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陸希聲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吳人,字楚臣。
陸希聲父。
家貧素。
進士及第,累年未授官。
能詩,才調(diào)宛麗。
尤長詠物,播于人口。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楚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一作義興(今江蘇宜興)人,誤。
宰相陸希聲父。
翱少貧素,后登進士第,往游幕府,然終未受辟,無所成而卒。
事跡見《金華子》卷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
南唐劉崇遠謂其詩雖“不甚高,而才調(diào)宛麗”,“題品物類亦綺美”(《金華子》卷上)。
其所作賦鸚鵡、早鶯、柳絮、燕子等詩當時即播于人口。
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永嘉人,俗姓吳,字登封。
多作古調(diào)詩,長于草隸。
陸希聲謫宦豫章,往謁之,授五指拔鐙訣,書體遒健。
昭宗召對,于御榻前作書,賜紫方袍。
后謁韓建,薦號曰廣利。
歸故鄉(xiāng),謁錢镠,以客禮延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6—794 【介紹】: 唐趙州人,字元賓。李華從子。德宗貞元中登進士第。舉宏辭。授太子校書郎。以文名。屬文不沿襲前人,時謂與韓愈相上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6—794 字元賓,排行三十,郡望隴西(今甘肅臨洮),家于吳(今江蘇蘇州)。德宗貞元八年(792)與韓愈同榜登進士第,同年又舉博學宏詞科,授太子校書郎。旋返吳覲省,有《東還賦》記其事。九年赴京師,次年卒。生平見韓愈《李元賓墓銘》、《新唐書》本傳。李觀為人敢于仗義執(zhí)言,曾兩次上書蘇州刺史韋應(yīng)物,為遭遇不幸者提出申訴,又樂于進賢,曾上書右補闕梁肅薦舉孟郊、崔宏禮。于文學能上承陳子昂、元結(jié)所倡之“復(fù)古”精神,鄙棄浮靡文風,故韓愈謂其“文高乎當世?!苯翊妗独钣^集》3卷,外編2卷。《全唐詩》存詩4首,《全唐詩外編》補聯(lián)句2。
唐詩匯評
李觀(766-794),字元賓,隴西(今屬甘肅)人。
貞元八年(792),與韓愈、歐陽詹、王涯等同登進士第。
又與裴度同舉博學宏辭科,授太子校書郎。
卒,孟郊以詩哭吊,韓愈為作墓志銘。
觀工文能詩。
唐末陸希聲輯其遺文,為《李觀文集》三卷,北宋趙昂復(fù)輯遺文為《外編》,今存。
全唐詩》存詩四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觀字元賓。檢校吏部員外郎華從子。貞元中舉博學宏詞。授太子校書郎。卒年二十九。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高古奧逸主:孟云卿?!昧耍豪钣^、賈馳、李宣古、曹鄴、劉駕、孟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7—883 【介紹】: 唐僧。韶州湞昌人,一說韶州懷化人,俗姓葉。削發(fā)依南華寺通禪師,后謁耽源禪師,又參大溈山禪師,從學十余載。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慧寂。別立一派,稱溈仰宗。常于空中作圓相,相中寫“佛”字,以手勢啟悟人,稱仰山門風。傳有《仰山法示成圖相》。敕謚智通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7—883 俗姓葉,韶州湞昌(今廣東南雄)人,一說懷化(今廣東廣州東南)人。
17歲出家。
后嗣溈山靈祐而得禪法,歷住溈山達十四五年。
晚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和尚。
與靈祐同創(chuàng)溈仰宗,為禪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響頗大。
卒后,于昭宗時賜號通智大師。
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陸希聲撰《仰山通智大師塔銘》。
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一有傳,諸書存其詩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二
