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德韶

相關(guān)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5 【介紹】: 唐僧。處州縉云人,俗姓周。年十五,已誦經(jīng)五部。后于越州嘉祥寺受戒。德宗貞元初至洛陽白馬寺,見《善異行西方化導(dǎo)文》,遂修凈土。至睦州,入城乞食,得錢,勸小兒念阿彌陀佛一聲與一錢,旋約十聲與一錢,久之,少長貴賤,凡見康者,則曰阿彌陀佛。后于烏龍山建凈土道場,禮者數(shù)千人。時(shí)號“后善導(dǎo)”。后世尊為凈土第五祖。有《二十四贊》,并與文諗共撰《凈土往生瑞應(yīng)傳》。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周氏。縉云人。母夢鼎游湖峰。遇玉女。以青蓮授曰。此華吉祥。寄于汝所。他日生貴子。當(dāng)保惜之。及生康青色光明滿室。香氣如芙蓉。稍長。碧眸朱唇。皓齒可畫。然七歲矣猶不語。佛生日。姆抱游靈山寺。因指佛問之曰。識否。遽答曰。釋迦牟尼佛。聞?wù)弋愔?。父母知非世俗器。遂舍出家。年十五。誦經(jīng)已。能盡五部。既薙落。卒于越之嘉祥寺受戒。習(xí)毗尼學(xué)。復(fù)聽華嚴(yán)經(jīng)瑜伽論于上元之龍興寺。貞元初。至洛。駐錫白馬寺。忽見物。有放光照殿上者。趨視之。則善導(dǎo)和尚脩行凈土文也??迪膊蛔詣?。遽祝曰。我于西方。果有緣者。此文當(dāng)再發(fā)光。語畢而光益盛。又現(xiàn)無數(shù)化佛菩薩于光中。未幾。竟走長安善導(dǎo)影堂。致所祈禱。善像倏作佛身。語康曰。利樂眾生。同生安養(yǎng)。惟我與汝有是夫。頃之遇一僧其江陵果愿寺。謂之曰。汝緣在新定??伤偻?。即隱去。于是康造新定。日分衛(wèi)聚落間。茍得錢。則悉乞小兒。使唱佛。一錢一聲。如是月馀。小兒群逐康。唱佛覓錢。聲遍市肆。一年則見康輒唱佛。雖男女老幼皆然。不獨(dú)小兒矣。乃建凈土道場于烏龍山。筑壈三級。制二十四贊。晝夜行道。以稱揚(yáng)凈邦。遇齋日??祫t升高座。集所化弟子。三千馀人于座下。教之曰。汝等可志誠觀我唱佛。康則抗聲曰。南無阿彌陀佛。俄有一佛。從康口出。連唱十聲。則十佛出口。狀若貫珠??祻?fù)諗于眾曰。汝等于今還見佛否。若見佛者。必得往生。貞元二十一年十月。跏趺放光而逝??耧L(fēng)四起。百鳥悲鳴。烏龍山色。為之變白。塔于州東之臺子巖。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
釋少康。
俗姓周。
縉云仙都山人也。
母羅氏因夢游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蓮。
授曰。
此華吉祥。
寄于汝所后生貴子。
切當(dāng)保惜。
及生康之日。
青光滿室香似芙蕖。
迨繃褓之年眼碧唇朱。
齒得佛之一相。
恒端坐含笑。
時(shí)鄉(xiāng)中善相人也。
目之此子將相之才。
不語吾弗知也。
年甫七歲抱入靈山寺中。
佛生日禮圣容。
母問康曰識否。
忽發(fā)言云。
釋迦牟尼佛。
聞皆怪之。
蓋生來不言語也。
由是父母舍其出家。
年十有五所誦之經(jīng)已終五部。
于越州嘉祥寺受戒。
便就伊寺學(xué)毗尼。
五夏之后往上元龍興寺聽華嚴(yán)經(jīng)瑜伽論。
貞元初至于洛京白馬寺殿。
見物放光遂探取為何經(jīng)法。
乃善導(dǎo)行西方化導(dǎo)文也。
康見歡喜咒之曰。
我若與凈土有緣。
惟此軸文斯光再現(xiàn)。
所誓才終果重閃爍。
中有化佛菩薩無算。
遂之長安善導(dǎo)影堂內(nèi)乞愿見善導(dǎo)。
真像化為佛身。
謂康曰。
汝依吾施設(shè)利樂眾生同生安養(yǎng)。
康如有所證。
南至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師。
謂康曰。
汝欲化人徑往新定。
緣在于彼。
言訖不見。
止有香光望西而去。
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錢。
誘掖小兒能念阿彌陀佛。
一聲即付一錢。
后經(jīng)月馀孩孺蟻慕念佛。
多者即給錢。
如是一年。
凡男女見康則云阿彌陀佛。
遂于烏龍山建凈土道場。
筑壇三級。
聚人午夜行道唱贊。
二十四契稱揚(yáng)凈邦。
每遇齋日云集所化三千許人登座。
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門。
即高聲唱阿彌陀佛。
佛從口出。
連誦十聲十佛若連珠狀。
告曰。
汝見佛身即得往生。
以貞元二十一年十月。
示眾囑累止勸急修凈土。
言畢跏趺。
身放光明而逝。
天色斗變狂風(fēng)四起。
百鳥悲鳴。
烏龍山也一時(shí)變白。
今墳塔存于州東臺子巖。
歲久唯馀方石石傍之土相傳療疾。
州民凡嬰眾病悉焚香取土。
隨服多差。
石之四隅若車轍焉。
漢乾祐三年天臺山德韶禪師重建其塔。
至今高敞。
時(shí)號后善導(dǎo)焉。
系曰。
康所述偈贊皆附會鄭衛(wèi)之聲。
變體而作。
非哀非樂不怨不怒。
得處中曲韻。
譬猶善醫(yī)以餳蜜涂逆口之藥誘嬰兒之入口耳。
茍非大權(quán)入假。
何能運(yùn)此方便度無極者乎。
唱佛佛形從口而出。
善導(dǎo)同此作佛事。
故非小緣哉。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少康。不知何許人。姓周。賜號廣道禪師。行化至江陵。遇一僧曰。汝緣在睦州。言訖不見。遂至睦州。日乞食城中。得錢誘小兒。誦阿彌陀佛。一聲與一錢。多念多與。未見乏少。后于山顛建道場。念響佛聲聞數(shù)里。每念佛一聲。眾見佛從口出。坐逝之夕。有光燭烏龍山。山色為變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5—958 【介紹】: 五代僧。馀杭人,俗姓魯。七歲即削發(fā)于新定智通院。南唐國君李昪迎住報(bào)恩禪院,署號凈慧。卒謚大法眼。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85—958 俗姓魯,余杭(今屬浙江)人。五代時(shí)僧人。法眼宗創(chuàng)始人。7歲出家,20歲于越州開元寺受戒。先從育王寺希覺律師學(xué)律,后南游入閩,參長慶慧棱禪師及宣法大師,終往漳州羅漢寺學(xué)于桂琛,遂得法。晚年在金陵清涼山報(bào)恩禪院傳法,深受南唐中主禮遇。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卒,謚“大法眼禪師”?!?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四有傳。有語錄傳世。《全唐詩》存詩1首,另《景德傳燈錄》、《唐詩紀(jì)事》等書中尚存其詩偈13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禪林僧寶傳·卷第四
禪師諱文益。馀杭魯氏子。七齡秀發(fā)。依新定全偉律師落發(fā)。詣越州開元希覺律師。受具足戒。及覺公盛化四明。益往習(xí)毗尼。工文章。覺大奇之。俄辭去。初謁長慶棱道者。無所契悟。與善脩洪進(jìn)。自漳州抵湖外。將發(fā)而雨。溪壯不可濟(jì)。顧城隅有古寺。解包休于門下。雨不止。入堂。有老僧坐地爐。見益而曰。此行何之。曰行腳去。又問如何是行腳事。對曰不知。曰不知最親。益疑之。三人者附火。舉肇公語。至天地與我同根處。老僧又曰。山河大地與自己。是同是別。益曰同。琛豎兩指。熟視曰。兩個(gè)。即起去。益大驚。周行廊廡。讀字額曰石山地藏。顧語脩輩曰。此老琛禪師也。意欲留止。語未卒。琛又至。雨已止。業(yè)已成行。琛送之問曰。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乃指庭下石曰。此石在心內(nèi)。在心外。益曰在心內(nèi)。琛笑曰。行腳人著甚來由。安塊石在心頭耶。益無以對之。乃俱求決擇。尋皆出世。益住臨川崇壽。僧子方者問曰。公久親長慶。乃嗣地藏。何意哉。益曰。以不解長慶說。萬象之中獨(dú)露身故。子方舉拂子示之。益曰。撥萬象。不撥萬象。子方曰。不撥萬象。益曰。獨(dú)露身??。子方曰。撥萬象。益云。萬象之中??。子方于是悟旨。嘆曰。我?guī)淄鞫却松R嬷^門弟子曰。趙州曰。莫費(fèi)力也。大好言語。何不仍舊去。世間法尚有門。佛法豈無門。自是不仍舊故。諸佛諸祖。秖于仍舊中得。如初夜鐘。不見有絲毫異。得與么恰好。聞時(shí)無一聲子鬧。何以故。為及時(shí)節(jié)。無心曰死。且不是死。止于一切。祇為不仍舊。忽然非次聞時(shí)。諸人盡驚愕道。