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證悟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奉旨住上天竺。常領(lǐng)徒千人。大弘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dāng)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禮大士。訥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訥曰。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令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說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lǐng)僧五十入內(nèi)觀堂修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jīng)卷。訥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自是歲歲此日入內(nèi)修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訥入內(nèi)賜齋說法稱旨恩寵隆渥加異。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若訥。
字希言。
嘉興孫氏子。
初依竹庵。
次謁證悟于赤城。
命首眾座下。
化。
遂嗣師道。
道大弘。
乾道三年。
孝宗幸上竺。
展敬大士。
師接候稱旨。
授右街僧錄。
因詔。
于山中建十六觀堂。
仍仿其制。
作堂于大內(nèi)。
即詔師領(lǐng)徒五十人。
于四月八日。
入內(nèi)觀堂。
修金光護國法。
上問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許經(jīng)卷。
師曰。
有本者如是。
上然之。
進左街僧錄。
九年。
召對選德殿。
問大士歷代靈跡。
及法華經(jīng)旨。
上曰。
最初得師。
發(fā)明此事。
遂以圓覺得法門。
譬如著棋。
勝負既分。
不但并去棋子。
棋盤亦須一時并去。
師曰。
并去者。
亦不可得。
上曰。
宗說俱通。
其師之謂。
有詔令講圓覺。
至此虛妄心。
若無六塵處。
師曰。
心本無形。
因塵有相。
塵滅心滅。
真心湛然。
上手書其語。
以賜。
又問金剛之義答皆稱旨。
上曰。
朕日讀此經(jīng)。
今更命眾。
合誦三萬卷。
乃降劄云。
平昔以來。
所食禽魚之類。
傷害為多。
今仗般若。
為除此過。
庶使群生。
俱承解脫。
時沂王尚幼。
上召師入禁中。
為王說法摩頂。
因以疾乞閒。
上曰。
且賜地筑室更數(shù)年。
彼此作閒人。
水邊石上。
共說無生。
淳熙十一年。
退處興福。
特授兩街都僧錄。
時光宗在東宮。
書歸隱之扁。
賜之。
仍制贊以稱其德。
及上退養(yǎng)重華宮。
召注金剛經(jīng)。
肩輿登殿。
止宿殿廬。
注成以進。
上披覽。
益有省發(fā)。
紹興二年十月旦。
謂侍人曰。
吾宗通法華。
宜以此終。
乃集眾修法華懺。
取道具進兩宮。
端坐而化。
壽八十二。
塔于正寢。
賜宗教廣慈法師普炤之塔。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住上天竺,常領(lǐng)徒千人,大宏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dāng)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臨幸,欲禮大士,訥出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禮得拜否?”