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寶金

相關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東宮得臣 朝代:春秋齊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齊國人。
嘗為齊大夫。
后隱于嵩山。
傳年三百歲乃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泰山人。
相傳學仙于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喬化為白蜺而持藥與文子,文子驚怪,引戈擊蜺,中之,因墜其藥,俯而視之,王子喬之尸。
遂置之室中,覆以敝筐,須臾,化為大鳥,開而視之,翻然飛去。
一說為秦時泰山人。
好黃老術。
自言三百歲,嘗賣藥都市。
后民間大疫,死者萬計。
文子作黃散赤丸,以與病者,服之即愈。
后去蜀中賣藥。
釋法懔 朝代:西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姓嚴氏。枝江人。年十五。從薙染于玉泉山寺。陪眾味道。積有年所。禪燕之暇。仍誦法華維摩及大論鈔等。衣不繒纊。食不菑畬。糞掃分衛(wèi)。坐不睡眠。其游歷則廬峰臺嶺衡羅恒岱。參玄訪賾。靡事觀覽。岱岳之役道徐。遇縣令問公驗文狀。懔指所負函云。此是已。出之則法華經(jīng)也。令以為紿己。怒甚。懔徐曰。此固諸佛出世之跡。而貧道之所脩而行者。謂之行文。不亦可乎。令愈怒。拘而系之。懔禪坐誦經(jīng)。七日不輟。令感惡夢。乃使釋之。未幾卒。年六十二。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法懔。
姓嚴。
枝江人十五出家玉泉山寺。
眾侶清凈。
懔依味道積有年載。
禪念為本。
依閑誦經(jīng)。
法華維摩及大論鈔。
普皆無昧。
不著繒纊大布為衣。
不食僧糧。
分衛(wèi)一食。
不臥常坐。
勤勵莫儔。
荷錫遠游。
言追勝友。
廬峰臺嶺衡羅恒岱無遠不屆。
氣調(diào)清邈。
故山僧見者莫不挹高節(jié)而仰其奇趣也。
榛林猛獸之宅。
幽深魑魅之巖。
棲息無為如在邑里。
昔從岱岳路出徐州。
遇一縣令問以公驗。
懔常赍法華一函。
乃答云。
此函中有行文。
檢覓不見。
令怒曰。
本無行文。
何言有邪。
答曰。
此經(jīng)是諸佛所行之跡。
貧道履而行之。
還源返本。
即我之行文也。
令瞋不歇閉之。
七日不食。
誦經(jīng)聲不輟。
令感惡夢。
便頂禮悔過。
后棲默山以禪靜為正業(yè)。
遂坐卒巖中。
年六十二。
異香紛紛旬日乃歇。
時陽山僧景者。
不詳何人。
晦跡塵外以道自處。
陽山中泉石松竹秀疏清曠嶺接桃源。
古稱名地。
卜居寂照感通鬼物。
有懷惡念不得進前。
前或值虎蛇驚怖失道。
若有問法安步無他。
曾有人求欻起惡念。
忽見大蛇繩床而出。
將欲吐毒。
懺謝得免。
時枝江惠璀禪師。
南岳思公之神足也。
聞而造之。
杜口不答。
璀便雨淚啟請。
通夕翹立。
固請確然。
乃經(jīng)多日方為披說。
璀出曰。
余游名山上德多矣。
善友高尚者十有八人。
分得其門頗經(jīng)趣入。
而墻仞高遠奇唱難階者。
斯人在斯。
至于年記人所不測。
璀云曾問。
答云吾年三百歲。
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僧。
南海人,姓氏不詳。
貌丑陋。
年常若四十許,相傳已三百歲
通禪法,多有異行。
煬帝召見于江都。
相傳一日于宮中環(huán)走索羊頭,帝怒,收禁廷尉。
人見法喜日丐于市,飲食自若。
按視鎖封如故,帝遂釋之。
尋有疾,命人以火焚死。
后數(shù)歲,有從南海歸者,言曾見法喜于海外,固無恙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南海人。
形貌寢陋。
年可四十許。
耆老皆謂于兒時見之。
其顏色與今無所異。
或以為已三百歲矣。
亦每自言舊識慧遠法師于廬山。
且其談論。
晉宋間事。
歷歷如信宿。
平居緘默。
見人必嘲誚。
然語意尤中未來禍福。
故人之矜持者。
因不喜見。
方陳有國日馬靜刺史廣州。
遇行部。
必以甲數(shù)萬。
耀威邊徼初視篆喜直造廳事。
畫地作馬首。
以示其子而去。
未幾。
靜卒為人以謀反。
誣告于上。
上遣臨汝侯觀形勢曰。
果反即誅。
否亦代之耳。
臨汝侯乘其不戒。
誅而代之。
煬廟聞其異。
詔至行在所。
時江都新成一宮喜才升階瞻顧遽卻走。
唱曰。
幾壓殺我。
是日夜驟雨屋仆斃數(shù)人。
后復遍歷宮中。
索羊頭。
上惡之。
詔鎖閉一室中。
數(shù)日三衛(wèi)吏士。
見之市肆。
坦率如常。
時或以聞。
詔驗視且責問守者。
皆無他。
及開戶入檢室內(nèi)。
則袈裟覆白骨一聚。
而頸骨縻鎖自若。
上益疑怪。
復詔長史王恒廉之而信。
上于是始敬懼。
嘆曰。
圣者神變無方。
又安可以世俗遇哉。
會守者奏。
喜在上趣詔掊鎖徹戶縱所適。
俄屬疾乃自盡去薦席。
欹臥床簀上。
而熾炭其下。
使半身焦爛。
數(shù)日卒。
葬香山寺側。
閱四年南海以喜獲放還。
上疏謝。
詔開其棺。
索然。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法喜。
南海人也。
形容寢陋短弱迂疏。
可年四十許。
嶺表耆老咸言。
兒童時見識之顏貌如今無異。
蠻蜒間相傳云。
三百歲矣。
亦自言。
舊識廬山慧遠法師。
說晉宋朝事歷歷如信宿前耳。
平素時悄然見人必語語必含深意。
吉兇之徵有如影響。
人亦不欲與喜相見。
懼直言災惡忤逆意也。
陳朝馬靜為廣州刺史。
方上任喜直入州上廳事。
畫地作馬頭形。
以示其子而去。
靜本扶風名族。
雄勇多武略。
不閑事體。
及臨州也每出行部從甲士數(shù)萬。
旌旗劍戟若虹霓映乎霜雪。
言以此可用威邊徼。
其奢僣過度。
王者之不若。
被人誣告謀反。
靜懼即遣妻子百馀人入朝示無圖變。
陳主猶惑遣臨汝侯觀其形勢。
曰必有反狀便可行戮。
實無逆謀直往代之。
臨汝利其財產(chǎn)至州不驗是非。
靜恃心無異束手詣臨汝。
便叱左右擒而斬之。
此畫地之明效矣。
喜之先見皆同此類。
煬帝聞之追來揚州。
未久宮內(nèi)樹一堂新成。
喜匆匆升堂。
觀覽俄驚走下階唱言。
幾壓殺。
其日夜闌大雨堂崩。
斃者數(shù)人。
其后又于宮內(nèi)環(huán)走言索羊頭帝聞惡之責以狂言。
敕鎖著一室數(shù)日。
三衛(wèi)于市見喜坦率游行。
還奏敕所司覆驗禁閉之處。
門鎖如故。
守當者云喜見在室內(nèi)。
于是開戶見袈裟覆一聚白骨。
其鎖貫項骨不脫。
帝甚驚怪。
敕遣長史王恒疾往驗之。
袈裟覆白骨骨皆鉤鎖相連。
鐵鎖縻其項骨。
帝聞愕然稱嘆。
尤增信重。
敕令勿輕搖蕩。
曰圣者神變無方。
