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心道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思業(yè),一作凈業(yè),俗姓文,石照(今重慶合川)人。
少業(yè)屠,后出家。
住常德府文殊寺。
為南岳下十六世,文殊心道禪師法嗣。
事見《輿地紀(jì)勝》卷一五九,《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賢禪師。
嗣福嚴(yán)雅公。
云門四世孫也。
開法于衡州之北禪。
歲夜小參曰。
年窮臘盡無可與。
諸人分歲老僧烹。
一頭露地白牛炊。
土田米飯煮菜羹。
燒榾柮火。
與大眾圍爐。
唱?dú)w田樂。
何故免得。
倚他門戶傍他墻。
致使時人喚作郎。
下座時。
維那從后大呼曰。
縣有吏至。
師反顧問其所以。
那云。
道和尚宰牛不納皮角。
師笑擲暖帽于地。
那便拾去。
師跳下禪床。
攔胸擒住叫曰。
賊賊。
那將帽覆師頂曰。
天寒且還和尚。
那便出去。
時法昌為侍者。
師顧謂曰。
這公案作么生。
昌曰。
近日城中紙貴。
一狀領(lǐng)過。
法昌名倚遇。
師嗣也。
別具。
師又有嗣。
曰紹銑。
具興福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祖珍,俗姓林,興化(今福建仙游東北)人。嘗詣鼓山謁鑒淳禪師,尋參佛心才禪師于東山。佛心移鼓嶠,請作首座。佛心去,遂嗣位。住福州鼓山別峰寺,又千泉州法石寺。退隱于夾嶺之白水巖而終。為南岳下十五世,上封才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八、《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祖珍。
興化林氏子。
母陳氏。
夢胡僧遺以明珠。
因問僧從何來。
應(yīng)曰。
余姓黃。
名涅槃。
覺而有娠。
生具奇相。
通身毛長二寸詐。
嘗詣鼓山。
謁鑒淳禪師。
一見而奇之曰。
此金毛獅子。
真法器也。
偶出化僧供。
至黃石。
有朱姓者。
夜夢黃涅槃登門。
遲明乃師至。
朱大喜。
施錢五百緡。
禮而還之。
尋參佛心禪師于東山。
佛心移鼓嶠。
請師作首座。
眾皆驚愕。
相顧曰。
珍獅子。
平日不會開口。
縱胸中有佛法。
如何舉揚(yáng)。
是夜首座秉拂。
隨機(jī)應(yīng)答。
叩擊不窮。
自是禪譽(yù)大播。
佛心去。
遂嗣位焉。
又遷泉之法石。
示眾曰。
尋牛須訪跡。
學(xué)道貴無心。
跡在牛還在。
心道易尋。
豎起拂子曰。
這個是跡。
牛在甚么處。
又云。
若論此事。
如人吃飯。
飽則便休。
若也不飽。
必有思食之心。
若也過飽。
又有傷心之患。
到此如何得恰好去。
良久云。
且歸巖下宿。
同看月明時。
師開示語。
切實(shí)警醒。
淺機(jī)劣解。
鮮能遘副。
師平生廉省。
竭盡囊底。
造七佛石塔。
于法石三門之外。
畢工之日。
即升堂別眾而去。
隱于夾嶺之白水巖。
巖傍居者皆曰。
昔有道者。
嘗言四十年后。
當(dāng)有肉身菩薩。
來興此山。
師來適四十年。
相與出力。
一新巖居。
漕使傳自得。
游于禪。
獨(dú)加敬于師。
嘗曰。
法石和尚。
今之古佛。
不可不皈依也。
將化說偈曰。
生本無生。
死本無死。
生死二途。
了無彼此。
茶毗。
舍利不可勝數(shù)。
人爭取之。
其馀瘞于法石。
傳銘其塔石。
且序其語錄行之。
明河曰。
唐末有沙門文矩。
一名涅槃。
姓黃。
隱囊山高巖下。
趺坐不食。
行則二虎隨之。
或騎之出入。
出言成讖。
后無不驗(yàn)。
或云辟支佛應(yīng)身也。
故其所居曰辟支巖。
巖有小竅。
時透異香。
其異跡甚多。
不可枚舉。
閩人皆能言之。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二
禪師名承古。
西州人。
傳失其氏。
少為書生。
博學(xué)有聲。
及壯。
以鄉(xiāng)選至禮部。
議論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從山水中來。
客潭州丫山。
見敬玄禪師。
斷發(fā)從之游。
已而又謁南岳雅禪師。
雅洞山之子。
知見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廬山。
經(jīng)歐峰。
愛宏覺塔院閑寂。
求居之。
清規(guī)凜然。
過者肅恭。
時叢林號古塔主。
初說法于芝山。
嗣云門。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饒。
四年十月。
迎以住薦福示眾曰。
眾生久流轉(zhuǎn)者。
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時自己。
有今時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時日用自己是枝葉。
又曰。
一夏將末。
空劫已前事。
還得相應(yīng)也未。
若未得相應(yīng)。
爭奈永劫輪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學(xué)佛法。
廣求知解。
風(fēng)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諸人過去生中。
