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清欲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居靜,號愚丘,俗姓楊,成都(今屬四川)人。
少依白馬寺出家,復(fù)師事南堂禪師
住東巖寺,終潼川護圣寺。
為南岳下十五世,大隨元靜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四二六
居靜,乾道間住嘉州夾江(今四川夾江)毗盧禪院。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居靜號愚丘。
成都楊氏子也。
年十四依白馬寺安慧出家。
南堂禪師道望往謁。
堂舉香嚴枯木里龍吟話詰之。
靜于言下大悟。
一日堂問曰。
莫守寒巖異草青。
坐卻白云宗不妙。
汝作么生。
靜曰。
直須揮劍。
若不揮劍漁父棲巢。
堂矍然曰。
這小廝兒靜珍重便行。
后出世住東巖。
嘗謂眾曰。
參學(xué)至要不出先南堂道最初句及末后句透得過者一生事畢。
儻或未然更與爾分作十門。
各各印證自心。
還得穩(wěn)當也未。
第一須信有教外別傳。
第二知有教外別傳。
第三須會無情說法與有情說法無二。
第四須見性如觀掌中之物。
了了分明一一田地穩(wěn)密。
第五須具擇法眼。
第六須要行鳥道玄路。
第七須文武兼濟。
第八須摧邪顯正。
第九須大機大用。
第十須向異類中行。
凡欲紹隆法種。
須盡此綱要方坐得這曲錄床子受天下人禮拜敢與佛祖為師。
若不到恁么田地秖一向虛頭。
他時異日閻老子未放爾在。
又偈曰。
十門綱要掌中施。
會得來時自有為。
作者不須排位次。
大都首尾是根基。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居靜,字愚丘,成都楊氏子也。
年十四,依白馬寺安慧出家。
南堂禪師道望,往謁。
堂舉香嚴“枯木里龍吟”話詰之,靜于言下大悟。
一日,堂問曰:“莫守寒巖異草青,坐卻白云宗不妙。
汝作么生?
”靜曰:“直須揮劍,若不揮劍,漁父棲巢。
”堂矍然曰:“這小廝兒。
”靜珍重便行。
后出世住東巖,嘗謂眾曰:“參學(xué)至要,不出先南堂道最初句及末后句,透得過者一生事畢,儻或未然,更與你分作十門,各各印證自心,還得穩(wěn)當也未。
第一,須信有教外別傳。
第二,知有教外別傳。
第三,須會無情說法與有情說法無二。
第四,須見性如觀掌中之物,了了分明,一一田地隱密。
第五,須具擇法眼。
第六,須要行鳥道玄路。
第七,須文武兼濟。
第八,須摧邪顯正。
第九,須大機大用。
第十,須向異類中行。
凡欲紹隆法種,須盡此綱要,方坐得這曲錄床子,受天下人禮拜,敢與佛祖為師。
若不到恁么田地,秪向虛頭,他時閻老子未放你在。
”又偈曰:“十門綱要掌中施,會得來時自有為。
作者不須排位次,大都首尾是根基?!?div id="6gtqtld"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05_3_23_comment'>
釋廣真 朝代: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大師廣真者。
字吹萬。
西蜀僰道宜賓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羅門。
師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萬歷戊午年。
說法于瀟湘之湖東禪院。
次遷忠州聚云。
夔州寶峰。
及云來興龍。
巴臺諸剎。
闡揚大慧宗風。
崇禎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滅于本山。
嗣法門人曰。
慧機。
慧芝。
慧麗等。
依法阇維。
阇維時。
遍地荷香襲人。
煙至松羃。
結(jié)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顆。
復(fù)得黃金鎖子骨三莖。
當門二齒。
變?yōu)樽仙?div id="npcu1wo"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28_comment'>
建塔于三目山之陽。
屬四川觀察使田華國。
為塔上之銘。
署師為大慧十四世之孫。
懶庵鼎需禪師之裔。
蓋。
大慧初開法于洋嶼庵。
時需得法為第十三位。
今燈譜。
載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訛列需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韜光于福唐山水之間。
及大慧從梅陽生還時。
始開法于西禪。
入室之子。
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間。
庵居劍門。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龍翔。
安永說法于鼓山。
是為鼓山永。
永付悟明法堅二人。
堅。
住承天。
明。
住凈慈。
纂修聯(lián)燈會要。
座下衲子雖眾。
獨以大法囑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當益慈之時。
約在明之中。
葉叢林先德物故。
禪門死于繩規(guī)。
凡我行道之士。
無不藉賴。
中貴給劄住持慈公輩。
或不忍視。
而恬退于山邊水邊。
保任乃事隨方接納一個。
半個尚以篤實。
承繼祖宗命脈。
慈。
得一言顯。
顯。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欽。
欽。
出無念有。
已上俱有語錄機緣。
有。
付荊山寶。
寶。
付鐵牛遠。
遠。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見之語。
并付囑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與真公大師。
至師崛起中興。
光顯大慧之宗。
師初出世楚之湖南瀟湘小院。
衲子。
相傳上堂示眾入室機緣。
叢林識者。
驚為大慧再來。
崇禎辛未臘八日。
布金檀越內(nèi)卿田素庵。
諸師居忠州聚云禪院。
拈香畢。
豎拂云。
從上古人。
只為者個東西。
顢頇了許多英雄豪杰。
賺陷了許多高人達士。
拋撒了許多油鹽醬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時中。
行住坐臥處。
穿衣吃飯?zhí)帯?div id="i40un6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2_comment'>
運水搬柴處承當。
若承當?shù)脕怼?div id="o1g6xps"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4_comment'>
英雄豪杰。
也顢頇他不得。
高人達士。
也賺陷他不得。
油鹽醬醋。
也拋撒他不得。
且問。
大眾如何是者個東西參。
東吳有居士劉墨仙。
久游玄墓之門。
持圣恩問道錄訪師。
論及楊岐九峰之語。
師徵云。
正恁么時。
楊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師翹一足。
仙禮拜。
玄墓?jié)h月藏禪師書至。
師以為千里同風。
