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善繼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釋顯示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示瞽庵。
脫白于一山元公。
一山度四弟子。
取法華開示悟入為名。
師當(dāng)?shù)诙?div id="uge4dob"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542_0_4_comment'>
名顯示。
號瞽庵。
出臺之寧海盧氏之子。
古貌長身。
寡言笑清。
儉自持。
一榻二十年。
瀟然如在逆旅。
習(xí)教觀。
從師于萬壽。
師見其天資峻利。
有一瀉千里之勢。
乃曰。
子蓋從吾師游乎。
他日大顯南岳一宗。
吾于子有望矣。
示。
遂事佛海。
至正初。
出世隆壽教寺。
大唱臺衡為海內(nèi)名浮屠。
寔師啟之也。
鹽官海岸崩。
民朝夕揣惴。
恐為魚鱉。
行省脫驩公憂之甚。
請師親履其地。
建水陸大會七晝夜。
師冥心觀想。
取海沙祝之。
帥其徒遍擲其處。
凡足跡所及。
岸為弗崩。
人咸異之。
天歷改元。
升主顯慈集慶二寺。
皆杭之名剎。
師處之泊然。
至正七年。
師八十矣。
錢塘諸名山。
以耆舊凋謝。
唯師一人巋然。
如魯靈光。
又以大普福起之。
師堅臥不應(yīng)。
門人進曰。
和尚自為計固善矣。
其如斯道何。
師強赴之。
居亡何竟。
拂衣旋故丘。
開鏡清閣。
而深蟄焉。
因覽諸家所注首楞嚴(yán)。
繁簡失當(dāng)。
方將折衷其說。
為之疏解。
俄疾作。
召至四眾。
以唯心凈土。
惓惓為勉。
其中或未解師意。
師厲聲曰。
死生難。
死生難。
遽索觚書偈而寂。
壽八十六。
臘七一十。
寂后七日。
法屬以陶器奉蛻質(zhì)。
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塢。
師之所自卜也。
師梵貌魁碩。
言吐清麗。
諸書一過目。
終身不忘。
平生以流通教法。
為第一義。
茍有召者。
未嘗不應(yīng)。
屢感天雨華之祥。
然于佛乘文事。
俱不偏廢。
出處語默。
則未始離乎止觀。
所著書。
有四教儀紀(jì)正。
天岸外集。
并行于世。
示瞽庵。
壽六十九而化。
則入我明矣。
二師。
孜孜為教。
其弘闡開化。
一本山家諸師之論。
罔敢違越。
可謂知尊者翼道之功。
而號善繼善述者矣。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顯示,字瞽庵。姓盧氏,寧海人也。母金氏,夢寶陁大士,見五色云中,覺而有娠,及生男。幼而凝靜,不好嬉逐。稍長,神氣灑然,有出塵之思。二十一,投會稽悟本院為沙彌,一山元為之脫白。一山度弟子四人,取醍醐經(jīng)開示悟入為之名曰:顯示。元天歷初,受比邱大戒,即踰濤江而西,欲講天臺教觀。時天岸濟方主萬壽圓覺寺,顯示往事焉,久之,濟見其天機峻利,一日千里之勢,乃曰:子盍從吾師游乎?他日大顯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濟之師即佛海也,佛海倡道于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來受經(jīng)者云蒸海涌。顯示雜多士中,晝夜研摩三觀十乘之旨,察其密微,至于蠶絲牛毛,設(shè)有疑難,進而質(zhì)諸佛海。退與四方俊彥縱橫切磋,不至于洞達弗止。精積日久,大小乘部,文義字句,瞭于心胸。有叩之者,辯口如水東注,不見所窮,朋類推服,恒以為不可及。佛海器之,命為司賓。及佛海退居南天竺,虎巖頤來紹,其后升掌懺摩,而賢叟思又延居首座,鍊徒牧眾,不異常時。至正五年,始出世隆壽教寺,田畝侵蝕,董而理之,殿宇頹壞,葺而新之。如是者,十有二載。雖蕞爾蘭若,聲望日增,遷雷峰顯嚴(yán)教寺,破屋殘僧,觸目皆凄涼之境。顯示既至,學(xué)侶漸集。復(fù)其舊規(guī),蔚為勝地,人以為難。越六年,江浙省丞力聘主崇恩演福教寺,寺當(dāng)兵燹之馀,鞠為荒墟。顯示為創(chuàng)丈室五楹,以納負笈之士,遇有咨問,悉竭平昔所蘊,亹亹而語之。至于南屏霅川之同異,尤嚴(yán)于斷制,??引諸家經(jīng)疏,辯證無遺。或惜其過勞,笑謝曰:桑門為法忘軀,義所應(yīng)爾,子以為勞乎?會元季喪亂,兵禍日亟,飄然東邁,向悟本樵山棲焉。