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方孝孺

相關(guān)人物:共 61 位。
共 6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三
杜士賢,字希圣,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
理宗時為武學(xué)生,曾上書指斥賈似道之罪。
咸淳間中武科,授武岡軍新寧縣簿、尉,遂攝其令。
轉(zhuǎn)綏寧、盱眙兩縣令以終。
見《齊東野語》卷一七,宋濂《文憲集》卷五《景定諫疏序》,方孝孺遜志齋集》卷一九《杜士賢贊》。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自緣。
號會堂。
姓陳氏。
臺之臨海人。
父某。
以詩書為業(yè)。
人稱為石泉處士。
母某氏。
感奇夢而生。
師氣骨不凡。
翛然有出塵之趣。
初為四明白雪寺觀公弟子。
十七薙發(fā)受具戒。
即以縛禪為事。
還臺謁天寧日溪泳公。
泳公一見。
輒加獎予。
泳遷凈慈。
師從行。
咨決心要知解。
且日至漸息群念。
期造于無念。
時處士君春秋高。
師欲盡覲省之禮。
復(fù)還臺。
道經(jīng)寧海。
日已暮。
悲風(fēng)號林莽間。
師遑遑急走。
欲求憩泊之地。
竟不可得。
夜行三里所。
乃逢逆旅主人。
破屋一間。
不能蔽風(fēng)雨。
師竟夕不寐。
明發(fā)。
指天自誓曰。
所不能建庵廬以延。
旦過者有如日。
阛阓中有妙相。
古寺兩廡蕭然。
不留一物。
師往還視。
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
白于主僧。
假西偏糞除蕪穢。
具床幾。
設(shè)衾褥。
下至庖廚溷湢之屬。
罔不整潔。
吳楚閩浙之士。
肩摩袂接。
而至者如歸。
皆得歇息安飽而去。
其費(fèi)一出師之經(jīng)畫。
先是。
縣東有桃源橋。
跨廣度河上。
故有圓通閣。
歲久將壓。
縣人李斯民。
撤而新之。
邀致師為主。
師遂遷至其處。
遇過客如初。
師猶以為未足。
儉衣削食。
建華嚴(yán)寶閣。
月集善士。
閱華嚴(yán)經(jīng)。
橋之南。
復(fù)筑彌陀閣。
像凈土十六觀相。
覽者觀相興行。
啟發(fā)極樂正因。
閣道行空。
朱甍耀日儼然。
如化人天宮矣。
事聞于朝。
授師金襕法衣。
及錫佛心普濟(jì)之號。
仍俾報恩寺額。
以寵異之。
師既受命。
復(fù)自念曰。
上之恩侈矣。
顧塵居雜遝。
無以稱清凈宏偉之觀。
爰擇地縣北五里。
而近大橋之陽。
林樾蒼潤。
蔚為神靈之壤。
新建報恩院一區(qū)。
晨夕帥其徒。
以祝釐報上為務(wù)。
繇是。
兩地之間。
鐘魚互答。
有若東西家焉。
元季政亂。
海上兵動。
烽火漲天。
三閣與寺。
皆鞠為茂草之場。
師衋然傷心。
又以興復(fù)為己任。
持缽行化聚落中。
隨其地建華嚴(yán)傳經(jīng)之會。
演說因果。
屠沽為之易業(yè)。
于是施者四集。
師仍于桃源夾河。
兩堤悉甃以石。
建杰閣三楹間。
命工塑佛菩薩天神諸像。
畢工未久。
而師厭世矣。
師一旦早作。
無疾如平時。
索浴更衣。
屬諸弟子。
以見性為急。
且曰。
吾明日將逝。
至期呼筆書偈。
怡然委順。
時國朝洪武戊申三月某日。
世壽五十九。
僧臘四十二。
龕留七日。
顏貌如生。
茶毗。
得舍利無算。
其徒即寺西北偏。
塔而藏之。
宋景濂為之銘。
從學(xué)子方孝孺請也。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自緣,字會堂。
姓陳氏,臨海人也。
父本儒素,夙好詩書,人稱石泉處士。
母感奇夢,寤而生緣。
氣骨不凡,雖在幼少,翛然有出塵之意。
每入招提,見像則變?nèi)萜鹁?,合爪作禮。
處士君見之,謂其母曰:是子如青蓮花,水不能沾,豈俗能淹耶。
乃命從四明白云寺觀公為弟子,見其容止修雅,言辭溫簡,出內(nèi)典授之讀。
年十七,薙發(fā),受具足戒。
趺坐一室,日以縛禪為事,已而還臺,謁同郡天寧日溪泳。
一見輒加獎予,使執(zhí)侍左右,復(fù)付藏鑰。
泳遷杭之凈慈,緣從其行。
凈慈居五山之列,號大叢林。
