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余祐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3—1531 【介紹】: 明湖廣嘉魚人,字立卿。弘治六年進士。授太湖知縣,累遷南昌知府。正德六年,從都御史陳金鎮(zhèn)壓華林軍。超遷浙江按察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時邊備廢弛,城外數(shù)百里皆諸部射獵地。承勛疏請修筑。適世宗即位,發(fā)帑銀。承勛身負畚鍤先士卒,筑邊墻墩臺,招徠逋逃,廣開屯田。官至兵部尚書。
維基
李承勛(1473年—1531年),字立卿,湖廣嘉魚縣(今湖北)人,弘治癸丑進士。
官至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父李田,官至順天巡撫。
弘治六年(1493年),李承勛登癸丑科進士,由太湖縣知縣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歷任南京工部郎中、南昌府知府。
正德六年(1511年),贛州賊侵犯新淦,扣押參政趙士賢。
各地盜亂,李承勛率部進攻,屢次有戰(zhàn)功。
都御史陳金檄李承勛討伐,并成功平定。
此后升任浙江按察使,歷任陜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巡撫遼東,在任期間防備嫣然。
累官南京刑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書。
嘉靖六年(1527年),改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李承勛隨后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專督團營,兼掌都察院。
因彈劾官吏而被給事中王準等彈劾,下清法司。
兵部尚書胡世寧致仕后,世宗詔李承勛歸還兵部,并代任,仍然兼督團營。
言官攻擊張璁、桂萼時,言語涉及李承勛,李承勛不得不辭職,世宗仍然溫旨挽留。
當時大同有警報,朝議派大臣督軍,大家推舉都御史王憲,王憲不肯前行。
給事中夏言舉薦李承勛,李承勛也不自請。
于是給事中趙廷瑞一并彈劾,恰逢敵寇撤退,此事遂罷。
嘉靖十年(1531年),致仕回鄉(xiāng),不久病卒。
世宗哀悼,贈少保,謚康惠,特賜白金、?幣、米蔬等。
李承勛為官四十年,家無余產(chǎn)。
與胡世寧、魏校、余祐善等人并稱“南都四君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3—1543 【介紹】: 明蘇州府昆山人,字子才。祖先本姓李。居蘇州葑門莊渠,因自號莊渠。弘治十八年進士。歷南京刑部郎中,治事直行己意,不為守備太監(jiān)劉瑯所屈。改兵部郎中,移疾歸。嘉靖初起為廣東提學副使,官至太常寺卿,尋致仕。卒謚恭簡。私淑胡居仁主敬之學,主張理氣合一,而貫通諸儒之說,別擇尤精。有《大學指歸》、《六書精蘊》等。
維基
魏校(1483年—1543年),本姓李,字子才,一字子材,號莊渠,直隸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市)人。
歸有光之師。
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聯(lián)捷乙丑科殿會試第七,殿試二甲第九名進士。
正德初擔任南京刑部主事,后來升任為員外郎、郎中。
為免劉瑾逼害,轉(zhuǎn)為兵部職方郎,不久就因丁憂返回。
嘉靖初起家為廣東提學副使,丁父憂歸。
服闋,補江西兵備副使,改督河南學政,三月后轉(zhuǎn)任大理寺少卿,明年轉(zhuǎn)國子監(jiān)祭酒,充經(jīng)筵日講。
改太常寺少卿添注,八年,擔任太常寺卿、提督四夷館,次年致仕歸鄉(xiāng)。
二十二年卒,贈禮部右侍郎,謚曰恭簡。
與胡世寧、李承勛、余祐善等人并稱“南都四君子”。

人物簡介

維基
譚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幼名寶璐,字組庵,或作祖庵、組安、祖安,別號無畏,齋號切齋,湖南茶陵人。
曾任湖南都督,第二任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
當年與陳三立、譚嗣同并稱「湖湘三公子」;「國民黨四大書法家」之一。
光緒廿八年(1902年)譚延闿在長沙參加鄉(xiāng)試,成績?yōu)楹系诰攀琶e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3月開封會試第一名,成為中國最后一個會元,亦填補了湖南在清代200余年無會元的空白。
同年7月殿試位列二甲三十五名。
后以進士朝考名列第一(朝元)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譚延闿和譚嗣同、陳三立并稱“湖湘三公子”。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組織“湖南憲政公會”,積極推行君主立憲制。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舉為湖南咨議局議長,成為湖南立憲派首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