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备咦谛廊恢掳荨S謫枺骸皻q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訥言:“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今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鄙险f,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脩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lǐng)僧五十入內(nèi)觀堂,脩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jīng)卷?”訥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自是每歲此日入內(nèi)脩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訥入內(nèi),賜齋,說法稱旨,恩寵有加。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祥邁,字如意。
姓延氏,太原人。
系出延贊,累世纓冕。
播遷代郡,因家焉。
九歲落紺,隨師請業(yè)。
棲隱磐山,怡性林泉。
博通內(nèi)外,尤善屬文。
凡所撰述,辯才無礙,衛(wèi)道功多。
至元中,全真道士丘處機、李志常、史志經(jīng)、令狐璋等,并為鄙詞,排毀正法。
時罽賓大師蘭麻,總統(tǒng)少林。
福裕以其事聞,憲宗英敏,召集僧道二家,互相辯析,以勝負為斷。
而帝師辯的達拔合思八,與燕京圓福寺從超,奉福寺德亨,藥師院從倫,法寶寺圓胤,資圣寺至溫,大明府明津,薊州甘泉山本璉,上方道云,北京傳教寺了詢,大名法華寺慶規(guī),龍門行育,大都延壽寺道壽,仰山寺相睿,資福寺善朗,絳州祖圭,蜀川元一十馀人,抗聲高論,義理堅卓,機辯警敏,卒使道者屈伏,如約行罰。
樊志應(yīng)等十有七人,詣龍光寺削發(fā)為僧,焚偽經(jīng)四十五部。
天下佛寺為道流所據(jù)者二百三十七區(qū),至是悉命歸之。
蓋道家經(jīng)文傳訛踵謬,有言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者,乃于廷對時,令道者張宗演、祁志誠、李德和、杜福春四人,佩符入火,自試其術(shù)。
四人皆惶恐,自陳妄誕,入火必為灰燼,實不敢試,但乞焚去《道藏》。
于是始就大都憫忠寺,焚化偽經(jīng)。
報恩寺林泉倫吉祥奉敕下火,翰林學(xué)士王磐等,為書其事之始末,刻之碑石。
祥邁證悟超群,推勘入細。
躬與廷諍,持論淵妙。
因奉敕撰《辯偽錄》五卷。
其自敘略云:“嘉圣主之神聰,美少林之雅對。
聊憑正典,斥破狂譚。
塞妄說之根源,倒邪山之林藪。
且條數(shù)件,舉一例馀。
俾金鍮別色,涇渭分流。
為暗室之夜光,作幽衢之曉鏡。
如彼所說,良不誣也。
”同侶貴吉祥,亦為之序,稱其所著《文賦注解》、《四經(jīng)序》、《韓文別傳》、《性海賦》諸篇,在世已傳。
茲論五卷二百馀紙,窮釋老之淵源,分邪正之優(yōu)拙,尤為造理深奧,剖解精詳云。
今其書當(dāng)清順治間,重刻于嘉興楞嚴寺般若堂。
主其事者,徑山徹微印開也。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紹大。吳氏子。世居嚴之桐江。故因以為號。師神觀孤潔。不樂處塵??中。一觸世氛。唯恐有以涴之。具戒后上雙徑。謁大辨陵公。公道價傾東南。見師甚喜。授以心印。師退自計曰。如來大法。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辭去。遍歷叢席。諸尊宿告之者。不異徑山時??辉弧N峤穸笾ㄖ疅o異味也。乃歸見公。公俾給侍左右。師益加奮勵。脅不沾席者數(shù)載。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無一發(fā)遺憾。遂得自在無畏。尋以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每夜敷席于地。映像前長明燈讀之。一大藏全文。閱之至三過。皆通其旨趣。師之志猶未已。儒家言。及老氏諸書。亦擇取而嚅嚌之。