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忠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戒修,住成都府信相寺。
為南岳下十六世,大溈牧庵法忠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號石窗叟,俗姓林,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幼于棲真禪院祝發(fā),師事則韶,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受具戒。歷住光孝、能仁、報恩、雪竇、瑞巖諸寺。孝宗淳熙八年卒,年八十。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覺禪師法嗣。事見《攻愧集》卷一一○《瑞巖石窗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四、《補續(xù)高僧傳》卷九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四二九八
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號石窗叟,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林氏。年十五出家,后從天童正覺禪師問道,既而遍參諸識。歷主光孝、能仁、報恩、瑞巖諸寺。淳熙八年八月卒,年八十。見《攻愧集》卷一一○,《補續(xù)高僧傳》卷九。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恭。
自號石窗叟。
奉化林氏子。
其母感胡僧入夢而生。
落發(fā)受具戒。
習南山律于湖心寺。
聞天童宏智名往從。
問道。
兄事暉自得。
晝夕危坐。
一日坐殿廡間。
偶聞僧語。
入耳清徹。
豁然開悟。
流汗浹體。
宏智。
詰以所得非謬。
命居侍職。
既而遍參諸識。
見閑萬年。
萬年試為問。
師掩耳出。
草堂清公不許。
暫到入室。
師直造前。
奪拂子擲地上而出。
一眾駭異。
黃龍忠。
置界方槌拂于香案上。
勘驗學者。
師謂其侍者曰。
和尚此一絡索作何用。
少頃一一拈起。
問。
過一機不來。
莫言不道。
侍者白。
乃撤去。
三年復歸天童。
主藏鑰。
為第一座。
分座說法。
宏智所舉宗要。
師不為茍合。
智愛而畏之。
紹興二十三年。
光孝虛席。
越帥移書宏智。
求一本色人補處。
智以師應命。
會應天塔壞。
或請舍去。
師曰。
非我尚誰為耶。
塔成。
始行遷能仁。
隆興改元。
侍郎趙公守四明。
迎主報恩。
虜燼之馀。
前人興造。
所未備者。
皆成之。
軒敞宏大。
遂為一城蘭若之冠。
乾道六年。
退居小溪之彰圣。
明年榮陽郡王。
起住瑞巖。
辟舍宇以安眾。
開山田以足食。
建杰閣。
奉圓通大士。
輪奐甚美大。
參范公請移雪竇。
自得暉。
歸自凈慈。
遂以雪竇還之。
復居瑞巖。
淳熙八年八月。
示微疾。
戒弟子。
毋以藥石累我。
我將行矣。
以書招自得。
來相見如平時。
付以后事。
作書遺別諸士大夫。
并常往來者。
遲明升座。
說偈而逝。
壽八十。
臘五十九。
師天姿挺特。
持律甚嚴。
累主大剎。
起居寢食。
率與眾共。
不務緣飾。
無他嗜好。
峭直骨鯁。
不借人以辭色。
有道者。
力加提引。
慧而狂者。
必叱之。
臨安凈慈空席。
力請。
乃航海以避命。
皇子魏王作牧。
每加禮敬。
欲訪師山間。
辭曰。
路遠而險徒勞耳。
蓋其嚴冷類此。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印肅(一一一五~一一六九),號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
六歲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開元寺受戒。
游湖湘,謁大溈牧庵忠公,有省。
十三年,歸壽隆。
二十三年,主慈化寺。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營梵宇。
五年卒,年五十五。
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卷上《年譜》、《悟道因緣》、《塔銘》。
 印肅詩,輯自《普庵印肅禪師語錄》,編為三卷。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印肅。
號普庵。
袁州宜春余氏子。
生六歲。
夢一僧點其心。
曰他日當自省。
既覺以臆示其母。
見當心有一點。
紅瑩大如櫻珠。
未幾。
從壽隆院賢公出家。
年二十七。
落發(fā)具戒。
師容貌魁奇。
智性巧慧。
賢。
器之。
勉讀法華。
師曰。
嘗聞諸佛元旨。
必貴了悟。
數(shù)墨巡行。
何益于事。
遂辭師。
游湖湘。
牧庵忠公于大溈。
問。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豎起拂子。
師遂有省。
尋歸受業(yè)院。
院有鄰寺慈化者。
眾請住持無嘗住。
師布衾紙衣。
調(diào)粥二時。
禪寂外。
唯閱華嚴經(jīng)論。
忽大悟。
遍體汗流。
喜曰。
我今親契華嚴境界。
