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思慧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了心,住鎮(zhèn)江金山寺。
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智林。
姓坑氏。
上世番禺人。
既受具。
禮慶阇黎為師。
傳秘密教。
正勤四十年。
不虛一日。
仁宗。
樂宗佛事。
擇開寶寺西北隅。
增葺精舍。
韨除凈場。
親篆殿額。
像設(shè)莊嚴(yán)。
皆自內(nèi)出。
賜名寶生院。
屬師住持。
命主教門事。
賜號宣教大師。
天下僧籍。
為之統(tǒng)首。
師于陀羅尼門。
受持精密。
國有祈禱。
罔不獲應(yīng)。
內(nèi)繇宮省。
以至宗室貴戚。
莫不厚為之禮。
道俗傾向。
搢紳景重。
張文定公安道。
潛心內(nèi)典。
嘗從師問梵學(xué)。
師為啟發(fā)隱奧。
科指條暢。
張于言下了然。
益深敬事。
張又問曰。
羂索諸部。
壇場軌儀。
種種莊嚴(yán)。
不離世諦。
無上正等諸佛心印。
其用如何。
師云。
壇有多名。
空智為上。
一念凈圓。
同法界性。
住無所住。
如空無依。
彼誠之至者。
猶可以動天地。
而感鬼神。
妙湛總持一相三昧。
具足神力。
豈思議所及。
佛以大事因緣故。
出現(xiàn)于世。
無有二法。
惟一乘道。
至于隨緣立教。
應(yīng)物利生。
百千法門。
等為妙用。
空智云者。
第一義諦也。
張致嘆曰。
醍醐甘露。
聞所未聞。
吾固知師深得般若究竟法空相。
非但嚴(yán)凈毗尼。
專精觀行而已。
熙寧四年四月十二日。
起居如平嘗。
忽作而曰。
吾報盡今夕耶。
暮而歸寂。
徒眾葬于開封縣東原。
張公銘其石。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守惠。
興化陳氏子。
七佛旻禪師之高足也。
住江州圓通院。
遷潭之大溈山。
師行門精密。
于物無忤。
法輪所至。
龍象傾赴。
政和中。
前后三入內(nèi)廷說法。
徽宗聞之。
喜動顏色。
賜六字師號。
曰沖虛密印通慧。
法門焜耀極當(dāng)時之盛。
故陳瑩中。
作旻禪師語錄序。
獨(dú)云慧禪師能世其學(xué)。
而不及其他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明辯(一○八五~一一五七),號正堂,俗姓俞,湖州(今屬浙江)人。
年十九事報本蘊(yùn)禪師,圓顱受具。
后謁徑山妙湛慧禪師等名宿,晚依清遠(yuǎn)。
住湖汌道場寺。
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清遠(yuǎn)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三。
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六十二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禪師諱明辨。吉安州俞氏之子。說法于郡之道場山。以正堂自號。據(jù)令端方。毫不茍貸。每緇素入山請法。必令先具香設(shè)拜佛眼遠(yuǎn)和尚。然后受謁。謁者悚然。有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辨曰。橫身三界外。獨(dú)脫萬機(jī)。前曰。秖如風(fēng)穴道。長憶江南三月里。鷓鴣啼處百花香。又作么生。辨曰。說者個不唧??漢作么。曰。嫩竹搖金風(fēng)細(xì)細(xì)。百花鋪地日遲遲。曰。你向甚么處見風(fēng)穴。僧曰。耳里眼里絕蕭灑。曰。料掉沒交涉。又問。如何是佛。辨曰。無柴燒猛火。如何是法。曰。貧做富裝裹如何是。僧曰。賣扇老婆手遮日。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曰。古墓毒蛇頭帶角。如何是一喝如踞地獅子。曰。虛空笑點(diǎn)頭。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曰。石人拍手笑呵呵。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曰。布袋里豬頭。如何是向上事。曰。鋸解秤錘。如何是和尚栗棘蓬。曰。不答此話。曰。為甚么不答。辨大笑曰。吞不進(jìn)。吐不出。辨機(jī)要精悍。每經(jīng)旬掩室。即近侍罕得見進(jìn)。然其章訓(xùn)痛絕。名根不把玩不暴用。故及門皆三二十載。韜神晦穎。諸方有盛名者。率聞而欽畏之。暮年上堂云。猛虎口邊拾得。