總曾學(xué)來。
多知多解。
說得慧辯過人。
機(jī)鋒迅疾。
只是心不息。
與空劫已前事。
不相應(yīng)。
因茲惡道輪回。
動經(jīng)塵劫。
不復(fù)人身。
如今生出頭來。
得個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廣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輪回。
何不歇心去。
如癡如迷去。
不語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古德云。
一句語之中。
須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門。
是佛知見。
諸佛以此法門。
度脫法界眾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卻言。
三玄是臨濟(jì)門風(fēng)。
誤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難分。
古注曰。
此句總頌三玄也。
下三句別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親。
古注曰。
此玄(或作意)中玄也。
一句明明該萬象。
古注曰。
此體中玄。
重陽九日菊花新。
古注曰。
此句中玄也。
僧問。
三玄三要之名。
愿為各各標(biāo)出。
古曰。
三玄者一體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門。
是佛祖正見。
學(xué)道人。
但隨入得一玄。
已具正見。
入得諸佛閫域。
僧問。
依何圣教參。
詳悟得體中玄。
古曰。
如肇法師云。
會萬物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又曰。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xiàn)。
一切世間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六祖云。
汝等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無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萬種法。
又云。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
如此等。
方是正見。
才缺纖毫。
即成邪見。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問。
如何等語句。
及時節(jié)因緣。
是體中玄。
古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處宜建梵剎。
天帝釋將一莖草。
插其處曰。
建梵剎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馬祖一踏踏倒。
起曰萬象森羅。
百千妙義。
只向一毫上。
便識得根源。
僧問趙州。
如何是學(xué)人自己。
州對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謂合頭語。
直明體中玄。
正是潑惡水。
自無出身之路。
所以云門誡曰。
大凡下語如當(dāng)門劍。
一句之下。
須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又南院云。
諸方只具啐啄同時眼。
不具啐啄同時用。
僧進(jìn)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古曰。
如杏山問石室。
曾到五臺不。
對曰曾到。
曰見文殊不。
對曰見。
又問文殊。
向汝道什么。
對曰。
道和尚父母。
拋在荒草里。
僧問甘泉。
維摩以手。
擲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溝塞壑。
僧曰。
一句道盡時如何。
答曰。
百雜碎。
云門問僧。
甚處來。
曰南岳來。
又問。
讓和尚為甚入洞庭湖里。
僧無對。
云門代云。
謝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語。
雖赴來機(jī)。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脫灑潔凈。
更須知有句中玄。
僧曰。
既悟體中玄。
凡有言句。
事理俱備。
何須句中玄。
古曰。
體中玄臨機(jī)須看。
時節(jié)分賓主。
又認(rèn)法身法性。
能卷舒萬象。
縱奪圣凡。
被此解見所纏。
不得脫灑。
所以須明句中玄。
若明得。
謂之透脫一路。
向上關(guān)捩。
又謂之本分事。
祗對更不答話。
僧曰。
何等語句是句中玄。
古曰。
如比丘問佛。
說甚法。
佛云。
說定法又問。
明日說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為甚定。
明日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問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廬陵米作么價。
