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景元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云,住別峰寺,為南岳下十六世,此庵景元禪師法嗣。
有《別峰云和尚語》。
事見(《續(xù)古尊宿語要》卷六。
今錄詩四十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76 【介紹】: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習經(jīng)論學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問答無滯,機鋒峻發(fā)。孝宗乾道中,居臨安靈隱寺。帝屢召入內(nèi)殿,咨論法要,賜號佛海大師。淳熙中,說偈預示終期,安坐而逝。
全宋詩
釋慧遠(一一○三~一一七六),號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屬四川)人。年十三隸藥師院為僧,后依靈巖徽禪師。會圓悟領(lǐng)昭覺,往見之,得悟,機鋒峻發(fā),眾目為鐵舌遠。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詔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補靈隱。曾召入禁中,賜號佛海禪師。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為南岳下十五世,天寧佛果圓悟克勤禪師法嗣。有齊已等編《瞎堂慧遠禪師廣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周文忠集》卷四○《靈隱佛海禪師遠公塔銘》?!?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圻h詩,以輯自《佛?;圻h禪師廣錄》卷一至卷三者編為卷一,以見于《廣錄》卷四者編為卷二,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遠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和尚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復領(lǐng)旨住昭覺遠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忽頓悟仆于眾。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遠曰。禍不入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捧也未。遠又喝。悟連喝兩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峻發(fā)無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huán)。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頹頂脩羅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叉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遠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眾說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爾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領(lǐng)旨住昭覺。遠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忽頓悟。仆于眾。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遠曰。禍不入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棒也未。遠又喝。悟連喝兩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峻發(fā)。無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huán)。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禿頂修羅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又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遠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雅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慧遠。號瞎堂。眉山金流鎮(zhèn)彭氏子。年十三。??藥師院為僧。聽習經(jīng)論。棄而依靈巖?;展?。微有省發(fā)。會圓悟領(lǐng)昭覺。師即之聞。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師大悟。仆于眾。眾掖之。師乃曰。吾夢覺矣。自是機鋒峻發(fā)。眾目為鐵舌遠。圓悟順寂。師東下。屢遷名剎。繇虎丘。奉詔住皋亭崇光。時孝宗留心空宗。召師入對選德殿。或入內(nèi)觀堂見。必延坐進茶。稱師而不名。禮數(shù)視諸師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聞鐘聲遂覺。未知夢與覺如何。師曰。夢覺無殊。覺心不動。上曰。夢幻既非。且鐘聲從何處起。師曰。從陛下問處起。上曰。然則畢竟如何。免得生死。師曰。不悟大乘。終不能免。曰。如何得悟。師曰。本有之性磨之。歲月自然得悟。曰。悟后如何。師曰。悟后。始知今日問答皆非。曰。一切處不是后如何。師曰。脫體現(xiàn)前。更無可見之相。上首肯之。賜號佛海禪師。一日車駕幸其室。室掛行道影。上指問師曰。此是水墨空塵。而真者安在。師叉手近前曰。春氣和暖。恭惟圣躬萬福。上大笑。因書贊焉。師一身系法門之望。奇言妙句。傳播諸方。學者云奔川委。視師所在為歸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眾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汝。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傳而疑之。至期諸王卿相皆至。師升座說法。遂入方丈扄閉。師舊蓄一猿。頗馴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眾窺窗隙聲息并無。惟見猿持卷侍側(cè)。亟入師已逝矣。猿書。乃辭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光。鴉飛不度。留七日顏色不變。塔全身于寺之烏峰。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瞎堂禪師者。