釋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葉。韶州懷化(今韶關(guān))人。年九歲,于廣州和安寺投不語通禪師出家。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婚媾。不從,斷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禮佛之志。父母乃許之。再詣通禪師處,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初謁耽源,后參溈山,為南岳下四世,溈山祐禪師法嗣。于袁州仰山,開溈仰宗,世稱仰山和尚。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謚智通禪師。南唐釋靜釋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九有傳。偈頌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韶州湞昌葉氏子。年十五。懇求出家。父母不聽。十七懇愈甚。猶未許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貫其舍。察其所從來。則自曹溪發(fā)也。寂亦左斷無明指及小指。以進曰。敢以奉酬劬勞之德。于是遣依通禪師于南華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彌進道。初訪耽源。已覺升堂。后見溈山。遂能臻奧。問溈山云。如何是真佛住處。溈云。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之無窮。思盡還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執(zhí)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參巖頭。巖舉拂子。寂展坐具。巖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巖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問石室云。佛之與道相去幾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辭室。室門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卻來我邊。寂歸溈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應(yīng)接他機。具見別錄。后自王莽山。遷止仰嶠。隨緣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記吾言。汝從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吾之所言。蓋欲奪汝觕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么是處。僧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極難。若是祖師門下。上根上契。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馀根隨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者里總須茫然。僧云。此外還別有方便。令學人得入也無。寂云。別有別無。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處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還思彼處否。僧云常思。寂云。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時。還有許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見有。寂云。汝解猶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據(jù)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禮謝而去。 寂于未遷化之數(shù)年前。有偈云。年滿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兩手攀屈膝。逮茲果于韶州東平山抱膝而化。時年七十七。后謚智通大師妙光之塔。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人也。登年十五懇請出家。父母都不聽允止。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華寺通禪師下削染。年及十八尚為息慈。營持道具行尋知識。先見耽源。數(shù)年良有所得。后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跋。時號跛腳驅(qū)烏。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畫規(guī)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也。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條來忽去。人皆不測。后敕追謚大師曰智通塔號妙光矣。今傳仰山法示成圖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葉。韶州須昌人。年十五。懇出家。父母不聽允。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父母知不可留舍之。依南華寺通禪師削染。