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普濟

相關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1 【介紹】: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陳,號石頭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狀如臺,乃結(jié)庵其上。穆宗長慶中敕謚無際大師。有《參同契》。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人。年十余歲至韶州曹溪,參六祖慧能,受度為沙彌。后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于羅浮受戒,復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天寶初,結(jié)庵于衡山南寺東巨石上,世稱石頭和尚。代宗廣德二年(764),應門人之請,下山住端梁。代宗、德宗間,與在江西傳法之馬祖道一并稱為南宗二大士,從學者甚眾。卒謚無際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四、《景德傳燈錄》卷一四、《宋高僧傳》卷九有傳?!度圃娡饩帯反嬖?首。又《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補入。
全粵詩·卷一一
釋希遷(七○○ — 七九○),俗姓陳。
端州高要人。
初詣曹溪,得度未具戒。
屬六祖圓寂,秉遺命謁青原,為青原行思禪師法嗣。
唐玄宗天寶初,被薦往湖南衡山南寺。
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jié)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
著《參同契》,為世所稱。
唐德宗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
唐德宗賜謚無際大師。
南唐釋靜釋筠撰高麗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〇、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有傳。
詩歌偈語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陳氏。端州高要人。在孕母即厭惡葷血。及生岐嶷。異群童。既冠重然諾。色氣和易。性剛悍。為人所畏伏。鄉(xiāng)俗多淫祀。順時率椎牛釃酒。歌舞叢祠中。以祈福。而遷往往毀叢祠。奪牛縱之。父兄不能禁。然亦未嘗有災禍。近遠由是稍信。尋趨曹溪。禮大鑒。鑒器之。因曰。茍欲為我弟子者。必能肖我可也。遷笑曰諾。自爾上下羅浮三峽間。開元十六年。受具戒于羅浮而歸。夜夢己與大鑒乘鉅龜。游池水中。覺而自喜。曰。龜靈智。池性海。茲吾與師。乘靈智以游性海久矣。夢之其殆將以施化乎。未幾廬陵清涼山思禪師補處曹溪。遷復往承之。當是時。思公之門。學者莫之計。思公指遷語人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天寶初。造衡山南寺。寺東有石如臺。絕出物表。遷就結(jié)庵。以居其上。世因號石頭和尚。岳中宿德固瓚讓三師。曹溪之徒也。猶曰。石頭真師子吼。師子兒聞能無勇猛。由是門人日進。 問如何是解脫。答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答誰垢汝。機敏而當。皆此類。廣德二年。門人請下居梁端。時天下佛法。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云。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壽九十一。臘六十三。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共建塔于東嶺。塔成之三十年。當長慶中。國子博士劉軻。素明玄理。元尚祖風。偶會道銑盛述先師之道。軻追迎前烈。為文其碑。謚無際。塔號見相。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希遷。姓陳氏。端州高安人也。母方懷孕不喜葷血。及生岐嶷。雖在孩提不煩保母。既冠然諾自許未嘗以氣色忤人。其鄉(xiāng)洞?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遷輒往毀叢祠奪牛而歸。歲盈數(shù)十。鄉(xiāng)老不能禁其理焉。聞大鑒禪師南來學心相踵。遷乃直往大鑒。衎然持其手且戲之曰茍。為我弟子當肖遷。[這-言+(占@口)]爾而笑曰。諾既而靈機一發(fā)廓若初霽。自是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開元十六年羅浮受具戒。是年歸就山。夢與大鑒同乘一龜泳于深池。覺而占曰。龜是靈智也。池是性海也。吾與師乘靈智游性海久矣。又何夢邪。后聞廬陵清涼山思禪師為曹溪補處。又攝衣從之。當時思公之門學者麇至。及遷之來乃曰。角雖多一麟足矣。天寶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jié)庵其上杼載絕岳。眾仰之號曰石頭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瓚讓三禪師。皆曹溪門下。僉謂其徒曰。彼石頭真師子吼。必能使汝眼清涼。由是門人歸慕焉?;騿柦饷?。曰誰能縛汝。問凈土。曰誰能垢汝。其答對簡速皆此類也。廣德二年門人請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貞元六年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春秋九十一。