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曇穎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
道隆,宋僧。少時師事石門徹禪師,后謁廣慧禪師,遂為廣慧之嗣。至和初游京師,客景德寺,為仁宗所知,詔館于大相國寺。此后出入禁庭,談禪秘殿,禮遇甚厚,賜號應制明悟禪師。后請退居廬山,不許,詔于曹門外護國寺北建精舍以居,號華嚴禪院。道隆為人寬厚,不矜伐,嘗舉懷璉自代。年八十馀卒。見《禪林僧寶傳》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七。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
禪師名道隆。
不知何許人。
至和初。
游京師。
客景德寺。
曰縱觀都市。
歸嘗二鼓。
謹門者呵之不悛。
一夕還不得入。
臥門之下 仁宗夢至景德寺門。
見龍蟠地。
驚覺。
中夜遣中使。
往視之。
乃一僧熟睡已再鼾。
撼之驚矍。
問名字歸奏 上聞名道隆。
乃喜曰。
吉徵也。
明日 召至便殿。
問宗旨。
隆奏對詳允。
上大悅。
有旨館于大相國寺燒朱院。
王公貴人。
爭先愿見。
隆未漱盥。
戶外之屨滿矣 上以偈句相酬唱。
絡繹于道。
或入對留宿禁中。
禮遇特厚。
賜號應制明悟禪師。
隆少時師事石門徹禪。
師嘗問曰。
古人云。
但得隨處安閑。
自然合他古轍。
雖有此語。
疑心未歇如何。
徹曰。
知有乃可。
隨處安閑。
如人在州縣住。
或聞或見。
千奇百怪。
他總將作尋常。
不知有而安閑。
如人在村落住。
有少聲色。
則驚怪傳說。
先洞山示眾曰。
欲知此事。
如人家養(yǎng)三兒。
以一著州中。
一著村中。
一著縣中。
其一用家中財物。
其一用外處錢物。
有一人不得家中錢物用。
亦不得外處錢物用。
且道那一個。
合在州中。
那一個合在縣中。
那一個合在村中。
有僧便問。
三個莫明輕重否。
曰是。
僧曰。
如何是此人出身處。
曰。
知有卻不知有。
是此人出身處。
僧曰。
未審此人。
從今日去也無。
曰亦從今日去。
僧曰。
恁么則屬功也。
曰是。
僧曰。
喚作恁么功。
曰。
喚作功就之功。
僧曰。
此人還知有州中人否。
曰。
知有。
始解奉重矣。
僧曰。
恁么則村中人。
全明過也。
曰是。
僧曰。
如何是此人過處。
曰。
不知有。
喚作閑人。
是此人過處。
不見先師道。
今時學道人。
須知有轉(zhuǎn)身處。
始得。
隆曰。
古人知有。
便能如州里人耶。
亦須因奉重而至耶。
徹曰。
洞山曰。
向時作么生。
奉時作么生。
功時作么生。
共功時作么生。
功功時作么生。
時有僧便問。
如何是向。
曰。
吃飯時作么生。
又問。
如何是奉。
曰。
背時作么生。
又問。
如何是功。
曰。
放下钁頭時作么生。
又問。
如何是共功。
曰不得色。
又問。
如何是功功。
曰不共。
此名功勛五位也。
譬如初生鳩兒。
毛羽可憐生。
久久自能高飛遠蕩。
隆親受洞上旨訣。
后謁廣慧璉禪師。
遂為廣慧之嗣。
皇祐二年。
詔廬山僧懷璉至闕。
演法于浚苑化成殿 上召隆問話。
機鋒迅捷。
上悅。
侍衛(wèi)皆山呼。
隆即奏疏曰。
臣本凡庸。
混跡市里。
夤緣佛法。
依近天顏。
出入禁廷。
恩渥至厚。
薦更歲籥。
衰病相仍。
未甘退于山林。
坐貪蒙于雨露。
因循至此。
愧負在顏。
恭惟 皇帝陛下。
天縱圣神。
生知妙道。
染為詞翰。
如日昭回下飾萬物。
而臣蒙許賡和。
似霧領略。
才見一班。
人雖不言。
臣豈無怍。
伏見僧懷璉。
比自林藪。
召至京都。
議論得其淵源。
詞句持出流輩。
禁林侍問。
秘殿談禪。
臣所不如。
舉以自代。
伏望 圣慈。
許臣于廬山一小剎。
養(yǎng)痾待盡。
不勝犬馬戀軒之情。
取進止疏奏不許。
有旨于曹門外。
護國寺北。
建精舍以居。
號華嚴禪院。
隆既得謝事。
喜見言色。
閑居奇衲。
名緇多過從。
有乘侍者。
來自大陽。
乘后住福嚴。
隆問在大陽得力句。
對曰。
明安嘗問曰。
有一人遍身紅爛。
臥在荊棘林中。