至暮喜還在室。
或言或笑。
守門復奏。
帝令脫鎖縱其所適。
有于一日赴數(shù)家齋食。
或時飲酒啖肉都無拘忌。
俄而有疾。
常所臥床自撤薦席。
??簀而欹寢。
令人于下鋪炭甚熾。
數(shù)日而終。
半身焦爛。
葬于香山寺側。
后四年南??ぷ?。
喜見還在郡。
敕遣開棺空無所有矣。
神僧傳·卷第五
釋法喜。
南海人也。
形容寢陋短弱迂疏。
可年四十許人。
嶺表耆老咸言。
兒童時見識之。
顏貌如今無異。
蠻蜒(音但)間相傳云。
三百歲矣。
亦自言舊識廬山遠法師。
說晉宋朝事歷歷如信宿前耳。
平素時悄默無語。
語必含深意。
吉兇之徵有如影響。
人亦不欲與喜相見。
懼直言災惡忤逆意也。
陳朝馬靜為廣州刺史。
方上任。
喜直入州。
上廳事畫地作馬頭形。
以示其子而去。
靜本名族多武略。
到州行部從甲士數(shù)萬。
旌旗劍戟以威邊徼。
其侈僭過度。
被人誣告謀反。
帝使臨汝侯按之。
利其財產(chǎn)擒而斬之。
此畫地之明效也。
喜之先見皆此類。
煬帝聞之取來揚州。
帝令宮內(nèi)安置。
于時內(nèi)造一堂新成。
師忽升堂觀看。
因驚走下階。
回顧云。
幾壓殺我。
其日中夜天大雨堂崩。
壓殺數(shù)十人。
其后又于宮內(nèi)環(huán)走索羊頭。
帝聞而惡之以為狂言。
命鎖著一室。
數(shù)日三衛(wèi)于市見喜坦率游行。
還奏云。
法喜在市。
敕責所司檢驗所禁之處。
門鎖如舊。
守者亦云。
師在室內(nèi)。
于是開戶入室見袈裟覆一聚白骨鎖在項骨之上。
以狀奏聞。
敕遣長史王恒驗之皆然。
帝由是始信非常人也。
敕令勿驚動。
至日暮師還室內(nèi)。
或語或笑。
守門秦聞。
敕所司脫鎖放師出外隨意所適。
其后帝遇弒于江都。
方悟索羊頭之驗。
有時一日之中凡數(shù)十處齋供。
師皆赴會。
在在見之。
其間亦飲酒啖肉。
俄而見身有疾。
常臥床去薦席令人于床下鋪炭火甚熱。
數(shù)日而命終。
火炙半身皆焦爛。
葬于香山寺至大業(yè)四年南??ぷ嘣?。
法喜師見還在郡。
敕遣開棺視之則無所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不知何許人。素業(yè)禪定。尤能舉唱宗乘。以啟寤群類。大歷初。受請居胙縣之河上蘭若。學者蟻慕。檀越之以財施者。日盈門。右仆射義成軍?;莨?jié)度使賈耽。久惑鉛汞之術。視沙門不加敬。及見明。則下階避席再拜。將迎如禮。因以州之龍興寺延之。其道法之盛。為一時冠。貞元壬申。閏十二月十日。奄然坐滅?;鸹丈崂?。起塔其寺。后。十年趙宋受周禪。西討劉旻。時滑人柴清者。號材勇。使覘師晝伏夜行。以避巡邏。而常若明以導其前者。卒達國境。賴無他。則亦明之靈跡歟。蓋清于鄉(xiāng)里每拜其像。固然爾。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普明。
不知何許人也。
或云西域之僧。
每談禪法舉攉玄微。
莫可測其沈寥之高遠歟。
大歷初年受胙縣人請居阿蘭若。
學者蟻聚塵中往來。
白衣禮而施之。
日以千計。
或一睹相自然懲忿窒欲。
食葚懷音沿善革惡。
以歲計無央數(shù)也。
右仆射義成軍節(jié)度使賈耽者本謫仙也。
優(yōu)游道學率略空門。
才覿明也若羊祜之識舊環(huán)。
蔡順之見慈母焉。
降心延請住州寺。
迎引傾郭巷無居人。
由是為人說法。
雖老不疲行疾如風。
質(zhì)貌輕壯。
以貞元八年壬申閏十二月十日。
囑付門徒奄然坐滅。
生年或云三百歲。
以其年百歲者見之。
顏容不易之故。
依天竺法火化。
收舍利二七粒。
堅固圓明。
群信于明所居禪庭立塔一所。
后遷座于塔下焉。
明亡之后十年王師西征安靜邊塞。
滑人有材勇者柴清。
因覘獫狁深入虜庭。
巡邏者多乃晝伏夜動。
迷方失路迂直不分。
清見明在前導若老馬之先驅(qū)焉。
及抵漢城忽然不見。
歸州就塔作禮。
遐邇傳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曾住五臺山金閣寺,后居洛陽佛光寺。
與順宗講談禪理,帝大悅,益重禪宗。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中唐時禪僧。
嗣馬祖道一。
曾住五臺山金閣寺,后住洛陽佛光寺。
曾與唐順宗談禪。
景德傳燈錄》卷六有傳,并收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鄧,建州邵武縣(今福建邵武)人。
生卒年不詳。
禪宗僧侶,約生活于中唐。
嘗謁馬祖道一、石頭希遷,與南泉普愿論道,終為馬祖法嗣。
后至五臺山金剛窟前示滅。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二一、《景德傳燈錄》卷八均有傳。
諸書錄存其詩偈1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鄧。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剛毅。有執(zhí)不可或撓。既納具。初見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頭亦不契。終嗣馬祖。則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頭時。問云。如何得合道去。頭云。我亦不合道。峰云。畢竟如何。頭云。汝不合道來。得多少時耶。峰無語。一日石頭刬草次。峰叉手傍立。頭擲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個。不刬得那個。頭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勢。頭云。汝只刬得那個。不刬得者個。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說者個那個。峰一日推土車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請師收足。祖云。已展不縮。峰云。已進不退。乃推車過。祖歸法堂。手執(zhí)斧子云。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峰便出于祖前引頸。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與眾僧參次。泉指凈瓶云。銅瓶是境。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瓶中水來。峰便拈凈瓶于泉面前瀉水云。何曾動著。泉便休。到溈山。于上座頭。解放衣缽。溈山聞到。先具威儀。下堂看師叔。峰見山來。便作睡勢。山歸方丈。峰發(fā)去。少間山問侍者。