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袁仁敬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臨安人,字岊仲,一字岊甫。
錢協(xié)弟。
九里松,建杰閣,藏書甚富,蘇軾榜曰錢氏書藏。
神宗熙寧間知龍泉縣,為政務(wù)簡易,以便于民。
仕至直秘閣、知荊南府。
全宋詩
錢和,字岊甫,一曰岊仲(《東坡詩集注》卷一一《和錢四寄其弟和》題注),吳越王后裔,協(xié)弟,行七(同上書)。以孝義知名。嘗建杰閣,藏書甚富,蘇軾榜曰錢氏書藏。仕至直秘閣,知荊南府。事見《咸淳臨安志》卷六五。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潁州沈丘(今安徽臨泉)人。初依真戒大師安恭出家,繼趨京師業(yè)唯識百法。政和三年,選補(bǔ)右街香積院住持。五年,賜號寶覺大師。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為金仙、僧為德士、寺為宮觀,法道上疏力爭,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臨安。紹興元年,高宗召見,嘉其強(qiáng)直,改名法道,特賜號寶覺圓通法濟(jì)大師,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遷住廬山東林寺。紹興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見《佛祖歷代通載》卷一九,《人天寶鑒》。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法道。
舊名永道。
順昌毛氏。
出家宗唯識百法二論。
又受要天總持三藏密咒軌。
及傳圓頓戒法于圓照師。
咸得其要。
政和中賜椹衣。
主左街香積院。
賜號寶覺。
林靈素以左道罔上。
宣和初詔改僧為德士。
服冠巾。
天下從之無敢后。
師獨(dú)毅然抗詔。
黥流道州。
后七年還僧。
建炎三年賜圓通法濟(jì)號。
紹興間賜對。
上面命欲為之去其涅跡。
師曰。
雖感圣恩。
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
上曰。
這僧到老倔強(qiáng)。
計自便。
故事。
道場僧左道右。
崇觀以來遂易舊制。
師不能平。
詣朝廷。
與道士劉若謙論辨。
卒獲改正。
十七年秋。
說偈端坐而化。
茶毗。
舍利無數(shù)。
建塔九里松。
贊曰。
維古至人  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蠻鄉(xiāng)瘴重  黼座恩新  等視無礙  太虛浮云
補(bǔ)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
永道。
順昌毛氏子也。
出家。
宗唯識百法二論。
又受西天總持三藏密法。
及傳圓頓戒法于元照師。
咸得其要。
政和中。
賜椹衣。
主左街香積院。
賜號寶覺大師。
林靈素以左道罔上。
宣和初。
詔改僧為德士服冠巾。
天下從之無敢后。
師獨(dú)毅然抗詔。
上書曰。
自古佛法。
未嘗不與國運(yùn)同為盛衰。
魏太武崔浩。
滅佛法。
未三四年。
浩竟赤族。
文成大興之。
周武衛(wèi)元嵩。
滅佛法。
不五六年。
元嵩貶死。
隋文帝大興之。
唐武宗。
趙歸真。
李德裕。
滅佛法。
不一年。
歸真誅。
德裕竄死。
宣宗。
大興之。
我國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
譯經(jīng)試僧。
大興佛法。
成憲具在。
雖萬世可守也。
陛下。
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
為驚世之舉。
陛下。
不思太武見弒于閹人之手乎。
周武為鐵獄之囚乎。
唐武受奪壽去位之報乎。
此皆前監(jiān)可觀者。
陛下何為蹈惡君之禍。
而違祖宗之法乎。
書奏。
上大怒。
命下黥流道州。
蔡京。
從容為上言曰。
天下佛像。
非諸僧自為之。
皆子為其父。
臣為其君。
以祈福報恩耳。
今大毀之。
適足以動人心。
恐非社稷之利也。
上意。
為之少回。
未幾。
靈素事敗。
放歸賜死于道。
復(fù)教。
師量移近郡。
尋得旨放回。
敕住昭先禪院。
賜名法道。
以旌護(hù)法。
師之謫道州也。
郡守僚屬。
皆先夢佛像荷枷入城。
既而師至。
皆善待之。
時軍民多病。
師咒水飲之。
無不愈者。
求者益多。
乃為沼于營中以咒之。
師既還。
道人如失恃怙。
及二帝北狩。
康王即位。
東京留守宗澤承制。
命師住左街天清寺。
補(bǔ)宣教郎總管司。
參謀軍事。
為國行法。
護(hù)佑軍旅。
師往淮穎。
勸化豪右。
出糧助國。
軍賴以濟(jì)。
后奉詔隨駕。
陪議軍國事。
上欲加以冠冕。
師力辭。
詔加圓通法濟(jì)大師。
一日上從容謂師曰。
上皇為妖人所惑。
毀師形服。
朕為師去此黥涅。
師對曰。
上皇御墨不忍毀除。
上笑曰。
此僧到老倔強(qiáng)。
乃敕住廬山太平禪寺。
故事道場僧左道右。
崇觀以來。
遂易舊制。
師不能平。
詣朝廷論辯。
卒獲改正。
