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延壽

相關(guān)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
鄜之內(nèi)部人。
性質(zhì)樸。
有操守。
然于竺墳魯誥。
無所治習。
而人知向慕。
抵坊州。
一日偶見光發(fā)西南山谷間。
從得石趺一于澗底。
且遠望其旁。
有臥石如像者。
土掩其半。
就掘之則固像也。
雖相好完美。
而色正黑。
自踵至頂。
高馀三丈。
明即率眾扶舉。
莫能勝。
時武帝已崩。
天元嗣歷。
明因秉爐祝曰。
若佛法重興。
蒼生有賴。
?,F(xiàn)威靈。
得遂其愿。
俄像起行。
徑趨石趺。
卓然而立。
見者駭嘆。
有司以其事聞。
上大喜為復教。
仍改年為大象。
以紀其瑞。
詔復以其地構(gòu)寺。
額大像。
而明獲居之。
又若徐州吳寺之太子思惟像。
京師崇義寺之石影像。
襄陽金像寺之丈六無量壽像。
荊州長沙寺像。
高齊定州之觀音像。
及高王經(jīng)。
襄陽彌天釋所鑄之金像。
揚都長干寺之育王像。
梁祖所事等身金銀二像。
僧護石像。
皆靈驗?zāi)獪y。
茲因略述。
以曉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
蓋以其狀言也。
昔沙門法顯于東晉時。
游歷西。
域。
會有微疾。
心思鄉(xiāng)里粳稻飯。
投一伽藍。
主人款遇殊勤至。
為敕沙彌。
取粳飯以進。
顧沙彌。
踵血猶濕。
云頃往彭城吳蒼鷹家分衛(wèi)。
而犬嚙之。
顯始寤其瞬息數(shù)萬里。
豈亦常僧可能哉。
后東還。
訪蒼鷹于彭城。
入門見血涂闔上。
問之則曰。
某年月日嘗有僧。
乞食至此。
而犬嚙之爾。
計其年月。
不小誤。
顯謂蒼鷹曰。
此羅漢圣僧血。
謹護之勿去也。
于是蒼鷹。
即其宅創(chuàng)寺。
以懺咎。
求像于揚都。
方濟江。
舟傾側(cè)欲覆。
忽有二骨長丈許。
隨流騰入舟中。
遂濟無撓。
及岸視之。
則龍齒也。
卒輸之官府。
未幾。
蒼鷹獲像于婆羅門僧。
初蒼鷹偶憩林樹間。
僧持像至云。
欲施徐州吳蒼鷹供養(yǎng)也。
蒼鷹曰。
我身是也。
僧忻然付之。
今在相州鄴縣大慈寺 石影像者。
其石崇一尺。
徑六寸。
紫色八觚。
內(nèi)外映徹。
而如來菩薩。
浮圖伽藍。
天人山海。
帳蓋床座。
三涂苦趣。
變現(xiàn)不一。
或前后相類。
或每楞不同。
隱顯靡恒。
豈得而槩論哉。
梁大清中。
天竺沙門。
奉以入貢。
會侯景之亂。
置之廬山西林寺像頂而去。
隋開皇十年。
煬帝以晉王鎮(zhèn)淮海。
遣使王延壽
取之。
王寶玩特甚。
遇有他役。
則函之以自隨。
入登儲貳。
藏于曲池日嚴寺。
非外人所得瞻睹也。
武德七年。
歸崇義寺。
貞觀六年。
詔入內(nèi)。
無量壽像者。
東晉沙門道安。
于寧康三年。
八月八日造。
明年季冬。
嚴飾既就。
刺史郗恢創(chuàng)蒞此蕃。
而像獨步趨萬山。
恢率眾迎還其寺。
而夕復出。
住寺外。
梁普通三年。
詔于建興苑。
鑄金銅趺。
以承之。
高六尺。
廣一丈。
劉孝儀制贊立碑 長沙寺像者。
晉太元間。
現(xiàn)于城北。
高七尺。
光相奇特。
人有遇其夜行者。
謂非類。
以刀擊之。
且視則像有刀痕。
梁祖命使。
迎以供養(yǎng)訖。
三日送同泰寺。
后寺被火。
堂塔并盡。
唯像居殿中巋然 定州像者。
元魏孫敬德。
防州人也。
居家事觀音像謹。
天平中。
應(yīng)募定州。
為劫盜所妄指。
逮系京獄。
困拷掠誣伏。
且即刑。
敬德夜坐獄中。
泣誓曰。
被枉如此。
當是曩宿枉他所致爾。
今幸償畢。
則愿代受一切眾生。
枉屈禍也。
既而假寐。
一沙門見夢曰。
觀音救生經(jīng)。
皆諸佛名。
卿能誦滿千過者。
可免死厄。
復教誦數(shù)過。
敬德既寤。
無所遺忘。
竟誦不輟口。
比明滿百過。
頃焉牽赴市。
且行且誦。
僅千過。
而刑者三折其刀。
至三易刀。
膚體無小損。
丞相歡聞而異之。
遽奏免其罪。
詔傳其經(jīng)于世。
敬德既歸防。
徐視其像。
則項上三刀痕故在也。
敬德大感慟 襄陽金像者。
晉太元十九年。
歲次甲午比丘道安。
于襄陽西郭。
造丈八金像。
此像更三周甲子。
越百八十年。
而后滅。
此記書之像腋下。
倒垂衣褶中。
周武建德三年。
甲午之歲。
開府長孫哲。
鎮(zhèn)荊州。
太原王乘副之。
哲性兇暴。
甫視事。
先令毀像。
眾進諫則愈益怒。
胥卒奔走從命。
謾以繩系像頸。
率百馀人挽之。
像屹立不動。
哲謂其弗力。
杖監(jiān)者百。
復挽如故。
猶不動。
乃益人至五百。
始踣。
聲震地撼。
人物駭慄。
哲獨喜躍不自勝。
亟命镕冶。
唱快。
遽馳馬。
往報太原公。