又僧問趙州。
承聞和尚親見南泉來。
是否。
答曰。
鎮(zhèn)州出大蘿卜頭。
又問云門。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答曰。
糊餅。
如何是向上關(guān)捩。
曰東山西嶺青。
又問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總通。
所以體中玄見解。
一時凈盡。
從此已后。
總無佛法知見。
便能與人去釘楔。
脫籠頭。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脫得知見見解。
猶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謂之不答話。
今世以此為極則。
天下大行。
祖風(fēng)歇滅。
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須明玄中玄。
僧曰。
何等語句。
時節(jié)因緣。
是玄中玄。
古曰。
如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問馬大師。
離四句。
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答曰。
我今日無心情。
但問取智藏。
僧問藏。
藏曰。
我今日頭痛。
問取海兄。
又問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卻不會。
又臨濟(jì)問黃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問三被打。
此等因緣。
方便門中。
以為玄極。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須得一時圓備。
有何過。
古曰。
但得體中玄。
未了句中玄。
此人常有佛法知見。
所出言語。
一一要合三乘。
對答句中。
須依時節(jié)。
具理事。
分賓主。
方謂之圓。
不然。
謂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見。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須更悟句中玄。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玄。
即透得法身。
然返為此知見奴使。
并無實(shí)行。
有憎愛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體中玄也。
云門臨濟(jì)下兒孫。
多如此。
凡學(xué)道人。
縱悟得一種玄門。
又須明取玄中玄。
方能不坐在脫灑路上。
始得平穩(wěn)。
腳踏實(shí)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學(xué)。
何故有盡善不盡善者。
古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yàn)閯t。
但學(xué)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見。
是學(xué)成非悟也。
所以認(rèn)言句作無事。
作點(diǎn)語。
作縱語。
作奪語。
作照作用。
作同時不同時語。
此皆邪師過謬。
非眾生咎。
學(xué)者本意。
只欲悟道見性。
為其師不達(dá)道。
祇將知見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師故邪。
僧曰。
師論三玄法門。
名既有三。
法門亦有三。
而語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須具三玄三要。
古曰。
空空法界。
本自無為。
隨緣應(yīng)現(xiàn)。
無所不為。
所以虛空世界。
萬象森羅。
四時陰陽。
否泰八節(jié)。
草木榮枯。
人天七趣。
圣賢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間。
皆從此出。
故云。
無不從此法界流。
究竟還歸此法界。
經(jīng)云。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jīng)出。
楞嚴(yán)曰。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
維摩曰。
或?yàn)槿赵绿扈笸跏澜缰鳌?div id="rzvigyq" class='inline' id='people_24148_0_418_comment'>
或時作地水。
或時作火風(fēng)。
李長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魚龍。
處涅槃之大宅。
現(xiàn)陰陽而化物。
真覺云。
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萬法本無。
攬真成立。
真性無量。
理不可分。
故知。
無邊法界之理。
全體遍在。
一法一塵之中。