名慧遠。
生眉山之彭氏。
為圓悟禪師之晚子也。
圓悟復領(lǐng)昭覺時。
年老。
乃以化柄屬之門賢。
其門賢已播海內(nèi)矣。
以故摩竭之令。
復行于昭覺。
而遠新從靈崖來。
靈崖為徽禪師所居。
得起鐵拂為首座。
敲唱黃龍宗旨。
遠事之二載。
于徽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屢誘掖之。
遠無留意。
乃抵昭覺。
侯十日。
始得通謁于悟公。
公與語大奇之。
嘆曰。
吾道未衰也。
許遠得非時入室。
遠每大跪請益。
公但笑曰。
將謂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遠屏氣自失。
不敢進言。
一日聞舉龐居士不與萬法為侶因緣。
大徹其旨越眾進問曰。
凈裸裸空無一物。
赤骨立貧無一錢。
戶破家殘。
乞師賑濟。
公曰。
七珍八寶一時拿。
曰賊不入謹家之門。
公曰。
機不離位。
墮在毒海。
遠便喝。
公以拄杖擊禪床曰。
吃得棒也未。
遠又喝。
公連喝兩喝。
遠作禮趨而去。
自此機發(fā)莫禦。
叢林共加其號。
為鐵舌遠。
遂與元布袋輩齊名。
紹興間。
嵋守請居象耳山。
不赴。
未幾圓悟順世。
遠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繼之者誰。
高臥北窗。
顧可得耶。
扁舟出峽。
抵淮南開化龍蟠。
遷瑯琊。
繇瑯琊遷普濟。
繇普濟遷定業(yè)。
繇定業(yè)遷光孝。
歷十八載。
名輩歸之。
僧問。
即心即佛時如何。
遠曰。
頂分丫角。
非心非佛時如何。
曰。
耳墮金環(huán)。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禿頂修羅舞柘枝。
又問。
浩浩塵中如何辨主。
遠曰。
木杓頭邊鐮切菜。
莫便是和尚為人處也無。
曰。
研槌撩馎饦。
又問。
不與萬法為侶。
是甚么人。
遠曰。
腳踏轆轤。
曰。
庵里人為甚不知庵外事。
遠曰。
拄杖橫挑鐵蒺藜。
又問。
昔有一秀才。
作無鬼論。
論成。
鬼叱曰。
爭柰我何。
意作么生。
遠以手斫額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鵓鳩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遠曰。
自領(lǐng)出去。
曰。
東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遠曰。
初三十一不用擇日。
曰。
十二時中如何用心。
遠曰。
蘸雪吃冬瓜。
其機海無涯。
約多類此。
又過南岳寓南臺。
是時璉禪師住龍王。
與方廣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語曰。
此間壁立萬仞。
遠來何所措足乎。
故請升座。
設(shè)三十馀問。
皆從上誵訛。
險節(jié)關(guān)棙。
遠畢酬之。
辭旨超倫。
璉等屈服。
欲以名剎居遠。
遠不顧。
東隱天臺。
來往國清護國鴻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遠。
又奉旨歷崇光靈隱二處。
孝廟常召見。
咨詢法要。
加號佛海禪師。
名儒日繞座下。
以居士身而嗣法者。
則有內(nèi)翰曾開知府葛郯。
郯號信齋。
聞遠發(fā)揮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頌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鳳樓前山突兀。
艷陽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遠曰。
公見處只可入佛。
難入魔在。
郯愕曰。
何也。
遠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郯乃領(lǐng)旨。
曾開字天游。
久升圓悟大慧之堂。
聞風來訪。
故問曰。
如何是善知識。
遠曰。
露柱燈籠。
貓兒狗子。
曰。
為甚贊即歡喜。
毀即煩惱。
遠曰。
侍郎曾見善知識否。
開變色曰。
三十年參方。
何言不見。
曰。
向煩惱處見。
向歡喜處見。
開擬議。
遠喝之。
開復擬進語。
遠搖手曰。
開口底不是。
開愧汗透重襟。
遠召曰。
侍郎向甚處去也。
開猛省踴躍。
說偈曰。
咄哉瞎驢。
叢林妖孽。
震地一聲。
天機漏泄。
有人更問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遠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在嶺南。
因閱遠語錄。
大駭曰。
老師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圓悟所付法衣。
寄贈之。
于是江湖以為。
遠公見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眾曰。
淳熙二年。
閏季秋九月旦。
鬧處莫出頭。
冷處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總作貴人。
教誰賣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毀不可贊。
體若虛空沒涯岸。
相喚相呼歸去來。
上元定是正月半。
時都下喧傳。
頗疑之。
遂達上聽。
至期無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競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遠命侍者。
并赴堂。
及齋畢。
寢室窅然。
白氣氤氳。
侍者入帷。
見猿行者手捧卷莊立榻前。
遠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視之。
乃辭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錘。
掀翻露布。
突出機先。
鴉飛不度。
四眾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顏不少異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夏。
遠公素蓄一黑猿。
馴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脫去。
其小師道濟及緇素。
奉遠公塔于寺之烏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側(cè)焉。
贊曰。
姬氏曰貞勝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如赤帝子斷蛇。