師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時有什么言語。者云無言語。山云莫道無語。其聲如雷。元和中游五臺。道出淮西。吳元濟方以蔡城。抗王師。久相持未決勝負。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厲者。乃擲錫空際。飛步過之。兩軍之士。皆仰望嘆服。慈讓之心。油然以生。善惡逆順之理頓判。元濟之縛。蔡城之破。誠不待李愬之謀也。遍閱靈跡。乃復倒植于金剛窟中。以示滅焉。觀其履天戴地。衣裾褲褶。無所垂褪。而肢體不露。眾欲舁舉。則堅莫之動。后其女弟之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猶惑亂世俗耶。徐抵之仆。噫異矣。遂阇維。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隱峰。俗姓鄧氏。建州邵武人也。稚歲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納法后往觀方。見池陽南泉禪師令取澡罐。提舉相應為愿公所許焉。終認嗣馬禪師耳。峰元和中言游五臺山。路出淮西。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峰曰。我去解其殺戮。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介兩軍陣過。戰(zhàn)士各觀僧飛騰。不覺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靈跡。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動。遠近瞻睹驚嘆希奇。峰有妹為尼。入五臺瞋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攜貳。請從恒度。以手輕攘僨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一頌云。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為修三昧。此者頭支厚載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難知諒。是人而不測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為女??之罵焉。如幻之功善權大矣?;蛟??;次髦厶茣ポd隱峰飛錫解陣邪。通曰。小說所傳或得其實。是故春秋一經(jīng)。五家作傳可得同乎。 又漢州開化寺釋亡名。先因入寺見瑞應交現(xiàn)。遂誓舍身剋苦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為琉璃色。有菩薩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極堅至必當?shù)玫?。吾求證汝。亡名叩頭禮拜。斯須不見。寺僧至云。學院內(nèi)皆變琉璃色。嘆嗟不已。其僧復勤節(jié)行焉。 又鄧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鄧州間。日食二雉鳩。僧俗共非之。老僧終無避回。嘗饌羞之次有貧士求餐。分其二足與之食。食訖老僧盥漱雙鳩從口而出。一則能行。一則匍匐在地貧士驚怪亦吐其飯其鳩二足復全。其僧實不食此禽。自爾眾人崇重號曰南陽雉鳩和尚也。有嘆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飲酒啖肴。然后吐出雞羊肉。皆化作本形。飛鳴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隱峰。俗姓鄧氏。建州邵武人也。稚歲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納法。元和中言游五臺山。路出淮西。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峰曰。我去解其殺戮。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介兩軍陣過。戰(zhàn)士各觀僧飛騰。不覺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靈跡。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動。遠近瞻睹驚嘆希奇。峰有妹為尼。入五臺嗔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攜貳。請從恒度。以手輕攘僨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一頌云。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1—1379 【介紹】: 明僧。浙江天臺人,號東溟,俗姓賈。出家于天臺廣嚴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順帝賜號慈光妙應普濟。洪武二年奉詔赴蔣山法會,奏對稱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
天臺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
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大義。
子庭嘆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師之學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
一旦假寐。
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法師于上竺。
所處房頗卑濕。
乃作詩風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
此子不凡。
異日當主茲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
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器師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
歷三?下天竺災。
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
