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元凈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大通,號善本,俗姓董,潁州(今安徽阜陽市)人。及長,博極群書而無仕宦之意。與弟善思往京師地藏院,選經(jīng)得度,習(xí)毗尼。東游至姑蘇,禮圓照于瑞光。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渡淮,留太守巖。久之,出住雙林,遷凈慈,尋徙法云寺。為青原下十二世,慧林本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偈二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善本。
生董氏。
漢仲舒之后也。
其先家太康仲舒村。
大父琪。
父溫。
皆官于穎。
遂為穎人。
初母無子。
禱于佛像前。
誓曰。
得子必以事佛。
即蔬食。
俄娠。
及生本骨相秀異。
方晬而孤。
母育于叔祖玠之家。
既長博學(xué)。
操履清修。
母亡哀毀過禮。
無仕宦意。
辟谷學(xué)道。
隱于筆工。
然氣剛不屈。
沈默白眼公卿。
嘉祐八年。
與弟善思。
俱至京師。
藉名顯圣地藏院。
試所習(xí)為大僧。
其師圓成律師惠揖者。
謂人曰。
本它日當(dāng)有海內(nèi)名。
乃生我法中乎。
圓成使聽習(xí)毗尼。
隨喜雜華。
夜夢見童子。
如世所??善財(cái)。
合掌導(dǎo)而南。
既覺曰。
諸佛菩薩。
加被我矣。
其欲我南詢諸友乎。
時(shí)圓照禪師。
道振吳中。
本徑造姑蘇。
謁于瑞光。
圓照坐定。
特顧之。
本默契宗旨。
服勤五年。
盡得其要。
其整頓提撕之綱。
研練差別之智。
縱橫舒卷。
度越前規(guī)。
一時(shí)輩流。
無出其右。
圓照倚之。
以大其家。
以季父事圓通秀公。
秀住廬山棲賢。
出入臥內(nèi)。
如寂子之于東寺。
元豐七年春。
絕九江游淮山。
遍禮祖塔。
眷浮山巖叢之勝。
有終焉志。
遂居太守巖。
久之出世。
住婺州雙林六年。
浙東道俗追崇。
至謂傅大士復(fù)生。
移住錢塘凈慈。
繼圓照之后。
食堂日千馀口。
仰給于檀施。
而供養(yǎng)莊嚴(yán)之盛。
游者疑在諸天(或云西天)。
時(shí)號大小本 神考(或作哲宗)聞其名。
有詔住上都法云寺。
賜號大通禪師。
又繼圓通之后。
本玉立孤峻。
儼臨清(或云千眾)眾。
如萬山環(huán)天柱。
讓其高寒。
然精粗與眾共。
未嘗以言徇物。
以色假人。
王公貴人。
施舍日填門。
廈屋萬礎(chǔ)。
涂金鏤碧。
如地涌寶坊。
住八年。
請于 朝。
愿歸老于西湖之上。
詔可。
遂東還。
庵龍山崇德。
杜門卻掃。
與世相忘。
又十年。
天下愿見。
而不可得。
獨(dú)與法子思睿俱。
睿與余善。
為予言其平生。
曰。
臨眾三十年。
未嘗笑。
及閑居時(shí)。
抵掌笑語。
問其故。
曰不莊敬。
何以率眾。
吾昔為叢林。
故強(qiáng)行之。
非性實(shí)然也。
所至見盡佛菩薩行立之像。
不敢坐伊蒲塞饌。
以魚胾。
名者不食。
其真誠敬事。
防心離過。
類如此。
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謂左右曰。
止有三日已而。
果歿。
有異禽翔鳴于庭而去。
塔全身于上方。
閱世七十有五(或三)。
坐四十有五夏。
贊曰。
本出云門之后。
望雪竇為四世嫡孫。
平居作止。
直視不瞬。
及其升堂演唱。
則左右顧。
如象王回旋。
學(xué)者多自此悟入。
方其將終之夕。
越僧夢本歸兜率天。
味其為人。
居處服玩。
行己利物。
日新其德。
不置之諸天。
尚何之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善本。
