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思聰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曇穎(九八九~一○六○),俗姓丘,字達(dá)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為南岳十一世(《五燈會元》卷一二謂南岳下十世)谷隱聰禪師法嗣。年十三依龍興寺。長游京師,與歐陽修為友。東游,初住舒州香爐峰,移住潤州,主明州雪竇,又移住金山龍游寺。仁宗嘉祐五年卒,年七十二。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七、《五燈會元》卷一二、《四明山志》卷二。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曇穎(九八九——一○六○),字達(dá)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丘氏子。出家龍興寺,與歐陽修、刁景純等游,于書無所不讀,所為詞章多出塵語。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七。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七
禪師名曇穎。
生錢塘丘氏。
年十三。
依龍興寺為大僧。
神情秀特。
于書無所不觀。
為詞章多出塵語。
十八九游京師。
時歐陽文忠公。
在場屋。
穎識之。
游相樂也。
初謁大陽明安禪師。
問。
洞上特設(shè)。
偏正君臣意。
明何事。
明安曰。
父母未生時事。
又問。
如何體會。
明安曰。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穎惘然棄去。
至石門。
聰禪師。
理明安之語。
曰師意如何。
聰曰。
大陽不道不是。
但口門窄。
滿口說未盡。
老僧即不與么。
穎曰。
如何是父母未生事。
聰曰。
糞墼子。
又問。
如何是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
聰曰。
牡丹叢下睡貓兒。
穎愈疑駭。
日扣之。
竟無得益。
自奮曰。
吾要以死究之。
不解終不出山。
聰一日見普請。
問曰。
今日運薪乎。
穎曰然運薪。
聰曰。
云門嘗問。
人般柴。
柴般人。
如何會。
穎不能對。
聰因植杖石坐。
笑曰。
此事如人學(xué)書。
點畫可效者工。
否者拙。
何故如此。
未忘法耳。
如有法執(zhí)。
故自為斷續(xù)。
當(dāng)筆忘手。
手忘心。
乃可也。
穎于是默契其旨。
良久曰。
如石頭曰。
執(zhí)事元是迷。
契理亦非悟。
既曰契理。
何謂非悟。
聰曰。
汝以此句為藥語。
為病語。
穎曰。
是藥語。
聰呵曰。
汝乃以病為藥。
又可哉。
穎曰。
事如函得蓋。
理如箭直鋒。
妙寧有加者。
而猶以為病。
茲寔未諭。
聰曰。
借其妙至是。
亦止明理事而已。
祖師意旨智。
識所不能到。
矧事理能盡乎。
故世尊曰。
理障礙正知見。
事障能續(xù)生死。
穎恍如夢覺。
曰如何受用。
聰曰語不離窠臼。
安能出蓋纏。
穎嘆曰。
才涉唇吻。
便落意思。
皆是死門。
終非活路。
即日辭去。
過京師。
寓止駙馬都尉李端愿之園。
日夕問道。
一時公卿多就見。
聞其議論。
隨機開悟。
李公問曰。
人死識歸何所。
答曰。
未知生。
焉知死。
李公曰。
生則端愿已知。
曰。
生從何來。
李公擬議。
穎揕其胸。
曰。
秖在這里。
思量個什么。
對曰。
會也。
只知貪程。
不覺蹉路。
穎拓開曰。
百年一夢。
又問。
地獄畢竟是有是無。
答曰。
諸佛向無中說有。
眼見空華。
大尉就有中覓無。
手??水月。
堪笑。
眼前見牢獄不避。
心外見天堂欲生。
殊不知。
欣怖在心。
善惡成境。
大尉但了自心。
自然無惑。
進曰。
心如何了。
答曰。
善惡都莫思量。
又問。
不思量后。
心歸何所。
穎曰。
且請?zhí)練w宅。
穎東游初。
住舒州香爐峰。
移住潤州因圣。
太平隱靜。
明雪竇。
又移住金山龍游寺。
嘉祐四年除夕。
遣侍者持書。
別揚州刁景純學(xué)士。
曰。
明旦當(dāng)行。
不暇相見。
厚自愛。
景純開書大驚。
曰當(dāng)奈何。
復(fù)書決別而已。
中夜候吏報。
揚州馳書。
船將及岸。
穎欣然遣撾鼓。
升座敘出世本末。
謝裨贊叢林者。
勸修勿怠。
曰吾化。
當(dāng)以賢監(jiān)寺次補。
下座。
讀景純書畢。
大眾擁步。
上方丈。
穎跏趺。
揮令各遠(yuǎn)立。
良久乃化。
五年元日也。
閱世七十有二。
坐五十有三夏。
穎英氣壓諸方。
薦福懷禪師。
誦十玄談。
至祖意。
穎曰。
當(dāng)曰十圣未明此旨。
特以聲律不恊。
故耳。
三賢十圣序。
不如是。
懷曰。
宗門無許事。
穎熟視。
以手畫按。
作十字曰。
汝識此字乎。
汝以謂甑箅耳。
懷無能言穎。
拂衣去。
曰。
我要與汝斗死。
生吾不敵汝也。
贊曰。
東坡曰。
佛法浸遠(yuǎn)。
真?zhèn)蜗喟搿?div id="v06ex2r"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35_2_220_comment'>
寓言指法。
大率相似。
至于二乘禪定。
外道神通。
非我肉眼所能勘驗。
然臨死生禍福之際。
不容偽矣。
