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隱峰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新定人,字雄飛。為人質(zhì)野,喜凌侮。每見人設(shè)三拜,曰禮數(shù)有三,時人呼為“方三拜”。徐凝一見器之,授以詩律,始舉進士。錢塘太守姚合視其貌陋、缺唇,卑之,覽卷而變?nèi)?,館之?dāng)?shù)日,登山臨水,無不與焉。懿宗咸通中,隱會稽之鏡湖,太守王龜薦之諫署,不果。卒后十余年,宰臣張文蔚奏名儒不第者賜一官,以慰其魂。門人私謚曰玄英先生。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85? 《唐詩大系》作(809—873?),不確。字雄飛(《唐才子傳》卷七作“飛雄”,誤),卒后,門人私謚玄英先生,排行十四,睦州清溪(今浙江淳安)人。一作桐廬人,不確。屢應(yīng)舉不第,遂隱居鑒湖,終生不仕。曾學(xué)詩于徐凝,與喻鳧、李頻等詩人交厚?!胺礁稍娗鍧櫺∏伞?《韻語陽秋》卷二),頗為時人所重;或謂方干“廣明、中和為律詩,江之南未有及者”(孫合《玄英先生傳》,《唐詩紀事》卷六三)。生平見《唐詩紀事》卷六三、《唐才子傳》卷七。其詩集以席啟宇《唐詩百名家全集》10卷本《玄英先生詩集》為較通行,《全唐詩》存詩6卷?!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8首。
唐詩匯評
方干(?-約888),字雄飛,睦州桐廬(今浙江桐廬)人。師徐凝為詩。大和中,姚合出守金、杭二州,干攜卷投謁,合嘆賞之。后舉進士,不第,遂隱居會稽鏡湖,與鄭仁規(guī)、李頻、陶詳為三益友。曾漫游嶺南、江西等地。咸通末,浙東觀察使王龜欲表薦之,無何,龜卒,事竟無成。與段成式、呂述、于興宗、李群玉等交游唱和。卒,私謚為“玄英先生”。門人楊弇等編其詩為《玄英先生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玄英集》八卷。《全唐詩》編詩六卷,羼入戴叔倫詩多首。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馬戴、任蕃、賈島、厲玄、項斯、薛壽。
王贊《元英先生詩集序》
吳越故多詩人,未有新定方干,擅名于杭越,流聲于京洛。夫干之為詩,鋟肌滌骨,冰瑩霞絢;嘉肴自將,不吮馀雋;麗不葩粉,苦不棘癯。當(dāng)其得志,倏與神會,詞若未至,意已獨往。……予嘗校之:張祜升杜甫之堂,方干入錢起之室矣。
唐摭言
方干、桐廬人,幼有清才,為徐凝所器,誨之格律。干或有句云:“把得新詩草里論?!狈凑Z云:“村里老”,謔凝而已。
韻語陽秋
方干詩清潤小巧,蓋未升曹、劉之堂,或者取之太過,余未曉也。
王贊嘗稱之曰:“鋟肌滌骨,冰瑩霞絢;嘉肴自將,不吮馀雋;麗不葩粉,苦不癯棘。
當(dāng)其得志,倏與神會。
”孫合嘗稱之曰:“其秀也,仙蕊于常花;其鳴也,靈??于眾響。
”觀其所作《登靈隱峰》詩云:“山疊云霞際,川傾世界東。
”《送喻坦之》詩云:“風(fēng)塵辭帝里,舟楫到山林。
”此真兒童語也。
《寄喻鳧》云:“寒蕪隨楚盡,落葉渡淮稀。
”如《送喻坦之下第》又云:“過楚寒方盡,浮淮月正沉。
”《贈路明府》詩云:“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贈喻鳧》又云:“才吟五字句,又白幾莖須。
”《稱(湖)心寺中島》云:“雪折停猿樹,花藏浴鶴泉。
”《寄越上人》又云:“窗接停猿樹,巖飛浴鶴泉。
”《于使君詩》云:“月中倚掉吟漁浦,花底垂鞭醉鳳城。
”《送伍秀才》詩又云:“倚棹寒吟漁浦月,垂鞭醉入風(fēng)城春。
”其語言重登,有以見其窘也。
至于“野渡波搖月,空城雨翳鐘”、“白猿垂樹窗邊月,紅鯉驚鉤竹外溪”、“義行相識處,貧過少年時”等句,誠無愧于孫、王所賞。
唐詩紀事
孫合《玄英先生傳》曰:先生新定人,字雄飛。章八元即先生外王父也。廣明、中和間,為律詩,江之南未有及者。始謁錢塘守姚公合,公視其貌陋,初甚侮之。坐定覽卷,駭目變?nèi)荻鴩@之。先生一舉不得志,遂遁于會稽,漁于鑒湖,與鄭仁規(guī)、李頻、陶詳為三益友。弟子弘農(nóng)楊弇,釋子居遠。先生卒,弇編其詩,請舍人王贊為之序。
后村詩話
其詩高處在晚唐諸公之上……羅隱《題方干詩》云:“九霄無鶴板,雙鬢老漁舟?!?/blockquote>
升庵詩話
晚唐之詩分為二派……一派學(xué)賈島,則李洞、姚合、方干、喻鳧、周賀、九僧其人也。
唐音癸簽
方干詩練句,字字無失,固應(yīng)有“高堅峻拔”之目;但嫌其微帶經(jīng)籍氣,村貌棱棱爾。
《唐詩歸折衷》
敬夫云:同一矯時易俗之志,閬仙以刻削,雄飛以清脫,元、內(nèi)格調(diào)盡變于此矣。而兩人皆不得一第而死。胭脂畫牡丹,無惑乎逢人者之俗也,然從前人之蹊徑而求解脫,即所解脫之中而自成蹊徑,是以不獲躋位于大家。
《四庫全書總目》
何光遠《鑒戒錄》稱干為詩煉句,字字無失,詠系風(fēng)雅,體絕物理。合傳(按指孫合所作小傳)亦稱其高堅峻拔。蓋其氣格清迥,意度閑遠,于晚唐纖靡俚俗之中,獨能自振,故盛為一時所推。然其七言淺弱,較遜五言。《郝氏林亭》而外,佳句無多,則又風(fēng)會之有以限之也。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雄飛受詩律于徐侍郎(凝),遂舉進士,其源蓋出徐氏也。今考侍郎集,絕句之外,近體三篇而已,卒難定其何體。但讀方詩,生新刻苦,似游泳長江而出者,七言尤逼肖。即安知徐之不為賈氏流耶?今但編雄飛為閬仙及門云爾。
《石園詩話》
方雄飛(干)……見賞于徐凝、姚合,自咸通得名訖文德,江之南未有及者……集中如“野花多異色,幽鳥少凡事”、“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野煙新驛曙,殘照古山秋”、“地下無馀恨,人間得盛名”、“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馴鹿不知誰結(jié)侶,野禽多是自呼名”,足當(dāng)高堅峻拔之目。