屏絕人事,顓志于西方凈土之學(xué),終日系念,未嘗少忘,屢感瑞應(yīng)。明室初興,定鼎金陵,草創(chuàng)伊始,佛教復(fù)隆。洪武四年,出游虎林。未幾,順寂于太平興國傳法教寺,神思不亂,如返故廬。再踰年,其弟子知曉,函靈骨歸,藏受經(jīng)祖塔之側(cè)。顯示古貌頎躬,寡于言笑,以清儉自持,一榻二十年,蕭然如在逆旅。當(dāng)時齒臘相亞,職業(yè)相若,而據(jù)席名山,自顯示視之,澹然如無所系念。其出世為人,皆迫于群情,不得已而起。性不樂時俗,藻麗章句,凡有述作,一本山家諸師之論,人謂:“能衍佛海之道,傳之方來,動靜出處,綽有可觀?!闭\不誣也。宋文憲濂為摭其遺行,而銘諸塔,具《芝園后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2—1359 【介紹】: 元僧。臺州臨海人,字大用,俗姓屈。十二歲受經(jīng)于瞿公,旋即祝發(fā)受具足戒。秦定帝時居海鹽德勝寺講經(jīng),聽者咸詫,轉(zhuǎn)杭之興福,三年,升住演福寺。順帝賜號佛鑒園照論師。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必才字大用姓屈氏。
臺州臨海人。
父哲明大經(jīng)為科目之儒。
母趙氏嗜善崇佛惟謹(jǐn)。
才娠十月母一夕夢。
梵僧振錫入堂內(nèi)。
覺而生。
甫能言輒記孝經(jīng)一卷。
七歲善屬句脫口而就。
聲文諧協(xié)宛有思致。
時有江西瞿法師居越之報恩。
實剡源暹公諸孫。
通天臺教觀。
才年十二乃挾冊從之。
未幾為祝發(fā)進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謁湛堂澄于南竺。
湛堂與語皆中肯綮。
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時玉岡潤法師居第一座。
學(xué)者歸之如云。
才亦執(zhí)經(jīng)入室。
雖至流金之暑折膠之寒。
足不踰戶限者十年。
凡山家之玄教觀之要一經(jīng)指授。
意釋心融靡不臻其閫奧。
玉岡嘆曰。
此子非靈山會上業(yè)已習(xí)之。
烏能至此哉。
一時儕輩如我庵無絕宗繼。
皆英聲偉望超出時流。
至于剖決宗旨議析教章。
必推才為上首。
玉岡出主海鹽德藏。
命才分座講演。
其辯若雨注河翻縱橫無礙。
聽者稱之。
泰定元年玉岡遷演福。
宣政院請才德藏。
當(dāng)是時湛堂聲譽喧播中外。
眾意其必愿為其弟子。
及升座瓣香嗣玉岡。
君子謂其知義。
至正二年遷杭之興福。
三年補演福。
元臣康里常咨決心要。
先因寺燼于兵。
才為次第新之建萬佛閣。
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才之為人凝重沈默觀行精勵。
孜孜修進無斯須懈怠。
接人以慈。
誨人無倦。
門弟子據(jù)猊座者百人。
順帝特賜佛鑒圓照之號。
一日忽覺頭目岑然即謂眾曰。
吾緣盡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
高稱彌陀佛號。
盡一晝夜又告眾曰。
汝等勿謂修持無驗。
吾凈土緣熟三昧現(xiàn)前矣。
即索浴更衣為書以別相識。
遂合掌而逝。
輿龕荼毗。
有五色光自龕中發(fā)。
火馀不壞者二。
舌根如紅蓮華。
齒牙若珂貝。
舍利滿地眾競?cè)≈粫r俱盡。
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許。
求之亦有得者塔于寺南。
閱世六十有八。
座五十六夏。
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觀增治助文法華涅槃講義章安荊溪法智禮文詩偈等。