華嚴(yán)曰。
法性遍在一切處。
一切眾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馀。
亦無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塵。
一色一聲。
皆具周遍含容四義。
理性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進(jìn)曰。
古人何故須要。
一語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古曰。
蓋緣三世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體中玄。
三世祖師。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玄。
十方三世佛之與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玄。
故祖道門中。
沒量大人。
容易領(lǐng)解。
且如親見云門尊宿。
具大聲價。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門寬。
巴陵鑒。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見性。
何以知之。
如僧問巴陵。
提婆宗。
答曰銀碗里盛雪。
問吹毛劍。
答曰珊瑚枝枝撐著月。
問佛教祖意是同別。
答曰。
雞寒上樹。
鴨寒下水。
云我此三轉(zhuǎn)語。
足報云門恩了也。
更不為作忌齋。
大眾。
云門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豈無言句。
豈可以三轉(zhuǎn)語。
便報師恩乎。
古臨終寫偈。
辭眾曰。
天地本同根。
鳥飛空無跡。
雪伴老僧行。
須彌撼金錫。
乙酉冬至四。
靈光一點(diǎn)赤。
珍重會中人。
般若波羅蜜。
贊曰。
古說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
其三分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
何謂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臨濟(jì)所立之宗也。
在百丈黃檗。
但名大機(jī)大用。
在巖頭雪峰。
但名陷虎卻物。
譬如火聚。
觸之為燒。
背之非火。
古謂非是臨濟(jì)門風(fēng)。
則必有據(jù)。
而言有據(jù)。
何不明書。
以絕學(xué)者之疑。
不然則是臆說。
肆為臆說。
則非天下之達(dá)道也。
見立三玄。
則分以為體中。
為句中。
為玄中。
至言三要則獨(dú)不分辯乎。
方譏呵學(xué)者。
溺于知見。
不能悟道。
及釋一句之中。
具三要。
則反引金剛首楞嚴(yán)維摩等義。
證成曰。
性理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敘理敘事。
豈非知見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則安用復(fù)立宗門。
古以氣蓋人。
則毀教乘為知見。
自宗不通。
則又引知見。
以為證。
此一失也。
何謂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耶。
曰巴陵真得云門之旨。
夫語中有語。
名為死句。
語中無語。
名為活句。
使問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問吹毛劍。
答曰利刃是。
問祖教同異。
答曰不同。
則鑒作死語。
墮言句中。
今觀所答三語。
謂之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皆赴來機(jī)活句也。
古非毀之過矣。
二失也。
何謂分二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細(xì)識。
習(xí)氣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以第八識。
言其為真也耶。
則慮迷無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我常不開演。
立言之難也。
為阿難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種錯亂修習(xí)。
一者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識精圓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然猶不欲間隔其辭。
慮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古創(chuàng)建兩種自己。
