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虛受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唐永徽中。會稽永欣寺。有一僧。立逝于山門之內(nèi)。其將逝也。謂其人曰。吾吳之康僧會也。茍能奉吾遺身于爾伽藍(lán)。則顧為福。且未慗。其人因堅以膠漆而遷祠之。其靈跡之著。至于今不衰。初寺尤苦軍旅屯寓。娶婦產(chǎn)子。殺羊豕。植韭蒜。污蔑甚。時李公若初方廉問閩。忽僧有自會稽來謁者曰。越于浙東為大藩。君侯行將領(lǐng)之。其教條之下。愿必盡屏舊習(xí)。而軍旅之寓佛寺。最為急務(wù)。幸君侯之留意焉。公詭曰。諾。未幾果有是命。俄而入寺睨之曰。此非預(yù)言今日之除者乎。應(yīng)驗若此。凡所授記。敢不聽。于是頓絕其弊。會昌六年。永欣毀遷遺身于大善寺。會曇休律師。創(chuàng)堂宇。治供具。鄉(xiāng)里之祈福禳災(zāi)者。舉歸焉。世號超化大師。其前身行事。史有傳。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后僧會者。
本康居國人也。
以吳赤烏年中謁大帝。
初吳人未識僧形。
止曰胡人入境。
乃祈舍利。
已令帝開悟末主天紀(jì)四年。
會尸解真身隱焉。
至唐高宗永徽中見形于越。
稱是游方僧。
而神氣瑰異眉高隆準(zhǔn)。
頤峭眸碧而瘦露奇骨。
真梵容也。
見者悚然罔知階位。
時寺綱紏詰其厥由。
罵而驅(qū)逐會行及門。
乃語之曰。
吾康僧會也。
茍能留吾真體福爾伽藍(lán)。
躧步之間立而息絕。
既而青目微瞑精爽不銷舉手如迎揖焉。
足跨似欲行焉。
眾議偃其靈軀窴于窀穸。
人力殫矣略不傾移。
雖色身堅牢而彊事膠漆。
遷于勝地別立崇堂。
時越人競以香華燈明。
繒?幡蓋果實衣器。
請祈心愿。
多諧人意。
初越之軍旅多寓永欣。
其婦女生產(chǎn)兵士葷血觸污僧藍(lán)。
人不堪其淹穢。
會乃化形往謁閩廉使李若初。
且曰。
君侯即領(lǐng)越之藩條。
托為遷之軍旅語罷拂衣而去。
尋失蹤跡。
李公喜而駭。
且記其言。
后果赴是郡。
及上事訖便謁靈跡認(rèn)于時言者則斯僧也。
命撤軍家勒就營幕。
又疋婦夜臨蓐席。
且無脂燭。
鄰無隙光。
俄有一僧秉燭自牖而入。
其夫旦入永欣。
認(rèn)會貌即是授火救產(chǎn)厄之僧。
自爾民間多就求男女焉。
屬會昌毀永欣也。
唯今大善獨留號開元矣。
遂移會身入是寺中。
大中之后有曇休律師。
為會別創(chuàng)堂宇廣其供具。
又嘗就閭閻家求草屨。
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獻(xiàn)。
感應(yīng)[月*(夸-大+八)]蚃。
各赴人家不可周述。
今號超化大師。
從永徽至今未嘗闕其供施焉。
沙門虛受為碑紀(jì)述焉。
系曰。
蔡邕是張衡后身。
智威本徐陵前事。
驗皆昭晰理且弗虛。
至于圣人功用自在此亡彼出。
利見無方。
僧會捐世既遐唐來化越。
立逝屹然異中之異。
茍非應(yīng)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
孰能預(yù)于是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五代時僧。俗姓李。據(jù)云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斷發(fā)出家,潛遁遠(yuǎn)游。至湖南,嗣石霜慶諸。后居邵武龍湖寺,歷三十余年而卒。謚圓覺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李,唐末至五代初禪僧。據(jù)云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斷發(fā)出家,潛遁遠(yuǎn)游。至湖南,嗣石霜慶諸。后居邵武龍湖寺,歷30余年而卒。謚圓覺禪師。《五燈會元》卷六有傳,并錄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神僧傳·卷第九
