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本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7—1368 【介紹】: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于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為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為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元詩選
翥字仲舉。晉寧人。少負才不羈,好蹴鞠,喜音樂,不以家業(yè)屑意,其父以為憂。翥一旦翻然曰:「大人勿憂,今請易業(yè)矣。」乃謝客閉門讀書,晝夜不暫輟。其父為安仁典史,遂受業(yè)于李存之門。及調杭州,又學于仇山村遠。由是以詩文知名,薄游揚州者久之,以隱逸薦。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尋退居淮東,會修宋、遼、金三史,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太常博士、國子祭酒、集賢學士。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孛羅帖木兒擁兵入都,強翥草詔,不可。孛羅誅,詔以翥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承旨致仕,給全俸終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仲舉長于詩,其近體長短句尤工。初在揚州,眾素聞其名,爭延致之。仲舉肢體昂藏,行則偏竦一肩,韓介玉以詩嘲之云:「垂柳陰陰翠拂檐,倚闌紅袖玉纖纖。先生掉臂長街上,十里朱樓盡下簾?!棺薪允?。或曰:「仲舉病鶴形也?!箷r有相士在坐曰:「不然,此雨淋鶴耳,雨霽則沖霄矣!」后入大都,致位通顯。晚年嘗集兵興以來死節(jié)死事之人為一編,曰《忠義錄》,識者韙之。所著有《蛻庵集》。
詞學圖錄
張翥(1287-1368) 字仲舉,號蛻巖,又號蛻庵。晉寧(今山西臨汾)人。元順帝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累遷至翰林侍讀學士兼國子祭酒。善諧謔。歷盛衰,多傷亂。詞婉麗風流,宗南宋,有姜夔、吳文英之馀音。論者以為有元一代詞宗,至謂元詞之不亡者,賴有仲舉耳。有《蛻庵集》、《蛻庵詞》。
欽定四庫全書·蛻庵集·提要
(臣)等謹案:蛻庵集五卷,元張翥撰。
翥字仲舉,晉寧人。
至元初,用隱逸薦,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
尋退居淮東。
會修宋、遼、金三史,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累遷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給俸終身。
事跡具元史本傳。
案金明昌、承安間亦有張翥,字曰仲陽。
劉祁歸潛志記其矮窗小戶寒不到,一爐香火四圍書。
西風了卻黃花事,不管安仁兩鬢秋諸句,稱其浮艷。
諸書援引,或誤為一人,非也。
翥嘗從學于李存,傳陸九淵之說。
詩法則受于仇遠,得其音律之奧。
其詩清圓穩(wěn)貼,格調頗高。
近體長短句,極為當時所推。
然其古體亦伉爽可誦,詞多諷諭,往往得元白張王之遺,亦非茍作。
王士禎居易錄曰:蛻庵,元末大家,古今詩皆有法度,無論子昂、伯庸輩,即范德機、揭曼碩,未知伯仲何如。
其論當矣。
史稱翥遺稿不傅傳者,有律詩、樂府僅三卷。
王士禎則稱蛻庵集四卷,明洪武三年錫山郎成抄本。
乃朱彝尊所藏明初釋大杼手抄本,前后有來復、宗泐二人序跋。
蓋大杼與翥為方外交,元末翥沒無嗣,大杼取其遺稿歸江南,別為選次而錄存之。
考元音、乾坤清氣集、玉山雅集諸書,所錄翥詩,尚有出此集之外者,則亦非全本也。
蛻庵集·原序
嗚呼!詩豈易言也哉!大雅希聲,宮徵相應,與三光五岳之氣并行天地間。一歌一詠,陶冶性靈,而感召休徵,其有關于治教,功亦大矣。然自刪后至于兩漢,正音猶完。建安以來,寖尚綺麗,而詩道微矣。魏晉作者雖優(yōu),不能兼?zhèn)渲T體,其鏗鍧軒昂,上追風雅,所謂集大成者,惟唐而后有之,降是無足采焉。逮及于元。靜脩劉公復倡古作,一變浮靡之習,子昂趙公起而和之,格律高深,視唐無愧。至若德機范公之清淳,仲弘楊公之雅贍,伯生虞公之雄逸,曼石揭公之森嚴,更唱迭和于延祐、天歷間,足以鼓舞學者,而風厲天下,其亦盛矣哉。河東仲舉張公,生于數君子之后,以詩自任五十馀年,造語命意,一字未嘗茍作。至正丙午春,其方外友廬陵北山杼禪師以公手藁選次而刋行之,來徵言為序。余猶記公之言曰:王者跡熄而詩亡,詩未嘗亡也,而所以為詩者亡矣。善賦之士,往往主乎性情,工巧非足尚。