疑誤后學(xué)三失也。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薦福承古。西州人。不知誰氏子。少為書生。博學(xué)有聲。及壯。以鄉(xiāng)選至禮部。議論不合。有司怒裂其冠。從山水中來??吞吨萘松健R娋葱U師斷發(fā)。從之游。已謁南岳雅公。雅洞山子。知見甚高。容以入室。后游廬山。經(jīng)歐峰。愛宏覺塔院閑寂。求居之。清規(guī)凜然。過者肅恭。時叢林號古塔主。初說法于芝山。嗣云門。景祐初。范文正公仲淹守饒。迎住薦福。示眾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益無功德。近來出家人。貪著?;邸Ec道全乖。若為?;?。須至明心。若要達(dá)道。無汝用心處。所以常勸諸人。莫學(xué)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畫時解脫。鈍根者?;蛉迥辍_h(yuǎn)不過十年。若不悟去。老僧與汝。墮拔舌地獄。 系曰。師去云門近百年。覽語而悟。遂嗣之不疑。時云門子孫方盛。無敢異詞者。蓋所得真耳。不知傳燈何以不錄師耶。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方,俗姓許,潭州醴陵(今屬湖南)人。
年二十,事等覺法思,七年后得度。
徽宗崇寧五年(一一○六)受具戒,謁開福寧道者。
次依佛鑒,晚住潭州楚安寺。
為南岳下十六世,文殊心道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四十一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德升(一○九六~一一六九),號頑庵,俗姓何,廣漢德陽(今屬四川)人。
年十七依崇果寺,二十得度。
后棄謁文殊心道禪師,問佛法省要,殊示偈,退參三年,方得旨趣。
往見佛性,機(jī)不投。
入閩至鼓山,竹庵命分座說法。
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應(yīng)張浚請開法石門,遷明教及報恩、開先。
晚住南康軍云居寺。
孝宗乾道五年卒,年七十四。
為南岳下十六世,龍翔竹庵土圭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二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德升號頑庵。
漢州何氏子也。
幼溺塵滓稍長夢醒。
二十得度游心講席。
三學(xué)四眾以義虎推焉。
忽以支解自嫌翻然易輒。
更衣頂笠謁文殊道和尚
懇示佛法省要之旨。
道說偈曰。
契丹打破波斯寨。
奪得寶珠村里賣。
十字街頭窮乞兒。
腰間掛個風(fēng)流袋。
升將擬對。
道叱曰。
莫錯。
于是退參三年。
方領(lǐng)前旨。
入閩鼓山禮覲竹庵問。
國師不跨石門句意旨如何。
竹庵應(yīng)聲曰。
閒言語。
言下頓悟。
后有僧問。
如何是無位真人。
升曰。
聞時富貴見后貧窮。
釋慧溫號蘿庵產(chǎn)于福州鄭氏。
與升同依竹庵于東。
未幾因竹庵謝事。
自以。
胸次而未灑然。
又謁高庵悟南華炳草堂清諸耆宿。
皆蒙賞音。
會竹庵遷閩乾元。
溫復(fù)歸省庵曰。
情生智隔。
想變體殊。
不用停囚長智。
道將一句來。
溫釋然悟入呈偈曰。
拶出通身是口何妨罵雨訶風(fēng)。
昨夜前村猛虎咬殺南山大蟲。
竹庵肯之。
后住通州狼山。
與升共樹竹庵赤幟為一方良導(dǎo)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德升,字頑庵,漢州何氏子也。
幼溺塵滓,長便醒悟。
二十得度,游心講席,三學(xué)四眾以“義虎”推焉。
忽以支解自嫌,翻然易輟,更衣頂笠,謁文殊道,懇示佛法省要之音。
道說偈曰:“契丹打破波斯寨,奪得寶珠村里賣。
十字街頭窮乞兒,腰間掛個風(fēng)流袋。
”升將擬對,道叱曰:“莫錯。
”于是退參三年,方領(lǐng)前旨。
入閩鼓山禮覲竹庵,問:“國師不跨石門句,意旨如何?
”竹庵應(yīng)聲曰:“閒言語。
”言下頓悟。
后有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
”升曰:“聞時富貴,見后貧窮。”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寶?。ㄒ灰弧鹁拧灰痪乓唬痔故?,號別峰,俗姓李,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少從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聽《華嚴(yán)》、《起信》,既盡其說,棄依密印于中峰。會圓悟歸昭覺,留三年。后南游,謁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徑山,謁大慧宗杲禪師。大慧南遷,乃西還。后再出峽,住保寧、金山、雪竇。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補(bǔ)徑山,召對選德殿。光宗紹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謚慈辯。為南岳下十六世,華藏密印安民禪師法嗣。事見《渭南文集》卷四○《別峰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寶?。ㄒ灰弧鹁拧灰痪拧穑?,字坦叔,號別峰,俗姓李,龍游(今四川樂山)人。世居峨嵋之麓。從德山院清遠(yuǎn)道人得度,又從中峰密印禪師得悟。