《東目館詩見》
方干自云苦吟,只五律整緊,七律圓婉,而并乏新異。亦獲重名,豈以宰輔張文蔚奏請官而顯耶?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孟浩然。古風(fēng)告寢,猶自神清。五律雖溫麗難言,而清真足喜。
《詩學(xué)淵源》
其詩大雅不群,有盛唐風(fēng)骨,五言允佳?!耍ò粗岗w嘏、方干、姚合)詩皆取實境,造語自然,不著刻露跡象,而方干尤得子美之神,雖元、白未能過也。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謙,號圓澄大師,紹興間為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寶云寺住持。見所撰《摹刻寶云通公法師真贊書后》。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禪師湛然者。
諱圓澄。
別號散木。
出會稽夏氏。
母。
夢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師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齒。
直腸信口。
不肯從事于學(xué)。
親歿窶甚。
充郵卒以傳符。
踰期亡去。
徑投隱峰
示念佛誰是令。
師究竟三晝夜輒有省。
時年二十矣。
入天荒山。
禮妙斬發(fā)。
擇最苦行行之。
間聞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經(jīng)義。
便能記持。
尋乞滿分戒于云棲宏公。
徵以毗尼節(jié)。
要師悉達其指。
返越。
掩關(guān)寶林蘭若。
因憶乾舉一不得舉二話。
乃大通玄旨。
有頌曰。
舉一舉二別端倪。
個里元無是與非。
雪曲調(diào)高人會少。
獨許韶陽和得齊。
二老何曾動舌。
諸方浪自攢眉。
擬議鷂過新羅。
刻舟求劍元迷。
再謁云棲。
呈見于宏公。
會入室。
宏舉海底泥牛銜月。
赴語未竟。
師推出一僧曰。
大眾證明。
宏深器之。
于是。
激揚法席傾一眾焉。
萬歷辛卯。
適大覺念公南游。
師趨謁之。
念曰。
止風(fēng)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滄海遙時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問。
洞上宗旨。
師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個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貫弄無針線。
木偶能提化外機。
井底紅塵騰藹。
藹山頭白浪滾飛飛。
誕生本是無功用。
不覺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書偈印之。
未幾。
出住云門。
次遷徑山。
歷禾之東塔乃至顯圣天華。
前后垂二十載。
法席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儂不識元字腳。
強出人前要說法。
錯認曾參作魯參。
合堂大眾皆笑殺。
這一笑中有妙。
若還悟得其中意。
點破當(dāng)天者一竅。
大眾如何是這一竅。
良久云。
動容揚古路。
不墮悄然機。
小參云。
煙雨盜將山色去。
溪風(fēng)送得水聲來。
本來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識強安排。
眾中若作境會。
許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會。
打碎你頭。
何故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
又提綱云。
喚二作一。
指七為八。
手秉太阿。
圣凡盡殺卻。
憶東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襪。
無論貧富貴賤。
見者聞?wù)摺?div id="qridvja" class='inline' id='people_88334_1_109_comment'>
皆笑殺。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噓阿喇喇。
師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問。
如何是圓相。
師曰。
大燒餅。
如何是暗機。
師曰。
凌霄峰。
如何是義海。
師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師曰。
啞子咒人。
如何是默論。
師曰。
溫伯見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師曰。
孝子諱爺名。
諸方珍之。
為師法續(xù)洞室機類。
云門臨濟。
其伯仲也。
又師初在京。
會達觀禪師。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簣黃慎軒。
同玩月次。
慎軒臥問。
馬祖玩月因緣。
師曰。
汝臥我坐。
不得為公說耳。
軒亟起謝。
月川笑曰。
內(nèi)翰錯過了也。
觀云。
我下語。
不及此公一籌。
又過武林。
聞谷慧聞等。
屬望一方。
會諸紳遣使耑迎。
及啟。
慧聞札曰。
今日大家。
欲與和尚作家相見。
若來已墮情識。
不來猶缺慈悲。
師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漢。
敢于老僧納敗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聞進曰。
和尚莫要班門弄斧。
師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無語。
師把開曰。
死漢。
聞谷。
遂率眾作禮。
蘇巡漕問曰。
