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云知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馬氏。
扶風(fēng)人。
為沙門。
師事道懿法師。
懿疾。
遣囧等弟子四人。
至霍山持炬入深穴。
采鐘乳。
而行里許。
遇巨澗。
其三人竟以渡水死。
囧獨(dú)誦法華。
及存念觀音。
見一光如螢。
追之出穴。
乃獲免。
南游上京。
止南澗寺。
常業(yè)般舟。
夜定中見有御車至者。
掖囧登車。
俄至郡后沈橋。
見一人盛服據(jù)胡床。
侍衛(wèi)數(shù)百人。
皆驚起。
囧曰。
吾坐禪者耳。
據(jù)胡床者。
顧語左右曰。
向欲令知法師處而已。
何必屈至耶。
于是禮足送還。
囧至寺而門猶閉。
扣之良久。
方開。
宋元嘉二十年。
沒于廣陵。
高僧傳·卷第十二 誦經(jīng)
釋道囧。姓馬。扶風(fēng)人。初出家為道懿弟子。懿病嘗遣囧等四人至河南霍山采鐘乳。入穴數(shù)里??缒径伤四缢?。炬火又亡。囧判無濟(jì)理。囧素誦法華唯憑誠此業(yè)。又存念觀音。有頃見一光如螢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于是進(jìn)修禪業(yè)節(jié)行彌新。頻作數(shù)過普賢齋。并有瑞應(yīng)。或見梵僧入坐。或見騎馬人至。并未及暄涼。倏忽不見。后與同學(xué)四人。南游上京觀矚風(fēng)化。夜乘冰度河。中道冰破三人沒死。囧又歸誠觀音。乃覺腳下如有一物自??。復(fù)見赤光在前。乘光至岸。達(dá)都止南澗寺。常以般舟為業(yè)。嘗中夜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上乘。囧欻不自覺。已見身在郡。后沈橋見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數(shù)百人。見囧驚起。曰坐禪人耳。彼人因謂左右曰。向止令知處而已。何忽勞屈法師。于是禮拜執(zhí)別。令人送囧還寺。扣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猶閉。眾咸莫測其然。宋元嘉二十年。臨川康王義慶攜往廣陵。終于彼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僧。益州成都人,俗姓徐。少小出家,入京習(xí)學(xué)數(shù)年,名擅京洛。北周武帝欲廢佛存道,于太極殿設(shè)座論辯。相傳智炫抗聲力辯,道士張賓無以應(yīng),武帝不能屈,乃并廢二教。智炫遂走至北齊。入隋,文帝嘗存問之,于是蜀王秀乃供養(yǎng)之使無缺。住孝愛寺。年百有二歲卒。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五 護(hù)教科
益州成都徐氏子也。少小出家。入京聽學(xué)。閱數(shù)年。遂檀能名。嘗使覆講。勢如瓶瀉。眾由是益推服。周建德間。武帝將廢佛法。而存道教。乃于三年五月十六日。會僧道百官于太極殿。使道士張賓。別登高座。而謂眾僧曰。原夫大道清虛。淳一無雜。祈恩請福。上通天曹。白日升仙。壽與天地同。畢。風(fēng)化先被中夏。無始無終。含生賴之。豈如佛法虛幻。言過其實(shí)。不容本土??驮⒅腥A。百姓無知。信其詭說。今日陛下。躬御大廷。欲定臧否。請必毋遜。襄城公何妥自付如意。首座少林寺等行禪師。不受如意。怒而起。諸僧止之曰。帝在。那可爾。且應(yīng)對之才。莫如蜀炫。乃共以如意。強(qiáng)委炫。炫徐升座。坐定。舉如意謂賓曰。先生向者所陳大道清虛。淳一無雜。又云風(fēng)教先被中夏者。未知風(fēng)教。所起于何時(shí)。此教所說。復(fù)在何處。又言佛法不容本土??驮⒅腥A。試辨道何時(shí)生。佛何時(shí)出。賓曰。圣人之出。何有定時(shí)。說教亦復(fù)無有定處。但此地道教本有。佛法近來。炫曰若言無時(shí)。亦應(yīng)無出。若言無處。亦應(yīng)無說。舊來本有。非復(fù)清虛。上請?zhí)觳堋XM得無雜。壽與天地同畢。豈得無始終。賓曰道人毋浪語。所以汝輩得至今日者。蓋以前王無識者爾。今日圣帝。盡須殺卻。 帝惡其躁暴。而理且屈。詔舍人擿使下座。帝自升座曰。佛法有三不凈。納耶輸陀羅生羅睺羅此主不凈一也。經(jīng)律中。許僧受食三種凈肉。此教不凈二也。僧尼多造罪過。好行淫妷。佛在世時(shí)。眾已不和。遞相攻伐。此眾不凈三也。主法眾。既俱不凈。朕意欲必除之。以息虛幻。道法中無此三不凈事。朕將存之。以助國化。顧謂炫曰。茍能解此三難。真足為好人矣。炫應(yīng)聲曰。陛下所陳。并引經(jīng)論。柰何道法之中。三種不凈。又過于此。案天尊處。紫微宮常侍五百童女。則主不凈。甚于耶輸陀羅之一人。教中設(shè)醮。必須鹿脯百盤。清酒十斛。則教之不凈。甚于三種凈肉。道士之過。如姜斌輩。歷代有之。則又甚于眾僧矣。且僧自犯罪。而遽除佛法。假如至尊亨國。嚴(yán)設(shè)科條。逆子叛臣。相繼而出。豈以臣逆子叛。遂空大寶之位哉。大寶既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佛法豈得以眾僧犯罪而廢。炫風(fēng)裁抑揚(yáng)。音吐朗潤。上愕然。良久謂炫曰。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經(jīng)。炫曰出道三皇經(jīng)。上曰。三皇經(jīng)何嘗有此語。炫曰陛下自不見爾。非經(jīng)無此語也。今陛下。廢佛存道。正如國家廢嫡立庶。上色變。因下座。入內(nèi)。眾竦然皆曰語過于譏上。事有不可測者。炫曰主辱臣死。就戮如歸。又何懼。寧可早亡。游于凈土。豈與無道之君。同生于世哉。眾壯其言。十七日昧爽。詔并廢二教。仍有詔褒美。且許反服為婚姻。以共政。炫即偕同學(xué)三人。奔齊。及周破齊。上趣使人求訪炫。帝弟越王尤與炫善。私念以為上急欲得炫者。將重加責(zé)。以快昔憾也。詭鞭之成創(chuàng)。囚服以待命。且先為謁帝曰。臣已杖之六十矣。帝愁然曰。大丈夫何遽辱以杖箠。間者求之而急。特恐懷慚。以至死亡。吾豈有他意。遇之加厚。久之帝崩。隋祖以大冢宰秉政。崇尚教法。炫在京師。寵渥莫之并。既而西還鄉(xiāng)里。居孝愛寺。蜀王秀未之知也。未幾。長史周宣明上計(jì)。詔問炫法師起居狀。宣明驚謝不知。上曰天下名僧也。汝猶不知。則汝之于蜀可知矣。后隱三學(xué)山卒。壽百二歲。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護(hù)法篇上
釋智炫者。
益州城都人也。
俗姓徐氏。
初生室有異光。
少小出家。
入京聽學(xué)數(shù)年。
遂擅名京洛。
學(xué)眾推崇請令覆講。
若瀉瓶無遺。
會周武帝廢佛法欲存道教。
乃下詔集諸僧道士。
試取優(yōu)長者留。
庸淺者廢。
于是詔華野高僧方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術(shù)者。
大集京師。
于太極殿陳設(shè)高座。
帝自躬臨。
敕道士先登。
時(shí)有道士張賓。
最為首長。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虛淳一無雜。
祈恩請福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壽與天地同畢。
風(fēng)教先被中夏。
無始無終。
含生賴之以得長生。
洪恩厚利不可校量豈如佛法虛幻言過其實(shí)。
不容本土客寓中華。
百姓無知信其詭說。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頭來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等行禪師。
發(fā)憤而起。
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知禪師為佛法大海。