忽墮馬。
傷敗肢骨。
失音直視。
至夜而卒。
驗其所記年月。
若合符節(jié)。
則世相定業(yè)之說當矣 長干寺育王像者。
光趺身相。
祥瑞通感。
具如前傳。
亢陽之歲。
必駕御輦。
迎像入宮。
上加油帔前導羅蓋。
僧眾從后。
初雖炎赫。
像至中途。
則每霶??霢霂。
生物濡洽矣。
國家所賴。
以有年也。
陳禎明中。
像忽西向。
直月監(jiān)堂。
屢移向南。
晨起視之。
復西向。
事聞。
詔迎入太極殿。
設(shè)齋行道。
先是像戴七寶冠。
珠玉飾之。
重約百斤。
復以錦冒加其上。
翌旦則冠掛像手。
而冒猶覆頂也。
上使為戴冠覆冒。
如常時。
因膜拜以禱之曰。
茍國家有不祥者。
宜再脫冠。
明起視之復然。
隋開皇九年陳亡。
詔致像大內(nèi)供養(yǎng)。
上對之。
每不敢坐。
蓋以像立故也。
久之詔曰。
朕年老。
不堪久立侍像。
其今有司造坐佛。
如育王像者。
可送本像于興善寺供養(yǎng)。
像偉特。
所在莫能容。
移置北面以圖遷奉。
明日像則南面。
或疑人所為者。
乃剎之北面。
而扄鐍其戶。
且視之。
像面南如昨。
眾懼皆禮謝 梁祖等身金銀二像者。
奉之重云殿。
晨夕禮敬者五十年。
侯景之篡。
太尉王僧辨既誅景。
謀迎貞陽侯淵明于齊而立之。
猶豫未定。
僧辨使女婿杜龕。
宿衛(wèi)宮闕。
龕性貪悍。
欲毀二像。
鑄金銀鋌。
初殿周匝為閣道。
號三休閣。
而像頂正出閣上。
龕遣數(shù)十人。
登閣镵像頂。
像并回顧。
眾驚悚。
皆默瘖昏醉。
龕隨遍身青腫。
如見擊狀。
號呼數(shù)日。
創(chuàng)爛而死。
陳有江南武帝昉徂落。
臨川王茜。
入承大統(tǒng)。
方治葬具。
造辒辌車。
時以國用窘乏。
詔取像殿寶帳。
珩佩珠玉。
以充給之有司部集人力將事屏撤。
而云氣滃郁。
擁殿內(nèi)外交暗。
其馀方所。
霽景明朗。
觀者四合。
競駭其異。
而雨注電射。
煙焰歘漲。
眾見殿像騰舉。
高薄霄漢。
漸遠漸微。
焂然而沒。
頃之云斂雨過。
就視其地則惟柱礎(chǔ)存焉。
后或見之海上 僧護石像者。
高齊時造長丈八。
始護發(fā)愿為之。
然未得石。
會于寺北谷中。
見石仆地。
約如其數(shù)。
顧工營治。
涉期而僅了面腹。
以背著地。
勢未易。
具眾力翻之。
卒莫之動。
明日石忽自轉(zhuǎn)。
以就磨琢。
及成。
移置殿中。
周師之破齊也。
像先流汗。
晉州陷。
盡火諸寺。
像獨完美。
雖饒人牛力。
終不仆。
尋有僧周。
壘瓦木土塹。
以營護之。
須臾失僧所在。
或以木折像二指。
見夢于人曰。
吾指痛。
且而續(xù)其指。
開皇十年。
盜歸像殿幡蓋云。
夜每夢。
丈八人責讓之。
已上并戴旌異記。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僧明。
俗姓姜。
鄜州內(nèi)部人。
住既山棲。
立性淳素。
言令質(zhì)樸敘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隨鄙俗。
雖不閑明經(jīng)誥。
然履操貞梗。
有聲時俗。
因游邑落往還山谷。
見一陭岸屢有異光。
怪而尋討上下循擾。
乃見澗底石跌一枚。
其狀高大。
遠望岸側(cè)臥石如像。
半現(xiàn)于外。
遂加功發(fā)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純?nèi)玷F磺。
不加鏨琢宛然圓具。
舉高三丈馀。
時周武已崩。
天元嗣歷。
明情發(fā)增勇不懼嚴誅。
顧問古老無知來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當是育王遺像散在人間。
應(yīng)現(xiàn)之來故在斯矣。
即召四遠同時拖舉。
事力既竭全無勝致。
明乃執(zhí)爐誓曰。
若佛法重興。
蒼生有賴者。
?,F(xiàn)威靈得遂情愿。
適發(fā)言已。
像乃忽然輕舉。
從山直下徑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眾驚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聞。
帝用為嘉瑞也。
乃改元為大像焉。
自爾佛教漸弘。
明之力也。
又尋下敕。
以其所住為大像寺。
今所謂顯際寺是也。
在坊州西南六十馀里。
時值陰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盡報修奉。
大感物心。
以開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為興福之來。
事有機會。
感見奇跡。
其相彌隆。
略引五三用開神理。