族董氏。
漢仲舒之后也。
其先家大康仲舒村。
大父琪。
父溫。
皆官于穎。
遂為穎人。
母無子。
禱白衣大士。
誓曰。
得子必以事佛。
即蔬食俄娠。
及生骨相秀異。
方晬而孤。
母育于叔祖玠之家。
既長博學(xué)。
操履清修。
母亡哀毀過禮。
無仕宦意。
氣剛不屈。
沉嘿白眼公卿。
嘉祐八年。
至京師地藏院。
試通經(jīng)得度。
習(xí)毗尼。
隨喜雜華。
夜夢見童子。
如世所畫善財(cái)。
合掌導(dǎo)而南。
既覺曰。
諸佛菩薩。
加被我矣。
其欲我南詢乎。
時(shí)圓照道振吳中。
造焉。
照一見知為法器。
特顧之。
服勤五年。
盡得其要。
其整頓提撕之綱。
研練差別之智。
縱橫卷舒。
度越前規(guī)。
一時(shí)流輩。
無出其右。
圓照倚之。
以大其家。
元豐七年。
遍游居浮山太守巖。
出世住婺州雙林。
錢塘凈慈。
繼圓照后。
法席冠江浙。
時(shí)號大小本云。
上聞其名。
有詔住上都法云寺。
賜號大通禪師。
師玉立孤峻。
未嘗以言徇物。
以色假人。
王公貴人。
施舍填門。
而精粗與眾共。
住八年。
請于朝。
愿歸老西湖。
詔可。
遂東還。
庵龍山崇德。
杜門卻掃。
與世相忘。
天下愿見不可得。
師臨眾三十年。
未嘗笑。
及閑居時(shí)。
抵掌笑語。
問其故。
曰。
不莊敬何以率眾。
吾昔為叢林。
故強(qiáng)行之。
非性實(shí)然也。
所至見佛菩薩行立之像。
不敢坐。
伊蒲塞饌。
以魚胾名者不食。
其真誠敬事。
防心離過。
類如此。
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謂左右曰。
止有三日。
已而果歿。
有異禽。
翔鳴于庭而去。
塔全身于上方。
閱世七十五。
坐四十五夏。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宗本)弟子善本,姓董氏,開封人。母禱佛而生,及長,試《華嚴(yán)經(jīng)》得度,師事圓照,時(shí)稱大本、小本。詔住上都法云寺,賜號“大通”。后歸杭州象塢寺,杜門卻掃,專修凈業(yè)。有僧定中見方丈彌陀佛,示金色身。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告門人曰:“止有三日耳?!奔捌邗米?,西面而去。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訥(一○四七~一一二二),俗姓鄭,自號莫莫翁。
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禪師法嗣。
初依棲霞山云渺庵主,后于錢塘凈慈寺祝發(fā),禮圓照本公為師,時(shí)稱訥叔。
住蕪湖吉祥院、江寧能仁寺,繼遷華藏,皆所至未幾即辭去。
隱居涇縣金峰,凡十六年。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住宣州昭亭廣教寺。
四年,卒,年七十六。
有《擬寒山詩》數(shù)百篇,已佚。
事見《筠溪集》卷二四《宣州昭亭廣教寺訥公禪師塔銘》,《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四○八
守訥(一○四七——一一二二),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俗姓鄭,本衣冠之族,棄儒就釋。初依圓照,復(fù)參圓通,得大徹悟。先后住蕪湖之吉祥、江寧之能仁、華藏,隱涇縣之金峰,以莫莫翁自號。宣和三年,奉命住持宣州之廣教寺。次年卒,年七十六。著有《大藏節(jié)要》二十門、《節(jié)宗鏡錄》十卷,又?jǐn)M寒山詩數(shù)百篇。見《筠溪集》卷二四《宣州昭亭山廣教寺訥公禪師塔銘》,《樂邦文類》卷四。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沖益,錢塘凈光寺僧也。
