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惟則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九九八
宗鍪(一二○八——一二八七),字友云,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王氏。
年十九出家,后參靈隱善禪師得法,住廬陵龍濟(jì)寺。
或以徑山召,不赴。
至元二十四年卒,年八十。
釋惟則《友云禪師塔銘》(《天如惟則禪師語錄》卷六,載續(xù)藏經(jīng)第二編第二十七套第五冊)。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宗鍪禪師者。號友云。姓王氏。廬陵人也。幼不茹葷。年十九。辭親修大僧事。長者多器之。既而遍見大有道者。不事宗乘章句。獨以睡夢。時不能作宰為憂。晉陵華藏善公遷靈隱。鍪南渡依之。踰年機(jī)不合。擬別參。未發(fā)。偶見僧讀珍藏叟自贊。鍪亦隨玩。乃咀嚼其語。始駭靈隱門賢非泛泛也。其詞曰。參禪無悟。識字有數(shù)。眼三角似燕山愁。胡面百摺如趙婆呷。醋一著高出。諸方敢道。飯是米做。鍪遂堅志請益于善。而兄事于珍。久方契旨。辭去。道繇佛頂峰下。倦行憩山莊。磐石。愛其山林蓊蔚。指問莊叟。叟告曰。內(nèi)有龍濟(jì)古寺。先系修山主故址。今廢鍪曰。居之可乎。莊叟曰。彼中狼虎甚多。師能居之。何不可。鍪竟剪棘縛茅以居。木食澗飲?;蜓┖疅o宿。火日啖菖??數(shù)寸而已。有時長笑而吟曰。山僧有分住煙蘿。無米無錢莫管它。水似琉璃。山似玉。眼前盡有許來多。靈隱善公知之大喜。自題小相。以贈鍪曰。妙峰孤頂草離離。橫按竹篦三尺鐵。只許佛頂龍濟(jì)知。父子不傳真妙訣。于是有志之士。餐風(fēng)而向之。因人建立叢社焉。鍪嘗書門曰。除卻眼耳鼻舌那個是你自己。若也道得許你。親見龍濟(jì)。其或未然。且居門外有對者。鍪皆叱逐之。珍藏叟聞而笑曰。恁么為人。其靈龜曳尾乎。雖然也是六月霜花。乃遣僧問曰。和尚曾接得幾人。鍪曰。山僧失利。僧回舉似藏叟。叟唯唯。乃疏辭徑山。推鍪代之。鍪曰先師壟土未乾。遺訓(xùn)在耳。矧我龍鐘無似之人。更何所圖甘言軟語。而與朱紫為鄰哉。稱病不起。鍪年八十。日不停務(wù)。夜據(jù)匡床。合眾環(huán)聽垂訓(xùn)。孜孜不倦。一日告眾曰。先師春秋八十有四。吾年雖得企及。但法運(yùn)衰矣。罪在我躬。言訖涕下。已而彈指一聲曰。只此是別眾語也。僧問。臘月三十日時如何。鍪曰。門無索債人。眾悽然。請開末后方便。鍪曰。一燈在望。更無言說。大地平沉。虛空迸裂。泊然而化。塔于佛頂峰上。初道俗請建壽塔。鍪固止之曰。何哉老僧朝死夕埋。獨污龍濟(jì)一塊土。不必尋山擇地也。我每笑溺信形家。圖穴興旺。使圣賢法緣媚于黃土。顧而為之。豈初心乎。 贊曰。妙峰父子。始末行藏。不匯而符。所謂水月交羅。鏡燈互入。豈可以孤峻而病之。易曰。十年乃字反常也。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永寧。一源字也。自號虛幻子?;礀|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歲入鄉(xiāng)校。能了經(jīng)籍大義。九歲離俗。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司。給牒度為沙門。自是蓬累出游。歷見諸禪老。無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yùn)甓。懸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無用寬公。公門庭嚴(yán)峻。師方入戶。厲聲叱出之。師作禮于戶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許。入見。問曰。何處人。師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槽道。曰請和尚道。公便暍。師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有省。公命舉偈。偈罷。振威一喝。師曰。喝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匾擔(dān)。捉住清風(fēng)剝了皮。師不覺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執(zhí)侍三年。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親署一花書。授師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廣德??`茅于大洞中居之。無何。宜興之龍池。請師建立禪居。師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結(jié)屋數(shù)十間。命曰禹門興化庵。山顛有龍池。龍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師召龍。受三皈戒。龍不復(fù)出。師居之久。復(fù)厭其未幽邃也。擇絕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師以退隱為心。間迫于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歸龍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師主大華藏寺。師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fù)命補(bǔ)天童。師堅以疾辭。宋文憲謂。師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為急。及主大剎。屢退養(yǎng)龍池。雖天童實廁五山。亦搖首弗顧。其高風(fēng)峻節(jié)。如祥麟威鳳。可望而不可即。何其賢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說法于龍光殿。上悅。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尋奉旨。函香至五臺。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辭南還。道趣維揚(yáng)。鎮(zhèn)南王。率嬪妃等。延師入宮。稟受大戒。遣司馬護(hù)還龍池。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裁紙制內(nèi)外衣。曰。吾將逝矣?;蛞运巹┻M(jìn)。麾去之。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昧爽。師起沐浴服紙衣。索筆書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飛雪。書畢。側(cè)臥而化。茶毗?,F(xiàn)五色光。齒牙舌輪。及所持?jǐn)?shù)珠。皆不壞。舍利無算。煙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競折枝取之。淘汰灰土。獲者亦眾。門人等。分馀骨與不壞者。五處建塔焉。師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其心。所至無不傾向。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公孟頫。馮內(nèi)翰子振。尤所賓禮者也。四民來獻(xiàn)薌幣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無虛日。師受之即以施人。曾無毫發(fā)系吝。其自處則布袍糲食。沛然若有馀。凡發(fā)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而空義自彰。有四會語錄。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寧。字一源。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寧七傳至無用寬。寬乃永寧之師也。寬居舒州太湖。門士不滿百。皆峣然自肯之輩。其得寧最晚。而寬特注之。以為可繼開福。而闡東山法門。初永寧。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辭親棄俗。依禾州之廣慧寺。寺為州之望剎。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前一夕。寺眾同夢肇公來。次日獨寧至。眾欣然。疑為肇公再世也。及為大僧。汗游禪社。走舒州見無用寬公。公問。何來。對曰。通州。曰?;春=沼撊艉巍υ?。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寧擬進(jìn)語。公又喝。寧擬退。公連喝之。寧大駭而趨出。自是罷游。堅依席下。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寧聞之脫然。公乃召曰。掣電飛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速道速道。對曰。火迸星飛。有何擬議。覿面當(dāng)機(jī)。不是不是。公喝。寧曰。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扁擔(dān)。寧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久之辭去。公曰。逢龍即止。遇水即居。金雞玉兔。鞭影長驅(qū)。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龍池致寧。寧以為符其師讖。欣就之。連三載成叢林。南國高人。以見??為感。同曰龍池尊宿。不敢名之。寧慕高峰之為人。別業(yè)高崖。至正間。紫書三至。不赴。諸方勉之。始受朝旨。號佛心了悟禪師。然足不越閫。順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問寧之行略。金對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華岳迅烈風(fēng)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東山是其遠(yuǎn)祖。寬無用容其入室。雖經(jīng)三詔下龍池。野老不知堯舜力。洪武元年。寧囑制紙衣木龕。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龕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
