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惟政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紹】: 宋僧。歸安人,俗姓丘,字明表,號安閑和尚。通經(jīng)史,善詩書。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參龍華齊岳禪師,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狀,世稱端獅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羈,而辯才猛銳,名動(dòng)四遠(yuǎn),章惇等皆與之游。有《吳山集》。
全宋詩
釋凈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頓契心法,乃從仁岳法師受公《楞嚴(yán)》要旨。參寶覺齊岳禪師得悟。見弄獅子者,叢林號為端師子,自號安閑和尚?;兆诔鐚幎牾米?,年七十二。有《吳山集》,已佚。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羅湖野錄》卷一、清光緒《歸安縣志》卷四三、《吳興詩存》卷一四。今錄詩四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凈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肄業(yè)吳山解空講院,參龍華齊岳禪師得悟。叢林號稱端師子,自號安閒和尚。崇寧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吳山集》。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九
端師子者。
吳興人也。
始見弄師子者。
發(fā)明心要。
則以?帛像其皮。
時(shí)時(shí)著之。
因以為號。
住西余山。
嗣姑蘇翠峰月禪師。
西余去湖州密邇。
每雪朝著?衣入城。
小兒爭嘩逐之。
從人乞錢。
得即以散饑寒者。
錢穆父赴官浙東。
見之約明日飯。
端黎明獨(dú)往。
避雨入道旁人家。
幼婦出迎。
俄其夫至詬逐。
竟為邏卒所收。
穆父吏速客。
見之問故。
曰。
煩寄聲錢公。
本來赴齋中。
涂奸情事發(fā)。
請自飯。
穆父聞之驚。
且笑顧客曰。
此僧胸中無一點(diǎn)疑事。
又嘗見持死雞疾行者。
挽衣問何之。
曰雞為貍害。
法不可食。
將棄水中。
端苦求之。
道路聚觀諷。
曰。
當(dāng)?shù)觅誓丝膳c。
端跪作祭文曰。
維靈生有鷹鴉之厄。
死有湯鑊之災(zāi)。
生時(shí)要汝報(bào)曉。
死后無人收埋。
奉為轉(zhuǎn)化檀施。
施肚為汝作棺材(一本云。
阇梨無可布施。
施肚為汝作棺材)。
言卒攜雞去。
以施饑者。
能誦法華經(jīng)。
湖人爭延之。
必得錢五百乃開秩。
目誦數(shù)句。
即持錢地坐去。
缺薄者易之而去。
好歌漁父詞。
月夕必歌之達(dá)旦。
有狂僧號回頭和尚。
以左道鼓動(dòng)流俗。
士大夫亦安其妄。
方對丹陽守呂公肉食。
端竟至指曰。
正當(dāng)與么時(shí)。
如何是佛。
回頭不能遽對。
端捶其頭。
推倒乃行。
又有妖人號不托。
掘秀州城外地。
有佛像。
建塔其上。
傾城信敬。
端見揕住曰。
如何是佛。
不托擬議。
端趯之而去。
章丞相子厚請升座。
使俞秀老撰疏。
敘其事。
曰。
推倒回頭。