刺血書土七經(jīng),復(fù)金書《法華》,依止觀坐禪法,念彌陀佛無稍懈。
一日感疾,不服藥,拈香對佛,奄然而寂。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曇懿,居錢塘凈住寺,初以醫(yī)為業(yè)。
晚年禮《法華》,修念佛三昧,出平日所蓄,供佛、飯僧、造像、設(shè)浴,如是者二十年。
后微疾,屏藥石,延僧唱佛,以助往生。
明日見蓮華大如屋,又一日見梵僧臨榻問訉。
夜半,眾聞佛聲漸微,視之泊然。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混丘 無極老人 寶鑒國師 字丘乙。
舊名清玢。
俗姓金氏。
贈僉議評理弘富之子。
清風(fēng)郡人。
忠憲王辛亥生。
以九山選。
首登上七科。
棄去徒普覺學(xué)。
忠烈王下批至大禪師。
德陵即政。
特授兩街都僧統(tǒng)。
加大師。
子冊命師為鑒智王師。
兩王同樞衣請益。
因命住瑩源寺。
至理二年。
移錫于松林寺。
年七十三。
僧夏六十三。
贈謚塔曰妙應(yīng)。
有語錄兩卷。
歌頌雜著二卷。
新編水陸儀文二卷。
重編指頌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
推明佛祖之道。
以開學(xué)曰普覺國尊。
其徒蓋數(shù)百千人。
而能鉆堅(jiān)挹深。
妙契啐啄者。
惟寶鑒國師為然。
幼與群兒戲。
聚瓦石為塔廟。
休則面壁。
若有思念。
形貌端嚴(yán)。
性又慈祥。
故親戚目為小彌陀。
十歲投無為寺禪師天鏡祝發(fā)。
以九山選。
首登上七科。
棄去。
從普覺學(xué)。
自詭非睹閫奧不止。
始普覺夢一僧來。
自謂五祖演。
詰朝師往謁。
心獨(dú)怪之。
及是嘆其敏而勤。
語眾曰。
吾夢有徵矣。
洎嗣席開堂。
其師眾規(guī)繩。
講若畫一。
而雍容閑雅過之。
德陵謝位。
處永安宮。
屢遣中使。
輿而致之。
從容談道。
或至日暮。
于是諗國王。
以祖宗舊例。
冊命師為悟佛心宗解行圓滿鑒智王師。
兩王摳衣。
前古未有。
數(shù)年乞退。
許之。
命住瑩源寺。
寺本禪院。
元貞中為智者宗所有。
以師故始復(fù)其舊焉。
盥浴說法別眾。
其略曰。
荊棘林中下腳。
干戈叢里藏身。
今日路頭果在何處。
白云斷處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既乃還方丈。
據(jù)床而逝。
師況厚寡言。
學(xué)無不窺。
為詩文富贍。
行叢林門中。
吳蒙山異禪師。
嘗作無極說。
附海舶以寄之。
師默領(lǐng)其意。
自號無極老人。
臣聞。
佛氏喜言福智修己。
而物應(yīng)者也。
缺一于二。
不足以自立。
寧能信于人乎。
師凡七增秩。
六錫號。
九歷名藍(lán)。
再住內(nèi)院。
為一國釋林之首。
受兩王函丈之禮。
人無異論。
咸謂之宜。
非所謂福智二嚴(yán)者。
疇克如是哉。
其撰詞刻石。
傳示后世。
臣可以無愧矣(并李齊賢撰碑文)。
般若空利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高昌總統(tǒng)有般若空利者,每謂學(xué)兼華梵,出入經(jīng)論,世無能敵,用其國語,與濟(jì)共譯《小止觀》,文采煥發(fā),高昌為之赧然。
蓋濟(jì)與相處既久,習(xí)其梵音而義理通澈,涵泳胸中,故從事翻譯,人以為艱者,濟(jì)則有馀裕焉。
泰定元年,開法于萬壽圓覺寺,浙河左右杰偉之士,奔走其室,唯恐后之。
明年鹽官海岸(崩) ,居民惴惴,恐為魚鱉,江浙行省右丞相脫驩甚憂之,祈禜于上天竺,請濟(jì)親履其地,建水陸無遮大會七日夜,濟(jì)冥心觀想,取海沙詛之,步率徒侶,遍為灑布,凡足跡所及,岸為不(崩),人多異之。