自是內(nèi)外之學(xué)。兩無所愧矣。出世。凡三坐道場。學(xué)子翕集座下。甚至無席受之。能正容悟物。人見之意消。有求文句者。操筆立書。貫穿經(jīng)論。而以第一義為歸。間游戲翰墨。發(fā)為聲詩。沖和簡遠。有唐人遺風(fēng)。至于有所建造。甃石運甓。躬任其勞。以為眾倡。手未嘗捉金帛。悉屬之知因果者?;蛴戎t曰。吾知主法而已。嘗患滯下疾。拭凈不忍用廁紙。摘菽葉充之。生平不畜長物。所服布袍。或十馀年不易。報身七十有四而化。維那發(fā)遺篋。欲行唱衣故事。唯紙衾一具而已。大笑而去。其刻苦。蓋人之所不能堪。非見解正力量弘。豈易致是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紹大,字桐江,姓吳氏。
世居嚴之桐江,因以為號。
父善,母李氏。
紹神觀孤潔,不樂麈壒,一觸世氛,唯恐涴之。
乃入里中鳳山寺為沙彌。
稍長,祝發(fā)升壇,納滿分戒。
私自忖曰:“化龍之魚,肯伏蹄涔耶。
”即日,杖策而出,上雙徑山謁大辯陵,授以達摩單傳心印,相與詰難者久之。
復(fù)自忖曰:”如來大法,天地所不能覆載,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辭去,歷三吳,之墟宿,留建業(yè),經(jīng)匡盧,溯大江之西,還止湖湘漢沔間。
名藍所在,必往參焉,諸尊宿亦多以深入遠到期之。
已而嘆曰:“吾今而后知法之無異味也。
”乃歸見陵,陵使給侍左右,益加奮勵,脅不沾席者數(shù)載。
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無一發(fā)遺憾,遂得自在無畏法。
陵喜傳授有人,每形之于言。
時東嶼海以天目真派唱道凈慈,為法擇人,如沙中淘金,鮮有慊其意者,獨于紹別見推許,邀主藏室。
居久之,又自忖曰:“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
”手翻貝葉,寒暑俱忘,每夜敷席于地,映佛前長明鐙,讀一大藏教,凡六千二百二十九卷,往復(fù)三過,皆通其旨趣。
紹猶以為未達,乃取儒家及老氏諸子之書,擇其菁華而擩嚌之,自是內(nèi)外之學(xué)粹然無滓。
元至順壬申,廣教都總管府新立未久,采諸輿論,命出世巖之烏龍山景德禪寺,興廢補壞,善譽流衍。
至正辛巳,行宣政院遷主金華山智者廣福禪寺。
寺當(dāng)孔道,且近郡城,持節(jié)往來多朝中華貴及文學(xué)之士,恒入山問道,故持法者頗難其人。
自紹蒞此,無貴無賤,靡不向風(fēng)悅服,四方學(xué)子翕然坌集,至無所容。
一時法會,號為極盛。
戊戌秋,院中復(fù)徇群請,移住義烏云黃山寶林禪寺,堅不欲行,使者三返,然后承命。
明年己亥八月朔,覺體不自適,至七日,日將沒,嗚鼓集眾,告以永訣,即歛目危坐,或請書偈,擲筆嘆曰:“縱書到彌勒下生,寧復(fù)離此耶。
”翛然而化,服沙門衣五十八春秋,享年七十有四。
越五日,獲舍利羅如紺珠,齒牙貫珠不壞,弟子永明戒茂建塔藏焉。
紹廣額高眉,正容悟物,使人妄意自消,生平以弘法為務(wù),敲喝兼施,未嘗少懈。
有求文者,操筆立書,貫穿經(jīng)論,而歸之第一義諦。
間(閒) 游泳性情,發(fā)為詩詞,和沖簡遠,有唐人遺風(fēng)。
至于有所建造,甃石運甓,躬任其勞,以為眾倡。
手未嘗握金帛,瓶缽?fù)鉄o長物,所服布袍十馀年不易。
臨寂,維那發(fā)遺篋,欲行唱衣故事,唯紙衾一具而已,大息而去。
《三會語》有錄:與金華宋文憲濂相友善,嘗共閱蠅頭小字,雖年耋,眼明如月,濂為驚異。
又錄近作詩一卷寄之。
故其終也,濂為銘其塔,歷序苦行,及證悟之由,以昭來者,具《芝園續(xù)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66—1456 【介紹】: 明僧。太原人,俗姓吳,字獨芳。幼孤,事母孝,母沒后出家,戒行卓越。永樂中詔選注大明三藏法數(shù),校大藏經(jīng)典,既成,辭還歸山卒。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洪蓮。
字獨芳。
山西太原吳氏子。
賦性嚴敏。
孩提時已若成人。
出家饒益寺。
二十具戒。
見休云。
蒙印可。
授以信衣。
入天龍洞結(jié)足。
刺十指血書。
