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梅福

相關(guān)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55—439 【介紹】: 即慧睿。十六國時僧。魏郡長樂人,十八歲出家。從師僧賢。年二十二,博通經(jīng)論。二十四歲,游歷名邦,后至關(guān)中,為后秦王公所崇敬,姚興敕給俸恤吏力人輿。參與鳩摩羅什譯場為助譯,為其主要弟子之一。嘗為《大智度論》、《十二門論》、《中論》、《大品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作序。有《二秦眾經(jīng)論》。
全晉文
睿,魏郡長樂人,師事道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魏郡長樂人。
史失其氏。
年十八為沙門。
師事僧賢法師。
博通經(jīng)論。
聽僧朗講放光般若。
每致難詞。
朗謂賢曰。
睿殊有膽氣。
其難。
吾多不能通。
真佳弟子也。
羅什至關(guān)中。
譯禪要三卷。
始乃鳩摩羅陀所造。
終乃馬鳴大士所造。
而其中多外國賢圣之語。
亦稱菩薩禪要。
睿精練之。
分為五門。
偽司徒姚嵩。
雅相禮敬。
興問嵩曰。
睿公誰可比。
嵩曰未見其比。
興嘗法集。
公卿咸在。
見睿謂嵩曰。
四海僧望也。
竺法護(hù)出法華經(jīng)語曰。
天見人人見天。
什誦至此曰。
義與西域同。
但其辭過質(zhì)耳。
睿曰。
將非人天交接。
兩得相見乎。
什然之。
睿講成實(shí)論。
什曰。
此諍論中。
有七處文。
破毗曇子。
能辨之乎。
睿舉其處以應(yīng)。
皆當(dāng)什意。
子真精識。
傳譯有賞音者。
吾何恨哉。
睿求生安養(yǎng)。
坐臥不敢背西。
臨終謂同學(xué)曰。
身口意業(yè)。
或相違犯。
愿施以大慈。
為永劫法侶也。
于是浴罷。
禮拜合爪。
西向歿。
壽六十七。
有同學(xué)僧楷。
有高行。
與睿齊名。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
釋僧睿。魏郡長樂人也。少樂出家。至年十八始獲從志。依投僧賢法師為弟子。謙虛內(nèi)敏學(xué)與時競。至年二十二博通經(jīng)論。嘗聽僧朗法師講放光經(jīng)。屢有機(jī)難。朗與賢有濠上之契。謂賢曰。睿比格難。吾累思不能通??芍^賢賢弟子也。至年二十四。游歷名邦處處講說。知音之士負(fù)帙成群。常嘆曰。經(jīng)法雖少足識因果。禪法未傳厝心無地什后至關(guān)。因請出禪法要三卷。始是鳩摩羅陀所制。末是馬鳴所說。中間是外國諸圣共造。亦稱菩薩禪。睿既獲之日夜修習(xí)。遂精鍊五門善入六凈。偽司徒公姚嵩深相禮貴。姚興問嵩。睿公何如。嵩答。實(shí)鄴衛(wèi)之松柏。興敕見之。公卿皆集。欲觀其才器。睿風(fēng)韻??流含吐彬蔚。興大賞悅。即敕給俸恤吏力人輿。興后謂嵩曰。乃四海標(biāo)領(lǐng)。何獨(dú)鄴衛(wèi)之松柏。于是美聲遐布遠(yuǎn)近歸德。什所翻經(jīng)。睿并參正。昔竺法護(hù)出正法華經(jīng)。受決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經(jīng)至此乃言。此語與西域義同。但在言過質(zhì)。睿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曰。實(shí)然。其領(lǐng)悟標(biāo)出皆此類也。后出成實(shí)論令睿講之。什謂睿曰。此諍論中有七變處文破毗曇。而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可謂英才。至睿啟發(fā)幽微果不咨什而契然懸會。什嘆曰。吾傳譯經(jīng)論得與子相值。真無所恨矣。著大智論十二門論中論等諸序。并著大小品法華維摩思益自在王禪經(jīng)等序。皆傳于世。初睿善攝威儀弘贊經(jīng)法?;卮酥T業(yè)愿生安養(yǎng)。每行住坐臥不敢正背西方。后自知命盡。忽集僧告別。乃謂眾曰。平生誓愿愿生西方。如睿所見或當(dāng)?shù)猛?。未知定免狐疑成不。但身口意業(yè)或相違犯。愿施以大慈為永劫法朋也。于是入房洗浴。燒香禮拜。還床向西方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見五色香煙從睿房出。春秋六十七矣。時又有沙門僧楷。與睿公同學(xué)。亦有高名云。
