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本以

相關(guān)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9 【介紹】: 南朝梁僧。義興陽羨人,俗姓周。晉周處七世孫。七歲出家,齊武帝永明中,僧柔講經(jīng)于道林寺,法云咨決累日,詞旨激揚,眾所嘆異。梁武帝天監(jiān)中敕為光宅寺主。后奉詔譯扶南國所獻(xiàn)經(jīng)三部。普通六年為大僧正。創(chuàng)立僧制。撰有《成實論義疏》。與智藏、僧旻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義興陽羨人,住莊嚴(yán)寺。天監(jiān)中為光禪寺大僧正,終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義興陽羨周氏。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孫。母吳。方娩見云氣滿室。因以名之。七歲師事僧成玄趣寶亮。出家。住莊嚴(yán)寺。年十三受業(yè)于太昌寺僧宗莊嚴(yán)寺僧達(dá)而寶亮。每自以為不及。齊永明中。僧柔。東歸開講于道林寺。云處小床于前。咨決累日。由是顯名。尤與同寺僧旻游。采摭經(jīng)論。覆述文義。摩有間隙。每行路思義。輒過所造。觀長樂寺法調(diào)盛會。出而嘆曰。震旦天子之都。人物如此。可謂法座空矣。年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開法華維摩二經(jīng)。東莞徐孝嗣。每見云公俊發(fā)。自顧缺然。居母憂。毀瘠過禮。僧旻。以為圣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賢者企及。況佛訓(xùn)有存則報答生恩。以奉顏儀。沒則啟發(fā)菩提。以導(dǎo)神識。茍循私愛。返累至親。墮于惡道。惟智者。能以方便力。治制之。則善趣生矣。云乃割哀情。進(jìn)飲食。永元初。赴毗陵之請。道俗傾向。京城畢集。及梁高天監(jiān)二年。詔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云合經(jīng)論。撰四十科。為四十二卷。七年制注大品。朝貴請云講演。從之。又為光宅寺主。創(chuàng)立僧制。后世遵行?;侍诱埵?。入玄圃。講道談文。凡經(jīng)雨夏。云居上首。中書即順陽范軫。著神滅論詔云答之。以宣示臣下。文多不載。天監(jiān)末。復(fù)建一寺于秣陵縣。同下里。以報施主之恩。誠得爽塏之趣。即禪岡之西山也。又譯扶南國所獻(xiàn)經(jīng)三部。且以身外嚫施之物。舍入華林園光華殿。設(shè)千僧大會。而云亦遘疾矣。普通六年。詔為大僧正。帝幸同泰寺開大涅槃。設(shè)千僧會。廣集諸寺知事。及學(xué)行名僧羯磨。詔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由是疾篤。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六十有三。詔葬定林寺側(cè)。云尤研精法華。嘗于一寺講散。忽天華狀如雪飛而下。神僧寶志。呼云為大林法師。每來云所。輒留信宿?;蜓哉埛◣煪{子吼。即為部析。志便彈指贊曰。善哉微妙微妙。儀同陳郡袁昂家。有供養(yǎng)僧。學(xué)云法華。日夜發(fā)愿必欲似之。夢僧告曰。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解此經(jīng)可率敵邪。又夷陵縣漁人。于網(wǎng)中。得泥洹四相品經(jīng)一卷。末題云。宋元徽二年。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師。時云年昉十歲。名未遠(yuǎn)布。寺無光宅而此云者。竟不可測。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法云。
姓周氏。
宜興陽羨人。
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也。
母吳氏。
初產(chǎn)在草。
見云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出家。
更名法云。
從師住莊嚴(yán)寺。
為僧成玄趣寶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絕時世。
年十三始就受業(yè)。
大昌僧宗莊嚴(yán)僧達(dá)。
甚相稱贊。
寶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將必當(dāng)棟梁大法矣。
齊永明中。
僧柔東歸。
于道林寺發(fā)講。
云咨決累日。
詞旨激揚。
眾所嘆異。
年小坐遠(yuǎn)聲聞難敘。
命置小床處之于前共盡往復(fù)。
由是顯名。
與同寺僧旻。
等年臘齊名譽。
歷采眾師且經(jīng)且論四時游聽寒暑不輟。
或講前講末初夜后夜覆述文義。
間隙游習(xí)于路思義。
輒不自覺行過所造。
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
曾觀長樂寺法調(diào)講論。
出而顧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動靜威儀勿易為也。
前后法師或有詞無義。
或有義無詞。
或俱有詞義而過無威儀。
今日法坐俱已闕矣。
皆由習(xí)學(xué)不優(yōu)未應(yīng)講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開法華凈名二經(jīng)。
序正條源群分名類。
學(xué)徒海湊四眾盈堂。
僉謂理因言盡紙卷空存。
及至為賓。
構(gòu)擊縱橫比類紛鯁。
機辯若疾風(fēng)。
應(yīng)變?nèi)缧杏辍?div id="eqaskce"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0_3_53_comment'>
當(dāng)其鋒者罕不心務(wù)。
賓主咨嗟朋僚胥悅。
時人呼為作幻法師矣。
講經(jīng)之妙獨步當(dāng)時。
齊中書周颙。
瑯琊王融。
彭城劉繪。
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見云公俊發(fā)自顧缺然。
而性靈誠孝勞于色養(yǎng)。
及居母憂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殆不勝喪。
僧旻謂曰。
圣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顏儀使物生悅。
遠(yuǎn)則啟發(fā)菩提以道神識。
又云。
恩愛重賊不可寬放。
寬放此者及所親愛墮于惡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則惠兼存沒入諸善趣矣。
宜思遠(yuǎn)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細(xì)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進(jìn)飲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請。
道俗傾家異端必集。
弘振風(fēng)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歸巾褐識反。
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
天監(jiān)二年。
敕使長召出入諸殿。
影響弘通之端。
囋揚利益之漸。
皇高亟延義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詔令。
時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
云乃經(jīng)論合撰。
有四十科為四十二卷。
俄尋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講。
廣請義學(xué)充諸堂宇。
