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清順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楊則之,字彝老,昆山(今屬江蘇)人(《至正昆山郡志》卷四)。
曾學詩于西湖釋清順,學禪于大覺釋懷璉。
有《禪外集》,已佚。
事見《中吳紀聞》卷六。
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四
道琛(一○八六——一一五三),俗姓彭,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學于息庵。會高宗幸溫州,建資福院,丞相呂頤浩以道琛應詔。前后三坐道場,化緣不衰。晚主南湖,為第八代祖師。紹興二十三年卒,年六十八。謚曰圓辯。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三,《釋門正統(tǒng)》卷七。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道琛。
溫之樂清彭氏子。
母夢紫氣縈身而生。
年十八具戒。
學教于息庵。
微言妙旨。
一聞便領(lǐng)。
歸鄉(xiāng)弘法。
適高宗幸永嘉。
有旨。
以林靈素故居。
為資福院。
丞相呂頤浩。
以師應詔。
凡前后三坐道場。
化緣不衰。
于禪定中。
見四明垂示。
行法華懺。
感普賢放光。
自是慧辯益進。
一日講至六羅漢義。
學者請說。
斥之曰。
小乘法相。
說之何益。
當為說經(jīng)王義。
聯(lián)翩三日。
一語無重。
以紹興二十三年示寂。
說偈曰。
唯心凈土。
本無迷悟。
一念不生。
即入初住。
謚曰圓辯。
師高德碩行。
與雪竇大圓。
育王諶二禪師。
為道交。
二老深敬之。
實有以動之。
不徒辯說而已。
師居山匱糧。
嘗以僧伽梨。
質(zhì)米于市。
夜見流先煜煜。
送還光乃已。
苦無水。
指工鑿之。
泉隨鑿涌。
樂清江岸。
每以頹倒為患。
咸謂鬼物所釁。
師為神授戒。
后遂凝然無恙。
其將主南湖也。
門人清順
夢延慶諸祖來謁。
侍者持位圖于傍。
而缺第八。
指問之。
對曰。
汝師將補其處。
及后居南湖。
果第八世。
噫。
豈偶然哉。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道琛,賜號“圓辯”。姓彭氏,樂清人也。母夢紫氣縈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學律儀,未幾,去從息庵于法明,微言妙旨,一聞便領(lǐng)。后至南湖依圓照,既歸鄉(xiāng),出主廣濟,十二年遷廣慈。宋建炎三年,車駕幸永嘉,有旨以林靈素故居為資福院,丞相呂頤浩以琛應詔。嘗以僧伽黎質(zhì)米于市,夜見流光煜煜,旦即奉還。山居無水,指工鑿井,得古磚,有天康字,泉涌其下。嘗專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凈土,一而已矣。良以彌陀悟我心之寶剎,我心具彌陀之樂邦。雖遠而近,不逾一念。雖近而遠,過十萬億。譬如青天皓月,影臨萬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際,自然照映?!迸加诙ㄖ幸娨焕纤蓿欀^之曰:“吾四明也?!北泱@,喜作禮曰:“琛于一家習氣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弊鹫呤卓现?。及覺,心地豁然,自是言教觀者皆稟為正則。宋紹興十二年,圓照退老,舉琛以代,寺經(jīng)虜寇焚蕩之馀,琛誠心感格,施者自歸。歲月之間,棟宇悉備。因行法華三昧,感生異光,慧辯益弘。郡大旱,請禱雨,琛以時政苛猛為言,守大感寤,出囚徒數(shù)百人,是夕大雨。有久病,為說法施食,病多愈。與雪竇大圓禪師道交最深。嘗為說經(jīng)王義及六即義,聯(lián)翩三日,一語不重。紹興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眾諷經(jīng),晝夜不絕。眾聞異香盈室,乃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凈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未終,嗒然坐亡。留龕彌月,顏體如生。葬于崇法塔側(cè)。
趙之符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5—1686 【介紹】: 清順天武清人,字爾合。
順治十六年進士。
授戶科給事中,累遷鴻臚寺卿,擢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自始仕至罷官凡二十年,居諫諍者十三年,以直著稱。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八
釋仁里,字尊美。
姓王氏,邵陽人也。
生性淳樸,幼失恃怙,早歲祝發(fā)青云山。
年二十,受具于岐山恒志。
志宗規(guī)嚴厲,不稍寬假仁乘戒俱,急冤親等,慈杜多行,成道譽漸著。
光緒初,邵北緇素于白云巖辟創(chuàng)毗盧寺,迎仁主之。
此地林壑幽險,風氣渾噩,未幾禪侶蒸蒸竟成叢席。
邵城東有點石庵者,自顓愚禪師開化后已,百有馀年,風雨剝落,棟宇將傾。
庵眾乞仁主持,再弘悲愿,不數(shù)稔殿閣巍巍,照耀山谷。
丁未冬傳戒于毗盧,得新學一百九十馀人,誘掖孜孜不倦津梁。
獨以寺無大藏,學子雖勤,莫窺秘要。
庚戌夏,詣闕請經(jīng),繞道名山,再經(jīng)霜雪,始達京都。
時寄禪敬安主天童,邀之入山度夏,及其行也。
并勖以詩,多敘其平生懿行,有可采者,略云“多生忍辱運悲深,刀割香涂不動心。
蚤虱紛紛來乞食,舍身為彼立叢林。
”蓋仁嘗蚤蛩滿衣,或為去之。
仁笑謝曰:“我已舍身,為彼立叢林,奈何遷去,違我本愿。
”又,“錫杖繩床手自將,廣行方便作津梁。
欲知德被?蟲細,看取隨身漉水囊。
”仁恐水中有蟲,先以紗囊漉之,始飲故云。
又,“聞師行腳宿山庵,饑吃拳頭味亦甘。
月出窺園猶拔草,令人思念每生慚。
”仁嘗行腳至一庵投宿,拒而不納,棒喝隨之。
仁竟怡然順受,月出猶為之除草。
庵主感悟向之禮謝。
其居點石也,每苦乏絕,而仁四來不拒一粒同餐,禪誦自若,故詩又云:“點石庵中苦異常,平居十日九無糧。
唯將一滴??溪水,散作醍醐上味嘗。
”寄禪贈詩十四章,多不備錄,錄其紀實者。
仁雖專心持念,而禪景清超,亦時動吟興。
《除夕》云:“清間佳趣在林泉,淡薄風光不世緣。
瓦灶通燒松火煖,砂鐺爛煮菜根鮮。
從來處富爭濃艷,自古居貧淡爨煙,輸我山僧忘歲月,不知明日又新年。
”癸丑臘初,偶有不適靜坐,二十日,沐浴更衣,合掌西向,一聲佛號,遽辭塵世。
癸丑歲十有二月二十三日巳時也,壽七十有五,臘五十有五,塔于庵左。
仁堅忍精進,形容枯寂,口期期若不能言,而筆下灑灑千言立就,長坐不臥者,五十馀年。
冬夏一衲,不蓄私財。
參父母未生前句得悟后,即翹心凈土,四十年不二心力,故說法示眾以念佛為指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