住臨邛、廣漢、崇慶、武信東禪、成都龍華、眉山中巖諸寺,復(fù)住金山。淳熙七年敕住徑山。十年,孝宗制賜《圓覺經(jīng)注》。紹熙元年卒,年八十二。謚曰慈辯,塔曰智光,庵曰別峰。門人集有《語錄》。見陸游撰《別峰禪師塔銘》(《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寶印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聽華嚴(yán)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蹎枴I跆巵怼T晃鞔??;墼?。未出劍門關(guān)。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坌萌弧:蟪龇钤t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shè)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shí)相不相違背。華嚴(yán)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dú)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zhàn)犹枮榫唧w。盡平生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xué)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實(shí)為至當(dāng)。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澤者。若已推而內(nèi)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秖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里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yán)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處來。曰西川。慧曰。未出劍門關(guān)。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坌萌?。后出。奉詔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設(shè)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shí)相。不相違背。華嚴(yán)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dú)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zhàn)?。號為具體。盡生平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xué)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為□□。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諸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祇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隘曰慈辯。塔曰智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別峰禪師。名寶印。字坦叔。生為龍游李氏子。世居峨嵋之麓。少而奇警。然不喜在家。乃從德山院清遠(yuǎn)道人得度。自成童時。已博通六經(jīng)及百家之說。至是。復(fù)從華嚴(yán)起信諸名宿。窮源探賾。不高出同學(xué)不止。時密印禪師民公。說法于中峰道場。乃挈一笠往從之。一日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頭叱曰是誰起滅。師豁然大悟。自是鋒不可觸。密印恨相得之晚。會圓悟自南歸成都昭覺。乃遣師往省。因隨眾入室。圓悟舉從上諸圣以何法接人。師舉起拳。圓悟曰。此是老僧用者。孰為從上諸圣用者。師即揮拳。圓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罷。圓悟嘆異之曰。是子。他日必類我?guī)煛A粽延X三年。密印猶在中峰。以堂中第一座致師。師辭。密印大怒曰。我以法得人。人不我傳。尚何以說法。為欲棄眾去。眾皇恐亟趨昭覺。羅拜懇請。圓悟亦助之請。始行。道望日隆。學(xué)者爭歸之。雖圓悟密印。不能掩也。久之。南游歷見諸大禪老。最后扣妙喜于徑山。為師獨(dú)掃一室。堂中皆大驚。妙喜南遷。師亦西歸。始住臨邛鳳皇山。舉香。嗣密印。道既盛行。筑都不會庵。松竹幽邃。暇日名勝畢集。聞師一言。皆自謂意消稍或間闊。輒相語曰。吾輩鄙吝萌矣。其道德服人如此。俄復(fù)下硤挾金陵。應(yīng)庵華方住蔣山。館師于上方。白留守張公燾。舉以代己。師聞。即日發(fā)去。會陳丞相俊鄉(xiāng)來。為金陵。