羊希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8 【介紹】: 南朝宋泰山南城人,字泰聞。羊玄保侄。孝武帝大明初,為尚書左丞。奏請廢除東晉成帝禁占山澤之成制。明帝泰始三年,出為廣州刺史。晉康太守劉思道叛亂,被殺。
全宋文·卷二十二
希字泰聞,玄保兄子,孝建初為尚書左丞。
大明末,為始安王子真征虜司馬、黃門郎、御史中丞,泰始三年,出為寧朔將軍廣州刺史,降號橫野將軍,為其下晉康太守劉思道所殺,贈輔國將軍。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出趙氏。
冀州人也。
師事竺道祖。
以解律稱。
詣關(guān)中。
從羅什受學(xué)。
什曰。
子真一聞持者也。
住江陵新寺。
厲志求生安養(yǎng)。
臨終果見奇祥。
方斂目有異香。
壽七十。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曇鑒。姓趙。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為師。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學(xué)究群經(jīng)兼善數(shù)論聞什公在關(guān)。杖策從學(xué)。什常謂鑒為一聞持人。后游方宣化。達(dá)自荊州止江陵辛寺。年登耳順勵行彌潔。常愿生安養(yǎng)瞻覲彌陀。后弟子僧濟(jì)辭往上明。鑒云。汝去乃佳恐不復(fù)相見。因委曲疏受付囑。至夜與諸耆老共敘無常。言甚切至。既夜各各還房。鑒獨(dú)留步廊下至三更。沙彌僧愿請還房。鑒曰。汝但眠不須復(fù)來。至明旦弟子慧嚴(yán)依常問訊。見合掌平坐而口不言。迫就察之實(shí)乃已卒。身體柔軟香潔倍常。因申而殮焉。春秋七十。吳郡張辯作傳并贊。贊曰。披荔逞芬。握瑾表潔。渾渾法師。弗淄弗涅。煒曄初辰。條蔚暮節(jié)。神游智往。豈伊實(shí)訣。時江陵又有釋道海北州釋慧龕東州釋慧恭淮南釋曇泓東轅山釋道廣弘農(nóng)釋道光等。并愿生安養(yǎng)臨終祥瑞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呂氏。衛(wèi)州汲人。祖宗皆州刺史父詢隋穆陵太守。初二親。常見梵僧皓首秀眉。二侍持幡擁以至前曰。愿為子。二親即拜之。忽失所在。遂有娠。明年四月八日夜。四更乃生。異香滿室。猶左右若有二幡狀。五歲后常睹白光。至老死不變。齊武平九年。時才九歲。父??造僧玄統(tǒng)師珉禪師于云門寺受法二師。問知其始產(chǎn)之瑞。即為薙落。齊亡。年十六。學(xué)四念處誦法華經(jīng)。侍玄統(tǒng)東西避難。靡怠。隋開皇初。主上隆尚佛法。倫年二十三。嘗于武陽理律師所。稟聽且半夏。眾見五色光如車輪。照倫心??間。訖禮五十三佛光猶在。更禮二十五佛。然后隱。俄偕方愿二師入太行諸山二十馀年。大業(yè)之季天下擾攘。領(lǐng)徒至衛(wèi)州仍為偽夏知隆善寺僧任。武德五年。入太行抱犢山以所業(yè)勖來學(xué)。貞觀四年。刺史裴萬頃與儕類。請受菩薩戒。廿三年正月十三日。夜四鼓矣。起而告人曰。吾得諸法解脫。而天帝遽迎我。竟逝。方殯之際。天極清朗無云。而微雨飄灑。眾咸以為異。時年八十五。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習(xí)禪六
釋僧倫。
姓呂氏。
衛(wèi)州汲人。
祖宗諸州刺史。
父詢隋初穆陵太守。
未孕之初二親對坐。
忽有梵僧秀眉皓首。
二侍持幡在其左右。
曰愿為母子。
未審如何。
即禮拜之揮忽失所。
因爾有娠。
四月八日四更后生。
還見二幡翊其左右。
兼有異香。
產(chǎn)訖不見。
五歲已后迄于終亡。
恒自目見白光滿屋。
齊武平九年。
與父至云門寺僧賢統(tǒng)師珉禪師所受法出家。
時年九歲。
二師問其相狀。
答以白光流臉二幡夾之。
嘆曰。
子真可度。
因而剃落。
周武平齊。
時年十六。
與賢統(tǒng)等流離西東。
學(xué)四念處誦法華經(jīng)。
至開皇初方興佛法。
云門受具。
時年二十三。
又于武陽理律師所聽始半夏。
見五色光如車輪照倫心上。