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
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
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xí)經(jīng)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
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
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
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
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dāng)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
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
年十二,游揚(yáng)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何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xùn)|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jīng)年。
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時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
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yùn)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明極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yán)峻,方入戶,厲聲叱之。
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
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
”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無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
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lǐng)悟,令造偈拈趙州。
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
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
”無用嗒然一笑。
復(fù)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
”寧曰:“火迸星飛,有何擬議,覿面當(dāng)機(jī),不是不是。
”無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dān),捉將清風(fēng)剝?nèi)テぁ?div id="gxtkv2e"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9_2_28_comment'>
”寧不覺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斷厓義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
逢龍即住,逢池便居。
”寧遂還浙,時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jù)名山,遞展化機(jī)。
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yù)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
同時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
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
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fù)為害。
久之復(fù)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gòu)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學(xué)侶聞風(fēng),遐邇奔赴。
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jì)禪師”。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
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
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jīng)。
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歸龍池。
時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
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嘗被災(zāi),方議經(jīng)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
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fù)命補(bǔ)天童景德,堅以疾辭,退歸龍池。
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gòu)焉。
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
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
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
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yīng)之。
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yáng),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hù)還龍池。
庚子,出領(lǐng)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
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
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
壬寅,退歸龍池。
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jié)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
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留不拾,強(qiáng)住麻蕻慈慧。
未幾,成大叢林。
有明洪武初元,復(fù)歸龍池,將不復(fù)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
”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擲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
壽七十八,臘六十五。
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
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
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
所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
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