至如徐州吳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昔東晉沙門法顯。
厲節(jié)西天歷觀圣跡。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顯時遇疾心希鄉(xiāng)飯。
主人上坐親事經(jīng)理。
敕沙彌為取本鄉(xiāng)齋食。
倏忽往還。
腳有瘡血。
云往彭城吳蒼鷹家求食。
為犬所齧。
顯怪其旋轉(zhuǎn)之頃而游萬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隨船還。
故往彭城訪吳蒼鷹。
具知由委。
其犬齧馀血涂門之處猶在。
顯曰。
此羅漢圣僧血也。
當時見為取食。
何期犬遂損耶。
鷹聞懺咎。
即舍宅為寺。
自至揚都。
廣求經(jīng)像。
正濟大江船遂傾側(cè)。
忽有雙骨各長一丈。
隨波騰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聞。
有司觀檢。
乃龍齒也。
鷹求像未獲。
溯江西上。
暫息林間。
遇見婆羅門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與吳蒼鷹供養(yǎng)。
鷹曰。
必如來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鷹將像還至京。
詔令模之。
合造十軀。
皆足下置字。
新舊莫辯。
任鷹探取。
像又降夢示其本末。
恰至鷹取還得本像。
乃還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請入北臺。
高齊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還鄴下。
齊滅周廢。
為僧藏弆。
大隋開教還重興世。
今在相州鄴縣大慈寺也。
又京師崇義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徑六寸許。
八楞紫色內(nèi)外映徹。
其源梁武太清中。
有天竺僧赍來謁帝。
會侯景作亂。
便置江州廬山西林寺大像頂上。
至開皇十年。
煬帝作鎮(zhèn)江海。
廣搜英異。
文藝書記并委讎括。
乃于雜傳得影像記。
即遣中使王延壽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內(nèi)供養(yǎng)。
在蕃歷任。
每有行往函盛導前。
初無寧舍。
及登儲貳乃送于曲池日嚴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廢入崇義。
像隨僧來。
京邑道俗備得觀仰。
其中變現(xiàn)斯量難準。
或佛塔形像。
或賢圣天人。
或山林帳蓋。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見同。
或俄頃轉(zhuǎn)異。
斯并目矚而敘之。
信業(yè)鏡而非謬矣。
貞觀六年。
下敕入內(nèi)。
外遂絕也。
又梁襄陽金像寺丈六無量壽瑞像者。
東晉孝武寧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門釋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嚴飾成就。
刺史郗恢創(chuàng)蒞此蕃。
像乃行至萬山。
恢率道俗迎還本寺。
復以其夕出住寺門。
合境同嗟。
具以聞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興苑鑄金銅花趺高六尺廣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贊之。
劉孝儀為文又荊州長沙寺瑞像者。
晉太元年。
此像現(xiàn)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傳。
形甚瑰異高于七尺。
昔經(jīng)夜行。
人謂非類以刀擊之。
及旦往視乃金像也。
刀所擊處文現(xiàn)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親謁。
雖加事力終無以致。
后遣侍中廣赍香供丹款。
既達。
夜忽放光似隨使往。
旦加延接還復留礙。
重竭請祈方許從就。
去都十八里。
帝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續(xù)不絕。
白黑欣慶。
在殿供養(yǎng)。
三日已后從大通門送同泰寺。
末被火燒堂塔并盡。
惟像居殿巋然獨存。