趯翻不托。
七軸之蓮經(jīng)未誦。
一聲之漁父先聞。
端聽僧官宣至。
此以手耶揄曰止。
乃坐引聲吟曰。
本是瀟湘一釣客。
自東自西自南北。
大眾雜然稱善。
端顧笑曰。
我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下座。
子厚留飯。
端瞋說偈曰。
章惇章惇。
請我看墳。
我卻吃素。
汝卻吃葷。
子厚為大笑。
時(shí)呂太尉吉甫。
亦留丹陽。
三人者日過從。
吉甫誦禪定功德。
諸般若中第一。
曰惠卿修之十年。
子厚獨(dú)稱。
鍛可忘憂。
稽康得仙。
竟作劍解。
端說偈曰。
章公好學(xué)仙。
呂公好坐禪徐六喻擔(dān)板。
各自見一邊聞?wù)邆饕詾樾吩v初。
圓照禪師自京師慧林。
退歸姑蘇見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師子乎曰是圓照戲之曰。
村里師子耳端應(yīng)聲曰。
村里師子村里弄眉毛與眼一齊動(dòng)開卻口。
肚里直徿?不愛人取奉直饒弄到帝王宮也是一場乾打鬨圓照粹美。
不悟其譏也端客無錫。
欲歸湖且行江上問。
有湖秀便舡乎篙師曰。
我行常潤舡也端欣然曰。
亦可。
乃附船尾。
高郵秦觀少游聞其高道。
請升座于廣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無雙月。
人間只一僧一堂風(fēng)冷淡。
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稱譽(yù)。
吐語奇怪。
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謂眾曰。
明日遷化去。
眾以為戲語。
請說偈。
端索筆大書曰。
端師子。
太慵懶。
未死牙齒先壞爛。
二時(shí)伴眾赴堂。
粥飯都趕不辦。
如今得死是便宜。
長眠百事皆不管。
第一不著看官。
第二不著吃粥飯。
五更遂化。
閱世七十二。
東吳祠之。
以為散圣。
贊曰。
予竄海外三年而還。
叢林頓衰。
耆年物故無馀。
所至雛道人成阡陌。
皆飽食游談。
無根而已。
喟然長想。
政黃牛端師子輩。
皆三十年前。
少叢林者。
然高風(fēng)逸韻。
且爾。
況其傳法度生者乎。
因載兩士平生大槩。
使后之俊流。
得以覽觀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順(一○七六~一一三九),俗姓文,綿州魏城(今四川綿陽)人。住撫州白楊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yuǎn)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九年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huì)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諱法順。綿州魏城文氏子。七八歲時(shí)。于夜暗中。視物如晝。父母知其異。因令出家。依香林院奉和得度。游成都。從大慈寺沖悟法師。受圓覺起信。至若離于念名為得入。研覃久之。持以問悟。悟慮胡不能決。即勉之游方。參谷隱靜覺禪師。大觀中。佛眼居龍門。道風(fēng)籍甚。往依之。竭誠累年。備歷遮務(wù)。未嘗有怠色。一夕聞舉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忽有省。于是離念得入之旨。吻然玄契。明日入室。龍門問真。