蓋性情所發(fā),出于自然,不假雕繪。觀公之詩,知公之所蓄厚矣。春空游云,舒歛無跡,此其沖淡也。昆崙雪霽,河流沃天,此其渾涵也。灝氣橫秋,華峰玉立,此其清峭也。平沙廣漠,萬馬驟馳,此其俊邁也。風日和煦,百卉競妍,此其流麗也。寫情賦景,兼得其妙,讀之使人興起,誠為一代詩豪矣。顧余谫材,何足以鋪張盛美,然托契于公非一日,而又重北山之高誼,不得辭,始僭敘之,以冠篇首云。豫章沙門釋蒲庵來復序。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仲舉,晉寧人。官翰林承旨。有蛻庵集。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仲舉,晉寧人。以隱逸薦召為國子助教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與修宋遼金三史累擢國子祭酒集賢學士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有蛻庵集

人物簡介

欽定四庫全書·淮陽集·提要
淮陽集》一卷;附錄《詩馀》一卷。元·張宏范撰。宏范,字仲疇,易州定興人,汝南忠武王柔之第九子也。官至鎮(zhèn)國上將軍、蒙古漢軍都元帥。將兵入閩廣,滅宋于厓山。師還而卒。累贈太師、淮陽王,謚憲武。事跡具《元史》本傳。其遺詩一百二十篇,詞三十馀篇。燕山王氏嘗刻之敬義堂,故宋禮部侍郎廬陵鄧光薦為之序。光薦,即宏范南征時被獲不屈,因命其子圭,事以為師者也。后其曾孫監(jiān)察御史旭重刋。明正德中公安知縣周鉞又重刋之。此本即從鉞刻傳錄,蓋猶舊帙。 宏范嘗從事于郝經,頗留心儒術。其詩皆五七言近體,雖沿南宋末派,然大抵爽朗可誦,如“中酒未醒過似病,搜詩不得勝如愁”,置之江湖集中不辨也。亦無愧曹景宗之賦競病矣。
淮陽集·原序
曩者,天兵克季宋于崖山時,則淮陽獻武王實以元帥統(tǒng)師,爰振其武用,熸趙燼,勛勞之大,載在史冊,藏之金匱,天下后世知其功高。 乃若詞章之盛,人或不能盡知也。王之里人金臺王氏嘗以王之詩歌、樂府刻于其家敬義堂。雖特其僅存之稿,然,于是足以知王之詞章為優(yōu)為耳。蓋王以事業(yè)之馀,適其性情而聊以見之吟詠,往往托物感興為多,而在于射獵擊毬之事者無幾。況夫,雅韻清辭,雍容諧協(xié),固非服介胄者之所能及。至其讀韓信、李廣傳諸作,英氣偉論,卓犖發(fā)揚,又豈拘拘律度之士所能道哉。 惟王世在名門,天資超邁,幼嘗學于郝公伯常,而友鄧公光薦,恒與鉅儒學士大夫交,故屬意文字為甚。王之子恒陽忠獻王歷事累朝,弼成文治,為世文臣。平生立朝,大節(jié)若漢之丙魏、唐之房杜,皆王所素教焉。今其曾孫旭為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訪求先世遺文,得敬義堂所刻。顧其集,猶王之舊謚“武烈”題其首,欲重梓之,從宣因僭為之敘,以著王之好儒尚文,辭章祇其馀事,且使天下后世之人知王之世家不獨高于武功也。 至正十年庚寅九月吉日 中憲大夫江南諸道行御史臺治書侍御史 許從宣 謹敘 故都元帥贈平章謚武烈張公,諱宏范,字仲疇,河內人,蔡國武康公第九子也。天分英特。少從郝經學士,雖觀書大略率意,吐辭往往踔厲奇?zhèn)?,據鞍縱橫,橫槊釃酒,叱咤風生,豪快天縱。其詩類楚漢間烈士語。余嘗謂氣,文章之主,詩筆特功名馀。豪曹氏父子,氣雄建安。劉越石悲憤之作,猶度越晉人遠甚,斛律金《敕勒》、六朝文士所無,唐劉幽求、嚴武、張建封輩,一聯半句音節(jié)豪宕,自別是。固難以常人撿押翰墨,徑畦論也。中原,文獻荒蕪,士少有,得輒自有馀。惟武烈公所作,未嘗屬稿,篇什隨手散落,后親友網羅遺失,得其僅有者,為詩詞若干。將傳于后,屬余序。惟立功立言,自古難并勛業(yè),蓋世往往掩其他長。矧公文章,赫赫照映,非出偏長以與文士角逐者,然英英在紙,略見其人決非營度出吻,筆下輒止者所能學,亦非凌煙閣上進賢冠、大羽箭所能盡存之穹壤。要是:古今一奇。 廬陵鄧光薦序
淮陽集·后序
勝國淮陽張獻武王,初以中州著姓,臣事蒙古,為之奔走效力,逼宋海隅,遂滅其國,功業(yè)雖盛,君子弗取,獨其詩集之僅存者。
嘗取讀之,據鞍撗槊,意氣豪放。
由軍中雅歌而下,少見其比況。
時,方馳逐金戈鐵馬間,自非有志于投戈講藝,息馬論道,奚暇及此,是則為可取焉者也。
詩集首題【淮陽張獻武王】,元人蓋侈其爵謚云爾。
乃今僭易之曰《張淮陽詩集》。
若唐之韋蘇州以詩鳴、宋之秦淮海以樂府鳴之類是已。
樂府仍附于其后。
顧舊本,觸首隨落,且傳之者復甚鈔。
于是拾遺補闕,重加校正,命工翻刻,庶備元詩之一家。
張諱宏范,字仲疇,中州河內人,履歷之詳,具載《元史本傳》云。
時正德辛未歲孟冬之吉知公安縣事宿人 周鉞 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6—? 【介紹】: 元末明初浙江黃巖人,字九成,號南村。元末應試不中。于學問無所不窺。元末避兵,僑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號。累辭辟舉,入明,有司聘為教官。永樂初卒,年八十余。輯有《說郛》、《書史會要》,著《南村詩集》、《輟耕錄》。