鐘子怪鳴也。且如今日道。孟夏漸熱。則不可。方隔一日。能校多少。向五月一日。道便成賺。須知校絲發(fā)不得。于方便中。向上座道不是時(shí)。蓋為賺。所以不仍舊。寶公曰。暫時(shí)自肯不追尋。歷劫何曾異今日。還會么。今日只是塵劫。但著衣吃飯。行住坐臥。晨參暮請。一切仍舊。便為無事人也。又曰。見道為本。明道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若未得如此。三界可愛底事。直教去盡。才有纖毫。還應(yīng)未可。祇如汝輩睡時(shí)。不瞋便喜。此是三界昏亂。習(xí)熟境界。不惺惺。便昏亂。蓋緣汝輩雜亂所致。古人謂之夾幻金。即是真。其如礦何。若覷得徹骨徹髓。是汝輩力。脫未能如是。觀察他什么。樓臺殿閣。諸圣未必長把卻汝手。汝未必依而行之。古今如此也。又曰。出家兒。但隨時(shí)及節(jié)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識佛性義。當(dāng)觀時(shí)節(jié)因緣。古今方便不少。石頭初看肇論。至?xí)f物為己者。其唯圣人乎。則曰。圣人無己。靡所不己。乃作參同契。首言竺土大仙心。無過此語也。中間亦只尋常說話。夫欲會萬物為自己去。蓋盡大地?zé)o一法可見。已而又囑曰。光陰莫虛度。所以告汝輩。但隨時(shí)及節(jié)。便得。若也移時(shí)失候。即虛度光陰。于非色中作色解。于非色作色解。即是移時(shí)失候。且道色作非色解。還當(dāng)?shù)梅瘛H襞c么會。便是沒交涉。正是癡狂兩頭走。有什么用處。但守分過時(shí)好。嘗指竹問僧曰。還見么。曰見。益曰。竹來眼里。眼到竹邊。曰總不與么。益笑曰。死急作么。有偈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匪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jiān)誰變。周顯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李國主駕至。慰問甚勤。閏月望。剃發(fā)沐浴。辭眾訖。跏趺而化。顏貌久而如生。閱世七十有四。坐五十有四。夏公卿李建勛已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寧丹陽鄉(xiāng)建塔。謚大法眼禪師。 贊曰。玄沙論三句。初無金銀銅輪之語。不然。殆與教乘何異哉。琛公精深廣大。唯以直下便見。擬成剩法為要。非三句所能管攝也。益以仍舊自處。以絕滲漏句為物。頗事邊幅。而永明乃其的孫。豈所謂深山大澤。龍蛇所由生者耶。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魯氏馀杭人。七齡即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削染。甫弱冠。從希覺律師。登具于越之開元寺。既而覺師。又以毗尼之道。盛化于鄮峰之育王寺。益仍聽稟焉。未幾南游。止長慶法會。俄偕友出湖湘。過漳浦遇羅漢琛公于地藏寺。琛公問云。上座何往。答行腳去。云行腳事作么生。答不知。云不知最親切。益有省。遂求咨決于琛焉。 后至臨川。州收請以崇壽院出世。茶筵罷。四眾圍繞升座。益謂眾云。諸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語。聊為舉古人一則現(xiàn)成公案去也。珍重。便下座。時(shí)有僧于座下出禮拜。益云好問著僧方欲伸問。次。益云。長老未開堂。不答話。 有子方上座。自長慶來。益舉棱和尚偈。問云。作么生是萬象之中獨(dú)露身。子方舉起拂子。益云。恁么會又爭得。進(jìn)云。和尚尊意如何。益云。喚什么作萬象。進(jìn)云。古人不撥萬象。益云萬象之中獨(dú)露身。說什么撥不撥。子方悟。述偈投誠。 江南國主。承益教戒。迎住報(bào)恩禪院。署凈慧號。上堂。古人道。我立地待汝構(gòu)去。山僧今日坐地待汝構(gòu)去。還有道理也。無。那個(gè)親那個(gè)疏。試裁斷看。 住清涼上堂。出家人但隨時(shí)及節(jié)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知佛性義。當(dāng)觀時(shí)節(jié)因緣。不見石頭和尚因看肇論。便解道。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參同契語。豈不是會萬物為己么。上座若能會萬物為己去。盡大地?zé)o一法可見。后頭道。光陰莫虛度。是古人恐爾移時(shí)失節(jié)??嗫诙撊绱恕U渲?。 顯德五年戊午秋七月十七日示疾。閏月五日。剃澡畢集眾告別。跏坐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五。謚大法眼。塔全身于江寧縣丹陽鄉(xiāng)名無相。后主為文勒頌德。韓熙載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文益。
姓魯氏。
馀杭人也。
年甫七齡挺然出俗。
削染于新定智通院。
依全偉禪伯。
弱年得形俱無作法于越州開元寺。
于時(shí)謝俗累以拂衣。
出樊籠而矯翼。
屬律匠希覺師盛化其徒于鄮山育王寺。
甚得持犯之趣又游文雅之場。
覺師許命為我門之游夏也。
尋則玄機(jī)一發(fā)雜務(wù)俱損。
振錫南游止長慶禪師法會。
已決疑滯。
更約伴西出湖湘爾日暴雨不進(jìn)。
暫望西院寄度信宿。
避溪漲之患耳。
遂參宣法大師。
曾住漳浦羅漢。
閩人止呼羅漢。
羅漢素知益在長慶穎脫。
銳意接之。
唱導(dǎo)之由玄沙與雪峰血脈殊異。
益疑山頓摧正路斯得。
欣欣然掛囊棲止。
變涂回軌確乎不拔。
尋游方卻抵臨川。
邦伯命居崇壽。
四遠(yuǎn)之僧求益者不減千計(jì)。
江南國主李氏始祖知重迎住報(bào)恩禪院。
署號凈慧。
厥后微言欲絕大夢誰醒。
既傳法而有歸。
亦同凡而示滅。
以周顯德五年戊午歲秋七月十七日有恙。
國主紆于方丈問疾。
閏月五日剃發(fā)澡身與眾言別。
加趺而盡顏貌如生。
俗年七十四。
臘五十五。
私謚曰大法眼。
塔號無相。
俾城下僧寺具威儀禮迎。
引奉全身于江寧縣丹陽鄉(xiāng)起塔焉。
益好為文筆。
特慕支湯之體。
時(shí)作偈頌真贊。
別形纂錄。
法嗣弟子天臺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鐘山道欽潤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后主。
為碑頌德。
韓熙載撰塔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9—971 【介紹】: 五代時(shí)僧。
雍州人。
俗姓劉。
七歲出家,十八受戒于懷暉,通習(xí)經(jīng)書。
歷游諸方,自蘇州往天臺、四明諸山棲息。
曾與天臺德韶同參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誦《法華經(jīng)》無分晝夜。
吳越王錢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養(yǎng),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寶塔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雍州劉氏子。
母張氏。
感異夢娠。
巖生七年出家從高安禪師薙落。
年十八進(jìn)具。
自爾游歷諸方。
而天臺四明之勝。
尤所研玩。
既與德韶禪師。
共決凝滯于臨川之益公。
遂閣錫錢唐西湖上真身寶塔寺。
課誦法華妙經(jīng)。
無怠晝夜。
俄蓮華開庭宇間。
人以為精誠所感云。
建隆二年。
誓效藥王焚身供養(yǎng)。
吳越錢氏篤敬之。
固留乃止。
又嘗趨曹娥江自溺。
以飽鱗互。
會漁者拯之以出。
卒無恙。
固徙越之法華山。
復(fù)召居杭之上方凈院。
開寶四年七月。
忽作偈累篇。
示門人曰。
吾平生誦經(jīng)。
滿二萬部。
所愿以生安養(yǎng)也。
今其可矣。
竟坐逝。
壽七十三。
臘五十五。
喪費(fèi)悉給王府。
茶毗獲舍利。
函寘之影堂中。
垂不朽。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紹巖。
俗姓劉。
雍州人也。
母張氏始娠夢寤甚奇。
及生也神姿瑰偉。
至長也器度宏深。
七歲苦求出家于高安禪師。
十八進(jìn)具于懷暉律師。
凡百經(jīng)書覽同溫習(xí)。
自是游諸方圣跡。
洎入?yún)菚⑻炫_四明山。
德韶禪師共決疑滯于臨川益公。
遂于錢塘湖水心寺掛錫。