敕給傳詔。
車牛吏力皆備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云講之。
辭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當(dāng)今日之位。
法師是后來名德。
流通無寄。
不可不自力為講也。
因從之。
尋又下詔禮為家僧。
資給優(yōu)厚。
敕為光宅寺主。
創(chuàng)立僧制雅為后則。
皇太子留情內(nèi)外。
選請十僧入于玄圃。
經(jīng)于兩夏不止講經(jīng)。
而亦懸談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
至于吉兇慶吊不避寒暑。
時人頗謂之游俠。
而動必弘法。
不以此言關(guān)懷。
中書郎順陽范軫。
著神滅論。
群僚未詳其理。
先以奏聞。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與朝士書論之。
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
又與少傅沈約書曰。
主上令答神滅論。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說。
義經(jīng)丘而未曉。
理涉旦而猶昏。
至人凝照。
有本襲道。
赴機垂審。
臣下旨訓(xùn)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懷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復(fù)闡。
紂綴波崙之情。
預(yù)非草木。
誰不歔欷。
同挹風(fēng)猷。
共加弘贊也。
約答曰。
神本不滅深所伏膺。
神滅之談良用駭惕。
近約法師。
殿內(nèi)亦蒙敕答一本。
歡受頂戴尋覽忘疲。
豈徒伏斯外道可以永離眾魔。
孔釋兼弘于是乎在。
實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論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監(jiān)末年。
欲報施主之恩。
于秣陵縣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以法師建造。
可仍以法師為名。
即禪崗之西山也。
郊郭內(nèi)地實為爽塏。
結(jié)宇孤巖北面城市。
懷澗隱嶺。
窮人野之致。
終日論談曾無休廢。
天監(jiān)將末。
扶南國獻(xiàn)經(jīng)三部。
敕云譯之。
詳決梁梵。
皆理明意顯。
狀若親承。
帝抄諸方等經(jīng)。
撰受菩薩法。
構(gòu)等覺道場。
請草堂寺慧約法師為智者。
躬受大戒自莊嚴(yán)。
自茲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傾都。
或有年臘過于智者。
皆望風(fēng)奄附啟受戒法。
云曰。
戒終是一先已同稟。
今重受者誠非所異。
有若趣時。
于是固執(zhí)。
帝累勸獎每加說喻。
答曰。
當(dāng)先發(fā)愿。
若得相應(yīng)然后從受。
云欲發(fā)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啟于華林園光華殿設(shè)千僧大會。
分此諸物為五種功德。
上帝隨喜警梵從時。
鏘金候旭百和??氳。
眾妓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嘆。
普通六年敕為大僧正。
于同泰寺設(shè)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xué)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儀。
眾皆見所未聞。
得未曾有。
爾后雖遘疾時序。
而講說無廢。
及于扶接登座。
弊劇乃止。
至御幸同泰開大涅槃。
敕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
及遭父憂由是疾篤至于大漸。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宮悲惜為之流慟。
敕給東園秘器。
凡百喪事皆從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側(cè)。
太子中庶瑯琊王筠。
為作銘志。
弟子周長胤等。
有猶子之慕。
創(chuàng)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東王蕭繹各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經(jīng)術(shù)。
于妙法華研精累思。
品酌理義始末照覽。
乃往幽巖獨講斯典。
豎石為人松葉為拂。
自唱自導(dǎo)兼通難解。
所以垂名梁代誠績有聞。
而文疏稠疊前后繁映。
致依講誦有阻恒功。
嘗于一寺講散此經(jīng)。
忽感天華狀如飛雪。
滿空而下延于堂內(nèi)。
升空不墜訖講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與云互相敬愛。
呼為大林法師。
每來云所輒停住信宿。
嘗言。
欲解師子吼。
請法師為說。
即為剖析。
志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儀同陳郡袁昂云。
有常供養(yǎng)僧學(xué)云法華。
日夜發(fā)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夢有異僧曰。
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jīng)。
那可卒敵也。
每于講次有送錢物乞誦經(jīng)者。
多獲徵應(yīng)。
及得善夢如別記述。
夷陵縣漁人。
于網(wǎng)中得經(jīng)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題云。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師。
事勘校。
時云年始十歲。
名未遠(yuǎn)布寺無光宅。
而此品正則。
初云弘法次斷魚肉。
驗今意行頗用相符。
其有機神變化。
人莫敢競其類者。
云得此告彌深弘演云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8—645 【介紹】: 唐僧。常山真定人,俗姓房。年十四出家。太宗貞觀初,主持紀(jì)國寺,與房玄齡結(jié)為法友。新經(jīng)至,敕凈譯釋。后為普光寺主,仍知紀(jì)國上座。有《雜心玄文》、《金剛般若釋文舉義》、《大莊嚴(yán)論》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房,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隋唐間詩僧、譯經(jīng)家。早習(xí)儒典,14歲出家。曾從志念論師習(xí)《雜心》、《婆娑》論。隋文帝開皇末入長安,頗有聲望。唐太宗貞觀中與房玄齡等結(jié)為法友,參預(yù)波頗譯事,任《大莊嚴(yán)經(jīng)論》筆受,譯文深妙精切。高宗在東宮,復(fù)請為普光寺上座?;蹆舨W(xué)善辯,在唐初佛道論爭中屢挫對手。著述宏富,曾搜采自梁至唐初詩人之作,成《續(xù)古今詩苑英華集》20卷,今佚。另有《阿彌陀經(jīng)義》等著作,尚存?!?a target='_blank'>續(xù)高僧傳》卷三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首?!度圃娡饩帯费a詩1首。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凈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隋國子博士徽遠(yuǎn)猶子。年十四出家。貞觀二年新經(jīng)至。敕凈譯釋。十三年延為普光寺主。仍知紀(jì)國上座。十九年卒。年六十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生常山真定之房氏。