眾并同見。
即于光中禮五十三佛。
猶未滅更禮三十五佛。
光乃收隱。
又與方愿二師。
入黑山太行諸山。
行蘭若二十馀年。
大業(yè)末。
賊徒起。
領(lǐng)門人至衛(wèi)州隆善寺。
仍為偽夏竇建德齊善行等請知僧事。
武德五年。
大統(tǒng)天下。
入太行抱犢山。
教徒學(xué)念處法。
由是四方負(fù)笈。
山路成蹊。
貞觀四年。
衛(wèi)州刺史裴萬頃。
與諸官人請令下山。
日日受戒大有弘利。
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四更。
忽告門人。
吾夜中于諸法得解脫。
謂成無學(xué)。
不謂天帝等迎。
言已而絕。
將殯于山。
而哀慟不止。
天極清朗。
無云而降細(xì)雨。
眾咸異焉。
時年八十五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0?—790? 【介紹】: 唐廣平人,一說京兆人,字文明,一作文初。登進(jìn)士第。代宗永泰中至大歷初,累官左拾遺,于長安與盧綸、獨(dú)孤及、錢起等唱和,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后貶為長林丞。德宗貞元初,以水部郎中銜任職于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幕府。官終虞部郎中。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0? 字文明,一作文初,排行十四,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人。盧綸表兄。早年曾赴京應(yīng)試,不第。安史亂起,避地南方。代宗大歷初任洛陽主簿,后入朝為左拾遺。德宗建中年間貶長林縣丞。貞元四年(788)前后,在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幕中,官檢校水部郎中,終于虞部郎中。事跡散見《新唐書·盧綸傳》附、苻載《劍南西川幕府諸公圖贊》、《極玄集》卷上、《唐詩紀(jì)事》卷三〇、《唐才子傳》卷四。今人傅璇琮《司空曙考》頗詳備。司空曙工詩,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其詩多送別贈答與羈旅漂泊之作,善以樸實(shí)真率之詞句表現(xiàn)異鄉(xiāng)流落之感與窮愁失意之情。如“他鄉(xiāng)生白發(fā),舊國見青山”(《賊平后送人北歸》)、“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云陽館與韓紳卿宿別》)、“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宿》)等,皆深沉含蓄,歷來稱為警句。長于近體,尤善五律。絕句如《江村即事》、《詠古寺花》、《金陵懷古》,或瀟灑雅淡,或渾厚沉著,亦堪稱佳作。胡震亨譽(yù)為“婉雅閑淡,語近性情”(《唐音癸簽》卷七)。《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詩集2卷,《全唐詩》亦編為2卷。
唐詩匯評
司空曙(?-約790),字文明,一字文初,廣平(今河北永年)人,一說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安史亂起,避難寓居江南。后登進(jìn)士第,官主簿。大歷末,自左拾遺貶長林丞。貞元初佐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幕,檢校水部郎中。官終虞部郎中。曙乃盧綸表兄,與綸同為“大歷十才子”之一。有《司空曙詩集》(一作《司空文明集》)二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

作品評論

吳禮部詩話
司空文明結(jié)思尤精。
唐才子傳
(司空曙)多結(jié)契雙林,暗傷流景。
寄暕上人詩云:“欲就東林寄一身,尚憐兒女未成人。
柴門客去殘陽在,藥圃蟲暄秋雨頻。
近水方同梅市隱,曝衣多笑阮家貧。
深山蘭若何時到?
羨與閑云作四鄰。
”閑園即事,高興可知,屬調(diào)幽閑,終篇調(diào)暢,如新花笑日,不容熏染。
鏘鏘美譽(yù),不亦宜哉!