然應(yīng)對之間復(fù)須機(jī)辯。
眾共謀議。
若非蜀炫無以對揚(yáng)。
共推如意以將付炫。
炫既為眾所推。
又忿張賓浪語。
安庠而起徐升論座。
坐定執(zhí)如意謂張賓曰。
先生向者所陳大道清虛淳一無雜。
又云風(fēng)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風(fēng)教之起。
起自何時(shí)。
所說之教于何處說。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華。
可辯道是何時(shí)生。
佛是何時(shí)出。
賓曰。
圣人出世有何定時(shí)。
說教興行有何定處。
道教舊來本有。
佛法近自西來。
炫曰。
若言無時(shí)亦應(yīng)無出。
若無定處亦應(yīng)無說。
舊來本有非復(fù)清虛。
上請?zhí)觳堋?div id="we51fxv" class='inline' id='people_11817_2_68_comment'>
豈得無雜。
壽與天地同畢。
豈得無始無終。
賓曰。
道人浪語。
為前王無識。
留汝等輩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盡須殺卻。
帝惡其理屈令舍人謂之曰。
賓師且下。
賓既退。
帝自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種不凈。
納耶輸陀羅。
生羅睺羅。
此主不凈一也。
經(jīng)律中許僧受食三種凈肉。
此教不凈二也。
僧多造罪過好行淫泆。
佛在世時(shí)徒眾不和遞相攻伐。
此眾不凈三也。
主法眾俱不凈。
朕意將除之以息虛幻。
道法中無此事朕將留之以助國化。
顧謂炫法師曰。
能解此三難。
真是好人。
炫應(yīng)聲謂曰。
陛下所陳并引經(jīng)論。
誠非謬言。
但見道法之中。
三種不凈又甚于此。
按天尊處紫微宮。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凈。
甚于耶輸陀羅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請福之時(shí)。
必須鹿脯百柈清酒十斛。
此教不凈。
又甚于三種凈肉。
道士罪過代代皆有。
千古亂常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眾僧。
僧眾自造罪過。
乃言佛法可除。
猶如至尊享國嚴(yán)設(shè)科條。
不妨逆子叛臣相繼而出。
豈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寶之位耶。
大寶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豈得以眾僧犯罪而廢。
炫雅調(diào)抑揚(yáng)言音朗潤。
雖處大節(jié)曾無懼顏。
帝愕然良久。
謂炫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經(jīng)。
炫曰。
出道三皇經(jīng)。
帝曰。
三皇經(jīng)何曾有此語。
炫曰。
陛下自不見。
非是經(jīng)上無文。
今欲廢佛存道。
猶如以庶代嫡。
帝動(dòng)色而下。
因入內(nèi)。
群臣僧眾皆驚曰。
語觸天帝。
何以自保(以周武非嫡故)炫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歸。
有何可懼。
乍可早亡游神凈土。
豈與無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眾皆壯其言。
明旦出敕二教俱廢。
仍相器重。
許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師志操逾厲。
與同學(xué)三人走赴齊都。
時(shí)周齊之界。
皆被槍布棘。
彼有富姥姓張。
鋪氈三十里。
令炫得過至齊。
盛為三藏名振東國。
武帝破鄴先遣追求。
帝弟越王。
宿與法師厚善。
恐帝肆怒橫加異責(zé)。
乃鞭背成痕俗服將見。
越王先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脫衣見帝。
帝變色曰。
恐其懷慚。
遠(yuǎn)逝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無害意。
責(zé)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彌厚與還京師。
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
兩都?xì)w趣一人而已。
歲景將秋。
懷土興念。
又以蜀川迥遠(yuǎn)奧義未宣。
援首西歸。
心存敷暢。
蜀王秀。
未之也。
時(shí)長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謂之曰。
炫法師安和耶。
宣明驚惶莫所對。
文帝曰。
一國名僧。
卿遂不識。
何成檢校。
宣明稽首陳謝死罪。
及還先往寺參禮。
寺舊在東逼于苑囿。
又是鄱陽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故名孝愛寺。
宣明移就今處。
供養(yǎng)無闕。
至大鄴改為福勝寺。
法師宣揚(yáng)。
覺倦入隱三學(xué)山。
觸目多感。
遂游山詩曰。
秀嶺接重?zé)煃箩习胩臁?div id="skh1ewn" class='inline' id='people_11817_2_207_comment'>
絕巖低更舉。
危峰斷復(fù)連。
側(cè)石傾斜澗。
回流寫曲泉。
野紅草凍。
春來鳥自傳。
樹錦無機(jī)織。
??鳴詎假弦。
葉密風(fēng)難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閑沼。
策杖戲荒田。
游心清漢表。
置想白云邊。
榮名非我顧。
息意且蕭然。
年一百二歲。
不病而卒。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益州城都人。姓徐。初生。室有光彩。少出家。入京聽學(xué)。數(shù)年遂擅名京洛。會周武帝廢佛法。欲存道教。乃下詔。集諸僧道士。試取優(yōu)長者留。庸淺者廢。于是詔華野高僧。方岳道士。千里外有妖術(shù)者。大集京師。于太極殿陳設(shè)高座。帝自躬臨。敕道士先登。時(shí)有道張賓。登高唱言曰。原夫人道清虛。淳一無雜。祈恩請福。上通天曹。白日升仙。壽與天地同畢。風(fēng)教先被中夏。無始無終。含生賴之以得長生。豈如佛法虛幻。言過其實(shí)。不容本土??驮⒅腥A。百姓無知。信其詭說。今日欲定臧否??沙鲱^來看。襄城公何妥。自行如意座首。少林寺等行禪師。發(fā)憤而起。諸僧止之曰。今日事大。天帝在此。不可造次。應(yīng)對之間。復(fù)須機(jī)辯。眾共謀議。若非蜀炫。無以對揚(yáng)。共推如意以將付炫。炫既執(zhí)如意。謂張賓曰。先生所陳。大道清虛。淳一無雜。又云風(fēng)教先被中夏者。未知風(fēng)教之起。起自何時(shí)。所說之教。教于何處。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華??傻擂q是何時(shí)生。佛是何時(shí)出。賓曰。圣人出世。有何定時(shí)。說教興行。有何定處。道教舊來本有。佛法近自西來。炫曰。若言無時(shí)。亦應(yīng)無出。若無定處。亦應(yīng)無說。舊來本有。非復(fù)清虛。上請?zhí)觳?。豈得無雜。壽與天地同畢。豈得無始無終。賓曰。道人浪語。為前王無識。留汝等輩。得至于今。今日圣帝。盡須殺卻。帝惡其理屈。令舍人謂之曰。賓師且下。賓既退。帝自升高座。言曰。佛法中有三種不凈。納耶輸陀羅。生羅睺羅。此主不凈。一也。經(jīng)律中。許僧受食三種凈肉。此教不凈。二也。僧多造罪過。好行淫泆。佛在世時(shí)。徒眾不和。遞相攻伐。此眾不凈。三也。主法眾俱不凈。