又高齊定州觀音瑞像。
及高王經(jīng)者。
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孫敬德。
于防所造觀音像。
及年滿還。
常加禮事。
后為劫賊所引。
禁在京獄。
不勝拷掠。
遂妄承罪。
并處極刑。
明旦將決。
心既切至。
淚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當是過去曾枉他來。
愿償債畢了。
又愿一切眾生所有禍橫。
弟子代受言已少時依俙如睡。
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jīng)。
經(jīng)有佛名。
令誦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覺已。
緣夢中經(jīng)。
了無謬誤。
比至平明已滿百遍。
有司執(zhí)縛向市。
且行且誦。
臨欲加刑誦滿千遍。
執(zhí)刀下斫。
折為三段。
三換其刀。
皮肉不損。
怪以奏聞。
承相高歡。
表請免刑。
仍敕傳寫被之于世。
今所謂高王觀世音是也。
德既放還。
觀在防時所造像項。
有三刀跡。
悲感之深慟發(fā)鄉(xiāng)邑。
又昔彌天襄陽金像。
更歷晉宋迄于齊梁。
屢感靈相。
聞之前紀。
周武滅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歲。
太原公主秉。
為荊州副鎮(zhèn)將。
上開府長孫哲。
志性兇頑不信佛法。
聞有此像先欲毀之。
邑中士女被廢僧尼。
掩淚痛心無由救止。
哲見欽崇彌至。
瞋怒彌盛。
逼逐侍從。
速令摧殄。
令百馀人以繩系項。
牽挽不動。
哲謂不用加力。
便杖監(jiān)事。
人各一百牽之如故。
鏗然逾固。
進三百人牽猶不動。
哲怒彌盛。
又加五百牽引方倒。
聲振地動。
人皆悚慄。
哲獨喜勇。
即遣镕毀之。
都無慚懼。
自又馳馬欲報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瘖直視。
四支不勝。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當毀像時。
于腋下倒垂衣內(nèi)銘云。
晉太元十九年。
歲次甲午。
比丘道安于襄陽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當滅。
計勘年月。
興廢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崇建容范。
動發(fā)物心。
生滅之期世相難改。
業(yè)理之致復何虛矣。
又揚都長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傳。
每有亢陽之歲。
請像入宮。
必乘御輦上加油帔。
僧眾從像以蓋自遮。
初雖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無不雨流滂注。
家國所幸。
有年斯賴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陳氏禎明年中。
像面轉(zhuǎn)西。
直月監(jiān)堂屢回正南。
及至晨起還西如故。
具以奏聞。
敕延太極殿。
設(shè)齋行道。
先有七寶冠在于像頂。
飾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復加錦帽。
經(jīng)夜至曉。
寶冠掛于像手。
錦帽猶加頭上。
帝聞之乃燒香祝曰。
若必國有不祥。
還脫冠也。
仍以冠在頂。
及至明晨脫掛如故。
上下同懼莫惻其徵。
及隋滅陳降。
舉朝露首面縛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內(nèi)供養(yǎng)。
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對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還如育王本像。
送興善寺。
既達此寺。
形相偉壯不會即機。
遂置于北面。
及明見像乃在南面中門。
眾咸異焉。
還送北面堅封門鑰。
明旦更看像還在南。
僉皆愧悔謝其輕侮。
即見在寺。
圖寫殷矣。
又梁高祖崇重釋侶。
欣尚靈儀。
造等身金銀像二軀。
于重云殿晨夕禮敬。
五十許年初無替廢。
及侯景纂奪。
猶在供養(yǎng)。
太尉王僧辯。
誅景江南。
元帝渚宮復沒。
辯乃通款于齊。
迎貞陽侯為帝。
時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辯女婿杜龕。
