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康海

相關(guān)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1—762 【介紹】: 唐隴西成紀(jì)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護(hù)府所屬碎葉城。中宗神龍初,遷居蜀之綿州昌隆縣青蓮鄉(xiāng),又嘗寓居山東,故亦稱山東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十歲通詩書,被稱為“天才英特”。喜縱橫術(shù),擊劍任俠,輕財重施。青年時離蜀漫游,玄宗天寶初,入長安,經(jīng)賀知章、吳筠推薦,詔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quán)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在洛陽結(jié)識杜甫。二人于詩壇齊名,并稱“李杜”。安史亂起,白為永王李璘府僚,參與平亂。因永王兵敗,坐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依族人當(dāng)涂令李陽冰。不久病卒。其詩風(fēng)雄奇豪放、清新飄逸,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有《李太白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竄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龍元年(705)隨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今人多從此說。近人陳寅恪謂其先為西域胡人,隴西李氏乃偽托(《李太白氏族之疑問》)。其出生地亦多異說,或謂生于條支(今阿富汗加茲尼),或謂生于焉耆碎葉(今新疆庫爾勒與焉耆回族自治縣),亦有謂武后神功年間遷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知章譽(yù)為“天上謫仙人”,后人又稱“李謫仙”。在蜀中度過青少年時代,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西入長安,北上太原,先后隱居安陸(今屬湖北)與徂徠山(在今山東)。天寶元年(742)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權(quán)貴,三載(744)賜金還山。此后漫游梁宋、齊魯,南游吳越,北上幽燕。今人或謂天寶十二載(753)曾第三次入京,學(xué)術(shù)界多以為開元年間和天寶初兩次入京,不承認(rèn)三入長安;亦有不承認(rèn)開元年間曾入長安者。天寶末,安祿山叛亂,李白應(yīng)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內(nèi)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累入獄,獲釋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聞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時已屆暮年,仍欲從軍,半道病還,寶應(yīng)元年(762)卒于當(dāng)涂(今屬安徽馬鞍山)。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遺召,其時已卒。生平事跡詳見魏顥《李翰林集序》、李陽冰《草堂集序》、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黃錫圭均有《李太白年譜》,今人有詹锳《李白詩文系年》,郁賢皓《李白叢考》,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等。李白一生以大鵬自喻,以“安社稷”、“濟(jì)蒼生”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從科舉入仕,然始終未能得志。詩與杜甫齊名,杜甫《飲中八仙歌》曾詠及,《滄浪詩話》譽(yù)之為“仙才”。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內(nèi)容豐富,有要求報效祖國、功成身退而發(fā)泄不得志之悲憤感情者,如《行路難》、《將進(jìn)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憂慮國事者,如《古風(fēng)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獨(dú)酌有懷》等;有蔑視權(quán)貴、鄙棄富貴者,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hù)歌》等;有描繪高山大川自然風(fēng)光者,如《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有歌唱愛情友誼者,如《長干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李白論詩主張?zhí)煺孀匀?,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之境界。其絕句感情真摯,形象明朗,語言樸素,意境含蓄,韻味深長。其樂府歌行名篇則熔《莊》《騷》為一爐(龔自珍《最錄太白集》),“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藝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蕩,形象雄偉,氣勢磅礴,色彩絢爛,常借神話傳說,多用比興、夸張手法,具有“風(fēng)雨爭飛,魚龍百變”、“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唐宋詩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獨(dú)特之“縱逸”(《河岳英靈集》卷上)風(fēng)格。前人論李白詩歌之歷史地位,常與杜甫并列。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diào)張籍》);胡應(yīng)麟則云:“才超一代者李也,體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虛,杜若地負(fù)海涵,包羅萬匯。”(《詩藪》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兩種,皆詩文合刻,30卷。一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有日本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圖書館,為殘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繆曰芑本配。清康熙年間繆曰芑曾據(jù)前一種翻刻,世稱繆本。注本今存元蕭士赟《分類補(bǔ)注李太白詩》25卷;明胡震亨《李詩通》(與《杜詩通》合稱《李杜詩通》)21卷;明朱諫撰《李詩選注》13卷,將200余首指為偽作,另編《李詩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詩文合編,末6卷為附錄,最為通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注本為基礎(chǔ),參校各本,旁搜唐宋以來詩話、筆記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評箋補(bǔ)充,考訂謬誤,較詳備。近年又有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兩種問世。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詩論叢》、王運(yùn)熙等《李白研究》、羅宗強(qiáng)《李杜略論》、裴斐《李白十論》、郁賢皓《李白考論集》等。中華書局曾選擇部分單篇論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論文集》。資料匯編有裴斐與劉善良編《李白資料匯編(金元明清之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5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36首、斷句10。
唐詩匯評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長安諸說,迄無定論。少時居綿州彰明縣清廉鄉(xiāng)(今屬四川江油),讀書吟詩,遍觀百家,好神仙,任俠仗義,曾手刃數(shù)人。二十五歲辭親遠(yuǎn)游,出三峽,游洞庭、衡山、襄漢、廬山、金陵、揚(yáng)州。開元十五年與故相許圉師孫女結(jié)婚,留居安陸十年。其間曾西入長安,北游太原。三十五歲后,遷居山東任城,與孔巢父等隱于徂徠山,號“竹溪六逸”。天寶元年應(yīng)詔入京,供奉翰林。三載,因權(quán)貴讒毀,“賜金放還”。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同游梁宋、齊魯。曾受道箓于齊州紫極宮。后復(fù)漫游江淮、吳越、河北、梁宋等地。安史亂起,入永王璘幕府。璘兵敗,被捕下潯陽獄,長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漂泊于武昌、岳陽、豫章、金陵、宣城等地。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白以六十一歲高齡前往從軍,道病還,依族叔當(dāng)涂令李陽冰,尋病卒。白長于歌詩,嗜酒,人稱“謫仙”。與杜甫齊名,并稱“李杜”,在古代詩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李陽冰受白遺命,編其詩文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萬編其詩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北宋宋敏求輯、曾鞏編次其詩文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全唐詩》編詩二十五卷。
詞學(xué)圖錄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出生于安西大都護(hù)府碎葉城,五歲隨父遷居綿州昌?。ń窠停┣嗌忇l(xiāng)。天寶初供奉翰林。有《李太白集》,《尊前集》錄其詞12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白(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世人又稱謫仙、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靜寧西南),先世流遷中亞,5歲隨父定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xiāng)。出蜀后游歷江湖。天寶元年(742)應(yīng)召入長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視權(quán)貴遭讒出京。今存李白詩共計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在湖北游歷、居住多年,結(jié)識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黃鶴樓上會客送友、飲酒賦詩,留下不少關(guān)于黃鶴樓的佳作,“鄂州雜詩碑”錄存其詩十一首。其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吟詠黃鶴樓的千古絕唱。史書所載“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佳話,更為后人津津樂道。為了紀(jì)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擱筆亭。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白生夢長庚星。因以命之。舉有道不應(yīng)。天寶初至長安。賀知章言于元宗。召見金鑾殿。論當(dāng)世事。奏頌一篇。詔供奉翰林。忤高力士。摘其詩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之。白遂求還山。乃賜金放還。安祿山反。永王璘辟為府僚。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長流夜郎。會赦還。代宗立。以左拾遺召。白已先卒。年六十馀。文集二十卷。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dāng)?shù)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至如《蜀道難》等篇??芍^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也。
李陽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諷興。自三代以來,《風(fēng)》《騷》之后,馳驅(qū)屈、宋,鞭撻揚(yáng)、馬,千載獨(dú)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趨風(fēng),列岳結(jié)軌,群賢翕習(xí),如鳥歸鳳。盧黃門云:“陳拾遺橫制頹波,天下質(zhì)文,翕然一變?!敝两癯婓w尚有梁、陳宮掖之風(fēng),至公大變,掃地并盡,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
本事詩
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齊名、先后合德。其論詩云:“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fù)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于聲調(diào)俳優(yōu)哉!”