并行于世。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必才。字大用。臺臨海屈氏子。父哲明大經(jīng)。為科目之儒。母趙氏。嗜善崇佛惟謹(jǐn)。師生甫能言。輒記孝經(jīng)一卷。七歲善屬句。脫口而就。諧協(xié)有思致。祝發(fā)受具戒。出游武林。謁湛堂澄公。公見其顏貌峻拔。出語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時潤玉岡為第一座。師折節(jié)事之。雖流金之暑。折膠之寒。足不踰戶限者十年。凡臺家部味之玄。教觀之要。一經(jīng)指授。意釋心融。無不臻其閫奧。玉岡嘆曰。此子。非靈山會上業(yè)已習(xí)之。烏能至此哉。玉岡出主海鹽德勝。師分座焉。暨玉岡遷演福。宣政院請師。繼其教席。當(dāng)是時。湛堂聲稱。喧播中外。眾意。師必愿與之子。及升座瓣香嗣玉岡。君子謂其知義。至正二年。遷杭之興福。未幾。升主演福。丞相康里公。屢至香幣。咨決心要。寺久圮。師為次第新之。建萬佛閣。其崇以尺許一百三十有奇。師之為人。凝重簡默。觀行精勵。孜孜修進。無斯須懈怠。每夏終制解。同業(yè)者。皆囊衣自便。師獨掩關(guān)謝客。益加磨淬。人不堪其清苦。而處之忻忻也。一日忽覺。頭目岑然。即謂眾曰。吾緣盡矣。乃危坐西向。稱彌陀佛號。盡一晝夜。因告眾曰。汝等勿謂修持無驗。吾凈土緣熟。三昧現(xiàn)前矣。即索浴更衣。為書別相識。合掌而逝。阇維有五色光。自龕中發(fā)火?;疴派嗳缂t蓮。齒如珂貝。舍利如菽者滿地。萬眾競?cè)?。一時俱盡。后至者。穴地尺馀。亦得之。塔干寺之南。閱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具庵玘公謂。師以恢涵之量。邁遠之識。于空壞劫中。建成住之效。而或有可齊者。至于發(fā)性具之微。肆辨說之雄。燦真燈于既昏。膠慧和于將墜。此豈力之所能為哉。斯言得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必才,字大用,姓屈氏,臺州臨海人。
父哲明大經(jīng),為科目之儒。
母趙氏嗜善,崇佛惟謹(jǐn),才娠十月,母一夕夢梵僧振錫入堂內(nèi),覺而生。
甫能言,輒記《孝經(jīng)》一卷。
七歲善屬句,脫口而就,聲文諧協(xié),宛有思致。
時有江西瞿法師,居越之報恩,實剡源暹公諸孫,通天臺教觀,才年十二,乃挾冊從之。
未幾,為祝發(fā)進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謁湛堂澄于南竺,湛堂與語,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時玉岡潤居第一座,學(xué)者歸之如云,才亦執(zhí)經(jīng)入室。
雖至流金之暑,折膠之寒,足不踰戶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觀之要,一經(jīng)指授,意釋心融,靡不臻其閫奧,玉岡嘆曰:“此子非靈山會上業(yè)已習(xí)之,烏能至此哉。
”一時,儕輩如我庵無、絕宗繼皆英聲偉望,超出時流,至于剖決宗旨,議析教章,必推才為選首。
玉岡出主海鹽德藏,命才分座講演,其辦若雨注河翻,縱橫無礙,聽者稱之。
泰定元年,玉岡遷演福,宣政院請才德藏。
當(dāng)是時,湛堂聲譽,喧播中外,眾意其必愿為其弟子,及升座辦香嗣玉岡,君子謂其知義。
至正二年,遷杭之興福。
三年,補演福,郡帥康里嘗咨決心要。
先是寺燼于兵,才為次第新之,建萬佛閣,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才之為人凝重沈默,觀行精勵,孜孜脩進,無斯須懈怠,接人以慈,誨人無倦,門弟子據(jù)猊座者百人,順帝特賜“佛鑒圓照”之號。
一日,忽覺頭目岑然,即謂眾曰:“吾緣盡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稱彌陀佛號盡一畫夜,又告眾曰:“汝等勿謂脩持無驗,吾凈土緣熟,三昧現(xiàn)前矣。
”即索浴更衣,為書以別相識,遂合掌而逝。
輿龕荼毗,有五色光自龕中發(fā),火馀,不壞者二舌根如紅蓮華,齒牙若珂貝,舍利滿地,眾競?cè)≈粫r俱盡,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許求之,亦有得者。
塔于寺南。
閱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所著有《妙玄文句止觀》、《增治助文》、《法華涅槃講義》及《詩偈》并行于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弘道,字存翁,號竺隱,桐鄉(xiāng)密印寺僧。族姓沈,吳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釋《楞伽經(jīng)》。后與楚石同被召入京,為僧錄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賜驛馳歸。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壽七十八歲。藏于天竺雙檜峰云隱塔,獨庵少師撰碑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弘道,字竺隱,姓沈氏,吳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誦數(shù)千言,見人誦《法華經(jīng)》歷耳成誦。