師知緣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
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升濟沈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與。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于鐘山建水陸大齊。
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
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
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
寤告眾曰。
吾生凈土之祥見矣。
于人間世殆不遠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塔院。
師生軀干脩偉。
眉長寸馀。
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師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師面嚴冷言不妄發(fā)。
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軟媚語。
至于誘引后學其辭色溫如春曦。
故人多悅從其學。
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鑒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對稱旨。后辭歸杭之天竺。修西方凈業(yè)。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謂弟子言。吾夢青蓮華池中清芬襲人。吾殆將去乎。四日坐逝。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后學。溫然如春陽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東冥。
天臺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
依縣之廣嚴寺平山和尚。
落發(fā)受具。
年二十二。
聞柏子庭講臺教。
于赤城。
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大義。
子庭嘆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
恍見竹橫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
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
謁竹屋凈法師。
于上竺。
命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廷師居后堂。
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住薦福。
歷三?。
下天竺災。
元臣高納麟。
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為之記。
四年。
遷上竺。
師知緣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
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
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
朱顏白眉。
班居前列。
上親問升濟沉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佛者。
惟飽餐優(yōu)游。
沉埋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
皆攝心之要典。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
當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法師。
金碧峰禪師輩。
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師。
釋法華之所。
不可廢。
太祖命就天界。
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師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
復于鐘山。
建水陸大齋。
命師說毗尼戒。
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峻辭歸上竺。
謝院事。
日修彌陀懺。
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夢青蓮花。
生方池中。
芬芳襲人。
窹告眾曰。
吾生凈土之祥見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塔院。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軀干修偉。眉長三寸。目光射人。嘗從柏子庭和尚習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師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見。時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魚貫而上。師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問勞之。顧眾而言曰。邇來學佛者。唯飽食優(yōu)游。沉霾歲月。如金剛楞伽諸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某義。茍有不通。質(zhì)諸白眉法師可也。自后數(shù)召見。從容問道。字而不名。及建鐘山法會。請師敦說戒法。聞者開懌。既而辭歸杭。居上天竺。一志安養(yǎng)。冥心合道。不雜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凈土之祥也。吾將行矣。至四日。趺坐書頌。合爪而寂。閱世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居常面嚴冷。片言不妄發(fā)。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后學。溫然如春陽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寺平山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即趨座下。