僧臘六十三。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相與建塔于東嶺。塔成三十載。國子博士劉軻。素明玄理欽尚祖風。與道銑相遇盛述先師之道。軻追仰前烈為碑紀德。長慶中也。敕謚無際大師。塔曰見相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7—883 【介紹】: 唐僧。韶州湞昌人,一說韶州懷化人,俗姓葉。削發(fā)依南華寺通禪師,后謁耽源禪師,又參大溈山禪師,從學十余載。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慧寂。別立一派,稱溈仰宗。常于空中作圓相,相中寫“佛”字,以手勢啟悟人,稱仰山門風。傳有《仰山法示成圖相》。敕謚智通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7—883 俗姓葉,韶州湞昌(今廣東南雄)人,一說懷化(今廣東廣州東南)人。17歲出家。后嗣溈山靈祐而得禪法,歷住溈山達十四五年。晚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和尚。與靈祐同創(chuàng)溈仰宗,為禪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響頗大。卒后,于昭宗時賜號通智大師?!?a target='_blank'>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陸希聲撰《仰山通智大師塔銘》?!?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一有傳,諸書存其詩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二
釋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葉。
韶州懷化(今韶關)人。
年九歲,于廣州和安寺投不語通禪師出家。
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婚媾。
不從,斷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禮佛之志。
父母乃許之。
再詣通禪師處,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
初謁耽源,后參溈山,為南岳下四世,溈山祐禪師法嗣。
于袁州仰山,開溈仰宗,世稱仰山和尚。
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
謚智通禪師。
南唐釋靜釋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九有傳。
偈頌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韶州湞昌葉氏子。年十五。懇求出家。父母不聽。十七懇愈甚。猶未許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貫其舍。察其所從來。則自曹溪發(fā)也。寂亦左斷無明指及小指。以進曰。敢以奉酬劬勞之德。于是遣依通禪師于南華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彌進道。初訪耽源。已覺升堂。后見溈山。遂能臻奧。問溈山云。如何是真佛住處。溈云。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之無窮。思盡還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執(zhí)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參巖頭。巖舉拂子。寂展坐具。巖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巖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問石室云。佛之與道相去幾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辭室。室門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卻來我邊。寂歸溈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應接他機。具見別錄。后自王莽山。遷止仰嶠。隨緣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記吾言。汝從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吾之所言。蓋欲奪汝觕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么是處。僧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極難。若是祖師門下。上根上契。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馀根隨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者里總須茫然。僧云。此外還別有方便。令學人得入也無。寂云。別有別無。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處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還思彼處否。僧云常思。寂云。