即撾鼓升堂。
說妙法語。
語見聚云全錄。
命維那。
對眾宣讀其書。
曰。
大慧禪師。
說盡人間禪病。
四百年內(nèi)。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沒。
向三峽錦江之上。
前得來書。
語錄已見作略過人。
第未得從容談三月于水流石上。
為恨不淺。
茲聞已返峽中。
略伸四問。
萬乞答。
我更欲禪師起已墜之禪于今日。
令后輩。
重見天日于座下。
斷不令山野遺恨耳。
書尾復(fù)致四問。
曰。
正睡著時與死了燒了。
心之與性。
牙齒打不著。
須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處底大用。
師答云。
寧向太陽妝羅剎。
不來黑暗扮睹音。
二問。
沿流不止。
絕卻真照。
照不到處。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須磨。
且道。
磨個甚么。
師答折腳鐺里淡黃齏。
三問。
明處既已脫卻心性。
切莫在離心性處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見。
師答。
才過驢胎。
又闖馬腹。
四問。
近世野狐。
都說心性禪。
不知姓張姓李。
請禪師代答一轉(zhuǎn)語。
貴圖天下衲僧脫卻腥臭。
師答奪者老賊頭。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師于回書之尾。
亦致四問。
以問漢師。
作相問。
用水一碗貯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請道是甚么義。
二問□□溈仰九十六種圓相。
收盡六義問。
有個收在那一義。
三問。
古人道。
八角磨盤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問。
老鼠吞大象。
蝦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蒼頭老兒跳一步。
請下一轉(zhuǎn)語。
漢師或有答斯未載焉。
師之說法。
垂機勘辨。
約類如此。
有正錄十卷。
廣錄三十種。
共六十六卷。
屬水部尚書郎熊汝學(xué)。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禪院。
系法孫燈來編次。
來住高峰。
鐵壁慧機之子也。
贊曰。
真師既出世于萬歷之間。
我禪門正當肇興之時。
至天崇間諸方有大名稱者。
俱有書問交通往來。
未見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無乃各闡己宗為急務(wù)。
未暇輕重之耶。
然亦是吳越燕趙眾生鮮福。
未獲沾師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為天童封龕佛事。
經(jīng)四明。
過壽昌禪林訪舊。
遇師之玄孫統(tǒng)公別庵禪師。
始悉真師三代全錄。
不得不為之傳。
補入僧寶。
否則闕典之責。
其在余乎。
(有正錄三卷。
并師下三世語錄若干卷。
屬四川向化侯譚養(yǎng)元捐俸梓板。
附嘉興楞嚴藏流通。)。
季科 朝代: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與登,江陵人。
嘉靖癸丑進士,自行人擢禮科給事中歷江西參政有雪浪閒居二槁了庵鷗盟錄
維基
季科(1528年—?),字與登,號連江,直隸常州府江陰縣人,軍籍。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名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式癸丑科會試第一百名,三甲第二百七十六名進士。都察院觀政,授行人,選授禮科給事中,三十九年丁父憂。復(fù)除吏科給事中,四十三年二月升禮科右,閏二月升兵科左,七月升工科都。有清舉錯、劾陸尉、興河渠諸疏。掌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京察,四十四年六月升江西布政司右參政,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以養(yǎng)母請求告歸,時年三十有六。于屋后筑清機園,奉養(yǎng)母親。著有《華陽會語》、《寄寄堂藁》、《閑居》、《雪浪》、《鷗盟》諸集。明嘉靖年間有大雅堂詩會,成員有劉光濟、沈奎、季科、陳體文、花周、鄧欽文、黃道諸人??h廣福寺后有清機園,原為宋孫氏萬春園,季科得到后易名,萬歷間督學(xué)衙門從宜興遷到江陰,以清機園為官署,其中荷花池即雪浪湖,池邊有屋五楹,即賜閑堂。
僧真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湖廣長沙人,俗姓羅,號象先。生而聰穎,年十五中秀才。尋遭家難,乃投南岳出家,依寶珠和尚受戒。有悟,南游駐錫天臺。日勤五悔,持《梵綱·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有間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從之學(xué)者甚眾。萬歷間以道高,賜紫衣。示寂后,武塘袁黃為之撰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真清。號象先。長沙湘潭羅氏子也。生而穎異脩干玉立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終身不忘一字。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補邑弟子員。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之良驥也。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巖依寶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護。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時內(nèi)臣張公永慕珠道行。密奏  張?zhí)筚n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珠忽一日命師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數(shù)日不聞動定。師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師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云長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艷師乃率眾延唱臨濟宗旨。眾扣師室。師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眾皆稽首而退。師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誅茆其塔前三年。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師至毗陵永慶。