天歷元年,分主顯慈集慶寺兩院,皆杭之名剎,處之泊然。
蘇人競欲致之,以幣來聘。
主大德萬壽寺,閱六寒暑,莘莘小子,多所造就。
至元五年,江南行宣政院選主會稽圓通,寺宇久廢,鐘魚絕響。
濟(jì)念父母之邦,欣然東歸。
辟齋館,乞糗糧,攝授徒眾,多至數(shù)百人,寺為中興。
歷四載,還隱寶集,專修西方念佛三昧,當(dāng)會心處,不知念而非念,非念而念也。
至正七年,濟(jì)年已八十矣,錢塘諸名山耆宿凋謝,唯濟(jì)巋然獨(dú)存,故士人又以大普福起之,濟(jì)堅(jiān)臥不應(yīng),門人強(qiáng)之以赴。
居亡何,竟拂衣旋故邱,辟鏡清閣以深憩焉。
因覽諸家所注《首楞嚴(yán)經(jīng)》,繁簡失當(dāng),方將折衷其說,為之疏解,俄疾作,召四眾至,以唯心凈土惓惓為勉,有未喻其意者,厲聲曰:“死生難,死生難。
”索觚翰,書偈而寂。
時(shí)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
世壽八十六,僧臘七十一,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塢,生時(shí)所自卜者。
濟(jì)梵貌魁碩,言詞清麗,諸書過目,終身不忘,故其本末兼該,無所滲漏。
鄉(xiāng)先達(dá)韓壯節(jié)公性,巴西鄧文肅公文原,皆欽其道范,遺書殷勤,贊嘆不已。
平生孜孜以流布教化為務(wù),建法華本部百數(shù)十會,茍有召者,未嘗不應(yīng),屢感祥符,花雨繽紛,然不自侈,出處語默如未離止觀。
所著書有《四教儀紀(jì)正》及《天岸外集》若干卷,并刊行之。
弟子靈隱元凈為狀其遺行,徵宋文憲公濂為之銘,曰:“佛法正傳,實(shí)推臺衡。
大者鏗鍧,萬鼓齊鳴。
彼旁宗者,自謂孤?lián)巍?div id="yr6ry87"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72_0_23_comment'>
以此較之,蒼蠅之聲。
猗與上師,義觀兩融。
剋期破障,息念歸宗。
煌煌神公,心與之通。
授以如意,無礙弗攻。
水蟲鼓浪,涯岸善(崩) 。
凝神冥漻,咒沙為兵。
變化倏忽,風(fēng)霆流形。
雙足所躡,凝如堅(jiān)城。
此愿力故,非由外假。
妙經(jīng)之宣,集于蘭若。
天亦雨華,繽紛而下。
有感而應(yīng),理無愆者。
般若光中,無非妙相。
一鑒之明,實(shí)含萬象。
生既不來,死亦非往。
何必興嗟,涉有情想。
青山崔崔,流泉在下。
回景歛英,絕斥邪窳。
萬松作花,黃金滿塢。
舍利斯藏,永奠終古?!?div id="jwz0pgx"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72_0_44_comment'>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小參 靈隱入院至晚小參。欲識佛性義。當(dāng)觀時(shí)節(jié)因緣。時(shí)節(jié)若至。其理自彰。是故達(dá)摩大師十萬里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謂之教外別傳。于是二祖求個(gè)安心法門。師云將心來與汝安。祖云覓心了不可得。師云與汝安心竟。冬瓜印子一印印定了也。然師資契會。千載難逢。山僧今夜小參。禪客問話?,F(xiàn)前一眾。坐立儼然。豈不是時(shí)節(jié)因緣。時(shí)節(jié)因緣既爾。畢竟佛性義在什么處。莫是在覓心了不可得處么。莫是在與汝安心竟處么。若道在覓心了不可得處。是埋沒二祖。若道與汝安心竟處。是辜負(fù)大師。到這里不可容易。直須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未明明取。未見見取。