年十三,父命禮密印寺云屋慈為師,弱冠薙發(fā),進受具戒,自此為學(xué),孜孜靡懈。
往見元叟端,復(fù)歸密印。
時庭生五竹,因以名軒,將藏脩焉。
聞魯山文公講授有規(guī)矩,乃從學(xué)臺宗疏鈔諸書,罔不通貫。
會我庵遷主上竺,詣之。
我庵深言獎勵,且曰“為我掌記”。
未期月,入室請益曰:“前承指教,嘗于凈夜,試以平日所聞返照己心,圓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無礙,若明日以此心對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運泯合,不知過在何處?
”我庵厲聲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浹背,頓覺平日所聞所行,一切疑礙冰消,遂禮拜。
我庵復(fù)謂之曰:“子善護持,他日教緒灰寒火冷之際,以此對揚明廷,重光末運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從絕宗繼。
未幾,秀之天巖耀退寂廣福,請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湖郡守請主慈感,無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時禮大悲像,期生凈土,為終焉之計。
三年,詔天下高行僧道問鬼神事,弘道建議唯允。
杭之靈山,兵后廢敗,眾請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凈珠,畚瓦礫、刜荊榛,重造光明懺堂。
自元季之亂,期懺行法絕聞于時,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軒時,夢與大明照師同游靈竺,賦詩有出紅塵戶外德業(yè)至今存之句。
照嘗住此山,始悟所夢為有靈應(yīng)。
十年,大祖有旨,箋注《楞伽》諸經(jīng)。
弘道與全室具庵同注三經(jīng),頒行天下,御制竺隱說賜之。
十五年,遷住上天竺,兼領(lǐng)杭郡都綱,尋轉(zhuǎn)僧錄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間,許之,時年七十七矣。
退處長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夢觀仁公請為學(xué)者講《妙宗》,至三輩往生觀文,忽示微病,顧其徒正謨等曰:“昔我祖法智嘗為心境叵得故,染可觀凈,不礙緣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當(dāng)處顯現(xiàn),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為準(zhǔn)則。
今夕世緣當(dāng)謝。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壽七十有八,僧臘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雙檜峰之麓,曰云隱塔。
少師姚廣孝為撰碑銘。
弘道四坐道場,所至莫不興修,惟靈竺懺堂,其功最鉅。
為都綱僧錄,三宗諸山有所依怙焉。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士璋。
字原璞。
郡之海寧王氏子也。
生即伏犀貫頂。
目炯炯黑如點漆。
幼即膻葷弗御。
父母或陰試之輒嘔不止。
喜讀佛書。
鄰有寺僧。
請其父曰。
此釋氏種也。
盍乞師我。
父怒曰。
吾兒如芬陀花。
非若倫也。
遂舍入傳法寺受五戒。
時翰林侍制柳貫嘗憩寺舍。
愛師乃授以經(jīng)史。
親為敷繹奧義。