《唐詩品》
文明詩氣候清華,感賞至到,中唐作者前有繼躅,后罕聯(lián)肩,誦之口吻調(diào)利,情意觸發(fā),可謂風(fēng)人之度矣。如“雨(云)白當(dāng)山雨,風(fēng)清滿峽波”、“澹日非云映,清風(fēng)似雨馀”,景象依然,模寫切至。如“酒杯同寄世,客掉任銷年”、“他鄉(xiāng)生白發(fā),歸國見青山”,情寄宛轉(zhuǎn),綽有馀思。如“連雁下時秋水在,行人過盡暮煙生”,景物蕭然,含思凄惋,雖桓大司馬漢南之嘆,無是過矣。
詩藪
七言律最難,迄唐世工不數(shù)人,人不數(shù)篇,初則必簡、云卿、廷碩、巨山、延清、道濟(jì),盛則新鄉(xiāng)、太原、南陽、渤海、駕部、司勛,中則錢、劉、韓、李、皇甫、司空,此外蔑矣。
唐音癸簽
司空虞部婉雅閑淡,語近性情,抗衡長文不足,平視茂政兄弟有馀。
《詩源辨體》
曙五言律如“中散詩傳畫,將軍扇續(xù)書”,七言律如“云生客到侵衣濕,花落僧禪覆地多”、“講席舊逢山鳥至,梵經(jīng)初向竺僧求”,乃晚唐奇僻之漸,學(xué)者所當(dāng)慎始。
《近體秋陽》
曙詩清氣刻思,著手便不同,似其一逞飄蕭,兒將逸正,已而過之,誠中唐之人杰也。
《大歷詩略》
司空文明詩亦以情勝,真到處與盧允言可云魯、衛(wèi)。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沈、宋,而音思就短,彌近晚唐,在大歷十人之中,亞于盧、李。七言稀見,“絲結(jié)”一歌,?娟贈雅。五言則《分流水》,《關(guān)山月》,古情跌宕,清言雋永,足以參孟方王。
武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4—802 【介紹】: 唐并州太原人,字虛受。
武攸暨孫。
以蔭補(bǔ)兩館生,解褐授南昌尉,遷江寧,累轉(zhuǎn)陳州錄事參軍。
德宗興元中,李希烈叛,充將兵守城,又獻(xiàn)破敵之計。
以功遷虞部員外郎。
后退居鄭郊五六年。
貞元十三年,拜賀州刺史,有治跡,卒于官。
釋神暄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建陽之留氏。幼沈靜。有問而后有言。稍長客婺女。遂以凈人。入開元寺出家。一日婺守過之。見曰。此兒精神卓朗。異時必圍繞千眾。利益世間。宜趣薙落。以務(wù)進(jìn)修。既受具。乃止息金華山北百家嚴(yán)石穴中。常晝夜持誦七佛俱胝咒不輟。上無屋廬。下無床榻。雨露霜雪之變。則有紫云覆之。如蓋狀。久之徙居赤松洞之東峰。禎瑞尤著見。貞元二年。遇志賢禪師。為說心法。獲證悟。而持誦益效。元和八年。中丞范揚(yáng)遣使。施乳香氈罽器皿。而暄即以散之。無所受。中書舍人王仲。請就大云寺。授四眾菩薩戒。十二年尚書孟簡。請說法于會稽。固辭不往。八月竟歸。示寂開元寺。春秋七十六。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神暄俗姓留建陽人也。
幼而沈靜非問不言。
客游婺女入開元寺。
志愿出家焉。
無何本郡太守入寺訪其師。
見暄神彩朗練。
太守善相人也。
顧之?dāng)?shù)四。
且曰。
子真出塵之器。
異日承受深法千眾圍繞。
必超上果非凡氣也。
乃誦七佛俱胝神咒昏曉不絕。
納戒畢于金華山北洞百家?guī)r有石穴暄居中止息。
不構(gòu)庵室作露地頭陀。
復(fù)無床榻。
然有神人吐紫色云氣。
而高覆之。
遐望冉冉猶獨(dú)柱觀焉。
其神人時來問道。
拱手白暄曰。
赤松洞之東峰有林泉卓異。
師可居之否。
暄隨請往住數(shù)年。
越多徵瑞。
貞元二年遇志賢禪師問暄。
如此持誦魔事必生。
欲滅魔怨須識身本。
身本既真無魔無佛。
豁然開悟理事俱成。
神咒功倍。
元和八年范揚(yáng)中丞知仰遣使赍乳香氈罽器皿施暄。
并回施現(xiàn)前大眾。
次中書舍人王仲。
請于大云寺為眾受菩薩戒。
十二載平昌孟簡尚書。
自會稽甄請不赴。
八月俄回舊山人莫詳測。
倏云示滅。
春秋七十六。
弟子建塔焉。
一云。
暄在金華山北多寒少陽。
神人問曰。
師須何物。
曰吾在山之陰苦于凜冽神曰。
小事耳。
至夜聞暄闐之聲。
明旦見一小峰移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2—839 【介紹】: 唐僧。