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時。還有許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見有。寂云。汝解猶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據(jù)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禮謝而去。 寂于未遷化之數(shù)年前。有偈云。年滿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兩手攀屈膝。逮茲果于韶州東平山抱膝而化。時年七十七。后謚智通大師妙光之塔。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人也。登年十五懇請出家。父母都不聽允止。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華寺通禪師下削染。年及十八尚為息慈。營持道具行尋知識。先見耽源。數(shù)年良有所得。后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跋。時號跛腳驅(qū)烏。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畫規(guī)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也。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條來忽去。人皆不測。后敕追謚大師曰智通塔號妙光矣。今傳仰山法示成圖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葉。韶州須昌人。年十五。懇出家。父母不聽允。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父母知不可留舍之。依南華寺通禪師削染。年十八營持道具。先見耽源。有所得。后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跛。時號跛腳驅(qū)烏。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規(guī)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不思而知。落第四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倏來忽去。人皆不測。后敕追謚曰智通。塔號妙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9 【介紹】: 五代時南漢高僧。姑蘇嘉興人,俗姓張。居韶州云門山光奉院。機緣語句,實立云門宗之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4—949 俗姓張,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唐末五代禪宗僧人,云門宗之創(chuàng)始者。初參黃檗希運法嗣睦州道蹤,后謁雪峰義存。遍訪禪宗名山,晚年駐錫韶州云門山光泰禪院,創(chuàng)云門宗,因稱云門文偃。文偃說法主張一字一語含藏無限旨趣,其禪風被后嗣概括為云門三句: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對宋代嚴羽之以禪喻詩頗有影響。宋代僧人守堅集其語錄為《云門匡真禪師廣錄》,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冊?!?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一五、《傳法正宗記》卷八有傳。諸書及《焦氏類林》存其詩偈30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九
釋文偃(八六四 — 九四九),俗姓張,原籍蘇州嘉興。
年十七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
及長,落發(fā)稟具于毗陵壇。
往參雪峰,為青原下六世,福州雪峰寺義存禪師法嗣。
后出嶺,住韶州云門山光奉院,創(chuàng)云門宗。
南漢乾和七年卒,年八十六。
謚大慈云匡真弘明禪師。
南唐釋靜釋筠撰《祖堂集》卷一一、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
今據(jù)陳尚君輯?!度圃娧a編》之《全唐詩續(xù)拾》卷五○錄其詩三十一首。
槜李詩系·卷三十
文偃,姓張氏,嘉興人。出家兜率院,參睦州得悟,嗣法雪峰,唱道云門靈樹,凡三十載,契悟廣大,箭鋒所到,往往出于游戲。其作偈句,尤不能測。嘗曰: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塞卻咽喉,何處出氣。天下學者望風而至。漢乾祐二年坐化。后乾德三年,雄武節(jié)度阮紹莊夢偃以拂子招之曰:寄語秀華宮使特進李托,吾久蔽塔中,宜令暫出。李以奏聞,有旨令詣云門,開塔,見偃如生,髭發(fā)皆長。李復上其事,廣主迎真身赴闕,留內(nèi)庭供養(yǎng),逾月送歸,賜謚大慈云門真弘明大師,世稱云門宗。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