師聞迎刃即解。
年十九薙發(fā)為大僧。
我庵無法師主上天竺。
師將擔(dān)簦趨侍。
忽夢游寶所。
有大菩薩教其胡跪作禮口宣懺文。
覺而思之乃普賢凈行品偈文。
果見我庵刮目視之。
凡天臺教觀一家章義以次授師。
而志慮專一力學(xué)無怠至忘寢食。
我庵陰鑒其勤常以遠大期之。
時有天心瑩素亢不服人。
故世稱義虎。
亦艷師行約共燈火。
日與磨切詰難極于毫芒。
眾曰雙璧。
久之我庵化去。
東溟日公補其席陶冶學(xué)者。
選師為開科。
命知賓客繼領(lǐng)懺摩事。
元至正十三年受命住持棲真。
而寺與南竺演福二剎相鄰。
時有大用才絕宗繼二老居之。
師尤以學(xué)未足日往扣焉。
凡教觀之奧偏圓本跡之微一一無不條柝。
所以嘗對眾嘆曰。
佛法教藏渺如煙海。
固非獨善所能究盡。
使吾自畫而不進。
其能免于孤陋之誚乎。
二十年移主旌德。
元季天下兵戈大亂。
人咸計自藏。
師獨專心寺事。
不以世難自易厥志。
其彰善癉惡風(fēng)彩為之改觀。
日納凈眾講演經(jīng)疏。
時無虛晷。
至我皇明洪武集慶虛席。
郡守李公請就提唱教乘。
未幾中書被旨。
俾浙之東西五府名剎住持咸集京師。
共甓天界立善世院。
以統(tǒng)僧眾同監(jiān)董其役。
諸方耆德皆莫知所為。
師獨出方略具有條敘。
時十萬之眾咸仿法之。
是年六月既望預(yù)知時至。
召弟子囑以后事。
至十七日安然坐蛻。
壽四十六。
臘二十八。
阇維其弟子圓覺一印升元克勤等函其骨。
建塔于龍井辯才法師塔南。
師之器局瀟灑論議慷慨據(jù)直道而不徇流俗。
每徵諸剎而樹徒植黨者皆為怨府。
師乃誓不薙畜弟子。
學(xué)者謁欲依附。
必勵言拒之。
不妄錄一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士璋。
字原璞。
海寧王氏子。
伏犀貫頂。
目光外射。
自幼即決去葷膻弗御。
即御輒嘔逆不能勝。
日取天竺典習(xí)讀之。
識者曰。
此釋子種也。
十九始除須發(fā)。
尋稟持犯之說于某師。
時我庵法師。
自四明延慶。
遷主武林上天竺。
令譽隆洽。
師將擔(dān)簦趨之。
感異夢。
師以為得法徵。
心自喜。
及見我庵。
如舊相識。
凡天臺大小部書。
以次環(huán)授之。
師志慮專一。
饑則親釜鬵。
以事烹飪。
一飽而止。
寒暑晝夜。
若不知也。
我庵之三吳。
俾師遷丈室之西。
以便飲食。
逮遷。
見白煙一抹起其寢所。
則自?猶故也。
我庵。
陰鑒其勤。
以遠大期之。
我庵之門人。
曰天心瑩素。
高亢不服人。
亦歆師之行約。
共燈火。
磨切詰難。
極于毫絲。
馀子皆望風(fēng)而畏。
稱為雙璧。
元至正十三年。
江南行宣政院。
命主州之棲真寺。
棲真與南天竺演福鄰。
古稱教海。
而大用才公。
絕宗繼公。
二大長者。
皆在焉。
師猶以學(xué)之未足。
時往叩其所未至。
凡部味教觀之奧。
偏圓本跡之微。
疇昔有疑而未徹者。
二老無不條分縷析以喻之。
師彈指嘆曰。
佛法教藏。
渺如煙海。
固非獨善偏長所能究也。
移主旌德教寺。
法化大行。
洪武初。
以集慶虛席請師。
唱揚接引。
如旌德時。
有過無弗及焉。
未幾示寂。
師所著書。
多未脫稿。
詩文有別錄數(shù)卷。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士璋,字原璞,海寧王氏子也。
生有異骨,直貫額頂,目炯炯黑如點漆。
幼勿茹膻,父母或陰試之,輒嘔不止。
喜讀佛書,鄰有寺僧,請其父曰:“此釋氏種也,盍乞師我。
”父怒曰:“吾兒如芬陀花,非若倫也。
”遂舍入傳法寺受五戒。
時翰林侍制柳貫嘗憩寺舍,賞其聰慧,乃授以經(jīng)史,親為敷繹奧義,璋聞,迎刃即解。
年十九,薙發(fā)為大僧,我庵無法師主上天竺,璋將擔(dān)簦趨侍,忽夢游寶所,有大菩薩教其胡跪作禮,口宣懺文,覺而思之,乃《普賢凈行品》偈文。
及見我庵,果刮目相視。
凡天臺教觀一家章義,以次授之。
而志慮專一,力學(xué)無怠,至忘寢食。
我庵陰鑒其勤,常以遠大期之。
時有天心瑩,素具高志,亢不下人,世稱“義虎”,獨羨其能,約共燈火,日與磨切詰難,極于毫芒,眾曰“雙璧”。
久之,我庵化去,東溟日公補其席,陶冶學(xué)者,選璋為開科,領(lǐng)懺摩事。
元至正十三年,受命住持棲真,而地與南竺、演福二剎相鄰。
時有大用才、絕宗繼二老居之,璋自視欿然,以為未足,日往扣焉,凡教觀之奧,偏圓本跡之微,無不條析。
嘗太息曰:“佛法教藏,渺如煙海,固非獨善所能究盡,使自畫而不進,其能免于孤陋乎?