寫五大部經(jīng)。
又于名仙洞。
立曼怛啰座。
設(shè)??口食。
賑濟幽類者三年。
晉王聞之。
延致問道。
奉衣饌。
請住鴻祐寺。
自是聲德遐播。
永樂中。
奉旨。
箋注大明三藏法數(shù)。
較勘藏經(jīng)。
又命入香殿。
與進法主。
問答楞嚴大旨。
又命于海印寺。
較寫三藏。
前后從事。
皆得圣心。
繼承仁宣二廟恩眷。
除僧錄司右講經(jīng)。
正統(tǒng)七年。
轉(zhuǎn)左講經(jīng)。
以年老。
上謝事之請。
遂免師朝參。
職事如故。
至景泰七年七月四日。
端坐書偈而逝。
上聞悲悼。
命禮官致祭。
贈凈梵翊教禪師。
壽九十一。
僧臘七十一。
茶毗得舍利百顆。
敕歸西山萬佛寺。
造塔安厝。
師資貌魁特。
襟度豁如。
議論磊落。
一出于正。
解行兼全。
以身任道。
故得列圣。
禮遇殷至。
景泰四年。
日本僧入貢。
其僧。
本國大禪伯也。
少所與可。
獨服膺于師。
偕來者。
各有所問。
言人人殊。
師應(yīng)答如流。
皆得所請。
嘆未曾有而退。
其辯才服人。
又如此。
聊述應(yīng)跡粗槩。
以備傳。
其潛德密行。
證悟所及。
可想見于語言之外也。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解期 選佛場開定祖機。
辨明邪正在鉗錘。
禹門浪暖風(fēng)雷動。
正是魚龍變化時。
即今眾中莫有沖波激浪者么。
問答不錄。
師以拂子打一圓相云。
機前一著。
覿面全提。
復(fù)擊禪床一下云。
句外一言。
和聲揭露。
個里不許停思顧慮。
豈容開口分疏。
只饒眨得眼來。
劍去久矣。
縱是佛祖到此。
也只得攢眉有分。
何也。
蓋非言路所通。
亦非心識所測。
若是個英俊衲僧。
向未舉以前自當(dāng)點首一笑。
是故祖師門下法應(yīng)如是。
嗟觀近世以來。
人心不古。
禪學(xué)之者。
不務(wù)真參實悟。
惟是接響承虛。
以覺識依通為悟明。
穿鑿機緣為參究。
破壞律儀為解脫。
夤緣據(jù)位為出世。
以致祖風(fēng)彫弊。
魔說熾然。
塞佛法之坦途。
瞽人天之正眼。
使吾祖教外別傳之道于斯而委地矣。
故我大覺釋尊。
于二千年外。
已識盡眾生心病。
預(yù)設(shè)多種奇方。
于無漸次法中曲垂修證規(guī)則。
不過只要誘引當(dāng)人一個入路。
故經(jīng)云。
末世眾生。
希望成道。
無令求悟。
惟益多聞。
增長我見。
又云眾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開悟。
佛令結(jié)制安居。
剋期取證。
過三期日。
隨往無礙。
故知結(jié)解之有時也。
且如即今諸大德。
于九十日中還曾證悟也無。
已悟之者置之勿論。
如其未悟之者。
則此一冬不免又是虛喪了也。
若是個本色道流。
以十方法界為個圓覺期堂。
也莫論長期短期。
百日千日。
結(jié)制解制。
但以舉起話頭為始。
若一年不悟參一年。
十年不悟參十年。
二十年不悟參二十年。
盡平生不悟。
決定不移此志。
直須要見個真實究竟處方是放參之日也。
故先哲所謂一念萬年豈虛語哉。
遂舉起拂子召眾云。
還知這九十日內(nèi)參究的消息落處么。
不見世尊道。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個里明辨得老瞿曇得失誵訛處。
要證圓覺不為難矣。
設(shè)或未能見徹。
切忌依語生解。
幻叟今日不辭饒舌。
試為諸人頌出。
猛火鑄成金彈子。
當(dāng)機捏碎又渾圇。
等閒失得俱拈過。
風(fēng)送潮音出海門。
示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
當(dāng)知佛即是心。
未審心是何物。
須要看這一念佛心。
從何處念起。
復(fù)又要看破這看的人畢竟是誰。
這里有個入處。
便知圓悟禪師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
故祖師云。
心同虛空界。
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
無是無非法。
所言心者。
非妄想緣慮之心。
乃虛明圓湛廣大無相之心也。
三世諸佛之所證。
證此心也。
六道眾生之所昧。
昧此心也。
諸佛由悟而證。
