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當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陳儒樸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陳儒樸(?
—17世紀),黃州府麻城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陳儒樸是萬歷三十五年進士陳以聞之子,在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獲授行人,弘光年間他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寵在刑部共事,擔任河南司員外郎。
南京失陷后,陳儒樸在墩陽區(qū)漸山興建泊石庵隱居,有子陳發(fā)祥。

人物簡介

維基
傅箕孺(?
—1640年代),字帝良,湖廣長沙府醴陵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傅箕孺儀容端正。
天啟元年(1621年)中舉人,擔任泰興知縣,抓捕狡詐的流氓金剛和其二十多名黨羽,令縣民稱快,因父母去世歸鄉(xiāng)。
服喪結束后,調任溧陽知縣。
崇禎十年(1637年),中進士,擢任刑部主事,前往云南負責恤刑。
弘光時,遷山西司郎中,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寵共事,很快憂憤而死。

人物簡介

維基
孔尚則(?
—17世紀),字儀之,號方訓,山東兗州府曲阜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孔尚則是曲阜知縣孔希大的八世孫,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成進士,獲授洛陽知縣。
時值流寇充斥,他同時剿滅與招撫,使境內賊人收斂;李自成攻陷河南,有人盜取福王朱常洵的珍寶,官吏珍寶有價刻意追究,他卻指出不會做出維護利益而積累民怨的事情,因此被知府郭載騋憎恨,以病辭官。
此后,孔尚則補任全椒知縣,當地人民貧困,官員也多被譴謫,他請求減免當地賦稅,又懲治魏國公徐弘基的犯法奴隸。
經巡按御史王雷臣推薦,入為刑部主事。
弘光年間,孔尚則升任河南司郎中,與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寵共事。
刑部尚書解學龍對其相當賞識,曾說「「深文者,苛之屬也。
」因被顧忌者舉報,免職,不久回鄉(xiāng)。
宋祖乙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宋祖乙(?
—17世紀),山東兗州府東平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宋祖乙是崇禎六年(1633年)的舉人,次年(1634年)成進士,歷任唐縣和永年縣知縣,禁止驛馬簽富戶,并擒拿大盜榮居賜。
不久調任祥符,招徠一萬七千家人前來恢復產業(yè),升官刑部主事,弘光年間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寵共事,擔任四川司郎中。
不久因丁憂去職,再出家為僧。
袁定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袁定(?
—17世紀),字與立,松江府華亭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袁定原名國休,選貢出身,崇禎九年(1636年)中應天鄉(xiāng)試舉人,次年(1637年)聯捷進士,獲授馀姚縣知縣;任內有貧民聚眾搶掠,他拘捕得數人后,尚未上報就已經用杖打死他們,因此自行彈劾失職,設法賑災,救活不少人民。
之后他歷任大理評事、刑部河南司主事、員外郎;到弘光年間改任廣東司郎中,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寵共事,后事不詳,有子袁齡。
王政敏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王政敏(?
—17世紀),字宇立,兗州府費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王政敏是崇禎六年(1633年)舉人,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獲授行人,弘光年間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董祖嘗、曾守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寵共事,擔任廣西司員外郎。
不久他不再出仕,在家鄉(xiāng)講學,人稱「介節(jié)先生」;女兒嫁給瑯邪宋氏,寫下《綠窗詩草》詩集。

人物簡介

維基
汪鉉(?
—17世紀),字以玉,安慶府懷寧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汪鉉是嘉靖二年進士汪漢的曾孫,年少即工于八股文,天啟元年(1621年)中式辛酉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三次到禮部受薦失敗后署任高淳教諭,任內多有成就。
同縣的顏渾、宣國柱上表他召對稱旨薦任為清要官,他以年老婉拒;其后他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獲授行人,弘光帝時到廬州、鳳陽等地頒下追尊謚號詔,遷任刑部福建司員外郎,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劉延禟、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寵共事,后事不詳。
劉延禟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劉延禟(17世紀—17世紀),字宜綏,湖廣承天府荊門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劉延禟是崇禎九年(1636年)的舉人,十三年(1640年)成進士,獲授行人,弘光年間他和卜象乾、王效通、鄭洪猷、潘湛、袁定、朱輅、孔尚則、傅箕孺、宋祖乙、費景烷、張萬選、張景韶、夏供佑、王質、董祖嘗、曾守意、王政敏、陸慶衍、汪鉉、陳儒樸、吳伯尚、陳謙、汪姬生、賈應寵在刑部共事,累擢山東司郎中,之后歸鄉(xiāng),曾引左良玉部將張九儒自興山收復當陽,事敗后授徒。
清朝順治年間,劉延禟主持修建明倫堂,兒子劉慶昌、侄子劉慶宏、孫子劉效祖、曾孫孫劉邦翰都相繼重修。

人物簡介

簡介
黃莘田先生次女,字紉佩。
綺窗馀事·序
余來閩與黃君莘田交,過從無虛日。
一日小飲十硯軒,酒一再行,醉。
其歷溯閩詩人,自歐陽四門后,風雅盛衰不一,至今日而乃有吾莘田稱極盛。
時謝二古梅促席語余:「莘田二女皆能詩。
」余索其近作。
值其日家課,乃出《梅花》各數絕,墨沈猶濕。
有句云:「風定月斜霜滿地,西廊人靜一聲鐘。
」詢之,知為莘田次女淑畹所作,余與古梅皆擊節(jié)嘆賞。
于其著相題不著色相,大難,又何有于謝女之「柳花」乎?
古梅笑曰:「黃二《秋江集》中有『謝家亭館』之句,固早以道蘊命其女矣。
」復再索其作,莘田辭以閨女不必以文采見。
余曰:「是不然。
葩經多女子婦人之言,但得其性情之正,何傷乎?」旋拉雜出數十紙,中有涂竄似未脫稿者,閱之皆工,可嘉也。
今天下稱詩人多矣,吾以為在吳當推子遜,在閩當推莘田。
許有女孟昭,黃有女淑窕、淑畹,豈非濡染之親且久而善承受耶?
古梅謂余宜書數語授莘田,將他日者,淑畹詩益多且益工,裒然成集,即以此志一時余與古梅之傾倒于君家,如是可也。
錢塘陳兆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