典衛(wèi)宮闕。
為性兇捍。
不見后世。
欲毀二像為金銀挺。
先遣數(shù)十人上三休閣。
令镵佛項。
二像忽然一時回顧。
所遣眾人失瘖如醉。
不能自勝。
杜龕即被打筑。
遍身青腫惟見金剛力士怖畏之像。
競來打擊略無休息。
呻號數(shù)日洪爛而死。
及梁運在陳。
武帝崩背。
兄子陳茜嗣膺大業(yè)。
將修葬具造辒辌車國創(chuàng)新定未遑經(jīng)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寶帳珩佩珠玉鎣飾之具。
將用送終。
人力既豐四面齊至。
但見云氣擁結(jié)圍繞佛殿。
自馀方左白日開朗。
百工聞怪同本看睹。
須臾大雨橫注。
雷電震吼。
煙張鴟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見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帳座一時騰上。
煙火相扶歘然遠逝。
觀者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見柱礎(chǔ)存焉。
至后月馀有從東州來者。
是日同見殿影東飛于海。
今有望海者時往見之。
近高齊日。
沙門僧護。
守道直心不求慧業(yè)。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見一臥石可長丈八。
乃雇匠營造。
向經(jīng)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舉之。
如初不動。
經(jīng)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營訖移置佛堂。
晉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齊燒諸佛寺。
此像獨不變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馀頭挽不可動。
忽有異僧。
以瓦木土墼壘而圍之。
須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夢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視焉。
乃木傷其二指也。
遂即補之。
開皇十年。
有盜像幡蓋者。
夢丈八人入室責之。
賊遂慚怖悔而謝焉。
其像現(xiàn)存。
并見旌異記及諸僧錄。
然斯通感佛教備彰。
但是福門無非靈應(yīng)。
竊以像避延燒狩驚邪道。
影覆異術(shù)經(jīng)焚不灰。
靈骨之放神光。
密跡之興弘護。
其相大矣。
具在前聞。
至如貞觀五年梁州安養(yǎng)寺慧光師弟子母氏。
貧窶內(nèi)無袒衣。
來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著。
與諸鄰母同聚言笑。
忽覺腳熱。
漸上至腰。
須臾雷震擲鄰母百步之外。
土泥兩耳悶絕經(jīng)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燒焦蜷題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殯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終銷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歸之龍。
信不虛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巖宿。
以衣障前。
感異神來形極可畏。
伸臂內(nèi)探欲取宿者。
畏觸袈裟礙不得入。
遂得免脫。
如是眾相不可具紀。
如上下諸例中。
釋慧越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嶺南。
居羅浮山中。
匡眾習禪。
有聲海內(nèi)。
性慈愛。
鷙禽獷獸。
為說法馴擾。
至可役使。
一虎嘗以首枕越膝臥。
越亦入定不自覺。
聲聞流藹三楚。
開皇之季。
煬帝居晉邸。
遣舍人王延壽
召入慧日道場。
從朝京師。
所在歸化。
后還楊府。
中路而卒。
遣體船上。
如生人。
見火光夜從足出而入于頂。
如是宛轉(zhuǎn)。
達旦不絕。
嘆未曾有。
王特下教。
令歸葬本山。
以旌敬異。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七 習禪篇之二
釋慧越。
嶺南人。
住羅浮山中。