裴敬《翰林學(xué)士李公墓碑》
為詩格高旨遠(yuǎn),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云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視塵中屑屑米粒,蟲睫紛擾,菌蠢羈絆蹂躪之比。
中山詩話
歐(陽修)貴韓(愈)而不悅(杜)子美,所不時曉;然于李白而甚賞愛,將由李白超趠飛揚(yáng)為感動也。
蘇轍《詩病五事》
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fā)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時不知義理之所在也。語用兵,則先登陷陣不以為難;語游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此豈其誠能也哉?白始以詩酒奉事明皇,遇讒而去,所至不改其舊。永王將竊據(jù)江淮,白起而從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觀其詩,固然。唐詩人李、杜稱首,今其詩皆在。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
黃庭堅《題李白詩草后》
余評李白詩如黃帝張樂于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
西清詩話
李太白詩逸態(tài)凌云,映照千載,然時作齊梁間人體段,略不近渾厚。
歲寒堂詩話
至于李杜,尤不可輕議。歐陽公喜太白詩,乃稱其:“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此等句雖奇逸,然在太白詩中,特其淺淺者。魯直云:“太白詩與漢魏樂府爭衡”,此語乃真知太白者。王介甫云:“白詩多說婦人,識見污下?!苯楦χ撨^矣??鬃觿h詩三百五篇,說婦人者過半,豈可亦謂之識見污下耶?
歲寒堂詩話
韻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淵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韓退之是也;意氣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抛用?,李太白、韓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態(tài),太白多天仙之詞,退之猶可學(xué),太白不可及也。
珊瑚鉤詩話
李唐群英,惟韓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詩,務(wù)去陳言,多出新意。
艇齋詩話
古今詩人有《離騷》體者,惟李白一人,雖老杜亦無似《騷》者。
竹坡詩話
元微之作李杜優(yōu)劣論,謂太白不能窺杜甫之藩籬,況堂奧乎?唐人未嘗有此論,而稹始為之。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則不復(fù)為優(yōu)劣矣。
韻語陽秋
杜甫、李白以詩齊名……然杜詩思苦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
韻語陽秋
李白樂府三卷,于三綱五常之道,數(shù)致意焉?!炀堪字惺?,亦豈純于行義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潔身而去,于君臣之義力如何?既合于劉,又合于魯,又娶于宗,又?jǐn)y昭陽、金陵之妓,于夫婦之義為如何?至于友人路亡,白為權(quán)窆;及其糜潰,又收其骨,則朋友之義庶幾矣。
苕溪漁隱叢話
引王安石語:詩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齋日記》
或云:太白詩其源流出于鮑明遠(yuǎn),如樂府多用《白纻》。故子美云“俊逸鮑參軍”,蓋有譏也。
能改齋漫錄
引劉次莊語:李白則飄揚(yáng)振激,如浮云轉(zhuǎn)石,勢不可遏。
朱子語類
李太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于法度之中,蓋圣于詩者也。
朱子語類
李太白終始學(xué)《選》詩,所以好。
滄浪詩話
觀太白詩者,要識真太白處。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學(xué)者于每篇中,要識其安身立命處可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dāng)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
滄浪詩話
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滄浪詩話
人言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長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樓記》
太白峭訐矯時之狀,小得大用,流斥齊魯。眼明耳聰,恐貽顛踣。故狎弄杯觴,沉溺曲蘗;耳一淫樂,目混黑白?;蚓菩焉窠。暵犱J發(fā),振筆著紙,乃以聰明移于月露風(fēng)云,使之涓潔飛動;移于草木禽魚,使之岍茂褰擲;侈于閨情邊思,使之壯氣激人,離情溢目;移于幽巖邃谷,使之遼歷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車馬弓矢,悲憤酣歌,使之馳騁決發(fā),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懷,盡見窮通焉。
木天禁語
太白(詩)雄豪空曠,學(xué)者不察,失于狂誕。
木天禁語
(樂府)上格如《焦仲卿》、《木蘭詞》、《羽林郎》、《霍家奴》、《三婦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為絕唱。李太白樂府,氣語皆自此中來,不可不知也。
陳繹曾詩譜
李白詩祖《風(fēng)》《騷》,宗漢魏,下至鮑照、徐、庾,亦時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驚動心目,忽然撇出,妙入無聲。其詩家之仙者乎?格高于杜,變化不及。
唐詩品匯
詩至開元、天寶間,神秀聲律,粲然大備。李翰林天才縱逸,軼蕩人群,上薄曹、劉,下凌沈、鮑,其樂府古調(diào),能使儲光羲、王昌齡失步,高適、岑參絕倒,況其下乎?