以保寧延師。俄徙京口金山。學(xué)者傾諸方。金山自兵亂后。雖屢葺莫能成。至是始復(fù)大興。如承平時。而有加焉。異時居此山。鮮踰三年者。師獨(dú)安坐十五夏。魏惠憲王牧四明。虛雪竇來請。住四年。樂其山林。有終老之意。而名益重。被敕住徑山。淳熙七年五月也。七月至行在所。壽皇降中使。召入禁中。以老病足蹇。賜肩輿于東華門內(nèi)。賜食于觀堂。引對于選德殿。賜坐勞問良渥。師目舉古宿云。透得見聞覺知。受用見聞覺知。不墮見聞覺知。上悅。畢其說乃退。后十馀日。又命開堂于靈隱山。中使赍賜御香。恩禮備至。十年二月。上制圓覺經(jīng)注。遣使馳賜。且命作序。師老益厭住持事。門人懼其遠(yuǎn)游不返。相與筑庵于山北俟其歸。光宗在東宮。書別峰二大字榜之。十五年冬。奏乞養(yǎng)疾于別峰。得請。明年。光宗受內(nèi)禪。取向取賜宸翰。識以御寶。復(fù)賜焉。紹熙元年冬十一月。忽往見嗣住山智策告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歸取幅紙大書曰。十二月七日夜雞鳴時。如期而化。奉蛻質(zhì)。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顏色精明。須發(fā)皆長。頂溫如沃湯。是月十四日。葬于別峰之西岡。壽八十有二。臘六十有四。得法弟子實(shí)繁。指不能一二屈。有慧綽者。山陰陸氏子。當(dāng)以蔭得官辭之。從師祝發(fā)。得記莂。遁跡巖岫。終身不出。師既示寂。上為敕有司。定謚曰慈辯。塔曰智光。庵曰別峰。極方外之寵。師說法數(shù)十年。所至門人。集為語錄。晚際遇壽皇。被宸翰咨詢法要。皆對使者具奏。別具行世。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寶印禪師者。
嘉州人。
號別峰。
初業(yè)儒。
棄儒剃染。
業(yè)華嚴(yán)。
又棄華嚴(yán)。
從華藏民禪師。
悟明心要。
其祖圓悟每譽(yù)之謂。
印有超師之略。
印之名遂著。
乃通謁于妙喜。
自稱西川法侄。
時徑山多士。
竊笑之。
妙喜問曰。
未出劍門關(guān)。
與你三十棒了也。
印遂展拜曰。
不合起動和尚。
妙喜忻然。
顧左右曰。
你們騎馬趁不及。
是日萬指。
叢林為之震動。
于是西還開法。
而兩川素稱義虎之雄者。
皆從印游。
印仍慰其開講曰。
宗教無二致。
而公白岐耳。
公以無欺心而演教。
教中之宗也。
我以無欺心而弘宗。
宗中之教也。
我佛初轉(zhuǎn)四諦于鹿苑。
而憍陳如乃無欺之首也。
后拈枝花于靈峰。
而迦葉乃無欺之終也。
故其間談經(jīng)三百馀會。
皆以無欺法。
而利無欺眾。
公但自反能無欺乎。
既無欺矣。
以無欺舌而流無欺教。
則教與宗。
是一是二乎。
惟諸公勉之。
印又出峽。
住持保寧。
次遷金山。
自金山移雪竇。
自雪竇補(bǔ)雙徑。
其眾盛矣。
嘗示眾曰。
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
轉(zhuǎn)四諦法輪。
憍陳如比丘最初悟道。
真凈拈云。
今日新豐洞里。
秖轉(zhuǎn)個拄杖子。
遂拈拄杖卓左邊云。
還有最初悟道者么。
若無丈夫。
自有沖天志。
莫向如來行處行。
遂喝一喝。
下座。
若是印上座不然。
今日向鳳凰山里。
初無工夫。
轉(zhuǎn)四諦法輪亦無氣方。
轉(zhuǎn)拄杖子。
秖教諸人。
行須緩步。
語要低聲。
何故欲得不招無間業(yè)。
莫謗如來正法輪。
又曰。
三世諸佛。
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
收百千萬億句只在一句。
祖師門下半句也無。
祗恁么合。
吃多少痛棒。
諸仁者。
且諸佛是祖師是。
若道祖是佛不是。
佛是祖不是。
取舍未忘。
若道祖佛一時是。
佛祖一時不是。
顢頇不少。
且截斷葛藤一句。
作么生道。
大蟲裹紙帽。
好笑又驚人。
又曰。
將心除妄。
妄難除。
即妄明心道轉(zhuǎn)。
紆桶底趯穿。
無忌諱等閒。
一步一芙蕖。
印年邁。
日常宴坐。
匡床頹然。
一老比丘士夫訪拜床下。
愛慕倍于父母。
孝宗皇帝知而召之。
印以足疾。
辭不奉詔。
帝賜肩輿。
于東華門內(nèi)。
迎入選德殿。
初禮臣議。
朝儀及見。
印直登榻跏趺。
群臣皆失色。
帝喜其真率。
乃問圓覺之旨。
印隨機(jī)酬對。
帝默有契。
輒注圓覺經(jīng)。
命印撰經(jīng)首之序。
自是東華門置禪師輿。
以備顧問。
十五年冬。
力請庵居。
紹熙改元。
過訪智策禪師。
兼與言別。
策問行日。
印曰。
水到渠成。
歸索紙書十二月初七夜。
雞鳴時。
如期而化。
奉蛻質(zhì)。
返寺之法堂。
留七日。
顏色明潤。
發(fā)長頂溫。
又七日擇退居之西岡而閟焉。
謚慈辨禪師。
塔曰智光。
贊曰。
民禪師義壇之翅虎也。
一入昭覺之門。
翻然易轍與夫抱英敏之姿。
負(fù)昂藏之表甘。
若捉月之猿。
趨陽之鹿者。
豈非日劫相倍乎哉師。
以己愈之方。
施之別峰印。
自然水乳合。
而針芥投。
為萬古我慢之正鑒。
是則西山亮。