詞學圖錄
陶宗儀(1316-1403) 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巖人。學博雜,豐著述。有《南村詩集》、《南村輟耕錄》。編有《說郛》等。
欽定四庫全書·南村詩集·提要
臣等謹案:南村詩集四卷,明陶宗儀撰。
宗儀有國風尊經,已著錄。
是編毛晉嘗刻入十元人集。
劉體仁七頌堂集有與張實水尺牘,稱讀史不載陶南村,竊謂此君靖節(jié)一流人。
今考十元人集內,如倪瓚、顧阿瑛,亦皆親見新朝。
然瓚遁跡江湖,阿瑛隨子謫徙,未沾明祿,自可附朱子綱目、陶潛書晉之例,宗儀則身已仕明,孫作滄螺集中有陶九成小傳可證。
晉仍列之元人,非事實矣。
觀集中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孫即位詩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對兒孫兩鬢霜。
則宗儀、臣明原不自諱。
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門,二日早朝,三日率諸生赴禮部考試,十日給賞,十一日謝恩諸詩,即明史本傳所謂洪武二十九年率諸生赴禮部試時作也。
是又豈東籬采菊之人所肯為之事,又何必曲相假借,強使與栗里同稱乎?
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考其題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
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作耳。
其編次年月,頗為無緒。
殆雜收遺稿而錄之,未遑銓次。
又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載澄懷樓七律一首、送殊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見收。
知非宗儀自編也。
毛晉品其詩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
然格力遒健,實虞、楊、范、揭之后勁,非元末靡靡之音。
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南村詩集
陶宗儀字南村,號九成,臺州黃巖(今屬浙江)人。元末舉進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諸生到南京赴禮部試,賜鈔而歸。宗儀學識廣博,不但長于詩文,精于書法,還勤于記述典章制度。著有《國風尊經》、《南村詩集》四卷、《南村輟耕錄》三十卷、《滄浪棹歌》一卷,又節(jié)錄前人的小說筆記等為《說郛》?!?a target='_blank'>南村詩集》卷一為古詩,卷二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卷三為七言律詩,卷四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毛晉嘗刻入《十元人集》。劉體仁《七頌堂集》有與張實水尺牘,稱“讀史不載陶南村,竊謂此君靖節(jié)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內,如倪瓚、顧阿瑛亦皆親見新朝。然瓚遁跡江湖,阿瑛隨于謫徙,未沾明祿,自可附朱子綱目陶潛書晉之例。陶宗儀則身已仕明,孫作《滄螺集》中有陶九成小傳可證。毛晉仍列之元人,非事實。觀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孫即位詩》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對兒孫兩鬢霜”。則陶宗儀臣明,原不自諱。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門、二日早朝、三日率諸生赴禮部考試、十日給賞、十一日謝恩諸詩,即《明史》本傳所謂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諸生赴禮部試時作。是又豈東籬采菊之人所有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強使與栗里同稱。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计漕}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所作。其編次年月,頗為無序,殆雜收遺稿而錄之。其詩平實順暢,雖受元末纖秾風氣的影響,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頗有影響。有浙江鮑士恭家藏本。毛晉汲古閣刊本(收于《元人十種詩》)行世。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三