升庵詩話
楊誠齋云:“李太白之詩,列子之御風(fēng)也;杜少陵之詩,靈均之乘桂舟、罵玉車也。無待者,神于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圣于詩若歟?”……徐仲車云:“太白之詩,神鷹瞥漢;少陵之詩,駿馬絕塵。“二公之評,意同而語亦相近,余謂太白詩,仙翁劍客之語,少陵詩,雅士、騷人之詞。比之文,太白則《史記》,少陵則《漢書》也。
四溟詩話
子美五言絕句,皆平韻,律體景多而情少。太白五言絕句平韻,律體兼仄韻,古體景少而情多,二公齊盡其妙。
四溟詩話
堆垛古人,謂之“點(diǎn)鬼簿”。太白長篇用之,自不為病,蓋本于屈原。
四溟詩話
徐伯傳問詩法于康對山,曰:“熟讀太白長篇,則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筆殊有氣也?!?div id="a28pkaa" class='inline' id='people_15188_35_0_comment'>
李攀龍《唐詩選序》
太白縱橫,往往強(qiáng)穹之末。間雜長語,英雄欺人耳。
李攀龍《唐詩選序》
(太白)五七言絕句,實唐三百年一人,蓋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顧失焉。
《藝苑卮言》
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然自足太白樂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詩集序》
聞諸言詩者,有云:供奉之詩,仙。拾遺之詩,圣。圣可學(xué),仙不可學(xué);亦猶禪人所謂頓、漸,李頓而杜漸也。杜之懷李曰“詩無敵”,李之寄杜曰“作詩苦”。二先生酬贈,亦各語其極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體金集序》
供奉讀書匡山,鳥雀就掌取食。散金十萬如飛塵,沉湎至尊之前,嘯傲御座之側(cè),口中不知有開元天子,何況太真妃、高力士哉!當(dāng)其稍能自屈,可立躋華要,乃掉臂不顧,飄然去之,坎壈以終其身。迨長流夜郎,與魑魅為伍,而其詩無一羈旅牢愁之語,讀之如餐霞吸露、欲蛻骨沖舉,非天際真人胸臆,疇能及此?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劉世教《合刻李杜分體全編序》
隴西(李)趨《風(fēng)》,《風(fēng)》故蕩詄,出于情之極,而以辭群者也;襄陽(杜)趨《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極,而以辭怨者也。趨若異而軌無勿同,故無有能軒輊之者。
詩藪
李杜才氣格調(diào),古體歌行,大概相埒。李偏工獨(dú)至者絕句,杜窮極變化者律詩。言體格,則絕句不若律詩之大;論結(jié)撰,則律詩倍于絕句之難。然李近體足自名家,杜諸絕殊募入彀。截長補(bǔ)短,蓋亦相當(dāng)。惟長篇敘事,古今子美。故元、白論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詩藪
李才高氣逸而調(diào)雄,杜體大思精而格渾。超出唐人而不離唐人者,李也;不盡唐調(diào)而兼得唐調(diào)者。杜也。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diào)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伸縮。調(diào)、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也。
詩藪
李杜二家,其才氣本無優(yōu)劣、似工部體裁明密,有法可尋;青蓮興會標(biāo)舉,非學(xué)可至。又唐人特長近體,青蓮缺焉。故詩流習(xí)杜者眾也。
詩藪
備諸體于建安者,陳王也;集大成于開元者,工部也。青蓮才之逸,并駕陳王,氣之雄,齊驅(qū)工部,可謂撮勝二家,第古風(fēng)既乏溫淳,律體微乖整栗,故令評者不無軒輊,
詩藪
太白五言沿洄魏、晉,樂府出于齊、梁,近體周旋開、寶,獨(dú)絕句超然自得,冠古絕今。
唐詩鏡
太白雄姿逸氣,縱橫無方,所謂天馬行空,一息千里。
唐詩鏡
太白七言樂府接西漢之體制,掩六代之才華,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贈答歌行,如風(fēng)卷云舒,惟意所向,氣韻文體,種種振絕。五言樂府摹古絕佳,諸詩率意而成,苦無深趣。蘇子由謂之“浮花浪蕊”,此言非無謂也。讀李太白詩當(dāng)?shù)闷錃忭嵵?,不求片字句之奇?/blockquote>
詩鏡總論
太白長于感興,遠(yuǎn)于寄衷,本于十五《國風(fēng)》為近。
詩鏡總論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氣駿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長,調(diào)高而卓。
詩鏡總論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變生,真所謂“驅(qū)走風(fēng)云,鞭撻海岳”。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唐詩歸
鐘云:古人雖氣極逸,才極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詩者。讀太白詩,當(dāng)于雄快中察其靜遠(yuǎn)精出處,有斤兩,有脈理。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唐音癸簽
太白于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合,曲盡擬古之妙,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青蓮雄姿逸氣,變化無方,七古千載罕有并驅(qū)。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變體,不足多法。”愚按:太白七言律,集中僅得八篇,駘蕩自然,不假雕飾,雖入小變,要亦非淺才可到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興趣求之,當(dāng)知非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與諸家爭衡矣。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風(fēng)華逸宕,持過諸人,后之學(xué)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論最有斟酌。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五、七言絕,多融化無跡,而入于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太白七言絕多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取高華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渾沉厚者,獨(dú)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論。胡元瑞謂李猶莊周,杜猶左氏,或庶幾焉。
《詩源辨體》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縱橫,極才人之致……此皆變化不測而入于神者也。
《詩源辨體》
屈原《離騷》在千古辭賦之宗,而后人摹仿盜襲,不勝饜飫。太白《鳴皋歌》雖本乎騷,而精彩絕出,自是太白手筆。至《遠(yuǎn)別離》、《蜀道難》、《天姥吟》,則變幻恍惚,盡脫蹊徑,實與屈子互相照映。謝茂秦云:“太白詩歌若疾雷破山,顛風(fēng)播海,非神于詩者不能?!?/blockquote>
《詩源辨體》
太白歌行,雖大小短長,錯綜無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姜齋詩話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漢人皆有之,特以微言點(diǎn)出,包舉自宏。太白樂府歌行,則傾囊而出。如射者引弓極滿,或即發(fā),或遲審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
姜齋詩話
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李杜所以稱大家者,無意之詩十不得一二也。煙云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
鈍吟雜錄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騷雅,下迄梁、陳七言,無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諷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序目》
盛唐人,禪也;太白則仙也。于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勢,運(yùn)廣遠(yuǎn)奇逸之思,此獨(dú)成一境者。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太白天才豪邁,托興悠長,飲酒學(xué)仙、適以佐其蒼茫之勢。他人為之,則滓矣。故曰:氣大則物之大小畢浮其形。王摩詰微妙有禪理,然不在其作禪語中;太白縹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語中:此當(dāng)從神味會之,難與俗子語。
《唐音審體》
馮復(fù)京曰:太白古詩全出己調(diào),宋人乃謂出于子昂《感遇》。子昂局促,太白蕭散,烏可同日語!