佛在什么處。師曰。在不定處。曰。既是真佛。為甚不定。師云。若定即非真佛。龍門異之。因問何以及此。師告以實(shí)。門詰之曰。水中鹽味色里膠青直下作么會(huì)。師曰。不用更會(huì)。龍門可之。自是酬酢雷動(dòng)雨泣。眾目駭觀。龍門去世。奉舍利入塔已。即首眾僧于云居。分座接衲。拂未授手。而戶外之屨滿矣。建炎初。有旨應(yīng)寺院之為神霄者。悉還舊貫。于是漕使張公琮首辟臨川之廣壽。迎師開法。紹興改元。太守蔣公宣卿徙住白楊。唯老屋敷楹。不芘風(fēng)雨。前此住僧侈瘟。祠以仰給。師至。首擊去之。乃大自激昂。多所樹立。未期年。而四方浩然歸重。衲子竭蹶而趨之。來者云涌。師不起于座?;奥鵀閷毞?。平居汲汲于接人。垂示勘辨。雖造次不間也。性鯁介。不茍循時(shí)俗。談道之際。譏訶無所避?;騿?。東山門下。佛果孤峭。佛眼慈軟。二人所得。粗細(xì)何如。師正色曰。法順于鬧市中。親見爺來。汝以軟峭粗細(xì)為問。無乃謬乎。其析疑破妄。類如此。嘗示眾曰。山僧從旦至暮。手腳不曾停住東廊走過西廊佛殿。又穿廚庫三個(gè)。和尚般柴兩個(gè)匠人。牽鋸佛也。理會(huì)不得。教我如何來注。露出達(dá)磨眼睛打開白楊門戶。大眾不須更著趙州衫。其下脫卻娘生褲。江西帥李伯紀(jì)慕其道。欲一奉見。以黃龍致請。將命者再至。師堅(jiān)臥不赴。九年五月一日。集眾告別。侍者持紙求頌。師曰。吾平日語固多矣。茲尚何言。因誡左右。今夕雞鳴即報(bào)我。已而忽自聞開靜鐘。遂大喝一聲。左右驚視之。則已跏趺而逝。閱世六十四。坐四十六夏?;疴拍烤X舌頂骨及所持?jǐn)?shù)珠不燼。舍利五色。塔于寺之西隅。師退然才中人。而神觀爽邁。操守堅(jiān)正。善為偈句。肆筆立成。既卓有聲譽(yù)。道方盛行。而未艾遽爾去世。四方衲子識(shí)與不識(shí)。靡不傷感至泣下。其得人心如此。 贊曰。樞密徐公師川曰。善哉道師明眼。而安步方號。足目俱到。則高庵之所以為兄。白楊之所以為弟也。誠哉斯言。詳觀高庵儼臨巨剎。卑躬力道。唯眾是親。白楊荒村廢寺。激昂崛起。而名跨一時(shí)。然二公弘法。俱不滿十載。而風(fēng)教言言。雖百世尚可想見其眉宇。鳴呼蓋循道而亡。私之效也。比夫異時(shí)怙勢肆奸刻眾奉己者。何殊糞壤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法順禪師者。
綿州文氏子也。
棄蒙行腳。
觀寶輪藏迅轉(zhuǎn)。
頓徹教外別傳之旨。
得受記于龍門佛眼。
同出佛眼門者。
有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輩。
順住白楊時(shí)。
其同門俱播令名矣。
獨(dú)白楊敗屋數(shù)楹。
東傾西壓。
以木丫支拄焉。
順日攜缽袋。
走撫之鄉(xiāng)城。
至晚或負(fù)斗粟而還。
及門數(shù)十人樂與之。
俱每夜參。
必端據(jù)木床。
徒屬或栗足側(cè)耳而聽曲折。
順曰。
好事堆堆疊疊來。
不須造作與安排。
落林黃葉水推去。
橫谷白云風(fēng)捲回。
寒雁一聲情念斷。
霜鐘才動(dòng)我山摧。
白楊更有過人處。
盡夜寒爐撥死灰。
忽有個(gè)衲僧出來道。
長老少賣。
弄得恁么窮乞相。
山僧祇向它道。
卻被你道著。
又曰。
雞啼曉月。
狗吠枯樁。
只可默會(huì)。
難入思量。
看不見處。
動(dòng)地放光。
說不到處。
天地玄黃。
撫州尺六。
狀紙?jiān)瓉怼?div id="npnehzw" class='inline' id='people_33953_2_44_comment'>