毒蛇頭上安排。更不釘樁搖櫓?;仡^別有生涯。婆子被我勘破了。大悲院里有村齋。又上堂。以杖左卓云。三十二相無此相。右卓云。八十種好無此好。僧繇一筆。畫成志公。露出草稿。又卓杖顧眾曰。莫懊惱。直下承當(dāng)休更討。下座。歸方丈。跏趺而化。火后得舍利。塔于仙人山。雪堂。見辨達(dá)磨贊乃嘆曰。當(dāng)今滿目珠璣。慰我白首。獨(dú)有此耳。其詞曰。升元閣前懡?。洛陽峰畔乖張。皮髓傳成話??。只履無處埋藏。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贊曰。辨公初至少林。覽立雪遺跡。乃至隕涕。及出世。必指人知其得法源委。昧者往往以世諦失之。蓋擇乳在鵝王也。當(dāng)時佛眼門下。作略逸群。獨(dú)于辨公。俱嗟不及。嗚呼熠熠赤幟。皎皎白眉。千秋節(jié)合。其揆一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號月堂,又號佛行,俗姓吳。
霅之寶溪(今浙江吳興)人。
年十三祝發(fā),逾二年謁妙湛于道場寺,悟徹。
于是以遍參為志,游淮楚湖湘間,依長靈卓、保寧璣、圓悟勤諸大宗師。
年二十三歸省妙湛于凈慈寺,俾掌藏為眾說法。
又補(bǔ)穹窿瑞光,遷育王。
高宗建炎中退席。
紹興初居間中大吉,徙秀峰龜山,移金陵蔣山,奉旨擢徑山靈隱。
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靈泉。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臨安府凈慈寺。
七年卒,年八十三。
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釋道昌詩,據(jù)《嘉泰普燈錄》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吳,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
幼禮澄公為師,十三受戒。
后師湖州道場妙湛大師,遂嗣其法。
歷主何山、瑞光、育王、蔣山、徑山、靈隱諸道場,賜號佛行大師。
稍倦應(yīng)接,告老退隱,自號月堂。
后出主凈慈。
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
見曹勛《松隱集》卷三五《凈慈道昌禪師塔銘》,《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道昌。
號月堂。
湖州寶溪吳氏子。
得法于雪峰慧和尚。
所至以行道為己任。
不發(fā)化主。
不事登謁。
每歲食指隨常住所得用之。
衲子有志。
充化導(dǎo)者多卻之。
有以佛令比丘持缽資養(yǎng)為言者。
師曰。
我佛在日猶可恐。
今為之必有好利者。
而至于自鬻也。
徑山凈慈育王。
皆師說法處。
而曲高和寡。
法嗣無聞。
或謂和尚行道經(jīng)年。
門下未聞。
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
師不對。
他日再言之。
師曰。
子不聞。
昔人種瓜。
而愛甚者。
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
瓜不旋踵而淤敗。
何也。
其愛之非不勤。
然灌之不以時。
適所以敗之也。
諸方老宿。
提挈衲子不觀其道業(yè)內(nèi)充。
才器宏遠(yuǎn)。
止欲速其為人逮。
審其道德則淫污。
察其言行則乖戾。
謂其公正則邪佞。
得非愛之過其分乎。
是正猶日中之灌瓜。
予深恐識者笑。
故不為也。
后有同鄉(xiāng)僧名悟者。
稱得師道。
住杭之五云山。
略展規(guī)模。
然亦終不振。
師每念叢林下衰。
綱紀(jì)大壞。
皆繇為師者不統(tǒng)之以道。
故使在下者。
得以非義乘之玩習(xí)。
既久。
遂謂當(dāng)然不知其悖。
故師行事發(fā)言。
終其身不妄。
蓋于時事。
深感于中。
為后學(xué)法有不得不然者耳。
名聞于朝。
賜號曰佛行。
后無疾而化。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道昌,字月堂。
姓吳氏,歸安人。
幼投鹿苑,禮澄公為師。
年十三,祝發(fā)受具,堅持凈節(jié),不異成人,踰年行腳,不禪 寒暑,尋訪耆宿,究取上乘。
妙湛佳(?。┖莸缊觯曌u(yù)甚盛。
昌往謁之,一日問妙湛曰:“不起一念,時還有過也。
”無妙湛曰:“須彌山爾,作么生會。
”昌于言下領(lǐng)略,自是機(jī)峰捷出,有辯無礙。
罷參歸霅川,土人莫倚,施米、麥、豆六百斛,懇之主何山。