《唐音審體》
馮復(fù)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語,不可思議。其意氣豪邁,固是本調(diào),而轉(zhuǎn)折頓挫,極抑揚(yáng)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縱者。此公才高如轉(zhuǎn)巨虬、駕風(fēng)螭,不可以為訓(xùn)。
《貞一齋詩說》
太白妙處全在逸氣橫出,其五言古從曹、阮二家變出,并不規(guī)模小謝,亦非踵武伯玉。
《唐詩別裁》
太白詩縱橫馳驟,獨(dú)《古風(fēng)》二卷,不矜才,不使氣,原本阮公,風(fēng)格俊上,伯玉《感遇》詩后,有嗣音矣。
《唐詩別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fēng),波浪自涌,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詩別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來乎》、《懷素草書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擬,后人無識,將此種入選,嗷訾者指太白為粗淺人作俑矣。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yuǎn)逸宕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
《唐詩別裁》
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yuǎn)。太白有焉。
說詩晬語
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并入化機(jī);而三家中,太白近樂府,右丞、蘇州近古詩,又各擅勝場也。
詩法易簡錄
太白七古不獨(dú)取法漢魏,上而楚騷,下而六朝,俱歸镕冶,而一種飄逸之氣,高邁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淺學(xué)所能問津也。
《梅崖詩話》
太白七言近體不多見。五言如《宮中行樂》等篇,猶有陳、隋習(xí)氣,然用律嚴(yán)矣,音節(jié)亦稍稍振頓。七言長短句則縱橫排奡,獨(dú)往獨(dú)來,如活虎生龍,未易捉摸,少陵固嘗首肯心醉矣。
甌北詩話
(白)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若論其沉刻,則不如杜;雄鷙,亦不如韓。然以杜、韓與之比較,一則用力而不免痕跡,一則不用力而觸手生春;此仙與人之別也。
石洲詩話
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其李詩之謂乎?太白之論曰:“寄興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比羲挂哉?,將類于襄陽孟公以簡遠(yuǎn)為旨乎?而又不然。蓋太白在唐人中,別有舉頭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則更迷離渾化,不可思議。以此為“寄興深微”,非大而化者,其烏乎能之!所謂七言之靡,殆專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龔自珍《最錄李白序》
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其斯以為白之真原也矣。
昭昧詹言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跡未全化,亦覺真實處微不及阮、陶、杜、韓。
昭昧詹言
太白胸襟超曠,其詩體格安放,文法高妙,亦與阮公同;但氣格不相似,又無阮公之切憂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規(guī)似前人也。阮公為人志氣宏放,某語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與之匹,故合論之。
昭昧詹言
太白當(dāng)希其發(fā)想超曠,落筆天縱,章法承接,變化無端,不可以尋常胸臆摸測;如列子御風(fēng)而行、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威鳳九苞,祥麟獨(dú)角,日五彩,月重華,瑤臺絳闕,有非尋常地上凡民所能夢想及者。至其詞貌,則萬不容襲,蹈襲則凡兒矣。
昭昧詹言
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詞不接,發(fā)想無端,如天上白云,卷舒滅現(xiàn),無有定形。
《越縵堂詩話》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饒雄厚,不善學(xué)之,便墮塵障。
三唐詩品
古風(fēng)運(yùn)陰、何之俊響,結(jié)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質(zhì),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語,正如亂頭粗服,益見其佳。
趙茂曾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六一
趙茂曾,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元祐末典獄平?jīng)?,徽宗初,為壽春令,崇寧元年為武功令,用法平恕,三年治成?div id="e8xvv2w" class='inline' id='people_87254_0_1_comment'>
明康海武功縣志》卷二《官師志》第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蘇州府嘉定人,先世東蜀人,字常宗,號媯蜼子。少孤貧,讀書天臺山中,師事王貞文,得蘭溪金履祥之傳。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薦入翰林。乞歸后,常為知府魏觀作文,觀得罪,連坐死。曾著論力詆楊廉夫,以為文妖。有《三近齋稿》、《王常宗集》。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宗常,蜀人。明初布衣,為史官。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六
彝字常宗,其先蜀人,徙居嘉定。
洪武三年,以布衣召修《元史》,賜金幣遣歸。
尋薦入翰林,乞養(yǎng)歸。
坐魏觀事死。
有《三近齋稿》。
(王士禛《香祖筆記》:《王徵士集》,都少卿元敬編。
元敬稱其古文明暢英發(fā),又或以為吳中四杰之一,以常宗代張來儀者。
今觀其詩,歌行擬李賀、溫庭筠,墮入惡道,馀體亦不能佳,安能與高、楊相頡頏乎!
田按:楊鐵崖擅名元季,王常宗作文妖以詆之,李西涯領(lǐng)風(fēng)雅于成、弘之間,張孟獨(dú)謂其蕪沒先進(jìn),斗一韻之艱,爭一字之巧以詆之。
厭后錢牧齋為西涯修怨,至謂孟獨(dú)竊康德涵之詩;王漁洋為鐵崖復(fù)仇,至謂常宗擬溫、李墮入惡道。
士僧多口,天道好還,亦可畏哉!
平心而論,常宗詩類鐵崖,本自眷屬一家,胡乃操戈同室?
都元敬謂常宗文明暢英發(fā),或以此屈鐵崖,未可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陜西武功人,字無沴。
康海孫。