恒諷持法華經(jīng)無晝夜。
俄感陸地庭間生蓮華。
舉城人瞻矚。
巖亟命搴而蹂之。
以建隆二年辛酉。
經(jīng)愿云滿誓同藥王。
焚身以供養(yǎng)。
時(shí)漢南國王錢氏。
篤重歸心苦留乃止。
尋潛遁投身曹娥江。
用飼魚腹。
會有漁者拯之。
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衣敷水面而驚濤迅激。
巖如坐寶臺。
然。
水火二緣俱為未濟(jì)。
恒怏惋其懷。
乃于越法華山安置。
續(xù)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凈院以居之。
開寶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藥石。
作偈累篇示門徒曰。
吾誦經(jīng)二萬部。
決以安養(yǎng)為期。
跏趺坐亡。
享齡七十三。
法臘五十五。
喪事官供茶毗于龍井山。
獲舍利無算。
遺骨若玉瑩然。
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
大寧軍節(jié)度使贈太師孫承祐為碑紀(jì)述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 【介紹】: 五代時(shí)僧。蒲津人,俗姓武。少詣臨川,僧凈慧一見以為法器。后又謁法眼禪師文益。尋結(jié)廬衢州古寺,閱《大藏經(jīng)》。后周世宗顯德初,錢俶迎入西府,受菩薩戒,賜號慈化定慧禪師,居慧日永明院。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潛。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謁清涼法眼。一見異之。許入室。一日問曰。子參請外看甚么經(jīng)。師曰。華嚴(yán)。法眼曰。總別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師曰。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法眼曰??站吡喾瘛煵荒艽?。法眼曰。子卻問我。師如語而問。法眼曰。空。師言下開悟。法眼曰。子作么生會。師云???。法眼然之。后因四眾士女入寺。法眼曰。律中道隔壁聞釵釧聲即名破戒。今睹金銀朱紫雜遝。是破戒否。師曰。好個(gè)入路。法眼曰。子向后有五百毳徒。而為王侯所重在。師尋辭往三衢古寺閱藏經(jīng)。錢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薩戒。署慈化定慧之號。周顯德元年。建慧日永明寺。請師居之。為開山始祖。眾常五百。果符法眼之記。永明至宋改名凈慈。 贊曰。 嶷嶷法器  孕靈河嵩  空華嚴(yán)相  紹法眼宗 名聞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祖令  杲日當(dāng)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蒲津武氏子。
美容姿。
軀干頎碩。
匈有七黑子。
若魁斗幼依中條山棲巖大通院真寂禪師。
薙染。
既明戒檢。
入雁門五臺山睹文殊大士。
自爾遍歷禪會。
及見臨川崇壽益禪師。
頓了心地。
閱藏典于衢之古剎。
而文殊復(fù)現(xiàn)妙相于宴坐中。
及詣鄞禮育王塔。
見舍利紅色。
行懸鐘外。
潛悲喜交集。
于是光文大師匯征請于山齋。
行普賢懺法三七日。
感遍吉降瑞。
其所御象鼻。
枕道場所。
吳越王錢氏迎之入府。
授菩薩戒造大伽藍(lán)。
慧日永明。
以居之。
仍寵以慈化定慧禪師之號。
月別給俸示優(yōu)禮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終。
將入棺。
白光晝發(fā)。
十月茶毗于龍井。
收舍利無算。
有屠者。
自以罪惡不可懺悔。
展襟向火聚。
請求不得。
則死于火。
斯須獲七粒。
開寶庚午。
天臺韶國師。
建塔以葬。
癸酉塔頂時(shí)起白光。
其機(jī)緣語句具載傳燈錄。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4—976 字沖玄,俗姓王,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遷居余杭(今屬浙江)。
早年曾為余杭庫吏、華亭鎮(zhèn)將。
28歲于杭州龍冊寺出家,后至天臺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廣順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竇寺。
建隆元年(960),吳越王錢俶請其住杭州靈隱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
曾奉詔創(chuàng)建六和塔。
開寶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傳》卷二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
其詩多宣揚(yáng)禪理、歌詠禪居生活。
《天臺集》、《寶慶會稽續(xù)志》、《吟窗雜錄》、《宋高僧詩選》、《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詩》等書中存其詩8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4—975 【介紹】: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棄吏出家,吳越時(shí)住永明寺。雅好詩道。宋開寶間卒,賜號智覺禪師。有《宗鏡錄》、《感通賦》、《萬善同歸錄》等。
全宋詩
釋延壽(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沖玄、沖立),號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時(shí),棄吏出家。
初禮龍冊寺翠巖參禪師,尋謁天臺山德韶國師德韶一見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竇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吳越王錢俶請入居靈隱山新寺。
明年,遷永明寺,居十五載。
著述頗豐,有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流播海外。
高麗國王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
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
賜號智覺禪師。
徽宗崇寧間追謚宗照(《咸淳臨安志》卷七○)。
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宋高僧傳》卷二八、《禪林僧寶傳》卷九、《五燈會元》卷一○、《佛祖統(tǒng)紀(jì)》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咸淳臨安志》卷七○有傳。
 延壽詩,以《慧日永明智覺壽禪師山居詩》(清光緒十一年江北刻經(jīng)處本)為底本,參校明釋正勉、釋性??合輯之《古今禪藻集》(簡稱《禪藻集》)。
另從《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嘉泰會稽志續(xù)志》等書輯得詩、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詩補(bǔ)逸
延壽字沖立,號抱一子,杭州人。棄吏出家,吳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鏡錄》。宋開寶八年入滅。詩一首。(《全唐詩》無延壽詩)
全宋文·卷一三