吾視穎之謝世。
無以異人適城市之易。
然真大丈夫也哉。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曇穎,字達(dá)觀。姓丘氏,錢塘人。得法谷隱聰。穎性爽直,語言率真。取譬曉人,以近喻遠(yuǎn)。聞所開示,類皆世緣俗諦,或雜嵬瑣諧譚。嘗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堂輒追念舊惡,慢詈累日,有一僧心非之,竟詣?wù)墒遥鏀?shù)穎過,穎頷之而不言,而僧因從此悟去,乃以信香嗣穎法。穎有文采,名人多與之游。主雪竇時,梅堯臣送之詩曰:“朝從雪竇請,暮卷雪衲輕。莫問居士病,自從他方行。吳霜點髭根,海鳥隨眾迎。安隱彼道場,萬事都忘情?!薄疤幧綗o厭山,林鳥正關(guān)關(guān)。月入潭心白,花明谷口間。采薪能自至,流水不知還。聞欲觀滄海,高峰峻亦攀?!狈f嘗游上雪竇,亦有詩曰:“下雪竇游上雪竇,過云峰后望云峰。如趨仙府經(jīng)三島,似入天門徹九重。無日不飛丹洞鶴,有時忽起隱潭龍。只應(yīng)奉詔西歸去,此境何由得再逢?!闭臀迥?,建亭于山麓,以憩行人。穎又有《四明十題》,梅堯臣和之,并見《山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98 【介紹】: 宋僧。饒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覺老,號佛印。云門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書能詩,尤善言辯。神宗元豐中主鎮(zhèn)江金山寺,與蘇軾、黃庭堅等均有交游。有語錄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覺老,號佛印。生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林氏。幼業(yè)儒,后盡捐舊學(xué),白父母出家。游廬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廬山之開先、歸宗,丹陽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蘇軾久與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了元。
字覺老。
生饒州浮梁林氏。
世業(yè)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歲。
瑯瑯誦論語。
諸家詩。
五歲誦三千首。
既長從師授五經(jīng)。
略通大義去。
讀首楞嚴(yán)經(jīng)。
于竹林寺。
愛之盡捐舊學(xué)。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禮寶積寺沙門日用。
試法華。
受具足戒。
游廬山。
謁開先暹道者。
暹自負(fù)其號。
海上橫行。
俯視后進。
元與問答捷給。
暹大稱賞。
以為真英靈衲子也。
時年十九。
已而又謁圓通訥禪師。
訥驚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竇。
后來之俊也。
時書記懷璉。
方應(yīng) 詔而西。
訥以元嗣璉之職。
江州承天法席虛。
訥又以元當(dāng)遷。
郡將見而少之。
訥曰。
元齒少而德壯。
雖萬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說法。
為開先之嗣。
時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廬山之開先歸宗。
丹陽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間。
德化緇白。
名聞幼稚。
縉紳之賢者。
多與之游。
蘇東坡謫黃州。
廬山對岸。
元居歸宗。
詶酢妙句。
與煙云爭麗。
及其在金山。
則東坡得釋還吳中。
次丹陽。
以書抵元曰。
不必出山。
當(dāng)學(xué)趙州上等接人。
元得書徑來。
東坡迎笑問之。
元以偈為獻(xiàn)(或作戲)曰。
趙州當(dāng)日少謙光。
不出三門見趙王。
爭似金山無量相。
大千都是一禪床。
東坡?lián)嵴品Q善。
東坡嘗訪弟子由于高安。
將至之夕。
子由與洞山真凈文禪師。
圣壽聰禪師。
連床夜語三鼓矣。
真凈忽驚覺曰。
偶夢吾等謁五祖戒禪師。
不思而夢。
何祥耶。
子由撼聰公。
曰。
吾方夢見戒禪師。
于是起。
品坐笑曰。
夢乃有同者乎。
俄報東坡已至奉新。
子由??兩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頃東坡至。
理夢事問。
戒公生何所。
曰陜右。
東坡曰。
軾十馀歲時。
時夢身是僧。
往來陜西。
又問。
戒狀奚若。
曰。
戒失一目。
東坡曰。
先妣方娠。
夢僧至門。
瘠而眇。
又問戒終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東坡時年四十九。
后與真凈書。
其略曰。
戒和尚不識人嫌。
強顏復(fù)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勵。