而神姥夜號。
其出沒縱橫。
與五祖演公類也。
此妙喜寧不望風而駭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慧遠,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復住昭覺,遂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頓悟,仆于眾中,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敝烈剐?,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蔽蛟唬骸捌哒浒藢氁粫r拿?!边h曰:“禍不入謹家之門?!蔽蛟唬骸皺C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棒也未?”遠又喝,悟連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俊發(fā),無所抵午。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鄙唬骸胺切姆欠饡r如何?”“耳墜金環(huán)?!鄙唬骸安皇切?、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頹頂修羅舞柘枝。”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钡墼唬骸叭绾蔚梦??”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钡墼唬骸拔蚝笕绾??”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钡凼卓现5塾衷唬骸凹葱募捶鹑绾??”遠曰:“目前無法,陛下以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叉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边h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钡蹛偅n“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眾說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泵髂暾?,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63 【介紹】: 宋僧。蘄州人,俗姓江,號應庵。年十七出家,侍虎丘隆禪師,通徹大法。晚居明州天童寺,機辯明妙。世稱曇華與宗呆為二甘露門。
全宋詩
釋曇華(一一○三~一一六三),號應庵,俗姓江,蘄州黃梅(今屬湖北)人。年十七于東禪寺去發(fā)。首依隨州水南遂禪師。歷謁湖南北、江東西諸老宿。至云居,禮圓悟禪師。入蜀,往見彰教紹隆,侍隆移虎丘。辭游諸方,初分座于處州連云寺,繼住處州妙嚴寺。歷住衢州桐山明果寺,蘄州德章安國寺,饒州報恩光孝寺、薦福寺、寶應寺,婺州寶林寺、報恩光孝寺,江州東林太平興隆寺,建康府蔣山太平興國寺,平江府報恩光孝寺,兩住南康歸宗寺,末住明州天童山景德寺。孝宗隆興改元卒,年六十一。為南岳下十六世,虎丘紹隆禪師法嗣。有宋守銓等編《應庵曇華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宋李浩撰《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曇華詩,以輯自《語錄》卷一至卷六之詩編為卷一,以見于《語錄》卷一○之詩為卷二。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四七
曇華(?——一一六三),號應庵,黃梅(今湖北黃梅)人,江(一作汪)氏子。年十七出家,住明州天童寺,紹興末住平江府光孝寺。隆興元年卒。見《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曇華字應庵。
蘄州汪氏子也。
生而奇杰不類凡兒。
年十七依于東禪薙發(fā)。
首謁遂和尚略得染指法味。
于是遍參知識。
靡所契證。
聞圓悟住云居煅煉學者。
華往禮依侍。
悟乃痛與錐剳。
值悟返蜀指見虎丘隆禪師。
侍一載頓明大事。
已而訪此庵元命分座。
于是開堂妙嚴。
遷歸宗。
時大慧在梅陽。
有僧傳華示眾語。
大慧見之極口稱嘆。
復寄偈曰。
坐斷金輪第一峰。
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
報道楊岐正脈通。
虎丘忌日拈香曰。
生平?jīng)]興撞著這無意智老漢。
做盡伎倆湊泊不得。
從此卸卻干戈。
隨分著衣吃飲。
二十年來坐曲錄床。
懸羊頭賣狗肉。
知他有甚憑據(jù)。
雖然一年一度燒香日。
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
世稱華與杲二甘露門。
嘗戒徒眾曰。
衲僧著草鞋。
住院何事口如黿蛇惡窟乎。
宋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東山。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應庵禪師。
諱曇華。
北宋徽宗崇寧癸未。
生于楚黃江氏。
神彩炳異。
識度持重。
年十七。
具決定志。
津濟群品。
棄家得道于虎丘隆公。
隆先妙喜。
受印于佛果。
佛果嗣法東山演禪師。
而應庵為東山之四世也。
當時推二甘露門。
謂楚西有應庵。
浙東有妙喜。
妙喜謫梅楊。
有傳應庵法語至者。
妙喜譽不容口。
以偈柬曰。
坐斷金輪第一峰。
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
報道楊岐一脈通。
應庵之語曰。
九年面壁。
壞卻東土兒孫。
只履西歸。
鈍置黃面老子。
以拄杖畫一畫云。
石牛橫古路。
一馬生三寅。
又曰。
十五日以前水長船高。
十五日以后泥多佛大。
東海鯉魚打一棒。
雨似盆傾。
直得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眾生悉皆歡喜。
謂言打者一棒。
不妨應時應節(jié)。
山僧不覺通身踴躍。
遂作詩一首。
舉似大眾。
蜻蜓許是好蜻蜓。
飛來飛去不曾停。
被我捉來。
摘卻兩邊翼。
恰是一枚大鐵釘。
又曰。
飯籮邊漆桶里。
相唾饒你潑水。
相罵饒你接嘴。
黃河三十年一度清。
蟠桃五百歲一次開花。
鶴勒那咬定牙關(guān)。
朱頂王呵呵大笑。
歸宗五十年前有一則公案。
今日舉似諸人。
且道是甚么公案。
王節(jié)級失卻帖。
又曰。
參禪人切忌錯用心。
悟明見性是錯用心。
成佛作祖是錯用心。
看經(jīng)看教是錯用心。
行住坐臥是錯用心。
吃粥吃飯是錯用心。
屙屎送尿是錯用心一動一靜一往一來是錯用心。
更有一種錯用心。
歸宗不堪與諸人說破。
何故。
一字入公門九牛車不出。
其前后語要。
約類如此。
僧問。