年十八營持道具。先見耽源。有所得。后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跛。時號跛腳驅(qū)烏。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規(guī)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不思而知。落第四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倏來忽去。人皆不測。后敕追謚曰智通。塔號妙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貴池人,字垂象,一字士龍。與杜荀鶴、殷文圭友善,同肄業(yè)九華山,有文名。懿宗咸通十五年登進士第,為高駢淮南節(jié)度從事。畢師鐸之亂后,退居霅川,杜門著書。昭宗大順中,預(yù)修宣、懿、僖三朝實錄。書成,加虞部員外郎。乾寧初卒。有《鳳策聯(lián)華編稿》、《昭亭雜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94? 字垂象,一字士龍,池州秋浦(今安徽池州)人。
鹽商之子。
初與杜荀鶴、段文圭同居九華山學習,又同羅隱受知于令狐绹。
懿宗咸通十五年(874)登進士第,以試秘書省校書郎入淮南高駢幕,為行營都招討判官。
僖宗光啟三年(887),高駢為部將所殺,云退居霅川,杜門著書。
昭宗大順中,入朝為太常博士,與盧知猷、陸希聲等人分修宣、懿、僖三朝實錄。
書成,加虞部員外郎。
乾寧(894-898)初卒。
事跡散見《唐摭言》卷一二、《北夢瑣言》卷六、《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六七。
云善詩文,所獻高駢之長啟短歌,崔致遠譽為“學派則鯨噴海濤,詞鋒則劍倚云漢”(《獻詩啟》)。
所著頗多,有《顧云賦》1卷、《顧云集遺》10卷、《顧云編藁》10卷、《鳳策聯(lián)華》3卷等,皆佚。
全唐詩》存詩1卷。
《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顧云(?-約894),字垂象,一字士龍,池州秋浦(今安徽貴池)人。鹽商之子。少與杜荀鶴、殷文圭讀書于九華山。咸通十五年(874),登進士第?;茨瞎?jié)度使高駢辟為觀察支使、都統(tǒng)判官,由校書、侍御、協(xié)律累進檢校虞部郎中。駢死,退居湖州霅川,閉門著書。大順中,受詔與羊昭業(yè)等修宣、懿、僖三朝實錄,加虞部員外郎,卒。與杜荀鶴友善。有《鳳策取華》三卷,《顧氏編遺》、《苕川總載》、《纂新文苑》、《集遺具錄》各十卷,又《啟事》一卷、《賦》二卷,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十五
云字垂象。池州人。咸通十五年進士。授校書郎。高駢鎮(zhèn)淮南。辟為從事。畢師鐸之亂。退居霅川。大順中。分修德宣懿三朝實錄。書成。加虞部員外郎。乾寧初卒。

作品評論

鄭谷《同志顧云下第往京偶有寄勉》
《鳳策聯(lián)華》是國華,春來偶未上仙槎。鄉(xiāng)連南渡思菰米,淚滴東風避杏花。吟聒暮鶯歸廟院,睡消遲日寄僧家。一般情緒應(yīng)相信,門靜莎深樹影斜。
直齋書錄解題
《鳳策聯(lián)華》三卷,唐虞部郎中淮南從事秋浦顧云垂象撰。多以擬古為題,蓋行卷之文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人,字振文。
懿宗咸通九年登進士第。
能詩,與皮日休、陸龜蒙等時相唱和。
昭宗大順中,與陸希聲、司空圖等十人,分修宣、懿、僖三朝實錄。
有集已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振文,吳(今江蘇蘇州)人。
懿宗咸通九年(868)登進士第。
昭宗大順中,與顧云、陸希聲、司空圖、錢珝等十人分修宣、懿、僖三朝實錄。
事跡見《唐摭言》卷一二、《登科記考》卷二三。
昭業(yè)能詩,與皮日休、陸龜蒙、顏萱等人友善,時相唱和。
宋史·藝文志七》著錄《羊昭業(yè)集》15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7—905 【介紹】: 唐蘇州吳人,徙居陜州,字祥文,初名允迪。陸贄族孫。僖宗光啟二年進士。從帝奔山南,歷遷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屬辭敏速,受昭宗優(yōu)遇。乾寧三年,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中書侍郎、判戶部。時昭宗募兵數(shù)萬,議攻鳳翔,責其阻撓,貶峽州刺史。五年,復(fù)拜相。后貶濮州司戶參軍,為朱溫所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7—905 字祥文,本名允迪,排行十九。
祖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后徙家于陜,遂為陜州(今河南陜縣)人。
僖宗光啟二年(886)登進士第,任校書郎。
昭宗龍紀元年(889)授藍田尉,直弘文館,遷左拾遺。
大順二年(891)充翰林學士,后歷任屯田員外郎、祠部郎中,拜中書舍人。
乾寧時遷戶、兵二部侍郎,進翰林學士承旨,拜戶部侍郎、同平章事。