未幾,能領大義。
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為學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
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于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此子不凡,異日當主茲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繼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慧乞高納麟請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知緣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其名,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慧日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太祖親問升濟沈冥之道,奏對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如《金剛》、《棱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金碧峰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于鐘山建水陸大齋,命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脩彌陀懺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于人間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塔院。
慧日軀干脩偉,眉長寸馀,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狀甚嚴冷,言不妄發(fā),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語,至于誘引后學,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
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鑒、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諸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永寧。一源字也。自號虛幻子?;礀|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歲入鄉(xiāng)校。能了經(jīng)籍大義。九歲離俗。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司。給牒度為沙門。自是蓬累出游。歷見諸禪老。無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無用寬公。公門庭嚴峻。師方入戶。厲聲叱出之。師作禮于戶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許。入見。問曰。何處人。師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槽道。曰請和尚道。公便暍。師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有省。公命舉偈。偈罷。振威一喝。師曰。喝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匾擔。捉住清風剝了皮。師不覺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執(zhí)侍三年。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親署一花書。授師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廣德??`茅于大洞中居之。無何。宜興之龍池。請師建立禪居。師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結屋數(shù)十間。命曰禹門興化庵。山顛有龍池。龍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師召龍。受三皈戒。龍不復出。師居之久。復厭其未幽邃也。擇絕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師以退隱為心。間迫于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歸龍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師主大華藏寺。師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命補天童。師堅以疾辭。宋文憲謂。師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為急。及主大剎。屢退養(yǎng)龍池。雖天童實廁五山。亦搖首弗顧。其高風峻節(jié)。如祥麟威鳳??赏豢杉?。何其賢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說法于龍光殿。上悅。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尋奉旨。