使還舊觀。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贈之。
而東坡酬以玉帶。
有偈曰。
病骨難堪玉帶圍。
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dāng)乞食歌姬院。
奪得云山舊衲衣。
又曰。
此帶閱人如傳舍。
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尤相稱。
乞與佯狂老萬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臺。
東坡又作詩曰。
我欲乘飛車。
東訪赤松子。
蓬萊不可到。
弱水三萬里。
不如金山去。
清風(fēng)半帆耳。
中有妙高臺。
云峰自孤起。
仰觀初無路。
誰信平如砥。
臺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幾。
巉巉玉為骨。
凜凜霜入齒。
機鋒不可觸。
千偈如翻水。
何須尋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長生未暇學(xué)。
請學(xué)長不死。
太子少保張公方平安道。
為滁州日。
游瑯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發(fā)之。
忽悟前身。
蓋知藏僧也。
寫楞伽經(jīng)。
未終而化。
安道續(xù)書殘軸。
筆跡宛然如昔。
號二生經(jīng)。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東坡曰。
此經(jīng)在他人。
猶為希世之瑞。
況于公乎。
請家藏為子孫無窮之福。
元請東坡代書之。
鏤板金山。
時士大夫。
師歐陽文忠公為古文。
公佐韓子。
詆我以原性。
性者與生俱生之論。
為銓量。
元故以是勸之。
又嘗謂眾曰。
昔云門說法如云雨。
絕不喜人記錄其語。
見必罵逐曰。
汝口不用。
反記吾語。
異時裨販我去。
今室中對機錄。
皆香林明教以紙為衣。
隨所聞即書之。
后世學(xué)者。
漁獵文字語言。
正如吹網(wǎng)欲滿。
非愚即狂。
時江浙叢林。
尚以文字為禪。
謂之請益。
故元以是諷之。
高麗僧統(tǒng)義天。
航海至明州。
傳云。
義天棄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歷叢林。
問法受道。
有詔朝奉郎楊杰次公。
館伴所經(jīng)。
吳中諸剎。
皆迎餞如王臣禮。
至金山。
元床坐。
納其大展。
次公驚問故。
元曰。
義天亦異國僧耳。
僧至叢林。
規(guī)繩如是。
不可易也。
眾姓出家。
同名釋子。
自非買崔盧。
以門閥相高。
安問貴種。
次公曰。
卑之少徇時宜。
求異諸方。
亦豈覺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隨俗。
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華夏師法乎。
朝廷聞之。
以元為知大體。
觀文殿學(xué)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帥西塞。
濫殺罰。
留神空宗。
祈妙語。
以藻雪之。
而元適至。
子淳請說法于上藍(lán)。
元炷香曰。
此香為殺人不眨眼上將軍。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眾嘩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靈源清禪師在眾時。
廁云居法席。
痛自韜晦。
而聲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舉以為堂中第一座。
叢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鐵面哲真如。
百丈肅。
仰山簡。
皆元所賞識也。
李公麟伯時。
為元寫照。
元曰。
必為我作笑狀。
自為贊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傳得云居道者真。
不為拈花明大事。
等閑開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風(fēng)前嗅。
枯木無端雪里春。
對現(xiàn)堂堂俱不識。
太平時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聽客語有會其心者。
軒渠一笑而化。
其令??笑狀。
而贊之。
非茍然也。
閱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臨事無凝滯。
過眼水流云散。
其為人服義疾惡。
初舉感鐵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飯。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繼嗣。
則慈感已有師。
元奇之。
又舉宣長老住甘露。
宣后賣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楊次公曰。
牽牛蹊人之田。
而奪之牛也。