延壽(九○四——九七五),字沖玄,馀杭(今屬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禮龍冊寺萬翠巖參禪師為師。尋往天臺謁詔國禪師,一見而深器之。吳越王錢俶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眾盈二千。延壽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與敘弟子之禮。開寶八年十二月寂滅,年七十二。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佛祖通紀(jì)》卷二六,《佛祖通載》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壽字沖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獻(xiàn)齊天賦于吳越忠懿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獲赦。遂出家。住天臺智者巖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靈隱寺。后遷永明道場。賜號智覺禪師。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謚永明宗照大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智覺禪師者。諱延壽。馀杭王氏子。自其兒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誦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誦六十日而畢。有羊群跪而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嘗舟而歸錢塘。見漁船萬尾戢戢。惻然意折。以錢易之。放于江。裂縫掖。投翠嵓永明禪師岑公。學(xué)出世法。會岑遷止龍??寺。吳越文穆王。聞其風(fēng)悅慕。聽其棄家。為剃發(fā)。自受具。衣不繒纊。食無重味。持頭陀行。嘗習(xí)定天臺天柱峰之下。有烏類尺鴳巢衣襵中。時(shí)韶國師眼目出間。北面而師事之。韶曰。汝與元帥有緣。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說法于雪竇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靈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為第二世。眾至二千人。時(shí)號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語為銓準(zhǔn)。曰迦葉波初聞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guī)煷笊抽T。嘗作如是說。此佛祖骨髓也。龍勝曰。無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乃知色生時(shí)但是空生。色滅時(shí)但是空滅。譬如風(fēng)性本不動(dòng)。以緣起故動(dòng)。儻風(fēng)本性動(dòng)。則寧有靜時(shí)哉。密室中若有風(fēng)。風(fēng)何不動(dòng)。若無風(fēng)遇緣即起。非特風(fēng)為然。一切法皆然。維摩謂文殊師利曰。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此緣起無生之旨也。僧問。長沙偈曰。學(xué)道之人未識真。只為從來認(rèn)識神。無始時(shí)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豈離識性別有真心耶。智覺曰。如來世尊于首楞嚴(yán)會上。為阿難揀別詳矣。而汝猶故不信。阿難以推窮。尋逐者為心。遭佛呵之。推窮尋逐者識也。若以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識。不干心事。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凈。垢凈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臥。并是妄識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滅。若知自心如此。于諸佛亦然。故維摩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智覺以一代時(shí)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臺賢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為重閣。館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設(shè)難。至波險(xiǎn)處。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為一百卷。號宗鏡錄。天下學(xué)者傳誦焉。僧問。如和尚所論宗鏡。唯立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歟。從他而生歟。共生無因而生歟。答曰。此心不縱不橫。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橫。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縱。若言自生。則心豈復(fù)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則自他尚無有。以何為共哉。若言無因而生者。當(dāng)思有因。尚不許言生。況曰無因哉。僧曰。審非四性所生。則世尊云何說。意根生意識。心如世??師。無不從心造。然則豈非自生乎。又說心不孤起。必藉緣而起。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則豈非他生乎。又說。所言六觸。因緣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則豈非共生乎。又說。十二因緣。非佛天人修羅作。性自爾故。然則豈非無因而生乎。智覺笑曰。諸佛隨緣差別。俯應(yīng)群機(jī)。生善破惡。令入第一義諦。是四種悉檀。方便之語。如以空拳示小兒耳。豈有實(shí)法哉。僧曰。然則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審爾則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豈不聞首楞嚴(yán)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shí)無是非二相。僧曰。既無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還背圓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稱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說契。僧曰。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矣。曰此亦強(qiáng)言。隨他意轉(zhuǎn)。雖欲隱形。而未忘跡。僧曰。如何得形跡俱忘。曰本無朕跡。云何說忘。僧曰。我知之矣。要當(dāng)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dāng)大悟時(shí)節(jié)。神而明之。曰我此門中。亦無迷悟。明與不明之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辛苦說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擔(dān)。先德曰。盡十方世界。覓一人為伴。無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紹祖位。終無第二人。若未親到。謾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門中。旁贊助入之語。于自己分上。親照之時(shí)。反視之。皆為魔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但以形言跡。文彩生時(shí)。皆是執(zhí)方便門。迷真實(shí)道。要須如百尺竿頭。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dá)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嘗謂門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則真唯識。