朕意將除之。以息虛幻。道法中。無此事。朕將留之。以助國化。顧謂炫法師曰。能解此三難。真是好人。炫應(yīng)聲謂曰。陛下所陳。并引經(jīng)論。誠非謬言。但見道法之中。三種不凈。又甚于此。按天尊處紫微宮。恒侍五百童女。此主不凈。甚于耶輸陀羅之一人。道士教中。章醮請福之時(shí)。必須鹿脯百柈。清酒十斛。此教不凈又甚于三種凈肉。道士罪過。代代皆有。千古亂常。姜斌犯法。此又甚于眾僧。僧眾自造罪過。乃言佛法可除。猶如至尊享國。嚴(yán)設(shè)科條。不妨逆子叛臣。相繼而出。豈以臣逆子叛。遂欲空于大寶之位耶。大寶之位。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佛法正真。豈得以眾僧犯罪而廢。炫雅調(diào)抑揚(yáng)。言音朗潤。雖處大節(jié)。曾無懼顏。帝愕然良久。謂炫曰。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經(jīng)。炫曰。出道三皇經(jīng)。帝曰。三皇經(jīng)。何曾有此語。炫曰。陛下自不見。非是經(jīng)上無文。今欲廢佛存道。猶如以庶代嫡。帝動(dòng)色而下。因入內(nèi)。群臣僧眾皆驚曰。語觸天帝。何以自保。炫曰。王辱臣死。就戮如歸。有何可懼。乍可早亡。游神凈土。豈與無道之君。同生于世乎。眾壯其言。明旦出敕。二教俱廢。法師與仝學(xué)三人。赴齊都。時(shí)周齊之界。皆被槍布棘。有富姥姓張。鋪氈三十里。令炫得過。至齊盛為三藏。名振東國。武帝破鄴。先遣追求。帝弟越王宿。與法師厚??值鬯僚?。橫如異責(zé)。乃鞭背成痕。俗服將見。越王先為言曰。臣恨其逃命。已杖六十。令脫衣見帝。帝變色曰??制鋺褢M遠(yuǎn)逝。以至死亡。所以急追。原無害意。責(zé)越王曰。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待遇彌厚。與還京師。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兩都?xì)w趨。一人而已。歲景將秋。怌土興念。又以蜀川迥遠(yuǎn)。奧義未宣。援首西歸。心存敷暢。蜀王秀。未之知也。時(shí)長史周宣明。入朝赴考。隋文帝謂之曰。炫法師安和耶。宣明驚惶。莫知所對。文帝曰。一國名僧。卿遂不識。何成檢校。宣明稽首。陳謝死罪。及還先往寺參禮。寺舊在東。逼于苑囿。又是鄱陽王葬母之所。王既至孝。故名孝愛寺。宣明移就。供養(yǎng)無缺。法師宣揚(yáng)覺倦。入三學(xué)山。觸目多感。遂游山。作詩曰。秀嶺接重?zé)?。嵚岑上半天。絕巖低更舉。危峰斷復(fù)連。側(cè)石傾斜澗。??流瀉曲泉。野紅知草凍。春來鳥自傳。樹錦無機(jī)熾。狷鳴詎假弦。葉密風(fēng)難度。枝疏影易穿。抱帙依閑沼。策杖戲荒田。游心清漢表。置想白云邊。榮名非我愿。息意且蕭然。年一百歲。不病而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9 【介紹】: 五代時(shí)僧。福州人。初于本州南澗寺出家。二十四歲時(shí),謁安國弘瑫而悟法。后住福州林陽山瑞峰院。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69 福州(今屬福建)人。初于本州南澗寺出家。24歲,謁安國弘瑫而得法。后住福州林陽山瑞峰院。《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有傳,并錄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志端(八九二~九六九),俗姓俞,福州(今屬福建)人。受業(yè)于南澗寺。住福州林陽山瑞峰院。宋太祖開寶二年卒(《禪林僧寶傳》卷一○),年七十八。《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有傳。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
禪師名志端。
福州俞氏子。
受業(yè)于南澗寺。
年二十四。
謁安國弘瑫禪師。
有僧問。
萬象之中。
如何獨(dú)露身。
瑫舉一指。
其僧惘然而退。
端忽契悟。
至夜啟瑫曰。
今日見和尚一指。
知和尚用處。
瑫曰。
汝見何道理。
端亦舉一指。
瑫笑令去。
尋住林陽。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曰木馬走似煙。
石人趁不及。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竹箸一文一雙。
有僧夜至方丈。
端以衲蒙首。
僧忽搴衲。
問誰。
僧曰某乙。
端曰泉州沙糖。
舶上檳榔。
僧不解。
端瞠目。
曰會么。
曰不會。
曰汝若會即廓清五蘊(yùn)。
吞盡十方。
又謂門弟子曰。
佛法無許多般。
但凡圣一真。
猶存見隔。
見存即凡。
情忘即佛。
教中謂之稱性緣起。
則俯仰進(jìn)止。
屈申謙敬。
無一法可轉(zhuǎn)變。
有生住異滅相。
況我祖師門下。
合作何理論。
開寶元年八月作偈曰。
來年二月二。
與汝暫相棄。
爇灰散長江。
勿占檀那地。
道俗皆寫記之。
越明年正月二十八日。
郡人竟入山。
二月一日。
太守亦至。
從官騶史偵伺。
信宿如市。
二日飯罷。
端升座敘行腳本末。
辭眾。
有長老應(yīng)圓者。
出眾問曰。
云愁霧慘。
大眾嗚咽。
未當(dāng)告別。
愿賜一言。
端垂一足。
進(jìn)曰。
法鏡不臨于此土。
寶月又照于何方。
端曰。
非汝境界。
曰恁么。
則漚生漚滅。
還歸水。
師去師來。
是本常。
端作噓聲。
復(fù)與數(shù)僧酬答罷。
歸方丈。
至亥時(shí)問眾曰。
世尊滅度時(shí)節(jié)是何日。
對曰二月十五日子時(shí)。
端曰吾今日子前。
于是泊然而化。
閱世七十八。
坐六十夏。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號湛堂,俗姓梁,興元(今陜西漢中)人。初住豫章云巖寺,移居隆興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兆谡臀迥曜?,年五十五。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興元府唐固(今陜西南鄭)人。八歲辭親從沙門虛普游,后師真凈。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見《石門文字禪》卷三○《泐潭準(zhǔn)禪師行狀》。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文準(zhǔn)。
興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見佛像輒笑。
童牙不喜聞酒胾。
金仙寺沙門虛普乞食至其家。
師膺門酬酢。
始老成。
時(shí)年八歲。
即辭父母。
愿從普。
歸授以法華經(jīng)。
伊吾即上口。
元豐僧檢童子較所習(xí)。
以籍名失后度。
師藝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陜西經(jīng)略范公過普廬。
普臘高。
應(yīng)對領(lǐng)略。
師侍其傍。
伸辯詳明。
進(jìn)止可喜。
范公欲攜與俱西。
師辭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學(xué)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陰奇其語。
度以為僧。
剔發(fā)。
既往依梁山乘禪師。
呵曰。
驅(qū)烏未受戒。
敢學(xué)佛乘乎。
師捧手曰壇場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驚。
師笑曰。
雖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師。
遍游成都講肆。