出在清江。
大眾分明話出人難見。
昨夜三更月到窗。
又曰。
風(fēng)吹茅茨屋脊漏。
雨打阇黎眼睛濕。
恁么分明卻不知。
卻來者里低頭立。
順住白楊既久。
激勵(lì)學(xué)者。
妙有方略。
雖枯淡不堪。
有青原紹燈輩。
始終侍從。
后俱出世。
大顯其聲。
順老疾。
一日諸山趨詢。
順起示眾曰。
久病未嘗離木枕。
人來多是問如何。
山僧據(jù)問隨緣對。
窗外黃鸝口更多。
只如七尺之軀甚處受病。
眾中具眼者。
試為山僧指出病原。
看眾爭下語。
順乃拊掌一下。
作嘔吐聲曰。
好個(gè)木枕子。
便趨寂。
依法阇維。
收五色舍利。
并諸不壞者。
曰目睛齒舌數(shù)珠。
瘞于寺西。
初順在龍門時(shí)。
云居虛席。
聞高庵悟表里端勁。
趨龍門聘之。
悟固辭。
佛眼勉其出住。
悟仍不就。
順告悟曰。
先知覺后知。
先覺覺后覺。
蓋素分也。
況云居為江右名剎之首。
安眾甚便。
沾沾小節(jié)。
奚足喜焉。
君應(yīng)之。
順雖不敏。
愿請為輔。
悟乃欣起。
于是順自為藏主。
邀賢真牧任維那。
通烏頭典知客。
應(yīng)庵華蒞副寺。
德用為監(jiān)寺。
自圓為首座。
故佛眼之風(fēng)大振焉。
贊曰。
余初閱師行實(shí)。
疑其為踽涼之士。
逮味師語句。
政黃牛端獅子之上也。
高庵最勁挺。
不近人情。
師降尊招賢。
闡揚(yáng)一代時(shí)教。
其跡豈可測哉。
然其示枯淡于一時(shí)。
流膏腴于百代。
于戲尚矣。
如一庵 朝代: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讀誦篇
一庵如公。
永嘉人。
生玄氏。
先誕五日。
其父夢一異僧持梵筴至。
問何來。
曰五云。
問何姓。
曰姓殷。
何名。
亦曰姓殷。
且云。
后五日當(dāng)復(fù)來。
視所持梵筴曰。
用是表信。
至期而師誕。
師頭骨嶄聳。
目光射人。
年十五。
事方山長老。
削發(fā)披緇。
背誦楞嚴(yán)。
至第五卷。
得嘔血疾。
乃輟誦疾瘳。
一夕夢所未誦經(jīng)。
皆金書大字。
布列空中。
厲聲讀之。
既覺猶存。
移時(shí)始隱。
自覺心地清涼。
爾后一誦如流。
徹后通前。
終身不忘矣。
復(fù)依竺元和尚。
究問上事。
雖提綱握要。
然亦不廢此經(jīng)。
晚年居西澗庵。
不事匡徒。
來者亦不深拒。
翛然有政黃牛之風(fēng)焉。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雪嶠,寧波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鄞縣朱氏子。二十九歲出家。行腳無有人處。后訪秦望山妙禎山主。主舉他心僧因緣。一僧參曰。那里來。僧曰天竺來。他心曰。我聞?dòng)腥祗谩D隳且惑脕?。速道速道。師自是疑情頓發(fā)。次日曳杖至石頭上高提曰。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忽前后際斷。返天臺(tái)。抬頭見古云門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臺(tái)云更深。腳根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蹤影。見得他時(shí)打斷筋。因入雙髻。誅茅。次參云棲龍池。出世日。拈香供云門匡真偃禪師。后東塔開堂。又供龍池。示疾書偈曰。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塔全身于云門。