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度與人。
如何是金針。
師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個人。
蘇擬議。
師曰。
古佛過去久矣。
無念有禪師。
居黃檗。
獨持風(fēng)節(jié)。
呵罵諸方。
特訪之。
師曰。
古人道。
如紅爐上飛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還具透關(guān)眼也未。
有曰我不見有甚么古人。
師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師之勘辨。
約此類。
又嘗嘆末流謬惑大乘。
遂著說若干篇曰。
宗門或問。
慨古錄楞嚴臆說。
涅槃會疏。
法華意語。
金剛?cè)两?jīng)注。
思益梵天經(jīng)解諦。
理邁倫。
一時所宗焉。
天啟丙寅季冬。
書顯圣遺囑。
即至天華。
辭眾。
復(fù)夜話至丑。
乃右脅長往。
閱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臘。
得法者九人。
編隨機錄八卷。
流通于世。
贊曰。
余初過會稽。
師謝世未久。
觀其遺風(fēng)謖謖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師之妙韻。
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竊向往之。
續(xù)讀師集。
至題無趣錄云。
夫祖道不可絕繼。
風(fēng)穴于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難逢。
仰山自記再來。
莫不以諸佛慧命為懷。
以度生為急務(wù)者也。
嗟乎。
師之心。
至矣盡矣。
以度生為務(wù)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竊符以存國。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寶?。ㄒ灰弧鹁拧灰痪乓唬痔故?,號別峰,俗姓李,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
少從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聽《華嚴》、《起信》,既盡其說,棄依密印于中峰。
會圓悟歸昭覺,留三年。
后南游,謁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
晚至徑山,謁大慧宗杲禪師。
大慧南遷,乃西還。
后再出峽,住保寧、金山、雪竇。
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補徑山,召對選德殿。
光宗紹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
謚慈辯。
為南岳下十六世,華藏密印安民禪師法嗣。
事見《渭南文集》卷四○《別峰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
今錄詩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寶印(一一○九——一一九○),字坦叔,號別峰,俗姓李,龍游(今四川樂山)人。
世居峨嵋之麓。
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又從中峰密印禪師得悟。
住臨邛、廣漢、崇慶、武信東禪、成都龍華、眉山中巖諸寺,復(fù)住金山。
淳熙七年敕住徑山。
十年,孝宗制賜《圓覺經(jīng)注》。
紹熙元年卒,年八十二。
謚曰慈辯,塔曰智光,庵曰別峰。
門人集有《語錄》。
見陸游撰《別峰禪師塔銘》(《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寶印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蹎?。甚處來。曰西川?;墼?。未出劍門關(guān)。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坌萌弧:蟪龇钤t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shè)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xué)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實為至當(dāng)。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鸱偕砣霟o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澤者。若已推而內(nèi)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秖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里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蹎柹跆巵?。曰西川?;墼?。未出劍門關(guān)。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坌萌弧:蟪?。奉詔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設(shè)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生平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xué)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為□□。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鸱偕?。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諸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祇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隘曰慈辯。塔曰智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峰禪師