有《璇璣圖詩讀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39—1508 【介紹】: 明江西安福人,字公實,號介庵。景泰初以父張洪死土木之難,為國子生。天順八年進(jìn)士。成化元年,授兵部主事。累遷為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與林瀚、林俊、章懋稱南都四君子。正德間以左都御史論奏劉瑾,罷官。有《介軒集》。
維基
張敷華(1439年—1508年7月20日),字公實,號介庵,江西吉安府安??h(今江西省安??h)人,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景泰初年,進(jìn)入國學(xué)。
天順八年(1464年),登進(jìn)士,改庶吉士。
成化元年(1465年),與劉大夏從部事,授兵部主事,升任郎中。
成化十一年,出任浙江參議,居浙江十余年,歷任浙江布政使。
弘治初年,遷湖廣布政使。
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中途奔喪,除服后恢復(fù)原職。
在任期間處理糧運(yùn)管理等。
改為陜西巡撫,制定婚喪禮儀等。
之后升南京兵部右侍郎。
弘治十二年(1499年),改右都御史,總督漕運(yùn),兼巡撫淮、揚(yáng)等府。
之后掌管南京都察院,與南京吏部尚書林瀚、僉都御史林俊、國子監(jiān)祭酒章懋共稱「南都四君子」,就遷南京刑部尚書。
正德元年(1506年),召為左都御史。
同年冬,大臣與言官請求驅(qū)逐劉瑾等宦官,內(nèi)閣力主此事。
武宗猶豫不決。
繼而朝廷風(fēng)氣大變,宦官勢力大增。
張敷華只能與楊守隨辭職,至徐州時乘坐小艇遇到洪水,觸石幾乎溺死。
劉瑾仍然忌恨,欲借湖廣倉儲浥爛事,連坐張敷華。
翰林院修撰康海對劉瑾說:「吾秦人愛張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
」劉瑾于是稍微解意,仍然連坐其與楊守隨罪。
次年六月病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68—1551 【介紹】: 明陜西鄠縣人,字敬夫,號渼陂。
弘治九年進(jìn)士。
授檢討,以附劉瑾為吏部郎中。
瑾敗,降壽州同知,勒致仕。
盛年遭摒棄,以重資聘樂工學(xué)彈琵琶,善作詞曲。
有《碧山樂府》、《碧山續(xù)稿》、《碧山新稿》等,與康海為曲壇宗匠數(shù)十年,作品有憤慨不平之氣。
另有《渼陂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敬夫,鄠縣人。弘治丙辰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檢討調(diào)吏部主事歷郎中謫壽州同知有渼陂集續(xù)集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三
九思字敬夫,鄠?cè)恕?div id="rt3lpm3" class='inline' id='people_50666_2_0_comment'>
弘治丙辰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檢討。
改吏部主事,歷郎中,坐劉瑾黨降壽州同知,尋勒致仕。
有《渼陂集》十六卷、《續(xù)集》三卷。
(《藝苑卮言》:王敬夫詩如漢武求仙,欲根正染,時復(fù)遇之,終非實境。
敬夫名位少亞對山,而才情勝之。
倡和章詞,流布人間,遂為關(guān)西風(fēng)流領(lǐng)袖。
國史唯疑》:王九思《游春記》,或讒之,云「內(nèi)李林甫擬長沙,楊國忠擬新都,賈婆婆擬臨潁」,當(dāng)國懼甚。
王實寓意于此。
時處分逆黨,獨(dú)待對山、渼陂過嚴(yán),宜無以服其心。
《國雅》:王敬夫才雋思逸,銳于綺麗,譬之湖外碧草,東紅云,流彩奪目。
其五言如「云壓嶺頭樹,草連煙際村」,「金馬當(dāng)朝彥,銀魚隔歲焚」,「云睛見楚,煙樹遠(yuǎn)浮秦」,「飛鳥三峰外,孤城落照前」。
七言如「天外行云難入夢,手中團(tuán)扇易驚秋」,直造盛唐隹境。
田按:劉瑾請建義勇武安王廟于陜西興平縣馬嵬鎮(zhèn)。
仍乞頒敕防護(hù)立碑,碑文李茶陵筆也。
王敬夫《馬嵬廢廟》詩云:「秋風(fēng)落日馬嵬道,道南廢廟顏色新,立馬踟躕問野叟,野叟須臾難具陳。
請予下馬坐樹底,展轉(zhuǎn)欲語還悲辛。
正德丙丁戊己年,寺人氣焰上薰天。
寺人原是馬嵬人,大筑棟宇求福田。
馬嵬鎮(zhèn)里東岳祠,一時結(jié)構(gòu)何參差。
瀆神媚鬼意未休,浸淫及漢壽亭侯。
占民畎畝不與直,費(fèi)出帑藏多蟊賊。
工徒淋漓血滿膚,晝夜無能片時息。
東樓西觀對南山,巍巍新廟成何棘。
翩翩羽客招呼至,考鐘擊鼓空坐食。
更有文章頌功德,穹碑大書為深刻。
我本田家孟諸野,但認(rèn)犁耙字不識。
往往才士過吟哦,盡道臺臣與秉筆。
聽來依稀記姓李,云是文章名第一。
豪華轉(zhuǎn)眼不足恃,乾坤變化風(fēng)雷異。
寺人已作檻中囚,道路忽傳邸報至。
當(dāng)日臺臣尚秉鈞,寄語縣官碑可掊。
橫曳碎擊亟掩藏,至今文石埋郊藪。
子聞野叟言,坐來生感激。
赫赫臺臣茍如此,寺人微細(xì)何嗟及!
月明騎馬陟前岡,仰天一笑秋空碧。
」茶陵于東德涵、王敢夫為館師,德涵喪母,人謂銘表碑傳必求當(dāng)時鉅公。
德涵曰:「傳其親者,在文章耳,官爵何為?
」自述狀遍送諸公。
德涵又與李空同倡為文必秦、漢,詩必漢、魏、盛唐之說,詆茶陵為靡弱。
由是茶陵益憾康生。
及逆瑾誅,德涵坐落職,敬夫亦牽連降免。
德涵以救空同得大名,又坐事彰著,敬夫因事波及,于茶陵不能無深望。
感事詩云:「中林有巨鳥,自矜毛羽貴。
一朝振翮飛,忽與飄風(fēng)會。
展轉(zhuǎn)萬馀里,下息丹山背。
棲止青桐柯,渴飲醴泉瀨。
久假不自知,殊非驚鷺類」。
又《漫興》絕句云:「不有李康持藻鑒,豪杰爭趨懷麓堂。
」又《答王德徵書》云:「自歸里舍,有所述作,擬為傳奇,紓情暢志。
不意親朋指摘瑕颣,投諸館閣,發(fā)怒起禍,幸以消阻。
」蓋指《游春記》事也。
敬夫于樂府為當(dāng)家,詩亦富有才情,惜質(zhì)地粗漫,未盡脫秦聲耳。)
維基
王九思(1468年—1551年),字敬夫,號渼陂,陜西鄠縣(今戶縣)人,明朝官員、文學(xué)家、戲曲家,是明朝文壇前七子之一。陜西鄉(xiāng)試第二十一名,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進(jìn)士。由庶吉士授官檢討,正德初年,諂附劉瑾,升吏部郎中。劉瑾被殺后,降為壽州同知。不久又被追論,勒令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遼東海州衛(wèi)人。弘治九年進(jìn)士。授行人。弘治末遷御史。性狡佞。謟事劉瑾。擢大理寺丞,左僉都御史。瑾敗,罷歸。后又依附當(dāng)?shù)榔饛?fù),先后巡撫保定、宣化諸府。在任多所侵吞。嘉靖間被劾戍雷州。
維基
寧杲(1469年—?
),字仲升,遼東海州衛(wèi)官籍山東登州府蓬萊縣人,弘治丙辰進(jìn)士。
正德年間依附劉瑾,官至宣府巡撫。
世宗即位后,言官交章彈劾,罷官遣戍。
原為海州衛(wèi)學(xué)武生,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十九名舉人,九年(1496年)丙辰科進(jìn)士。
十年(1497年)授江西吉水縣知縣,十八年(1505年)授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
正德初為劉瑾所用,為捕盜御史。
三年十二月升大理寺左寺丞,四年四月降為潛山縣知縣。
不久復(fù)職為捕盜御史,七月任巡按真定廣平等府,駐真定,五年正月升左僉都御史,時強(qiáng)賊張茂于內(nèi)丘縣搶劫丁憂修撰康海財物,寧杲被停俸降調(diào),又因勘報稽遲,七月被降為山西右參議。