聚眾業(yè)禪。
有聞南越。
性多汎愛慈救蒼生。
棲頓幽阻虎豹無擾。
曾有群獸來前。
因為說法。
虎遂以頭枕膝。
越便捋其須面。
情無所畏。
眾咸睹之以為異倫也。
化行五嶺聲流三楚。
隋煬在蕃搜選英異。
開皇末年。
遣舍人王延壽。
往召追入晉府慧日道場。
并隨王至京在所通化。
末還楊州。
路中感疾而卒。
停尸船上。
有若生焉。
夜見焰光從足而出入于頂上。
還從頂出而從足入。
竟夕不斷。
道俗殊嘆未曾有也。
王教歸葬本山。
以旌誠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67—約831后 【介紹】: 唐潁川人,字仲初。門第衰微,早歲寓居魏州。憲宗元和中初仕為昭應(yīng)縣丞。歷太府寺丞、太常寺丞、秘書丞。文宗大和中,出為陜州司馬,故世稱王司馬。工樂府,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建又有宮詞百首,尤傳誦人口。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6?—832? 字仲初,排行六,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出身寒微。
郡齋讀書志》卷四上及《唐才子傳》卷四等均謂其大歷十年(775)登進士第,非是。
據(jù)其詩文考知,建平生未嘗中進士。
早年從軍幽州。
元和年間,官昭應(yīng)縣丞、渭南尉、太府丞。
穆宗長慶初,由太常寺丞轉(zhuǎn)秘書丞。
后官陜州司馬。
晚年退居咸陽原上,境況貧困。
又曾出任光州刺史。
(賈島有《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詩,或云即此王建,或云乃另一人。
)約卒于文宗大和年間。
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四四、《唐才子傳》卷四等。
今人譚優(yōu)學有《王建行年考》,遲乃鵬有《王建年譜》。
王建擅長樂府歌詩,與張籍齊名,題材風格亦頗相似,時稱“張王樂府”。
平生奔走南北,故作詩多取材于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用以針砭時弊,揭露現(xiàn)實。
且用語簡括,情思顯豁,描寫細致,語意含蓄,前承杜甫,后啟元白。
清人王士禛以之與元稹、白居易、張籍并稱,云:“草堂樂府擅驚奇,杜老衰時托興微。
元白張王皆古意,不曾辛苦學妃豨。
”(《漁洋精華錄》卷五《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之九)清人沈德潛則稱張王樂府“心思之巧,辭句之雋,最易啟人聰穎”(《唐詩別裁》卷八)。
王建又有《宮詞》百首,以大型組詩鋪敘帝王宮禁之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后代效之者頗多,如蜀之花蕊夫人、宋之王圭等。
詩集今通行者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本《王建詩集》。
全唐詩》存王建詩6卷,《全唐詩續(xù)拾》補王建詩2首。
唐詩匯評
王建(約766-?),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貞元初,往山東求學,與張籍同窗數(shù)年。貞元后期,先后入幽州和嶺南暮為從事。元和初,留寓荊州,后佐魏博節(jié)度使田弘正幕。八年,為眧應(yīng)丞。入為太府寺丞。轉(zhuǎn)秘書郎,遷秘書丞。大和二年自太常丞出為陜州司馬。后卜居咸陽原上。建與李益、韓愈、白居易、劉禹錫、姚合、賈島、孟郊、楊巨源等交往。與張籍皆擅長樂府,世稱“張王樂府”。有《王建集》八卷(或為十卷)行世,其中頗羼入他人作品?!?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六卷。
詞學圖錄
王建(約767-約830) 字仲初。潁川(今許昌)人。有《王司馬集》,詞存十首,以《調(diào)笑令》流傳最廣。

作品評論

白居易《授王建秘書郎制》
詩人之作麗以則,建為文近之矣,故其所著章句,往往在人口中,求之輩流,亦不易得。
臨漢隱居詩話
唐人亦多為樂府,若張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以此得名。其述情敘怨,委曲周詳,言盡意盡,更無馀味。及其末也,或是詼諧,便使人發(fā)笑,此曾不足以宣諷怨之情,況欲使聞?wù)吒袆佣越浜酰可跽呋蜃H怪,或俚俗,所謂惡詩也,亦何足道哉!