補(bǔ)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圓信。京兆之房山人。薙發(fā)白云山。禮大僧德敬為師。往來上方紅螺之間二十馀年。行腳所至。為武林淮安六安終南。每住輒數(shù)載。以嘉靖庚申。至太岳駐錫虎耳巖穴。而哮者爭避匿去。倚石為屋。稍稍剪夷其積。圜瓢數(shù)十馀。踞石沿澗。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累累如笠。巖上蓮池二。闊可二丈。旱歲不竭。蓬室三方廣當(dāng)身。所得一縷一粲。盡以供十方游衲。行之?dāng)?shù)年。遂成叢林。傾震旦。士女號呼悲啼。而至者不至虎耳巖。猶未躋岳也。至巖不頭面頂禮者。自以為慳緣。必痛哭去。否則謹(jǐn)伺巖扉外。經(jīng)數(shù)日得一見。則喜過望。以故。虎耳巖之名。遍天下。計(jì)賢士大夫之轍以日至尚方之賜。掖庭之供。以月至。自嘉隆以來。耆宿之著聞。未有若師者也。然師務(wù)為密行。不以解顯。應(yīng)機(jī)之言。多依孝敬。撫摩煦煦。猶乳母之于驕子。金錢涌而至。拒不納。有贈(zèng)糈者。付嘗住作供。四十馀年。影不出山。趺坐一龕中。如朽株。雖利根之士好為奇談。詭學(xué)者睹其顏。莫不肅然增敬。師夏臘最高。逆其生。當(dāng)在宣成間。諸徒屬。試以臘叩。不答。嘗簡其篋。得舊??衣。忽云。此武皇帝七年。王城中施食。所得衣也。叩之。復(fù)不答。后終于山慈圣出藏金。為師治塔焉。嚴(yán)蓬頭者。襄人。日誦彌陀佛數(shù)萬聲。性高潔。施貲嘗累千金。揮之如塵土。蹤跡甚異。人不得而凡圣之。亦絕世奇人。不二之流也。 明河曰?;蛟?。不二。姓徐。世為襄善門。徐生長。不二送出家。挈妻入五臺(tái)山修行。不二尋覓父母累年。得于冰雪堆中見不二。大怒曰。不肖子。何故遠(yuǎn)遠(yuǎn)奔來。汝以我為父母。我已出家。以我為知識(shí)。我未悟道。大丈夫出世。孤峰絕頂。一間草屋。了辦自已不暇。尚當(dāng)為生死愛情所使。至于此乎。速去。無落吾事。不二遂南還。居虎耳巖。為世大知識(shí)。雖不二靈根夙種。固有自來。而開發(fā)之助。亦繇父母。團(tuán)圞一門。又出襄地。或自龐家人再出。不可知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雪嶠圓信禪師者。
四明人。
姓朱氏。
出龍池傳禪師之門。
首住徑山。
終于會(huì)稽云門。
諸方服其神駿。
推尊之曰信公。
高懷無我。
至性不羈。
笑罵自繇。
人天罔測。
卸勝劣之戈甲。
劈今古之藩籬。
縱饒一問十答。
而紫羅帳里。
不撒真珠。
假使未聞先悟。
而千丈巖門。
尤遭點(diǎn)額。
大有傷弓之鳥。
見形高飛。
所以短販之徒。
望風(fēng)栗足。
故雖獨(dú)據(jù)胡床。
不啻沖霄野鶴。
以至屢遷名剎。
仍然本色山翁也。
公生九歲。
聞彌陀經(jīng)。
即知有出世法。
于是。
讀書常諾諾。
而罷之。
然詞語絕塵。
風(fēng)儀瀟灑。
猶王謝之玉壺冰映。
又愛與方客游。
游必領(lǐng)益。
年二十九。
竟去家矣遂。
訪妙禎禪宿。
于秦望峰下。
禎舉古激之。
公反覆研究。
連七日不知寢食。
忽仆于石。
前后際斷。
如日輪迸空。
天地一色。
沖口得偈。
勢不自禁。
欲往天臺(tái)尋印證者。
度若耶溪。
忽翹首。
見古云門三字。
得大休歇。
乃曰。
一上天臺(tái)云更深。
腳跟踏斷草鞋。
繩比丘五百無蹤跡。
見得他時(shí)打斷筋。
遂別策。
入雙髻峰蘿龕石室。
灰世忘緣。