從父徽遠(yuǎn)。隋國子博士。凈年十四出家。日記八千馀言。聽大智度雜心婆沙等論。及他經(jīng)部。隋開皇末。戾止帝城。嘉聲遠(yuǎn)播。學(xué)徒欽屬。 大業(yè)初。嘗至槐里。遇始平令楊宏。集道俗于智藏寺論義。且欲令道士先升座。時吾釋雖殷。莫敢言其非者。凈出眾謂曰。明府盛結(jié)四部。銓衡兩教。竊有未諭。請咨所疑。何者。蓋賓主有常禮。其猶冠屨之不可顛倒。豈于佛寺。而先道士乎。明府教義有敘。請毋墜彝倫。令曰。旨哉幾誤。遂先僧。道士于永通。令所重者。使六義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令即命凈申釋。且曰。法師必須辭理切對。不得犯平頭上尾。于時令冠平帽。凈因戲曰。貧道又不冠帽。寧犯平頭。令曰。不犯平頭。則犯上尾。凈曰。貧道脫屣升座。自可上而無尾。明府解巾冠帽??芍^平而無頭。令有靦容。凈因問通曰。有物混成。為體一故混。為體異故混。若體一故混。正混之時。已自成一。則一非道生。若體異故混。未混之時。已自成二。則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請為稽疑。于是通遂茫然無對。凈曰。先生既能開關(guān)延敵。焉得息鼓偃旗。便爾敗績。顧謂令曰。明府既焉道助。何以救之。令亦赧然。爾后雖屢進(jìn)援。皆應(yīng)機摧挫。 武德初。神堯皇帝幸延興寺法會。三府官僚咸集。時清禪法師。立破空義。相府記室王敬業(yè)。奏詔凈對論。問曰。未審破空??諒?fù)何破。答以空破空。非以有破。曰執(zhí)空為病。還以空破。是則執(zhí)有為病。還以有除。 貞觀二年。梵夾新至。詔所司選名德翻譯。凈當(dāng)筆受。出大莊嚴(yán)論等。撰疏三十卷。波頗三藏曰。此非東方菩薩耶。 十三年。高宗居?xùn)|宮。集諸宮臣。及三教學(xué)士。于弘文殿。令與道士蔡晃抗論?;握輪栐?。經(jīng)稱序品第一。未審序第何分。凈曰。如來入定徵瑞。放光現(xiàn)奇。動地雨華。假遠(yuǎn)開近。為破二之洪基。作明一之由漸。故為序也。第者為居。一者為始。序最居先。故稱第一?;卧?。第者弟也。為弟則不得稱一。言一則不得稱弟。兩字矛盾。何以會通。凈曰。向不云乎。第者為居。一者為始。先生既不領(lǐng)前宗。而謬陳后難。便是自難。何成難人?;卧?。言不領(lǐng)者。請為重釋。凈于是啟東宮曰。昔有二人。一名蛇奴。道帚忘掃。一名身子。一聞千解。然則蛇奴再聞不悟。身子一唱便領(lǐng)。此非授道不明。但是納法非俊?;卧?。法師言不出唇。何所可領(lǐng)。凈曰。菩薩說法。聲震十方。道士在座。如迷如醉。豈謂形體有聾瞽。其智抑亦有之。晃曰。野干說法。何由可聞。凈曰。天宮嚴(yán)衛(wèi)。理絕獸蹤。道士魂迷。謂人為畜。國子祭酒孔穎達(dá)。從旁進(jìn)曰。佛家無凈。法師何以構(gòu)斯。凈啟東宮曰。如來存日。已有斯事。佛破外道。外道不通。反謂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難破我。即是不平。何謂平等。佛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也。而今亦爾。以凈之諍。破彼之諍。彼得無諍。凈亦無諍也。于時東宮。語穎達(dá)曰。君既剿說。真為道黨。凈復(fù)啟曰。凈聞君子不黨。其如祭酒亦黨何。東宮怡然而笑曰。不圖法樂之至于斯。俄而東宮下令。請主普光寺。仍知本寺上座事。箋辭不許。 凈材贍學(xué)富。既弘經(jīng)論。兼綴編章。雜心玄文三十卷。俱舍疏三十馀卷。金剛般若釋文。太常博士褚亮為之序。法華纘述十卷。勝鬘。仁王般若。溫室。盂蘭盆。上下生。各出要纘。英華詩集十卷。吳王咨議劉孝孫為序。其馀著述。不盡錄。十九年更崇翻譯。詔下已謝病矣。時方六十有八。后莫悉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三
釋慧凈。
俗姓房氏。
常山真定人也。
家世儒宗。
鄉(xiāng)邦稱美。
凈即隋朝國子博士徽遠(yuǎn)之猶子也。
生知天挺雅懷篇什。
風(fēng)格標(biāo)峻器宇沖邈。
年在弱歲早習(xí)丘墳。
便曉文頌榮冠閭里。
十四出家。
志業(yè)弘遠(yuǎn)。
日頌八千馀言。
總持詞義罕有其比。
游聽講肆咨質(zhì)碩疑。
徵究幽微每臻玄極。
聽大智度及馀經(jīng)部。
神釆孤拔見聞驚異。
有志念論師。
馳名東夏。
時號窮小乘之巖穴也。
乃從聽習(xí)雜心婆沙。
學(xué)周兩遍大義精通。
根葉搜求務(wù)括清致。
由是嘉聲遠(yuǎn)布。
學(xué)徒欽屬。
開皇之末來儀帝城。
屢折重關(guān)更馳名譽。
大業(yè)初歲。
因?qū)す袍E至于槐里。
遇始平令楊宏集諸道。
俗于智藏寺欲令道士先開道經(jīng)。
于時法侶雖殷。
無敢抗者。
凈聞而謂曰。
明府盛結(jié)四部銓衡兩教。
竊有未喻。
請咨所疑。
何者賓主之禮自有常倫。
其猶冠屨不可顛倒。
豈于佛寺而令道士先為主乎。
明府教義有序。
請不墜績。
令曰有旨哉。
幾誤諸后即令僧居先坐。
得無辱矣。
有道士于永通。
頗挾時譽。
令懷所重。
次立義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令即命言申論。
仍曰。
法師必須詞理切對。
不得犯平頭上尾。
于時令冠平帽。
凈因戲曰。
貧道既不冠帽。
寧犯平頭。
令曰。
若不犯平頭。
當(dāng)犯上尾。
凈曰。
貧道脫屣升床。
自可上而無尾。
明府解巾冠帽。
可謂平而無頭。
令有靦容。
凈因問通曰有物混成。
為體一故混。
為體異故混。
若體一故混。
正混之時已自成一。
則一非道生。
若體異故混。
未混之時已自成二。
則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
請為稽疑。
于是通遂茫然。
忸怩無對。
凈曰。
先生既能開關(guān)延敵。
正當(dāng)鼓怒馀勇。
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荊棘。
仍顧令曰。
明府既為道助。
何以救之。
令遂??然。
爾后頻有援救。
皆應(yīng)機偃仆。
罔非覆軌。
自爾大小雙玩研味逾深。
注述之馀尋繹無暇。
卻掃閑室統(tǒng)略舊宗。
纘述雜心玄文。
為三十卷。
包括群典籠罩古今。
四遠(yuǎn)英猷皆參沈隱。
末又以俱舍所譯詞旨宏富雖有陳跡未盡研求。
乃無師獨悟思擇名理。
為之文疏三十馀卷。
遂使經(jīng)部妙義接紐明時。
罽賓正宗傳芳季緒。
學(xué)士穎川庾初孫。
請注金剛般若。
乃為釋文舉義。
郁為盛作。
窮真俗之教原。
盡大乘之秘要。
遐邇流布書寫誦持。
文學(xué)詞林傳諸心口聲績相美接肩恒聞。
太常博士褚亮。
英藻清拔名譽早聞。
欽此芳猷為之序引。
其詞曰。
若夫大塊均形。
役智從物。
情因習(xí)改。
性與慮遷。
然則達(dá)鑒窮覽。
皎乎先覺。
炳慧炬以出重昏。
拔愛河而升彼岸。
與夫輪轉(zhuǎn)萬劫蓋染六塵。
流遁以徇無涯。
舛駮而趨捷徑。
不同日而言也。
穎川庾初孫。
早弘篤信。
以為般若所明歸于正道。
顯大乘之名相。
標(biāo)不住之宗極。
出乎心慮之表。
絕于言像之外。
是以結(jié)發(fā)受持多歷年所。
雖妙音演說成誦不虧。
而靈源邃湛或有未悟。
嗟迷方之弗遠(yuǎn)。
眷砥途而太息。
屬有慧凈法師。
博通奧義。
辯同炙輠理究連環(huán)。
庾生入室研畿。
伏膺善誘。
乘此誓愿仍求注述。
法師懸鏡忘疲。
衢樽自滿。
上憑神應(yīng)之道。
傍盡心機之用。
敷暢微言宣揚至理。
曩日舊疑渙焉冰釋。
今茲妙義朗若霞開。
為像法之梁棟。
變?nèi)荷俊?div id="x5vbhx3"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1_4_155_comment'>
辭峰秀上。
映鷲岳而相高。
言泉激壯。
赴龍宮而競遠(yuǎn)。
且夫釋教西興。
道源東注。
世閱賢智才兼優(yōu)洽。
精該睿旨罕見其人。
今則沙門重闡。
藉甚當(dāng)世。
想此玄宗郁為稱首。
歲惟閹茂始創(chuàng)懷油。
月躔仲呂爰茲絕筆。
緇俗攸仰軒蓋成陰。
扣鐘隨其大小。
鳴劍發(fā)其光釆。
一時學(xué)侶專門受業(yè)。
同涉波瀾遞相傳授。
方且顧蔑林遠(yuǎn)。
俯視安生。
獨步高衢對揚正法。
遼東真本。
望懸金而不刊。
指南所寄。
藏群玉而無朽。
豈不盛哉。
豈不盛哉。
武德初歲。
時為三府官寮上下咸集延興。