若也明見不了。緇素不分。一生只成得個(gè)顢頇佛性。儱侗真如。這般漢。臘月三十日到來。手忙腳亂。如個(gè)落湯螃蟹相似。無人替汝。光陰迅速。各自勉旃。復(fù)說偈曰。年登六十一春秋。只合投間待死休。不料業(yè)風(fēng)吹到此。又同衲子結(jié)冤讎。 浴佛上堂。舉藥山儼禪師因遵布衲作殿主。浴佛次。山問汝祇浴得這個(gè)。還浴得那個(gè)么。遵云把將那個(gè)來。山休去。師云。者一個(gè)。那一個(gè)。一一從頭都浴過。藥山布衲謾商量。仔細(xì)看來成話墮。成話墮。轉(zhuǎn)誵訛。拍禪床云。武林春已老。臺榭綠陰多。 佛誕上堂。舉世尊才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天下。唯吾獨(dú)尊。真成大人相不是小兒嬉。云門云。我當(dāng)時(shí)若見。一棒打死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要作老胡種族。直須恁么始得。法昌云。好一棒。太遲生。未離兜率。腳根下便與一錐。豈到今日。雖然如是。大似賊過后張弓。將謂胡須赤。更有赤須胡。黃面老子故是末上賣俏。似乎旁若無人。云門法昌雖則見義勇為。爭奈劍去久矣。爾方刻舟。以主杖畫一畫召眾云。還會么。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桿。 碧峰和尚阇維。奠茶。五臺山拾得來。誠非凡種。關(guān)西子沒頭腦。卻是靈根。惟茲一味清茶。蕩滌眾生熱惱。只如則川拋下茶籃。仰山撼動茶樹。畢竟明甚么邊事。度盞云。踏翻生死海??康鼓鶚劤?。 龍山次韻 龍山吾兄瘦無肉。度量汪汪幾千斛??此⌒‖F(xiàn)神通。彈指遍游諸佛國。枯禪久甘藜藿腸。節(jié)身不在餐楓香。頂??一著超言義。二三四七空摶量。從古風(fēng)顛稱普化。格外玄機(jī)未為蹉。等閒打出觔斗來。傳得師真能幾個(gè)。而今痛自韜其光。臥云深處開巖房。是非榮辱我何有。二時(shí)粥飯還如常。 乳虎已有食牛氣。況是親從道場至。入門未辨主與賓。輒問西來祖師意。水之冰也藍(lán)之青。當(dāng)陽哮吼人皆驚?;黹_自己神通藏。剖破微塵出大經(jīng)。永嘉作歌唯證道。凡圣兩途俱凈掃。曹溪一宿歸去來。珊瑚枝上日皓皓。 凈慈次韻 十里平湖一鏡開。六橋險(xiǎn)峻滑如苔。直饒不滯程途者。到此依然吃跌回。 行實(shí) 師諱慧明。字性原。別號幻隱。生于元。父項(xiàng)。母陳氏。七歲發(fā)疽。忽失所在。求得之。則曰四童子舁我至此。識者知師為天神所祐矣。未幾出家。后謁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籜山。又謁徑山元叟端公。端問東嶺來。西嶺來。師指草鞋曰。此是三文錢買得。端曰。未在。更道。師曰。某甲只如此。和尚作么生。端云。念汝遠(yuǎn)來。放汝三十棒。師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蘊(yùn)。曰才涉思惟。皆為剩法。洪武十九年示寂。壽六十九。夏五十八。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明。字性原。別號幻隱。臺之黃巖項(xiàng)氏子。母陳氏。七歲患疽。幾死置床上。忽不見。已而求得之。問其故。曰。頃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識者。知師為天神所祐矣。既長。不甘處俗。往依溫之寶冠東山魯公出家。謁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籜山。咨問心要。不大省發(fā)。去參徑山元叟。叟問。東嶺來西嶺來。指草鞋對曰。此是三文錢買得。叟曰。未在更道。師曰。某甲只如此。和尚如何。叟曰。念汝遠(yuǎn)來。