間發(fā)新聲。
豪吟達(dá)旦。
而刀斧無痕。
諸方景焉時(shí)有云棲高弟聞谷者。
雅相敬善。
一日谷行腳回。
舉幻有傳和尚相見機(jī)緣。
且稱傳公葆重。
有類明教嵩。
枯淡過于馀杭政。
其接人真西河獅子也。
公乃三詣龍池。
契其機(jī)。
與悟修二禪師。
為雁行焉。
后悟主天童。
修主磬山。
公獨(dú)庵居。
垂三十載。
黃公端伯。
余公大成。
請就徑山祖庭。
升座拈提臨濟(jì)宗旨。
端伯還西江。
于崇禎庚辰。
以廬山開先寺迎公。
諸山宿衲俱集。
公一以胎風(fēng)簸雨之舌。
振其拈花落草之機(jī)。
或不耐公笑詈而去。
或經(jīng)公指喚。
而心曠神怡。
公忽拽杖還舊隱。
眾驚遮挽之。
不可。
時(shí)往來衲子。
傳天童規(guī)制宏壯。
條令斬新。
乃至運(yùn)瓦搬石。
伺杵負(fù)薪。
無不徹底為人。
公獨(dú)罵之。
逮天童訃至。
公又慟之。
侍僧曰。
大師昔何罵。
今何慟也。
公良久。
撫膝而起曰。
咦。
我掌寧獨(dú)鳴乎。
遂躬至天童。
書挽章而奠之。
詞曰。
同出龍池入路長。
吳興分袂過錢塘。
多年掛錫玲瓏石。
今已藏身寂寞鄉(xiāng)。
云面揭開紅日。
眼山眉愁斷白花。
香離離一片苦心事。
且道何人在影堂。
北還。
又入龍池。
于傳公塔前。
拈香曰。
桐棺山下養(yǎng)龍池。
步入涼風(fēng)覓我?guī)煛?div id="1biqiqn" class='inline' id='people_53902_3_132_comment'>
當(dāng)戶娑羅空腹樹。
迎階芳草昔人眉。
追思滴血曾留偈。
會(huì)寫傳燈嗣法詩。
今日塔前成九頓。
流源千載繼孫兒。
耆舊乃請示眾。
公曰。
我昔第三度登龍池。
先師曰。
你草鞋猶未脫也。
我道。
何處見草鞋來。
先師微笑而止。
我即呈偈曰。
數(shù)載龍池三度登。
重重問話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
雙髻峰頭一個(gè)僧。
又思。
當(dāng)初在山陰。
看云門語錄。
得他的力。
又在云棲。
亦有機(jī)錄。
豈可忘卻。
所以云門云棲一齊拈香供養(yǎng)。
諸方便道徑山遙嗣云門。
徑山以為不然。
瓜有根樹有葉。
樹高千尺。
葉落歸根。
豈可孤負(fù)禹門先師。
斷斷無此理也。
然宗門事。
把住也繇我。
放行也繇我。
有時(shí)作賓。
有時(shí)作主。
有時(shí)賓主齊彰。
有時(shí)賓主雙忘。
此乃臨濟(jì)家機(jī)用。
人天莫測。
庸人豈得知也。
還雙徑。
禾城道俗。
以東塔禪林。
堅(jiān)致于公。
公為笑留。
名緇貴素。
日繞枝藜。
公眼幻青白。
眾益心驚。
晚住云門。
公年七十有六矣。
機(jī)用益峻。
精神益勁。
嘗自號曰青獅翁。
或稱語風(fēng)老人。
又曰迦那尊者。
每攜童子山游。
人見訪。
或打觔斗。
人擬議。
叱退之。
雛禪竊論公弗恤也。
順治丁亥中秋。
謂弟子曰。
古人立化的也有了。
坐亡的也有了。
至倚杖倒卓都有了。
畢竟老人。
怎生去好。
語訖大笑。
書片紙?jiān)恍翰苌馈?div id="pph5ehz" class='inline' id='people_53902_3_206_comment'>
路上須逍遙。
皎月冰霜。
曉吃杯茶。
坐脫去了。
乃入寢室。
憨臥數(shù)日。
忽起坐。
索茶而啜。
連唱雪花飛之句。
擎杯脫去。
世齡七十七。
瘞全身于云門。
庚子朝廷。
慕之賜帑全五百。
并委書弘覺忞禪師。
而新公之塔。
又臨公頂相于宮中。
而事焉。
公居開先時(shí)。