火繞周匝。
若親近得此人。
禪門大啟若。
親近不得。
佛法無靈驗。
時對曰。
六根不具。
七識不全者。
親近得此人。
明安曰。
令渠出來。
我要相見。
時又答曰。
適來無左右。
祇對和尚。
安曰。
相隨來也。
即禮拜退。
隆曰。
若果如此。
冷如毛粟。
細如冰雪。
乘曰。
禪師親見石門。
如何卻嗣廣慧。
隆曰。
我初見廣慧。
渠方欲剃發(fā)。
使我擎橙子來。
廣慧曰。
道者我有橙子詩。
聽取。
詩曰。
放下便平穩(wěn)。
我時便肯伊。
后因敘陳在石門。
所悟公案。
廣慧曰。
石門所示如百味珍羞。
只是飽人不得。
后來有一炷香。
不欲兩頭三緒。
為伊燒卻。
乘曰。
藝不辜人。
有僧誦璉公詩 上問佛偈曰。
有節(jié)非干竹。
三星偃月宮。
一人居日下。
弗與眾人同。
隆曰。
諸佛說心。
為破心相。
璉作此偈。
虛空釘橛也。
乃曰。
虛空釘鐵橛。
平地起骨堆。
莫將閑學解。
安著佛階梯。
又見達觀穎禪師
戲作偈曰。
解答諸方語。
能昑五字詩。
二般俱好藝。
只是見錢遲。
隆曰。
佛法卻成戲論。
后生無識。
遞相效學。
不可長也。
但曰。
二般雖雜道。
也勝別施為。
有僧曰。
洞山寶公。
譏五祖戒禪師行藏。
落人疑似。
其至洞山。
乃上堂說偈曰。
嗟見世聱訛。
言清行濁多。
若無閻老子。
誰人奈你何。
隆曰。
寶塵行不遜。
賣師取名。
不可取也。
曹溪曰。
真實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來說他人短。
自短先在。
我寶暴其師之失。
教誰撿點。
凡沙門釋子。
寂默為要。
華嚴論曰。
唯寂唯默。
是心造如來之樣。
不著不戀。
是路入法界之轍。
寶賣洞山姜。
鋤雙峰地。
已為道取笑也。
隆為人寬厚。
不矜伐。
以真慈普敬行心。
歿時年八十馀。
盛暑安坐七日。
手足柔和。
全身建塔于寺之東。
贊曰。
隆夜臥寺閫之外。
朝登秘殿之上。
揖讓人主。
談出世法。
有補宗教。
蓋所謂有異能解。
一世奇禪衲也。
歿未五十年。
叢林且不聞其名。
況機緣語句乎。
可為太息。
予少時客華嚴。
及見其檀越岑氏之子孫。
家藏隆偈藁。
并被遇之跡甚詳。
今追繹十。
才得其一二。
著于此。
以俟知者耳。
神僧傳·卷第九
婺州僧道隆。云游諸方寓江州能仁寺。所為不常。但呼為風和尚。紹興元年行化抵瑞昌投宿天花寺。夜有男子垂泣言。弟子不幸在生前廣造惡業(yè)現(xiàn)墮牛身。一尾生于頭上形模丑異。愿師慈悲為我懺悔令脫此苦。明日至若山湯氏家。一門男女悉出作禮。啟告曰。前日牛產(chǎn)犢甚怪。尾出頭上??钟诤疑鸀?。愿和尚暢此因緣以洗宿咎。須臾驅(qū)牛前來。掉頭搖尾若乞憐狀。隆咄曰。汝昔者作業(yè)茲日難逃。雖受此形本性何異。豈不聞溈山和尚示眾言。中有響句里藏機。汝若于斯會得。便見靈光動耀照徹十方佛與眾生本同一體。其或未然當為說偈。牛受記畢隨隆歸寺。觀者以千數(shù)。牛見人俛而不食如羞??態(tài)。除夕忽殂。隆夢來謝。遂領眾然炬爇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隆禪師。
未詳里族。
初參石門徹和尚。
問曰。
古者道但得隨處安閒。
自然合他占轍。
雖有此語。
疑心未歇。
時如何。
門曰。
知有乃可隨處安閒。
如人在州縣住。
或聞。
或見。
千奇百怪。
他總將作尋常。
不知有而安閒。
如人在村落住。
有少聲色。
則驚怪傳說。
師于言下有省。
門盡授其洞上宗旨。
及出世。
乃嗣廣慧。
或問曰。
禪師親見石門。
如何卻嗣廣慧。
師曰。
我初見廣慧。
渠方欲剃發(fā)。
使我擎凳子來。
因曰。
道者。
我有凳子詩。
聽取詩曰。
放下便平穩(wěn)我時便肯伊。
因敘在石門所得。
慧曰。
石門所示。
如百味珍饈。
只是飽人不得。
后來有一炷香。
不欲兩頭三緒。
為伊燒卻。
師至和初。
游京客景德寺。
日縱觀都市。
歸常二鼓。
一夕不得入。
臥于門下。
仁宗夢至景德寺門。
見龍蟠地。
驚覺。
中夜遣中使視之。
乃一僧熟睡。
已再鼾。
撼之始覺。
問名字歸奏。
帝聞道隆。
乃喜曰。
吉徵也。