光化時,進封吳郡開國公,轉(zhuǎn)門下侍郎。
天復(fù)三年(903)貶沂王傅,分司東都。
旋復(fù)授吏部尚書。
天祐二年(905)責授濮州司戶,為柳璨所殺。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北夢瑣言》卷四、《宣和書譜》卷四、《唐詩紀事》卷六九。
扆文思敏疾,與陸希聲、陸威俱名冠一時,號為“三陸”。
亦善書。
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陸扆集》7卷,《宋史·藝文志七》亦著錄其《禁林集》7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1首及斷句1句。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七
扆初名允迪。字祥文。宰相贄族孫。光啟二年進士。累進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尚書左丞。封嘉興縣男。徙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中書侍郎。歷工兵戶三部尚書。封吳郡公。為崔允所譖。貶沂王傅分司東都。授吏部尚書。再貶為濮州司戶參軍。被害白馬驛。年五十九。
釋無跡 朝代:后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史氏。朔方人。大中九年。跡十三歲。乃捐俗。依白草院法空大師落發(fā)。咸通三年。獲進戒于京師之西明寺。既工講貫。復(fù)善琴書。先是恒夫唐公。嘗鎮(zhèn)朔方。至是待以家僧。為請于兩街功德使。隸名西明寺。會詔迎真身于鳳翔法門寺。右軍副使張思廣奏跡充贊導(dǎo)。時上躬御法筵。大悅。宣賚稠厚。光啟中。歸鄉(xiāng)里。以所傳于京師。佛頂熾盛光降吉祥道場法。為府帥韓公。結(jié)壇脩設(shè)。感致瑞應(yīng)尤多。晉景福中。韓公奏請。住持廣福寺。塞垣之求受菩薩戒者。日填擁。梁貞明二年。中書令韓洙奏。署號曰鴻遠。同光三年。四月一日。坐逝于丈室。貌如生。觀者嘆異。中令命布漆以奉。軍府從事薛昭。紀其事于碑。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無跡。
姓史氏。
朔方人也。
當宣宗御宇佛法中興。
大中九年年正十三決志舍家。
投白草院法空大師為弟子。
操執(zhí)密縝拂攘囂塵。
咸通三年用賓于京室。
得戒度于西明寺矣。
凡于百藝悉愿游焉。
慕定林威能畫戴安道能琴。
我則講貫之馀兼而綜習。
先是唐恒夫嘗作鎮(zhèn)朔方。
后于輦下相遇。
以家僧之禮待焉。
蓋知言行相高復(fù)能唱導(dǎo)。
聞恒夫白兩街功德使。
請隸西明寺。
旋屬懿宗皇帝于鳳翔法門寺迎真身。
右宣副使張思廣。
奏跡充乎贊導(dǎo)。
悅懌上心宣賚稠厚。
光啟中傳授佛頂熾盛光降諸星宿吉祥道場法歸本府。
府帥韓公聞其堪消分野之災(zāi)。
乃于鞠場。
結(jié)壇修飾。
而多感應(yīng)。
景福中太尉韓公創(chuàng)修廣福寺。
奏跡住持。
皆以律范繩之。
塞垣閒求戒者必請為力生焉。
梁乾化丙子歲中書令韓公洙。
奏署師號曰鴻遠歟。
后唐同光三年乙酉歲四月一日坐終于丈室。
筋骨如生風神若在。
蕃漢之人觀禮稱嘆曰。
昔至德中當府龍興寺有高士辯才坐亡。
遂漆布之。
乾寧元年府帥舉奏。
敕謚曰能覺。
今跡師可不異時而同事哉。
中書令韓公命工布漆焉。
莊宗朝軍府從事薛昭紀為碑頌德云。
后唐明州國寧寺??光傳 釋??光。
字登封。
姓吳氏。
永嘉人也。
唐史官左庶子兢之裔孫也。
幼舍家于陶山寺剃度。
居必介然不與常人交雜。
好自標遇慢易緇流。
多作古調(diào)詩。
苦僻寡味。
得句時有得色。
長于草隸。
陸希聲謫宦于豫章。
光往謁之。
陸恬靜而傲氣居于舟中。
凡多回投刺且不之許接。
一日設(shè)方計干謁。
與語數(shù)四。
苦祈其草法。
而授其五指撥鐙訣。
光書體當見酋健。
轉(zhuǎn)腕回筆非常所知。
乃西上昭宗詔對御榻前書。
賜紫方袍。
后謁華帥韓建。
薦號曰廣利。
自華下歸故鄉(xiāng)。
謁武肅王錢氏。
以客禮延之。
而性畔岸弗愜王情。
乃歸甬東終焉。
有文集知音者所貴。
出筆法弟子從瑰。
溫州僧正智琮。
皆得墨訣。
有朝賢贈歌詩。
吳內(nèi)翰融羅江東隱等五十家僅成一集。
時四明太守仰詮素重光高蹈。
躬為喪主理命令葬。
后三年準西域焚之發(fā)棺儼若生相。
髭發(fā)爪皆長。
茶毗收舍利起小塔焉。
則后唐長興中也。
??光 朝代:后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字登封。
姓吳氏。
永嘉人。
唐左庶子兢之裔孫。
幼辭家。
入陶山寺。
剃?受具。
工詩。
善草隸。
陸希聲謫宦豫章。
往謁之。
得其草法。
五指撥鐙訣。
光書自爾益進。
轉(zhuǎn)腕回筆。
尤妙絕。
乃西覲京師。
時昭宗在御。
詔于榻前揮灑。
賜紫方袍。
后謁華帥王建。
奏署廣利。
自華歸里。
謁吳越王武肅錢氏。
待以客禮。
長興中。
歸甬東以卒。
太守仰詮素重光。
為治后事。
葬之三年。
復(fù)議從阇毗。
及發(fā)棺貌不萎仆。
髭發(fā)爪甲皆長。
眾收燼馀塔焉。
弟子從瑰知琮皆得其墨訣。
有當時士大夫。
若吳內(nèi)翰融羅江東隱等。
所贈歌詩一集。
平生著述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