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貞固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苾芻道宏者。
梵名佛陀提婆(唐云覺天)汴州雍丘人也。
俗姓靳。
其父早因商侶移步南游。
遠歷三江遐登五嶺。
遂過韶部后屆峽山。
睹巖谷之清虛。
玩川源之澄寂。
逢善知識披緇釋素。
于時道宏其年尚小。
任業(yè)風(fēng)而萍轉(zhuǎn)。
隨父師而游涉。
入桂林以翹想。
步幽泉而疊息。
父名大感禪師。
遂于寂禪師處學(xué)秘心關(guān)。
頗經(jīng)年載薄知要義。
還之峽谷。
道宏隨父亦復(fù)出家。
年滿二十此焉進具。
往來廣府出入山門。
雖可年望未高。
而頗懷節(jié)概。
既聞凈至走赴莊嚴(yán)。
詢訪所居云停制旨。
一申禮事。
即有契于行心。
再想生津。
實無論于性命。
聞?wù)f滔天之浪。
蔑若小池。
觀橫海之鯨。
意同鯂鱔。
尋即重之清遠言別山庭。
貞固師同歸府下。
于是乎畢志南海共赴金洲。
擬寫三藏德被千秋。
識悟聰敏葉性溫柔。
頗功草隸復(fù)玩莊周。
體齊物之篇虛誕。
知指馬之說悠悠。
不憑河而徒涉。
能臨懼而善籌。
雖功未廁于移照。
終有慶于英猷。
英猷何陳求法輕身。
不計樂而為樂。
不將親而作親。
欲希等生靈于己體。
豈若媲芻狗而行仁。
既至佛逝敦心律藏。
隨譯隨寫傳燈是望。
重瑩戒珠極所欽尚。
求寂滅之圓成。
棄迷津之重障。
畢我大業(yè)由斯小匠。
慶爾拔擢于有流。
庶福資于無量。
年二十二矣。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苾芻法朗者。
梵名達摩提婆(唐云法天)襄州襄陽人也。
住靈集寺。
俗姓安。
實乃家傳禮義門襲冠纓。
童年出家欽修是務(wù)。
遂離桑梓游涉嶺南。
凈至番禺報知行李。
雖復(fù)學(xué)悟非遠而實希尚情深。
意喜相隨同越滄海。
未經(jīng)一月屆乎佛逝。
亦既至此業(yè)行是修。
曉夜端心。
習(xí)因明之秘冊。
晨昏勵想。
聽俱舍之幽宗。
既而一簣已傾。
庶罔隤于九仞。
三藏虔念。
擬剋成乎五篇。
弗憚劬勞性有聰識。
復(fù)能志托弘益抄寫忘疲。
乞食自濟但有三衣。
袒膊涂跣遵修上儀。
雖未成于角立。
終有慕于囊錐。
凡百徒侶咸希自樂。
爾獨標(biāo)心利生是恪。
恪勤何始專思至理。
若能弘廣愿于悲生。
冀大明于慈氏。
年二十四矣。
僧貞固等四人。
既而附舶俱至佛逝。
學(xué)經(jīng)三載梵漢漸通。
法朗須往訶陵國。
在彼經(jīng)夏遇疾而卒。
懷業(yè)戀居佛逝不返番禺。
唯有貞固道宏相隨。
俱還廣府。
各并淹留且住更待后追。
貞固遂于三藏道場敷揚律教。
未終三載染患身亡。
道宏獨在嶺南。
爾來迥絕消息。
雖每顧問音信不通。
嗟乎四子俱汎滄波。
竭力盡誠思然法炬。
誰知業(yè)有長短各阻去留。
每一念來傷嘆無及。
是知麟喻難就危命易虧。
所有福田共相資濟。
龍華初會俱出塵勞耳。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貞固弟子一人。
俗姓孟。
名懷業(yè)。
梵號僧伽提婆。
祖父本是北人。
因官遂居嶺外。
家屬權(quán)停廣府。
慕法遣奉師門。
雖可年在弱冠。
而實志逾強。
仕見師主。
懷弘法之念。
即有隨行之心。
割愛抽悲。
投命溟潡。
至佛逝國。
解骨崙語。
頗學(xué)梵書。
誦俱舍論偈。
雖事憑于一獵。
冀有望于千途。
儻策勤于熟思。
希比跡于生芻。
且為侍者現(xiàn)供翻譯。
年十七耳。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齊安人。
髫年既丁父母憂。
即依蜀部之興律師出家。
誦習(xí)。
又依以進具。
而毗尼之學(xué)。
于是暢通。
遂為興公傳律上首。
閱四載。
入長安。
蹐律師宣公之席。
陶練諸部。
勤以忘倦。
出入函丈。
凡十六年。
則其所造之深。
所得之富。
其尚可以語言盡乎。
然后錦歸鄉(xiāng)里。
報所生地恩。
旋游六安。
大敷講訓(xùn)。
粵有貞固律師。
解冠諸生。
馀成業(yè)者。
不可勝紀(jì)。
卒于安州之十力寺。
壽七十。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秀公者。
齊安人也。
髫年天然有離俗之意焉。
既丁荼蓼便往蜀郡禮興律師。
諷誦經(jīng)典易若溫尋。
又依之進具。
果通達毗尼。
乃為興公傳律上足弟子歟。
如是四載入長安造宣律師門為依止之客。
勤以忘勞。
涉十六年不離函丈。
窮幽諸部陶練數(shù)家。
將首疏為宗本。
然向黃州報所生地。
次往安陸大揚講訓(xùn)。
聲美所聞諸王牧守攸共遵承。
正化緇徒咸摹細行。