元不恤。
元嘗游京師。
謁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賜磨衲。
號佛印。
東坡滑稽于翰墨。
戲為之贊。
世喜傳。
故并記之。
贊曰。
佛印種性從橫。
慧辨敏速。
如新生駒。
不受控勒。
蓋其材足以御侮。
觀其臨事。
護法之心深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12 【介紹】: 宋僧。
溫州樂清人,俗姓賈氏,字伯威,號潛澗。
少敏悟,經(jīng)史過目能誦。
出家于明慶院,宗天臺宗。
后至錢塘從南屏臻禪師,明《法華》諸經(jīng)。
與名僧道潛、思聰等友善。
博學(xué)能文,作詩詞尤典雅,書法有晉宋遺規(guī)。
哲宗元祐間出游歸永嘉,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寺,門徒甚眾。
卒后弟子輯其遺文為《潛澗集》。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處嚴(yán)。
字伯威。
溫州樂清賈氏子。
母萬。
方娠。
一夕夢黑龍自天躍而下。
俄化為道人入其家。
及產(chǎn)有異相。
警悟不凡。
經(jīng)史過目輒成誦。
少長不茹葷。
母強之。
卒不從。
一日游精舍。
歸白其母曰。
兒蔬食。
居俗非所宜。
愿出家學(xué)佛。
落發(fā)于明慶院。
初習(xí)講教義。
發(fā)明師說。
了無疑滯。
同輩尚編錄。
務(wù)相詰難。
師心非之。
遂棄教而崇禪。
歷訪先輩老宿。
叩擊玄旨。
多所契會。
有以座首命之者。
師弗顧而去。
師于己事外。
博學(xué)能詩文。
醇重典雅。
且工書。
有晉宋法。
時道潛思聰二公。
與東坡游。
聲名籍甚。
或勸以所作謁縉紳求知己。
師笑曰。
古之桑門。
與士大夫游。
非求之也。
道自合焉爾。
故終身不以一字干謁。
識者高之。
元祐間。
還永嘉。
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剎。
其徒翕然宗之。
扣門請益者。
履相躡也。
師訓(xùn)以本業(yè)。
外復(fù)以詩書子史導(dǎo)之。
凡經(jīng)指授者。
咸見頭角。
元符初。
歸故山。
誅茆結(jié)廬。
循除蓄流。
自號潛澗。
賦詩鼓琴以自娛。
有古人林下風(fēng)。
師有辭辯。
長于講釋。
鄉(xiāng)里巨室。
欲屈師講經(jīng)莫能致。
因具法筵。
集廣眾。
預(yù)設(shè)巍座。
俟師至。
與眾迫之。
師匇遽就席。
闡揚奧旨。
緣飾以文。
音吐鴻亮。
聽者驚悅。
郡守張公平。
從師受楞嚴(yán)大義。
初以僧正命師。
又命主禪席。
皆力辭弗受。
每詣府。
手提一笠。
又以師為府座所尊。
因囑以事。
師。
正色峻拒。
府政有不便于民者。
委曲以告。
守改容聽之。
瑞安令呂公勤。
邂逅師喜甚。
與俱還邑。
筑庵于廳治后園。
命師居之。
為留三宿而去。
晚景絕人事。
精修凈業(yè)。
諷誦楞嚴(yán)圓覺維摩光明法華等經(jīng)。
精熟如流。
靜夜孤坐。
焚香暗誦。
瑯瑯之聲。
出于林表。
嘗手書法華光明二經(jīng)。
報母德。
又書華嚴(yán)經(jīng)八十卷。
首末不懈。
字法益工。
以政和壬辰正月二十日示寂。
年五十四。
僧臘三十九。
阇維。
得舍利數(shù)百顆。
明瑩如珠。
植塔于故廬之后。
以遺骨并舍利葬焉。
師于佛學(xué)。
無不通曉。
尤深于禪。
而接物以教。
故以阇黎著名。
平生制述甚多。
稿隨毀失。
圓寂后。
弟子收拾遺文。
編成二卷。
曰潛澗集。
人有得其片紙只字。
皆寶藏之。
其文翰見重于人如此(王梅溪十朋之母有娠。
產(chǎn)之日。
夢師來惠以金環(huán)。
夢覺時。
傳師適坐化。
翌日梅溪生。
人皆謂為師后身。
故其為師作銘序有云。
師歿之歲。
而某始生。
師舊書石橋寺碑。
梅溪。
僉判紹興。
道經(jīng)寺。
寺僧先夢迓嚴(yán)阇黎。
次日梅溪至。
僧以夢告。
有詩云。
人喚我為嚴(yán)首座。
前身曾寫石橋碑。
甄龍友。
和公雙峰詩云。
詩老前身法號嚴(yán)。
正用此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處嚴(yán),字伯威。
姓賈氏,樂清人也。
父靖,居鄉(xiāng)以長者稱。
母萬氏,方娠,夢黑龍自天而下,俄化為道人,入其家。
及嚴(yán)生有異相。
幼時警悟不凡,經(jīng)史過目輒能成誦。
舅氏東平先生規(guī),邑之名儒也。
試之聯(lián)語,隨聲應(yīng)答,由是奇之。
少長,不茹辛膻,母強之,卒不從。
一日游精舍,歸白其母曰:“兒蔬食居俗非所宜,愿出家學(xué)佛,惟慈親割愛。
”遂往里之明院慶禮僧知性為師。
既落發(fā)受具,游歷郡剎。
初學(xué)律,未幾,習(xí)天臺教觀,慨然嘆曰:“吾邦僻在海隅,見聞不廣。
”遂之錢塘,依南屏臻公聽天臺大部,明法華諸經(jīng)。
時學(xué)者尚編錄,務(wù)相詰難,嚴(yán)聽法罷,端然默坐。
同輩問之,發(fā)明師說,了無遺誤,因謂之曰:“文字分別,馳驄法相,吾不能為。
”乃遠(yuǎn)游禪林,訪尋老宿,叩擊玄旨。
嚴(yán)志節(jié)清高,學(xué)識超邁,扙錫所至,道眼相契為多。
會有以首座詔之者,嚴(yán)曰:“吾宅心世外,逍遙自適,能為人役耶?