明日召至便殿。
問宗旨。
師奏對詳允。
帝大說。
有旨館于大相國寺燒朱院。
由是道化大振。
嘗與大覺璉公。
說法化成殿。
機鋒迅辯。
帝大悅。
侍衛(wèi)皆山呼。
或偈頌酬答。
或留宿禁中。
禮遇隆厚。
賜號應制明悟禪師。
師因奏疏。
舉璉自代。
帝覽表不允。
有旨于曹門外。
建精舍延師。
師額華嚴禪院。
有僧頌璉公詩。
上問佛偈曰。
有節(jié)非于竹。
三星偃月宮。
一人居日下。
弗與眾人同。
師曰。
諸佛說心。
為破心相。
璉作此偈。
虛空釘橛也。
乃曰。
虛空釘鐵橛。
平地起骨堆。
莫將閑學解。
安著佛階梯。
又見達觀穎禪師。
戲作偈曰。
解答諸方語。
能吟五字詩。
二般俱好藝。
只是見錢遲。
曰。
佛法卻成戲論。
后生無識遽相。
效學不可長也。
但曰二般。
雖雜道也勝別施為。
有僧曰。
洞山寶公。
譏五祖戒禪師。
行藏落人。
疑似其至洞山。
乃上堂說偈曰。
嗟見世聱訛。
言清行濁多。
若無閻老子。
誰人奈你何。
師曰。
寶粗行不遜。
賣師取名。
不可取也。
曹溪曰。
真實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來說他人短。
自短先在我。
寶暴其師之失。
教誰檢點。
凡沙門釋子。
寂默為要。
華嚴論曰。
唯寂唯默。
是心造如來之樣。
不著不戀。
是路入法界之轍。
寶賣洞山。
姜鋤雙峰地。
已為道人取笑也。
師為人寬厚不矜伐。
以真慈普敬行心。
歿時年八十馀。
盛暑安坐七日。
手足柔和。
全身建塔于寺之東。
系曰。
夫寺門鼾睡僧。
入天子夢。
夢其為龍。
不為所惡。
復尊寵之至宿留禁中。
非師道洽天下。
烏能及此。
京師禪法。
由是大弘。
并見仁宗識洞高遠。
若遇庸君。
師其不為齏粉乎。
予故表而出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禪師。
諱蘊聰。
廣州張氏子。
初參百丈恒。
不契。
乃見首山。
問勞人親到寶山空手回時如何。
山曰。
家家門前火把子。
言下大悟。
呈偈曰。
我今二十七。
訪道曾尋覓。
今朝喜得逢。
要且不相識。
后住襄州谷隱山。
諸方稱谷隱聰云。
達觀穎者。
其克家子也。
別具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真凈,住杭州凈住院,稱居說真凈禪師,南岳下十一世,金山穎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二)。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七
禪師名法遠。
鄭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年十九。
游并州。
見三交嵩禪師。
求出世法。
嵩曰。
汝當剃落。
墮三寶數(shù)。
乃可受法。
遠曰。
法有僧俗乎。
嵩曰。
與其為俗。
曷若為僧。
僧則能續(xù)佛壽命故也。
于是斷發(fā)。
受具足戒。
謁汾州昭公。
又謁汝海省公。
皆受記莂。
天禧中。
游襄漢隋郢。
至大陽。
機語與明安延公相契。
延嘆曰。
吾老矣。
洞上一宗。
遂竟無人耶。
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
示之。
遠曰。
當為持此衣履。
求人付之如何。
延許之曰。
他日果得人。
出吾偈為證。
偈曰。
楊廣山前草。
憑君待價焞。
異苗翻茂處。
深密固靈根。
其尾云。
得法者。
潛眾十年。
方可闡揚。
遠拜受辭去。
依滁州瑯琊覺禪師。
應舒州太平興國寺請。
說法為省公之嗣。
次住姑蘇天平山。
又住浮山。
既老退休于會圣巖。
因閱班固九流。
遂擬之作九帶。
敘佛祖教義。
博采先德機語。
參同印證。
其一曰。
佛正法眼帶。
其二曰。
佛法藏帶。
其三曰。
理貫帶。
其四曰。
事貫帶。
其五曰理事縱橫帶。
其六曰屈曲帶。
其七曰妙挾兼帶。
其八曰金針雙鎖帶。
其九曰。
平懷常實帶。
學者既已傳誦。
遠曰。
若據(jù)圓極法門。