唱諸部綱目。
即棄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師曇演佳其英特。
撫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開士。
若溈山真如九峰真凈者。
可往求之。
師拜受教。
與同學(xué)志恭。
詣大溈。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見真凈。
問曰。
甚處來。
曰。
興元府。
問。
近離甚處。
曰。
大仰。
問。
夏在甚處。
曰溈山。
真凈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師罔然。
真凈呵曰。
適來句句。
無絲毫差錯(cuò)。
靈明天真。
才說個(gè)佛手。
便成隔礙。
病在什么處。
師曰不會。
凈曰。
一切見成。
更教誰會。
師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隨。
真凈晚居泐潭。
師一日舉杖決渠。
水濺衣。
因大悟。
走敘其事。
真凈罵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跡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風(fēng)。
請開法于云巖。
未幾。
殿中監(jiān)范公帥南昌。
移居泐潭。
師辭辯注射。
迅機(jī)電掃。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數(shù)千指。
自號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條拄杖。
佛來也打。
祖來也打。
不將元字腳涴汝枯腸。
如此臨濟(jì)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師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離甚處。
曰。
廬山歸宗。
師云。
宗歸何處。
僧曰。
嗄。
師云。
蝦蟆窟里作活計(jì)。
僧云。
和尚何不領(lǐng)話。
師曰。
是你豈不是從歸宗來。
僧云。
是。
師曰。
驢前馬后漢。
問。
第二上座近離甚處。
僧曰。
袁州。
師云。
夏在甚處。
曰。
仰山。
師曰。
還見小釋迦么。
僧云。
見。
師曰。
鼻孔長多少。
僧?dāng)M議。
師云。
話墮阿師。
問。
僧你來作么。
曰。
特來問訊和尚。
師云。
云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澗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師曰。
馬大師為什么從阇黎。
腳跟下走過。
僧無語。
師云。
卻是阇梨謾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時(shí)如何。
師云。
洞庭湖里倒撐船。
云居先馳到。
師問。
未離歐阜。
文彩已彰。
既到寶峰。
如何吐露。
馳云。
目前有路。
師舉起書云。
既是云居底。
為甚在寶峰手中。
馳云。
兵隨印轉(zhuǎn)。
將逐符行。
師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馳擬議。
師曰。
想先馳只有先鋒。
且無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問。
自甚么處去。
座云。
擬與和尚商量一事。
師云便請。
座曰。
東家杯柄長。
西家杓柄短。
師云。
為甚拈起。
鞏縣茶瓶。
卻是饒州瓷碗。
座云。
臨崖看滸眼。
特地一場愁。
師云。
達(dá)磨大師葉屈。
座吐舌而退。
師在分寧。
遇死心和尚。
問。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師云。
須去禮拜師兄。
心云。
你來時(shí)善看方便。
師曰何故。
心云。
我黃龍路滑。
師云。
曾跶倒幾人來。
心云。
你未到黃龍。
早腳澀也。
師云。
和尚何得閉門相待。
死心又問。
準(zhǔn)老你安許多僧。
只是聚頭打閧了噇飯。
你畢竟將何為人。
師云。
因風(fēng)吹火。
心云。
亂糺作么。
師云。
從來有些子。
師卻問。
和尚山中安多少眾。
心云。
四百人盡是精峭衲子。
師云。
師子窟中無異獸。
心云。
你來時(shí)也須照顧。
師云。
也待臨時(shí)。
心云。
臨時(shí)作么生。
師云。
喚來洗腳。
心云。
你川僧家開許大口。
師云。
準(zhǔn)上座從來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馬騎。
問僧。
鄉(xiāng)里甚處。
云青州。
師云。
近離甚處。
云云居。
師云安樂樹下道將一句來。
僧無語。
師卻問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卻請和尚道。
師云。
向北驢似馬大。
僧云。
與么那。
云。
你鼻孔為甚在寶峰手里。
僧便喝。
師云。
水里火發(fā)。
見僧看經(jīng)。
問。
看什么經(jīng)。
曰。
金剛經(jīng)。
師云。
經(jīng)中道。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師云。
為什么云居山高。
寶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師曰。
你卻做得個(gè)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云。
且放你鼻孔出氣。
一日廊下見僧。
問。
你還會也未。
僧云。
不會。
師曰。
左青龍右白虎。
僧云。
久向?qū)毞濉?div id="rtqdq2x"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13_2_310_comment'>
元來只是個(gè)賣卜巡官。
師乃點(diǎn)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漢敗闕也。
師云。
路逢劍客須呈劍。
師問僧。
安樂么。
僧云。
無事。
師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審某甲有甚事。
師云。
近日上藍(lán)金剛興。
天寧土地相打。
僧無語。
師云。
元來無事。
問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處。
僧便喝。
師云。
好好相借問。
何得惡發(fā)。
僧又喝。
師云。
元來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師低頭。
噓一聲。
僧云。
放過一著。
師云。
遮里不可放過。
隨后便打。
師普說次。
眾欲散。
忽問僧。
明來明打。
暗來暗打。
你作么生會。
僧便喝。
師云。
點(diǎn)即不到。
僧又喝。
師云。
到即不點(diǎn)。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來時(shí)。
又作么生。
師云。
今日天寒。
且歸堂向火。
隨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寶峰一夜睡不著計(jì)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總思量不就。
而今臨時(shí)逼節(jié)。
事出急家門。
遂拈起拂子云。
準(zhǔn)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權(quán)將供養(yǎng)大眾。
乃擲下云。
竹根棕葉麻繩擊。
樣度天然別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疾。