京城大德競陳言論。
有清禪法師。
立破空義。
聲色奮發(fā)厲逸當(dāng)時。
相府記室王敬業(yè)。
啟上曰。
登座法師義鋒難對。
非紀(jì)國慧凈無以挫其銳者。
即令對論。
凈曰。
今在英雄之側(cè)。
廁龍象之間。
奉對上人難為高論。
雖然敢藉斂秋霜之威。
布春雨之澤。
使慧凈咨質(zhì)小疑。
令法師揄揚大慧。
豈非佛法之盛哉。
因問曰。
未審破空。
空有何破。
答曰。
以空破空非以有破。
難曰。
執(zhí)空為病。
還以空破。
是則執(zhí)有為病。
還以有除。
覆卻往還遂無以解。
貞觀二年新經(jīng)既至。
將事傳譯。
下敕所司搜選名德。
凈當(dāng)斯集。
筆受大莊嚴(yán)論。
詞旨深妙曲盡梵言。
宗本既成。
并纘文疏為三十卷。
義冠古今。
英聲藉甚。
三藏法師對仆射房玄齡鴻臚唐儉庶子杜正倫于志寧。
撫凈背而嘆曰。
此乃東方菩薩也。
自非精爽天拔。
何以致斯言之極哉。
其為異域見欽如此。
至貞觀十年。
本寺開講。
王公宰輔才辯有聲者。
莫不畢集。
時以為榮望也。
京輔停輪盛言陳抗。
皆稱機判委綽有馀逸。
黃巾蔡子晃成世英。
道門之秀。
才申論擊因遂徵求。
自覆義端失其宗緒。
凈乃安詞調(diào)引。
晃等飲氣而旋。
合坐解頤貴識同美。
爾后專當(dāng)法匠結(jié)眾敷弘。
標(biāo)放明穆聲懋臺府。
梁國公房玄齡。
求為法友。
義結(jié)俗兄。
晨夕參謁躬盡虔敬。
四事供給備展翹誠。
凈體斯榮問。
忘身為法。
又撰法華經(jīng)纘述十卷。
勝鬘仁王般若溫室盂蘭盆上下生各出要纘。
盛行于世。
并文義綺密。
高彥推之。
故其每有弘通。
光揚佛日。
緇素云踴慶所洽聞。
于時大法廣弘充溢天壤。
頗亦凈之功也。
然末代所學(xué)庸淺者多。
若不關(guān)外則言無所厝。
如能摧伏異道。
必以此學(xué)為初。
每以一分之功游心文史。
贊引成務(wù)兼濟其神。
而性慕風(fēng)流。
情寄仁厚。
泛愛為心忘己接物。
舒寫言晤終日無疲。
故使遠(yuǎn)近聞風(fēng)參請?zhí)钗?div id="xbhvptl"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1_4_273_comment'>
皆應(yīng)變接敘。
神悅而歸。
或筆賦緣情觸興斯舉。
留連旬日動成文會。
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曰。
鷲嶺光前選。
祇園表昔恭。
哲人崇踵武。
弘道會群龍。
高座登蓮葉。
麈尾振霜松。
塵飛揚雅梵。
風(fēng)度引疏鐘。
靜言澄義海。
發(fā)論上詞鋒。
心虛道易合。
跡廣席難重。
和風(fēng)動淑氣。
麗日啟時雍。
高才掞雅什。
顧己濫朋從。
因茲仰積善。
靈華庶可逢。
又與英才言聚。
賦得升天行。
詩曰。
馭風(fēng)過閬苑。
控鶴下瀛洲。
欲采三芝秀。
先從千仞游。
駕鳳吟虛管。
乘槎泛淺流。
頹齡一已駐。
方驗大椿秋。
又和盧贊府游紀(jì)國道場詩曰。
日光通漢室。
星彩晦周朝。
法城從此構(gòu)。
香閣本岧峣。
珠盤仰承露。
剎鳳俯摩宵。
落照侵虛牖。
長虹拖跨橋。
高才暫騁目。
云藻遂飄飖。
欲追千里驥。
終是謝連鏕。
又于冬日普光寺臥疾。
值雪簡諸舊游。
詩曰。
臥痾苦留滯。
辟戶望遙天。
寒云舒復(fù)卷。
落雪斷還連。
凝華照書閣。
飛素婉琴弦。
回飄洛神賦。
皓映齊紈篇。
縈階如鶴舞。
拂樹似花鮮。
從賞豐年瑞。
沈憂終自憐。
于是帝朝宰貴趙公燕公以下名臣和系將百許首。
中書舍人李義府。
文菀之英秀者也。
美之不已。
為詩序云。
由斯聲唱更高。
玄儒屬目。
翰林文士推承冠絕。
競述新制請擿瑕累。
凈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
乃搜采近代藻銳者。
撰詩英華。
一帙十卷。
識者懷鉛探其冠冕。
吳王咨議劉孝孫。
文才翹拔。
為之序曰。
釋教之為義也大矣哉。
智識所不能名言。
視聽所不得聞見。
馬鳴龍樹。
弘圣旨于前。
慧遠(yuǎn)道安。
闡微言于后。
至于紹高蹤而孤引。
踵逸軌以遐征。
誰之謂歟慧凈法師即其人矣。
法師淳和稟氣川岳降精。
神解內(nèi)融心幾外朗。
髫年對日丱歲參玄。
擢本森稍。
干云階乎尺木。
長瀾淼漫。
浴日道乎濛泉。
而慧炬夙明禪枝早茂。
臨閱川而軫慮。
眷定水以怡神。
慨彼勞生悟茲常樂。
三乘奧義煥矣冰消。
二諦法門怡然理順。
俄而發(fā)軔東夏。
杖錫西秦。
至于講肆法筵。
耹嘉聲而響赴。
剖疑析滯。
服高義而景從。
明鏡屢照而不疲。
鴻鐘待扣而斯應(yīng)。
窮涯盈量。
虛往實歸。
誠佛法之棟梁。
實僧徒之領(lǐng)袖者也。
余昔游京輦。
得申景慕。
寥寥凈域披云而見光景。
落落閑居入室而生虛白。
法師導(dǎo)余以實際。
誘余以真如。
挹海不知其淺深。
學(xué)山徒仰其峻極。
以法師敷演之暇。
商確翰林。
若乃園柳天榆之篇。
阿閣綺窗之詠。
魏王北山陳思南國。
嗣宗之賦明月。
彭澤之摛微雨。
逮乎顏謝掞藻任沈遒文。
足以理會八音。
言諧四始。
咸遞相祖述。
郁為龜鏡。
豈獨光于曩代而無繼軌者乎。
近世文人才華間出。
周武帝振彼雄圖削平漳滏。
隋高祖韞茲英略戡定江淮。
混一車書大開學(xué)校。
溫邢譽高于東夏。
徐庾價重于南荊。
王司空孤秀一時。
沈恭子標(biāo)奇絕代。
凡此英彥安可闕如。
自參墟啟祚重光景曜。
大弘文德道冠前王。
薖軸之士風(fēng)趣。
林壑之賓云集。
故能抑揚漢徹孕育曹丕。
文雅郁興于茲為盛。
余雖不敏竊有志焉。
既而舟壑潛移。
悼陵谷而遷貿(mào)。
居諸易晚。
惻人世之難常。
固請法師暫回清鑒。
采摭詞什耘剪蘩蕪。
蓋君子不常矜莊。
刪詩未為斯玷。
自劉廷尉所撰詩苑之后。
纂而續(xù)焉。
穎川庾初孫。
學(xué)該墳素行齊顏閔。
京兆韋山甫。
耿介有奇節(jié)。
弋獵綜群言。
與法師周旋情踰膠漆。
睹斯盛事咸共贊成。
生也有涯。
庾侯長逝。
永言怛化。
不覺流襟。
頃觀其遺文久為陳跡。
今亦次乎污簡貽諸后昆。
法師式遵舊章纂斯鴻烈。
余聊因暇日敬述芳猷。
俾郢唱楚謠同管弦而播響。
春華秋實與天地而長存。
遂使七貴揖其嘉猷。
五眾欣其慧識。
凡預(yù)能流家藏一本。
自爾國家盛集必預(yù)前驅(qū)。
每入王宮頻登上席。
簡在帝心群宮攸敬。
皇儲久餐德素。
乃以貞觀十三年集諸官臣及三教學(xué)士于弘文殿。
延凈開闡法華。
道士蔡晃講論好獨秀。
玄宗下令遣與抗論。
晃即整容問曰。
經(jīng)稱序品第一。
未審序第何分。
凈曰。
如來入定徵瑞放光現(xiàn)奇動地雨花。
假遠(yuǎn)開近。
為破二之洪基。
作明一之由漸。
故為序也。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序最居先。
故稱第一。
晃曰。
第者弟也。
為第則不得稱一。
言一則不得稱第。
兩字牟盾何以會通。
凈曰。
向不云乎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先生既不領(lǐng)前宗。
而謬陳后難。
便是自難。
何成難人。
晃曰。
言不領(lǐng)者請為重釋。
凈啟令曰。
昔有二人。
一名蛇奴。
道帚忘掃。
一名身子。
一聞千解。
然則蛇奴再聞不悟。
身子一唱便領(lǐng)。
此非授道不明。
但是納法非俊。
晃曰。
法師言不出唇何所可領(lǐng)。
凈曰。
菩薩說法聲振十方。
道士在坐如迷如醉。
豈直形體聾瞽。
其智抑亦有之。
晃曰。
野干說法何由可聞。
凈曰。
天宮嚴(yán)衛(wèi)理絕狩蹤。
道士魂迷謂人為畜。
時有國子祭酒孔穎達(dá)。
心存道黨。
潛扇蠅言曰。
佛家無諍。
法師何以構(gòu)斯。
凈啟令曰。
如來在日已有斯事。
佛破外道。
外道不通反謂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難破我。
即是不平。
何謂平等。
佛為通曰。
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即我平也。
而今亦爾。
凈之諍破彼之諍。
彼得無諍即凈無諍也。
于時皇儲語祭酒曰。
君既剿說。
真為道黨。
凈啟令曰。
慧凈常聞。
君子不黨其知。
祭酒亦黨乎。
皇儲怡然大笑。
合坐歡踴。
令曰。
不徒法樂已至于斯。
故凈之樞機。
三教發(fā)悟。
一斯類也。
頻入宮闈與道抗論。
談柄暫撝。
四坐驚詟。
蔡晃等既是道門鋒領(lǐng)。
屢逢屈挫心聲俱靡。
皇儲目屬凈之神銳難加也。
乃請為普光寺任。
下令曰。