本具十數(shù)。
今此九帶。
已為諸人說了。
更有一帶。
還見得么。
若也見得親切分明。
卻請出來。
說看。
說得分明。
許汝通前九帶圓明道眼。
若見不親切。
說不相應。
唯依吾語。
而為己解。
則名謗法。
大眾到此如何。
眾無語。
遠叱去之。
舉僧問夾山。
如何是夾山境。
答曰猿抱子歸青嶂后。
鳥銜花落碧巖前。
法眼曰。
我二十年來。
將作境語會。
遠曰不作境會。
作么生會。
僧曰。
師意如何。
曰。
犀因玩月文生角。
象被雷驚花入牙(或遠云。
直饒不作境語會。
亦未會在。
何謂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
象被雷驚花入牙也)。
遠玉骨插額。
目光外射。
狀如王孫。
凜然可畏。
初歐陽文忠公。
聞遠奇逸。
造其室。
未有以異之。
與客棋。
遠坐其旁。
文忠收局。
請遠因棋說法。
乃鳴鼓升座曰。
若論此事。
如兩家著棋相似。
何謂也。
敵手知音當機不讓。
若是綴五饒三。
又通一路始得。
有一般底。
只解閉門作活。
不會奪角沖關。
硬節(jié)與虎口齊彰。
局破后徒勞逴斡。
所以道。
肥邊易得。
瘦肚難求思。
行則往往失黏。
心粗而時時頭撞。
休誇國手。
謾說神仙。
贏局輸籌即不問。
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
落在什么處。
良久曰。
從前十九路。
迷悟幾多人。
文忠嘉嘆久之。
遠偈語妙密。
諸方服其工作。
三交嵩公贊曰。
黃金打作鍮石箸。
白玉碾成象牙梳。
千手大悲拈不動。
無言童子暗嗟吁。
又作明安延公贊。
曰。
黑狗爛銀蹄。
白象昆崙騎。
于斯二無礙。
木馬火中嘶。
遠雅自稱柴石野人。
歿時已七十馀。
少時與達觀穎公
薛大頭七八輩游蜀。
幾遭橫逆。
遠以智脫之。
眾以其曉吏事。
號遠錄公。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禪師。名法遠。鄭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十九出家。先謁汾州。得一盼相印。復參葉縣省公。與天衣懷。同往葉縣住持。枯淡嚴密。諸方畏之。師至值雪寒??h喝罵驅(qū)逐。至以將水潑。眾僧衣履皆濕。怒而散去。唯師與懷。自若整衣。敷具復坐如故??h到。呵曰。汝更不去。待我打耶。師近前不審。云。某數(shù)千里而來參。叩和尚為明大事。豈以杓水潑之便去??h笑。因而遂留。相依數(shù)年。萬方挫折。師始終一如。所謂真金烈火。愈鍛而愈明??h始以衣法付之。開堂日拈香曰。汝海??菽旧仙?。別迎春色。蓋指葉縣也。師與王質(zhì)。待制論道。畫一圓相。問曰。一不得匹馬單鎗。二不得衣錦還鄉(xiāng)。鵲不得喜。鴉不得殃。速道速道。王罔措。師曰??逼屏艘?。師暮年休會圣巖。敘佛祖奧義。作九帶。啟迪學者。與因棋說法一事。莫不家喻戶曉。師玉骨插額。目光外射。狀如王孫。凜然可畏。雅自稱柴石老人。歿時已七十馀。范文正公。銘其塔曰。嗚呼遠公。釋子之雄。禪林甘澤。法海真龍。壽齡有限。慧命無窮。寒巖瘞骨。千載清風。師平生貴尚真實。參證痛抑浮辯。嘗謂道吾真公曰。學未至道。衒耀見聞。馳騁機解。以口舌辯。利相勝者。猶如廁屋涂污丹雘。秪增其臭耳。得法弟子道臻者。繼大覺璉。住凈因。法道大弘于京師。當英神啟三朝。數(shù)入宮說法。恩遇隆渥。為人渠渠靜退。似不能言者。奉身至約。一布裙二十年不易。用五幅才掩脛。不多為叢褶。曰徒費耳。無所嗜好。嘗雪方丈之西壁。命文與可掃墨竹。謂人曰。吾使游人見之。心目清涼。此君蓋替我說法也。元祐八年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6—1082 【介紹】: 宋僧。永嘉人,字潛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屢依高僧,四主名剎。多才藝,工詩,字畫有法。賜號圓通大師。
全宋詩