名寶印。
字坦叔。
生為龍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乃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
自成童時。
已博通六經(jīng)及百家之說。
至是。
復(fù)從華嚴起信諸名宿。
窮源探賾。
不高出同學(xué)不止。
時密印禪師民公。
說法于中峰道場。
乃挈一笠往從之。
一日密印舉。
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
頭叱曰是誰起滅。
師豁然大悟。
自是鋒不可觸。
密印恨相得之晚。
會圓悟自南歸成都昭覺。
乃遣師往省。
因隨眾入室。
圓悟舉從上諸圣以何法接人。
師舉起拳。
圓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為從上諸圣用者。
師即揮拳。
圓悟亦舉拳相交。
大笑而罷。
圓悟嘆異之曰。
是子。
他日必類我?guī)煛?div id="nmdaqjz"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93_4_36_comment'>
留昭覺三年。
密印猶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師。
師辭。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傳。
尚何以說法。
為欲棄眾去。
眾皇恐亟趨昭覺。
羅拜懇請。
圓悟亦助之請。
始行。
道望日隆。
學(xué)者爭歸之。
雖圓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歷見諸大禪老。
最后扣妙喜于徑山。
為師獨掃一室。
堂中皆大驚。
妙喜南遷。
師亦西歸。
始住臨邛鳳皇山。
舉香。
嗣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會庵。
松竹幽邃。
暇日名勝畢集。
聞師一言。
皆自謂意消稍或間闊。
輒相語曰。
吾輩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復(fù)下硤挾金陵。
應(yīng)庵華方住蔣山。
館師于上方。
白留守張公燾。
舉以代己。
師聞。
即日發(fā)去。
會陳丞相俊鄉(xiāng)來。
為金陵。
以保寧延師。
俄徙京口金山。
學(xué)者傾諸方。
金山自兵亂后。
雖屢葺莫能成。
至是始復(fù)大興。
如承平時。
而有加焉。
異時居此山。
鮮踰三年者。
師獨安坐十五夏。
魏惠憲王牧四明。
虛雪竇來請。
住四年。
樂其山林。
有終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徑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至行在所。
壽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賜肩輿于東華門內(nèi)。
賜食于觀堂。
引對于選德殿。
賜坐勞問良渥。
師目舉古宿云。
透得見聞覺知。
受用見聞覺知。
不墮見聞覺知。
上悅。
畢其說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開堂于靈隱山。
中使赍賜御香。
恩禮備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圓覺經(jīng)注。
遣使馳賜。
且命作序。
師老益厭住持事。
門人懼其遠游不返。
相與筑庵于山北俟其歸。
光宗在東宮。
書別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冬。
奏乞養(yǎng)疾于別。
得請。
明年。
光宗受內(nèi)禪。
取向取賜宸翰。
識以御寶。
復(fù)賜焉。
紹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見嗣住山智策告別。
策問行日。
師曰。
水到渠成。
歸取幅紙大書曰。
十二月七日夜雞鳴時。
如期而化。
奉蛻質(zhì)。
返寺之法堂。
留七日。
顏色精明。
須發(fā)皆長。
頂溫如沃湯。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別之西岡。
壽八十有二。
臘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實繁。
指不能一二屈。
有慧綽者。
山陰陸氏子。
當(dāng)以蔭得官辭之。
從師祝發(fā)。
得記莂。
遁跡巖岫。
終身不出。
師既示寂。
上為敕有司。
定謚曰慈辯。
塔曰智光。
庵曰別。
極方外之寵。
師說法數(shù)十年。
所至門人。
集為語錄。
晚際遇壽皇。
被宸翰咨詢法要。
皆對使者具奏。
別具行世。