左丞葉公寄棲卞山,與昌甚契,每魚鼓相從,伊蒲共僎,為方外忘形之交,繼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遷四明居育王山,皆創(chuàng)成法席,一新寺宇。
先是,妙湛住凈慈,有大通所傳云門大師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對雪峰,大眾以此衣授昌,眾謂不失其宗,人以為榮。
葉公帥建康,時蔣山新經(jīng)戎燼,屋僅數(shù)椽,葉公奏請昌住此山,不數(shù)年樓閣化城,若自天降,寶祖規(guī)制,盡復(fù)舊觀。
翠華駐臨安,靈隱方丈虛席,詔補(bǔ)其處。
時丞相湯公,慕昌踐履篤實,德臘俱高,欲以激昂。
有眾為奏,授“佛行大師”之號。
時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辭,選林泉幽勝為出塵之所,退居其間。
因以“月堂”號所居,杜門謝客,以娛晚景。
會凈慈闕主,十方衲子懇府帥王公入山敦請,昌不得已,乃承命復(fù)出。
辛卯歲正月,忽擊鼓辭眾,遠(yuǎn)近咸集,無不泣留。
侍者宗本求語,昌曰:“吾平生拈古頌古,其語已多,尚何言哉。
”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臘六十九,葬于寺之東隅,松隱曹勛為之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了一(一○九二~一一五五),號照堂,俗姓徐,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
年十四于大云寺出家。
年十六,從廣壽梵光法師習(xí)天臺教。
后師從妙湛思慧禪師。
游方遍謁耆宿。
后住石泉寺,改圣泉寺,又被知福州葉夢得迎至黃檗道場。
繼歸臥雪峰故廬。
又出住云門,遷法石,返西湖雪峰庵。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詔住徑山能仁禪院,次年卒,年六十四。
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禪師法嗣。
事見《鴻慶居士集》卷三二《徑山照堂一公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有傳。
今錄詩二十首。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了一。
號炤堂。
奉化徐氏子。
方童幼時。
遇群兒嬉戲。
隅坐傍不語。
聞梵唄則躍起。
喜動顏色。
其父曰。
兒如此。
當(dāng)令事佛。
年十四。
祝發(fā)大云寺。
十六受經(jīng)數(shù)萬言。
習(xí)窮晝夜不息已。
乃嘆曰。
如來最上乘。
無挾而徑造者也。
事糟粕何庸。
即入京。
從相國寺妙湛慧公
游數(shù)年。
盡其學(xué)為高弟。
復(fù)下汴。
絕淮。
經(jīng)吳中浮浙。
上天臺。
入雪峰。
遍見諸耆宿。
表里洞然。
中無疑者。
妙湛來蒞黃檗。
師自雪峰至。
學(xué)成行尊。
眾推為上首。
師姿相奇龐。
寡言笑。
危坐一榻。
淵然如古井冰。
有來叩者。
云涌泉落。
愈出而愈無窮。
性介特。
務(wù)自闊遠(yuǎn)。
不交人事。
將詣雪峰。
朝議大夫曾恬。
與師厚善。
屬師致書。
抵福帥大資張公守。
師意其為己。
納笥中弗出。
久之。
石泉虛席。
公曰。
黃檗上首故自強(qiáng)。
即日移書。
遣騎迎師。
師謝不愿。
使者至五反而后受。
他日公過師。
師出恬書。
且致不即發(fā)之意。
公喜曰。
韞櫝之珍。
深藏而不市。
吾與師。
賓主無愧矣。
居三歲。
改蒞圣泉。
會左丞葉夢得來守福。
曰。
黃檗古道場。
今世名緇。
孰逾一公者。
飭使者具書幣以迎師。
至闔境。
緇素奔走出迎。
歡呼踴躍。
聲振山谷。
蓋師自石泉出世。
更三大剎。
積十五年。
演唱真乘。
啟悟后學(xué)。
人人向道。
以師為歸。
已而后。
將至稍通餉謝易置諸禪師。
一夕舍去。
歸臥雪峰故廬。
泉南守葉庭圭。
樂道之士也。
延之云門。
再遷法石。
庭圭代還。
師亦反西湖雪峰庵。
妙湛所棲。
閉門終日。
人莫見其面。
若將終焉。
俄被旨住徑山。
紹興二十四年也。
徑山。
無一壟之地可耕。
而學(xué)眾數(shù)千指。
師入據(jù)丈室。
檀施大集。
不求而辦。
山有芝巖方丈遺址。
師嘗指其處。
謂其徒曰。
吾將筑室居焉。
初不省所謂。
明年三月示微疾。
退處明月堂。
唱篋中衣。
供佛飯僧。
翼日黎明。
索筆書伽陀。
趺坐而逝。
壽六十四。
僧臘五十。
即芝巖塔其全身。
乃喻筑室所云以此。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嗣宗(?