正德七年正月起復(fù)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二月為巡撫保定等處兼提督紫荊等關(guān),仍募義勇圍剿賊寇劉七、齊彥名等。
與指揮江彬妄殺平民,冒報功次,被彈劾,十一月召令回京,停職聽勘。
正德十四年三月起為巡撫宣府左僉都御史,不久加贊理軍務(wù)。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世宗登極,追查閹黨殘馀,寧杲為御史王鈞劾奏,朝廷下旨勒令冠帶閒住,隨即又遭給事中張九敘等彈劾「憑藉奸黨,貪財害民」,詔令巡按御史執(zhí)送京師,論死。
寧杲在獄中以病上聞,得旨免死,發(fā)配廣東雷州衛(wèi)。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3—1529 【介紹】: 明陜西慶陽人,徙居開封,字獻(xiàn)吉,自號空同子。
生于成化八年十二月中。
弘治六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
武宗時,為尚書韓文草奏疏,彈劾宦官劉瑾等,下獄免歸。
瑾誅,起為江西提學(xué)副使,倚恃氣節(jié),陵轢臺長,奪職。
家居二十年而卒。
嘗謂漢后無文,唐后無詩,以復(fù)古為己任。
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yīng)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
又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是為前七子。
夢陽己作,詩宗杜甫,頗狂放可喜,文則詰屈警牙,殊少精彩,時人則視為宗匠。
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詞學(xué)圖錄
李夢陽(1473-1530) 字獻(xiàn)吉,號空同子。
慶陽人,徙居河南扶溝。
卒后門人私謚文毅。
天啟時追謚景文。
倡文必西漢,詩必盛唐,開明代詩文復(fù)古運(yùn)動之先河,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延相并稱"前七子"。
文沉博偉麗,詩雄渾豪壯,才力富健,籠罩一時。
亦能詞。
有《空同集》,詞在集中。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夢陽(1473—1530) 明代文學(xué)家。字天賜,又字獻(xiàn)吉,號空同子。甘肅慶陽人,祖籍扶溝(今河南開封)。弘治五年(1492)山西鄉(xiāng)試解元,弘治六年進(jìn)士,任戶部主事,官終江西提學(xué)副使。后為權(quán)貴所惡,去職家居二十馀年卒。卒謚景文。工詩、古文,與徐禎卿、邊貢、何景明并稱四杰,明“前七子”之一,又為明“十才子”之一。曾多次游覽黃鶴樓,吟詩作賦。所作七律《登黃鶴樓》《漢江》、七絕《夏口夜泊別友人》等詩情深意雋,跌宕有致。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天賜,更字獻(xiàn)吉,慶陽人,徙扶溝。弘治癸丑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正德初歷郎中罷歸復(fù)起江西提學(xué)副使天啟中追謚景文有空同子集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一
夢陽字獻(xiàn)吉,慶陽人。
弘治癸丑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
遷郎中,以劾張鶴齡系獄。
尋宥出,代韓文草疏劾劉瑾,謫山西布政司經(jīng)歷,復(fù)摭他事下獄,得釋。
瑾誅,起故官,出為江西提學(xué)副使,坐作宸濠《陽春書院記》削籍。
天啟中,追謚景文。
有《空同集》六十六卷。
(《四庫總目》:夢陽才力富健,足以籠罩一時。
《橫云山人史稿》:弘治時,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
夢陽譏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與何景明、除禎卿、邊貢、朱應(yīng)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
又典景明、祖卿、貢、、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
大復(fù)集》:空同有超代軼俗之見,其高者不能外前人,下者已踐近代。
夫意象應(yīng)曰「合」,意象乖曰「離」。
空同丙寅間詩為「合」,江西以后詩為「離」。
丙寅間作,叩其音,尚中金石,江西以后之作,辭艱者意反近,意苦者辭反常,色澹黯而中理,披慢讀之,若搖鞞鐸耳。
《國寶新編》:李獻(xiàn)吉朗暢玉立,傲睨當(dāng)世。
讀書斷自漢、魏以上,故其詩文卓爾不群。
晚始泛濫諸家,益濟(jì)宏博,或失則粗,矯枉之偏,不得不然耳。
王廷相《家藏集》:李獻(xiàn)吉以恢闊統(tǒng)辯之才,成沈博偉麗之文。
游精于秦,漢,割正于六朝,執(zhí)符于雅謨,參變于諸子,用成一家之言,遂能掩蔽前賢、命令當(dāng)世。
黃省僧《五岳山人集》:先生古賦《騷選》、樂府古詩、漢魏覽眺諸篇,逼煩東樂。
近體歌廳,少陵、太白,往匠可淩,后哲難繼。
明興以來,一人而已。
升庵集》:唐子元薦與馀書論本朝之詩,李、何一出,變而學(xué)杜,壯乎偉矣!
然正變云擾,而剽襲雷同;比興漸微而《風(fēng)騷》稍遠(yuǎn)。
《藝苑卮言》:李獻(xiàn)古詩如金鳷擘天,神龍戲;又如韓信用兵,眾寡如意,排蕩莫測。
國朝習(xí)杜者凡數(shù)家華容孫宜得杜肉,東郡謝榛得杜貌,華州王維楨得杜筋,閩州鄭善夫得杜骨。
然就其所得,亦近似耳。
唯獻(xiàn)吉具體而微。
四溟詩話》:李獻(xiàn)吉極苦思,垂成如一二句弗工,即棄之。
田深父見兩惜之,獻(xiàn)吉曰:「是自家物,終久還來。
」 《國史唯疑》:正德七年、九年黃河連清,李夢陽詩云:「今瑞定于今帝運(yùn),世人休擬圣人生。
」蓋婉辭也。
至嘉靖改元,始直書其事,為入繼大統(tǒng)之祥云:「紫蓋復(fù)從嘉靖始,黃河先為圣人清。
」 《詩談》:關(guān)中李夢陽崧高之秀,上菁青冥;龍門之派,一瀉千里。
獨(dú)其論黃、陳不香色,而時不免自犯其言。
詩藪》:李獻(xiàn)吉詩文山斗一代,其手辟秦、漢、盛唐之派,可謂達(dá)磨西來,獨(dú)辟禪教。
又如曹溪卓錫,萬眾皈依。
馮時可《元成選集》:空同歌行,縱橫開闔,神于青蓮;七律雄渾豪麗,深于杜陵。
異色絕焰,吾無間然。
張偉《談藝錄》:李獻(xiàn)吉雄豪壯麗,如長江巨浸,滔滔千里,雖有枯槎敗筏,無妨飄蕩。
《明詩選》:陳臥子曰:「獻(xiàn)吉志意高邁,才氣沈雄,有籠罩群俊之懷。
其詩自漢、魏以至關(guān)元,各體見長,然崢嶸清壯,不掩本色。
其源蓋出于《春風(fēng)》。
」李舒章曰:「獻(xiàn)吉以雄厚之思,發(fā)清剛之氣,如華岳秋高,奇云秀彩,變動不竭。
古詩、樂府純法漢、瑰,下及阮、謝,無不神合。
近體則專宗少陵,然于合處反見其離,于離處反見其合。
」 孫枝蔚《四杰詩選》:王元美謂律至獻(xiàn)吉而大。
其大者若《冬日象山書院》:「人亡故國還祠廟,世異陰崖尚品題。
」《臺寺夏日》:「云雷畫壁丹青壯,神鬼虛堂世代遙。
」《熊監(jiān)察至自河西》:「封事幾騰天北極,籌邊真歷地西頭。
」《繁臺次秦氏韻》:「草綠梁臺猶殿閣,花殘宋苑只宮墻。
」皆氣象高古者也。
王士禛《古夫于亭雜錄》:錢牧翁撰列朝詩,大旨在尊西涯,貶李空同、李滄溟。
又因空同而及大復(fù),因滄溟而及弇州,素垢指瘢,不遺馀力。
夫其駁滄溟古樂府、擬古詩是也,并空同《東山草堂歌》而亦疵之,則妄矣!