釋懷賢(一○一六~一○八二),字潛道,賜號圓通,俗姓何,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發(fā)受戒。后屢依高僧,四主名剎。神宗元豐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記》一篇,已佚。事見《淮海集》卷三六《圓通禪師行狀》。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金山龍游寺。
圓通禪師。
諱懷賢。
字潛道。
溫州永嘉何氏子。
在襁褓中。
能合掌僧坐。
四歲從嗣仁社主。
出家受戒。
有講席輒往聽。
盡得其學。
及長嘆曰。
說食能飽人乎。
別社主。
去遍參。
最后見達觀穎于潤之因圣。
初師從瑞新禪師游頗久。
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說。
自謂無以復加。
比至達觀會中。
聞所開示類。
皆世緣俗諦。
非談諧嵬??。
則罵詈不已。
心竊陋之。
乃潛詣丈室。
請白曰。
為人天師。
當只說法。
奈何預以世間事。
且僧有過斥去則已。
何足追罵至累日乎。
觀頷而不答。
師因此省悟。
初開法于太平隱靜。
嗣主金山。
金山當孔道。
客至無虛日。
師頗厭之。
熙寧元年。
遂謝事。
隱于金牛山。
山去丹陽數(shù)十里。
人跡罕。
至庭養(yǎng)猿鶴孔雀鸚鵡白鷴。
皆就掌取食。
號五客。
各為一詩。
贈之士大夫。
欲相見者。
就山中訪焉。
廬山之圓通。
明州之雪竇。
相次堅懇。
各住一年。
雪竇至。
前后二十年間。
三請乃赴。
其行由海道。
遇大風。
漂至慈溪東岸。
舟破。
從者多人皆散走。
師獨安坐水中不動。
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
示滅于金牛。
壽六十七。
臘六十三。
弟子覺澄等。
塔全身于西隴淮海。
秦少游觀為師狀曰。
師操行卓越。
而遇人有恩意。
雖對賓客。
未嘗與眾異饌。
夜輒從眾僧寢于堂中。
不入丈室。
雅性樂施。
所得金錢繒帛。
率緣手盡。
又多才藝。
工于詩字畫有法。
閒居絕口。
不掛事事。
雖交至錯出。
處之晏然。
無不集者當時賢士大夫聞其風。
皆傾意愿與之游。
始用參知政事高公若訥奏。
賜紫方袍。
又用節(jié)度使李公端愿。
奏賜號圓通大師。
凡十被請從之者四。
皆天下名山巨剎。
道化方行。
輒托事隱去。
州郡雖欲挽而留之。
不可得也。
弟子五十有五人。
所著詩頌文集。
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
號稚耄典記。
以自見云。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懷賢,字潛道。
姓何氏,溫州永嘉人也。
兒時夙根萌發(fā),常合掌僧坐,父母異之。
時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蓮凈觀,行甚高,眾多歸之,號“嗣仁社主”,乃以賢從社主出家。
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發(fā)。
受具戒時,年十四也。
賢既得法器,又仰高規(guī),藝行日進,同侶無與比。
有講肄,輒往聽受。
久之,盡傳其學。
慨然長懷,有志四方,辭仁遠參,所至處,延居上游,最后見達觀禪師曇穎于潤之因圣,遂得法焉。
皇佑初,潤守王公珙雅聞賢敏悟,乃見禮請,傳法甘露。
而太平繁昌又以隱靜相召,賢以甘露頗近城市,隱靜僻在深山,遂從太平繁昌之請。
初賢從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事。
比至達觀會中,聞所開示,類皆世緣俗諦,或雜以委瑣恢奇之言。
又嘗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輒追論前事,矢口謾罵,累日不休。
賢心陋之,乃潛詣丈室,請達觀曰:“為人天師,當只說法,奈何預以世俗間事,且僧有過,斥去則已,何足重辱?