”二十年,移主旌德。
元季天下大亂,兵戈擾攘,人咸計自藏,璋獨專心寺事,不以世難,自易厥志。
其彰善癉惡,風(fēng)彩為之改觀,日納凈眾,講演經(jīng)疏,時無虛晷。
至明洪武,集慶虛席,郡守李公請就提唱教乘。
未幾,中書被旨,俾浙之東西五府名剎住持咸集京師,共擘天界,立善世院,以統(tǒng)僧眾,同監(jiān)董其役,諸方耆德皆莫知所為,璋獨出方略,具有條敘,時十萬之眾咸仿法之。
是年六月既望,預(yù)知時至,召弟子囑以后事,至十七日安然坐蛻,壽四十六,臘二十八。
阇維,其弟子圓覺一印、升元克勤等函其骨,建塔于龍井辯才法師塔南。
璋器局瀟灑,論議慷慨,據(jù)直道而不徇流俗,每懲諸剎之樹徒植黨者,皆為怨府,璋乃自誓不薙蓄弟子,學(xué)者渴欲依附,必勵言拒之,不妄錄一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33—1378 【介紹】: 元廬州人,字用文。初名諾木罕,號友石山人。襲為千戶,有能名。薦授廬州路治中,累官潮州路總管。元亡,屏居永福觀獵山,黃冠野服,與樵童、田夫、漁父雜處。明太祖聞其賢,強起之,自刎死。
元詩選
翰字用文,靈武人。
先世本齊人,沒于西夏。
元初,賜姓唐兀氏。
從下江淮,以領(lǐng)兵千戶鎮(zhèn)廬州,家焉。
翰初名那木罕,年十六,領(lǐng)所部有能名。
省府交薦,除廬州路治中,改福州路,尋以同知升理問官,綜理永福、羅源二縣。
擢江西福建行省郎中。
平章陳有定據(jù)守全閩,留居幕府,敬且憚之。
表授潮州路總管,兼督循、梅、惠三州。
陳氏敗,浮海抵交占界,不果。
屏居永福之觀獵山,自號友石山人,籜冠卉服,葛屨繩帶,與樵童、牧豎、田夫、漁父雜處,如是者十年。
辟書再至,嘆曰:女豈可更適人哉。
時長子稱才九歲,屬其友人吳海,且賦詩見志云:「昔在潮陽我欲死,宗嗣如絲我無子。
彼時我死作忠臣,覆祀絕宗良可恥。
今年辟書親到門,丁男屋下三人存。
寸刃在手顧不惜,一死卻了君親恩。
」遂自引決,年四十六。
時明洪武戊午之二月也。
用文將家子,有古烈士風(fēng),晚年隱忍林壑,尤以詩自娛。
廬陵陳仲述謂皆心聲之應(yīng),而非茍然炫葩組華者。
此遺稿即其子稱所掇拾,稱永樂中為簡詩,以能詩名。
欽定四庫全書·友石山人遺稿·提要
臣等謹(jǐn)案:友石山人遺稿一卷,元王翰撰。
翰字用文,其先西夏人。
元初從下江淮,授領(lǐng)兵千戶,鎮(zhèn)廬州,因家焉。
翰少襲職,有能名,累遷江西福建行省郎中。
陳友定留居幕府,敬而憚之,表授潮州路總管,兼督循、梅、惠三州。
友定敗,浮海抵交趾,不果。
屏居永福之觀獵山,著黃冠服者十一年。
洪武間,辟書再至,翰以幼子稱,托其故人吳海,遂自引決。
翰本將家子,志匡時難,不幸遭宗邦顛沛,其慷慨激烈之氣,往往托之聲詩。
故雖篇什無多,而沈郁頓挫,凜然足見其志節(jié)。
如題畫葵花云:憐渠自是無情物,猶解傾心向太陽。
送陳仲實還潮陽云:歸去故人如有問,春山從此蕨薇多。
大都憔悴行吟,不忘故國。
其絕命詩云:昔在潮陽我欲死,宗嗣如絲我無子。
彼時我死作忠臣,覆祀絕宗良可恥。
今年辟書親到門,丁男屋下三人存。
寸刃在手顧不惜,一死卻了君親恩。
則于死生之際,明決如此,亦可知其志之素定也。
顧嗣立元詩選僅載翰詩二十七首,此乃其子稱所輯,凡諸體詩八十四首,前有陳仲述序,后附志銘、哀詞等七篇,皆吳海所作。