紀(jì)國寺上座慧凈法師名稱高遠(yuǎn)行業(yè)著聞。
綱紀(jì)伽藍(lán)必有弘益。
請知寺任。
凈以弘宣為務(wù)。
樂于寂止。
雖蒙榮告情所未安。
乃委固辭不蒙允許。
慨斯恩迫致啟謝曰。
伏奉恩令。
慧凈為普光寺主。
仍知本寺上座事。
奉旨驚惶罔知攸措。
但慧凈不揆庸短。
少專經(jīng)論。
用心過分因構(gòu)沈痾。
暨犬馬齒隆衰弊日甚。
賴全生納養(yǎng)。
僅時敷說。
磨鈍策蹇濫被吹噓。
至于提頓綱維。
由來未悟。
整齊僧眾素所不閑。
恩遣曳此庸衰總彼殷務(wù)。
竊悲魚鹿易處。
失燥濕之宜。
方圓改質(zhì)。
乖任物之性。
既情不逮。
事實迫于心。
撫躬驚惕不遑啟處。
然恩旨隆渥罔敢辭讓。
謹(jǐn)謝聞。
伏增戰(zhàn)悚。
令答曰。
忽辱來書。
傾慰。
三覆之后自覺欣然。
竊聞。
如來雖跡起人間。
而道籠天外。
神功妙力不可思議。
寂爾無為。
則言語道斷。
湛然常住。
則心行處滅。
但為眾生煩惱漂沒愛河不得不大拯橫流令登彼岸故。
出入三界升降六天經(jīng)營十方良為于此。
若夫鹿園福地鷲嶺靈山。
灑甘露于禪林。
轉(zhuǎn)法輪于凈域。
付囑菩薩濟拔黔黎。
然后放光面門滅影雙樹。
寶船雖沒遺教猶存。
即是如來法身無有異也。
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遠(yuǎn)有彌勒文殊。
親承音旨。
近則圖澄羅什。
發(fā)明經(jīng)教。
五百一賢信非徒說。
千里一遇差匪虛言。
法師昔在俗緣門稱通德。
飛纓東序鳴玉上庠。
故得垂裕后昆傳芳猶子。
當(dāng)詩稱三百不離于苦空。
曲禮三千未免于生滅。
故發(fā)弘誓愿回向菩提。
落彼兩髦披茲三服。
至如大乘小乘之偈。
廣說略說之文。
十誦僧祇八部波若。
天親無著之論。
法門句義之談。
皆剖判胸懷激揚清濁。
至于光臨講座開置法筵。
釋義入神隨類俱解。
寫懸河之辯。
動連環(huán)之辭。
碧雞譽于漢臣。
白馬稱于傲吏。
今方古彼復(fù)何人。
所以仰請法師為普光寺主。
兼知紀(jì)國寺上座事。
又聞。
若獨善之心有限。
則濟物之理不弘。
彼我之意未忘。
則他自之情不坦。
且普光紀(jì)國俱是道場。
舊住新居有何差別。
法師來狀云。
魚鹿易處。
失燥濕之宜。
斯乃意在謙虛。
假稱珍怪。
昔聞。
流水長者。
遂能救十千之魚。
曠野獵師。
豈得害三歸之鹿。
但使筌蹄不用。
則言象自忘。
凈又謝曰。
重蒙令旨。
恩渥載隆。
追深悚怍。
但慧凈學(xué)慚照雪解愧傳燈。
濫叨榮幸坐致非望。
復(fù)蒙垂茲神翰。
播斯弘誘。
文麗辰象調(diào)諧金石。
加以恩兼道俗澤總存亡。
獎進(jìn)高深譬超山海。
循環(huán)百遍悲憙交懷。
徒知銘感。
豈陳螢露。
頻煩曲降。
顧己多慚。
謹(jǐn)謝聞。
用增怵惕。
登又下令。
與普光寺眾曰。
蓋聞?wù)]于西域。
像教被于東華。
古往今來多歷年所。
而難陀迦葉馬鳴龍樹。
既同瓶瀉。
有若燈傳。
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見意。
是以三十二相遍滿人天。
十二部經(jīng)敷揚剎土。
由其路者。
則高騁四衢之上。
迷其涂者。
則輪回六趣之中。
理窟法門玄宗秘藏。
非天下之至賾。
孰能與于此乎。
皇帝神道。
設(shè)教利益群生。
故普建仁祠紹隆正覺。
卜茲勝地立此伽藍(lán)。
請赤縣之名僧。
徵帝城之上首。
山林之士擁錫來游。
朝廷之賓摳衣趨座。
義筵濟濟法侶詵詵。
寔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壽域。
加以叢楹疊檊寶塔華臺。
洪鐘扣而弗諠。
清梵唱而逾靜。
若夫盧舍那佛坐普光法堂。
靈相葳蕤神變肸響。
今方古闇與冥符。
名器之間豈容虛立。
然僧徒結(jié)集須有綱紀(jì)。
詢諸大眾罕值其人。
積日搜揚頗有僉議。
咸云。
紀(jì)國寺上座慧凈。
自性清凈本來有之。
風(fēng)神秀徹非適今也。
至于龍宮寶藏象力尊經(jīng)。
皆挺自生知。
無師獨悟。
豈止四諦一乘之說。
七處八會之談。
要其指歸得其真趣而已。
固亦滌除玄覽老氏之至言。
潔靜精微宣尼之妙義。
莫不窮理盡性尋根討源。
其德行也如彼。
其學(xué)業(yè)也如此。
今請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
法師比者逡巡靜退不肯降重。
慇勤苦請方始剋從。
但菩薩之家體尚和合。
若得無諍三昧。
自然永離十纏。
亦愿合寺諸師共弘此意。
其迎請之禮任依僧法。
又令所司建講設(shè)齋。
并請法師廣開義理。
僚寀大集光榮一旦。
非夫經(jīng)力何以致斯。
乃創(chuàng)開法華末陳大論。
英達(dá)高勝擁萃門筵。
故能接誘玄素?fù)岢袑W(xué)識。
傳祠馳論大響嘉猷。
縱達(dá)清言光前絕后。
太子中舍辛谞。
學(xué)該文史。
傲誕自矜。
題章著翰莫敢當(dāng)擬。
預(yù)有殺青谞必裂之于地。
謂僧中之無人也。
凈憤斯輕侮。
乃裁論擬之。
文云。
紀(jì)國寺釋慧凈敬酬東宮辛中舍曰。
披覽高論博究精微。
旨贍文華驚心眩目。
辯超炙輠理跨連環(huán)。
幽難勃縱橫。
掞藻紛其駱驛。
映云霞而比爛。
葉金石相諧。
絢矣文章。
沖乎探賾。
非夫哲士誰其溢心。
瞻彼上人固難與對。
輕持不敏敢述朝聞。
豈曰稽疑寧酬客難也。
來論云。
一音演說各隨類解。
蠕動眾生皆有佛性。
然則佛陀之與先覺。
語從俗異。
智慧之與般若。
義本玄同。
習(xí)智覺若非勝因。
念佛慧豈登妙果。
答曰。
大矣哉斯舉也。
深固幽遠(yuǎn)杳冥難測。
吾子為信乎為疑乎。
其信也豈不然乎哉。
其疑也豈不深乎哉。
然則下士不笑。
不足以為道。
淺智不謗。
不足以為深。
仰度高明。
固無笑謗矣。
但其言濩落理涉嫌疑。
今當(dāng)為子略陳梗概。
若乃問同答異。
文郁郁于孔書。
名一義乖。
理堂堂于釋教。
若名同不許義異。
則問一不得答殊。
此例既升。
彼并自沒。
如其未喻更為提撕。
住無所住。
萬善所以兼修。
為無不為。
一音所以齊應(yīng)。
豈止絕圣棄智抱一守雌。
冷然獨善義無兼濟。
較言優(yōu)劣其可倫乎。
二宗既辯百難斯滯。
來論云。
必謂彼此名言遂可分別。
一音各解乃玩空談。
答曰。
誠如來旨亦須分別。
逍遙一也。
鵬鴳不可齊乎九萬。
榮枯同也。
椿菌不可齊乎八千。
而況爝火之侔日月。
浸灌之方時雨。
分同明潤。
而遂均其曜澤哉。
至若山毫一其小大。
彭殤均其壽夭。
莚楹亂其橫豎。
施厲混其妍蚩。
斯由相待不定相奪可忘。
莊生所以絕其有封非謂未始無物。
斯則余分別攻子分別。
子忘分別即余忘分別矣。
君子劇談幸無謔論。
一言易失駟馬難追。
斯文誡矣。
深可慎哉。
來論云。
諸行無常觸類緣起。
復(fù)心有待資氣涉求。
然則我凈受于熏修。
慧定成于繕刻。
答曰。
無常者。
故吾去也。
緣起者。
新吾來也。
故吾去矣吾豈常乎。
新吾來矣吾豈斷乎。
新故相傳。
假熏修以成凈。
美惡更代。
非繕刻而難功。
是則生滅破于斷常。
因果顯乎中觀。
郁乎宗也。
談乎妙也。
斯實莊釋玄同。
東西理會。
而吾子去彼取此。
得無謬乎。
來論云。
續(xù)鳧截鶴庸詎真如。
草化蜂飛何居弱喪。
答曰。
夫自然者。
報分也。
熏修者。
業(yè)理也。
報分已定。
二鳥無羨于短長。
業(yè)理資緣。
兩蟲有待而飛化。
然則事像易疑。
沈冥難曉。
幽求之士淪惑罔息。
至若道圓四果尚昧衣珠。
位隆十地猶昏羅縠。
圣賢固其若此。
而況庸庸者乎。
自非鑒鏡三明雄飛七辯。
安能妙契玄極敷究幽微。
貧道藉以受業(yè)家門。
朋從是寄。
悕能擇善敢進(jìn)芻蕘。
如或鏗然愿詳金牒矣。
于是廊廟貴達(dá)。
重仰高風(fēng)。
人藏一本緘諸懷袖。
同聚談宴為言先。
辛侯由茲頂戴。
頓祛邪網(wǎng)。
帝里榮勝望日披云。
各撤金帛樹興來福。
沙門法琳。
包括經(jīng)史摛掞昔聞。
承破邪疑乃致書曰。
近覽所報辛中舍析疑論。
詞義包舉比喻超絕。
璀璨眩離朱之目。
鏗鏘駭師曠之耳。
妙盡環(huán)中事殫辯囿。
譬玉衡之齊七政。
猶溟海之統(tǒng)百川。
煥煥乎。
巍巍乎。
言過視聽之外。
理出思議之表。
足可杜諸見之門開得意之路者也。
至如住無所住。
兼修之義在焉。
為無不為。
齊應(yīng)之功弘矣。
將令守雌顏厚獨善靦容。
乃理異之顯哉。
豈玄同之可得。
夫立像表意。
得意則象忘。
若忘其所忘則彼此之情斯泯。
非忘其不忘。
小大之殊有異。
是知日月既出。
無用爝火之光。
時雨既降。
何煩浸灌之澤。
故云彼此可忘非無此也。
故吾去也。
因故去而辯無常。
新吾來也。