襄州襄陽人,俗姓鄭。
幼入玉泉寺,凡百經(jīng)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
嘗參大寂,遂悟。
德宗貞元十二年,寄宿于四明梅福舊隱處,編苫伐木以居。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2—839 俗姓鄭,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幼于荊州出家。后嗣馬祖道一。德宗貞元十二年(796),自天臺移居明州余姚大梅山,世稱大梅和尚。文宗開成初建成寺院,四方請學(xué)者甚眾?!?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一、《祖堂集》卷一五、《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后二書錄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收1首于耽章(即曹山本寂)名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出襄陽之鄭氏。
幼于荊之玉泉寺入道。
弱冠登具品于龍興寺。
貌清峻。
資稟剛敏。
衲衣綴缽。
冷然世表。
性慕禪悅。
時大寂方王化鐘陵。
乃趨其座下。
而問曰。
如何是佛。
寂曰。
即心是佛。
因有省。
貞元間。
自天臺之四明。
得漢南昌尉梅子真舊隱。
而居焉。
地深僻。
衣食無所從致。
乃啖松花。
以充饑。
制荷葉以被體。
徙其庵重崦中。
以避世人相接之跡。
初鹽官安禪師亦以大寂之道。
提唱海上。
僧有自其會中。
入山求主杖者。
見之遂以聞大寂。
大寂令僧問云。
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么。
便住此山。
常答以馬大師向我道。
即心是佛。
我便向者里住。
僧云。
馬大師近日佛法又別。
常云作么生別。
僧云。
又道非心非佛。
常云者老漢惑亂人。
未有了日在。
任你非心非佛。
我只管即心即佛。
僧回似馬師。
馬師召大眾云。
梅子熟也。
于是龐居士遂造大梅問云。
久向大梅未審梅子熟也。
未。
答云熟了也。
只是無汝下口處。
士以口作嚼勢云。
百雜碎。
常伸手云。
還我核子來。
自此學(xué)者漸臻。
道譽(yù)彌著。
示眾云。
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dá)本。
莫逐其末。
但得其本。
其末自至。
若欲識本。
惟了自心。
此心元是世出世間法之根本。
故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本自如如。
萬法亦爾。
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云蒲花柳絮竹針麻線。
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
定山云生死中無佛。
即無生死。
夾山云。
生死中有佛。
即不迷生死。
二人上山參禮。
便舉問常。
未審二者見處。
孰親孰疏。
常云且去明日來。
夾山明日再問。
常云親者不問。
問者不親。
一日忽謂其徒云。
來莫可遏。
往莫可追。
從容間。
聞鼯鼠聲乃云。
即此物非他物。
汝等諸人。
善護(hù)持之。
言訖而逝。
壽齡。
八十八。
臘六十九。
阇維獲舍利無數(shù)。
以葬而塔其上。
碑則進(jìn)士江積文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法常。
俗姓鄭。
襄陽人也。
稚歲從師于荊之玉泉寺。
凡百經(jīng)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
冠年受具足品于龍興寺。
容貌清峻性度剛敏。
納衣囊缽畢志卯齋。
貞元十二年自天臺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
仙尉梅子真之舊隱焉。
梅福初入山也見多龍穴。