才有信處。皆可為人。若論修證之門。則諸方皆云。功未齊于諸圣。且教中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亦許約教而會。先以聞解信入。后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且約現(xiàn)今世間之事。眾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現(xiàn)知。第三約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床上安眠。何曾是實(shí)。并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則可比知。覺時(shí)之事。皆如夢中無實(shí)。夫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是本識所變。若現(xiàn)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dú)散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于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第二現(xiàn)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xiàn)見青白等物時(shí)。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分。與同時(shí)意識。計(jì)度分別。為青為白。以意辨為色。以言說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曰。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若有心起時(shí)。萬境皆有。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于心。萬法安寄。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xiàn)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現(xiàn)。此皆是眾生日用??梢袁F(xiàn)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為境。此初觀時(shí)。雖未成圣。分知意言。則是菩薩。第三約教而知者。大經(jīng)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現(xiàn)本理。能詮正宗也。智覺乘大愿力。為震旦法施主。聲被異國。高麗遣僧。航海問道。其國王投書。敘門弟子之禮。奉金絲織成伽梨。水精數(shù)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相繼歸本國。各化一方。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shí)。焚香告眾。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閱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贊曰。予初讀自行錄。錄其行事。日百八件。計(jì)其貌狀。必枯悴尪劣。及見其??像。凜然豐碩。眉目秀拔。氣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說法。如禹之治水??鬃又勆?。羿之射。王良之御。孫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嗚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錢塘王氏。錢氏有兩浙壽以胥史督軍須。然質(zhì)直。未嘗妄語。日行坐誦法華。不輟口。屬鄞之翠巖參公盛化。壽棄妻子。求剃染。既登戒習(xí)定于天臺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鳥類斥鴳。巢衣襵中。俄謁國師韶公。決擇所見。徙居雪竇山。從忠懿王錢氏請。為眾生行方等懺法。誦法華經(jīng)計(jì)一萬三千馀部。著宗鏡萬善同歸等錄。營造塔像。不可殫紀(jì)。高麗國王。遠(yuǎn)聞其譽(yù)。遣使致金縷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 壽勤于訓(xùn)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靈隱徙居永明。舉唱之繁。斯錄一二。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壽云。更添香著云。謝師指示。壽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識永明。指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fēng)吹波浪起。僧問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個(gè)甚么不得。壽云出汝問處不得。僧問如何是大圓鏡。壽云破沙盆。開寶八年。終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延壽。
字沖元。
馀杭王氏。
少為華亭鎮(zhèn)將。
以官錢放生。
坐死。
及市。
顏色不變。
文穆王異之。
放令出家。
居龍冊寺。
執(zhí)勞供眾。
日唯一食。
長坐不臥。
得法于天臺韶國師。
初住雪竇。
尋歸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請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眾常二千。
署智覺號。
移天臺。
所居夜施食朝放生。
六時(shí)散花行道。
日課一百八事。
未常暫廢。
馀力誦法華經(jīng)。
計(jì)一萬三千部。
別號抱一子。
先是師于禪觀中蒙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獲大辯才。
著宗鏡錄百二十卷。
以會天臺賢首慈恩異同之弊。
詩偈幾千萬言。
傳播海外。
高麗國王致書敘弟子禮。
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shù)珠金澡瓶為獻(xiàn)。
開寶八年示寂。
塔于凈慈山。
贊曰。
佛無異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鏡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淵流莫窮  宜爾異國  翕然向風(fēng)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延壽。
姓王。
本錢塘人也。
兩浙有國。
時(shí)為吏督納軍須。
其性純直口無二言。
誦徹法華經(jīng)聲不輟響。
屬翠巖參公盛化。
壽舍妻孥削染登戒。
嘗于臺嶺天柱峰九旬習(xí)定。
有鳥類尺鴳巢棲于衣襵中。
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
遷遁于雪竇山。
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
食無重味野蔬斷中。
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
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汎愛慈柔。
或非理相干顏貌不動(dòng)。
誦法華計(jì)一萬三千許部。
多勵(lì)信人營造塔像。
自無貯畜雅好詩道。
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shù)千萬言。
高麗國王覽其錄。
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