秖者是埋沒自己。
秖者不是孤負先圣。
去此二途。
和泥合水處。
請師速道。
曰。
玉箸撐虎口。
僧曰。
一言金石談來易。
萬事鴻毛脫去輕。
曰。
莫謾老僧好。
侍郎季浩擬達所畜。
應庵驟起。
揕其胸曰。
死后向甚處去。
浩噤不能發(fā)。
應庵叱退之。
浩不旬日。
徹見臨濟宗旨。
其妙密鉗錘。
又類如此。
故一時無表里貴賤。
耆艾飽參。
經(jīng)其爐韛。
無不汗下心死。
隆興改元五月。
虎丘忌晨。
應庵拈香曰。
平生沒興。
撞著無意智老和尚。
做盡伎倆。
湊泊不得。
從此卸卻干戈。
隨分著衣吃飯。
二十年來坐曲錄床。
縣羊頭賣狗肉。
知它有甚憑據(jù)。
一年一度燒香日。
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
已而以叢林。
囑累教授嚴康朝。
以滹沱正宗。
分付密庵咸杰。
次月將告寂。
猶掛牌入室。
或以偈請。
應庵呵曰。
吾長笑諸方所為。
而自蹈之耶。
區(qū)分院事。
洪纖不遺。
趺坐遷化。
世齡六十一。
僧夏四十三。
塔于玲瓏巖之外岡。
未踰月。
妙喜亦遷化。
初應庵道既通聞。
此庵元布袋住連云。
深山廣澤。
衲子難近。
徒步訪之。
故為分座。
而連云之風立震。
已而主明果。
則雪堂每過。
盤桓永夜。
間有竊議者。
雪堂叱之。
應庵凡八歷名剎。
兩住歸宗。
始明果。
終天童。
其居天童時。
妙喜亦生。
還住育王焉。
贊曰。
臨濟宗枝。
若無首山。
幾到大風吹止。
虎丘命脈。
一有應庵。
家聲始不寂寥。
如珠中如意。
花里優(yōu)曇。
色色改觀。
但圓悟為一睡虎。
發(fā)其千片之弩。
豈有鼷鼠。
怏怏負其所望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曇華,字應庵,蘄州汪氏子也。
生而奇杰,不類凡兒。
年十七,依于東禪薙發(fā),首謁遂師,略得染指法味。
于是,遍參知識,靡所契證。
聞圓悟住云居,煆煉學者,華往禮焉,因依之。
悟乃痛與錐剳,值悟返蜀,指見虎丘隆。
趨侍一載,頓明大事。
已而訪此庵元命分座,于是開堂妙嚴,遷歸宗,時大慧在梅陽,有僧傳華示眾語,大慧見之極口稱歡,復寄偈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蹤。
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岐正脈通。
”虎邱忌日,拈香曰:“生平?jīng)]興,撞著這無意智老漢,做盡伎倆,湊泊不得,從此卸郤干戈,隨分著衣吃飯,二十年來坐曲錄床,懸羊頭、賣狗肉,知他有甚憑據(jù),雖然一年一度燒香日,千古令人恨轉(zhuǎn)深。
”世稱華與杲二甘露門。
嘗戒徒眾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黿蛇惡窟乎!
”宋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于東山。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師體(一一○八~一一七九),號或庵,俗姓羅,黃巖(今屬浙江)人。
年十五師妙智院守威,弱冠為沙彌,初參此庵元于天臺護國,后為虎邱瞎堂慧遠禪師首座。
歷住吳之報覺,潤之焦山。
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
為南岳下十六世,護國此庵景元禪師法嗣。
有《語錄》一卷傳世。
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有傳。
 釋師體詩,據(jù)《續(xù)古尊宿語錄》所收《或庵體禪師語》及他書所錄,編為一卷。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師體。
號或庵。
臺州羅氏子。
初參此庵元布衲。
于天臺護國。
因舉龐馬選佛頌。
至第三句。
此庵喝之。
師大悟。
遂匿跡深山中。
丞相錢象先。
慕其為人。
致以天封。
勉令出世。
師搖手曰。
我不解懸羊頭賣狗肉也。
即宵遁去。
乾道初。
瞎堂住國清。
因見師圓通像贊。
驚喜曰。
不謂此庵有此兒。
遍索之。
得之江心于稠人中。
請為第一座。
及瞎堂遷虎丘。
師訪焉。
平江道俗。
請住覺報。
覺報舊名老壽庵。
師曰。
先師囑我。
他日逢老壽止。
今若合符契。
遂欣然應命入院。
小參曰。
道常然而不渝。
事有弊而必變。
昔江西南岳諸祖。
各稽古為訓。
考其當否。
持以中道。
務合人心。
以悟為則。
所以素風泠然。
逮今未泯。
若約衲僧門下。
言前薦得。
屈我宗風。
句下分明。
沉埋佛祖。
然雖如是。
行到水窮處。
坐看云起時。
繇是。
緇素喜所未聞。
歸者如市。
淳熙六年。
移焦山。
將化示微恙。
手書附硯一只。
別郡守侍郎曾。
逮至中夜說偈。
畢脫去。
年七十二也。
曾公以偈悼之曰。
翩翩只履逐西風。
一物渾無布袋中。
留下陶泓將底用。
老夫無筆制虛空。
曾亦知言者矣。
師荷法以身為教。
不專于言。
常曰。
叢林保于衲子。
衲子保于道德。
又曰。
得一身之榮。
不如得一世之名。
得一世之名。
不如得一賢衲子。
使后學有師。
叢林有主。
嗚呼。
天下之至私者。
無如此身。
遠得一步身。
近得一步道。
故師二保三得之說。
誠絕世名言。
愿終身誦之。
不敢忘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或庵禪師。
名師體。
臺州羅氏子也。
師事此庵。
兄事簡堂。
簡堂既得契證。
因密言于此曰。
體公他日十倍于某。
愿和尚憐之。
此庵默然。
自是護國諸役。
皆遣體任之。
體勇于謀道。
雖百冗終歲。
未見喜慍之色。
忽徹旨于此庵一喝之下。
乃投頌曰。
商量極處見題目。
途路窮邊入試場。
拈起毫端風雨快。
者回不作探花郎。
此庵密書片紙而付體曰。
老壽開花。
隹火結(jié)子。
體乃匿跡天臺。
居無定所。
崖穴之士。
率得法利。
丞相錢公象先。
遂以天封招提。
勉令應世。
體宵遁去。
錢公深為太息。
乾道初。
遠公瞎堂住國清。
因見體題圓通像贊曰。
不依本分。
惱亂眾生。
瞻之仰之。
有眼如盲。
長安風月貫今昔。
那個男兒模壁行。
驚喜曰。
不謂此庵有此兒耶。
遍索之。
得于江心寺。
固于稠人中。
請充第一座。
僧問體曰。
一種沒弦琴。
久居在曠野。
不是不會彈。
未遇知音者。
知音既遇。
未審如何品弄。
體曰。
鐘作鐘鳴。
鼓作鼓響。
叢林雜然稱善。
瞎堂遷虎丘。
體就省。
道俗聞體高風。
力以覺報蘭若延之。
覺報舊名老壽庵。
體忻然來就。
以為此地符先師所讖。
體初住老壽。
衲子難搆。
瞎堂嘗謂體曰。
人之才器。
自有大小。
誠不可強。
故楮小者不可懷大。
綆短者不可汲深。
鴟鵂夜撮虱。
察秋毫。
晝出瞋目。
不見丘山。
蓋分定也。
于是體別展機宜。
以歸來學。
室中常摩捋苕帚柄。
問學者曰。
依稀苕帚柄。
彷佛赤斑蛇。
學者擬議。
輒舞苕帚柄驅(qū)之。
有老衲請其旨。
體曰。
棒下無生忍。
臨機不見爺。
僧傳至虎丘瞎堂曰。
者個山蠻杜拗子。
放拍盲禪。
治你那一隊野狐精。
體聞說偈曰。
山蠻杜拗得能憎。
領(lǐng)眾匡徒似不曾。
越格倒拈苕帚柄。
拍盲禪治野狐僧。
瞎堂知之大笑而已。
晚移焦山。
上堂舉臨濟四喝話。
乃召眾曰。
者個公案。
天下老宿。