首座問。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師云。
跛驢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藥。
師云。
朽木搭橋。
座云。
知和尚不解忌口。
師云。
你作么生。
座擬進(jìn)語。
師云。
你也好吃一服藥。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說偈而化。
閱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靈骨舍利塔于石門之南原。
丞相張無盡制其碑。
諫議洪駒父敘語錄。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門弟德洪覺范紀(jì)師行實(shí)。
其高道碩德。
可想見矣。
贊曰。
云居真牧和尚謂人曰。
出關(guān)走江淮。
閱三十年。
參一十八人善知識。
于中無出佛果佛眼死心靈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誠哉斯言。
蓋真正宗師。
考其全才。
如此之難。
若佛果佛眼死心靈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獨(dú)湛堂開法日淺。
未有繼其高躅者。
然覽其遺編。
想其??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覺范稱準(zhǔn)于真凈之門。
所謂家名辯才氣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吳興)人。初與佛鑒在蔣山分座說法。出住廬陵之禾山。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寧。稱佛燈守珣禪師,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四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四十二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守珣號佛燈。
即郡之施氏子也。
初參廣鑒瑛和尚不契。
遂謁佛鑒。
隨眾咨請。
邈無所入。
乃封其衾曰。
今生若不徹去。
誓不展此。
于是晝夜霄立如喪考妣。
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
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珣聞?lì)D悟。
鑒曰。
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
乃詰曰。
靈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處。
珣曰。
莫道靈云不疑。
只今覓個(gè)疑處了不可得。
鑒曰。
玄沙道諦當(dāng)甚諦當(dāng)。
敢保老兄未徹在。
那里是他未徹處。
珣曰。
知和尚老婆心切。
鑒然之。
珣拜起呈偈曰。
終日看天不舉頭。
桃花爛熳始抬眸。
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
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
鑒囑令護(hù)持。
是夕展衾厲聲曰。
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
圓悟聞竊疑其未然乃曰。
我須勘過始得。
令人召至。
因與游山。
偶到一水潭。
圓悟推珣入水。
遽問曰。
牛頭未見四祖時(shí)如何。
珣曰。
潭深魚聚。
曰見后如何。
珣曰。
樹高招風(fēng)。
曰見與未見時(shí)如何。
珣曰。
伸腳在縮腳里。
圓悟大稱之。
后出世初主禾山。
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寧。
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
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
吾時(shí)至矣。
乞還障南。
至十月四日續(xù)遣弟僧道如訊之。
珣曰。
汝來正其時(shí)也。
吾雖與佛鑒同條生。
終不同條死。
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
道如曰。
要長者高者。
珣曰。
高五尺許。
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shí)。
侍者請偈。
珣曰。
不曾作得。
言訖而逝。
阇維舌根不壞。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佛燈。
即郡之施氏子也。
初參廣鑒瑛和尚。
不契。
遂謁佛鑒。
隨眾咨請。
邈無所入。
乃封其衾曰。
今生若不徹去。
誓不展此。
于是晝坐宵立。
如喪考妣。
逾七七日。
忽佛鑒上堂曰。
森羅及萬象。
一法之所印。
珣聞?lì)D悟。
鑒曰可惜一顆明珠。
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
乃詰曰。
靈云道。
自從一見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處。
珣曰。
莫道靈云不疑。
只今覓個(gè)疑處。
了不可得。
鑒曰。
玄沙道。
諦當(dāng)。
甚諦當(dāng)。
敢保老兄未徹在。
那里是他未徹處。
珣曰。
知和尚老婆心切。
鑒然之。
珣拜起呈偈曰。
終日看天不舉頭。
桃花爛熳始抬眸。
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
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
鑒囑令護(hù)持。
是夕展衾。
厲聲曰。
這回珣上座。
穩(wěn)睡去也。
圓悟聞。
竊疑其未然。
乃曰。
吾須勘過始得。
令人召至。
因與游山。
偶到一水潭。
圓悟推珣入水。
遽問曰。
牛頭未見四祖時(shí)如何。
珣曰。
潭深魚聚。
曰見后如何。
珣曰。
樹高招風(fēng)。
曰見與未見時(shí)如何。
珣曰。
伸腳在縮腳里。
圓悟大然之。
后出世。
初主禾山。
次天圣。
從何山。
及天寧。
紹興甲寅。
謂居士鄭績曰。
十月八日。
是佛鑒先師忌日。
吾時(shí)至矣。
迄還鄣南。
至十月四日。
績遣弟僧道如訊之。
珣曰。
汝來正其時(shí)也。
吾雖與佛鑒同條生。
終不同條死。
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
道如曰。
要長者。
高者。
珣曰。
高五尺許。
越三日雞鳴。
端坐如平時(shí)。
侍者請偈。
珣曰。
不曾作得。
言訖而逝。