號曰菩提。
眾生因迷而昧。
故曰煩惱。
在圣不增。
在凡不減。
得之不有。
失之不無。
迷則業(yè)緣。
悟名佛性。
蓋知迷悟在己。
得失非他。
當(dāng)知此心曠劫至今。
本無生滅。
原非染凈。
孤光皎皎。
脫體無依。
妙用真常。
廓周沙界。
無形狀可見。
無聲響可聞。
雖然無相。
無相不宗。
雖曰無聲。
無聲不應(yīng)。
是一切色相之根。
乃一切聲響之谷。
色空不二。
動靜一如。
法法虛融。
塵塵解脫。
是知心有則法有。
心空則法空。
心邪則一切邪。
心正則一切正。
若了此心。
法亦不有。
心法既無。
則一切是非名相皆空。
是非名相既空。
則山河大地。
色空明暗。
直下與當(dāng)人自性心佛覿體混融。
了無隔礙。
居士于此果能信入。
則與從上佛祖所證所得更無差別。
復(fù)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論哉。
設(shè)或未然。
亦不用別求玄妙。
厭喧取寂。
但將平日所蘊一切智見掃蕩乾凈。
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
置之懷抱。
默然體究。
常時鞭起疑情。
這個念佛的畢竟是誰。
返復(fù)參究。
不可作有無卜度。
又不得將心待悟。
但有微塵許妄念存心。
皆為障礙。
直須打并教胸中空蕩蕩無一物。
而于行住坐臥之中。
乃至靜鬧閒忙之處。
都不用分別計較。
但要念念相續(xù)。
心心無間。
久久工夫純一。
自然寂靜輕安。
便有禪定現(xiàn)前。
儻正念不得純一。
昏散起時。
亦不用將心排遣。
但將話頭輕輕放下。
回光返照。
看這妄想昏沈從甚么處起。
只此一照。
則妄想昏沈當(dāng)下自然頓息。
日久堅持此念。
果無退失。
驀忽工夫入妙。
不覺不知一拶疑團粉碎。
歷劫塵勞當(dāng)下冰消瓦解。
只個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
于這不可得處豁開頂門正眼。
洞徹性空源底。
自當(dāng)點首一笑。
始知涅槃生死穢土凈邦俱為剩語。
到此始信山僧未嘗有所說也。
更須向真正鉗錘下?lián)Э瘴蜊E。
掀翻窠臼。
然后證入廣大甚深無礙自在不思議解脫三昧境中。
同佛受用。
以斯治國澤民。
則可以垂拱無為而坐致太平者矣。
以此超脫死生。
則應(yīng)用施為而無可無不可也。
居士其尚勉之。
示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機。
難容湊泊。
初參之士。
必假筌蹄。
所謂梵語阿彌陀佛。
此云無量壽。
佛者覺也覺即當(dāng)人之自心。
心即本來之佛性。
是故念佛者。
乃念自心之佛。
不假外面馳求。
馬大師所云即心即佛是也。
或謂即心是佛。
何勞更念佛乎。
只為當(dāng)人不了自心是佛。
是以執(zhí)相循名。
妄生倒惑。
橫見生死。
枉入迷流。
故勞先圣曲垂方便。
教令注想觀心。
要信自心是佛。
則知念佛念心。
念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無間。
忽爾念到心思路絕處。
當(dāng)下根塵穎脫。
當(dāng)體空寂。
始知無念無心。
無心無念。
心念既無。
佛亦不可得矣。
故云從有念而至無念。
因無念而證無心。
無心之心始是真心。
無念之念方名正念。
無佛之佛可謂無量壽佛者矣。
到此覓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
何圣凡迷悟之有哉。
只這不可得處。
即識心達本之要門。
乃超生脫死之捷徑。
居士果能于此洞徹自心源底。
始信火宅凡居即為西方安養(yǎng)。
舉足動足無非古佛道場。
溪光山色頭頭章紫磨金容。
谷韻風(fēng)聲歷歷展紅蓮舌相。
塵塵契妙。
法法該宗。
不即不離。
心心解脫。
于斯領(lǐng)旨。
管取一笑而無疑矣。
居士其尚勉乎哉。
機緣法語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參扣曰。
昨蒙和尚開示濟川首座蒙山三關(guān)話。
弟子雖獲與聞。
心猶未了。
幸望和尚別垂方便。
師云。
照前問將來。
空云。
蟭螟蟲吸乾滄海。
魚龍蝦蟹向何處安身立命。
師曰。
長安路上金毛臥。
曰。
水母飛上色究竟天。