四方龍象,咸來?xiàng)埂?div id="aqk65cu"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74_1_13_comment'>
由是咨厥心要,知解日至,慚息群念,期至無念。
時處士君春秋高,欲歸覲省,乃復(fù)還臺。
道經(jīng)寧海,日已向暮,悲風(fēng)號林莽間,蒼皇疾走,欲求憩止之地,而不可得。
夜行三里許,乃逢逆旅,主人破屋一間,不能蔽風(fēng)雨,危坐竟夕。
因以建庵廬,延過客自誓。
阛阓中有妙相古寺,兩廡蕭然,不留一物。
緣往復(fù)視之,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
”白于主僧明公,假其西偏,湔除蕪穢,具床幾衾褥之屬,罔不嚴(yán)絜。
吳楚閩浙之士,肩摩袂接,投之如歸,宿宿信信,或至浹旬,皆飫其食飲而去。
先是縣東有桃源橋,跨廣度河,上故有圓通閣,歲久將圯。
縣人李斯民撤而新之,邀緣為主,遂遷其處。
遠(yuǎn)方來者從之如初,猶以為未足。
儉衣削食,建華嚴(yán)閣,月集善士閱《華嚴(yán)經(jīng)》。
橋之南,復(fù)筑彌陀閣,為像凈王十六觀相。
覽者睹相興行,啟發(fā)極樂正因。
閣道行空,朱甍耀日,儼如天宮。
事聞于朝,授以金襕法衣,錫號為“佛心普濟(jì)禪師”,更畀報恩寺額,以寵異之。
復(fù)念廛居雜遝,塵氛襲人,無以稱清凈弘偉之觀。
乃擇大橋之陽,去縣治五里,而近林樾蒼潤,蔚為神區(qū),更建報恩禪院。
晨夕諷詠,由是兩地梵聲,鐘魚互答。
會元季喪亂,海宇不寧,烽火四起,三閣與寺鞠為茂草,緣衋然傷之。
又以興復(fù)為己任,托缽聚落中,隨其地建華嚴(yán)傳經(jīng)會,演說因果,屠沽為之易業(yè)。
于是施者四集,仍于桃源,夾河兩堤,悉甃以石,建杰閣三楹,命工造像,未幾而緣厭世。
自知期至,??筆書偈,怡然委順,明洪武戊申三月也。
年五十九,臘四十二。
荼毗得舍利無算。
弟子祖溢等,以其年六月二十一日,奉遺骨塔于寺西北偏。
以鄉(xiāng)先生夏克復(fù)所敘行業(yè),因方孝孺而徵銘于宋文憲公濂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0—1381 【介紹】: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號潛溪。幼敏明強(qiáng)記,從吳萊等名師學(xué)。元順帝至正中,隱居龍門山,號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yīng)天,授江南儒學(xué)提舉,授太子經(jīng)書。主修《元史》,又預(yù)修日歷等。遷國子司業(yè)、禮部主事,官至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官內(nèi)庭久,未嘗訐人過。洪武十三年,其長孫宋慎坐胡惟庸黨死,帝欲置其死,賴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謫茂州卒于夔州。為明開國文臣之首,學(xué)者稱太史公。正德中,追謚文憲。有《宋學(xué)士文集》。
詞學(xué)圖錄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現(xiàn)在浙江義烏)人。元末順帝曾召為翰林院編修,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朱元璋時就任江南儒學(xué)提舉,為太子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明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濂制,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當(dāng)今文章第一",四方學(xué)者稱為"太史公"。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fēng)氣者,首推宋濂。有《宋學(xué)士文集》。