阇維舌根不壞。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守珣。號佛燈。安吉施氏子。初參廣鑒瑛禪師。不契。遂造太平。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衾自誓曰。不徹不展此。于是岌立宵晝。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師聞?lì)D悟。鑒曰??上б活w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因舉靈云悟桃語詰之。了無疑滯。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入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圓悟聞之。疑其未然。乃曰。須我勘過始得。令人召至。拉與游山。偶到一水潭。忽推師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shí)如何。隨聲應(yīng)曰。潭深魚聚。曰。見后如何。曰。樹高招風(fēng)。曰。見與未見時(shí)如何。曰。伸腳在縮腳里。悟大稱賞之。師出世凡四坐道場。聲光赫奕。后歿于天寧。將化。謂雙槐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辰。吾將至矣。乞還鄣南。四日。鄭公遣弟僧道如訊之。師曰。汝來正其時(shí)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不與同條死。明早為我覓一只小船子來。高五尺足矣。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shí)。侍者請偈。師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鹪?。舌根不壞。郡人陳師顏。寶函藏于家。痊骨于普應(yīng)院之側(cè)。師法貌清整。舉揚(yáng)宗旨。綽有祖父之風(fēng)。有時(shí)謂眾曰。兄弟如有省悟處。不拘時(shí)節(jié)請來。露個(gè)消息。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門。師喚入。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訣疑情何為。威儀不具。僧顧視衣裓。師喝出。機(jī)鋒嚴(yán)峻類如此。其住何山也。因歲旱??な卣埗\于師。師勉從為升座。怒目瞪天罵曰。阿誰教爾強(qiáng)為天。雨應(yīng)聲而至。人呼為珣罵天。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禪師名守珣。
號佛燈。
出吉安州施姓巨族。
早歲棄家。
得道于太平佛鑒勤公。
珣初參廣鑒瑛不契。
竟謁佛鑒。
佛鑒孤硬難入。
珣乃封其衾而矢曰。
此生不悟。
不展此也。
于是晝坐宵立。
逾七七日。
憊甚。
適佛鑒垂語曰。
森羅萬象一法所印。
珣踴躍便出法堂。
即投靈云。
見桃花頌曰。
終日看天不舉頭。
桃花爛熳始抬眸。
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
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
佛鑒曰。
如何是靈云不疑處。
對曰。
只今覓個(gè)疑處。
了不可得。
曰玄沙道未徹在。
那里是未徹處。
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佛鑒喜之。
會佛果至。
鑒稱珣見處穩(wěn)實(shí)。
且曰。
此子自治。
嚴(yán)刻密室。
如對大賓。
后當(dāng)有造。
佛果佯諾。
乃私招珣游山。
偶到一潭。
佛果推珣落水。
遽問曰。
牛頭未見四祖時(shí)如何。
珣對曰。
潭深魚聚。
見后如何。
珣曰。
樹高招風(fēng)。
見與未見時(shí)如何。
珣曰。
伸腳在縮腳里。
佛果乃大笑。
宣和改元。
詔佛鑒住蔣山。
佛果移書與鑒。
必以珣首蔣山眾。
由是湖海名。
建炎間。
住天圣。
開堂時(shí)。
內(nèi)翰王公問。
三圣逢人則出話。
珣笑曰。
公曾閱詩否。
曰館務(wù)之暇何所不覽。
珣曰。
詩云。
湖光瀲滟晴遍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王公乃大稱。
珣于朝待制潘良貴。
嘗以南泉斬貓?jiān)挕?div id="fx1tld1"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70_4_75_comment'>
請益于珣。
珣曰。
如今士夫說禪說道。
秖依著義理便快活。
似將錢買油糍。
吃了便不饑。
其馀便道。
是瞞他亦可笑也。
貴領(lǐng)旨后。
以居士身。
弘珣之道。
珣遷何山。
晚居天寧。
每憐學(xué)者根器不妙。
委曲援引。
如瓶瀉秋河。
間有竊議。
不遑恤也。
嘗舉婆子燒庵話曰。
大凡扶宗立教。
須是其人。
你看他婆子。
雖是個(gè)女人。
宛有丈夫作略。
二十年蓰油費(fèi)醬。
固是可知。
一日向百尺竿頭做個(gè)失落。
直得用盡平生腕頭氣力。
自非個(gè)俗漢。
知幾洎乎巧盡拙出。
然雖如是。
諸人要會么。
雪后始知松柏操。
事難方見丈夫心。
又舉溈山一日見野火。
乃問道吾。
還見火么。
曰見。
溈曰。
從何處起。
曰除卻經(jīng)行坐臥。
請師別致一問來。
溈山休去。
乃曰。
連天野火了無涯。
起處猶來辨作家。
眼里瞳人雙翳盡。
面前遍界絕空花。
道吾老也堪誇。
且道畢竟從甚處起。
汲水僧歸林下寺。
待船人立渡頭沙。
有僧問賓中賓。
珣答。
客路如天遠(yuǎn)。
候門似海深。
賓中主。
珣答。
長因送客處。
憶得別家時(shí)。
主中賓。
答相逢不必問前程。
主中主。
答一朝權(quán)祖令。
誰是出頭人。
僧曰。
向上宗乘又如何。
珣曰。
大海若足。
百川應(yīng)倒流。
又嘗謂眾曰。
兄弟若有省悟處。
不拘時(shí)節(jié)。
須來露個(gè)消息。
會雪夜有僧。
直扣丈室。
珣起秉燭。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決疑情。
因甚威儀不具。
僧顧衣裓。
珣便逐出。
紹興甲寅。
從天寧歸鄣南告寂。
侍者請遺偶。
珣曰。
不曾做得。
即逝火浴。
舌根不壞。
塔于寶應(yīng)院。
珣初在廬山日。
有僧彥威。
冬月用荻花絮紙衣。
珣見大瞋曰。
你少年輒求溫?zé)溔绱恕?div id="tk05xpb"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70_4_171_comment'>
豈有心學(xué)道耶。
威大驚。
退問兄弟。
時(shí)堂中有荻花衣者。
才三四人。
皆年七十馀矣。
贊曰。
佛燈于七七之際。
頓了大事。
圓悟尚剝啄之。
何也。
如海底珊瑚。
不以鐵綱舉而出之。
焉得珍灼于人間世哉。
然佛燈以清簡之風(fēng)震一世。
足徵其源。
亦不愧也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守珣,字佛燈,姓施氏,安吉人也。
初參廣鑒瑛不契,遂謁佛鑒,隨眾咨請,亦無所入,乃對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
”于是,晝夜峭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珣聞?lì)D悟。
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fēng)顛漢拾得也。
”乃詰曰:“靈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
”珣曰:“莫道靈云不疑,只今覓個(gè)疑處了不可得。
”鑒曰:“玄沙道諦當(dāng)甚諦當(dāng),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
”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鑒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
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guān)即便休。
”鑒囑令護(hù)持。
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
”圓悟聞之,竊疑其未然,乃曰:“我須勘過始得。
”令人召至,因與游山隅,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shí)如何?