神蛇每吐氣成樓閣。
云雨晦冥。
邊有石庫。
內(nèi)貯仙藥神仙經(jīng)籍。
常寄宿于房。
乃夢神人語之曰。
君非凡夫。
因話及石庫中圣書懸記既往將來之事。
受之者為地下主。
不然為帝王之師傅矣。
常謂之曰。
石庫之書非吾所好。
昔僧稠不顧仙經(jīng)。
其卷自亡。
吾以涅槃為樂。
厥壽何止與天偕老耶。
神曰。
此地靈府俗氣之人輒難居此立致變怪。
常曰。
吾寓跡于梅尉之鄉(xiāng)非久據(jù)焉。
因號梅山也。
由是編苫伐木作覆形之調(diào)。
居僅四十年。
驗實(shí)非常之人也。
開成年初院成。
徒侶輻湊請問決疑。
可六七百納徒矣。
四年常忽示疾。
九月十九日山林搖蕩鳥獸悲鳴。
辭眾而逝。
報齡八十八。
戒臘六十九。
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澗。
收舍利五色璨然圓轉(zhuǎn)焉。
常先隱梅嶺。
有僧求拄杖。
見之白鹽官安禪師。
曰。
梅子熟矣。
汝曹往尋。
幸能療渴也。
進(jìn)士江積為碑云爾。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八
禪師名光涌。
豫章豐城章氏子。
母乳之夕。
神光照庭。
廄馬皆驚。
因以光涌名之。
七歲誦詩禮。
曉大義。
十三學(xué)經(jīng)論。
輒能講解。
開元寺有尊宿。
史忘其名。
有異能解。
見涌嘆曰。
法中俊人也。
以維摩經(jīng)旨決授之。
時仰山寂禪師。
住南昌之石亭寺。
涌父事之得度。
十九詣襄州。
壽山寺載律師受滿分戒。
北游謁臨濟(jì)。
臨濟(jì)曰。
汝師明眼。
乃不事之。
遠(yuǎn)游何為。
涌因南歸。
執(zhí)勤累歲。
先是石亭見來參者。
必問曰。
來作么。
曰禮覲和尚。
又問還見和尚么。
曰見。
又問和尚何似驢。
參者無能對。
脫對亦不契。
忽問涌。
涌對曰。
光涌見和尚。
亦不似佛。
石亭曰。
若不似佛。
似個什么。
涌曰。
若更有所似。
與驢何別。
石亭大驚曰。
凡圣兩忘。
情盡體露。
吾以此語驗人。
已二十年。
無決了者。
子真利根。
當(dāng)自保任。
吾不能盡。
子異日當(dāng)自知耳。
指以謂人曰。
此子肉佛。
可以化人也。
石亭歿。
涌然第三指。
以報法。
又然第二指。
以報親。
偽唐天祐元年。
南昌帥南平王鐘傳。
盡禮迎至府。
使至不起。
于是州牧縣尹至不起。
道俗頓集亦不起。
乃共訴之曰。
師不起。
貽郡縣之咎。
于是不得已從之。
遂嗣石亭法席。
學(xué)者歸之如云。
十四年秋還仰山。
偽唐升元二年夏。
無疾而化。
閱世八十有九坐七十夏。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可宣。
漢州人也。
壯為僧。
即出峽依瑯琊覺公。
一語忽投。
群疑頓息。
瑯琊可之。
未幾。
令分座。
凈空居士郭功甫。
過門問道與厚。
及師領(lǐng)歸宗時。
功甫任南昌尉。
俄南康守。
恚師不為禮。
以事臨之。
師作書寄功甫云。
某世緣尚有六年未盡。
今無奈逼抑何。
欲托生君家。
望君相照。
乃化去。
功甫。
得書驚喜盈懷。
中夜其妻夢間。
見師入其寢。
失聲曰。
此不是和尚來處。
功甫撼而問之。
妻答所見。
呼燈取書示之。
遂娠。
及生乃名宣老。
期年記問如昔。
逮三歲。
白云端和尚過其家。
功甫喚出相見。
望見便呼師侄。
端云。
與和尚相別幾年。
屈指云四年也。
端云。
在何處相別。
云白蓮莊。
端云。
以何為驗。
曰。
爺爺媽媽。
明日請和尚齋。
適門外推車聲。
端云。
門外何聲。
乃作推車勢。
端曰。
過后如何。
曰平地一條溝。
果六周。
無疾而化。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可宣,字石橋。姓許氏,嘉定人也。為橘州曇公之弟,道行卓見,海內(nèi)欽企。元寧宗雅聞其名,賜號“佛日”。嘉定丁亥,丞相魯國公請居徑山,宣謂學(xué)人重趼,而來者窮其日力,食息無所,乃創(chuàng)室百間。又自裒其囊,合緡市田千畝,接待于雙溪之上。寧宗嘉其意,御書“化城寺”額,錫之眉山,楊汝明有記。及示寂,建塔化城。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