宗儀字九成,黃巖人。洪武六年,舉人才至京,以病辭,放歸。有《滄浪棹歌》、《南村集》。 (《四庫總目》:陶宗儀《南村詩集》四卷。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考其題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作耳。其編次年月,頗為無緒,殆雜收遺稿而錄之,未遑詮次。又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載《澄懷樓》七律一首,《送株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見收,知非宗儀自編也。毛晉品其詩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然格力遒健,實虞、楊、范、揭之后勁,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孫作《滄螺集》:陶先生宗儀沖襟粹質,灑然不凡,務古學,無所不窺。出游浙東、西,師潞國張公翥、永嘉李孝光、京兆仕本,問文章為事,故其繩檢家法,過人遠甚。尤刻志學,工舅氏趙集賢雍篆筆。至正間,辟舉行人、校官,皆不就。張士誠開閫姑蘇,數郡之士畢至,其部帥議以軍咨屈,謝不往。洪武辛亥,命守令舉人才,以病免。藝圃一區(qū),果蔬薯蕷,度給賓祭已,馀悉種菊,栽接溉壅,身自為之。間遇勝日,引觴獨酌,歌所自為詩,撫掌大噱,人莫測也。晚益閉門著書,世所共傳《說郛》一百卷、《輟耕錄》三十卷、《書史會要》九卷、《四書備遺》二卷、其未脫者不預焉。 周亮工《因樹屋書影》:馀幼時在金陵,聞舊柵中老寇四家有《說郛》全部,以四大廚貯之。近見虎林刻本才十六套,每一種為數少者尚全鐫,多者咸為逸去,甚至每集有存不四五葉者。陶氏當時即有棄取,未必如是之簡。此刻未出,博古之士多有就寇家鈔錄者,及刻出,不知者以為《說郛》盡于此,更不知求其全。余常言自刻本《說郛》出,而《說郛》亡矣! 姚弘緒《松風遺韻》:郁文博嘗手錄《說郛》一百卷,其?!?a target='_blank'>說郛》有作云:「白頭林下一耆儒,終歲樓中校說郛?!菇穹婚g所刻《說郛》,首列郁序,知即文博手定本也。 田按:汲古閣刻《元十家集》有《南村詩》四卷。每疑南村在明初亦一作家,而明人選本多不之及,大抵皆以為元人,則不自毛晉始矣。至牧齋引《丙子率諸生赴禮部考試》,疑其曾列官教授。竹又援其《乙卯人日》等詩,謂此等詩可以不作而作之,宜錄入明詩?!端膸臁肥杖朊魅思?,論乃定矣。易代之際,非特出處不可茍,即著作亦不宜輕易下筆,義嚴矣哉?。?/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31—1807 【介紹】: 清浙江蕭山人,幼名鰲,字煥曾,號龍莊,晚號歸廬。乾隆四十年進士,任湖南寧遠知縣,調署道州知州,旋被劾去官。任官前曾作幕友三十余年,善于吏治。有《佐治藥言》、《學治臆說》、《病榻夢痕錄》(自編年譜),另有《史姓韻編》、《二十四史同姓名錄》等。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六
汪輝祖,字煥曾,號龍莊,蕭山人。乾降乙未進士,官寧遠知縣。
維基
汪輝祖(1730年—1807年),字煥曾,號龍莊,浙江紹興府蕭山縣人。
清代乾嘉時期的良吏。
十一歲時父汪楷客死廣東,賴繼母王氏、生母徐氏撫養(yǎng)成人,十七歲入縣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舉,開始贍養(yǎng)生母和繼母。
二十歲擔任師爺,歷佐江浙州縣牧令凡十六年,“講習律令,剖條發(fā)蘊,尋繹究竟,輕重之間,不爽銖黍”,“治爰書不設成見,平情靜慮,易地而身處,侔境揣形,反覆求間,予以可生之路”,精明干煉,博覽群書,偵“童養(yǎng)媳非媳”案,時有“事經汪君,必無冤獄”之譽。
乾隆四十年(1775年)年中進士,乾隆五十一年官湖南永州府寧遠縣知縣,曾言“親民之治,實惟州縣,州縣而上,皆以整飭州縣之治為治而已。
”“州縣一官作孽易,造福亦易”。
汪輝祖同時也是一位史學家,自云“諸史年四十又八,始得內版二十一史及《舊唐書》、《明史》,通二十三種,五六年來佐吏余功,以讀史自課”,成就頗大,“每謂史才難得,俗學多乖”,乃“考核同異,折衷是非”。
乾隆五十六年(1791),以足疾歸里,途經寧遠時,“民空邑走送境上,老幼泣擁,輿不得行”嘉慶元年(1796年)臥病,命兒輩著年譜《病榻夢痕錄》,后收入《汪龍莊遺書》。
王宗炎曾撰《汪龍莊行狀》。
著有《史本》、《史姓韻編》、《九史同姓名略》、《二十四史同姓名錄》、《三史同名錄》、《元史證字》、《學治臆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