拈掇甚多。
第恐皆未盡善。
焦山不免四棱著地。
與諸人分明注解。
如何是金剛王寶劍咄。
如何是踞地獅子咄。
如何是探竿影草咄。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
若也未會。
拄杖子與焦山吐露看。
卓一下曰。
笑里有刀。
又卓一下曰。
毒蛇無眼。
又卓一下曰。
忍俊不禁。
又卓一下曰。
出門是路。
更有一機舉話。
長老也理會不得。
又曰。
道生一。
無角鐵牛眠少室。
一生二。
祖父開田說大義。
二生三。
梁間紫燕語呢喃。
三生萬物。
男兒活計離窠窟。
多處添少處減。
大蟲怕吃生人膽。
有若無。
實若虛。
爭掩驪龍明月珠。
是則是。
祇如焦山坐斷諸方舌頭一句。
作么生道。
肚無偏癖病。
不怕冷油齏。
拍禪床下座。
又云水率以十智同真。
浩浩商量。
體曰。
朝暮三四。
豈良狙哉。
乃大書于僧堂曰。
陽春白雪非難和。
藻鑒水壺豈足觀。
一把柳絲收不得。
和煙搭在玉闌干。
有居士。
愛問諸禪曰。
夫婦相打。
通兒子作證。
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
江湖對者。
不滿其意。
體寄以語曰。
小出大遇。
居士從此不問話。
淳熙己亥八月示疾。
召眾言別曰。
先師結(jié)子之讖。
今其時矣。
眾涕哀不已。
體揮其手。
復彈指曰。
鐵樹開花。
雄雞生卵。
七十二年。
搖籃繩斷。
遂趨寂。
先一日。
手書并硯寄別侍郎曾公。
逮曾公奔至。
以偈慟曰。
翩翩只履逐西風。
一物渾無布袋中。
留下陶泓將底用。
老夫無筆判虛空。
贊曰。
千峰合岳。
岳影自崇。
萬籟靈秋。
秋光自迥。
蓋理之必然也。
顧瞎堂索或庵于寂寞窮海之心。
豈閒相識哉。
然或庵一出。
天下英靈霍然左袒。
揆厥所繇。
聱頭之禪峻矣。
乃其后葉與瞎堂遠公齊鳴。
豈非漢家子弟盡隆準乎。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師體,字或庵。姓羅氏,臺人也。賦性醇樸,不隨塵俗。初在天臺,丞相錢公象先請主天封,師體即宵遁去。宋乾道中,訪瞎堂遠于虎邱,吳人請主報覺,師體欣然從之。曰:“先師教我逢老壽止,今信矣。”蓋報覺,舊名老壽庵也。既悟夙因,聿修凈德,芳聲速鬯,契結(jié)時賢。侍郎曾公相就問道,及曾公守潤請主焦山,飛錫戾止,緇侶翕然。淳熙六年己亥八月四日示微疾,手書并硯,一別曾公,逮中夜書偈辭眾,擲筆而寂,年七十有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深,號湛堂,武林(杭州之別稱)人。
住常州華藏寺,為南岳下十六世,護國此庵景元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十三首。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智深,姓沈氏,嘉禾人。初出家,依海月辯學教。既成,歸嘉禾崇福西寺,建光明懺會,二十年如一日。行業(yè)上聞,賜號慈行。平居專志凈土,勸人誦佛。從其教者,往往得顯驗。政和五年六月示疾,客至,談論如常,客方出,已坐脫矣。共見紫云向西而沒,荼毗異香襲人,舍利無算。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行機(一一一三~一一八○),號簡堂,俗姓楊,臺州仙居(今屬浙江)人。
年二十五棄妻孥往顯慶寺圓顱受具,依國清光禪師。
晚契證于此庵景元禪師。
歷住莞山、江州圓通寺、太平州隱靜寺、天臺萬年寺。
后住臺州國清寺。
孝宗淳熙七年卒,年六十八。
為南岳下十六世,護國此庵景元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九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行機自號簡堂。
郡之楊氏子也。
生知夙發(fā)趣向高邁。
豐姿挺異才壓儒林。
少棄妻孥勤學出世。
精窮竺典逸貫三乘。
竊欲離言單求直指。
于是慕護國元公之道價。
擔簦相依。
稍觸鉗錘密有契證。
因住莞山而刀耕火神單丁者一十七年。
嘗有偈曰。
地爐無火客囊空。
雪似楊花落歲窮。
拾得斷麻穿壞衲。
不知身在寂寥中。
每曰。
某猶未穩(wěn)在。
豈以住山樂吾事耶。
一日偶看斫樹倒地有聲。
忽大悟平昔礙膺之物泮然冰釋。
未幾適有江州圓通之命。
乃曰。
吾道行矣。
即欣然曳杖應之。
登座說云。
圓通不開生藥鋪。
單單只賣死貓頭。
不知那個無思算。
吃著通身冷汗流。
聞者無不絕倒。
叢林至今稱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行機。
號簡堂。
臺州楊氏子。
風姿挺特。
才壓儒林。
年二十五棄妻孥。
學出世法。
晚見此庵。
密有契證。
入番陽筦山。
單丁住十七年。
嘗值隆冬。
雨雪連作。
饘粥不繼。
師如不聞見。
有頌云。
地爐無火客囊空。
雪似楊花落歲窮。
拾得斷麻穿壞衲。
不知身在寂寥中。
每謂人曰。
某猶未穩(wěn)在。
住山豈吾事耶。
一日偶看斫樹倒地。
忽大悟。
平昔礙膺之物。
泮然冰釋。
未幾。
有江州圓通之命。
乃曰。
吾道將行。
即欣然曳杖而去。
登座說法云。
圓通不開生藥鋪。
單單只賣死貓頭。
不知那個無思算。
吃著通身冷汗流。
緇白驚異。
法席因茲大振。
自圓通移國清。
退居景星巖。
與給事吳芾。
為方外友。
淳熙五年。
自景星赴隱靜。
吳。
和淵明詩十三篇。
送其行。
深致戀戀之情。
冀師早歸同逸老也。
師清明夷坦。
衲子稍有詿誤。
蔽護保惜。
以成其德。
嘗言。
人誰無過。
在改之為美。
住筦山。
日常下山。
聞路傍哀泣聲。
師惻然詢之。
一家寒疾。
僅亡兩口。
貧無斂具。
特就市貸棺葬之。
鄉(xiāng)人感嘆不已。
侍郎李椿年。
謂士大夫曰。
吾鄉(xiāng)機老。
有道衲子也。
加以慈惠及物。
筦山安能久處乎。
平生以道自適。
不急榮名。
赴圓通請。
隨身唯拄杖草履而已。
見者。
色莊意解。
九江守林叔達。
目之曰。
此佛法中津梁也。
其去就。
真得前輩體格。
故歿之日。
雖走使致力。
為之涕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行機,字簡堂,天臺楊氏子也。
生知夙發(fā),趣向高邁。
少棄妻拿,超然出世。
精窮竺典,妙貫三乘。
竊欲離言,單求直指。
于是,慕護國元公道價,負簦相依。
稍觸鉗錘,密有契證。
因住莞山,刀耕火種,獨處十有七年。
嘗有偈曰:“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
拾得斷麻穿壞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每自視歉然,輒興嘆曰:“豈以住山樂吾事耶!
”一日,偶見斫樹倒地有聲,忽大悟,平日礙膺之物,泮然水釋。
未幾,適有江州圓通之命,乃曰:“吾道行矣。
”即欣然泄杖應之。
登座說云:“圓通不開生藥鋪,單單只賣死貓頭。
不知那個無思算,吃著通身冷汗流。