互以楞嚴參究。荊山嘆曰。某所講經(jīng)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師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jié)千日之期。已而復(fù)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為方外交。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xué)者攀蘿而至者戶外之履常滿。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圣。師方展拜。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薰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蓋師日勤五悔。密持梵網(wǎng)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嘗示眾曰。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遂令后學(xué)不遵佛制輒犯規(guī)繩。本自無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不免識墮鐵城。終未解脫。汝等勉之。萬歷丁亥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內(nèi)艱。請師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百日為期。時臺郡王理邢某親登云嶠而設(shè)供焉。戊子歲儉群盜蜂起。相戒無敢入師之室。??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芙蓉之席見招。辭不赴忽謂眾曰。桃源之慈云實懶融四世孫為開山。唐天寶賜額曰云居山曰安國。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永明壽禪師剃發(fā)之所。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韶公常領(lǐng)徒五百說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師請復(fù)臺教。諦觀亦親禮足。皆此寺也。今為豪民奪之。將為掩骨所。竊思  朝廷千數(shù)百年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誰之罪也。遂罄衣缽贖歸之。將謀興建。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再畢返棹嘉禾龍淵。欻抱疾告門人曰。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其富貴非吾所志也。遂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有勉服藥石者。師謝曰。生死藥能拒乎。吾凈土緣熟圣境冥現(xiàn)。此人間世固不久矣。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而已。期于二十九日告終。每日雖米漿不入于口。與眾說無生法。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累我。眾請曰。和尚往生凈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眾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手足溫軟怡容可掬。吊者無敢下拜。荼毗日天色霽明凈無纖翳。舉火之際忽有片云。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shù)點。煙焰起時異香充塞。內(nèi)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聞種種隨力不同?;疴殴怯腥I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瑯竿猶香氣郁郁。師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象先。長沙湘潭羅氏子。生而穎異。修干玉立。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終身不忘一字。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補邑弟子員。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良驥也。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岳。依寶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護。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忽一日命師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數(shù)日不聞動定。師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師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云長入夢授藥病愈。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師乃率眾。延唱臨濟宗旨。眾扣師室。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眾皆稽首而退。師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誅茆塔前三年。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師至毗陵永慶?;ヒ岳銍绤⒕?。荊山嘆曰。某所講經(jīng)。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師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jié)千日之期。已而復(fù)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為方外交。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xué)者。攀蘿而至。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再畢返掉嘉禾龍淵。歘抱疾。告門人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卒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如惺抱骨建塔。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清,字象先,湘潭羅氏子。