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臘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樹亭志焉。
神僧傳·卷第九
僧延壽。字沖玄。總角誦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六旬而畢。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衣無繒纊食無重味。復(fù)往參韶國師發(fā)明心要。嘗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當(dāng)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住天臺智者巖。九旬習(xí)定。有鳥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善業(yè)方到此中。夜半繞像見普賢前蓮花在手。遂上智者巖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jīng)萬善莊嚴(yán)凈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jīng)萬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專修凈業(yè)。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jīng)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初演法于雪竇。建隆元年忠懿王請住靈隱。二年遷永明。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xué)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yàn)閯t。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專功也。乃為立西方香嚴(yán)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受菩薩戒。夜施鬼食晝放生命。皆悉回向莊嚴(yán)凈土。時(shí)人號為慈氏下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加趺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9—985 【介紹】: 五代至宋初僧。
杭州馀杭人。
幼出家于馀杭東山朗瞻院,通貫三學(xué),了達(dá)性相。
天福中游方抵天臺山,參德韶國師,遂承法印。
后周世宗顯德間居杭州五云山。
錢俶召賜紫,署普覺大師,命住臨安功臣院。
宋太祖乾德初,為筑云棲寺。
其地多虎,志逢能馴之,世稱伏虎和尚。
開寶初,住持普門精舍。
四年,固辭歸山,住五云山華嚴(yán)道場。
卒謚普覺。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志逢。
馀杭人氏。
生而惡葷。
膚體香潔。
出家于臨安之東山。
通貫三學(xué)。
晉天福中。
天臺韶國師契悟。
一日入普賢殿宴坐。
倏有神人跪膝于前。
師問為誰。
曰。
護(hù)戒神也。
曰。
吾慮宿愆未殄。
汝知之乎。
曰。
師有何罪。
唯小過耳。
曰。
何也。
曰。
凡折缽水亦施主物。
師常輒棄之。
非所宜也。
言訖而隱。
師自此悉飲之。
吳越王聞其名。
賜召紫衣。
署普覺號。
命住功臣山。
開寶初。
忠懿王建普門精舍。
請揚(yáng)宗要。
為開山始祖。
四年。
以老固辭。
時(shí)大將凌超以五云山新創(chuàng)華嚴(yán)道場奉施為終老之所。
出入??大扇。
乞錢買肉飼虎。
虎每迎之。
載以還山。
雍熙二年示寂。
贊曰。
葷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猶己饑之 妥尾出林  迎載而歸  孰云異類  感化一機(jī)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志逢。馀杭人也。生而惡葷。膚體香潔。出家于臨安之東山朗瞻院。通貫三學(xué)。嘗夢升須彌山。睹三佛列坐。初釋迦次彌勒。皆禮其足。惟不識第三佛。但仰視而已。時(shí)釋迦示之曰。此是補(bǔ)處彌勒師子月佛。師方作禮。覺后因閱大藏經(jīng)。乃符所夢。游方見韶國師于天臺。契悟。一日入普賢殿中宴坐。倏有一神人。跪膝于前。師問。汝其誰乎。曰。護(hù)戒神也。師曰。吾患有夙愆未珍。汝知之乎。曰。師有何愆。唯一小過耳。凡折缽水亦施主物。師嘗傾棄之。非所宜也。言訖而隱。師自此洗缽水盡飲之。積久因致脾疾。十年始愈。吳越國王。向師道風(fēng)。召賜紫衣師號。命住功臣院。開寶初。忠懿王建普門精舍。請師為開山。舉揚(yáng)宗要。開寶四年。師固辭解院。愿棲老林泉。時(shí)大將凌超。于五云山創(chuàng)院。奉師為終老之所。五云多虎。師每??大扇乞錢。買肉飼虎。虎輒馴伏。日暮還山?;⒂?。騎以歸。故世稱伏虎禪師。一號大扇和尚。雍熙二年示寂。壽七十七。塔曰寶峰常照。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1—974 俗姓翁,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
初于本州出家。
后唐明宗天成中至杭州,后往天臺山嗣天臺德韶。
出山后初住越州清泰院,后住杭州報(bào)恩院。
署正覺慧空禪師。
宋高僧傳》卷二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六有傳,后書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永安(九一一~九七四),俗姓翁,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住杭州報(bào)恩寺。太祖開寶七年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八有傳。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翁氏。溫州永嘉人。少聞同郡匯征大師與樂安孫合相往來。因投之出家。然征性高伉。每事之者。多以不合去而安曲盡無所忤。儕類嘆以為難及。唐天成間。隨侍至錢唐。俄遁之隱僻。行頭陀法。既又入閩。參扣禪指。然皆以盜賊擾攘。道路梗澀而止。乃依國師韶公于天臺。盡遣群滯。尋歸省。征咄之曰。棄背孝養(yǎng)。罪何容貸。今幸來歸。還有裨補(bǔ)前咎計(jì)否。安跪而對曰。從來無事用以塞責(zé)。征首肯之。吳越國王錢氏。召居報(bào)恩寺。并署禪師號。仍合華嚴(yán)李論于經(jīng)。而募人彫板。得檀施。皆培植二田。略無儲畜。實(shí)納子之脩潔者也。開寶七年終。春秋六十四。法臘四十四。阇維舌根累煅不壞。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水安。
姓翁氏。
溫州永嘉人也。
少歲淳厚黃中通理。
遇同郡匯征大師鳳鳴越嶠玉瑩藍(lán)田穫落文心沈潛學(xué)奧。
以其出樂安孫合拾遺之門也。
而有慕上之心。
往拜而乞度。
然征性高岸而寡合。
而安事之也曲從若環(huán)。
蓋哀其幼知擇師耳。
天成中隨侍出杭。
俄有從十二頭陀之意。
潛逃欲登閩嶺參問禪宗。
屬封彊艱棘。
卻回結(jié)庵于天臺。
后遇韶禪師法集頓遣群疑。
重來禮征。
咄之曰。
棄背孝養(yǎng)。
爾自速辜。
遺行于斯。
還有裨補(bǔ)前咎計(jì)否。
安跪?qū)υ弧?div id="naneh5v"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82_3_23_comment'>
從來無事請用塞責(zé)。
征肯頷之。
漢南國王錢氏召居報(bào)恩寺。
署號禪師焉。
乃以華嚴(yán)李論為會要。
因?qū)⒑辖?jīng)。
募人雕板印而施行。
每有檀施罕聞儲畜。
回舍二田矣。
以開寶甲戌歲終而焚之。
其舌存焉。
累投火鍛色雖同乎熾炭。
寒則柔弱。
今藏普賢道場中。
春秋六十四。