函香至五臺。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辭南還。道趣維揚。鎮(zhèn)南王。率嬪妃等。延師入宮。稟受大戒。遣司馬護還龍池。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裁紙制內(nèi)外衣。曰。吾將逝矣?;蛞运巹┻M。麾去之。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昧爽。師起沐浴服紙衣。索筆書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飛雪。書畢。側臥而化。茶毗?,F(xiàn)五色光。齒牙舌輪。及所持數(shù)珠。皆不壞。舍利無算。煙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競折枝取之。淘汰灰土。獲者亦眾。門人等。分馀骨與不壞者。五處建塔焉。師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其心。所至無不傾向。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公孟頫。馮內(nèi)翰子振。尤所賓禮者也。四民來獻薌幣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無虛日。師受之即以施人。曾無毫發(fā)系吝。其自處則布袍糲食。沛然若有馀。凡發(fā)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而空義自彰。有四會語錄。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
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寧。
字一源。
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
寧七傳至無用寬。
寬乃永寧之師也。
寬居舒州太湖。
門士不滿百。
皆峣然自肯之輩。
其得寧最晚。
而寬特注之。
以為可繼開福。
而闡東山法門。
初永寧。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
辭親棄俗。
依禾州之廣慧寺。
寺為州之望剎。
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
前一夕。
寺眾同夢肇公來。
次日獨寧至。
眾欣然。
疑為肇公再世也。
及為大僧。
汗游禪社。
走舒州見無用寬公。
公問。
何來。
對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對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寧擬進語。
公又喝。
寧擬退。
公連喝之。
寧大駭而趨出。
自是罷游。
堅依席下。
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
寧聞之脫然。
公乃召曰。
掣電飛來。
全身不顧。
擬議之間。
圣凡無路。
速道速道。
對曰。
火迸星飛。
有何擬議。
覿面當機。
不是不是。
公喝。
寧曰。
作么。
公曰。
東瓜山前吞扁擔。
寧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處。
久之辭去。
公曰。
逢龍即止。
遇水即居。
金雞玉兔。
鞭影長驅(qū)。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以龍池致寧。
寧以為符其師讖。
欣就之。
連三載成叢林。
南國高人。
以見??為感。
同曰龍池尊宿。
不敢名之。
寧慕高峰之為人。
別業(yè)高崖。
至正間。
紫書三至。
不赴。
諸方勉之。
始受朝旨。
號佛心了悟禪師。
然足不越閫。
順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問寧之行略。
對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劈華岳迅烈風雷。
吸淮海不留涓滴。
演東山是其遠祖。
寬無用容其入室。
雖經(jīng)三詔下龍池。
野老不知堯舜力。
洪武元年。
寧囑制紙衣木龕。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龕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經(jīng)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年十二,游揚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何為?”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東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jīng)年。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時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明極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彼熘粱次鞔蠛?,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峻,方入戶,厲聲叱之。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睙o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悟,令造偈拈趙州。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無用嗒然一笑。復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睂幵唬骸盎鸨判秋w,有何擬議,覿面當機,不是不是?!睙o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捉將清風剝?nèi)テ?。”寧不覺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弊允鞘套笥艺呷辏蛞詳鄥兞x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逢池便居?!