入摩醯眼里作舞。
因甚不見。
師云。
五鳳樓前鐵馬嘶。
曰蓮湖橋為一切人直指。
明眼人因甚落井。
師云。
明月照見夜行人。
曰請師一頌以為究竟。
師云。
好與痛棒。
曰棒則弟子甘領(lǐng)領(lǐng)。
則望和尚垂慈。
師乃呵呵一笑而為頌曰。
當(dāng)機把斷圣凡津。
擬議知伊屈未伸。
欲識蒙山端的旨。
垂鉤意在釣金鱗。
師云。
會么。
空遂作禮而退。
僧寶金山者。
入室參禮次。
師乃問云。
面南觀北斗。
低首看青天。
此語明甚么邊事。
曰和尚合卻口好。
師云。
未在。
曰瞞別人即得。
師云。
差別用處。
非智眼不能無惑。
子欲洞明佛祖真宗。
須具透關(guān)正眼。
未審如何是透關(guān)正眼。
山振聲一喝。
師云。
具得正眼。
當(dāng)明向上一機。
如何是向上一機。
曰青天日當(dāng)午。
師云。
猶未夢見在。
曰木人拈玉線。
石女度金針。
師云。
從上佛祖不傳之妙。
子作么生領(lǐng)會。
山近前禮一拜。
師云。
轉(zhuǎn)身一句速道將來。
曰雨添山色秀。
風(fēng)來竹影移。
師擬拈拄杖。
山乃一喝。
拂袖而去。
師云。
放子二十棒。
山復(fù)回身近前合掌曰。
謝和尚垂慈。
深錐痛劄。
師云。
子雖有滔天之浪。
且無湛水之波。
山又叉手默然。
師云。
如是如是。
山遂作禮。
僧問有佛處不得住時如何。
師舉起手中拂子。
僧云。
無佛處急走過又作么生。
師放下手中拂子。
云。
會么。
僧云不會。
師云。
兩頭不著。
千圣難窺。
這個且置。
只如古人道藏身處沒蹤跡。
沒蹤跡處莫藏身。
意旨如何。
僧云不即不離。
師云。
不即。
不即個甚么。
不離。
不離個甚么。
僧?dāng)M對。
師打一拂子云。
這虛頭漢。
僧無語。
師宴坐室中。
有勝上座者從外入來。
師云。
是誰。
勝云。
某甲。
師云。
作么。
勝云。
佛殿里拜佛來。
師云。
佛向你道甚么。
勝云。
不曾道。
師云。
你頭不曾點地那。
勝云。
下下點地。
師云。
又謂不曾道。
勝云。
某甲會也。
師云。
你會個甚么。
勝云。
吐露太分明。
師便喝。
勝擬對。
師云。
拄杖不在手。
放汝二十棒。
出去。
天溪凝上座來參。
師云。
不用之乎也者。
父母未生前親切道一句看。
凝云。
千圣覷不著。
師云。
覷不著的是甚么。
凝云。
父母未生前。
師云。
為甚么覷不著。
凝云。
為無蹤跡。
師云。
既謂無蹤跡。
說甚么覷不著。
你在無蹤跡處窠臼。
這個且置。
只如燒了撒了。
你向甚么處安身立命。
凝云。
青山重疊疊。
澗水響潺潺。
師云。
我不問你青山疊疊。
澗水潺潺。
畢竟燒了撒了向甚么處安身立命。
凝云。
日用分明常顯露。
師云。
這虛頭漢。
腳跟尚未點地在。
說甚么顯露不顯露。
凝乃觸禮一拜。
師云亦未在。
凝又擬開口。
師咄云。
你再亂道。
辟破你口門。
凝禮謝而退。
有僧扣師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畢竟是個甚么。
師與僧一掌云。
你道是個甚么。
僧?dāng)M開口。
師以手掩其口。
僧于言下悟旨。
師因消遣。
至韶古音關(guān)房。
以拄杖扣門三下曰。
關(guān)主在么。
韶曰。
他不曾有出入。
誰云在不在。
即開門見師。
乃觸禮一拜。
師曰。
此猶是奴兒婢子之事。
請關(guān)中主相見。
韶乃叉手默然。
師曰。
此則沈寂默去也。
韶曰。
師適來問甚么。
師曰。
問汝關(guān)中主。
韶曰。
喚作寂默得么。
韶遂呈偈曰。
只此寂默非寂默。
非寂默中非亦絕。
渠儂目面已呈師。
動靜何曾有區(qū)別。
師曰。
恁么則子不在關(guān)內(nèi)耶。
韶曰。
弟子見師亦不在關(guān)外。
師以手拍關(guān)門一下曰。
怎奈這個何。
韶擬對。
師叱曰。
汝但于心不生分別。
只個門戶亦無所有。
門戶既非。
則誰在關(guān)內(nèi)誰在關(guān)外耶。
雖然理則如是。
亦不可越他世諦規(guī)矩。
尤不可違其自己志愿。
正好向這無分別無內(nèi)外處。
豎立脊梁。
全機坐斷。
徹底掀翻。
囫圇嚼破。
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可也。
曰言曰行。
可以模范后學(xué)。
抑不負其己靈也。
子其勉而進之。
三載出關(guān)之日。
拄杖子再為汝勘過。
韶遂作禮。