放汝三十棒。師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蘊(yùn)。執(zhí)侍掌藏鑰。未幾。出世鄴之五峰。遷金峨。洪武五年。與泐季潭。同奉詔入京。季潭被旨住天界。延師居第一座。提綱舉要。得表率叢林體。俄而補(bǔ)金山。十一年升住靈隱。學(xué)徒坌集。宗道大振。師始至。經(jīng)畫大雄殿。僅一載而落成。巍然山峙。嘗室中垂語曰。蓮華峰。被蜉蝣食卻半邊。為何不知。又云。冷泉亭吞卻壑雷亭即不問。南高峰與北高峰斗額。是第幾機(jī)。罕有契之者。住靈隱十周寒暑。無何寺火無孑遺。逮捕?;騽駧熢缱詾橛?jì)。師不顧。怡然詣有司。未鞫。即廡下說偈。端坐而逝。壽六十九也。
續(xù)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諱慧朗。字性原。別號幻隱。生于元世臺州府之黃巖縣項(xiàng)宅。母陳氏。七歲患疽?guī)姿?。置床上。忽不見。已而求得之。問其故。曰。頃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無他也。翌日疽愈。識者已知師為天神所祐矣。既長。不甘處俗。乃往依永嘉樂清寶冠寺魯山東公出家。后詣徑山。參元叟端公。端云。東嶺來。西嶺來。師指草鞋云。此是三文錢買得。端云。未在。更道。師云。某甲只恁么。未審和尚作么生。端云。念汝遠(yuǎn)來。放汝三十棒。師乃悟其旨。久之究盡底蘊(yùn)。既而出世鄞之五峰?!』拭骱槲湮迥??!≡t建佛會于鐘山。召高行沙門。師與季潭泐公與焉。后住靈隱。逮十寒暑。無何。遭無妄之災(zāi)。逮捕。或勸師早自為計(jì)。師不顧。怡然詣所司。未鞠即廡下說偈。端坐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
出夏氏。
臺州黃巖人也。
諱慧明。
字性原。
居家不治生產(chǎn)。
日游僧寺。
父兄以不才子目之。
父卒。
明益無賴。
嘗貸餐親里姑舅之家。
或得斗米百錢歸。
又作飯僧佛事。
俄有長耳黃面病僧之門乞食于明。
明目碗羹施之。
復(fù)乞。
明躊躇答曰。
柰我無有何。
病僧曰。
無有亦須施我。
明莫知其意。
病僧指明內(nèi)灶曰。
那是甚么。
明回視。
失僧所在。
明乃大驚。
即走樂清。
依寶冠沙門。
斬其發(fā)焉。
每遇禪者。
則虛己請問。
或有聞即拜下風(fēng)。
久經(jīng)歲月。
而知有此事。
即腰包行腳。
上雙徑見元叟。
叟曰。
東嶺來。
西嶺來。
明指草鞋曰。
三文錢買的。
曰。
未在更道。
對曰。
慧明只恁么。
和尚作么生。
叟曰。
念你新到。
放你三十棒。
明退參。
三月方罄其旨。
久之。
出世寧波五峰寺。
明既蒞師首。
以身先眾。
間有憍懦不振者。
明亦委致起之。
凡垂機(jī)即宿。
倔??者。
為之失色。
于是。
湖江笑稱五峰門庭。
為曝腮處。
洪武間。
詔明主鐘山法會。
天鏡凈
璧峰金。
季潭泐。
皆與焉。
內(nèi)翰宋危諸公。
嘗問道于諸禪師。
一日間咨國事。
有答曰。
掃腥膻。
建禮樂。
萬代一時(shí)也。
復(fù)何慮焉。
明曰。
不然。
禮樂有三代之隔。
人心無夷夏之分。
敬天懼人。
思危防安。
天下平矣。
諸公悅服。
高帝聞明答語。
以為有王佐略。
欲留居都中。
時(shí)辭還山。
景濂宋公。
疏明居靈隱。
明不就。
乃薦同門天鏡凈禪師。
明還山日。
鄰寺故老相訊。
明乃蕭然布衲藤杖而已。
或問大內(nèi)隆遇典故。
明緘口無一語。
惟審山問歲節(jié)節(jié)俱至。
明退居。
無何而靈隱天鏡。
被流言坐忤時(shí)。
流徙陜西。
道經(jīng)寶應(yīng)。
夜宿寧國寺。
端坐而歿。
以故靈隱席虛。
師僧皆散。
諸方不肯應(yīng)。
復(fù)請明。
明嘆曰。
時(shí)哉時(shí)哉。
不可避乎。
明既任靈隱。
年雖邁。
接納無少倦。