禪師名文偃。姑蘇嘉興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豐頰。精銳絕倫。目纖長。瞳子如點漆。眉秀近睫。視物凝遠。博通大小乘。棄之游方。初至睦州。聞有老宿飽參。古寺掩門??椘褜震B(yǎng)母。往謁之。方扣門。老宿揕之曰。道道。偃驚不暇答。乃推出曰。秦時??轢鉆。隨掩其扉。損偃右足。老宿名道蹤。嗣黃檗斷際禪師。住高安米山寺。以母老東歸。叢林號陳尊宿。偃得旨辭去。謁雪峰存。存方堆桅坐。為眾說法。偃犯眾出。熟視曰。項上三百斤鐵枷。何不脫卻。存曰因甚到與么。偃以手自拭其目趨去。存心異之。明日升座曰。南山有鱉鼻蛇。諸人出入好看。偃以拄杖攛出。又自驚慄。自是輩流改觀。又訪乾峰。峰示眾曰。法身有三種病。二種光。須是一一透得。更有照用同時。向上一竅。偃乃出眾曰。庵內(nèi)人為什么不見庵外事。于是乾峰大笑曰。猶是學人疑處在。乾峰曰。子是什么心行。曰也要和尚相委。乾峰曰。直須恁么。始得穩(wěn)坐。偃應喏喏。又訪曹山章公問。如何是沙門行。章曰。吃常住苗稼者。曰便與么去時如何。章曰汝還畜得么。曰學人畜得。章曰汝作么畜。曰著衣吃飯。有什么難。章曰何不道。披毛戴角。偃即禮謝。又訪疏山仁。仁問。得力處道將一句來。曰請高聲問。仁即高聲問。偃笑曰。今早吃粥么。仁曰吃粥。曰亂叫喚作么。仁公駭之。又過九江。有陳尚書。飯偃而問曰。儒書即不問。三乘十二分教。自有講師。如何是衲僧行腳事。曰曾問幾人來。曰即今問上座。偃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曰黃卷赤軸。偃曰此是文字語言。作么生是教意。曰口欲談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偃曰??谟劧o喪。為對有言。心欲緣而慮忘。為對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書無以詶之。偃曰。聞公??捶ㄈA經(jīng)。是否。曰不敢。曰經(jīng)曰。治生產(chǎn)業(yè)。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幾人退位。又無以詶之。偃呵譏之而去。造曹溪禮塔。訪靈樹敏公。為第一座。先是敏不請第一座。有勸請者。敏曰。吾首座已出家久之。又請。敏曰。吾首座已行腳。悟道久之。又請。敏曰。吾首座已度嶺矣。姑待之。少日偃至。敏迎笑曰。奉遲甚久。何來暮耶。即命之。偃不辭而就職。俄廣王劉王。將興兵。就敏決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奩子。語侍者曰。王來。出以似之。于是怡然坐而歿。王果至。聞敏已化。大驚問。何時有疾。而遽亡如是耶。侍者乃出奩子。如敏所誡呈之。王發(fā)奩得簡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劉王命州牧何承范。請偃繼其法席。又迎至府開法。俄遷止云門光泰寺。天下學者。望風而至。示眾曰。江西即說君臣父子。湖南即說他不與么。我此間即不如此。良久曰。汝還見壁么。又曰。后上來且是個什么事。如今抑不得已。且向諸人道。盡大地有什么物。與汝為緣為對。若有針鋒許。與汝為隔為礙。與我拈將來。喚什么作佛。喚什么作祖。喚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將什么為四大五蘊。我與么道。喚作三家村里老婆說話。忽然遇著本色行腳漢。聞與么道。把腳拽向階下。有什么罪過。雖然如是。據(jù)個什么道理。便與么。莫趁口快。向這里亂道。須是個漢始得。忽然被老漢腳跟下尋著。沒去處。打腳折。有什么罪過。即與么。如今還有問宗乘中話者么。待老漢答一轉(zhuǎn)了。東行西行。又曰。盡乾坤一時將來。著汝眼睫上。汝諸人聞恁么道。不敢望汝出來。性燥把老僧打一摑。且緩緩。子細看。是有是無。是個什么道理。直饒汝向這里明得。若遇衲僧門下。好槌腳折。又曰。三乘十二分教。橫說豎說。天下老和尚??v橫十字說。與我拈針鋒許。說底道理來看。與么道。早是作死馬醫(yī)。雖然如此。且有幾個到此境界。不敢望汝言中有響。句里藏鋒。瞬目千差。風恬浪靜。又曰。我事不獲已。向汝道。直下無事。早是相埋沒也。更欲踏步向前。尋言逐句。求覓解會。千差萬別。廣設問難。嬴得一場口滑。去道轉(zhuǎn)遠。有什么歇時。此個事。若在言語上。三乘十二分教。豈是無言。因什么道。教外別傳。若從學解機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說法如云如雨。猶被佛呵。謂見性如隔羅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懸殊。雖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燒口。終日說事。何曾掛著牙齒。何曾道著一字。終日著衣吃飯。何曾觸一粒米。掛一縷絲。然猶是門庭之說。須是實得與么。始得。若約衲僧門下。句里呈機。徒勞佇思。直饒一句下。承當?shù)?。猶是瞌睡漢。偃以足跛。嘗把拄杖行見眾。方普請舉拄杖曰??纯幢庇魡卧饺恕R娙臧悴癫灰?。在中庭里。相撲供養(yǎng)汝。更為汝念般若經(jīng)曰。一切智智清凈。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眾環(huán)擁之。久不散。乃曰。汝諸人。無端走來。這里覓什么。老僧只管吃飯屙屎。別解作什么。汝諸方行腳。參禪問道。我且問汝。諸方參得底事。作么生。試舉看。于是不得已。自誦三平偈曰。即此見聞非見聞?;匾暽?。喚什么作見聞。又曰。無馀聲色可呈君。謂僧曰。有什么口頭聲色。又曰。個中若了全無事。謂僧曰。有什么事。又曰。體用無妨分不分。乃曰。語是體。體是語。舉拄杖曰。拄杖是體。燈籠是用。是分不分。不見道。一切智智清凈。又至僧堂中。僧爭起迎。偃立而語曰。石頭道?;鼗ゲ换鼗?。僧便問。作么生是不回互。偃以手指曰。這個是板頭。又問作么生是回互。曰汝喚什么作板頭。永嘉云。如我身空法亦空。千品萬類悉皆同。汝立不見立。行不見行。四大五蘊。不可得。何處見有山河大地來。是汝每日把缽盂噇飯。喚什么作飯。何處更有粒米來。僧問。生法師曰。敲空作響。擊木無聲如何。偃以拄杖空中敲曰。阿耶阿耶。又擊板頭曰。作聲么。僧曰。作聲。曰這俗漢。又擊板頭曰。喚什么作聲。偃以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赴廣主詔。