所錄《空同集》詩,亦多泯其杰作。
黃省曾吳人,以其北學(xué)于空同,則擯之,于朱淩溪應(yīng)登、顧東橋璘輩亦然。
子竊非之。
《明詩別裁》:空同五言古宗法陳思、康樂,然過于雕刻,未極自然。
七言古雄渾悲壯,縱橫變化。
七言近體開合動蕩,不拘故方,準(zhǔn)之杜陵,幾于具體,故當(dāng)雄視一代。
錢受之詆其模擬剽賊,等于嬰兒之學(xué)語。
至謂「讀書種子從此斷絕」,吾不知其為何心也!
馬星冀《東泉詩話》:北地七言歌行最為擅場,如《漢京篇》、《去婦詞》、《土兵行》,皆有杜陵之風(fēng)。
起調(diào)尤工,其《送李中丞赴鎮(zhèn)》:「黃云橫天氣惡,前飛鹙鸧后叫鶴。
陰風(fēng)夜撼醫(yī)無閭,曉來雪片如手落。
」《送李帥之云中》:「黃風(fēng)北來云氣惡,云州健兒夜吹角。
將軍按劍坐待曙,紇干山搖月半落。
」起調(diào)相同,亦有轍跡可尋。
田按:空同志壯才雄,目短一世,好掊擊人,而受人掊擊亦甚。
然究一時才杰,亦不能出其右也。
成、弘之間,茶陵首執(zhí)文柄,內(nèi)才俊,盡歸陶鑄。
空同出而異軍特起,臺閣壇坫,移于郎署,始猶依違,不欲顯然攻之也。
贈昌谷《崢嶸百年會》詩云:「我?guī)熱绕饤钆c李,力挽一發(fā)回千鈞。
大賢衣缽豈虛擲,應(yīng)須爾輩揚(yáng)其塵。
」至西涯六十壽詩。
則僅「文章班馬則,道術(shù)孟頗醇」二句頌其文章。
而「絕藝邕斯上,高情頡籀鄰。
一揮驚霹靂,只字破風(fēng)塵。
絢練玉侯宅,蒼茫岳濱。
幽刂光沕窟,巨榜照嶙峋。
星燦將軍碣,云垂學(xué)士珉。
崖題半?yún)浅瘫辇R秦」等句,專頌。
揚(yáng)其書法,軒輊已見微意。
及西江放廢后,茶陵已歿,乃放言不諱,作《朱淩溪墓志》云:「一時篤古之士,爭慕響臻,而執(zhí)政顧不之喜,惡抑之。
北人樸,恥乏黼黻,以經(jīng)學(xué)自文,曰:后生不務(wù)實,即詩到李、杜,亦酒徒耳!
』而柄文者承弊襲常,方工離浮靡麗之詞,取媚時眼。
見淩溪等古文詞,愈惡抑之曰:『是賣平天冠者。
』凡號稱文學(xué)士,率不獲列于清銜,陰欲困之。
」北人謂劉文靖,柄文者謂茶陵也。
平心而論,茶陵詩文固自可傳,而空同復(fù)古之功,亦不可沒。
從古文人相輕。
由來已然,論者固不必為之左右袒矣。)
維基
李夢陽(1472年—1529年),字獻(xiàn)吉(一說又名獻(xiàn)吉,字恩賜),號空同子。陜西慶陽(今甘肅)人,祖籍河南扶溝,明朝文學(xué)家、詩學(xué)家、詩人、政治家,弘治六年癸丑進(jìn)士,官至江西副使。因事還歸故里,家居十余年而卒。他以作為前七子領(lǐng)袖統(tǒng)領(lǐng)文壇、掀起明朝文學(xué)復(fù)古運(yùn)動而著稱,與何景明并稱“李何”,兩人又與王世貞、李攀龍并稱“李何王李”,是為“明朝文壇四杰”。在詩文上,李夢陽竭力反對臺閣體綺靡不實、千篇一律的詩風(fēng),主張通過“宗漢崇唐”的復(fù)古以臻風(fēng)雅。他以此提出的一系列觀點(diǎn)最終使得明朝詩風(fēng)發(fā)生大變,掀起了持續(xù)一個世紀(jì)的詩文復(fù)古運(yùn)動。李夢陽以一生不畏權(quán)貴著稱,亦因此而五次入獄,最終被朝廷除名,放歸鄉(xiāng)里,郁郁而終。作為明朝詩壇領(lǐng)袖與復(fù)古運(yùn)動的主導(dǎo)者,李夢陽一直飽受爭議。文學(xué)界歷來對他評價不高,多以“剽竊套作”“詩作毫無靈魂”對其定論。贊揚(yáng)者則認(rèn)為他的詩歌并不局限于擬古,多揭露現(xiàn)實、抒發(fā)真情的佳作,并稱他為“晚明文學(xué)的先驅(q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6—1532 【介紹】: 明山東歷城人,字廷實,號華泉。弘治九年進(jìn)士。除太常博士,擢兵科給事中,峻直敢言。遷衛(wèi)輝、荊州知府,頗有政績。嘉靖時累官至南京戶部尚書。久官留都,優(yōu)閑無事,日夜游賞,遭劾罷歸。好藏書,搜訪金石古文尤富,一夕毀于火,遂病重而卒。善詩文,風(fēng)格婉約,與李夢陽、何景明等稱“前七子”。有《華泉集》。
詞學(xué)圖錄
邊貢(1476-1532) 字廷實,號華泉。山東歷城(今濟(jì)南)人。有《邊華泉集》,詞在集中。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廷實,歷城人。弘治丙辰進(jìn)士,由太常博士擢戶科給事中歷知衛(wèi)輝荊州二府升湖廣提學(xué)副使召為南太常少卿累進(jìn)南戶部尚書有華泉集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二
貢字廷實,歷城人。
弘治丙辰進(jìn)士,授太常博士。
擢戶科給事中,改太常丞,出知衛(wèi)輝府。
改荊州,歷山西、河南提學(xué)副使。
召拜南太常少卿,遷太仆卿,改太常卿,提督四夷館,進(jìn)刑部侍郎、戶部尚書。
有《華泉集》十四卷。
(《四庫總目》:貢詩才力雄健,不及李夢陽、何景明善于用長;意境清遠(yuǎn),不及徐禎卿、薛蕙善于用短,而夷猶于諸人之間。
無憑陵一世之名,而日久論定,亦不受世人之排擊。
昔薛蕙于嚴(yán)嵩為同年,頗相倡和。
及嵩柄國,蕙即謝絕往還,并削去舊作,不留一字。
是集乃以送嵩之作列為壓卷,不免見疑于清議。
然詩集為貢沒后其里人劉天民所編,時當(dāng)嘉靖戊戌,正嵩熾盛之日,或夭民無識,趨附時局,非貢本志歟!