睂幩爝€浙,時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jù)名山,遞展化機。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之弗置。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同時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為害。久之復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學侶聞風,遐邇奔赴。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禪師”。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jīng)。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壬申退歸龍池。時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蹦缩耆黄鸶?。而寺嘗被災,方議經(jīng)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命補天童景德,堅以疾辭,退歸龍池。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焉。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之。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還龍池。庚子,出領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壬寅,退歸龍池。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留不拾,強住麻蕻慈慧。未幾,成大叢林。有明洪武初元,復歸龍池,將不復出。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弊耘d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睌S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壽七十八,臘六十五。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所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元凈。字天鏡。號樸隱,會稽人,父倪機。母嚴氏。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不識為何物。祝發(fā)受具。嶷然有遠志。從天岸講天臺止觀。復往雙徑。參行端。凈入門。端厲聲一喝。凈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端曰。汝果何所見耶。復問答四三轉。皆愜端意。端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歸侍司。尋掌書記。時年二十七。丙申。出世會稽長慶。升天衣萬壽。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元凈。
字天鏡。
別號樸隱。
越之會稽人。
父倪機。
母嚴氏。
師初以童子出家。
領昭慶濡律師戒。
嶷然有遠志。
韓莊節(jié)公性。
教之為文。
伸紙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嘆賞。
既而從天岸濟法師。
習天臺教。
盡得其學。
臺宗諸老。
競以書聘之。
欲令出門下。
師不從。
元叟端公。
說法雙徑。
人尊之為當代妙喜。
師往從之。
入門。
叟厲聲一喝。
師若聞雷霆聲。
黏縛盡脫。
遽稽首作禮。
復問答三四轉。
皆愜叟意。
遂錄為子。
使掌記室。
久之。
游建業(yè)。
謁全悟?公于大龍翔寺。
全悟門風高峻。
不輕許可。
見師特甚稱之。
繼往臨川。
謁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稱之。
留九十日而還。
他若黃文獻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華。
翰林學士危公素。
其同辭稱師。
無異于虞公。
名聞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請師出世會稽長慶寺。
升天衣萬壽禪寺。
四方問道者。
聞風來歸。
師以氣衰。
倦于將迎。
營精舍一區(qū)。
而歸老焉。
即山陰和塔是也。
我太祖龍興。
師與鐘山法會之選。
與東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內(nèi)庭。
從容問道。
賜食而退。
已而辭歸和塔。
若將終身焉。
未幾。
靈隱虛席。
諸山交致疏幣。
延師主之。
師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而崇德之禍作矣。
師入院。
甫浹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實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師曰。
若等盍選其人乎。
眾咸曰。
有德現(xiàn)者稱多才。
昔掌崇德莊田。
能辟其萊蕪。
以食四眾。
倘以功舉。
誰曰不然。
師諾之。
先是。
勤舊有聞。
歆現(xiàn)之獲田利。
率無賴比丘。
請于前主僧代之。
及現(xiàn)之被選也。
大懼發(fā)其奸私。
走崇德縣。
列現(xiàn)過失。
縣令丞寘不問。
適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訊鞫既得實。
以師為寺長。
失于簡察。
法當緣坐。
移符逮師。
或謂師曰。
此三年前事爾。
況師實不知。
且不識聞。
宜自辯訴可也。
師笑曰。
定業(yè)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問曰。
現(xiàn)之犯禁。
爾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當書責款以上。
師即操觚如吏言。
尚書暨侍郎覽之大驚。