”聞者無不絕倒,叢林至今稱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策(一一一七~一一九二),號涂毒,俗姓陳,天臺(今屬浙江)人。年十六,依護國楚光落發(fā)。后謁國清寂室光、萬壽大圓、云巖天游。歷住黃巖普澤、天臺太平、吉州祥符、越州等慈及大能仁。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詔居臨安徑山。光宗紹熙三年七月卒,年七十六。為南岳下十五世,泐潭典牛天游禪師法嗣。事見《攻愧集》卷一一○《徑山涂毒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今錄詩二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智策號涂毒。天臺陳氏子也。生而聰敏卓邁群兒。不樂世華潛思寥廓。幼依護國楚光落發(fā)。授以僧儀。一缽蕭然研窮三藏。首造國清寂室光公灑然有省。次往明州謁萬壽大圓禪師。問甚處來。曰天臺。圓曰。曾見智者么。曰即今亦不少圓曰。因甚在汝腳跟下。曰當面蹉過。圓曰。尚人不耘而秀不扶而直也。一日辭圓門送之拊其背曰。寶所在近。此城非實。策敬諾。欲往豫章參典牛游和尚。道由云居。風因雪塞路無客進履。越四十二日午聞板聲豁然大悟。及造典牛之門牛獨指策曰。何處見神見鬼來。曰云居聞板聲來。牛曰。是甚么。曰打破虛空全無柄靶。牛曰。向上事未在。曰東家暗坐西家斯罵。牛曰。嶄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后奉旨住雙徑。大弘典牛之道。四方學者鱗布猬集。將示寂時為文以祭。自危坐傾聽至云尚饗為之一笑。后兩日沐浴更衣集眾說偈曰。四大既分飛。煙云任意歸。秋天霜夜月。萬里轉(zhuǎn)光輝。泊然而逝。塔全身于寺東岡之麓。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策。
天臺陳氏子。
自號涂毒巖主。
英敏穎異。
風骨巉巉。
有出塵之姿。
年十六祝發(fā)。
習經(jīng)律。
理詣昭徹。
迥出流輩。
十九造國清。
謁寂室光。
灑然有省。
寂室許之。
謂老于叢林者。
不能過也。
育王無示。
萬壽大圓。
皆一時大名德。
無不肯可。
大圓曰。
策上人可謂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者。
辭去大圓。
門送之拊師背曰。
寶所在近。
此城非實。
師頷之。
往豫章謁典牛。
道由云居。
風雪塞路。
坐閱四十二日。
午初板聲鏗然。
豁爾大悟。
典牛印之曰。
嶄然超出佛祖。
他日起家。
一麟足矣。
使真凈而在。
見子亦當下拜。
典牛。
機辯峻峭。
莫有嬰其鋒者。
師與之平章今古。
泉涌風駛。
聞者為之齰愕。
別典牛。
庵淮西烏崖之下。
及大圓移大溈。
請居第一座。
嘗上方丈問訊。
見大圓俛首不語。
師問曰。
何瞀悶乃爾。
大圓曰。
期子濟濟多眾。
如雪峰溈山之流。
而談天者。
謂子無后。
子意如何。
師曰。
參學唯恐無本。
茍有本。
對泥像說法。
亦高出諸方。
大圓嘆曰。
吾子器識過人。
玄酒太羹。
非常流所能知味也。
東歸。
又分座于國清。
此庵元方住護國。
謂師曰。
公來歸。
三峰景元。
即收卷波瀾矣。
出世住黃巖普澤。
為典牛燒香。
歷應臺之太平。
吉之祥苻。
越之等慈。
及大能仁。
所至道價興行。
旋自護國華藏。
來住徑山。
而師已老矣。
力行祖道。
眾至千馀。
將化。
召門人囑后事。
仍曰。
爾輩。
盍以文祭我。
師整襟危坐而聽。
至尚饗為之盱衡一笑。
越二日。
泊然而逝。
世壽七十六。
坐六十夏。
門人塔全身于東岡之麓。
師性剛簡。
居處語嘿肅如也。
尤不喜泛交。
善則慕之。
否則雖親?。
亦絕不與通。
說法度人。
光明俊偉。
傾動一時。
望師而歸者。
云涌濤奔。
希獲一親謦欬。
以為至幸。
誠末世津梁。
不可多得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涂毒禪師。名智策。祖籍天臺陳氏。幼入塾強記。父攜游桐柏宮策。見古石相。問曰。此為誰。其父曰。周之義士伯夷叔齊也。策低首。良久曰。審如是。則人世富貴不足取矣。父奇之。又過護國寺。遍觀僧寮佛舍?;袘浨耙?。堅求脫白。父亦不阻其志。遂為大僧。首謁國清光。光指見萬壽圓。圓曰。甚處來。策對曰。天臺。曰。見智者大師么。策曰。即今亦不少。曰。因甚在你腳跟下。策曰。當面蹉過。圓曰。上人不耘而秀。不扶而直。款之不可。聞云巖游老人退居武寧。策趨求依。道經(jīng)云居。阻雪月馀。偶聞板聲大悟。不俟霽。達武寧。適游庭坐。乃指策曰。何處見神見鬼來。策曰。打破虛空。全無把柄。游搖手曰。未在。策曰。東家暗坐。西家廝罵。游大喜曰。他日起家。一麟足矣。于是親侍。久之辭應雙徑。游謂策曰。闡揚一代時教。必須福與慧齊。汝福不逮慧。吾為汝憂。策對曰。惟愁己眼不明。己眼若明。即獨對圣僧吃飯。何歉焉。游以為賢。既而果策一人大唱黃龍之道。蓋游初為儒生。不屑貢籍。棄名。出成都。道遇黃山谷。山谷見游風骨不凡。乃同舟下江陵。竟染衣匡廬。而投機于湛堂準。準之師真凈文。文師黃龍南。是南為游之四世祖也。游年九十三。退休武寧。扁曰典牛。典牛之戶。無冗履閒。和牧牛頌。寄張無盡居士。其頌曰。兩角指天。四蹄踏地。拽斷鼻繩。牧甚屎屁。無盡發(fā)笑曰??裎坦蕬B(tài)也。策主叢席。其拈提大類湛堂。操重堅勁。又似黃龍。故黃龍三關(guān)之旨。至策為之一新。嘗舉教中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雖然恁么正是捕得老鼠。打破油甕。懷禪師道。汝眼在甚么處。雖則識破釋迦老子。爭柰拈?舐指。徑山則不然。色見聲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繡鴛鴦。自從識得金針后。一任風吹滿袖香。又曰。一見便見。猶隔鐵圍。玄沙老漢腦后痛錐名高。豈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慶元庚申秋。上堂撫法座曰。此床子我不復臨矣。汝等當以文祭我。明日沐浴。更衣端坐。命供頭設(shè)祭。弟子如命。鞠躬拜跪。宣其文。策傾聽。至尚饗。為之一笑。遂引聲曰。四大既分飛。煙云任意歸。秋天霜夜月。萬里轉(zhuǎn)光輝。竟化。 贊曰。眇視報緣。獨尊道眼。盛衰之跡。何足浼焉。此蓋中峰贊公生平之略也?;蚬止笮沟渑V畾?。門士如云。全不肯諾。豈王刀有異耶。抑精金躍冶乎。雖然不肯諾中即肯諾矣。末法覓人肯諾。起自雌黃。哀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智策,字涂毒,天臺陳氏子。生而聰敏,卓邁群兒,不樂世華,潛思寥廓。幼依護國楚光落發(fā),授以僧儀,一缽蕭然,研窮三藏。首造國清寂室光公,灑然有省。次往明州,謁萬壽大圓禪師,問:“甚處來?”曰:“天臺?!眻A曰:“曾見智者么?”曰:“即今亦不少?!眻A曰:“因甚在汝腳跟下?”曰:“當面蹉過。”圓曰:“尚人不耘,而秀不扶而直也?!币蝗?,辭圓出門,送之,拊其背曰:“寶所在近,此城非實。”策敬諾。欲往豫章參典牛游,道由云居,因風雪塞涂,無客進履。越四十二日午,聞板聲,豁然大悟。及造典牛之門,牛獨指策曰:“何處見神見鬼來?”策曰:“云居聞板聲來?!迸T唬骸笆巧趺矗俊痹唬骸按蚱铺摽?,全無柄靶?!迸T唬骸跋蛏鲜挛丛?。”曰:“東家暗坐,西家廝罵。”牛曰:“嶄然起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焙笞‰p徑,大宏典牛之道,四方學者鱗布猬集。