釋普聞。
唐僖宗第三子。
生而吉祥。
眉目風(fēng)骨清真如畫。
性不茄葷。
僖宗鐘愛之。
然以其無經(jīng)世意。
百計陶寫之終不可回。
中和元年天下亂。
僖宗幸蜀。
親王宗室皆逃亡。
聞斷發(fā)逸游謁石霜諸。
諸與語嘆異曰。
汝乘愿力而來乃生王家。
脫身從我火中蓮也。
聞夜入室問祖師別傳事。
諸曰。
待按山點頭即向汝道。
聞因契悟。
依止數(shù)歲。
乃請遍游名山。
諸曰。
逢乾即止。
遇陳便住。
于是遠(yuǎn)游。
過昭武抵大乾。
遙望山巔蔚然深秀。
問父老曰。
彼有居者否。
老曰。
有一陳嗣者。
久隱其中。
因悟師言。
即撥草至山。
陳嗣一見乃分坐同住。
因乞菜種于嗣愿求斗斛。
嗣曰。
豈有斗斛與之一合。
遂入山墾種。
后谷口之人相謂曰。
前日僧入山經(jīng)今不出。
必為虎所啖。
往視之見茅廬一所。
行者數(shù)人指呼百諾。
而重岡復(fù)嶺菜已青矣。
蓋耕種菜者。
乃山神所投。
行者乃虎也。
陳嗣覺師之勝乃曰。
吾居此每苦惡獸毒蟲之多。
公來皆屏跡。
道德非吾所及。
吾種之緣其屬公乎。
既而道德播聞緇徒云集。
遂成巨剎。
忽有老人跪請曰。
我乃龍也。
家于此山以行雨。
不職上天有罰當(dāng)死。
愿賜救護(hù)。
師曰。
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
雖然汝可易形來。
俄化為小蛇。
師以錫杖引入凈瓶。
良久風(fēng)雷挾坐榻山岳搖振。
師宴坐達(dá)旦。
天宇澄霽蛇自瓶出。
有頃復(fù)為老人形而謝曰。
若非藉師法力則血肉腥穢此地矣。
無以報德。
山中無水何以安眾。
當(dāng)以水延師道場也。
即于峻谷窮源刮成石穴涌泉一泓。
始雖涓涓終焉衍溢。
遂成一湖。
今在半山龍湖之名。
蓋始于此。
冱寒不冰大旱不竭。
其流四出灌溉田數(shù)百頃。
邦人神之建祠其上。
歲時享祀焉。
今遇上元乃師誕辰。
龍必朝謝有祥云瑞氣之應(yīng)。
院之右十五里有隋義寧歐陽太守之廟。
即今福善王也。
廟食至是歷二百七十馀載。
其神極靈禍福此邦。
民敬畏之牲牢享祭無虛日。
師見而閔焉。
一日杖策之祠下。
說偈見意。
復(fù)與之約曰。
能食素持不殺戒乃可為鄰。
是夕里之父老夢神云。
我今受禪師戒不復(fù)血食。
祭我當(dāng)如比丘飯足矣。
如是易血食以齋羞。
至今遵之。
神人相安。
神顯靈異。
護(hù)持此山。
或云。
師嘗與神以道力角勝負(fù)。
廟傍有松巨干參天。
師舉手拗下拂地三匝。
而神實拂其二。
遂屈而從之。
一日集徒曰。
吾將他適。
院事付聰教二門人。
乃說偈曰。
我逃世難來出家。
宗師指示個歇處。
住山聚眾三十年。
對人不欲輕分付。
今日分明說以君。
我斂目時齊聽取。
寺眾凄然堅請且為佛法住世。
曰。
汝等豈不知達(dá)磨只履西歸普化全身脫去之旨耶。
何以去來生滅視吾也。
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應(yīng)供。
到彼僧房集。
供罷就長者更覓一分與行者。
長者謂師獨行不諾所請。
遂覓水一盂。
噀杖為虎高馭而去。
至開元寺。
而龍湖寺僧至彼追之。
乃祝之曰。
吾不復(fù)歸山中。
已有聰禪師矣。
故龍湖無開山祖師之塔。
惟有跨虎庵基。
為古今之證。
又有禪師照水自寫真像。
至今存焉。
敕謚圓覺禪師。
凡有所禱其應(yīng)如響。
而院前有師所坐之杉。
至今間生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