咸曰。
師當今名德也。
惡宜有是。
薦審之務得其情。
師了無異辭。
于是。
皆謫陜西為民。
聞亦大悔。
且泣曰。
聞草芥耳。
豈意上累師德。
蚤知至此。
雖萬死不為也。
師弗顧。
行至寶應。
謂從者曰。
吾四體。
稍異常時。
報身殆將盡乎。
夜宿寧國寺。
寺住持。
故師舊識。
相見甚歡。
師女弟之夫陳義安。
宦移鳳陽。
以道經(jīng)寺中。
師悅曰。
吾遺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飯。
猶備言遷謫之故。
不見有憊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連稱無量壽佛之名。
泊然而逝。
實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義安等。
為其龕斂。
以俟師之季父至。
道衋然傷心。
遣其法孫梵譯。
走寶應攜骨而還。
骨間舍利。
叢布如珠。
縣大夫。
及薦紳之流來觀。
皆嘆息而去。
其徒結竁于和塔祖壟之側。
瘞焉。
壽六十七。
臘五十三。
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
曰樸園集。
師容貌魁偉。
襟懷煦然如春。
世間機阱押闔之術。
不識為何物。
性尚風義。
斷江恩公。
與師締忘年交。
斷江卒。
師為刊布詩集。
復請虞公銘其塔。
三主名山。
起費補壞。
具有成績。
其敷闡大論。
發(fā)揮先哲。
釋門每于師是賴。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見焉。
竟以無罪謫死。
茍不歸之于定業(yè)。
將誰尤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凈源,字天鏡,一號樸隱,姓倪氏,會稽人也。
父機,母嚴氏,皆為士族。
童時,從弘教大師立公于大報恩寺祝發(fā)為僧,受戒于昭慶濡律師,嶷然有遠志。
韓莊節(jié)公性以道德辭章下帷授徒,凈往從之。
于群經(jīng)要旨,作文程式,俯仰變化,開闔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紙引墨,思源源不渴,每進一解,韓公未嘗不稱善。
天岸濟以臺衡止觀開講于虎林之集慶,凈又往從之。
濟為折三千性具之義及四明孤山同異之辨,波瀾浩蕩,廉陛高嚴,凈能一一領解,臺宗諸老競以書聘之。
時元叟端說法雙經(jīng)山,人尊為“當代妙喜”。
凈又往從之,入門,叟厲聲呵之,若聞雷霆,黏縛盡脫,遽卻立作禮。
叟曰:“汝果何所見耶?
”復問答三四轉,皆愜叟意,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錄為弟子,命歸侍司,尋掌記室,時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業(yè)大龍翔寺,寺主廣智全悟?公精貫儒釋,行文為世模范,不輕與人,見凈盛稱之。
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稱之,留三月乃還。
當時能文者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華,翰林學士危公素,莫不聞風贊賞,由是聲光遠施,上達聰聽。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請出世會稽長慶寺,遷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日至,凈以衰病倦于將迎,營精舍一區(qū)而歸老焉,所謂和塔處也。
元運既謝,明室初興,詔天下名僧建會鐘阜,升濟幽靈。
凈與上竺東溟日、五臺璧峰金特被召入內(nèi)庭,從容問道,賜食而退。
已而辭歸和塔,若將終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靈隱虛席,諸山交致疏幣,延凈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禍作矣。
初靈隱有莊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現(xiàn)掌之,開辟蕪萊,以食四眾,無賴比邱某歆其田利,請于前主僧代之。
及凈入靈隱,德現(xiàn)復充都監(jiān),某懼發(fā)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xiàn)過失,縣令丞寘不問。
未幾,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實,以凈為寺主失于檢察,法當緣坐,移符逮凈。
或謂凈曰:“此三年前事,且實不知,宜自辯訴,可免。
”凈笑謝曰:“定業(yè)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問之曰:“現(xiàn)之犯禁,爾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當書責款以上。
”凈即操觚如吏言,尚書侍郎見之,皆大驚曰:“凈當今名德,惡宜有是?
”薦審之,務得其情。
凈了無異辭,于是皆謫陜西為民,行至寶應,謂從者道升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
”夜宿寧國禪寺,主僧總虛了舊日交游,相見甚歡。
陳義安為青州衛(wèi)知事,移戍鳳陽,以道經(jīng)此,亦留寺中,與凈相遇,凈喜曰:“吾遺骸有所托矣。
”義安者,凈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飯,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憊色。
明旦端坐合爪,稱佛而逝,時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
義安、總虛為龕斂以俟,法孫梵譯走寶應,焚其骨,舍利叢布如珠結,竁山陰和塔瘞焉。
凈容貌魁偉,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之術,不禁自絕。
性尚風義,斷江恩與為忘年交。
其卒也,為刊其詩集,復乞虞公銘其塔。
三主名山,起廢補敗,具有成績。
《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葺若干卷。
譯等哀慕慈法,懼其湮沒,疏為事狀,徵文于宋文憲公濂而銘諸石。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