人物簡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師從柳貫、黃潛,元時授翰林院編修,隱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制誥,任《元史》總裁,以老致仕。謚“文憲”。有《宋學(xué)士集》。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華人。洪武時官學(xué)士。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薦除翰林編修,以親老辭,入仙華山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經(jīng),為元史總裁官,仕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兼太子贊善大夫。正德中追謚文憲。有潛溪、翰苑、芝園、蘿山諸集。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
元末,以翰林院編修徵,不就。
太祖取婺州,召見濂,還金陵,徵為江南儒學(xué)提舉,授太子經(jīng),改起居注。
洪武初,充《元史》總裁官,除翰林學(xué)士。
降編修,遷國子司業(yè),謫安遠(yuǎn)知縣。
召為禮部主事,遷贊善大夫,擢侍講學(xué)士,進(jìn)學(xué)士承旨,致仕歸。
以孫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
正德中,追謚文憲。
有《潛溪》、《鑾坡》、《芝園》、《蘿山》、《朝天》諸集七十五卷。
(王世貞《藝苑卮言》:高帝嘗謂宋濂:「浙東人才,惟卿與王祎耳。
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學(xué)問之博,祎不如卿。
」又嘗與劉誠意論文,誠意謂:「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讓。
」 徐泰《詩談》:宋景濂、王子充詩亦純雅,以文名。
沈士謙《明良錄略》:濂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詩藪》: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語,而《思春曲十韻》如「南浦沈書傳素鯉,東風(fēng)將恨與新鶯」,「物華半老胭脂苑,春霧輕籠翡翠城」,「因彈《別鶴》心如剪,為妒文鴛繡懶成」,「陽臺樹密朝霞迥,巫峽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麗。
田按,景濂自幼嗜學(xué),家貧無書,每假藏書家,手自筆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不敢逾期約。
又嘗入青蘿山,不下書屋者屢年。
得鄭氏所畜書數(shù)萬卷,無不盡閱,閱無不盡記。
師事吳淵穎、黃文獻(xiàn)、柳待制,皆元代耆宿。
學(xué)既刻苦,授受復(fù)有淵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
遭時遇主,司制作之柄,為開國文臣之首。
蠻夷朝貢,數(shù)問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潛溪集》,雕板國中。
當(dāng)其恩遇優(yōu)濃,醉學(xué)士之詩歌,甘露百歲衣之賞賜,論者傳為盛事。
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繯以歿。
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厭斯世而不居,甘遠(yuǎn)跡于峨岷,蓋將吊重華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濱。
吁!
可悲也!