至府留止供養(yǎng)。九月甲子。乃還山。謂眾曰。我離山得六十七日。且問汝。六十七日事作么生。眾莫能對。偃曰。何不道。和尚京中吃面多。聞?chuàng)酏S鼓曰。鼓聲咬破我七條。乃指僧曰。抱取貓兒來。良久曰。且道鼓因甚置得。眾無對者。乃曰。因皮置得。我尋常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盡大地是個法身。枉作個佛法知見。如今拄杖。但喚作拄杖。見屋但喚作屋。又曰。諸法不異者。不可續(xù)鳧截鶴。夷岳盈壑。然后為無異者哉。但長者長法身。短者短法身。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舉拄杖曰。拄杖子不是常住。忽起立。以拄杖系繩床曰。適來許多葛藤。貶向什么處去也。靈利底見。不靈利底著我熱謾。偃契悟廣大。其游戲三昧。乃如此。而作為偈句。尤不能測。如其綱宗偈曰。康氏圓形滯不明。魔深虛喪擊寒冰。鳳羽展時超碧漢。晉鋒八博擬何憑。又曰。是機是對對機迷。辟機塵遠遠塵棲。久日日中誰有掛。因底底事隔塵迷。又曰。喪時光。藤林荒。徒人意。滯肌尪。又曰。咄咄咄。力?希。禪子訝。中眉垂。又曰。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塞卻咽喉。何處出氣。笑我者多。哂我者少。每顧見僧即曰。鑒咦。而錄之者。曰顧鑒咦。德山密禪師。刪去顧字。但曰鑒咦。叢林目以為抽顧頌。北塔祚禪師作偈曰。云門顧鑒笑嘻嘻。擬議遭渠顧鑒咦。任是張良多智巧。到頭于是也難施。偃以南漢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坐化而示。即大漢乾祐二年也。以全體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雄武軍節(jié)度推官阮紹莊。夢偃以拂子招曰。寄語秀華宮使特進李托。我在塔久??砷_塔乎。托時奉使韶州。監(jiān)修營諸寺院。因得紹莊之語。奏聞奉圣旨。同韶州牧梁延鄂至云門山。啟塔見偃顏貌如昔。髭發(fā)猶生。具表以聞。有 旨李托迎至京師。供養(yǎng)月馀。送還山。仍改為大覺禪寺。謚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師。 贊曰。余讀云門語句。驚其辯慧渦旋波險。如河漢之無極也。想見其人。奇?zhèn)ソ苊H绱榷鞔筮_輩。及見其像。頹然傴坐胡床。廣顙平頂。類宣律師。奇智盛德。果不可以相貌得耶。公之全機大用。如月臨眾水。波波頓見。而月不分。如春行萬國。處處同至。而春無跡。蓋其妙處。不可得而名狀。所可知而言者。春容月影耳。嗚呼。豈所謂命世亞圣大人者乎。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嘉興人也。姓張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落發(fā)。稟具于毗陵壇。侍澄數(shù)年。探窮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州才見來。便閉卻門。師乃扣門。州曰誰。師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師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卻。師如是連三日扣門。至第三日。州開門。師乃攞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師擬議。州便推出。曰秦時??轢鉆。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從此悟入。州指見雪峰。師到雪峰莊。見一僧。乃問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師曰。寄一則因緣。問堂頭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別人語。僧曰得。師曰。上座到山中。見和尚上堂。眾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卻。其僧一依師教。雪峰見這僧與么道。便下座。攔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無對。峰拓開曰。不是汝語。僧曰。是某甲語。峰曰。侍者將繩棒來。僧曰。不是某語。是莊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來道。峰曰。大眾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師次日上雪峰。峰才見便曰。因甚么得到與么地。師乃低頭。從茲契合。溫研積稔。密以宗印授焉。師出嶺。遍謁諸方。覈窮殊軌。鋒辯險絕。世所盛聞。后抵靈樹。冥符知圣禪師接首座之說。初知圣住靈樹二十年。不請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腳也。一日令擊鐘。三門外接首座。眾出迓。師果至。直請入首座寮解包。后廣主命師出世靈樹。開堂日主親臨曰。弟子請益。師曰。目前無異路。因問諸人從上來。有甚事欠少甚么。向你道無事。已是相埋沒也。雖然如是。也須到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亂問。自己心里黑漫漫地。明朝后日。大有事在。擬心即差。況復有言有句。莫是不擬心是么。莫錯會好。更有甚么。汝等諸人。見人道著祖意。便問超佛越祖之談。汝且喚甚么作佛。喚甚么作祖。且說超佛越祖底道理看。問個出三界。汝把將三界來看。有甚么見聞覺知。隔礙著汝。有甚么聲塵色法。與汝可了。了個甚么。古圣不奈何。橫身為物。道個舉體全真。物物覿體。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甚么事。