將示寂時,為文以祭,自危坐傾聽,至云尚饗,為之一笑。后兩日,沐浴更衣,集眾說偈曰:“四大既分飛,煙云任意歸。秋天霜夜月,萬里轉(zhuǎn)光輝?!辈慈欢?,塔全身于寺東岡之麓。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曇密(一一二○~一一八八),號混源,俗姓盧,天臺(今屬浙江)人。年十二去家,師資福道榮。十六圓具,習臺教,棄依大慧于徑山。后歷訪名宿,無省發(fā)。之泉南教忠求決于晦庵。偶舉香嚴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即往梅陽,參見妙喜,歷四載。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出住苕溪上方,次遷臺城、紫籜、鴻福、萬年。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詔居凈慈。十五年示寂,年六十九。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晦庵彌光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十五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曇密號混源。
天臺盧氏子也。
生即英敏穎異匪凡。
幼失蔭天志懷高邁。
初依邑之資福道榮研窮竺教。
十六圓具足戒登大僧籍。
大小律部瑩無瑕疵。
精習天臺教觀。
而于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
一日嘆曰。
教乘之妙無得而稱。
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
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
倘有隙見足快生平。
聞大慧唱道徑山。
腰包禮謁。
又訪雪巢一此庵元諸公。
皆無省發(fā)。
于是從閩而之泉南。
投教忠光和尚。
俾職維那。
聞忠舉香嚴擊竹因緣。
豁然契悟呈偈。
忠詰玄沙未徹之語。
對酬無滯。
始囑曰。
子此后方可見大慧也。
于是受教辭往梅陽。
服勤四載。
慧嘗登座焉。
出世奉詔住持凈慈大弘教忠之道。
戶外之履常滿。
示寂塔于本山之西北隅。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曇密,字混源,天臺盧氏子也。
生即英敏,穎異匪凡。
幼失所天,志懷高邁。
初依邑之資福道榮,研窮竺教。
十六圓具,登大僧籍。
大小律部,瑩無瑕疵,精習天臺教觀,而于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
一日,嘆曰:“教乘之妙無得而稱,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倘有隙見,足快生平。
”聞大慧唱道徑山,頂笠謁之。
又訪雪巢一、此庵元諸公皆無省發(fā),于是從閩而之泉南,投教忠光。
因職維那,聞忠舉香嚴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呈偈,忠詰玄沙未徹之語,對酬無滯,始囑曰:“子此后方可見大慧也。
”于是受教辭往梅陽,服勤四載,慧嘗命分座。
出住凈慈,大宏教忠之道,戶外履常滿。
示寂,塔于寺西北隅。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智順。字逆川。永嘉陳氏子。其母奉佛甚謹。夢一僧佩圓光。如滿月形。溯江流而上。謂吾當為爾子。寤而有娠。既生。美質(zhì)夙成。自少不喜畜發(fā)。隨長隨剪。父母了其宿因。聽出家。受具戒于天寧院。誦法華經(jīng)。與按句以講。深得經(jīng)旨。既而曰。學尚多聞。焉了生死。遂更衣入禪。走閩之天寶山。參鐵關(guān)樞公。欲依公而住。公叱曰。丈夫于世。不于大叢林。與人相頡頏。局此蠡殼中耶。拂袖而入。師下旦過寮。潸然而泣。公聞之歡曰。吾知其為法器。姑相試耳。乃延入僧堂中。師壁立萬仞。無所回撓。雖晝夜明暗。亦不能辯。踰月。因如廁旋睹中園瓠瓜。觸發(fā)妙機。四體輕清。知新浴出室。一一毛孔。皆出光明。目前大地。倏爾平沉。喜幸之極。亟上方丈求證。適公入府城。師不往見。水濱林下。放曠自如。已而歷抵諸師。皆不合。又謁千巖長禪師。見其所應酬者。皆涉理路。飄然東歸。然指作發(fā)愿文。必欲見道。乃已復自念。非公不足依。薦走閩中見焉。值公出游。遙見師喜曰。吾子今來也。勉師棄前解務寔參。厲精五月而大悟。公始與印可。令掌藏室。尋命分座說法。及公去世。師嗣主院事。師握祖佛心印。既已升座說法度人。而往往出馀力。莊嚴塔廟。使人為遠罪遷善之歸。浙福二地。師所興建大道場。凡十馀處。其馀葺宗補舊。蓋不可枚舉。師有才。為一事則揮金如土。竟不知其所從來。其為溫城凈光塔也。方參政初嘗戍其地。欲賦民錢葺之。命師蒞其事。師曰。民力凋弊?;??炎炎。而復加薪。吾安忍為之。必欲見用。官中勿擾吾事。若無所聞之可也。方諾之。師乃定計城中之戶。馀二萬戶。捐米月一升。月獲米二百石。陶甓掄材。若神運鬼輸。紛然四集。鎮(zhèn)心之木。以尺計者。其長一百五十。最難致之。師談笑趣辦。七成既粗完。其下仍筑塔殿。宏敞壯麗。九斗之勢益雄。一旦颶風作其上。一成挾之。以入海濤。眾咸傷之。師曰。塔終不可以就乎。持心益固。遣其徒如閩。鑄露盤輪相。及??珠之類。未幾。一一就緒。金碧鮮明。猶天降而地涌。辨章燕只不花鎮(zhèn)閩。欲閱大藏尊經(jīng)于家。或以幾席什器難具為辭。師令浮屠一百七十人為什。分辦于各剎。表以題號。一時畢集。仍畫為圖。使按圖序次列之。給役于飲饌間者。亦更番而進。每以鐘鼓為節(jié)。后先不紊。辨章悅曰。使吾師總?cè)?。則無敗北之患矣。時東海有警。元帥達忠介公。帥師鎮(zhèn)臺。遣使聘師入行府。師以達公方有事干戈。絕之弗見。達公慕詠弗置。篆逆川二字遺之。師因飯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即重見日月。不久而赦書至。周吳二囚。以師為神。其后山寇竊發(fā)。所經(jīng)之處焚毀。欲盡歸原報恩二剎。以師故獨存。朝廷為降院額。賜師號佛性圓辯。及金襕法衣。師曾不以為悅。悉散其衣盂所畜。退居一室。掘地為爐。折竹為箸。意淡如也。后與鐘山之選。大駕臨幸。慰問備至。竣事還錢塘。清遠渭公。方主凈慈。舉師以為代。凈慈當兵后。凋落殊甚。師召匠計傭。竭其筐篋。欲大有設(shè)施。而諸僧負官逋者。系累滿庭。師為之出涕。悉代償之。會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備顧問。眾咸推師。師至南京。僅四閱月。沐浴書偈而逝。阇維于聚寶山。獲舍利無算。師有五會語。及善財五十三參偈。皆傳于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逆川禪師。
名智順。
又字澄垢。
東甌瑞安陳氏子也順母有懿德。
謹于事佛。
夢僧項有圓光。
逆汪洋之流。
而招曰。
煩為母我。
莫辭勞也。
寤即有娠。
順生七歲。
神悟特異。