行實 師諱紹琦。
楚山其字也。
姓雷。
唐安人。
九歲出家。
初從玄極和尚。
最后謁東普無際和尚得法。
正統(tǒng)六年。
再見東普。
普問子數(shù)年來住在何處。
曰我所住廓然無定在。
普曰。
汝有何所得。
曰本自無失。
何得之有。
普曰。
莫不是學(xué)得來者。
曰一法不有。
學(xué)自何來。
普曰。
汝落。
空耶。
曰我尚非我。
誰落誰空。
普曰。
畢竟事若何。
曰水。
淺石出。
雨霽云收。
普曰。
莫亂道。
只如佛祖來也不許。
縱爾橫吞藏教。
現(xiàn)百千神通。
到這里更是不許。
曰和尚雖是把斷要津。
其奈勞神不易。
普曰。
克家須是破家兒。
恁么干蠱也省力。
既退。
至晚。
復(fù)召入詰之曰。
汝將平昔次第發(fā)明處告我。
楚山悉具以對。
普曰。
還我無字意來。
曰這僧問處偏多事。
趙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吐露。
翻成特地使人疑。
普曰。
如何是汝不疑處。
曰青山綠水。
燕語鶯啼。
歷歷分明。
更疑何事。
普曰。
未在。
更道。
曰頭頂虛空。
腳踏實地。
普召弟子鳴鐘集眾。
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
所云以提起話頭之日為始事。
一年不悟參一年。
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盡平生不移此志。
直至大悟方名罷參。
至哉言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紹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動止。寡言笑。九歲出家。從玄極和尚學(xué)禪。后獲印于東普無際禪師。正統(tǒng)六年。再參東普。普問。子數(shù)年住何處。曰我所住處。廓然無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無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學(xué)得來者。曰一法不有。學(xué)自何來。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誰落誰空。普曰??思翼毷瞧萍覂骸V镣韽?fù)召入。詰之曰。汝將平昔次第發(fā)明處告我。師悉具以對。普曰。還我無字意來。師偈答曰。這僧問處偏多事。趙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處。曰青山綠水。燕語鶯啼。歷歷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頭頂虛空。腳踏實地。普召弟子。鳴鐘集眾。取袈裟拂子授之。師容止莊重。雖宴居。如對清眾。具擇法眼??彬瀸W(xué)者。百不失一。門徒數(shù)十人。唯寶山金者。深入堂奧。讀師語錄。直捷簡明。不在古人下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楚山禪師。唐安人也。名紹琦。姓雷氏。八歲入鄉(xiāng)校。不假師授而知誦。次載失父。遂棄業(yè)。而學(xué)出世法于玄極通禪師。通愛之。與語輒終日。每至節(jié)要處。不敢犯其詞。乃跪請益。通嘆曰。子根性太利。難于入道。但有疑在。庶可療耳。琦愕然曰。木偶人??扇氲酪?。通笑曰。入道須是木偶人始得。琦憤而趨出。益疑之。經(jīng)晝夜。遂振衣起曰。吾師豈欺我哉。復(fù)入。剖于通前。通獨以掌反覆示之。不領(lǐng)。遂背去。遍參知識。俱不得意。聞無際悟和尚。居普州之東林。東林禪風(fēng)。腰包到者即受。曲折流輩竊非之。琦故往扣焉。曰。上座何住。對曰。廓然無定。曰。有何所得。對曰。本來無失。何得之有。曰。學(xué)將來底。堪作甚么。對曰。一法不有。學(xué)自何來。曰。汝落空耶。對曰。我尚非我。誰落誰空。曰。畢竟如何。琦曰。水淺石出。雨霽云收。悟公笑曰??v汝橫吞藏教?,F(xiàn)百千神通。其如老趙州無字公案。怎生消繳。琦又擬對。悟公連叱退之。琦大慚。數(shù)日不敢仰視。忽聞凈板鳴。豁然蕩盡廉纖。急披衣禮謝。悟肯之。遂以斷橋源流。囑琦行化。