紹興五年。
大旱。
詔師入內(nèi)祈雨。
結(jié)壇作法。
以四金瓶。
各盛鮮鯽。
噀水默祝。
遣四急足投諸江。
使未回而雨已洽。
上大悅。
賜金缽。
上以國用不足。
敕天下僧道。
納清閒錢。
師致書于省部。
極論其非。
傷大體而阻善化。
言雖不行。
勢亦少戢。
紹興十七年秋。
說偈。
端坐而化。
阇維。
舍利無數(shù)。
塔于九山九里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錢塘人,字傅朋,號練塘。吳師禮子。高宗紹興中嘗知信州。工書,尤善雜書游絲書,所題扁額碑銘,均極佳,時人甚重其字,高宗亦極稱贊之。
全宋詩
吳說,字傅朋,號練塘,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為兩浙路提舉市舶公事,四年改福建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三四)。紹興九年(一一三九)知臺州,歷知信州、安豐軍、盱眙軍(同上書卷一二九、一五四、一六八)。善游絲書,為時人稱道。曾編《古今絕句》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書史會要》卷六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
吳說,字傅朋,號練塘,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師禮長子。
建炎中提舉兩浙市舶。
紹興中除尚書郎,出知信州,再知盱眙軍,主管崇道觀。
善書,高宗謂紹興以來雜書、游絲書,唯錢塘吳說。
所書《九里松碑》,尤為高宗稱贊。
傳世書跡有《三詩帖》、《行藝詩帖》、《千字文》法帖等。
嘗輯杜甫、王安石絕句,編為《古今絕句》三卷,今存。
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一二、刑法二之一五五,《皇宋書錄》卷下,《書史會要》卷六,《宋詩紀(jì)事》卷四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6—1231 【介紹】: 宋人,先世居杭,徙家湖州烏程,字商卿,自號青松居士。
光宗紹熙四年進(jìn)士。
授吳縣尉,知招信縣。
寧宗嘉定中歷知安豐軍、常德府。
在任備馬儲糧,隨軍策應(yīng),頗著勞績。
七年提舉湖北常平茶鹽,尋以昏老寢罷與祠祿。
理宗寶慶二年致仕。
筑室西湖九里松,晚喜觀釋氏書。
有《青松居士集》。
全宋詩
俞灝(一一四六~一二三一),字商卿,號青松居士。世居杭州,徙家烏程(今浙江湖州)。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jìn)士。授吳縣尉,歷戶部犒賞武康酒庫,知招信縣,鎮(zhèn)江都統(tǒng)司主管機(jī)宜文字。寧宗嘉定元年(一二○八),充淮東安撫司參議官。二年,監(jiān)行在都進(jìn)奏院,兼添差淮東安撫司參議官。三年,知安豐軍。六年,知常德府。七年,提舉湖北常平鹽茶,尋主管沖佑觀。十二年,提舉千秋鴻禧觀。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致仕。紹定四年卒,年八十六。有《青松居士集》,已佚。事見《平齋文集》卷三二《提舉俞太中行狀》。今錄詩七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第五之二
當(dāng)??軙r,督府欲取寺(靈隱寺)鐘,以為兵器,僧苦不能守。
有僧真祥者,獻(xiàn)以詩云:“百八黥音吼地鳴,篁溪檀越鑄還成。
曾聞兵器為農(nóng)器,豈忍慈聲作惡聲。
一統(tǒng)版圖何及此,千年舊物敢云爭。
山僧最苦多遺譴,宦游從今失送迎。
”鐘由是得存。
又督府胡公方治舟師,嚴(yán)防海盜。
工師四出以求大木,故家邱隴多不能免。
獨(dú)靈隱九里松得全。
僧亦有詩云:“不為栽松待茯苓,只圖山色四時青。
老僧終不將歸去,留與錢塘作畫屏。
”蓋松為唐時古跡,得請于胡督禁止斬伐,皆真祥之力也。
又山中有寺基久圯,勢家將侵為葬地。
僧感之以詩曰:“一帶空山已有年,不須惆悵起頹磚。
道傍多少麒麟冢,轉(zhuǎn)眼無人掛紙錢。
”勢家聞之遂止。
釋性證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九
釋性證,字無新。
姓鄧氏,錢江人。
早歲從靈隱易庵薙發(fā),相依日久,重其樸誠,以法器待之,密傳衣缽。
證復(fù)韜采匿光,遍叩老宿,具聞法要。
值靈隱重筑廢宇,締構(gòu)煩艱,工徒千指,仰食瓶缽。
丹雘既畢,首復(fù)宋直指堂,于是飛來峰坊、回龍橋、密因閣、冷泉石門諸勝,皆一時煥新,而棲云、介如、古心、憨山,率樂就寺,弘法講席之盛,甲于東南。
晚歲,靈鷲隙起,潛叩檀護(hù),盡力保持,幸免摧剝,改易輪殿。
重新韓蘄王翠亭,歲補(bǔ)九里松。
晚猶不惓,更護(hù)飛來竹樹于斫伐之際,存古禪堂于崩敗之馀,改回龍橋于山洪未發(fā)之日,五易大殿柱,所費(fèi)不貲。
致峨眉老僧萬里寄語。
凡所建樹,出自實(shí)行。
嘗對人言:“我來時赤條條,去時豈容一絲自掛?