」集中小詩,猶是元習(xí);長篇大作,往往規(guī)模退之,時亦失之冗遝。
蓋兼才為難,自唐以來如韓退之、蘇長公世不多見,正不必美備難具也。)
方克勤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6—1376 【介紹】: 明浙江寧海人,字去矜,號愚庵。
方孝孺父。
洪武四年授濟(jì)寧知府,召民墾荒。
視事三年,耕地大增,戶口數(shù)倍于前,一郡饒足。
旋為屬吏所誣,又受空印案牽連,逮死。
有《汗漫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浦江人,名丁,以字行。洪武初征為國子監(jiān)學(xué)錄,與修《元史》。書成,授國子學(xué)錄,歷禮部主事、太常司丞。劉基嘗告太祖,孟兼文章,僅次于宋濂及基。出為山西按察司僉事,懲治奸猾,令相牽引,每事輒株連數(shù)十人,吏民皆畏。擢山東按察司副使,布政使吳印系僧人還俗,孟兼輕侮之。印告太祖,太祖怒而殺之。有《白石山房逸稿》。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六
孟兼名丁,以字行。
洪武三年與修《元史》,史成,授國子學(xué)錄。
歷禮部主事、太常寺丞,出為山西按察僉事,遷山東按察副使。
為吳印所訐,論棄市。
有《白石山房稿》。
(田按:孟兼官國子學(xué)錄時,國學(xué)旁有五兔泉,宋丞相秦檜之所鑿也。
孟兼作《玉兔泉銘》為泉洗辱。
劉伯溫聞之,繼作《后玉兔泉銘》云:「嗚呼泉乎夫何辜?
為檜所污,世無吳隱之,孰昭其污?
檜死為蛆,泉潔自如。
我作銘詩,眾惑斯祛。
」洪武五年,宋潛溪與仲子遂過孟兼于成均,命侍史汲玉兔泉瀹茗。
俄熊參軍鼎、劉職方崧、周虞部子諒皆集,呂太常仲善聞之,亦歡然來會。
孟兼出新造《玉兔泉銘》諷之,且曰:「今夕何夕,勝友如云,不可無以為娛,請舉泉聯(lián)詩。
」?jié)撓獮橹鞒?,馀則以次而續(xù),斗奇據(jù)勝,哄哄弗能休。
至二鼓詩成,各散去。
詩曰: 「成均地何靈,圣澤資灌沃。
(濂)兔奔兆奇徵,井渫發(fā)新斸。
(鼎)自非三窟深,孰湛一泓綠。
(孟兼)儲精本從金,生色絕勝玉。
(子諒) 霜毛蘸寒欽,雪毳翻夜浴。
(崧)釀洌補(bǔ)酒經(jīng),沐丹驗(yàn)仙箓。
(仲善)杵舂蟾宮棄,珠噴鱔堂觸。
(遂)孕月生陰精,觀天漏晴旭。
(濂) 冰澄毛骨堅,鑒澈須眉燭。
(鼎)?名徒自奇,獪行穢難贖。
(孟兼)雖涵東郭狡,難洗上蔡辱。
(子諒)引滿瓶未贏,探幽綆頻續(xù)。
(崧) 流罌滲銀床,出竇濺瓊粟。
(仲善)醉沃目暈花,凍汲指連■(疒豕)。
(遂)濡毫乃自潤,照影從人欲。
(濂)光沈天上魄,祥啟地中躅。
(鼎) 摛辭挹馀清,盥薦侑嘉告。
(子諒)劍刺非貳師,池移豈身毒。
(孟兼)燕支愧淫陳,鹽鹵鄙富蜀。
(崧)不動疑洼雪,頻探笑風(fēng)纛。
(仲善) 天光一眼開,云影片鱗束。
(遂)劇咽覺疹闌,蹶足想彳亍。
(濂)觱沸虎爪跑,吸??臂臼。
(鼎)潔士濯冠纓,渴卒卸刀韣。
(子諒) 精當(dāng)昴君降,液或井宿督。
(孟兼)誰知鐘阜分,脈與伊洛屬。
(崧)錫名爾固嘉,戰(zhàn)句吾何局。
(仲善)聯(lián)將指鼎比,疾勝擊缽促。
(遂) 驚風(fēng)落燈燼,斜月墜檐曲。
靈源詎能窮,短詠聊可錄。
(濂)」 孟兼、子諒贖、辱二聯(lián),蓋猶是洗辱之意也。
潛溪此會招高季迪,不就。
季迪明日作詩呈潛溪云:「白兔如嫌桂宮冷,走入杏花壇下井。
姮娥無伴每相尋,水井亭亭落孤影。
曾搗秋風(fēng)玉臼霜,至今泉味帶天香。
玉堂仙翁欲飲客,鹿盧夜半響空廊。
齋燈明滅茶煙裹,醉魂忽醒松風(fēng)起。
只愁詩就失彌明,殘雪滿庭寒似永。
」諸公才藻風(fēng)華,生際承平,岸幘哦詩,詢可作成均一段佳話也。
孟兼以潛溪薦,得召見。
孝陵謂曰:「張丞骨相薄,仕宦徐徐進(jìn)可耳。
」卒與禍會。
方希古為作傳云:「法雖遇嚴(yán),其底于此酷,厥有自哉!