詩話總龜
詩之作也,窮通之分可觀:王建詩寒碎,故仁終不顯。
彥周詩話
張籍、王建,樂府宮詞皆杰出,所不能追逐李、杜者,氣不勝耳。
艇齋詩話
唐人樂府,惟張籍、王建古質(zhì)。
韻語陽秋
唐王建以宮詞名家。
滄浪詩話
以人而論,則有王建體。
滄浪詩話
大歷后,……張籍、王建之樂府,我所深取耳。
唐才子傳
建與張籍契厚,唱答尤多。工為樂府歌行,格幽思遠。二公之體,同變時流。建性耽酒,放浪無拘。《宮詞》特妙前古?!钟谡魇w謫、行旅離別、幽居官況之作,俱能感動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
《批點唐音》
王、張樂府體發(fā)人情,極于纖悉,無不至到,后人不及者正在此,不及前人者亦在此。
詩藪
張籍、王建略去葩藻,求取情實,漸入晚唐,又一變也。
唐詩鏡
王建七言穩(wěn)得情事,兼帶風味得佳。
《詩源辨體》
王建七言律,入錄者僅得四五、其他句奇拗,遂為大變,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詩源辨體》
七言律,王建尚奇而昧于正,尚意而略于辭。
《唐詩評選》
中唐詩至王建、劉禹錫、杜牧,一變十才子之陋,眉目乃始可辨。
《詩辯坻》
王建歌行,才思佻淺,便開《花間》一派,不待溫、李諸公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仲初妙于不含蓄,亦自有曉鐘殘角之韻。后人徒稱其《宮詞》百首,此如食熊啖股,何嘗得其美處。
《載酒園詩話又編》
司馬律不能偉,排律尤劣,故昔人謂其俗。方回亦以為一體,列之為式,陋矣,
《古歡堂集雜著》
中唐劉夢得、王仲初調(diào)響詞煉,高華深穩(wěn)。
《唐詩品匯刪》
王建、張籍外厭藻繢,內(nèi)反精實。
一瓢詩話
王仲初長篇、小律,具有妙處,不可以宮詞、樂府拘定其聲價。
《唐七律雋》
張、王樂府妙絕一時,其精警處遠出樂天、微之之上。元、白長慶篇雖滔滔不竭,然寸金丈鐵,其間豈容無辯?惟近體則卑率寒陋,俱非所長也。
石洲詩話
其詞之妙,則自在委曲深摯處,別有頓挫,如僅以就事直寫觀之,淺矣!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世之稱仲初者,但知其七言古與《宮詞》耳。即張、王并列,亦止于樂府,若五七律則概不相許。至謂司馬律不能工,或病其俗?!浊槿朐?,直尋天妙,固是風雅之本。世唯認錯“俗”字,并“雅”亦失之,而所謂不俗者,乃真俗矣。按仲初律詩,實與司業(yè)合調(diào),第司業(yè)妙于清麗,司馬偏于質(zhì)厚,不無微分。
北江詩話
王建、張籍以樂府名,然七律亦有人所不能及處。
養(yǎng)一齋詩話
建詩唯樂府可貴,宮詞已浮冗,律詩尤淺俚不入格。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漢代歌謠,能以俚語成章,而自然新妙。七言由茲推廣,自造新聲。宮詞妙絕時人,后來所祖。
《詩學淵源》
建思致委曲,韻語如流,情真意摯,體會不盡。古詩體格乃屬建安一派,不僅以樂府見勝也。近體專尚氣質(zhì),不工自工。惟七絕、宮詞,雖風神秀出,顧已非盛唐之舊矣,蓋其取法太白而自有未至者也。然中唐詩人足冠冕一時者,亦惟顧況、李益、王建而已。韓、柳、元、白間當別論,張籍齊名,終屬虛構(gòu)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97—1274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會之,一字伯會,號長嘯,更號魯齋。
王瀚子。
少孤,事伯兄甚恭。
從黃干門人何基游,質(zhì)實堅苦。
高明絕識,序正諸經(jīng)。
曾為麗澤、上蔡兩書院師。
工詩善畫,著述甚富。
卒謚文憲。
有《讀易記》、《讀書記》、《詩辨說》、《天文考》、《地理考》及文集等。
全宋詩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會之,少慕諸葛亮為人,自號長嘯,三十歲后以為“長嘯非圣門持敬之道”,遂改號魯齋,金華(今屬浙江)人。從何基學,以教授為業(yè),曾受聘主麗澤、上蔡等書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謚文憲。柏著述繁富,有《詩疑》、《書疑》等,大多已佚。其詩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統(tǒng)間六世孫王迪裒集為《王文憲公文集》二十卷,由義烏縣正劉同于正統(tǒng)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見《續(xù)金華叢書》本卷末附《王文憲公壙志》,《宋史》卷四三八有傳?!⊥醢卦?,以《續(xù)金華叢書》本《魯齋王文憲公文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校以明正統(tǒng)刻本(簡稱正統(tǒng)本),及影印《四庫全書》本《魯齋集》(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七七八八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會之,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其父及大父皆從學于朱熹、呂祖謙。