”珣曰:“潭深魚聚。
”曰:“見后如何?
”珣曰:“樹高招風(fēng)。
”曰:“見與未見時(shí)如何?
”珣曰:“伸腳在縮腳里。
”圓悟大稱之。
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寧。
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吾時(shí)至矣。
乞還障南。
至十月四日,績遣弟僧道如訊之,珣曰:“汝來正其時(shí)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
”道如曰:“要長者?
高者?
”珣曰:“高五尺許。
”越三日,雞嗚端坐如平時(shí),侍者請偈,珣曰:“不曾作得。
”言訖而逝。
阇維,舌根不壞。
釋永寧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永寧。
一源字也。
自號虛幻子。
淮東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歲入鄉(xiāng)校。
能了經(jīng)籍大義。
九歲離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屬僧司。
給牒度為沙門。
自是蓬累出游。
歷見諸禪老。
無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禪定。
稍涉睡昏。
則戴沙運(yùn)甓。
懸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至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無用寬公。
公門庭嚴(yán)峻。
師方入戶。
厲聲叱出之。
師作禮于戶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許。
入見。
問曰。
何處人。
師曰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曰請和尚道。
公便暍。
師退就禪室。
徹夜不寐。
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
聲未絕有省。
公命舉偈。
偈罷。
振威一喝。
師曰。
喝作么。
公曰。
東瓜山前吞匾擔(dān)。
捉住清風(fēng)剝了皮。
師不覺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處。
執(zhí)侍三年。
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
親署一花書。
授師曰。
汝緣在浙逢龍。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往廣德。
縛茅于大洞中居之。
無何。
宜興之龍池。
請師建立禪居。
師以名符懸記。
欣然赴之。
結(jié)屋數(shù)十間。
命曰禹門興化庵。
山顛有龍池。
龍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師召龍。
受三皈戒。
龍不復(fù)出。
師居之久。
復(fù)厭其未幽邃也。
擇絕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處。
斲木為棧。
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
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師以退隱為心。
間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歸龍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師主大華藏寺。
師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fù)命補(bǔ)天童。
師堅(jiān)以疾辭。
宋文憲謂。
師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為急。
及主大剎。
屢退養(yǎng)龍池。
雖天童實(shí)廁五山。
亦搖首弗顧。
其高風(fēng)峻節(jié)。
如祥麟威鳳。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賢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說法于龍光殿。
上悅。
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
尋奉旨。
函香至五臺。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辭南還。
道趣維揚(yáng)。
鎮(zhèn)南王。
率嬪妃等。
延師入宮。
稟受大戒。
遣司馬護(hù)還龍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屬弟子裁紙制內(nèi)外衣。
曰。
吾將逝矣。
或以藥劑進(jìn)。
麾去之。
自興化庵移龕。
至絕巘所居。
昧爽。
師起沐浴服紙衣。
索筆書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飛雪。
書畢。
側(cè)臥而化。
茶毗。
現(xiàn)五色光。
齒牙舌輪。
及所持?jǐn)?shù)珠。
皆不壞。
舍利無算。
煙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競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獲者亦眾。
門人等。
分馀骨與不壞者。
五處建塔焉。
師氣貌雄偉。
身長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貴賤異其心。
所至無不傾向。
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
趙文敏公孟頫。
馮內(nèi)翰子振。
尤所賓禮者也。
四民來獻(xiàn)薌幣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無虛日。
師受之即以施人。
曾無毫發(fā)系吝。
其自處則布袍糲食。
沛然若有馀。
凡發(fā)為文偈。
了不經(jīng)意。
引紙行墨。
而空義自彰。
有四會語錄。
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
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寧。
字一源。
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
寧七傳至無用寬。
寬乃永寧之師也。
寬居舒州太湖。
門士不滿百。
皆峣然自肯之輩。
其得寧最晚。
而寬特注之。
以為可繼開福。
而闡東山法門。
初永寧。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
辭親棄俗。
依禾州之廣慧寺。
寺為州之望剎。
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
前一夕。
寺眾同夢肇公來。
次日獨(dú)寧至。
眾欣然。
疑為肇公再世也。
及為大僧。
汗游禪社。
走舒州見無用寬公。
公問。
何來。
對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對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寧擬進(jìn)語。
公又喝。
寧擬退。
公連喝之。
寧大駭而趨出。
自是罷游。
堅(jiān)依席下。
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
寧聞之脫然。
公乃召曰。
掣電飛來。
全身不顧。
擬議之間。
圣凡無路。
速道速道。
對曰。
火迸星飛。
有何擬議。
覿面當(dāng)機(jī)。
不是不是。
公喝。
寧曰。
作么。
公曰。
東瓜山前吞扁擔(dān)。
寧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處。
久之辭去。
公曰。
逢龍即止。
遇水即居。
金雞玉兔。
鞭影長驅(qū)。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以龍池致寧。
寧以為符其師讖。
欣就之。
連三載成叢林。
南國高人。
以見??為感。
同曰龍池尊宿。
不敢名之。
寧慕高峰之為人。
別業(yè)高崖。
至正間。
紫書三至。
不赴。
諸方勉之。
始受朝旨。
號佛心了悟禪師。
然足不越閫。
順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問寧之行略。
金對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劈華岳迅烈風(fēng)雷。
吸淮海不留涓滴。
演東山是其遠(yuǎn)祖。
寬無用容其入室。
雖經(jīng)三詔下龍池。
野老不知堯舜力。
洪武元年。