藉新來談緣起。
非新非故熏修之義莫成。
無繕無剋美惡之功孰著。
生滅破彼斷常之迷。
寄因果示其中觀之路。
斷常見息則弱喪同歸。
中觀理融則真如自顯。
或談業(yè)理以明熏習(xí)。
乍開報分釋自然。
意出情端旨超文外。
報分有在。
鳧鶴自忘其短長。
業(yè)理相因。
草蜂各任其飛化。
可謂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體真會俗。
豈不然歟。
辛中舍天挺之才。
未等若人盡理之說。
子期可慚于喪偶。
顏生有愧其坐忘。
可以息去取之兩端。
泯顛沛之一致。
楚既得之。
齊亦未為失也。
法師博物不群智思無限。
當(dāng)今獨步即日梁棟。
既為眾所知識。
實亦名稱普聞。
加以累謁金門頻登上席。
扇玄風(fēng)于鶴籥。
振法鼓于龍樓。
七貴挹其波瀾。
五師推其神俊。
既聳垂天之翼。
又縱橫海之鱗。
支遁之匹。
王何寧堪并駕。
帛祖之方。
嵇阮未足連衡。
用古儔今。
君有之矣。
琳謝病南山棲心幽谷。
非出非處。
蕩慮于風(fēng)云。
無見無聞。
寄情于泉石。
遇觀名作實遣繁憂。
乍覽瓊章用祛痼疾。
徘徊吟諷循環(huán)卷舒。
奉蘊懷袖之中。
不覺紙勞字故。
略申片意。
謹(jǐn)此白書。
其所著述賦詞。
為諸道賢稱美如此。
及貞觀十九年更崇翻譯。
所司簡約。
又無聯(lián)類。
下召追赴。
謝病乃止。
今春秋六十有八。
聲問轉(zhuǎn)高。
心疾時動。
或停法雨暫有登臨云屯學(xué)館。
義侶則掇其冠冕。
文句則定其短長。
詞釆則揭其菁華。
音韻則響其諧調(diào)。
神氣高爽足引懦夫。
墻宇崇深彌開廉士。
斯并目敘而即筆。
故不盡其纖隱云。
釋洪昉 朝代: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六
釋洪昉。
本京兆人。
幼而出家遂證道果。
志在禪寂而亦以講經(jīng)為事。
門人常數(shù)百。
一日昉夜初獨坐。
有四人來前曰。
鬼王閻羅今為小女疾止造齋請師臨赴。
昉曰。
吾人汝鬼。
何以能至。
四人曰。
阇黎但行。
弟子能致之。
昉從之。
四人乘馬。
人持繩床一足遂北行。
可數(shù)百里。
至一山。
山復(fù)有小朱門。
四人請昉閉目。
未食頃。
人曰。
開之已到王庭矣。
其宮闕室屋崇峻非常。
侍衛(wèi)嚴(yán)飾頗侔人主。
鬼王具冠衣降階迎禮。
王曰。
有小女久疾。
今幸而痊。
欲造少福修一齋。
是以請師臨顧。
齋畢自令侍送無慮。
于是請入宮中。
其齋場嚴(yán)飾華麗。
僧且萬人佛像至多。
一如人間事。
昉仰視空中不見白日。
如人間重陰狀。
須臾王夫人后宮數(shù)百人皆出禮謁。
王女年十四五。
貌獨病色。
昉為贊禮。
愿畢見諸人持千馀牙盤食到。
以次布于僧前坐。
昉于大床別置名饌甚香潔。
昉且欲食之。
鬼王白曰。
師若長住此當(dāng)餐鬼食。
不敢留師。
請不食。
昉懼而止。
齋畢。
馀食猶數(shù)百盤。
昉見侍衛(wèi)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
昉請王賜之馀食。
王曰。
促持去賜之。
諸官拜謝相顧喜笑。
口開達(dá)于兩耳。
王因跪曰。
師既惠顧無他供養(yǎng)。
有絹五百匹奉師。
請為受八關(guān)齋戒。
師曰。
鬼絹紙也。
吾不用之。
王曰。
自有人絹奉師。
因為受八關(guān)齋戒。
戒畢。
王又令前四人者依前送之。
昉忽開目已到所居。
天猶未曙。
門人但謂入禪不覺所適。
昉忽開目命火照床。
前五百縑在焉。
弟子問之。
乃言其故。
昉既禪行素高聲價日盛。
頃到鬼所但神往耳。
而其形不動。
未幾晨坐。
有二天人其質(zhì)殊麗。
拜謁請曰。
南天王提頭賴吒請師至天供養(yǎng)。
昉許之。
因敷天衣坐昉。
二人執(zhí)衣舉而騰空。
斯須已到南天。
王領(lǐng)侍從曲躬禮拜曰。
師道行高遠(yuǎn)。
諸天愿睹師講誦。
是以輒請師。
因置高座坐昉。
其道場崇麗殆非人間過百千倍。
天人皆長大身有光明。
其殿堂樹木皆是七寶盡有光彩奪人目睛。
昉初到天形質(zhì)猶人也。
見天王之后身自長大與天人等。
設(shè)諸珍饌皆自然味。
甘美非常。
食畢王因請入宮。
更設(shè)供具談話款至。
其侍衛(wèi)天官兼鬼神甚眾。
后忽言曰。
弟子欲至三十三天議事。
請師且少留。
又戒左右曰。
師欲游觀所在聽之。
但莫使到后園。
再三言而去。
去后昉念曰后園有何不利而不欲吾到之。
伺無人之際竊至后園。
其園甚大泉流池沼。
樹木花藥處處皆有。
非人間所識漸漸深入。
遙聞大呻叫聲不可忍聽。
遂到其傍見大銅柱。
徑數(shù)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達(dá)。
或以銀鐺鎖其頂。
或穿其胸骨者。
至有數(shù)萬。
頭皆夜叉也。
鋸牙鉤爪身倍于天人。
見禪師至叩頭言饑曰。
我以食人故為天王所鎖。
今乞免我。
我若得脫但人間求他食。
必不敢食人為害。
為饑渴所逼。
發(fā)此言時口中火出。
問其鎖早晚。
或云毗婆尸佛出世時。
動則數(shù)千萬年。
亦有三五輩老者。
言誠志懇僧許解其縛。
而遽還。
斯須王至。
先問師頗游后園乎。
左右曰無。
王乃喜坐定。
昉曰。
適到后園。
見鎖眾生數(shù)萬。
彼何過乎。
王憮然曰。
師果游后園。
然小慈是大慈之賊。
師不須問。
昉又固問。
王曰。
此諸惡鬼常害于人唯食人肉。
非諸天防護。
世人已為此鬼食盡。
此皆大惡鬼。
不可以理待。
故鎖之。
昉曰。
適見三五輩。
老者頗誠言。
但人間求他食請免之。
若此曹不食之。
馀者亦可舍也。
王曰。
此鬼言。
何可信。
昉固請。
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來。
俄而解至。
叩頭曰。
蒙恩釋放。
年已老矣。
今得去必不敢擾人。
王曰。
以禪師故放汝到人間。
若更食人此度重來當(dāng)令苦死。
皆曰。
不敢。
于是釋去。
未久忽見王庭前有神至。
自稱山岳川瀆之神。
被甲面金色奔波。
言曰。
不知何處忽有四五夜叉到人間殺人食肉甚眾不可制。
故白之。
王謂昉曰。
弟子言何如。
適語師小慈是大慈之賊。
此惡鬼言寧可保任。
語諸神曰。
促擒之。
俄而諸神執(zhí)夜叉到。
王怒曰。
何違所請。
命斬其手足鐵鎖貫胸。
曳去而鎖之。
昉乃請還。
又令前二人送至寺。
寺已失昉二七日。
而在天猶如少頃。
昉于陜城中選空曠地造龍光寺。
又建病坊常養(yǎng)病者數(shù)百人。
寺極崇麗遠(yuǎn)近道俗歸者如云。
則為釋提桓因所請矣。
昉晨方漱。
有夜叉至其前。
左肩頭施五色毯。
而言曰。
釋迦天王請師講大涅槃經(jīng)。
昉默然還坐。
夜叉遂搩繩床置于左膊。
曰請師合目。
因舉其左手而伸其右足曰。
請師開目。
視之已到善法堂。
禪師既至天堂天光眩目開不能得。
天帝曰。
師念彌勒。
昉遽念之。
于是目開不眩。
而人身卑小仰視天形不見其際。
天帝又曰。
禪師又念彌勒佛。
身形當(dāng)大。
如言念之。
三念而身三長遂與天等。
天帝與諸天禮敬言曰。
弟子聞師善講大涅槃經(jīng)。
為日久矣。
今諸天欽仰敬設(shè)道場。
因請大師講經(jīng)聽受。
昉曰。
講經(jīng)之事誠不為勞。
然昉病坊之中病者數(shù)百。
恃昉為命。
常行乞給之。
今若留連講經(jīng)。
人間動涉年歲。
恐病人餒死。
今也固辭。
天帝曰。
道場已成斯愿已久。
因請大師勿為辭也。
昉不可忽空中有大天人身又?jǐn)?shù)倍于天。
天帝敬起迎之。
大天人言曰。
大梵天王有敕。
天人既去。
天帝憮然曰。
本欲留師講經(jīng)。
今梵天有敕不許。
然師已至。
豈不能暫開經(jīng)卷少講宗旨令天人信受。
昉許之。
于是置食。
食器皆七寶飲食香美精妙倍常。
禪師食已。
身毛孔皆出異光。
毛孔之中盡能觀見諸物。
方悟天身勝妙也。
既食設(shè)金高座敷天衣。
昉遂登座。
其善法堂中諸天數(shù)百千萬。
兼四天王各領(lǐng)徒眾同會聽法。
階下左右則有龍王夜叉諸鬼神人非人等。
皆合掌而聽。
昉因開涅槃經(jīng)。
首講一紙馀。
言辭典暢備宣宗旨。
天帝大稱贊功德。
開經(jīng)畢又令前夜叉送至本寺。
弟子已失昉二十七日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習(xí)堪輿家言,歷覽洪都諸山。
一日,至奉新參百丈禪師,告湖南見一山,乃一千五百善知識所居之地。
百丈問可住否,答以和尚骨相非彼山主。
時華林覺為首座,詢之亦不許。
一見典坐靈祐(溈山),謂為山主人。