柏少慕諸葛亮之為人,自號長嘯。年逾三十,始知家學之原,更號魯齋。從朱熹再傳弟子何基問學,質(zhì)實勤苦。后婺、臺二州聘為麗澤、上蔡書院師。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賜謚文憲。王柏為時大儒,著述甚富,于《》、《》、《》、《春秋》、《論語》、《孟子》皆有論說,并有《文章復古》、《文章續(xù)古》、《濂洛文統(tǒng)》、《擬道學志》、《朱子摘要》、《詩可言》、《伊洛精義雜志》、《周子》、《發(fā)遣三昧》、《文章指南》、《朝華集》、《紫陽詩類》、《家乘》及文集等凡數(shù)十種。見《宋史》卷四三八本傳,《敬鄉(xiāng)錄》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居簡。宋建寧建安人,字元易,號東浦。工詩。隱居吳郡光福山。理宗嘉熙中卒。有《東浦集》、《云墅談雋》。
全宋詩
黃簡,一名居簡,字元易,號東浦,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寓吳。
工詩,與章康為友。
理宗嘉熙中卒。
有《東浦集》、《云墅談》(《宋詩紀事》卷六五作《云墅談雋》),已佚。
事見《詩苑眾芳》、清同治《蘇州府志》卷四九《冢墓》、卷一三九《藝文考》。
今錄詩八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陜西洵陽人,字光世,號伎陵。弘治十二年進士。官戶部主事,移病歸。詩賦信手涂抹,不經(jīng)師匠,如村巫降神之語。與李夢陽同舉于鄉(xiāng),聲名出李上。年僅三十而卒。有《伎陵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光世,漢中洵陽人。弘治己未進士,除戶部主事有伎陵集
明詩紀事·丁簽·卷八
鳳翔字光世,洵陽人。
弘治己未進士,除戶部主事。
有《伎陵集》六卷。
(《列朝詩集》,光世詩信手涂抹,不經(jīng)師匠,如村巫降神之語。
而獻吉作傳,以為子安再生,文考復出,關(guān)中入黨護,曲論,不惜人咀噱,皆此類也。
靜志居詩話》:《伎陵集》洵無足錄。
牧齋誚獻吉黨護作傳。
然其集本獻吉評點,初不假借,不以為近俳,即以為太實,黨護之論,殊不其然。
田按:光世沒,楊邃庵屬邊庭實整頓遺集。
庭實覆邃庵書云:「光世詩文草,叢維無序,脈絡(luò)難尋,若理亂絲之糾結(jié),極力整頓,各依體制,厘為六卷。
「一今所傳《伎陵集》蓋庭寅所訂也。
獻吉為作佳傳,而又《于伎陵集》指謫其失,一以殉友誼,一以著公評。
我輩今日取《伎陵集》而評騭之,早巳墮獻吉彀中。)
維基
張鳳翔(1473年—1501年),字光世,號伎陵子,陜西洵陽(今旬陽縣)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3年),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鄉(xiāng)試中舉,弘治十二年(1499年)成進士,官至戶部主事。卒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23—1588 【介紹】: 明松江府上海人。
字汝和,號硯山。
嘉靖中選端行善書,名列第五,授中書舍人,直文華殿。
隆慶初以預(yù)修國史成,擢大理評事。
好文愛士,篤志摹古,精于賞鑒,吳越間推為風雅藪。
有《法帖釋文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2或1604—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字定遠,號鈍吟。
明諸生。
為人率真,視詩書為性命。
少與兄舒齊名,稱海虞二馮。
論詩,力排江西宗派,遵崇西昆體。
所作不著議論而含蓄深遠。
文考據(jù)精確,論事多達物情。
趙執(zhí)信見其所著折服傾倒。
有《定遠集》、《鈍吟雜錄》、《評點才調(diào)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五
馮班,字定遠,號鈍吟,常熟人。有《定遠集》、《鈍吟集》、《游仙詩》。
鞠履厚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華亭人,字坤皋。
有《坤皋鐵筆》、《印文考略》。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七
王爾鑒,字熊峰,盧氏人。雍正庚戌進士,官山東知縣。有《二東詩草》。
維基
王爾鑒(1703年?
—1766年?
),字在茲,號熊峰,河南盧氏人。
清四川省地方官員,有政聲;通文史,以主編今存最早重慶主城地區(qū)方志《巴縣志》著稱。
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
初任山東濟寧州知州,乾隆十六年,調(diào)巴縣知縣。
公余閑暇征文考獻,始創(chuàng)修縣志。
乾隆十八年罷官,二十年復任,乃再續(xù)前文,于乾隆二十五年終成《巴縣志》全十七卷。
并有大量詩文,尤以描述“巴渝十二景”膾炙人口、影響至今。
卒夔州知府任。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