述頌曰。
捏不成團撥不開。
何須南岳又天臺。
六根門首無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來。
自后發(fā)為語句。
動悟幽顯。
有不期然而然者。
一日忽一僧冒雪至。
師目之。
喜曰。
此吾不請友也。
拉與寂坐。
交相問答。
或笑或喝。
僧曰。
師再來人也。
不久當大興吾教。
乃指雪書頌而行。
自是慕向者眾。
師隨宜說法。
或書偈與之。
有病患者。
折草為藥。
服之即愈。
或有疫毒人跡不相往來者。
與之頌。
咸得十全。
至于祈禳雨晹。
伐怪木。
毀淫祠。
靈響非一。
繇是。
鼎新梵宇。
或問師修何行而得此。
師當空一畫。
云會么。
云不會。
師曰。
止止不須說。
將化。
書偈于壁。
集眾垂示曰。
諸佛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入吾室者。
必能玄契矣。
善自護持。
無令退失。
索浴跏趺而逝。
乾道五年七月也。
世壽五十五。
僧臘二十八。
塔全身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普庵禪師。
名印肅。
政和乙未冬。
生于袁州宜春。
余姓肅生。
祥光燭天。
蓮生道周。
異香遠馥。
襁褓中即善世言。
夢異僧點其胸曰。
汝他日當自省去在。
即寤白母王氏。
視胸有赤點。
如含桃狀。
王氏恍悟初徵。
遂舍肅于壽隆寺。
師事沙門賢公。
賢嘗授以法華經(jīng)。
肅曰。
諸佛玄旨。
貴悟于心。
數(shù)墨循行。
何益乎道。
賢大驚。
以大器期之。
遂遣行腳。
侶戒修謁牧庵忠于溈山。
度嶺。
望叢谷中。
有跨黃犢人。
近之則忠公所跨者虎也。
修擬避。
肅下腰包。
進前不審。
微笑以手西指。
令其前行。
將及寺門回望。
忠公策杖而來。
失虎所在。
二人具威儀。
請益于。
曰。
何遲乎。
望汝久矣。
肅進曰。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以拂示之。
肅有省。
時年二十九矣。
歸壽隆。
袁州尹夢金甲人告曰。
普庵大士。
行道時至。
言訖。
天光五色。
尹驚異。
適劉長者亦感異徵。
捐資鼎建大伽藍。
袁尹俾物色于壽隆。
請肅主之。
號曰大慈化寺。
肅既居慈化。
楮衣糲食。
脅不沾席。
十有二年。
一日誦華嚴論。
至達本忘情知心體合。
通身汗流。
乃大聲示眾曰。
我今親契華嚴法界矣。
李公長者。
于此大經(jīng)之首。
痛下一椎。
擊碎三千大千世界。
如湯消雪。
不留毫發(fā)。
許于后進作得滯礙。
普庵一見。
不覺吞卻五千四十八卷。
化成一氣。
充塞虛空。
方信釋迦老子出氣不得之句。
然后破一微塵。
出此華嚴大經(jīng)。
遍含法界。
無理不收。
無法不貫。
便見摩耶夫人是我身。
彌勒樓臺是我體。
善財童子是甚茄子。
文殊普賢是我同參。
不動道場遍周法界。
悲涕歡喜踴躍無量。
大似死中得活。
如夢忽醒。
良久云。
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
即說偈曰。
捏不成團擘不開。
何須南岳又天臺。
六根門首無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來。
復謂心齋圓通二子曰。
達本情忘知心體。
合汝作么生會。
二人各以頌呈。
肅不諾。
乃引聲長吟。
以示之曰。
先天先地。
何名何樣。
阿曼陀無物比況。
觸目菩提。
自是人不肯承當。
且輪回滯名著相。
圓融法界無思無想。
廬陵米不用商量。
血脈才通。
便知道擊木無聲。
打虛空盡成金響。
又曰。
柏庭立雪一場敗缺。
了無為當下休歇。
百匝千圍但只者孤圓心月。
不揩磨鎮(zhèn)常皎潔。
無馀無欠。
無聽無說。
韶陽老只得一橛。
十圣三賢聞舉著。
魂消膽裂。
惟普庵迥然寂滅。
俄有異僧。
名稱道存。
冒雪而來。
肅大喜。
互相徵詰。
棒喝交馳。
心心密契。
存合爪嘆曰。
師再來人也。
大興吾道。
非師而誰。
乃指雪書頌而別。
于是肅大唱佛眼宗旨。
蓋其師牧庵忠觀水磨。
發(fā)明心要于佛眼拂下。
后嘗以白木劍。
迫死心禪師。
死心引頸而笑。
作舞而出。
故馮濟川曰。
佛眼磨頭悟法輪之常轉(zhuǎn)。
死心室內(nèi)容慧劍以相揮。
出入江湖。
人莫測之。
宣和間。
湘潭大旱。
禱雨不應。
躍入龍淵。
呼曰。
業(yè)畜當雨一尺。
雨隨至。
時以佛僧目
肅既見后。
亦以神異。
利濟含靈。
藏污耐垢。
不知有己。
演釋談章咒。
旋天地。
轉(zhuǎn)陰陽。
世盛傳之。
布于弦譜。
而弭災焉。
至其異跡。
不可勝紀。
有問曰。
師修何行業(yè)。
而得此三昧。
肅當空一畫云。
會么。
曰。
不會。
肅曰。
止止不須說。
歸宗賢禪師曰。
慈化乃吾黨黃鐘也。
惜哉時流獨傳其跡耳。
肅道滿異邦。
義學竊疑。
其宗趣莫詳。
肅憫而說偈曰。
蒼天蒼天。
悟無生法。
談不說禪。
開兩片皮。
括地該天。
如何是佛。
十萬八千。
一日書偈方丈西壁云。
乍雨乍晴寶象明。
東西南北亂云深。
失珠無限人遭劫。
幻應權機為汝清。
乃結跏趺坐。
令侍者鳴鐘眾集。
瞑目而逝。
時乾道己丑年。
七月二十一也。
贊曰。
荻葦之間。
病鳥棲焉。
六合之外。
曲士藐焉。
故肅公現(xiàn)三頭六臂。
而傳持祖道。
其心良苦矣。
悠悠者獨以神通見推。
則公之大慈悲愿足乎否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