」孟兼恃氣淩人,而才鋒峻立,青田與孝陵評騭才人,晶居第三。
惜《白石山房稿》散佚,莫由賞其神駿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2 【介紹】: 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剛子。洪武中舉明經(jīng)、秀才,授秦府引禮舍人,歷長史,受累謫云南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預(yù)修《太祖實(shí)錄》,遷右僉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貶官,仍留纂修。《實(shí)錄》成,出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殺。
槜李詩系·卷八
本立字原道,自號巽隱老人,崇德鳳鳴里人,(后析桐鄉(xiāng))洪武丙辰,以明經(jīng)薦為秦府,引禮見上奉天門,賜馬匹楮幣。后改周府,忤貴戚,謫云南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吏目。時緬夷煽亂,本立單騎諭之,皆悅服。后復(fù)叛,西平侯沐英討之,謂非本立未足安諸夷,命為守禦。乃冒暑雨,深入楚雄、姚安、大理、鶴慶、麗江、永安等地,懷柔撫字凡九載,夷民晏然。建文初,學(xué)士董倫、府尹向瑤等交薦之,徵入翰林,纂修高廟實(shí)錄,升僉都御史。坐失陪祀,調(diào)江西按察副使,未行,靖難兵至,與吏部尚書張紞等俱赴應(yīng)天府學(xué)自縊死。有巽隱集。其文平易典實(shí),詩亦莊重,非騁奇斗妍者比。明初渾厚之風(fēng),猶可想見也。
明詩紀(jì)事·乙簽·卷二
本立字原道,崇德人。
洪武初舉明經(jīng)秀才,除秦府引禮舍人。
以母憂去官。
服除補(bǔ)周府禮官,進(jìn)長史。
從王入覲,坐累謫云南馬龍他郎長官司吏目。
建文元年,徵入翰林,遷右僉都御史。
坐事貶官,仍留纂修,旋授江西按察副使。
未行,燕兵入,自經(jīng)死。
有《巽隱集》四卷。
(《四庫總目》:本立文章典雅,詩亦深穩(wěn)樸健,頗近唐音。
不但節(jié)義為足重,即以詞采而論,位置于明初作者之間,亦無愧色。
(《靜志居詩話》:建文諸臣,文莫過方希直,詩莫過程原道。
希直之文,取法昌黎,下亦不失為蘇子瞻;原道之詩,刻意杜陵,下亦不失為陳簡齋也。
田按:明初槜李詩人首推清江,次及巽隱。
巽隱詩,格渾氣遒,七律尤隊仗整齊,固當(dāng)與嶙岣大節(jié)并留天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2 【介紹】: 明浙江寧海人,字希賢。
方孝孺弟。
孝孺株連被殺,被害前口吟一絕,從容受刃。
樂清樵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2 【介紹】: 明浙江樂清人,佚姓名。
聞成祖即位,殺方孝孺、卓敬等,號哭,投水死。
廖升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2 【介紹】: 明湖廣襄陽人。
以學(xué)行知名。
方孝孺等人相善。
官太常寺少卿。
建文間,聞燕兵渡江,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2 【介紹】: 明浙江寧海人,名升,以字行。
方孝孺弟子。
洪武中以儒士校文四川。
建文初,入史館為編修,尋遷陜西按察僉事。
燕王入京師,坐方黨被殺。
共 6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