后果如其言。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形質(zhì)寢陋。性坦率。不事儀律。僑寓孝感寺。日游市肆。與群少年飲啖。至相聚屠犬豕。鈔掠錢物。賭博斗驅(qū)。無不為。夜歸闔戶闃然。略未嘗出聲。間有耆年訶之曰。汝雖不自重。寧不為佛法慮乎。廣陵笑曰。燕雀焉知鴻鵠之志。既而其室之戶。過晝久不辟?;驈南陡Q之。見其坐床上如入禪定。然神光出眉宇間。朗照四壁。因大驚。馳報近遠(yuǎn)道俗。擁廊廡共排戶省視。則固逝去矣。且其平生。素?zé)o名稱而驟。所謂廣陵大師者。則亦姑以其后之所見。而系其尊重之意爾。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廣陵大師者。維揚人也。不言法名?;春Vg競呼廣陵大師也。形質(zhì)寢陋性多桀黠。真率之狀與屠沽輩相類。止沙門形異耳。好嗜酒啖肉。常衣繐裘。厚重可知。盛暑亦不暫脫。蚤虱聚其上。僑寓孝感寺。獨一室每夕闔扉而寢。率以為常?;蚩胥P园l(fā)則屠犬彘。日聚惡少斗驅(qū)?;蜃砼P道傍。揚民以是惡之。貞元中有一少壯。素以力聞。嘗一日少壯與人賭博。大師大怒以手擊碎博局。少壯笑曰。騃兒何敢逆壯士耶。大師且罵而唾其面。于是索少壯。斗擊。觀者圍匝千數(shù)。少壯為大師所困。迸道而逃自此人方知有神力焉。亦于稠人廣眾中自負(fù)其力。往往入阛阓間剽奪人錢帛。市人皆畏其勇而莫敢拒。后有一耆年僧。召大師誡敕之曰。汝胡不謹(jǐn)守戒法。奈何食酒肉屠犬豕。彊抄市人錢物。又與無賴子弟斗競。不律儀甚。豈是僧人本事耶。一旦眾所不容。執(zhí)見官吏桉法治之。何處逃隱。且深累佛法。大師怒色對之曰。蠅蚋徒喋膻腥。爾安知鴻鵠之志乎。然則我道非爾所知也。且我清中混外者。豈同爾齷齪無大度乎。耆年且不能屈后一日自外來歸入室閉戶。有于門隙覘之。見大師坐席放神光自眉間晃朗照物洞然。觀者驚報少頃寺僧奔至瞻禮稱嘆?;蛴袘曰谠r之者。或有彈指贊詠之者。明日群僧伺候大師出。焚香致禮。及開戶瞑目如入禪定。已長往矣。自此廣陵人寫貌供養(yǎng)。號之為大師焉。
神僧傳·卷第八
僧有客于廣陵亡其名。
自號大師。
廣陵人因以大師呼之。
大師質(zhì)甚陋。
酒肉為食。
常衣繐裘盛暑不脫。
繇是蚤蟣聚其上。
僑居孝感寺。
獨止一室。
每夕闔扉而寢。
率為常矣。
性狂悖好屠犬彘。
日與廣陵少年斗毆。
或醉臥道傍。
廣陵人俱此惡之。
有一少年力聞。
嘗一日少年與人對博。
大師大怒手擊其博局盡碎。
少年笑曰。
騃兒何敢逆壯士耶。
大師且罵而唾其面。
于是與少年斗擊。
而觀者千數(shù)。
少年卒不勝竟遁去。
自是廣陵人謂大師有神力。
大師亦自負(fù)其力。
往往剽奪市中金錢衣物市人皆憚其勇莫敢拒。
后有老僧。
召大師而至。
曰僧當(dāng)死心奉教戒。
柰何食酒肉殺犬彘。
剽奪市人錢物。
又與少年同斗擊。
豈僧人之道耶。
一旦吏執(zhí)以聞官。
汝不羞天耶。
大師怒罵曰。
蠅蚋徒嗜膻腥耳。
安能知龍鶴之心哉。
然則吾道亦非汝所知也。
且我清中而混其外者。
豈若汝齪齪無大度乎。
老僧卒不能屈其詞。
后一日大師自外來歸既入室閉戶。
有于門隙視者。
大師坐于席。
有奇光自眉端發(fā)。
晃然照一室。
觀者奇之具告群僧。
群僧來見大師眉端之光。
相指語曰。
吾聞佛之眉有白毫相光。
今大師有之果佛矣。
遂相率而拜。
至明日清旦。
群僧俱集于庭候謁大師及開戶而大師已亡矣。
群情益異其事。
因號大師為大師佛。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不知何許人。
薙落隸業(yè)荊州天崇寺。
素學(xué)毗尼。
尤日以金剛般若經(jīng)自課。
貞元中。
遇疾死。
七日復(fù)蘇曰。
初見人。
衣冠若王者。
擁吏卒坐堂上。
鐙至降階揖貌敬甚。
延之堂上。
相賓主。
坐定因曰。
以和尚有誦經(jīng)功德故。
特與延壽十年。
宜復(fù)進(jìn)脩斷輪轉(zhuǎn)。
鐙問僧中薏苡仁。
為食后藥石。
是否。
王曰。
此于律無之。
鐙曰。
律有正非正開遮之條如何。
王曰。
后人所加。
非佛意也。
鐙竟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李氏。陳留人。家素儒者。而貧苦不自振。丱角讀書鄉(xiāng)校??》f出儕類。偕耆文游廬山。樂其間靜。遂投歸宗寺出家。為凈人梁乾化二年。始易形服。從剃染。即依東林甘露壇納戒。其于學(xué)。雖具究三藏。然終專志禪指。既禮文殊圣跡于五臺。念曰倦矣。其復(fù)可以事奔走乎。后唐天成三年。始得地于汴京麗景門右。治屋數(shù)間。以營浴事。每月以三八日。一設(shè)。僧無遠(yuǎn)近皆就浴。歲約費千萬緡。雖一出檀施。自非覺維持之力。疇克爾。尤與北海陶谷。湘東張仲荀厚善。皆有遺寄之文可考。陶序以為覺麻麥一齋。炎涼一納。前后王臣。上章乞師號紫袍。而覺確拒之。操眾愈益可敬慕。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常覺。
姓李氏。
陳留人也。
肇為鞠子氣調(diào)絕奇。
入鄉(xiāng)校中諷讀經(jīng)籍。
群童咸出其下。
洎登弱冠往廬山游二林陟五老。
乃禮歸宗寺禪師充苦行焉。
梁乾化二年蒙去飾披緇矣。
明年于東林甘露戒壇納解脫木叉。
厥后修身踐言。
雖三藏俱留于意表。
而以心學(xué)為究盡之務(wù)。
復(fù)入五臺山禮妙吉靈跡。
迨后唐天成三載。
始于東京麗景門之右樹小禪坊。
敕額為普凈焉。
而逐月三八日設(shè)闔京僧浴。
其或香湯汲注。
樵蒸失供覺必令撤小屋抽榱桷而助爨焉。
有公王仰重表薦紫衣。
堅拒弗受。
汲汲以利行濟物為己任耳。
開寶四年十二月三日。
遘疾。
輕安無撓。
十一日告眾右脅而化。
享年七十六。
僧臘五十六。
茶毗收舍利五色磊落無算。
嘗居京邑屢登斯院。
覽北海陶尚書谷為湘東張仲荀序詩贈覺而云。
起后唐天成至漢乾祐。
每黑白月三取八日浴京大眾。
累歲費錢可一百三十六萬數(shù)。
計緡千萬矣。
雖檀施共成。
實覺公化導(dǎo)之力也。
嘻大火之下陳留古封。
周秦已來戰(zhàn)伐之國。
人物眾而土風(fēng)尚利。
舟車會而貨殖惟錯。
昔梁惠王賢諸侯也。
嘗謂孟軻曰。
何以利吾國。
是知禮讓之化不勝于好利之心明矣。
且梁去魯千里而近。
道猶不同。
矧十萬八千里乎。
梁王孟子同世之人也。
心或有異。
況瞿曇上人乎。
彼孟氏屬斯文未喪。
不能揚素王之道。
今上人當(dāng)去圣逾遠(yuǎn)。
卒能行法王之教。
茍非三業(yè)內(nèi)凈六塵外清以至公之行化于人。
孰以至公之心受于化也。
陶重敘曰。
自靈山覆簣法海堙流。
玉毫晦而微言絕。
金杖折而異端作。
惟上人也色空等觀物我都亡。
麻麥一齋自同禪悅。
炎涼一納僅蔽枯形。
前后王臣。
欲上章乞以大師為號請紫染方袍者。
皆確而拒之。
云云。
張仲荀贈覺缽盂拄杖草屨。
各用五言為章刊于小碣。
其為名流碩學(xué)旌別有如此者。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惟政(九八六~一○四九),一作惟正(《羅湖野錄》卷三),俗姓黃,字煥然,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幼從臨安北山資壽本如肄業(yè),師惟素(《羅湖野錄》作居素)禪師。住馀杭功臣山凈土院,出入??琰S牛,世稱政黃牛?;实v元年卒,年六十四(《五燈會元》卷一○)。有《錦溪集》三十卷,已佚。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羅湖野錄》卷三。今錄詩四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九
政黃牛者。
錢塘人。
住馀杭功臣山。
幼孤為童子。
有卓識。
詞語皆出人意表。
其師稱于人。
有大檀越奇之。
以度牒施之。
跪奉謝而不受。
其師問故。
曰。
恩不可輕受。
彼非知我者。
特以師之言。
施百千于一童子。
保其終身。
能施物不責(zé)報乎。
如來世尊。
大愿度生。
則有慈蔭。
今妙法蓮華經(jīng)是也。
當(dāng)折節(jié)誦持。
恩并歸一。
于義為安。
其師自是益奇之。
年十八。
果以其志。
為大僧。
游方問道三十年乃罷。
其居功臣山。
嘗跨一黃犢。
蔣侍郎堂。
出守杭州。
與政為方外友。
每來謁。
必巾持掛角上。
市人爭觀之。
政自若也。
至郡庭下犢。
而談笑終日而去。
一日郡有貴客至。
蔣公留政曰。
明日府有燕飲。
師固奉律。
能為我少留一日。
因款清話。
政諾之。
明日使人要之。
留一偈而去矣。
曰。