法臘四十四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金華人。少與國師韶公游。性滑稽好嘲弄。輕薄者。多狎侮之。殊不為賢士大夫所賞識。獨(dú)國師親厚如常。每謂人曰。吾與蘊(yùn)處。雖最久然終莫窺其涯涘可怪也。開寶六年七月。無疾而逝。如入禪定。尸二七日支體不萎仆。阇維獲舍利。舌根明潤特異。眾疑之。益以薪炭更煅煉。愈堅(jiān)好。蓋蘊(yùn)平生密行力也。 蘊(yùn)嘗使僧為懺悔文。自言誦經(jīng)持祝。動(dòng)至數(shù)百藏。始猶未之信。自今觀之第弗誣。蘊(yùn)居天臺山之般若寺其疇昔。且愿投身宴坐峰石梁下。則其志之剛果可見矣。后結(jié)小塔。葬舌其中。而脩善者知所勸。或謂蘊(yùn)未嘗以姓氏齒臘語人。至是而占其貌??砂耸?。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師蘊(yùn)。
金華人也。
厥性真率不好封植。
遇事屬情有多訐直。
梁龍德中與德韶禪師結(jié)侶遐征。
游訪名師勝境。
至于北代清涼山冥心巡禮。
后登蒼梧野陟祝融峰。
師或隨或否。
回于浙來還棲息師法會。
其為人也稠人廣眾往往滑稽。
有好戲噱者則狎之膠漆如也。
故高達(dá)之者置之于度外矣。
師默而識之。
謂人曰。
蘊(yùn)公癡狂吾不測其邊際焉。
因有疾求僧作懺悔文。
誦經(jīng)及密咒。
各論幾百藏為度。
方知其密持之不懈。
嘗謂道友曰。
吾生無益于人欲投宴坐峰不然石梁下。
所愿早預(yù)賢圣之儔也。
其道友多沮其計(jì)。
以開寶六年七月內(nèi)無疾坐終。
如入禪定。
時(shí)炎蒸停尸二七日。
身無欹側(cè)竅無氣穢。
及遷神座就寺之東隅阇維。
煨燼中收舍利外舌根不壞。
灰寒拾之如紅芙蕖色。
柔軟可憐。
或曰。
伊僧別無奇異。
此物偶存。
乃重燔爇其舌。
隨同火色。
遲久還如蓮葉。
遂議結(jié)小塔于寺中緘藏。
后有不信者。
重?zé)懛矓?shù)十過矣。
蘊(yùn)生不言姓氏年齒。
人以貌取之。
則年八十馀矣。
釋文輦 朝代:北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永嘉平陽人。
幼趨金華受業(yè)。
從薙落。
既圓具。
即杖策縉云。
見明招。
得心法。
后造天臺韶公室中卒。
隨侍三十載。
不少懈。
而盡其底蘊(yùn)乃已。
又?jǐn)埐亟?jīng)三過以印之。
太平興國三年。
忽積薪自焚。
且曰。
吾以供養(yǎng)十方三世諸佛諸菩薩。
煙??五色旋轉(zhuǎn)。
觀者贊嘆嗟悼相雜。
俄獲舍利于灰燼間。
莫可計(jì)。
時(shí)春秋八十四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文輦。
永嘉郡平陽人也。
邂逅求師受業(yè)于金華。
納具足律儀畢翹勤篤勵(lì)。
三乘之學(xué)一皆染漸。
因往縉云明昭禪師法會。
不事繁云。
揚(yáng)眴之間決了無滯。
末遇天臺山德韶禪翁唱宗一大師之道。
輦復(fù)諦受無疑。
不為異緣牽轉(zhuǎn)。
故三十載隨師聽其進(jìn)否。
嘗謂人曰。
悟入之緣猶蠖屈之于葉也。
食黃則身黃。
食蒼則身蒼。
其屈伸之狀無變。
吾初見明昭乃若是。
今學(xué)玄沙又如是。
此所謂殊涂而同歸。
今更取佛言為定量之。
乃覽大藏經(jīng)三周遍。
自是已來逍遙無滯。
以太平興國三年。
忽自操其斧。
言伐其檀。
巧結(jié)玲瓏重?cái)€。
若題湊焉。
號曰浮圖。
中開戶入內(nèi)趺坐。
自持火炬。
誓之曰。
以此殘喘焚之供養(yǎng)十方佛諸圣賢。
言訖發(fā)焰亙空。
其煙五色旋轉(zhuǎn)氤氳。
猶聞?wù)b經(jīng)之聲。
須臾始絕觀者號哭。
灰寒收舍利不知顆數(shù)。
春秋八十四。
初輦嘗謂善建寺僧說。
吾死已無占伽藍(lán)可食之地。
弗如自焚供養(yǎng)。
望諸賢此時(shí)聚柴??下念佛助我往生。
只此相煩耳。
今善建寺中累石為小塔焉。
系曰。
小乘教以自殺犯重戒前諸方便罪。
是以無敢操炬就燎者。
然自殺二例。
一畏殺。
須結(jié)蘭吉。
二愿往生。
強(qiáng)猛之心命終身往。
蘭吉可能作礙邪。
復(fù)次大心一發(fā)百年闇?zhǔn)乙粺裟芷啤?div id="5c8lu8b"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673_1_54_comment'>
何罪之有。
是故行人無以小道而拘大根者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987 【介紹】: 名或作義寂。宋僧。溫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幼年出家,初入開元伽藍(lán),后往天臺山研尋止觀。時(shí)天臺宗智者大師教跡,經(jīng)安史之亂、會昌法難,焚毀殆盡。寂囑人從日本國購取教典。由是博聞多識,遂于佛隴道場、國清寺相繼講經(jīng)。許王錢氏在浙時(shí)累請開演,賜號凈光大師并紫方袍。后興螺溪道場,四方僧侶云集學(xué)法。天臺智者一脈,六代傳法湛然之后,二百余歲,賴其中興,后人尊為天臺宗十五祖。有《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字常照。姓胡氏。溫之永嘉人。方在娠。母頓厭葷血。及娩。蒙紫胞。墮蓐不呱泣。成童竟辭俗。為開元寺息慈師授法華經(jīng)期月能暗誦。耆宿嘆美之。既登具戒。復(fù)往讀南山律于會稽。乃造天臺。研究止觀。先是智者遺文。遠(yuǎn)則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零編斷簡。教跡幾熄。寂嘗于金華古藏中。得凈名疏因復(fù)有意于鳩集。以全其舊。時(shí)通玄韶公以禪學(xué)為兩浙忠懿王錢氏俶師。一日偶閱永嘉真覺集。有曰。同居四住。此處為齊。忠懿問。此何等語。韶答以為教家語。吾禪者不知也。且使召寂問其義。寂至。因得以前意。請于忠懿而為遣使。弊于海國。以致其書焉。天臺一宗至于今賴之。 太平興國五年。詔天下僧尼。試經(jīng)業(yè)。寂引弟子。自螺溪趨州治試。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樓上。樓迫大山。夜夢剎柱陷入地。獨(dú)心惡之。且雨甚亟。遷處西偏。而山頹樓壓矣。海門靈石。昔智者冬居道場也。地屬黃巖。眾請寂乘舟泛海。講金光明流水長者品。放生。以為常法。寺像為一新。上聞詔遣高品衛(wèi)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為所在官僚授菩薩戒。雍熙初。又授戒于永安縣之光明寺。會尊像隳弛。偶于腹中。獲唐咸通六年。沙門希皎。所發(fā)愿辭。觀者知于寂有宿契。四年赴臨海縉云永嘉東陽諸邑請。九月至自縉云。十月寢疾千寺之方丈。十一月四日。垂誡囑后事。奄爾而化。壽六十九。臘五十。初寂嘗寓四明之育王寺。夢登國清上方。有寶莊嚴(yán)幢座在焉。題曰。文殊臺。前限拒馬不可入。俄而觀音菩薩。手卻拒馬。從中出接。頓覺己與菩薩身合。自是勝氣日增。而進(jìn)于才辯矣。講法華光明凈名梵網(wǎng)等經(jīng)。止觀金錍等論。法界還源等觀。玄義禪源詮永嘉集等。各數(shù)遍。所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等。各數(shù)卷。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義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溫州永嘉人也。
母妊娠公白不喜葷血。
生乃首蒙紫帽而誕焉。
幼啟二親堅(jiān)求去俗。
旋入開元伽藍(lán)。
師授法華經(jīng)期月而徹。
寺之耆老稱嘆希有。
受具已往會稽學(xué)南山鈔。
既通律義。
乃造天臺山研尋止觀。
其所易解猶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跡遠(yuǎn)則安史兵殘。
近則會昌焚毀。
零編斷簡本折枝摧。
傳者何憑。
端正甚學(xué)。
寂思鳩集也。
適金華古藏中得凈名疏而已。
后款告韶禪師
囑人泛舟于日本國購獲僅足。
由是博聞多識。
微寂此宗學(xué)者幾握半珠為家寶歟。
遂于佛隴道場國清寺相繼講訓(xùn)。
今許王錢氏在兩浙日。
累請開演。
私署凈光大師并紫方袍。
辭讓不卻受而不稱。
及興螺溪道場。
四方學(xué)侶霧擁云屯。
太平興國五年朝廷條貫緇伍經(jīng)業(yè)。
寂從山入州治寺。
寺東樓安置。
樓近大山。
夜夢剎柱陷沒于地。
意頗惡之。
自徙于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樓圮。
人咸謂寂先見同修報(bào)得之眼焉。
因受黃巖邑人請。
乘舟泛江放生講流水長者品。
至海門靈石。
是智者冬居道場也。
勸人修寺塑像。