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寶印禪師者。嘉州人。號別峰。初業(yè)儒。棄儒剃染。業(yè)華嚴。又棄華嚴。從華藏民禪師。悟明心要。其祖圓悟每譽之謂。印有超師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謁于妙喜。自稱西川法侄。時徑山多士。竊笑之。妙喜問曰。未出劍門關(guān)。與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動和尚。妙喜忻然。顧左右曰。你們騎馬趁不及。是日萬指。叢林為之震動。于是西還開法。而兩川素稱義虎之雄者。皆從印游。印仍慰其開講曰。宗教無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無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無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轉(zhuǎn)四諦于鹿苑。而憍陳如乃無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靈峰。而迦葉乃無欺之終也。故其間談經(jīng)三百馀會。皆以無欺法。而利無欺眾。公但自反能無欺乎。既無欺矣。以無欺舌而流無欺教。則教與宗。是一是二乎。惟諸公勉之。印又出峽。住持保寧。次遷金山。自金山移雪竇。自雪竇補雙徑。其眾盛矣。嘗示眾曰。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zhuǎn)四諦法輪。憍陳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凈拈云。今日新豐洞里。秖轉(zhuǎn)個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邊云。還有最初悟道者么。若無丈夫。自有沖天志。莫向如來行處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鳳凰山里。初無工夫。轉(zhuǎn)四諦法輪亦無氣方。轉(zhuǎn)拄杖子。秖教諸人。行須緩步。語要低聲。何故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又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只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諸佛是祖師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時是。佛祖一時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又曰。將心除妄。妄難除。即妄明心道轉(zhuǎn)。紆桶底趯穿。無忌諱等閒。一步一芙蕖。印年邁。日常宴坐??锎差j然。一老比丘士夫訪拜床下。愛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辭不奉詔。帝賜肩輿。于東華門內(nèi)。迎入選德殿。初禮臣議。朝儀及見。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問圓覺之旨。印隨機酬對。帝默有契。輒注圓覺經(jīng)。命印撰經(jīng)首之序。自是東華門置禪師輿。以備顧問。十五年冬。力請庵居。紹熙改元。過訪智策禪師。兼與言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歸索紙書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如期而化。奉蛻質(zhì)。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又七日擇退居之西岡而閟焉。謚慈辨禪師。塔曰智光。 贊曰。民禪師義壇之翅虎也。一入昭覺之門。翻然易轍與夫抱英敏之姿。負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趨陽之鹿者。豈非日劫相倍乎哉師。以己愈之方。施之別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針芥投。為萬古我慢之正鑒。是則西山亮。何足為多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寶印,字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典,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印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印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印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印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么來?”曰:“西川。”慧曰:“未出劍門關(guān),與汝三十棒了也?!痹唬骸安缓掀饎幼鹫摺!被坌廊?。后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印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钡墼唬骸暗ト怂㈤T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shè)教?!庇≡唬骸胺侵杏谷绾伟擦⑹篱g?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度A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钡墼唬骸敖駮r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庇≡唬骸胺仟毢笫啦灰姺蜃又?,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錯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xué)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實為至當(dāng)。”