永嘉實際院即空禪師。
牧為沙彌。
誨以大法。
順信受頂戴。
刻無惰容。
耆老多器之。
順為大僧。
辭空行腳。
見諸大有道者。
入閩抵天寶。
參鐵關(guān)法樞禪師。
樞。
此庵元七世之傳。
尋常好問禪者。
老僧舌頭在么。
而禪者多被抑。
不敢犯其鋒。
順得參堂踰月。
因如廁睹園中匏瓜有省。
入室呈所得。
樞公曰。
乍入門耳。
何足重哉。
曰。
堂奧更有何法。
乞師揭示。
公大笑而罷之。
于是。
順括磨究竟。
盥漱悉忘。
夜深常入樞公之室。
參請古德因緣。
或至晨鐘鳴。
乃趨出。
樞心嘉之。
一夕徐問曰。
曾聞和尚遍見湖江諸大老。
未知于何機下。
得徹本源也。
樞公曰。
我當時往華藏。
受業(yè)于竺西和尚。
便知有此事。
但胸中似有一物放不下。
受具后。
參中峰及庵諸老。
諸老未常不以本色示我。
我只不能領(lǐng)會。
乃走石門。
見我元翁先師。
先師亦無長語。
惟道。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作么生會。
其時前后際斷。
一日齋后下床。
忽踏著實地。
急走方丈。
先師遙見而笑曰。
作么。
我進曰。
南泉被我捉敗了也。
先師曰。
南泉即今在甚么處。
我便喝。
先師曰。
離卻者一喝。
南泉聻。
我拂袖而出。
自后執(zhí)侍巾瓶。
一十五載。
我事且置。
你向何處見南泉。
順詞色俱喪。
愧無所容。
又一夕聞參鐘擬離榻。
豁然大悟。
趨告樞公曰。
南泉敗缺今已見矣。
樞曰。
心佛物俱不是。
是個甚么。
對曰。
地上磚鋪。
屋上瓦覆。
曰。
即今南泉在何處。
對曰。
鷂子過新羅。
曰。
錯。
順亦曰。
錯。
明日。
樞命撾鼓勘驗。
順扼腕上下。
顧視曰。
和尚眼在甚么處。
樞助喜曰。
也要大家知。
至正六年庚辰秋。
樞公遷化。
順繼天寶之席。
于是。
此庵之宗大振。
自順溯此庵元
其世有八。
得焦山體。
體三傳天竺有。
有傳天池元翁信。
信之嗣二人。
曰。
大慈成。
曰。
鐵關(guān)樞。
順既受樞公正印。
號令人天。
海內(nèi)改觀焉。
從天寶遷報恩。
又移居歸原。
而機用縱奪。
益慎于居天寶時也。
當是時。
南北衲子駢集。
朝廷知順。
乃賜衣。
加號佛性圓辨禪師。
順即退居東甌之羅山。
穴地為爐。
折竹為箸。
不設(shè)臥榻。
不貯宿舂。
或以矯世譏之。
順弗顧也。
平章燕只不花。
鎮(zhèn)閩。
堅起順住閩之東禪寺。
又移雪峰。
順之法政。
善巧圓融。
座下不規(guī)而肅。
聽順說法。
各有領(lǐng)解。
雪峰數(shù)百年來。
稱順為中興矣。
明洪武初。
詔順升座于鐘山。
上臨聽法。
悅?cè)缗f識。
順每對上。
稱僧而不臣。
或忘而稱我。
上以真率美之。
已而還南。
南國以凈慈留順。
居無何。
有司復以朝旨。
強順抵京。
經(jīng)四月。
書偈而逝。
時洪武十三年夏也。
阇維。
所獲舍利。
迸若明珠。
其六坐名藍之語錄。
盛著于世。
但頗有異跡。
人以為神。
且又尊之為肉佛。
愚不敢贅。
懼褻也。
贊曰。
順公望隆兩朝。
其胸吞須彌。
而舌傾滄海。
在他人則天葩幾滿繩床耳。
公卻素履蕭然。
不忝嗣祖乞士。
誠有坦然與世共。
信者區(qū)區(qū)。
以生平異跡。
而頌銖兩。
其然。
豈其然乎。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智順,字逆川,姓陳氏,瑞安人也。父道羨,母婁氏。生子輒殤,屢哭失明。其情不勝哀,乃塑智者大師像事之。一夕夢僧,頂有圓光,逆江流而上,謂之曰:“吾當為汝子?!卞欢猩?。順既生,美質(zhì)夙成。年五歲從季父學,季父引生徒渡溪,抵萃野,順欲相隨,季父麾之還。俄而溪暴漲,季父生徒皆溺。然自少不喜蓄發(fā),翛然有麈外趣。七歲依仲父慧光于崇興精舍,稍長,受具戒于天寧禪院。習《法華經(jīng)》,三月通其文。出游永嘉無相院,覺源璿喜其俊朗,引為己徒。會橫云岳大宏三觀十乘之旨于水心法明寺,往而受其說,眾推為上首。居亡何,走雁山雙峰,未契所言。更走千佛,毒海清舉為綱維,軌范肅然。毒海入寂,感世無常,嘆曰: “義學雖益多聞,難禦生死,即禦生死,舍自性將奚明哉?!彼旄氯攵U,走閩之天寶山參鐵關(guān)樞,授以心要,遵而行之,似有階漸。一日因觸瓠瓜之機,地倏平沈,毛孔發(fā)光,舉以求證。樞曰:“此第入門耳,最上一乘則邈在萬里之外也,汝可悉棄前解,專于參提上致力,庶乎自入閫奧矣?!庇墒蔷螅瑢③u半載,忽焉有省,如虛空玲瓏,不可湊泊。厲聲告樞,曰:“南泉敗闕,今已見矣?!睒袕团e“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語相詰難,順迎機契合,遂鳴鐘集眾,再行勘驗宗門元旨,應答如響。尋請分座說法,嗣主院事。寺制未備,多所規(guī)畫,擇地構(gòu)亭,以增勝槩。眾方賴之,忽爾棄去。過杉關(guān),抵百丈,上迦葉峰,渡江入淮,禮諸祖塔,經(jīng)建業(yè)回浙中,超然如野鶴孤云,無所留礙。及反永嘉,會王槐卿造報恩院于瑞安大龍山,首延順主之。參徒寖盛,至八百指,為建僧堂居之。石室?guī)r主江心,仰其高風,以首座招之,翩然而往。未幾,又以何山精舍,棟宇湫隘,不足以容,眾拓之為大伽藍,殿堂院廡之制,燦然畢具,像塑壁繪,次第告完。而平陽吳德大創(chuàng)歸源寺,亦請開山。至則為造鐘鼓法器,授職分班,動合規(guī)則。時東海有警,元帥達忠介公,帥師鎮(zhèn)臺,遣使邀順入行府,順辭不見,達慕詠弗置,篆“逆川”二字遺之。嘗因飯囚,戒其“勿萌遁逃心,當重見日月”。不久而赦書至,周吳二囚以為神。其后山寇竊發(fā),二囚實為渠魁,所經(jīng)之地,焚毀略盡,而報恩歸源以順故獨存。朝廷聞之,為降寺額,賜以“佛性圓辯禪師”之號,及金襕法衣。順曾不為意,悉散其衣盂所蓄。退居一室,掘地為爐,折竹為箸,怡然自適。溫城凈光塔雄鎮(zhèn)一方,年久將壞,修葺粗完,忽颶風大作,其上一乘挾之入海。順精誠宏愿,誓成此塔,遣其徒如閩,鑄露盤輪相及燄珠之類,終遂所志。九斗七成,鬼輸神運,涌峙海隅。辨章燕只不花出鎮(zhèn)閩彊,道過東甌,夜觀塔鐙熒煌,知順所造,命駕造訪,與談《般若經(jīng)》,心相悅懌,呼舟同載入閩。宣政分院請居東禪廢剎。不一載,殿宇廡庫,森如煜如,梵容穆沖,隨相變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補刊“開元藏經(jīng)”,仍印施之。先是,凈業(yè)、慶城、東報國、舶塔、寶月、松峰諸寺,兵燹之馀,鞠為荒榛。福建行中書省將籍其產(chǎn)于官,順言于辨章,得仍其舊,已而思還溫方,參政具船迎之。千佛院災,無有起其廢者,順為剔除荒莽,一彈指頃,高閣立成。俄而東甌內(nèi)附,潛居林泉,若將終焉。有明初造,尊尚佛乘,召江南高行僧十人,于鐘山建無遮法會。順與其列,升座演講,聽者數(shù)千人。事已還錢塘,復振钖往凈慈,以兵燹凋殘,欲大有設(shè)施,會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備顧問,聚咸推順。順至南京僅四閱月,超然善逝,洪武六年八月二十日也。阇維得舍利無算,其徒文顯興富持靈骨歸,建塔藏焉。著有《五會語》若干卷,《善財五十三參偈》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