~一一五三),號聞庵,俗姓陳,徽城(今安徽歙縣)人。
幼業(yè)經(jīng)圓具,冠依妙湛慧禪師
后謁宏智正覺禪師,蒙印可。
出住普照,徙善權(quán)、翠巖,遷慶元府雪竇寺。
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卒。
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覺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
今錄詩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三九八○
嗣宗(一○八五——一一五三),號聞庵,時稱宗白頭,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人,俗姓陳氏。受業(yè)水西寺,試經(jīng)得度。年二十游方,參徑山睿,深見器重。江浙、廬皖、荊楚、湘漢,凡庵居屏處,禪林所稱者,輒造而問之,得大洪山宏智正覺禪師印可。后從覺于泗州普照寺,建炎初覺去,遂代之。尋住常州善權(quán)等寺。紹興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九。見《羅鄂州小集》卷六《宗白頭嗣宗傳》,《嘉泰普燈錄》卷一三,《新安志》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1—1203 【介紹】: 宋僧。臨江軍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諸地寶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詔居臨安靈隱。召對論佛法,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賜號佛照,因進(jìn)《宗門直指》一篇。寧宗慶元元年,歸老東庵。嘉泰間別眾書偈,坐寂而逝。謚普惠宗覺禪師。
全宋詩
釋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賜號佛照,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東山光化寺吉禪師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禪師南遷,望見而慕之。后二年,謁月庵果、應(yīng)庵華、百丈震等,終不自肯。二十六年,聞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徹。杲歸徑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鴻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對。淳熙七年(一一八○),歸老育王廣利寺。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遷徑山。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還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謚普慧宗覺大禪師。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有《語錄》傳世,見《續(xù)藏經(jīng)》所收《古尊宿語錄》卷四八《佛照禪師奏對錄》、《續(xù)古尊宿語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語》?!?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二○、《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學(xué),成年始出家,遍訪名師,得大徹悟,名公貴卿多從之游。孝宗皇帝雅聞其名,淳熙三年召住靈隱寺,應(yīng)對稱旨,賜號佛照禪師。