當(dāng)是之時。斷橋之脈微矣。及悟公繼響。而得法者僅七人。惟琦出世最晚。初領(lǐng)天柱。遷皖山。又投子后主成都之天成寺。裔葉翻茂。為大振焉。得其法者。又十六人。有祖玠侍者。齒最少。號圭庵。事琦甚謹。叢林憚其嚴厲。敬其慧識。以香林遠方之一日童子進茶。琦啜罷。顧童子曰。人道汝憨耶。玠曰。它亦有乖處。琦曰。何以見得。玠呼接盞。童子近前。琦曰。道得即還你。無對。琦乃顧玠。玠曰。只者無言語處。不隔纖毫。琦曰。因甚道不得。玠呼童子何不問訊。童子問訊。琦度盞。童子接之。珍重而去。玠曰。道他無語得么。琦曰。只如者童子。恁么端的。是無明使然耶。法性如是耶。曰。迷則積劫無明。了則本來佛性。琦曰。恁么他是知有。是不知有。曰。他若知有則不為迷因。不知有番為隔礙。琦曰。子還有知也無。曰。祖玠不知有。曰。既不知有。何以知宗。玠曰。圣人若知。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則同圣人。曰。子看老僧。是知不否。玠曰。臨機大用。舉必全真。說甚知有不知有。曰。只如老僧。即今一語一默。剖析是非。分別名相處。與適來童子。見識是同是別。玠曰。擇法智眼。無作妙用。體性雖同。用處縣隔。曰。既云擇法。安能無作乎。玠曰。智炤非識。妙用非有。用既非用。作亦非作。雖分別。實無分別之能也。曰。今對萬法。境相差殊。一一明了。不具分別可乎。玠曰。教不云乎。如我按指海印發(fā)光。圓明了知。不繇心念。琦曰。善哉??芍^鵝王擇乳矣。未幾。玠膺疾。琦下視之。值心上座在側(cè)。琦因問曰。如何是心。玠曰。開口不容情。曰。未在。玠顧心曰。何不作禮。心便珍重。玠曰。呈似了也。曰子既如是。還能覿體頌出乎。玠對曰。祖師心印若為傳。有語分明。不在言能向機前親領(lǐng)得。海門撐出釣魚船。琦曰。珍調(diào)四大。饒益將來。一日玠疾革。作呻吟聲。琦問曰。子平日得力句。到此還用得著么。對曰。用得著。曰。既用得著。叫苦作么。曰。痛則叫。癢則笑。琦曰叫與笑者。復(fù)是阿誰。曰。四大無我。叫者亦非真。寂體中實無受者。琦曰。主人公。即今在甚么處。曰。秋風(fēng)不扇。桂蕊飄香。琦曰。恁么則遍界絕遮藏也。曰。有眼覷不見。琦曰。只如三寸。氣消時向甚處。安身立命。對曰。雨過天晴。青山依舊。曰。從今別后。再得相見否。對曰。曠劫不違。今何有間。曰。子不病耶。對曰。病與不病??偛幌喔?。琦執(zhí)玠手曰。此是甚么。玠曰。是祖玠手。曰。祖玠是誰。曰。玠固非我。亦不離我。琦乃嘆曰。善哉。妙契無生。徹證真常。子雖妙年。死亦何憾。玠遂合爪謝曰。與祖玠趲。將龕子來。琦命舁龕至。玠顧左右。曰吾當(dāng)行矣。整衣龕坐化去。玠化后。天成之話大行。時蜀多義學(xué)?;ヒ詣倭酉啾攘?。琦一以心宗揭之。而小大俱圓。有問。祖師西來意。則答曰。海神撒出夜明珠。又問祖師西來意。曰。雪消山頂露。風(fēng)過樹頭搖。又問如何是直指事。答曰。玉欄桿上石獅子。紅藕花間白鷺鷥。又問如何是摩醯正眼。琦喝之。又問不涉寒暑是甚么人。琦亦喝之。琦愛以無字問僧。有對曰。風(fēng)吹秋月冷。雪壓老梅寒。又僧對曰。出匣吹毛劍。寒光射斗牛。又對曰。無孔鐵錘當(dāng)面擲。琦皆喜之。后示疾。諸山訊候。有進曰。和尚還有不了公案么。琦展掌曰。會么。擬對。琦喝住曰。今年今日。推車掛壁。撞倒虛空。青天霹靂。阿呵呵。泥牛吞卻老龍珠。澄澄性海漚花息。瞑目而寂。時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贊曰。楚山行化。當(dāng)明運昌隆之際。純以心性禪。應(yīng)接群機。以故。門下一時龍蟠鳳翥焉。乃至祖玠輩。風(fēng)鬯春枝節(jié)節(jié)是。令見者聞?wù)摺D簧裢?。但不再傳其緒俱??。豈慈父欲子食藥而愈疾。遂稱沒于他方也耶。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七
同時有妙修,臨海人。
年方志學(xué),便解超麈,后參名山,時有證悟。
及至國清,沈淪爨下,四十馀年。
冬夏一破衲,而濟人之急,恤人之病,視力所至,唯恐弗及。
平昔寡言笑,無事則手持貫珠,佛號喃喃,在心在口。
一日忽語人曰:“今后七日,吾當(dāng)去矣。
”遂不飲不食,長坐繩床,如期而寂,壽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