生而穎異,修干玉成,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終身不忘一字。
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補邑弟子員。
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之良驥也。
”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巖,依寶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
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
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護。
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
時內(nèi)臣張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張?zhí)?,賜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清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
”數(shù)日不聞聲息,清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清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神入夢授藥,病愈。
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以清為唱臨濟宗旨,率眾叩其室,清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
”眾皆稽首而退。
清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誅茆其塔前三年。
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清至毗陵永慶,互以《楞嚴》參究,荊山嘆曰:“某所講經(jīng)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
清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州留結(jié)千日之期。
已而復(fù)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交而去。
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xué)者攀蘿而至,戶外之履常滿。
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圣,方展拜間,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蓋清日勤五悔,密持《梵網(wǎng)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
嘗示眾曰:“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遂令后學(xué)不遵佛制,輒犯規(guī)繩,本自無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不免識墮鐵城,終未解脫,汝等勉之。
”萬歷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喪,乞清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百日為期。
時臺郡邢主理親登云嶠而設(shè)供焉。
戊子歲儉,群盜蜂起,相戒無敢入室。
槜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芺蓉之席見招,辭不赴。
忽謂眾曰:“桃源之慈云,實懶融四世孫為開山,唐天寶賜額曰‘云居’,山曰‘安國’。
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永明壽禪師剃發(fā)之所,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領(lǐng)徒五百說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師請復(fù)臺教諦觀,亦親禮足,皆此寺也。
今為豪民奪之,將為掩骨之所。
竊思朝廷千數(shù)百年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誰之罪也?
”遂罄衣缽贖歸之,將謀興建。
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龍淵,歘抱疾,告門人曰:“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其富貴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
有勉服藥石者,清謝曰:“生死,藥能拒乎?
吾凈土緣熟,圣境冥現(xiàn),此人間世固不久矣。
”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終。
每日雖米漿不入口,與眾說無生法,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累我。
”眾請曰:“此去往生凈土,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眾曰:“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手足溫蠕,怡容可掬,吊者無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霽明,凈無纖翳,舉火之際,忽有片云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shù)點,煙燄起時,異香充塞,內(nèi)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聞種種隨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鏘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瑯竿,猶香氣郁郁。
清寂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
釋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