何足為多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寶印,字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典,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yán)》、《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印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印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印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印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么來?”曰:“西川?!被墼唬骸拔闯鰟﹂T關(guān),與汝三十棒了也?!痹唬骸安缓掀饎幼鹫??!被坌廊?。后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印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shè)教。”印曰:“非中庸如何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shí)相不相違背。’《華嚴(yán)》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庇≡唬骸胺仟?dú)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zhàn)?,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源擞^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錯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xué)佛,然后能知儒?!搜詫?shí)為至當(dāng)?!钡墼唬骸半抟庖嘀^如此?!钡塾謫枺骸扒f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飛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秪在一句,祖宗門下半句也無,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笑人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印,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訣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彼骷垥疲骸笆鲁跗咭梗u嗚時也。”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圓果上人。
號香林。
京口丁氏子。
厭俗出家。
勤讀誦。
于圓覺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處。
有省。
自是參方。
機(jī)鋒穎捷。
年三十四。
游武林。
日行分衛(wèi)。
夜宿仙林寺檐廡。
衣不掩形。
時嚴(yán)冬。
或獻(xiàn)新衣美食。
卻不御。
人奇之。
致供日繁。
師遁至北高峰絕頂。
假一席地。
縛草為團(tuán)瓢。
冥寂其中。
不出營食。
主僧。
以時閔而給焉。
一坐六載。
每風(fēng)雨晦冥。
猛虎毒蛇。
蹲繞左右。
師不為動。
其后冬雪浹辰平地。
積至丈許。
陟者跬步壓覆。
隤然而返。
主僧曰。
果公縱學(xué)僵臥袁安。
不能作啖氈蘇子。
凍餒既久。
恐無生理。
俄而城中素心道眾。
不期而會于靈隱者。
三十馀曹。
相勞苦。
各述所夢相同謂。
見神人執(zhí)刀。
厲聲告曰。
北高峰古佛困雪中。
盍往視之。
陳敘如出一口。
曰事急矣。
即相率。
打雪披寒而上。
叩團(tuán)瓢見師。
趺坐恬然無憊容。
眾獻(xiàn)供。
師作唄受之。
相與繞視。
不忍舍去。
師曰。
諸君休矣。
晡時恐為虎驚。
毋過念貧道。
乃送之下山而返。
一日至湖上。
偶見一長僧。
繇六橋度嶺而北。
師覺其有異。
尾之至黃龍祠。
因忽不見。
仰視林樾清楚愛之。
遂憩焉如仙林。
時適有樵牧數(shù)輩。
戲拾瓦礫。
累塔礬石間。
忽罅中閃爍有光。
微露石棱。
去礫而頂相現(xiàn)。
旋得滿月容。
游人以畚鍤助之。
須臾周身盡露。
又得斷碑。
讀之始知文公所鏤像也。
乃霣泣下拜曰。
圓果與和尚。
同出南岳。
不意顯示幻身。
敢不捐軀為報。
繇是。
山靈之一新。
清規(guī)之再整。
師之力也。
汪開府伯玉。
覲師于黃龍。
戲問曰。
公年幾何。
曰八十有五。
又問到家乎。
曰苦海孤航。
兩不著岸。
汪聞聳然增敬。
師素貫禪律。
凝神冥寂。
每清晨。
背誦金剛經(jīng)一卷。
過午不食。
檀施悉營福業(yè)。
遇遺骼輒收掩之。
積如漏澤者數(shù)處。
凡開示四眾。
切近簡要。
使聞?wù)呱拧?div id="g1ewobs"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34_0_111_comment'>
恍然自得于語言文字之外也。
萬歷元年癸酉四月。
示寂。
年九十矣。
塔于石像左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