昨日曾將今日期。
出門倚杖又思惟。
為僧只合居嵓谷。
國士筵中甚不宜。
坐客皆仰其標(biāo)致。
又作山中偈曰。
橋上山萬層。
橋下水千里。
唯有白鷺鷥。
見我嘗來此。
又作送僧偈曰。
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云。
秖可自怡悅。
不堪持贈君。
冬不擁爐。
以荻花作毬。
納足其中。
客至共之。
夏秋好玩月。
盤膝大盆中。
浮池上自旋其盆。
吟笑達(dá)旦。
率以為常。
工書筆法勝絕。
如晉宋間風(fēng)流人。
嘗笑學(xué)者臨法帖曰。
彼皆知翰墨為貴者。
其工皆有意。
今童子書畫。
多純筆可法也。
秦少游見政字畫。
必收畜之。
有問者曰。
以禪師名。
乃不談禪何也。
曰徒費言語吾懶。
寧假曲折。
但日夜煩萬象。
為敷演耳。
言語有間。
而此法無盡。
所謂造物。
無盡藏也。
九峰鑒韶禪師。
嘗客政。
韶坦率不事事。
每竊笑之。
一夕將臥。
政使人呼。
韶不得已。
顰頞而至。
政曰。
月色如此。
勞生擾擾。
對之者能幾人。
韶唯唯而已。
呼童子使熟炙。
韶方饑意作藥石。
久之。
乃橘皮湯一杯。
韶匿笑去。
曰無乃太清乎。
政風(fēng)調(diào)高。
老益清癯。
嘗自贊其像曰。
貌古形疏倚杖梨。
分明??出須菩提。
解空不許離聲色。
似聽孤猿月下啼。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惟政。字渙然。華亭黃氏。幼有卓識。十八具戒。即游方問道。凡三十年。罷參。居功臣山凈土院。出入??缫稽S牛。慶歷中。侍郎蔣公堂與師契密。嘗贈詩云。禪客尋常入舊都。黃牛角上掛瓶盂。有時帶笠穿云去。便好和云作畫圖。蓋實錄也?;騿枎熀尾徽劧U。曰。徒費言語。吾懶。寧暇曲折。但日夜煩萬象敷演耳。性簡率。冬不附爐。惟以荻花作毬。納足其中??椭凉仓L睾猛嬖?。每盤膝坐大盆浮池中。自施轉(zhuǎn)之。吟嘯達(dá)旦。率以為常。詩峭拔。思致甚高。一日蔣公曰。明日府中宴客。別設(shè)素饌延師。愿同清話。師諾之。明日留一偈而去。偈曰。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巖谷。國士筵中甚不宜。又山中偈曰。橋上山萬重。橋下水千里。惟有白鷺鷥。見我常來此。又送僧偈曰。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常自贊其像曰。貌古形疏倚杖藜。分明畫出須菩提。解空不許離聲色。似聽孤猿月下啼。人皆傳誦焉。筆法有晉人風(fēng)。秦少游尤所愛玩。凡見其筆跡。必取蓄之。世稱為政黃牛。 贊曰。 高韻超俗  清吟絕塵  一笠牛背  林間水濱 貌癯趣淡  莫得而親  何以自怡  嶺有白云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惟政。
秀州華亭黃氏子。
幼從錢塘資圣院本如肄業(yè)。
且將校藝有司如。
使禱觀音求陰相。
師謝曰。
豈忍獨私于己哉。
郡人朱紹安。
聞而嘉嘆。
欲啟帑度之。
師慨然曰。
古之度人。
以清機密旨。
今反是。
去古遠(yuǎn)矣。
吾墮三寶。
數(shù)當(dāng)有其時。
已遇祥符覃恩。
得諧素志。
獨擁毳袍且弊。
同列慢之。
師曰。
佛乎佛乎。
儀相云乎哉。
僧乎僧乎。
盛服云乎哉。
后有愿輸奉歲時用度。
俾繼如之院務(wù)。
亦復(fù)謝曰。
聞托缽乞食。
未聞安坐以享。
聞歷謁諸祖。
未聞廢學(xué)自任。
況我齒茂氣完正在筋力為禮。
非從事屋廬之秋也。
于是提策東引。
學(xué)三觀于天臺。
復(fù)旋徑山。
咨單傳旨于老宿惟素。
素董臨安功臣山凈土院。
師輔相之久。
而繼其席。
然為人高簡。
律身精嚴(yán)。
名卿巨公。
多所推尊。
時蔣侍郎堂守錢塘。
與師為方外友。
師每謁之。
則跨一黃牛。
以軍持掛角上。
市人爭觀之。
師自若也。
至郡庭。
始下牛。
笑談終日。
一日蔣公留師曰。
適有過客。
明日府中。
當(dāng)有會。
吾師固奉律。
為我少留一日。
因[款-士+止]清話。
師諾之。
明日使人要之。
留一偈而去矣。
曰。
昨日曾將今日期。
出門倚杖又思惟。
為僧只合居巖谷。
國土筵中甚不宜。
坐客皆嘆其標(biāo)致。
又作山中偈曰。
橋上山萬重。
橋下水千里。
惟有白鷺鷥。
見我常來此。
平生制作三十卷。
曰錦涇集。
且工書筆法勝絕。
秦少游。
見必收畜之。
師冬不擁爐。
以荻花作毬。
納足其中。
客至共之。
清論無窮。
秀氣逼人。
夏秋好玩月。
盤膝大盆中浮水上。
自旋其盆吟笑。
達(dá)旦以為常。
九峰韶禪師。
嘗客于院將臥。
師挽之曰。
月色如此。
勞生擾擾。
對者幾人。
韶唯唯。
而已久之。
呼童子使熱炙。
韶方饑。
意作藥石。
既乃橘皮湯一杯。
韶笑曰無乃太清乎。
或問曰。
以禪師名。
而不談禪。
何也。
曰。
徒費言語吾懶。
寧假曲折。
但煩萬象敷演耳。
言語有間。
造物無盡藏也。
皇祐元年孟夏八日。
語眾曰。
夫動以對靜。
未始有極。
吾一動歷年六十有四。
今靜矣。
然動靜本何有哉。
遂泊然而逝。
禪客尋常入舊都。
黃牛角上掛瓶盂。
有時帶雪穿云去。
便好和云畫作圖。
此蔣侍郎贈師詩也。
師自有詩曰。
貌古形疏倚杖藜。
分明畫出須菩提。
解空不許離聲色。
似聽孤猿月下啼。
二作佳韶勝致。
正相對會。
一時禪悅之盛。
可想見也。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示應(yīng)。
寶曇其別號也。
其先世。
自汴入?yún)恰?div id="l8dqkc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97_0_3_comment'>
宋丞相王文穆公之后。
有居吳興者。
祖父皆隱德弗耀。
唯信慕出世法。
母朱氏。
奉佛尤謹(jǐn)。
一夕夢僧踵門而娠。
既而有僧自天目來。
知斷崖禪師謝世。
正夢時也。
自是人皆謂。
師為斷崖再世。
在襁褓中。
遇僧輒喜而笑。
解禮佛疊足而坐。
所至緇白景從。
莫不皆以和尚稱之。
雖老師宿德致敬。
坦不為讓。
人爭施金帛。
得之隨方立僧伽藍(lán)造佛像。
馀則給施貧乏。
高皇即位。
訪求山林遺逸。
及有道行之士。
師被徵。
應(yīng)對稱旨。
賜膳慰勞。
久之。
令居龍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峨眉乃普賢應(yīng)化之地。
久乏唱導(dǎo)之師。
曰無如應(yīng)者。
召見慰而遣之。
居八年。
蜀人咸被其化。
時諸藩邸王侯士庶。
施者日至。
乃于絕頂光相寺。
范銅鑄大士像。
構(gòu)重板屋覆之。
二十四年。
分僧清理釋教。
上諭僧錄司官。
寶曇居蜀。
人服其化。
就委區(qū)理。
訖事來朝。
次年六月。
復(fù)命京師。
處置如式。
深得上心。
天顏大悅。
因奏先所居吳門集云妙隱大云三阿練若。
同一根蒂。
今離而為三。
乞合為一。
上是其言。
敕賜南禪集云之額。
期十月陛辭而還。
而疾作矣。
六月初九日。
瞑目跏趺而逝。
時隆暑。
顏色不變。
芳香襲人。
得壽五十有九。
僧臘如之。
上聞。
為之傷悼。
尋遣官諭祭。
飯僧三千員。
茶毗。
會者萬計。
其徒分遺骨。
歸姑蘇峨眉。
各建塔奉之。
信士李正。
因親侍日久。
凡出處不約而先至。
后事尤盡心焉。
師平生不作表襮之行。
而世共尊之。
不為溢美之言。
而人益信之。
屢營梵剎。
不居其功。
云之若遺焉。
非其了達(dá)生死皆如幻夢者。
能若是乎。
李曄 朝代: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宗表,錢塘人。洪武初官國子助教有草閣集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二十四
曄字宗表,錢塘人。
洪武初國子助教。
有《草閣集》八卷。
(《四庫總目》:曄詩才力雄贍,古體長篇,大抵清剛雋上,矯矯不群,近體亦卓犖無凡語。
雖為高、楊、張、徐諸人盛名昕掩,實則并駕中原,未定孰居先后。
《金華詩錄》:草閣先生以薦官國子助教,病免,卜居永康。
明詩綜》錄草閣詩,以為錢塘人。
蓋草閣原在錢塘北關(guān)外也。
然壽山、方巖、石室、大通寺屢見吟詠,《誕日醉吟》云:「近來結(jié)屋翠峰下,我家住近東屏山。
」則其移居永康可徵。
《明三十家詩選》:草閣詩源于杜陵,七古力勁神完,縱橫如意,有駿馬下阪之勢。
田按:草閣本以古體見長,《詩綜》采錄已多,故轉(zhuǎn)詳近體。)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