”于是西游帝都,觀伊洛,南周旋江淮間,凡名山勝境,叢林巨剎,靡不至焉。
時道潛、思聰與東坡居士游,聲名籍甚,二僧咸與嚴(yán)善,數(shù)以篇章往來。
嚴(yán)博學(xué)能文,詩詞尤典雅,且工書,有晉宋法。
或勸以所作謁縉紳,求知己,嚴(yán)笑謝曰:“古之桑門,上首與士大夫游,非求之也,道自合焉爾。
”故終身不以一字干謁,識者高之。
元祐間,還永嘉,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寺,其徒翕然歸之,扣門請益者,屢相躡也。
嚴(yán)訓(xùn)以本業(yè),復(fù)以《》、《》、《子》、《史》導(dǎo)之,凡經(jīng)指授者,咸見頭角。
時開元建護國天王殿,命嚴(yán)作記,文辭雄偉,太守范公見之稱嘆良久,命刻之石,昭垂來許。
元符初,歸故山誅茅結(jié)廬,循除蓄流,自號“潛澗”,賦詩鼓琴以自娛,有古林下風(fēng)。
嚴(yán)有辭辨,長于講釋,里中巨室欲屈之講經(jīng),恐不能致,因具法筵,廣集眾侶,預(yù)設(shè)巍座,俟其至,與眾迫之,忽遽就席,闡揚奧旨,緣飾以文,吐音鴻亮,聽者忻悅。
明慶自創(chuàng)業(yè)幾七百年,無文跡可考,嚴(yán)始為撰記并書之,時稱二絕。
郡守張公平聞其名,以禮致之,躬受《楞嚴(yán)》大義,欲授以僧正,且請主禪席,皆力辭之。
每詣府手提一笠,未嘗輿也。
人以為府座所厚,或?qū)僖允拢瑒t正色峻拒,然政有不便于民者,委曲以告,守改容聽之。
瑞安令呂公勤,慕其道學(xué),初相邂逅,要與俱還,為筑庵于廳治后圃,為留三宿而去。
邑令丁公湛,每訪嚴(yán),談道終日忘返。
晚歲絕人事,惟精修凈業(yè)。
所諷《楞嚴(yán)》、《圓覺》、《維摩》、《光明》、《法華》諸經(jīng),精熟流暢,靜夜孤坐,焚香高誦,瑯瑯之聲,出于林表。
嘗手書《法華》、《光明》二經(jīng),以報母德。
又書《華嚴(yán)經(jīng)》八十卷,首末不懈,字法益工。
宋政和壬辰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年五十四,臘三十九。
三月,阇維得舍利數(shù)百,明瑩如珠。
明年九月,植塔于故廬之旁,以遺骨并舍利葬焉。
后四十馀年,縣人梅溪王十朋為之銘。
十朋之生也,即嚴(yán)寂日。
其母夢嚴(yán)來,惠以金環(huán),覺而舉子,忽聞嚴(yán)化,以此異之。
十朋之大母,嚴(yán)之同母娣。
嚴(yán)弟子寶印,又十朋之叔父也。
嘗以伏臘相過從,故其母識嚴(yán)。
及十朋長,道經(jīng)石橋寺,寺僧先夕夢迎嚴(yán)和尚,詰旦而十朋至,故其詩云:“人喚我為嚴(yán)首座,前身曾寫石橋碑。
”銘有別致,見《梅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