入緣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衛(wèi)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也。
諸官同命受菩薩戒。
雍熙初永安縣請于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獲發(fā)愿辭。
即唐咸通六年沙門希皎施戒。
勸七鄉(xiāng)人裝塑尊像。
愿舍報(bào)為男子。
童真出家常布褐傳法利樂眾生云。
觀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四年臨??N云永康東陽諸邑請其施戒。
九月寂至自太末。
十月寢疾本院方丈。
十一月四日囑誡門人不許哭泣。
祭奠應(yīng)緣俗禮者非吾弟子也。
即窆于方丈樹小塔焉。
享年六十九。
法臘五十矣。
四方傳法弟子見星而舍者數(shù)百人。
寂平素講法華經(jīng)并玄義共二十許座。
光明凈名梵網(wǎng)等經(jīng)。
止觀金[鏍-糸+拱]等論。
法界還源等觀禪源詮永嘉集各數(shù)遍。
所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數(shù)卷。
自智者捐世。
六代傳法湛然師之后。
二百馀齡寂受遺寄。
最克負(fù)荷。
其如炎蒸講貫而無汗之沾洽。
曾不久聽而勝解佛乘。
每一談?chuàng)P則摐金玉應(yīng)召羽商和。
彼九旬說妙相去幾何。
又嘗寓四明育王寺。
夢登國清寺。
上方有寶莊嚴(yán)幢座。
題曰文殊臺。
設(shè)枑梐闌隔。
求入無由。
俄睹觀音菩薩從堂徐出以手攘卻行馬低迂相接。
斯須覺已與觀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驚寤。
自是之來樂說無盡矣。
或曰。
入普門智乘利物悲。
上合佛覺證無上故。
下合眾生凡同體故。
開則群靈混成一法。
得是心者非觀音而誰歟。
是以講談也。
施戒也。
自甌越之鄉(xiāng)迨三天子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獵受寂之訓(xùn)也咸食椹革音。
說法之功所謂善建。
由是堂室間可見者。
曰澄彧。
曰寶翔。
曰義通。
及乎臺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
來州治開元寺祭饗。
皆縞素哀泣。
天為之變慘。
其慈攝之所感。
知州鄭公元龜為詩悲悼焉。
論曰。
玄默垂文圣人俯察。
河雒之流有告。
圖書之法作程。
禹受斯符乃為經(jīng)緯。
本六十馀字。
訓(xùn)第表明號洪范。
以開章得彝倫而逌敘帝王之法粲然可觀。
祖述之家翕爾宗此。
我之佛道可弗然耶。
教自西傳若龜馬之文乍辯。
聲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揚(yáng)。
及其講訓(xùn)相資簽箋互出。
因分異轍各競顓門。
施巧智之莫京。
致慧心之懸合。
宜乎。
得正信者必開正眼。
見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則以決擇為主。
原夫能詮之教喻圖書也。
所詮之理喻訓(xùn)第也。
經(jīng)容緯入。
緯變經(jīng)存。
令表顯之名言從體義之相雜。
唯識僉推于護(hù)法成即司南。
婆沙奄有于馀師說同衍字。
良以各迷己見皆未極成。
正不正之說恢張。
玄又玄之談崛起。
大抵無名相法作名相說。
非如色法影質(zhì)易尋。
名色交加喜生迷競。
又以言存一意義止一途。
隨情取舍之時(shí)未為允當(dāng)。
隨轉(zhuǎn)理門之處蓋涉無文。
加復(fù)教有弛張意關(guān)詳略。
討尋者非英明而莫悟。
承領(lǐng)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書以教為折中。
故論中以四種徵理。
理則難隱。
一觀待。
二作用。
三法爾。
四證成。
用斯道理義豈惑乎。
譬如甲氏背人而去。
有二三子相問曰。
彼去者誰耶。
一云乙也。
一云丙也。
此俱未是。
彼有識人云甲也。
回面視之是甲非乙。
由其不識遂有多名。
識者一呼應(yīng)聲而至。
親得自體不涉異緣。
故曰精義無二也。
因義生解解必虛通。
除其執(zhí)情令生正解斷其迷執(zhí)。
執(zhí)情斷故所執(zhí)便遣。
既能生解則斷障。
二重?cái)嗳尽?div id="wk8msqq" class='inline' id='people_29633_2_172_comment'>
依他清凈。
依他圓成。
故得二勝果焉。
不然者認(rèn)相似法墮惡取空。
曳曲木于稠林。
泛膠舟于苦海。
又不可勝道也。
瑜伽論中契經(jīng)體有二。
一文二義。
文是所依。
義是能依。
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也。
夫以能化之教已翻。
所詮之理難悟。
茍非宿慧安喻經(jīng)心。
宿慧當(dāng)多世之熏方能生起。
經(jīng)心乃大雄之意。
豈易尋求。
諺所謂老見事長。
佛已三祇之揚(yáng)歷。
多言或中。
法從諸圣之同宣。
豈得以夏蟲共論其凌澌。
井魚互談其渤澥。
此誠不可也。
必須近佛菩薩。
善慧法師四無礙居游戲之中。
八辯音演自他之利。
秖如天親大士。
將世尊之一言。
中道圓宗成諸法之五位。
如龍帶涓滴而起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緯于春秋鑿度為資于大易。
此皆善其通變能其揣摩。
以利根而教鈍根。
以正見而誘邪見。
都稱為摩訶般特伽也。
西域蒲塞冶家子以為裘。
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
成裘則易。
以日見而留心。
免水則難以傳來而隔手。
昔以講人論法造疏尋宗。
用成實(shí)法數(shù)之名。
補(bǔ)大乘闕員之義。
其有解法名目隨人見知。
未融六釋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
至若黎邪是報(bào)非報(bào)化人有心無心。
和合怖數(shù)之徒。
聞熏滅不滅等。
百有馀科。
并三藏四含之盤根。
大小兩宗之鈐鍵。
先賢之所不決。
令哲之所共疑。
但謂闕如所知成障。
及乎奘師西復(fù)梵本東傳。
富瑜伽之寶林開唯識之淵府。
摩訶衍足殺三摩明。
名數(shù)均著作之家。
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澤必生龍蛇。
有大乘基為其高足。
不緣宿習(xí)多見生知。
謂之義天。
則明星有爛。
謂之理窟。
則善閉無關(guān)。
堂堂合周髀之儀。
軋軋應(yīng)昆崙之軸。
有經(jīng)皆講。
無疏不成。
權(quán)奇百本之名。
控壓四人之圣。
復(fù)次光也寶也測乎沼乎。
章句之學(xué)頗長。
釋簽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邁編圖紀(jì)璟附量度于鯨海。
尚綴文榮于玉華。
究三論極乎瑗康。
窮方等歸乎楷景。
觀公撰集華嚴(yán)命章。
解相入之連環(huán)。
且無難色。
通絕行之?dāng)嚅w。
故立易功。
法藏從性海而游。
智升自名流而出。
偉歟。
一行所作通神。
實(shí)僧相之法王。
乃人形之菩薩。
忠氤琳甫賁秀詵真。
俱參譯判經(jīng)。
盡開荒辟土。
于爍宗密。
美乎湛然。
悟達(dá)全才徹公令范。
可以副人之求備哉。
馀諸上士擅美殊方。
落落英翹互有長短。
矧以佛之說經(jīng)。
申經(jīng)者論。
經(jīng)由論顯。
論待疏通。
疏總義章。
義從師述。
況以隔羅縠者見猶未盡。
大遍知者知方得全。
射侯之矢易疏。
診脈之求難中。
若非親證親說得自體之分明。
載驅(qū)戴馳妄他求之晻曖。
如攝異門。
分差別之相難知。
故智論中。
吾滅度后所有撰集者皆為論藏?cái)z也俱作導(dǎo)師指迷人之歸路。
悉銜明燭照暗室之績工。
動(dòng)戒足以行之入定門而安矣。
蓋纏克斷智慧成功。
咸從。
生死之河盡度涅槃之岸。
此始可與言從聞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圓寂者。
過此以往未知執(zhí)名滯義。
問欲何為。
故曰。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既有所用則舍筌蹄而直造佛地。
此則深于其道者也。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