朱觀熰《海岳靈秀集》:華泉之作雖不逮李、何,然平淡和粹,孝廟以前,海岳之才無其倫比。
四友齋叢說》:世人獨(dú)推何、李為當(dāng)代第一。
馀以為空同關(guān)中人,氣稍過勁,未免失之怒張;大復(fù)之俊節(jié)亮語,出于天性,亦自難列,伹工于言句,而乏意外之趣。
獨(dú)邊華泉興象飄逸,而語亦清圓,故當(dāng)共推此人。
《藝苑卮言》:邊廷實詩,如洛陽名園,處處綺卉,不必盡稱姚、魏;又如五陵裘馬,千金少年。
詩藪》:弘、正并推邊、何、徐、李,每怪邊品第懸遠(yuǎn),胡得此稱?
及讀獻(xiàn)吉《送昌谷》詩:「是時少年誰最文?
太常邊丞何舍人。
」仲默《贈君采》亦有「十年流落失邊李」之句。
則李、何于邊,正自不淺。
馀細(xì)閱當(dāng)時諸家,若仲鳧、德涵、敬大、子衡,詩皆非長。
華玉、繼之、升之、士選輩或調(diào)正格卑,或格高調(diào)僻。
獨(dú)邊視諸人差為諧合,不得不爾。
《明詩選》:陳臥子曰:「廷實粗率末除,然時見精詣,五言尤稱長城。
」末轅文曰:「尚書才情甚富,故能于沈穩(wěn)處見其流麗,聲價在昌谷之下。
」 《國雅》:邊同徒《集》中如「綠水閶門道,青山建業(yè)城」,「地入河源渺,天連塞日曛」,又「魯連箭滅遺書在,微子城荒故堞留」,「千盤鳥道懸云上,五色龍江抱日流」,應(yīng)是豪華語。
《明詩別裁》:華泉邊幅較狹,而風(fēng)人遺韻,故自不乏。
李、何、邊、徐并名,有以也。
《田按:《華泉集》蕪蔓末剪。
今睹阮亭《詩選》,頓爾改觀。
曹子建常嘆異世相知,誰訂吾文者。
阮亭真華泉曠世知己。
華泉古詩佳作不及何、李之多,律體翩翩,自是風(fēng)流一代人豪。
竹詫專取五絕,未為知言。)
維基
邊貢(1476年—1532年),字廷實,號華泉,山東歷城(今濟(jì)南市)人。明朝官員、詩人、文學(xué)家。弘治丙辰進(jìn)士,累官南京戶部尚書。邊貢文學(xué)成就卓著,是「前七子」之一。有《華泉集》。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四名。弘治九年(1496年)聯(lián)捷丙辰科進(jìn)士。授太常寺博士,十八年六月授兵科給事中,九月升太常寺寺丞,正德初出任衛(wèi)輝府知府,改任荊州府,六年(1511年)七月升山西提學(xué)副使,丁憂,服闋,九年五月復(fù)除河南提學(xué)副使,以母憂家居。嘉靖繼位,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一月以薦起為南京太常寺少卿,嘉靖二年(1523年)十月升南京太仆寺卿,三年三月升南京太常寺卿,六年四月改北太常寺卿、提督四夷館,七年閏十月升南京刑部右侍郎,八年九月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十年五月右都御史汪鋐彈劾其嗜酒曠職,月視事無三日,遂令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8—1541 【介紹】: 明河南安陽人,字子鐘,一字仲鳧。崔升子。弘治十八年進(jìn)士。正德時,歷官翰林侍讀,引疾歸。作后渠書屋,讀書講學(xué)其中,斥王守仁“良知”說為霸儒。學(xué)者稱后渠先生。嘉靖初,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卒謚文敏。有《讀易余言》、《彰德府志》、《洹詞》、《晦庵文鈔》、《文苑春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鐘,安陽人。弘治乙丑進(jìn)士,累官南禮部侍郎贈尚書有洹詞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十三
銑字子鐘,安陽人。
弘治乙丑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以忤劉瑾改南吏部主事。
瑾誅,復(fù)故官,歷侍讀,進(jìn)南祭酒,以劾張璁、桂萼失帝旨,令致仕。
用薦起少詹事兼侍讀學(xué)士,擢南禮部侍郎。
贈禮部尚書,謚文敏。
有《洹詞》十二卷。
(《四庫總目》:銑力排王守仁之學(xué),謂其不當(dāng)舍良能而談良知,故持論行己,一歸篤實。
其爭大禮劾張驄、桂萼,風(fēng)節(jié)表表,亦不傀共言。
所作《政議》十篇,準(zhǔn)今酌古,無儒生迂闊之習(xí)。
他若《漫記》十條,可以補(bǔ)宋史之未備,《誠傅》兩則,可以靖明代之浮言,而岳飛論一篇稱飛之宜奉詔,尤識大體。
蓋不以文章著,而文章自可傳也。
第十一卷中有嚴(yán)嵩《鈐山堂集序》,似涉南園作記之疑,然嵩集載此序,題「嘉靖己亥」,據(jù)明史嵩傳是時方為禮部尚書,未操國柄,尚無由預(yù)識其奸,是猶司馬光之于王安石,非陸游之于韓托胄矣。
田按:文敏講學(xué)尊朱抑陸,與陽明宗旨不合。
其論明以來詩文源流云:「洪武文臣皆元材也,永樂而后乃可得而稱數(shù)。
方天臺辭若蘇氏,言必周、孔,大哉志乎!
東里入閣司文既專且久,詩法唐,文法歐,依之者效之。
弘治中南城羅圯,思振頹靡,獨(dú)師韓文,其艱思奇句,偉哉!
武功康海好馬遷之史,入對大廷,文制古辯,元老宿儒見而驚服。
其時北郡李夢陽,申陽何景明協(xié)表師法,曰漢無騷,唐無斌,宋無詩,二子抗節(jié)遐舉,故能成章,李之雄厚,何之逸爽,學(xué)者尊如李、杜焉。
」惟于西涯曾不齒及,凱非不滿其相業(yè)乎?
其序羅景鳴集云:「往西涯公處劉瑾、張永之際,不可言臣節(jié)矣。
」士惠其私,猶曲貸而與之,幾亡是非之心,而龠州藝苑卮盲乃侈談火城行觴之遇,何哉?)
維基
崔銑(1478年—1541年),字子鐘,又字仲鳧,初號后渠,又號相臺、洹野,改號少石,河南安陽縣(今河南安陽市)人。明朝理學(xué)家、政治人物。崔升之子。河南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會試第三名,二甲第一名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參修《孝宗實錄》,與同僚拜見權(quán)閹劉瑾,徑自長揖不拜,因而得罪劉瑾,出為南京吏部主事。劉瑾倒臺后,召復(fù)原官,充經(jīng)筵講官,晉侍讀。引疾歸里,作后渠書屋,在其中讀書講學(xué)。世宗即位,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嘉靖三年(1524年),張璁、桂萼等因在“大禮議”中諂附世宗,驟然顯貴。崔銑恥與同列,上疏求去,并上疏彈劾張璁等,觸怒世宗,被免官。后起為少詹事兼侍讀學(xué)士,擢南京禮部右侍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卒,朝廷賜祭葬,謚文敏?!?a target='_blank'>明史·儒林》有傳。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