帝曰:“朕意亦謂如此?!钡塾謫枺骸扒f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飛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溝中也?!钡鄞髳?,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秪在一句,祖宗門下半句也無,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笑人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印,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訣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彼骷垥疲骸笆鲁跗咭?,雞嗚時也。”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慧進。
字棲巖。
號止翁。
山西霍州靈石人。
姓宋氏。
生于元至正乙未年。
幼稚諳習(xí)佛語。
甫九歲。
遭兵失恃怙。
編荊孝養(yǎng)祖父母。
祖父母復(fù)沒于草莽。
志慕出家。
禮邑元大云寺漸公。
落發(fā)執(zhí)經(jīng)。
繇洪武新恩得度。
入汴依古峰。
究通華嚴宗旨。
傍達唯識百法諸論。
意解心融。
眾所欽服。
遂得法主之稱。
太宗皇帝知之。
遣中官馳驛。
召至南京。
備問楞嚴大義。
應(yīng)對稱旨。
賜紫衣。
命住天界寺。
選俊秀僧徒從學(xué)。
更命于靈谷率高僧。
篹修三藏法數(shù)。
及隨駕之北京。
居海印寺。
被詔。
領(lǐng)袖天下僧眾。
于大明門外。
修普度大齋。
越月。
演說三聚凈戒。
利益幽顯。
其斛頂幡竿。
并放異光。
賜璽書金襕衣。
升左覺義。
總督海內(nèi)文學(xué)儒士高僧。
于海印經(jīng)館。
較大藏經(jīng)。
因奏。
刊行藏教。
以輔治化。
當(dāng)述諸序。
昭示遐遠。
上從之。
親制經(jīng)序十三篇。
佛菩薩贊跋十二篇。
召至香殿賜坐。
賜梵相釋迦。
刻絲觀音。
水晶數(shù)珠。
七佛之偈。
諭曰。
依是修行。
升左闡教。
而先后遭遇。
凡十七載。
洪熙改元仁宗皇帝淘汰教職。
唯師獨膺嘉獎。
敕曰。
佛氏以能仁為教。
化導(dǎo)愚類。
以陰翊皇度。
利安庶品。
總教事者。
必在得人。
不以輕授。
爾左闡教慧進。
究明宗旨。
嚴潔戒行。
簡授茲任。
修習(xí)彌勤。
朕用爾嘉錫之敕命。
爾其益懋精進。
振乃宗風(fēng)。
以稱朕命。
欽哉。
宣德紀元宣宗皇帝。
待以國老。
賜毗盧冠織金磨衲。
詔于內(nèi)翰。
因多官并僧眾。
對寫金字華嚴般若寶積涅槃四大部經(jīng)。
尚膳供饌飲竣事。
灌頂凈覺大國。
師奏請隆善開。
講楞嚴會解。
聽受緇素萬馀指。
年彌高德彌邵。
耳。
目清明。
顏貌奇古。
性直而儉。
道舊榮國恭靖姚公國師。
譯主光公。
講經(jīng)隱峰琮公。
獨芳蓮公。
月庭朗公。
手度高弟。
左闡教兼大興隆住山廣通。
萬佛住山廣辯。
雞鳴住山廣載。
戒壇宗師廣嚴。
學(xué)徒。
左善世廣議。
右覺義廣銘。
承旨講經(jīng)道深。
馀不盡舉。
而其世壽八十有二。
僧臘七十有三。
于正統(tǒng)元年閏六月。
示寂于慶壽丈室。
訃聞。
上遣禮部諭祭。
茶毗于阜城。
舍利靈骨。
立塔于渾河之西。
敕賜萬佛山之原。
以褒異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08 【介紹】: 明僧,南昌人。俗姓江,字天奇,號煢絕。嗣金陵高峰祖。
皇明名僧輯略
普說 汝等諸人既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何得依稀過日。
浪蕩度時。
三個攢攢。
四個簇簇。
只圖熱鬧。
那有直前做去底人。
縱有悔懊。
又不肯行。
更道今年這里不好。
等待明年別尋去處。
及到明年。
依舊如此。
似此之流。
盡空盡界。
誰肯發(fā)丈夫之志。
立決定之心。
直至老死。
永無那移。
又有無知之輩。
才然行持。
便去訪問諸尊宿悟門。
面前聽得。
隨后便講誰深誰淺。
誰悟誰學(xué)。
一向誹謗他人德行。
不知轉(zhuǎn)增自己貢高。
苦哉苦哉。
有何利益。
今此大眾。
莫學(xué)斯等之流。
除去心中諂曲。
截斷人我貪瞋。
直教一念不生。
萬緣頓息。
然后向此乾乾凈凈處提個話頭。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一歸何處。
畢竟一歸何處。
或前后考究。
或上下通參。
或單追何處。
舉定。
不令浮沈。
字字明白。
句句皆參。
其目如睹。
其耳如聽。
審定詳參。
念念相續(xù)。
心心無間。
綿綿不絕。
密密常然。
若有一句不參。
只這一句便是妄念。
惟其不參。
所以為妄。
亦名狂念。
今時學(xué)者一味去念。
齊聲啰喊。
只圖其熟。
故不肯參。
若然不參。
直饒念到彌勒下生。
也只討得一場口滑。
又不識羞。
更道我不提自提。
不舉自舉。
如何不得開悟。
大眾。
決不是教你念話頭。
決不是教你煉昏沈。
縱然不睡。
又中何用。
也只是個精魂。
這段生涯。
決不是這個道理。
你莫錯用其心。
吾今告汝。
莫生疑謗。
我終不以狂言詐語圖名愛利誤賺諸人。
不是教你不念話頭。
不是教你不煉昏沈。
你若不參話頭。
煉到盡未來際。
又且如何。
終是蒸砂作飯。
縱經(jīng)塵劫。
只名熱砂。
決不成就。
欲求開悟。
須是大起參情。
參究一歸何處。
念中起參。
參中起念。
一挨一拶。
一拶一挨。
無縫無罅。
無空無缺。
因其參情綿密。
日用之中。
自然行不知行。
住不知住。
坐不知坐。
臥不知臥。
東西不辨。
南北不分。
不知有六根六塵。
大忘人世。
晝夜一如。
若不參情結(jié)秀。
憑何得個廢寢忘餐。
至此境界。
儻到這地面。
不可便為工夫。
猛著精彩。
更加一拶。