達觀頷而不答,賢亦因此省悟,居隱靜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復召以清涼,辭不赴。
明年,達觀自明州雪竇徙金山之龍游。
州人乃以雪竇召賢,既行,道過龍游,留一月。
會達示寂,潤之衣冠緇素因以狀詣郡,請止賢繼焉。
而龍游主者故事,當稟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報可。
龍游自火災之后,棟宇灰燼,瑞新禪師實中興之,未既而卒。
賢述其事,積勤八載,殿堂廊廡,燦然具備,今宮宇之盛,冠絕淮海。
雖始于新,多成于賢。
然其地當長江下游,帆穡迅至,游客登臨,日不暇給,賢頗厭之。
熙寧元年,遂謝去,隱于金牛山,去丹陽縣數(shù)十里,人跡?至,庭養(yǎng)猿、鶴、孔雀、鸚鵡、白鷴,皆就掌取食,號“五客”,各為一詩贈之。
士大夫欲相見者,就山中訪焉。
三年,劉公述商守九江,招賢主圓通,賢聞匡廬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題詩壁間,有“歲晚當期返竹門”之句,示不久留也。
居匡廬山下一年,果謝去,復還金牛。
明州復以雪竇來請,固以疾辭。
史官刁公約謂賢曰:“雪竇東南名山,明覺、達觀相繼居其地,二十年間,請者三至,可謂勤矣。
今又不赴,無乃孤其望乎。
”賢素善刁公,從之乘舟,遵海北轉(zhuǎn)海門,遇大颶卒起,風檣摧敗,黑夜漂泊至慈溪東岸,觸礁舟破,從者百馀人皆散走,賢獨淹坐水中,從者還救,乃免。
居雪竇一年,復謝去,還金牛。
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壽六十有七,臘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壟,累墳為塔。
秦少游狀其行。
賢操行卓越,遇人有恩,雖對賓客,未嘗與眾異饌,雅好施予,所得金錢繒帛率以散眾,人多歸之。
又多才藝,工于詩,字畫有法,當時賢士大夫皆傾意愿與之游。
以參知政事高若訥奏,賜紫。
復以節(jié)度使李端愿奏,賜號“圓通大師”。
凡十被請,從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剎,道化方行,輒托事隱去,州郡雖欲挽留不可得。
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號《稚耄典記》,以自見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顯忠,號祖印禪師,仁宗嘉祐間人(《嘉泰會稽續(xù)志》卷四)。
為南岳下十一世,金山穎禪師法嗣,住越州石佛寺。
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二。
今錄詩十八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謙,號圓澄大師,紹興間為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寶云寺住持。見所撰《摹刻寶云通公法師真贊書后》。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禪師湛然者。
諱圓澄。
別號散木。
出會稽夏氏。
母。
夢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師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齒。
直腸信口。
不肯從事于學。
親歿窶甚。
充郵卒以傳符。
踰期亡去。
徑投隱峰。
峰示念佛誰是令。
師究竟三晝夜輒有省。
時年二十矣。
入天荒山。
禮妙峰斬發(fā)。
擇最苦行行之。
間聞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經(jīng)義。
便能記持。
尋乞滿分戒于云棲宏公。
徵以毗尼節(jié)。
要師悉達其指。
返越。
掩關寶林蘭若。
因憶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
乃大通玄旨。
有頌曰。
舉一舉二別端倪。
個里元無是與非。
雪曲調(diào)高人會少。
獨許韶陽和得齊。
二老何曾動舌。
諸方浪自攢眉。
擬議鷂過新羅。
刻舟求劍元迷。
再謁云棲。
呈見于宏公。
會入室。
宏舉海底泥牛銜月。
赴語未竟。
師推出一僧曰。
大眾證明。
宏深器之。
于是。
激揚法席傾一眾焉。
萬歷辛卯。
適大覺念公南游。
師趨謁之。
念曰。
止風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滄海遙時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問。
洞上宗旨。
師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個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貫弄無針線。
木偶能提化外機。
井底紅塵騰藹。
藹山頭白浪滾飛飛。
誕生本是無功用。