丐閒山林,處以育王,紹熙中改蒞徑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賜謚普慧宗覺大禪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圓鑒塔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軍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曰。昨蒙和尚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全身于東庵。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德光。
臨江彭氏子。
彭氏故舊族。
母袁。
夢異僧入室。
驚窹而娠。
既生。
其祖曰。
吾家世積德。
此子必光吾門。
因是命名。
九歲值寇擾。
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有妙應(yīng)大師伯華善相曰。
是子。
伏犀貫頂。
出家必作法門梁棟。
俄失恃怙歸伯氏。
年二十一。
聞人誦金剛經(jīng)。
有省。
自伯母曰。
適聞?wù)b經(jīng)。
身心歡喜。
世間萬事。
真如幻夢。
兒愿出家。
即散家貲與其族。
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jǐn)y之入閩。
語師曰。
是行。
為子擇所依。
東禪月庵果公。
具衲僧眼。
子依之。
時復(fù)有吾足矣。
見月庵。
機(jī)語相契。
是時老宿。
多集閩中。
妙湛佛心圓覺。
望重叢林。
師無不參叩。
遍歷五十馀員善知識。
最后見大惠于育王。
為舉竹篦話。
師儗對。
痛棒隨之。
遂大悟。
從前所得。
為之冰釋。
惠曰。
爾這回始徹也。
說偈以頂相付之。
隨過蔣山。
謁應(yīng)庵。
庵稱賞不已。
謂人曰。
光兄插翅虎。
吾當(dāng)避之。
乾道丁亥。
住臺之鴻福。
徙光孝。
臺守李侍郎浩。
延之也。
孝宗。
雅聞師名。
淳熙三年。
被旨住靈隱。
入對選德殿。
問佛法大意曰。
朕心佛心。
是同是別。
對曰。
直下無第二人。
曰。
如是則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耶。
對曰。
成一切性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又問。
釋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
對曰。
將謂陛下忘卻。
上悅。
賜號佛照禪師。
自是召見無虛歲。
至留內(nèi)觀堂。
五宿而出。
恩遇異常。
紹熙改元。
孝宗御重華宮。
稱壽皇。
而徑山命下。
師力辭。
壽皇曰。
欲頻相見耳。
何以辭為。
慶元初。
請老許歸育王。
師之在內(nèi)觀堂也。
上時乘小輦過堂。
至則促席而坐。
或曳袂而行。
歡如平生。
宣賜金玉器用繒?。
計緡三萬馀。
及王臣長者所施。
悉以置育王贍眾之田。
國史陸游。
詳記其事。
自創(chuàng)數(shù)椽。
曰東庵。
掩關(guān)自娛。
以休世焉。
以嘉泰癸亥三月。
告眾曰吾世緣將盡。
未幾問左右曰。
今日月半耶。
對曰然。
即索紙作遺書。
與平昔所厚者。
集眾敘別。
皆法門之旨要。
無半語及他事。
索浴更衣。
大書云。
八十三年。
彌天罪過。
末后殷勤。
盡情說破。
泊然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臘六十。
謚普慧宗覺大禪師。
塔曰圓鑒。
明河曰。
南渡后宗師。
唯妙喜老子。
得人為多。
開堂說法。
顯然為天人師者。
不下數(shù)十人。
然皆不數(shù)傳寂寂矣。
能使道脈長永。
枝葉繁茂。
不忝師門傳受。
唯師一人而已。
古稱妙喜。
能大圓悟之門。
愚謂。
妙喜之得師。
猶圓悟之得妙喜。
續(xù)燈舉妙喜之嗣。
契悟廣大者。
九人。
師不與焉。
已失其鑒。
至謂弟子之超卓者。
又蚤世不使久開法。
俾法嗣廣布。
然則師豈非超卓。
而夭者耶。
噫。