貞固律師居于上席。
解冠諸生最顯清名。
馀皆后殿。
其諸成業(yè)不可勝算。
春秋七十馀。
卒于十力寺本房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4—825 【介紹】: 唐僧。唐州人,俗姓聞。少嗜經(jīng)籍,不樂仕進。年近四十始出家,得法于神秀法嗣。后至壽州三峰山,結(jié)茅而居,凡十年,遠近為之嘆服。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唐州聞氏子。年近不惑。始獲禮州之明月山大光院沙門惠文。而薙落焉。既受具。觀方問道。無所不歷。晚于洛得北秀宗指。即入壽之三峰山。結(jié)茅以居。而學(xué)者麇至。有野人每來。輒能化作佛仙菩薩羅漢之形?;蚍派窆?。或呈異響。如是十年。后忽寂然。樹因告眾曰。野人以許多伎倆。務(wù)欲?;蟆V幌仙灰姴宦劇R良總z有盡而吾不見不聞無盡。寶歷初示疾而終。壽九十二。明年正月。塔葬其全身焉。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道樹。
姓聞氏。
唐州人也。
少以辯智沈靜虛豁。
耽嗜經(jīng)籍曾無少懈。
其為人也貞固足以干事。
隱括足以矯時。
偶遇僧敦喻。
遂誓出塵。
自慨年近不惑求法淹遲。
禮本部明月山大光院惠文為授業(yè)。
登即剃染。
二年受具。
乃觀方向道。
天臺南岳無所不游。
后回東洛遇秀宗裔如芙蓉開通達安靜。
至壽州三峰結(jié)茅而居。
常有野人服色樸素言談異常。
于言笑之外化作佛形仙形菩薩羅漢。
或放神光或呈聲響。
如是涉一十年。
學(xué)侶睹之不測端緒。
后皆寂爾。
樹告眾曰。
野人作多色伎倆?;笥谌?。
只消老僧不見不聞。
伊伎倆有窮。
吾不見不聞無盡。
所謂作偽心勞而日拙。
其自知之。
卷羞懷拙而去追無眹跡矣。
樹于寶歷初年示疾而終。
報齡九十二。
明年正月遷塔焉。
系曰。
大鈞播物物類紛錯。
窮數(shù)達變因形移易者。
謂之化謂之幻。
知幻化之不異生也。
始窮幻化矣。
吾與汝俱幻也推之于實則幻化或虛置之于虛則幻化時實。
實虛理齊。
不自我之先后歟。
體道無心物我均矣。
故佛言。
凡所見相唯所見心。
又云。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樹師有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僧。嗣石霜慶諸。住衡山東之七寶臺。平生不收門徒,逍遙求志。善文章,尤長于碑碣。又工詩偈,時與齊己、修睦等詩僧游。曾作《畬山謠》,譏山民亂斫衡山樹木,傳播四方,朝廷因下詔封山。僖宗光啟四年,受囑編次慶諸語錄。卒年六十五歲。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禪僧。嗣石霜慶諸。住衡山東之七寶臺。平生不收門徒,逍遙求志。善文章,曾為本寂、全豁、圓智等撰塔銘碑頌。僖宗光啟四年(888)受囑編次慶諸語錄。又善詩偈,詩人齊己、李咸用、修睦等皆與其游。曾作《畬山謠》,譏山民斫衡山樹木,傳播四方,朝廷因下詔封山。卒年65歲。有集已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九、《宋高僧傳》卷一七、《南岳總勝集》卷中有傳,并存歌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不知何許人。性方正。舉止造次合于義。蚤年遍參請。嘗見德山鑒禪師。有悟入。晚居衡山之七寶臺。寒暑之服。未嘗用帛。人因以布衲呼之。后進或有謁者。使盡略去苛禮。茍稱門弟子。則立謝絕。戒勿通。然好誘誨俊秀。善詞章。凡著述。輒能傳遠垂久。時寺尤苦山民莫徭輩所擾。斬木燒山。不可誰何。于是泰作畬山謠以風(fēng)。而上適聞之。詔守令嚴(yán)加禁約。而岳中諸寺。賴以獲存。臨逝說偈曰。不用剃頭。不須澡浴。猛??一堆。千足萬足。舍利營小浮圖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玄泰者。
不知何許人也。
性摻方正言不浪施。
心靜之情義而后動。
所居蘭若在衡山之東號七寶臺。
不衣蠶縷。
時謂泰布納歟。
從見德山禪師豁如自適。
誓不立門徒逍遙求志。
而于詞筆筆若有神。
四方后進巡禮相見。
皆用平懷之禮。
嘗以衡山之陽多被山民莫徭輩斬木燒山損害滋甚。
泰作畬山謠。
遠邇傳播達于九重。
敕責(zé)衡州太守禁止。
岳中蘭若由是得存。
不為延燎泰之力也。
終年六十五。
臨逝說偈曰。
不用剃頭。
不須澡浴。
一堆猛炎。
千足萬足。
偈終垂一足而逝。
阇維收舍利袝堅固大師塔左營小浮圖焉。
又為象骨偈諸禪祖塔銘歌頌等。
好事者編聚成集而行于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