弘覺為西堂。
洎嗣天童。
而公獨(dú)鐘愛之。
故弘覺禪師。
以猶子。
紀(jì)公千秋之綱目。
甚詳也。
贊曰。
整齊法運(yùn)。
臨淵履冰。
爰師篤慎其心也。
蠡測者謂。
師蹶弛自了則優(yōu)。
為人則寡。
蓋明之中葉。
少室宗風(fēng)。
循規(guī)蹈矩。
如喑若聾。
非師濯之以清泉。
激之以霜鐘。
則天方夢夢耳。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四
釋圓信,字雪嶠。姓朱氏,鄞人也。年二十九,始為僧進(jìn)具。欲往天臺(tái)訪尋知識(shí)印證,忽舉頭見古云門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縛茅雙髻峰,復(fù)以偈謁云棲,更參龍池,室中機(jī)契。萬歷間遷徑山,復(fù)住廬山,嘗作《凈土詩》,自敘云:“甲子秋,游黃山,直上危峰絕頂,若升忉利,忽空中人語:‘比丘久隱,時(shí)當(dāng)弘法,眾生差異,善調(diào)伏之?!敝獌敉涟僭仯捎邳S海光明頂也。崇禎八年,中丞余大成、司理黃端伯訪信徑山,即請開法。丁亥八月二十六日示疾,書偈端坐,索茶,飲半盞而寂。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本晢,字山曉,姓魏氏,長壽人也。
父國琦,家世儒素。
母楊氏夢梵僧授如意而生。
晢髫年有出塵之志,見梵經(jīng)佛像輒生敬愛,投近邑定慧寺薙染。
初學(xué)《法華》、《楞嚴(yán)》,精究義旨。
年十九,下三峽,至金陵聽講,時(shí)以所學(xué)質(zhì)法侶,辨晰折衷,同席有聲者推服焉。
適天童密云至長干,往謁,不會(huì)所問,遂棄教參禪。
得報(bào)恩大覺指示,疑情輾轉(zhuǎn),發(fā)憤研求,頓釋所懷。
遂渡錢塘,參山翁禪師于云門,得契,隨司職廣潤,深自晦藏,結(jié)茅東海郁州山中七載。
杜絕人事,愈厲操行。
復(fù)移西冷法華山,以“嘯堂”名其廬。
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付以衣缽。
清初入關(guān),雅崇釋典,隨侍山翁,應(yīng)詔入都。
陛見之日,世祖優(yōu)眷,特賜紫僧伽黎。
開法隆安寺,駕臨丈室,屢相問證。
復(fù)舉浮山初參葉縣事,淳諭眾僧,親近有道。
嘗幸隆安,面承獎(jiǎng)訓(xùn),稱其法范森嚴(yán),風(fēng)徽遠(yuǎn)鬯,允足師表人天。
圣祖御宇,恩賜馳驛還山。
凡居禁庭,賜赍隆渥,封奉秘閣。
移主馀杭佛日,振興凋敝,三載辭歸。
復(fù)為名流邀居洞庭巴山。
既而重至佛日,繼續(xù)三載。
康熙壬子,舉住天童,湖海奔赴,座盈萬指。
錘鍛之馀,匯宋元諸尊宿語,成《寶積錄》九十三卷,蓋繼其師殘編未竟之志。
修葺殿宇,及諸祖塔,浚萬工池,復(fù)古山門,增置田畝,勤劬十載。
屢思退休,而眾志固留,復(fù)力任五稔,以弟子元靜代席。
康熙丙寅仲冬示寂,塔陶龕于青鳳峰之麓。
所撰有《奏對錄》、《全錄》、《后錄》,詩有《嘯堂初集》、《偶錄》、《疊秀軒集》。
甬上葛同果敘其語錄,謂“其風(fēng)味似大覺璉焚龍腦缽,政黃牛去國士筵。
而其調(diào)護(hù)心宗,申晰大義,則虎邱隆、明教嵩,柔剛并濟(jì)也。
若其應(yīng)機(jī)杼緒,游戲墨林,勞于求賢,精于付授,梵海之砥柱,末法之針石”,斯可謂知言矣。
遂寧李侍郎仙根銘其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