直得虛空粉碎。
萬象平沈。
又如云消日出。
世間出世間獨露無私。
信手拈來無有不是。
千圣萬賢籠罩不住。
復(fù)看生死涅槃果如昨夢。
到這里方信從前說話苦口相窮元來的實不虛。
大眾。
但辦肯心。
必不相賺。
又 大道普乎天下。
無一人而不具。
蓋因迷不自覺。
所以沈埋。
縱顧其念。
念不著實。
亦不返顧。
汪汪洋洋。
終日竟夜。
雖不放逸。
亦不成就。
更不知過在于何。
皆為不參。
只去狂念。
儻有參者。
又不實參。
有時而緊。
有時而慢。
髣髴依稀。
空延歲月。
如此行持。
寧能得悟。
汝等諸人。
從今以往。
更莫蹉跎。
發(fā)個決定信心。
晝?nèi)谷?div id="zh49ohy" class='inline' id='people_46924_1_155_comment'>
永無恣縱。
直盡今生。
以悟為則。
舉定本參。
看他是個什么境界。
是個什么道理。
務(wù)要討個分曉。
以句挨句。
以意拶意。
意句相連。
參情自然綿密。
左之右之無間無斷。
若依山僧之語。
世情自然生疏。
道念自然濃厚。
日久歲深。
自然廢寢忘餐。
不煉昏沈。
昏沈自退。
不除散亂。
散亂自絕。
行住坐臥。
自然不知有身。
自然不知有世間境界。
何故。
純一無雜。
心念不二。
放之不去。
收之不來。
無彼無此。
無是無非。
物我混然。
晝夜一如。
忽然會得。
如夢而醒。
復(fù)看從前。
皆是虛幻。
了知當(dāng)體本來現(xiàn)成。
萬象森羅。
全機獨露。
天上人間。
悉無別法。
蕩蕩然無拘無束。
坦坦地自由自在。
于這大明國里也不枉為人。
向此法門也不枉為僧。
然后卻來隨緣度日。
豈不暢哉。
古云。
隨緣消舊業(yè)。
更莫造新殃。
開示 都是年尊老宿。
何以返近于吾。
吾將何法開示于汝。
擎拳云。
會么。
眾曰不會。
示曰。
諸佛諸祖皆無言說。
言說轉(zhuǎn)遠。
故我直示。
汝又不識。
只這不會底是諸法王。
是諸佛母。
三世十方一切圣凡盡從這不會底生出。
所以喚作摩耶夫人。
如來號正遍知海。
汝等返為無明。
復(fù)擎拳云。
會么。
眾曰不會。
追曰。
是誰不會。
今言不會。
必有一個不會底。
若識得這個不會底。
便見世尊拈花。
俱胝豎指。
秘摩擎權(quán)。
靈云豎拂。
德山棒。
臨濟喝。
一一盡通。
更無隔越。
故云參須實參。
悟須實悟。
示眾 大眾。
切莫分別。
若不分別。
更無異路。
南北縱橫。
東西自在。
只為分別。
所以不如。
各生異見。
妄立階級。
故有三賢十地等妙二覺。
成分段修。
而分段證。
所以有諍說生死。
于一性中分為五性。
于一乘中分為三乘。
不知圣凡假立。
誤認成實。
良由取舍。
有此不如。
于妄功用便顯差別。
似此等流。
入海算沙。
何時休歇。
盡是背父逃逝。
縱得回心。
不免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傭賃展轉(zhuǎn)。
次第而進。
庠序而升。
歷盡階級。
又未盡善。
儻到本國。
不識本國。
偶遇本父。
不識本父。
喚作當(dāng)面蹉過。
當(dāng)機不識。
將謂別有。
不肯承認。
屈作方便。
始能附近。
不免脫珍御之服。
著弊垢之衣。
與他同途。
方使心安。
日久月深。
故令出內(nèi)。
以內(nèi)遍外。
名之曰出。
以外歸內(nèi)。
名之曰內(nèi)。
內(nèi)外無疑。
方堪付業(yè)。
吾觀此輩。
不識常住妙心。
妄生功用。
沈淪多劫。
不悟玄源。
縱經(jīng)塵劫。
只名造作。
于理轉(zhuǎn)喪。
有何益哉。
若肯直下承當(dāng)。
似臨濟受三頓痛棒。
便解肋下還拳。
俱胝見豎一指。
當(dāng)時冰消瓦解。
阿難能記三藏。
又滯補特伽羅。
外道才見默然。
便道開我迷云。
師良久云。
東方衲子。
不如西方外道。
復(fù)噓一聲。
示無畏居士 學(xué)道之法。
誠無善巧。
只要辨其肯心。
更無別說。
舉起話頭。
字字著力。
莫管純孰不純孰。
只故參將去。
參來參去。
參得疑情頓發(fā)。
直教應(yīng)用無虧。
周旋無隔。
盡古盡今。
盡空盡界。
無斷無續(xù)。
通然只是一個參情。
收之不來。
放之不去。
行住坐臥悉無有別。
忽然爆地一聲。
虛空粉碎。
大地平沈。
獨露一個本來面目。
偶爾回途。
頓同大千沙界。
到此之地。
正好諸方?jīng)Q擇。
更書一偈以為資助。
偈曰。
晝夜身心莫放閒。
務(wù)教參透這重關(guān)。
忽然撲落乾坤境。
露出真常佛祖顏。
明月掌中隨應(yīng)用。
清風(fēng)袖里絕追攀。
那時寶劍當(dāng)堂坐。
方見山僧句外玄。
拈古 四祖問三祖云。
愿和尚慈悲。
乞求解脫法門。
祖曰誰縛汝。
四祖云。
無人縛。
祖曰何更求解脫法門。
四祖大悟。
拈曰。
只知請問解脫。
不知刺頭入膠盆。
當(dāng)時不遇作家。
焉得以楔出楔。
忽然夢醒。
方見無端。
劈面云。
貓。
僧參馬祖。
地上畫四畫。
上一長。
下三短。
云不得道一長三短。
離此四字外請和尚答。
師畫一畫曰。
不得道長短。
答汝了也。
忠國師別云。
何不問老僧。
拈曰。
這僧卻是夢里渡河。
不知渾身泥水。
馬祖就樹采花。
未覺還飛他圃。
山僧待忠國師道何不問老僧。
當(dāng)時只對他道自屎不覺臭。
大眾。
三人且止。
即今不道長。
不道短。
又作么生會。
惟政禪師問南泉。
諸方善知識。
還有不說似人底法也無。
泉云有。
師曰。
作么生是不說似人底法。
泉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師曰。
恁么則說似人也。
泉云。
某只恁么。
和尚又作么生。
師曰。
我又不是大善知識。
爭知有說不說底法。
泉云。
某不會。
卻請和尚說。
師曰。
我太煞與汝說了也。
拈曰。
天下衲子。
負缽挑囊。
入一叢林。
出一保社。
還知有不說底法么。
若知得。
何必去江南海北。
鼓扇是非。
你看這兩個老漢。
拈頭失尾。
拈尾失頭。
若惹諸方笑怪。
既有不說底法。
且道還許賓主問答否。
點檢得出。
進退無門。
更誇精細。
轉(zhuǎn)見不堪。
大眾。
到此如何即是。
各請歸。
珍重。
有講僧參馬祖。
師曰。
莫是獅子兒否。
僧云。
不敢。
師噓兩聲。
僧云。
此是法。
師曰。
此是什么法。
僧云。