寧囑制紙衣木龕。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龕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xí)經(jīng)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jiān),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dāng)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年十二,游揚(yáng)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diǎn)何為?”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xùn)|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jīng)年。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時(shí)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yùn)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明極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yán)峻,方入戶,厲聲叱之。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睙o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lǐng)悟,令造偈拈趙州。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無用嗒然一笑。復(fù)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睂幵唬骸盎鸨判秋w,有何擬議,覿面當(dāng)機(jī),不是不是?!睙o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dān),捉將清風(fēng)剝?nèi)テ??!睂幉挥X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弊允鞘套笥艺呷辏蛞詳鄥兞x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逢池便居。”寧遂還浙,時(shí)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jù)名山,遞展化機(jī)。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yù)之弗置。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shí)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同時(shí)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fù)為害。久之復(fù)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gòu)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學(xué)侶聞風(fēng),遐邇奔赴。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jì)禪師”。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jīng)。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壬申退歸龍池。時(shí)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蹦缩耆黄鸶啊6聡L被災(zāi),方議經(jīng)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fù)命補(bǔ)天童景德,堅(jiān)以疾辭,退歸龍池。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gòu)焉。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yīng)之。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yáng),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hù)還龍池。庚子,出領(lǐng)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壬寅,退歸龍池。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jié)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jiān)留不拾,強(qiáng)住麻蕻慈慧。未幾,成大叢林。有明洪武初元,復(fù)歸龍池,將不復(fù)出。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弊耘d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睌S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壽七十八,臘六十五。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所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
釋暨 朝代: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雪庵和尚。
名暨。
不知其姓。
當(dāng)變時(shí)文皇入京。
和尚方壯年披剃。
走西南重慶府之大竹善慶里。
山水奇絕。
和尚欲止之。
其里隱士杜景賢。
知和尚非嘗人。
遂與之游。
往來白龍諸山。
見山旁松柏灘。
灘水清駛。
蘿篁森蔚。
和尚欲寺焉。
景賢豪有力。
亟為之寺。
和尚率徒數(shù)人入居之。
聽夕誦易乾卦。
山中人固謂佛經(jīng)。
景賢知之。
不忍問。
懼不能安和尚。
和尚亦知景賢意。
改誦觀音經(jīng)。
寺因名觀音寺。
和尚好讀楚辭。
時(shí)時(shí)買一冊袖之。
登小舟急棹進(jìn)中流。
朗誦一葉。
輒投一葉于水。
投已輒哭。
哭已又讀。
葉盡乃返。
眾莫之。
景賢益憐敬之。
終不問和尚。
和尚好飲不戒。
日注酒一壺俟客。
客至輒飲。
不則拉樵牧豎入飲。
半酡呼豎兒和歌。
歌竟瞑焉而寐。
和尚頎而秀爽。
指柔白剪剪。
落筆成章不甚工。
然意氣渙發(fā)。
又能感愴人。
或曰。
和尚為建文時(shí)御史。
死之日。
其徒問。
師即死宜銘何許人。
和尚張目曰。
松陽。
問姓名不答。
有詩若干篇。
當(dāng)雪庵痛哭時(shí)。
若遇善知識一點(diǎn)。
吾見其渙然冰釋矣。
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回此以學(xué)道。
何道之不克。
故曰德山臨濟(jì)。
若不出家學(xué)佛。
定為曹孟德孫仲謀無疑。
世出世法一揆。
惜哉。
雪庵之不遇。
如臨濟(jì)德山者。
一點(diǎn)化也。
釋真印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一
(釋覺賢)其弟子真印者,字蓮叢,亦號自信。
姓王氏,彭人也。
年二十,禮明鈺薙發(fā),習(xí)經(jīng)三載,受具于寶光月耀。
道光癸巳,妙勝賢自闕請經(jīng)至,見真印朝夕禮誦《華嚴(yán)》,深契之,因以初祖不立文字之旨,令其參悟。
夜聞鐘聲有省,詰旦語賢。
賢曰:“此非究竟。
”引之以向上事。
戊戌,發(fā)腳南游,底維揚(yáng)謁古燈,參領(lǐng)妙諦。
己亥,至定海禮普陀,復(fù)詣常州謁恒贊、雪巖二老,了悟《華嚴(yán)》法義。
庚子旋蜀后,賢始付以正法眼藏。
賢寂之明年,李藍(lán)亂蜀,寶光寺眾星散。
真印收而主之,仍以冬夏結(jié)制,弘法造就末學(xué)。
咸豐十一年辛酉,建七佛殿。
同治二年癸亥,賊氛熾甚,人心惶恐,而真印固視若無事。
且以馀金,建尊勝念佛堂。
嘗謂人曰:“當(dāng)以慈航消彼逆燄,而攝其沈淪眾生,免于災(zāi)害。
”人多仰之。
甲子,更主郫縣東林、義林二寺,置香田三百馀畝。
丙寅,至成都重修大悲寺。
寺為康熙時(shí)主僧所敗,乃以三千金反其士地,堂室一一新之,復(fù)建千佛、大雄、觀音、接引四殿,禪、觀、戒三堂,經(jīng)樓、方丈、山門及僧寮數(shù)十,九載落成,費(fèi)金三萬,省會招提中,號為巨觀。
將軍崇文勤公,素重其行履,故護(hù)持有加,得以竣事。
光緒二年丙子,彭中緇素請主龍興寺,至則為修觀佛樓,及丈室廊廡,寺為預(yù)知禪師道場,開建叢林,功久未訖。
真印主茲三寺,專以弘闡宗旨為己任,平生苦行不可思議。
以光緒五年已己卯十一月四日示寂,宏戒三十期,得戒弟子二千馀人。
以壬午仲冬,塔于寶光西南隅,雪堂含澈為之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