所謂瞋目而不見泰山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曰:“昨蒙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奔苏鹜仍唬骸斑@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拈棒劈脊一擊。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于東庵。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讀徹,字蒼雪,呈貢人,本姓趙。長洲中峰僧。有《南來堂稿》。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蒼雪,呈貢人。居蘇州楞伽中峰有南來堂槁
人物簡介
蒼雪(一五八九—一六五七),名讀徹,初字見曉,后更名蒼雪,號南來。云南呈貢人,童年隨父祝發(fā)于昆明妙湛寺,曾主持虞山中峰寺,與錢謙益、吳偉業(yè)等交往。有《南來草堂詩集》。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四
釋讀徹,字蒼雪,初字見曉。
姓趙氏,云南呈貢人。
生性敏捷,慧悟天成。
童年隨父,舍身昆明妙湛,復(fù)游雞足,為寂光水月侍者,講誦之馀,研窮義諦,文詞泉涌,辯者莫當(dāng)。
年二十五,發(fā)志行腳,一笠飄然,遍覽名勝,遂達(dá)吳門,嗣法一雨。
會明季喪亂,天下多故,不遑寧處,徹獨(dú)晏然。
更啟法會,欲以慈祥化彼殺機(jī),及居中峰,繼主講席,道風(fēng)郁鬯,聲聞南北。
復(fù)興支公道場,海內(nèi)宗之。
又以禪暇,與眉叟、玄宰、牧齋、梅村諸公往復(fù)酬唱,詩名藉甚。
生平著述頗富,筆跡尤珍。
晚歲講《楞嚴(yán)》于寶華山,手編未終,踞坐而逝。
書有《遺誡十章詞》曰:“無端講席應(yīng)寶華,老病人扶上小車。
南國遠(yuǎn)鐘蕭帝寺,東陽古井志公家。
蒼茫不盡江邊葦,狼藉空馀臺畔花。
一自云光登說后,獨(dú)憐沽酒送煙霞。
”“南朝帝業(yè)幾經(jīng)衰,碧眼無人辨劫灰。
山抱玉泉荒寺在,峰標(biāo)金地大僧來。
針鋒一撥山河轉(zhuǎn),棗葉重移殿閣開。
衣缽相仍誰繼武,法筵龍象見宏才。
”“閉門莫怪老山僧,打睡從來接上乘。
十日庖羹咽未下,千人講席病猶登。
鼓將風(fēng)力聲難轉(zhuǎn),散入煙霞?xì)獠粍佟?div id="w83rzyw" class='inline' id='people_52857_3_21_comment'>
如是我聞知未及,奉行倍受已先膺。
”“最初方便請開經(jīng),末后圓通擇性靈。
我自無心聊為說,誰人有耳不能聽。
蘸乾海墨收佳句,縮小江山入凈瓶。
珍重莫教蓮社冷,天涯諸子各飄零。
”“到岸乘風(fēng)實快哉,親迎遺像幾還回。
香花夾道群情肅,幡蓋摩空宿雨開。
人化雙虹天上去,泉飛百道樹頭來。
儼然未散靈山會,想望荊溪入五臺。
”“慶喜慣啼拋止葉,飲光解笑示拈花。
而今哭笑俱非是,何啻宗乘辯正邪。
試問此槌曾白否,可憐雙眼果青耶。
剎竿倒卻門前久,大廈將傾賴木叉。
”“囊蟲漉水細(xì)微事,粒米同餐展缽巾。
雞足傳衣猶在定,鵝頭開戒遍分身。
鄉(xiāng)音莫辨難兄弟,老景無多惜主賓。
博取大千憑手掌,陶家游戲轉(zhuǎn)雙輪。
”“多聞?wù)`墮示兒曹,作飯蒸砂事枉勞。
欲漏未除習(xí)漏重,愛根不斷命根牢。
無心淫女能成佛,叉手屠兒早放刀。
道眼滄桑何足問,云霄萬里一鴻毛。
”“晝長無暑夜無蚊,帷幔虛牽擲扇巾。
好與時人談笑語,任留知已訴辛勤。
難辭鎩羽投林鳥,強(qiáng)作無心出岫云。
一自金經(jīng)讀破久,奈何泄漏盡東君。
”“毛端五色障開經(jīng),勞久狂花凈眼停。
刁斗更聲催??歷,明量煙火散熒熒。
交光攝入川源影,綱相盤回樓閣形。
何物無情頭解點(diǎn),也須說與眾山聽。
”又《中峰喜逢白公,夜集法公方丈》云:“久別幾于消息斷,重逢猶記道途間。
兩山相憶秋同老,一夜剛隨雨到山。
故舊何人堪共話,林巒有主暫投閒。
亂流落葉聲兼下,聽盡寒巖水抱關(guān)。
”又《法公招游狼山,登大觀樓》云:“海上危樓壯大觀,煙波無盡此憑欄。