早是相埋沒了也。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個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又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zhí)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子細點檢將來。有甚么氣息。亦是病。師唱道靈樹云門。凡三十載。以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順寂。塔全身于方丈后。十七載。示夢阮紹莊。奏請開塔。奉救迎請內(nèi)庭供養(yǎng)。逾月方還。因謚大慈云匡真弘明禪師。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時禪僧。嗣云門文偃。后住朗州德山,賜號圓明大師?!?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有傳。《云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下錄其詩偈11首,皆頌云門禪旨之作。《天圣廣燈錄》卷二一收為其門人鼎州普安山道禪師所作,《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九
釋緣密,號圓明。
韶州云門釋文偃法嗣,為青原下七世。
后住鼎州德山。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
詩十二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南漢時禪僧。嗣云門文偃,后住韶州披云寺?!?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九
釋智寂,韶州披云寺僧。
為青原下七世,云門文偃禪師法嗣。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二、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
偈一首。
朗上座 朝代:五代末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末禪僧。嗣云門文偃,為韶州云門山上座僧?!?a target='_blank'>天圣廣燈錄》卷二四有傳,并錄其長歌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九
朗上座,韶州云門寺上座。
自幼肄業(yè)講肆,后依云門,為青原下七世,云門文偃禪師法嗣。
南漢主曾三召,皆不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
詩一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楚明,號寶印,俗姓張,百粵(今江浙閩粵)人,住臨府凈慈寺,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偈二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楚明,俗姓張。
百粵人。
祝發(fā)后,謁法云大通善本,契悟得法。
出住臨安府凈慈寺,大播祖道。
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
謚寶印禪師。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偈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某,韶州資福寺詮禪師弟子。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五。
全粵詩·卷一九
釋某,韶州資福寺詮禪師弟子,為青原下七世。
事見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知炳,永康(今四川都江堰市)人。住韶州南華寺。為南獄下十五世,太平勤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粵詩·卷二八
釋知炳,本蜀之永康人,韶州(今韶關)南華寺禪師。
為人嚴冷,諸方謂之炳鐵面。
久依佛鑒,鑒將遷智海,郡守問孰可繼住持,鑒舉炳。
炳聞,逃于安慶司空山,后移韶州南華寺。
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慧勤禪師法嗣。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偈四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南華。有曰。知炳者。亦見佛鑒。初行腳離鄉(xiāng)。未久聞受業(yè)。一夕遺火悉為煨燼。炳得書擲之于地。乃曰。徒亂人意耳。為人嚴冷。諸方謂之炳鐵面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曉聰(?~一○三○),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韶關)人,俗姓杜。少依云門寺得度,周游荊楚,至洞山依詮禪師。真宗大中禪符三年(一○一○),嗣繼詮禪師。仁宗天圣八年卒。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一。一說為青原下九世,文殊真祥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五)。今錄偈、頌四首。
全粵詩·卷二一
釋曉聰(?