不覺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書偈印之。
未幾。
出住云門。
次遷徑山。
歷禾之東塔乃至顯圣天華。
前后垂二十載。
法席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儂不識元字腳。
強出人前要說法。
錯認曾參作魯參。
合堂大眾皆笑殺。
這一笑中有妙。
若還悟得其中意。
點破當天者一竅。
大眾如何是這一竅。
良久云。
動容揚古路。
不墮悄然機。
小參云。
煙雨盜將山色去。
溪風送得水聲來。
本來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識強安排。
眾中若作境會。
許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會。
打碎你頭。
何故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
又提綱云。
喚二作一。
指七為八。
手秉太阿。
圣凡盡殺卻。
憶東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襪。
無論貧富貴賤。
見者聞者。
皆笑殺。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噓阿喇喇。
師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問。
如何是圓相。
師曰。
大燒餅。
如何是暗機。
師曰。
凌霄峰。
如何是義海。
師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師曰。
啞子咒人。
如何是默論。
師曰。
溫伯見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師曰。
孝子諱爺名。
諸方珍之。
為師法續(xù)洞室機類。
云門臨濟。
其伯仲也。
又師初在京。
達觀禪師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簣黃慎軒。
同玩月次。
慎軒臥問。
馬祖玩月因緣。
曰。
汝臥我坐。
不得為公說耳。
軒亟起謝。
月川笑曰。
內(nèi)翰錯過了也。
觀云。
我下語。
不及此公一籌。
又過武林。
聞谷慧聞等。
屬望一方。
會諸紳遣使耑迎。
及啟。
慧聞札曰。
今日大家。
欲與和尚作家相見。
若來已墮情識。
不來猶缺慈悲。
師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漢。
敢于老僧納敗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聞進曰。
和尚莫要班門弄斧。
師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無語。
師把開曰。
死漢。
聞谷。
遂率眾作禮。
蘇巡漕問曰。
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度與人。
如何是金針。
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個人。
蘇擬議。
曰。
古佛過去久矣。
無念有禪師。
居黃檗。
獨持風節(jié)。
呵罵諸方。
特訪之。
師曰。
古人道。
如紅爐上飛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還具透關眼也未。
有曰我不見有甚么古人。
師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師之勘辨。
約此類。
又嘗嘆末流謬惑大乘。
遂著說若干篇曰。
宗門或問。
慨古錄楞嚴臆說。
涅槃會疏。
法華意語。
金剛?cè)两?jīng)注。
思益梵天經(jīng)解諦。
理邁倫。
一時所宗焉。
天啟丙寅季冬。
書顯圣遺囑。
即至天華。
辭眾。
復夜話至丑。
乃右脅長往。
閱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臘。
得法者九人。
編隨機錄八卷。
流通于世。
贊曰。
余初過會稽。
師謝世未久。
觀其遺風謖謖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師之妙韻。
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竊向往之。
續(xù)讀師集。
至題無趣錄云。
夫祖道不可絕繼。
風穴于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難逢。
仰山自記再來。
莫不以諸佛慧命為懷。
以度生為急務者也。
嗟乎。
師之心。
至矣盡矣。