”故破衲而外,無長物也。
生平于持名反念,默自體會,不復(fù)以機(jī)鋒自顯。
化去之日,徐疊雙趺,有“六十四年,打攪常住”之偈,可謂踐履純篤矣。
以康熙乙亥五月五日示寂,塔于北峰之麓,陳繼儒為作行業(yè)記。

人物簡介

簡介
字倥侗,清乾隆年間泰州人。
西湖竹枝詞·韓序
西湖名勝,甲于寰區(qū),有唐以來,學(xué)士大夫游于此者,類多著于詩歌,以傳詠其概。 陳君倥侗,以王、謝世家,淡于榮遇,閉戶著述而外,好為山澤之游,奚囊所積,珠玉煥焉。余讀其所著《西泠游草》,蘊(yùn)藉瀟灑,風(fēng)格遒上,深嘆其胸中卷軸之富、抱負(fù)之宏,又湖山靈秀之氣之有以相助也。茲君養(yǎng)疴珂里,手出《西湖竹枝詞》百首相質(zhì),蓋君于芒鞋竹笠,選勝搜奇之馀,舉所為景物變態(tài),風(fēng)俗異宜,與里諺風(fēng)謠之足資采擇者,胥付之微吟低唱之中矣。 余惟西湖之勝,跨六橋,連十景,襟山帶郭,氣象萬千。未易更仆數(shù),游其地者,往往命酒船,挾歌妓,紅牙象板,喧沸中流,未嘗不題名僧寺、覓句旗亭。問其所得,不過舉柳耆卿“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為心賞而已。是其于湖山面目尚未及窺,又何暇以瑣聞軼事,爭相考核耶?抑余觀《西湖竹枝》之作,自元人諸什而外,如吳彥章、鄒彥吉、邢士登、張翔南、朱元素諸先生句,皆嘖嘖可傳;而吳吏部藥師先生五首,尤深得唐人回波之意。觀君斯集,鏤玉雕瓊,多多益善,益令人有觀止之嘆矣!是為序。 乾隆歲在重光單閼嘉平月,長洲同學(xué)弟韓襲祥題于吳陵學(xué)舍。
西湖竹枝詞·孫序
鴛飛一處,曾傳鐵笛之歌;鶯囀千聲,總是玉臺之體。
郎如峰影,夜夜飛來;妾住湖干,朝朝逢著。
欲作變風(fēng)婉轉(zhuǎn),適成夢雨荒唐。
則有東??∪?,西湖雅調(diào)。
模山范水,自多謝客之情;弄月吟風(fēng),大有逋仙之趣。
桑云染綠,風(fēng)俗能通;梅雨飄黃,歲時有紀(jì)。
況乃鳳山月冷,愴情南渡宮花;龍井泉清,會意東坡詩草。
岳少保同于少保,風(fēng)雨皆靈;南高峰對北高峰,煙霞俱古。
詞無取乎鞶帨,義有系于輔軒。
七字吟成,瀉出三潭荷露;百篇賦就,吹來九里松濤。
掣碧海之鯨,堂堂不唱;聽青霄之鶴,小小誰呼?
風(fēng)土銓衡,寓鐸鈴于歇后;云山韶濩,洗箏笛于從前。
應(yīng)賡黃竹之謠,試喚白花之夢。
東臺社弟孫喬年拜題。
西湖竹枝詞·自跋
昔人云:“村叟入市,一打恭作揖,皆可入詩料?!贝搜杂泻稀吨裰Α分迹蕦帪楸少惮嵥橹~,不作艷冶輕儇之調(diào),豈止唐突西子,亦且貽笑山靈矣。世有方家,幸勿以詩律繩我。倥侗自跋。 王漁洋答劉大勤問,謂《竹枝》詠風(fēng)土,瑣細(xì)詼諧皆可入,大抵以風(fēng)趣為主,與絕句迥別。余茲所為百首,意在矯從前作者之偏,不肯墮纖佻一路。又或感懷記事,直舉胸情,故往往近于絕句,非復(fù)《竹枝》之體。脫稿后覆視,深愧自亂其例。性素疏懶,一二友人又趣付開雕,竟不獲分別改訂,奈何?時乾隆庚寅(1774年)九月,倥侗又記。 越歲,原本已毀,友人集貲為余重刻,略加刪正,付之手民,以志感悃。辛卯(1775年)冬倥侗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