獅子出窟法。
師乃默然。
僧云。
此亦是法。
師曰。
是什么法。
僧云。
獅子在窟法。
師曰。
不出不入。
是什么法。
僧無對。
百丈云。
見么。
拈曰。
在窟出窟。
空擔(dān)獅子之名。
噓噓默然。
枉費兩頭奔競。
若是山僧。
待馬祖道莫是獅子兒否。
便道這畜生。
非但把住百丈。
亦使馬祖有口無言。
何故。
殺斬不由獻帝。
存留盡在曹公。
歸宗智常禪師問新到僧什么處來。
僧云鳳翔來。
師曰。
還將得那個來否。
僧云將來。
師曰。
在什么處。
僧以手從頂擎棒呈之。
師作接勢。
拋向背后。
僧無對。
師曰。
這野狐精。
拈曰。
平常無生之句。
與世間語言杳無蹤跡。
這僧卻也善辨。
爭奈只是個知解之徒。
師言不是壓良為賤。
本乃據(jù)款結(jié)案。
若是個漢。
道個賀喜。
何事而不了畢。
鄧隱峰推車。
馬祖路上展腳坐。
云。
請師收足。
祖曰。
已展不收。
云。
已進不退。
推車碾足便行。
祖歸法堂上。
執(zhí)斧曰。
適來碾損老僧足者出來。
引頸近前。
祖乃置斧。
拈曰。
師勝資強。
人間少有。
切不可流俗見解。
雖然。
蓋世禪和。
能有幾個作家。
何故。
未到盡驚山崄峻。
曾來方識路高低。
陸亙大夫問南泉云。
弟子家中一片石。
有時坐。
有時臥。
于今鐫作佛得否。
師曰。
得。
陸云。
莫不得否。
師曰。
不得。
云巖云。
坐則佛。
不坐非佛。
洞山云。
不坐即佛。
坐則非佛。
拈曰。
陸亙大夫向這石頭上坐臥不安。
仔細檢點將來。
皆是自不守分。
不是南泉。
爭得風(fēng)光遍界。
恁么便恁么。
不恁么便不恁么。
若不具眼。
總是泥里洗土塊。
云巖證據(jù)。
洞山交互。
方見打鼓弄琵琶。
相逢兩會家。
行實 師自云。
吾江西南昌府鐘陵人也。
父江臺。
母徐氏。
幼隨父商。
年將二十。
至荊門。
聞無說能和尚乃有道之士。
拜為師。
剃落。
教看一歸何處。
后得昱首座苦口提??。
晝夜逼拶。
不許說話。
不許眨眼。
一日聽廊下有人說話。
昱便打。
曰又不瞌睡。
如何也打。
昱云。
你不瞌睡。
聽那里。
又二僧裁裙。
度量不已。
我不覺眼看。
昱兄又打云。
你眼也不曾停住。
話頭豈能著實。
我因此驚覺。
平日只說有念便罷。
那曉得如此用心。
自此其目如睹。
其耳如聽。
字字明白。
句句歷然。
后因看古語。
沈吟是阿誰。
舉處是何人。
只管疑是誰。
晝夜如一。
忽不見山河大地及與自身。
后患痢疾甚重。
有山東靜東暉示我大慧杲患背疽因緣。
我即豁然。
又見寶峰。
(云云)乃得印證。
袾宏曰。
不枉為人不枉為僧?dāng)?shù)語。
直是警策百倍。
讀之。
踴躍歡喜。
增長志氣。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天奇瑞公。南昌鐘陵人也。父江堂。母徐氏。師隨父經(jīng)商穎州。年將二十。忽發(fā)心。至荊門州。從無說能和尚出家。令看萬法歸一。后于佛炤處。遇道翼首座。苦口提攜。晝夜逼拶。一日。偶聽廊下人相語。翼便打。師曰。吾不曾瞌睡。翼曰。你不曾瞌睡。耳聽那里。又二僧裁裙量度。師才經(jīng)眼看。翼便打云。你那眼也。不得停住話頭。焉得著實。自是功夫益切。五年不得棉花上身。二年無里衣。冬夏一領(lǐng)破衲。藍縷不堪。歷從諸禪老決擇。靜東暉公。示大慧患疽因緣。次于中竺楚山雪峰處。各有悟人。最后至南京高峰寺。見寶峰瑄和尚。方始瞥地。遂留過冬。未幾告辭。峰授以法衣毛拂。偈曰。濟山棒喝如輕觸。殺活從茲手眼親。圣解凡情俱坐斷。曇花猶放一枝新。師出世開堂。得人為多。有語錄。曰焭絕集。行世。 焭絕集。開示等語。警切痛快。不失本色鉗搥。頌古則末矣。至聯(lián)芳機緣。一人之名綴以一偈。師下一問。人致一答。動成卷帙。高處不出青州萬松格套。下者。已入義學(xué)常情自覺無謂。師初行腳時。路逢一僧。謂師貪作偈頌。彼一時也。入籃是菜。詎可兼收。編集者失眼。致掩全璧之光。惜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八
釋清苦者,不詳所自出。
光緒初來燕都,止于城南觀音禪院。
持頭院行以清苦自甘,因以名焉。
每歲春暖發(fā)腳游山,嘗浮海詹補陀還溯江而上踐峨湄,更逾洞庭,南登衡靃,復(fù)泛湘流,攬江南名勝,北旋至五臺,足跡遍國中。
獨以臺山僻處寒荒,道途修阻,舟楫鮮通,仆仆風(fēng)塵,或十?dāng)?shù)里,不得水火。
因發(fā)悲愿,祈修石路,計驛遠近,設(shè)立庵亭,庶游侶拔涉,意煩力憊,得所止息。
于是作為簡冊,敘違懷愫,附以紅箋,隨緣題請茍書名數(shù)則揭箋拜領(lǐng),對之焚化,或予以貲,反辭不受,謂“事非偶然,功難立竟。
但有移山之心,本無歛金之意。
若勝因不爽,福果熟成則浮屠涌見,寶藏?zé)o盡。
不問假手之人,同為畢愿之日。
何事計較銖兩,混我戒行。
”識者高之,以為非凡僧也。
晚歲乃于道旁樹下,自覆一庵,蕭然塊處,有來者取缽中食,分而飯之,我無求飽,人不獨饑,斯為兩得,即是兩忘,恩怨報施,皆不足言。
桂陽夏內(nèi)史壽田,少時侍其父中丞公官部曹得見清苦,飫聞先訓(xùn),悉其行誼。
及入詞館掌內(nèi)監(jiān),頗復(fù)訪之,不知所終。
因作《獨樹庵飯僧歌》以寄意焉。
歌曰:“獨樹庵中獨住僧,獨行獨坐百無能。
長披一世無溫衲,靜對千生不滅鐙。
平生擔(dān)破殘經(jīng)裹,是處名山乞香火。
偶得團瓢勝普陀,京城人海安心坐。
鳥至惟棲雨后枝,人來不舍霜前果。
貧齋祇辦一人餐,也似叢林任掛單。
自甘半食長饑慣,未覺千僧供養(yǎng)難。
有人布施向禪林,唯乞?qū)⑿姆钍雷稹?div id="ptjasf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395_0_23_comment'>
長見定時雙履在,曾無化后一衣存。
當(dāng)時手種階前樹,樹長陰成僧已去。
老樹空庵四十年,獨憾孤僧飯僧處。
”后有乘參者,住北臺峰頂,取茅為篷,額曰“廣濟”。
蓋以便過客,憩游侶,意良殷也。
輿恒修相友善,同抱凈愿,期偕安養(yǎng)。
參臨化時,招修至,情話亹亹,中夜達旦,握手而瞑。
未幾,修亦坐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