嘗垂問曰。
蓮花峰。
被蜉蝣食卻半邊。
因甚不知。
僧進(jìn)語曰。
不啞。
不聾。
不作阿家翁。
明喜之。
又問曰。
冷泉亭吞卻壑雷亭即不問。
南高峰與北高峰斗額。
是第幾機(jī)。
又僧進(jìn)語曰。
和尚今日放參。
明亦喜之。
于是。
禪子蟻從。
元叟家聲。
復(fù)大振。
闡提陰嫉之。
明又被議逮捕。
或勸明引去。
明怒曰。
潛形茍免。
豈道人所為乎。
適浴佛。
明上堂曰。
者一個(gè)。
那一個(gè)。
一一從頭俱浴過。
藥山布衲謾商量。
仔細(xì)看來成話墮。
成話墮將誵訛。
拍禪床曰。
武林春色老。
臺榭綠陰多。
下座。
直詣法司。
從者如云。
有感泣愿以身代。
未鞠。
明跏趺廡下。
為眾說偈。
忽入滅。
天立變瞑。
雷雨暴作。
拔木飄瓦。
吏司懼而釋之。
叢席無恙。
時(shí)洪武十九年也。
嗣明法者。
正庵訚上座。
訚有勁操。
晚以衣拂授月江凈。
凈主徑山。
大廓性原之風(fēng)。
歿時(shí)有偈曰。
祖師門下客。
開口論無生。
老我百不會。
日午打三更。
贊曰。
南黃龍坐事抵獄。
兩月得釋。
皮骨僅存。
真點(diǎn)胸迎于途。
不自知泣下。
南公吒之。
明凈二尊宿。
不知獄吏之貴。
而冷處抽身。
可謂矍鑠矣。
嗚呼。
風(fēng)波亦叢林時(shí)所有也。
標(biāo)格如此。
足驗(yàn)生平。
然際時(shí)能表里葉贊。
乃愿力也。
豈偶然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僧。
江西樂平人,字用章,號懶庵。
幼年出家。
元末主持錢塘凈慈寺。
入明,移寓鐘山卒。
有《泊川文集》、《五會語錄》。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用章,鄱陽人。一云樂平人主西湖凈慈寺有泊川集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大惠,字靈源,姓邵氏,仁和人。
幼挺特姿,托志超曠,雖處華年,淡于榮利。
時(shí)蓮居紹覺,從云棲分席土橋,惠以白衣參叩,問《觀經(jīng)》上品上生章,夙通頓發(fā),慨然遂稟歸戒。
詢及法要,覺為首舉臺、相二宗,惠即銳心研習(xí),多所詮解,覺深器之。
越十載,游燕都,四威儀中不忘正定。
偶于慈慧寺聞愚庵貴師《八識標(biāo)指》,微參疑義,貴為嘆服,就咨決焉,請登講座,惠以未唱善來為辭,強(qiáng)而后可,一音演暢,皆蓮居唯識宗旨。
庚申至憫忠寺,乞大慧海律師薙發(fā)受具,時(shí)年已五十七矣。
尋即登座談宗,辯如瓶瀉,繼歷牛宮、石鐙諸席,道風(fēng)彌煽,熹廟聞之,賜紫伽黎。
皇太后復(fù)遣中使,赍香供奉。
禪林榮遇,惠略不介意。
海昌有刻《唯識疏》者,與覺義稍嫌駢出,惠固服膺覺師教義,恐學(xué)者浸尋剿說而失其宗,乃奮起欲釐正之,遂南還,棲黃鶴山,發(fā)故帙纂《成唯識自考錄》,蓋不敢主名述作也。
同門新伊古德金臺元著諸上座,咸卒讀贊嘆,謂儼若蓮居講筵未散。
惠以北緣未了,復(fù)如石鐙沖、元凈凡,請歸杭,駐錫昭慶諸山,瞻禮者日益眾,受請復(fù)開適園講席,居士戒壇院,宏教者六年。
復(fù)往吳中龍樹庵、慧慶寺,大演法化,乙亥始還昭慶。
惠傳覺苑心印,臺教剛宗,埽波旬障于唯識真詮,獲旋陀羅于法華元義,對機(jī)設(shè)化,身性互融,攝偏歸圓,權(quán)實(shí)無礙,而襟懷灑脫,行履孤高,雖歷主名藍(lán),仍隨緣旅泊,誠非四流小果六欲梵天所能企及。
有《自考錄》及《元簽妙樂儀注》三種、《備簡》、《山宗筆要》 、《毗檀意旨》、《棱伽日記》、《唯識證義》、《重訂因明論解》若干卷。
將寂之日,聲鐘集眾,唱經(jīng)佛名,安詳而游。
壽七十有三,塔于瑪瑙山之陽,吳本泰為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