— 一○三○),俗姓杜,韶州曲江(今韶關)人。
少依云門寺得度,周游荊楚,至洞山依詮禪師。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一○一○),嗣繼詮禪師。
宋仁宗天圣八年卒。
事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一一。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作青原下九世,文殊應真禪師法嗣。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一
禪師名曉聰。生杜氏。韶州曲江人。少依云門寺得度。頭骨峣然。一帔閱寒暑。周游荊楚。飫厭保社。與眾作息。無有識之者。在云居時。傳僧伽在維揚。于是禪者立問曰。既是泗州僧伽。因什么揚州出現(xiàn)。聰婆娑從旁來。眾戲使對之。聰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眾目笑之。蓮花峰祥庵主。聞此語驚曰。云門兒孫猶在耶。夜敷坐具。望云居拜之。叢林遂知名。至洞山依詮禪師。大中祥符二年。詮移住棲賢。以聰繼席。果嗣文殊應天真禪師。真見圓明密。云門四世孫也。聰見僧來有所問。輒瞋目視之曰。我擊虎術汝不會去。一日自荷柴登山。僧逆之問曰。山上住。為什么山下?lián)?。答曰山上也要柴燒。云居舜老夫。時年少。聰使乞食鄂渚。有居士問。古鏡未磨時如何。曰黑如漆。曰磨后如何。曰照天照地。居士笑曰。道人不自洞山來耶。舜默慚。馳歸舉似聰。聰代前語曰。此去漢陽不遠。代后語曰。黃鶴樓前鸚鵡洲。舜因悟其旨。聰示眾曰。一大藏教是個之字。祖師西來是右字(或作手)。作么生是正義。良久曰。天晴蓋卻屋。趁閑打卻禾。輸納王租了。鼓腹自高歌。手植萬松于東嶺。而誦金剛般若經(jīng)。山中人名其嶺。曰金剛。方植松。而寶禪師至。時親自五祖來。聰問。上嶺一句作么生道。實曰。氣急殺人。聰拄钁呵曰。從何得此隨語生解阿師。見問上嶺。便言氣急。佛法卻成流布。寶請代語。聰曰。何不道。氣喘殺人。逍遙問。嶺在此。金剛在什么處。聰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親栽。初比部郎中許公式。出守南昌。過蓮花峰。聞祥公曰。聰?shù)勒咴诮?。試尋訪之。此僧人天眼目也。許公既至。聞聰住山家風。作詩寄之曰。語言渾不滯。高躡祖師蹤。夜坐連云石。春栽帶雨松。鏡分金殿燭。山答月樓鐘。有問西來意。虛堂對遠峰。天圣八年六月八日示疾。持不食七日。集道俗曰。法席當令自寶住持。因與門人敘透法身說偈曰。參禪學道莫忙忙。問透法身北斗藏。余今老倒尪贏甚。見人無力得商量。唯有鋤頭知我道。種松時復上金剛。言卒而化。又七日阇維。得五色舍利。塔于西阿。 贊曰。聰答所問兩句耳。而蓮華祥公。便知是云門兒孫。古人驗人。何其明也如此。予留洞山最久。藏中有聰語要一卷。載云水僧楚圓請益。楊億大年百問語。皆赴來機。而意在句語之外。圓即慈明也。初受汾陽。祝令更見聰。故慈明參扣馀論。尚獲見之。嗚呼。聰為蓮華峰汾陽所知。則其人品要。當從玄沙。棱道者輩中求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洞山曉聰禪師。韶州曲江人。生杜氏。見文殊應天真和尚。初游廬山。莫有知者。時云居法席最盛。師作燈頭。聞僧眾談泗州僧伽。近于揚州出現(xiàn)。有設問者曰。既是泗州大圣。為何向揚州出現(xiàn)。師曰。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一眾大笑。后僧。舉似蓮華祥庵主。主大驚曰。云門兒孫猶在。遙望云居拜之。師名遂重叢林。次依洞山詮禪師。為首座。及詮遷棲賢。以師囑檀那及其眾。眾從之。請于州。州從之。以大中祥符三年。師出世洞山。上堂曰。祖師西來。特唱此事。自是上座。不薦所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迷頭。豈非大錯。既是祖師西來。特唱此事。又何必更對眾。叨叨珍重。師見僧來有所問。輒瞋目視之曰。我擊虎術汝不會去。一日自荷柴登山。僧逆之問曰。山上住。為何山下?lián)?。師曰。山上也要柴燒。示眾曰。一大藏教是個之字。祖師西來是右字。如何是正義。良久曰。天晴蓋卻屋。趁閒打卻禾。輸納王租了。鼓腹自高歌。師于山之東北。手植松可萬。松凡植一株。坐誦金剛經(jīng)一卷。自稱栽松比丘。嶺名金剛嶺?;蜷g。嶺在此。金剛在何處。師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親栽。汾陽嘗謂慈明曰。云門下兒孫。我已遍參。獨以未見聰為恨。汝當見之。故慈明雖已罷參。猶獲覲顏色而聞馀論矣。師一曰不安。上堂辭眾。述透法身頌曰。參禪學道莫茫茫。問透法身北斗藏。余今老倒尪羸甚。見人無力得商量。復曰。法席當令自寶住持。言卒而化。阇維得舍利。塔于金剛嶺。先是。比部郎中許公式。出守南昌。過蓮華峰。聞祥公曰。聰?shù)勒?。在江西。試尋訪之。此僧人天眼目也。許既至。聞師住山家風。作詩寄之。有夜坐連云石。春栽帶雨松之句。將訪之。師已逝矣。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