以度生為務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竊符以存國。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妙倫(一二○一~一二六一),號斷橋,俗姓徐,臺州黃巖(今屬浙江)松山人,又號松山子。年十八,依其叔永嘉廣慈院宗嗣論禪師出家,即剃發(fā)投禮。不滿一年行腳,首見谷源道于瑞巖,次年謁靈隱。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初住臺州瑞峰祇園禪寺。十年(一二五○),遷瑞巖凈土禪寺。后遷天臺國清教忠禪寺。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遷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禪寺。景定二年卒,年六十一。有文寶等編《斷橋妙倫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行狀》?!♂屆顐愒?,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依原卷次編為二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妙倫。
天臺黃巖徐氏子。
母劉。
夢月而娠。
年十八依永嘉廣慈院落發(fā)。
見谷源道于瑞巖。
聞麻三斤語發(fā)疑。
遍叩諸方。
機語未契。
自謂。
吾口訥耳聵。
何能究此。
不若務實修行。
日以誦經(jīng)為業(yè)。
因閱楞伽于云居見山堂。
至蚊蟲螻蟻。
無有言說。
而能辦事。
頓然有省。
曰。
趙州柏樹子話。
可煞直捷。
然不以語人。
徑走雪竇。
見無準范禪師。
無準詰之。
連下語三十轉(zhuǎn)。
不契。
哀懇曰。
可無方便乎無。
范以真凈頌答之。
竦然良久。
聞板聲。
通身汗下。
于是始脫焉。
無礙矣。
準移育王雙徑。
皆以師從俾分座。
尋出世祇園。
遷瑞巖國清。
至凈慈說法。
簡直具格。
外機上識者得之。
而劣器不能湊泊。
有時上堂。
達觀穎禪師示眾云。
七佛是性隸。
萬法是心奴。
且道。
主人翁在何處。
自喝云。
七佛以下出頭。
又自諾云。
各自祇候。
云喚七佛為性??。
指萬法是心奴。
達觀自謂有出身路及乎。
自喝自諾。
又是奴隸邊事。
主人翁何曾夢。
見在大眾要見么。
拂子一拂云。
曉來一陣春風動。
開遍園林一樣花。
舉揚超醒大略如此。
將終。
與眾入室。
罷。
索筆作詩。
辭諸山及魏國公。
公饋藥不受。
又使人問曰。
師生天臺因甚死凈慈。
答曰。
日出東方夜落西。
遂嗒焉而逝或云。
初參無范。
范問從何處來。
答曰。
天臺。
范曰。
還見石橋么。
答曰。
我一腳踏斷也。
自是叢林。
稱師為斷橋倫公云。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斷橋和尚。名妙倫。姓徐氏。臺之黃巖人也。弱冠欲入瑞巖。鄰寺出家。其父兄不許。強倫治生產(chǎn)。倫不樂業(yè)。乃遁永嘉。圓頂于廣慈寺。受戒歸省。得問道于瑞巖谷源禪師。源以麻三斤話示倫。倫大疑之。如面千尺鐵墻。因鄰僧讀楞伽經(jīng)曰。蚊蟲螻蟻無有言說。而能辨事。倫有省。會無準范公中興雪竇。雪竇風峻。禪者不易上謁。倫下包。直趨方丈。左右莫能止。范公怒曰。甚處來底。對曰。瑞巖。曰。到此何為唐突若是耶。倫從容進曰。實為己躬事切。來呈似耳。曰。有甚驢事馬事。試舉看。倫乃陳其所得。范曰。狗子因何有業(yè)識。倫進語。范不顧。如是滾滾不住。連進三十語。范俱不顧。擬再進語。無可湊泊者。乃跪泣請曰。師寧無方便乎。范公憐之。以古頌示曰。言有業(yè)識在。誰云意不深。??萁K見底。人死不知心。倫悚慄沉吟。忽聞板響。通身汗下。連拜范公足下。范笑曰。我不汝欺也。倫弗吐一詞而出。范公移居育王徑山。倫皆從而相之。是時出公門者。雪巖欽別山智等。各化一方。稱有道焉。倫亦領祗園小剎。據(jù)室燒香。甚有大體。一時名衲。趨其座下。院窄無所容。移居瑞巖。又移國清。倫為人徑直無諱。好釆群言。評量古今。議論既出。如束濕薪。然皆援經(jīng)據(jù)史。如披曉鏡。人以為博物宗匠。若智若愚。爭識一面而后已。晚居凈慈。嘗謂眾曰。荊山有玉。獲得者不在荊山。赤水有珠。拾得者不在赤水。衲僧有無位真人。證得者出入不在面門。橫按拄杖曰。會么幽州江口石人蹲。又曰。德山低頭。夾山點頭。俱脂豎起手指頭。玄沙筑破腳指頭。拈拄杖云。都來不出山僧拄杖頭。何以見得。卓一卓曰。一葉落天下秋。又曰。達觀。穎云。七佛是性隸。萬法是心奴。且道主人翁在甚么。處自喝云。七佛以下出頭。又自喏云。各自祇候喚七佛作性。??指萬法為心奴。達觀自謂。有出身路。及其自喝自。喏又是奴??邊。事主人翁。何曾夢見。在要會么。揮拂云。曉來一陳春風起。開遍園林百樹花。倫晚年罷上堂。一日忽掛牌入室。已而謂眾曰。斯乃老僧末后一場搬弄也。復問訚上人曰。臨濟三遭黃檗痛棒是否。對曰是。曰。因甚大愚肋下筑三拳。對曰。得人一牛還人一馬。倫怡然撫幾曰。后當有人據(jù)此。為你證明在(訚號悅堂。后嗣介石朋)。遂以后事分付門人方山寶竹屋。簡又裁書。別諸方知己。魏國公閱倫書。大驚。即遣使問曰。師生天臺。為甚死在杭州。倫微笑。以手指左右曰。日出東方。夜落西。其使擬拜。倫已化去。 贊曰。斷橋和尚以英偉之姿。入雪竇范公之門。始知肘。后靈符不從人得。及出世而簸揚淘汰。可謂精于得人矣。以故方山寶輩數(shù)傳而世其家。諸方稱之曰。斷橋一脈有以也。不然。則如世暴流。朝盈夕涸。而斷橋一派嘉聲何從而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