已別載海所作聞過齋集,茲不具錄云。
友石山人遺稿·序
詩者,聲之文也,本于內(nèi)而發(fā)于外者也。仁義之發(fā)醇以正,忠憤之感激以烈,驕侈之言淫,放僻之辭誕,豈偶然之故而已哉?;涀蕴朴菔ド褚跃次芬恍模l(fā)而為賡歌。慎念之語成。周君臣以中正一理,敷而為皇極敷言之教。下逮乎三百篇之制,或沨沨乎正音,或末響之流變,皆非有出于人心之外也。戰(zhàn)國之間,屈平氏以其忠憤奮激之心,一寓于離騷之作。炎漢以降,蘇武、諸葛亮以其忠直義勇之氣,再變而為五言之體。昔淵明得其沖淡自然之趣,唐少陵寓其忠君憂國之誠,又豈有出于是心之外哉!洪武庚午,余來閩郡,庠生王稱奉其父友石山人遺稿謁予,請序其首。予觀其詩,毋慮百馀篇,而詠于感慨者,極忠愛之誠;得于沖澹者,適山林之趣。已心異之,而未知其詳。及取其自決一首讀之,凜然如秋霜烈日之嚴(yán),毅然如泰山巖巖之象。出處之分明,死生之理得,然后知其嘗任于勝朝,而秉義于今日。故凡其所作,皆心聲之應(yīng),而非茍然炫葩組華者比。且徵余向之所云者,為益信也。噫,觀是篇者,固可以求其心,尤當(dāng)以景其行,則可以相忘于言語之外矣,于余言何有哉。因其請之勤,而感其辭之寓,遂書以歸之。山人名翰,字用文,友石蓋其自號也。時仲春初吉,前進士監(jiān)察御史廬陵陳仲述序。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如玘。
字具庵。
別號太璞。
得法于文明?;?span id="dabking"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38381", "people_101323_0_3", "繼絕宗公")'>繼絕宗公。
師學(xué)冠群英才逸三教。
非但十乘三觀九經(jīng)七史。
凡世間所有名言秘典無不博綜。
我太祖高皇帝賜旨命住天界。
日與諸耆德闡揚教乘以備召問。
命同宗泐訂釋心經(jīng)楞伽金剛。
奉旨頒行天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如玘,字具庵,別號太璞,得法于“文明?;邸?span id="fai5kct"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38381", "people_101323_1_0", "繼絕宗公")'>繼絕宗公,學(xué)冠群英,才逸三教,非但十乘三觀九經(jīng)七史,凡世間所有名言秘典無不博綜。
明太祖時,命住天界,日與諸耆德闡揚教乘,以備召問,嘗同宗泐訂釋《心經(jīng)》、《棱伽》、《金剛》諸經(jīng),詔頒行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華善述,字仲達,號玉川,晚號被褐先生,明無錫人,華善繼之弟。生卒年均不詳,約明神宗萬歷十年前后在世。與兄善繼俱有才名。善述著有《被揭先生稿》、《蕭蕭齋詩稿》。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達善繼弟有被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