江南一水橫衣帶,天外三山落彈丸。
潮色不來風(fēng)勢緊,客心欲渡浪聲寒。
高明勝會知何日,回首斜陽幾度看。
”又《解制送恒生還山》云:“滿堂瓢笠忽天涯,云水茫茫去路賒。
同坐那知君是客,送行翻覺我無家。
九秋露冷芙蓉色,一夜風(fēng)吹蘆荻花。
最是不堪回首處,夕陽江影片帆斜。
”又《鐵橋》云:“自墮黃塵每慨然,故鄉(xiāng)卿相我無緣。
眼前見畫思雞足,夢里尋家渡鐵蓮。
苗庶尚潛諸葛洞,儒臣不去小西天。
料應(yīng)難得今生見,先過此橋五十年。
”又《送唐大來還滇》云:“小艇難禁五兩風(fēng),雞山有路幾時通。
殷勤為我傳鄉(xiāng)信,結(jié)個茅團(tuán)在雪中。
”《送元白之燕》云:“一帶燕山色,常時入夢間。
平生未到處,今日逢君還。
客路無時盡,秋心不自閒。
塞鴻牽別思,早已出江關(guān)。
”《掛瓢》云:“抱膝向空坐,偶然同許由。
一瓢還似累,何物更須留。
澗響懸孤影,風(fēng)翻入夜秋。
幾時從空出,猶見在枝頭。
”《送朗癯入匡山》云:“獨(dú)向匡廬去,安禪弟幾重。
九江黃葉寺,五老白云峰。
落日眠蒼兕,飛泉掛玉龍。
到時應(yīng)為我,致意虎溪松。
”《別吳中諸子》云:“相看了無意,臨歧還黯然。
回看吳苑樹,獨(dú)上秣陵船。
春老還山路,江昏欲雨天。
白鷗頗怪我,聚散緣波前。
”其所著書,有《法華珠髻》,并同麗府木公參補(bǔ)《華嚴(yán)海印懺儀》四十二卷在藏。
聞所傳詩文,散佚頗多,有《南來堂集》刋入《云南叢書》中。
王漁洋評“當(dāng)代釋子詩,以蒼雪為第一”。
卒葬中峰,牧齊為撰塔銘。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八五
胡慎容,字玉亭,號臥云,大興人。慎儀妹,諸生馮烜室。有《紅鶴山莊詩鈔》。
閨秀詞鈔·卷五
字觀止,號臥云,又號玉亭,山陰人,天游妹,慎儀從妹,會稽馮坦室。有《紅鶴山莊集》。
兩浙輶軒錄
蔣士銓《紅鶴山莊詩序略》曰:“夫人本山陰產(chǎn),隨其祖遷直隸,遂為大興人。早孤負(fù)夙慧,方六七歲即能信口為韻語,稍長,姑父寶言先生授以書,一過成誦,乃自購經(jīng)傳古人讀之,既而復(fù)取宋人詩涵詠之,心有所得。于時,祖官于粵,遂以夫人締姻馮氏,舊亦山陰人,官粵者也。夫人從兩家宦游,歷覽名山大川,俯仰憑吊,所作遂多,隨手散佚。時而風(fēng)雨一燈,擁殘書數(shù)十卷,刻苦如書生,每對江山清遠(yuǎn),依依系戀,低徊不能去。”
冷香山館詩詞集
調(diào)《滿江紅·題山陰女史胡臥云紅鶴山莊詩后》云“吾本恨人,爭禁得、愁人言恨。三十載、謫墮紅埃,青天難問。顧影自憐情黯淡,知名不覺心親近。嘆人生、離合亦尋常,皆由分。 真不與,前人遜。豈特是,今時俊??匆痪幹橛?,一分風(fēng)韻。聯(lián)璧況生佳姊妹,高才忍使埋聲聞。擬他年,淑媛補(bǔ)新編,千秋論?!痹⒃啤凹小肚锪姟酚小彩侨碎g一恨苗’之句?!?/blockquote>
隨園詩話
蔣苕生序玉亭女史之詩曰“《離》象文明,而備位乎內(nèi),女子之有文章,蓋自天定之。玉亭嫁馮氏,所天非解此者,遂一旦焚棄之。然其韻語已流播人間,有《紅鶴山莊詩》行世。其女采齊、仲景,亦皆能詩,俱不得志。玉亭尤郁郁,未四旬沒矣。苕生嘗誦《菩薩蠻》一詞云云。”可想見其概矣。
越風(fēng)
紅鶴與同懷姊慎淑(字景素)、堂姊慎儀(字采齊),俱負(fù)雋才,稱胡氏三才女。
紅鶴夫亡后以貧,同姊采齊游嶺南,郁郁死,無子,有一女,即思慧。
鳧亭詩話
予當(dāng)戊寅己卯在嶺南,曾見紅鶴年僅四十,并晤其夫馮坦,年小于胡,是時思慧十二齡。
今觀《越風(fēng)》所載,謂夫亡后,始同姊游嶺南,誤矣。
予女蘊(yùn)素聰穎早亡,心甚痛之,有《秋燈夜讀》遺照一幅,嘗攜行笈中,海內(nèi)名流題詠頗多,紅鶴亦有句云“十五盈盈掌上珍,便教煙化入埃塵。
香消繡絮馀殘線,月冷瑤階認(rèn)舊身。
秋院無聲緗帙掩,銀缸有影玉釵新。
分明萼綠云英侶。
忍話神仙謫后因?!?div id="xlmucdr" class='inline' id='people_69012_6_6_comment'>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