲批準(zhǔn)其奏,因而招致大量言論反對。
此時世宗醒悟大同是重鎮(zhèn),不宜破壞,于是罷兵,叛亂遂平。
劉源清得罪離去。
幾年后,王憲數(shù)次上疏請求致仕,嘉靖十四年三月被許,令馳驛歸鄉(xiāng)。
嘉靖十六年卒于家,十月賜祭葬,贈少保,謚康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67—1532 【介紹】: 明廣西梧州人,字獻臣,號東湖。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順德知縣,拒修中貴人先祠,毀淫祠二百五十所,用其材作堤,修學(xué)宮、書院。御史汪宗器以為必有所中飽,欲借此倒之,執(zhí)下獄,查核無所得。正德中歷廣東副使,發(fā)中官潘忠罪,為忠反訐下詔獄,劉瑾矯詔,枷瀕死,戍雁門,旋赦免。楊一清薦之,擢江西右參政,從陳金、俞諫破姚源。擢右副都御史,上疏陳防范寧王朱宸濠逆謀。嘉靖初以右都御史致仕。卒謚清惠。有《西巡類稿》。
明詩紀(jì)事·丙簽·卷九
廷舉字獻臣,梧州人。成化丁未進士,除順德知縣。遷成都同知,改松江,擢廣東僉事,歷副使,劾中官逮系獄,戍雁門。赦免,擢工西右參政?乞休。起廣東右布政使,召為右副都御史,遷工部侍郎,改兵部、南工部、戶部,遷右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進南工部尚書。謚清惠。有《東湖奏疏》、《西巡類稿》。 (《列卿記》:廷舉作詩效陳白沙。 (《國史唯疑》:「吳廷舉初請從李獻吉學(xué)詩,音響不諧,為所哂,怒相排抵,免官去。后顧疏薦李。馀誦李《放歌》云:「東湖子,君非淟合涊沕之丈夫,馀亦豈卑卑與世而浮沈。恂復(fù)共斗非庸劣,廉藺終投萬古欽。」吳亦報之詩:「夫既覯顏面,豈不愜素心!如何異同論,三兩相參差?!股w兩公皆偉人,負(fù)氣不下,微生睚眥,旋消釋久矣!)
維基
吳廷舉(1459年—1527年),字獻臣,號東湖,祖籍嘉魚,廣西梧州府蒼梧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人,成化丁未進士。
官至南京工部尚書。
廣西鄉(xiāng)試第十七名舉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進士,授廣東順德縣知縣。
在任期間阻擋中官亂政,下獄后釋放。
十年后,出為四川成都府同知。
改任直隸松江府同知。
因尚書馬文升、劉大夏舉薦,升任廣東僉事。
從總督潘蕃討平南海、清遠諸盜亂。
正德初年,任副使,檢舉揭發(fā)總鎮(zhèn)中官潘忠二十罪。
潘忠則誣陷其其他事情,被逮捕入詔獄。
當(dāng)時劉瑾矯詔,枷之十馀日,幾乎死去。
戍守雁門關(guān),隨后釋放。
因楊一清舉薦其才,升任江西右參政,在連河擊敗華林賊亂,先后跟從陳金平定姚源盜亂,再跟從俞諫擊退。
當(dāng)時胡浩三既然接受撫恤后又叛亂,吳廷舉前往諭令被逮捕。
三個月后,勸胡浩三后被釋放。
胡浩三果然殺其兄胡浩二,賊軍內(nèi)亂。
官軍趁勝追擊獲勝。
但吳廷舉與副使李夢陽不協(xié),上奏李夢陽侵官,因乞休未批準(zhǔn),坐停一年俸祿。
起用為廣東右布政使,再次輔佐陳金平定府江賊亂。
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賑災(zāi)湖廣饑荒,再次出巡湖南定諸夷疆地。
寧王朱宸濠有謀反之謀,其上疏陳江西軍政六事,設(shè)防備方略。
明世宗即位,召吳廷舉為工部右侍郎,隨即改兵部右侍郎。
上疏詆毀陸完、王瓊、梁儲及少傅蔣冕,而自以為己昔居憲職無一言,乞罷黜以儆幸位。
當(dāng)時陸完已經(jīng)得罪,王瓊、梁儲已經(jīng)罷免,吳廷舉借以詆毀蔣冕,蔣冕遂求罷。
明世宗則降吳廷舉為南京工部侍郎,而挽留蔣冕。
嘉靖元年,吳廷舉乞休。
改南京戶部右侍郎,遷右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諸府。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事定,吳廷舉揣測世宗心意而奏定稱本生考。
給事中張原、劉祺因此交劾彈劾他,世宗沒有批報。
再改南京工部尚書,吳廷舉辭不拜,稱疾乞休。
嘉靖七年卒,享年六十九,總督姚鏌治其喪。
隆慶年間,追謚清惠。
共 3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