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良賁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慧靈。莊嚴寺沙門。大中七年賜紫。敕補新寺上座。后預代宗永泰中參譚證義。年百馀歲。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史未詳其姓氏鄉(xiāng)里。太中七年。上幸莊嚴寺。禮佛牙。因登大塔四望。見西北有廢址。曰此昔總持寺也。悵然久之。詔耆年問往事。眾推靈對。上嘉其詳盡。即賜紫。且詔脩復總持寺。三月十一日。三教首座辨章勾當脩寺。六月畢工。詔靈為綱任。既居厥職。清眾成序。上每加優(yōu)獎焉。寺歲貢梨華蜜。色白而味佳。世所珍貴。靈竟終于寺。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慧靈。
未詳何許人也。
幼脫塵機勤從誦習。
及當應法戒品方圓。
銳意毗尼探頤持犯。
以行副解心口相符。
由是講訓名望翕如也。
人皆奉畏神明如也。
大中七年宣宗幸莊嚴寺禮佛牙。
登大塔宣問耆年。
乃賜紫衣。
其年六月敕補靈為新寺上座矣。
帝望寺西北廢總持寺。
乃下敕曰。
朕以政閑賞景幸于莊嚴。
其寺復殿重廊連甍比棟幽房秘宇窈窕疏通。
密竹翠松垂陰擢秀。
行而迷道。
天下梵宮。
高明寡匹。
當建之時。
以京城西昆明池勢微下。
乃建木浮圖高三百尺。
藩邸之時游此伽藍睹斯勝事。
其總持寺大業(yè)中立規(guī)制。
與莊嚴寺正同。
今容像則毀忍草隨荒。
香徑蕪侵尚存基址。
其寺宜許重建以副予心。
三月十一日。
令三教首座辯章勾當修寺。
及畢工推靈為綱任。
崇圣寺賜紫睿川充寺主。
福壽寺臨壇大德賜紫玄暢充都維那。
靈居寺職。
清眾咸序帝所欽重寺中常貢梨華蜜。
其色白其味愈常蠟房所取者。
靈居新寺終矣。
究其靈公如曾預代宗永泰中參譯證義。
則可年百奇歲矣。
如不見不空良賁
乃春秋夏臘無理知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范氏。世居兗州乾封大范村。父峻朝不喜三寶。見輒唾罵之?;蚣託W焉。鄰小字麟兒。生數歲。見僧則加敬。開元初。東都廣愛寺慶修律師游岱宗。道由范氏。鄰一見之。拜求出家。問曰。父母許否。對曰。不令知之。知則遭箠撻矣。師先行某且至。律師行未五里。而鄰遽及之。遵洛染削。宛如宿契。十一年忽辭歸寧覲。其父則喪明。其母則逝。已三載矣。然鄰欲知母所在處。夜詣岳廟。敷具誦法華經。求見天齊王。王果召鄰問故。鄰曰。母王氏之亡已。經除服。敢問王今何所在。王顧簿吏對曰。王氏見系獄受苦。鄰曰。何罪。王曰。坐生和尚時食雞卵。且取白傅頭瘡。鄰悲號委頓。懇王原恕。曰業(yè)非他力所能免。為師計者。可即往鄮山禮阿育王塔。鄰詰朝。遵途到寺。于舍利塔前。投籌膜拜。至四萬數。俄聞呼鄰聲。仰見母在云氣中。曰謝汝之力。生忉利天。特來報汝。復至關輔。以講解得譽。肅宗時。選入內殿。善占敘。時輩靡及。詔賜紫方袍。充供奉。代宗永泰中。不空重譯諸經。鄰與館職之選。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篇第一之三
釋子鄰姓范氏。
兗州乾封大范村人也。
父峻朝不喜三寶。
或見桑門必加咄唾。
有問其故即欲驅焉。
鄰生已數歲。
小字鄰兒。
見著袈裟者則生慕羨之意。
開元初東都廣愛寺慶修律師游于代宗。
經范氏之舍。
鄰一見之喜貫顏色。
拜求出家。
問曰。
父母云何。
對曰。
不令堂親知。
知則遭箠撻矣。
師但先去某乃影隨。
律師行五里間。
鄰已至矣。
及洛寺受教之易。
若甘之受和焉。
染削已或名志鄰。
至十一年忽思二親。
辭歸寧覲。
其父喪明母終已三載矣。
因詣岳廟求知母之幽趣。
即敷坐具誦法華經。
誓見天齊王為期。
其夜岳神果召鄰。
問何故懇苦如是。
鄰曰。
母王氏亡來已經除服。
敢問大王。
母今何在。
王顧簿吏。
對曰。
王氏見系獄受苦。
鄰曰。
我母何罪。
王曰。
生和尚時食雞卵。
又取白傅頭瘡。
坐是之故。
職汝之由。
鄰悲號委頓求王請免。
曰縶縻有分放釋無門。
然則為法師計。
請往鄮山禮阿育王塔。
或可原也。
鄰詰朝遵途。
到句章山寺叩頭哀訴。
五輪著地禮畢投策至四萬數。
俄聞有呼鄰聲。
若蔡順之解。
望空見云氣中。
母謝曰。
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
故來報汝。
倏然不見。
鄰后求解經論至于關輔間。
外學兼通美聲籍甚。
以名僧之選。
恒入肅宗內殿應奉。
高其舌端精于捷對。
御前口占敘述皇道。
時輩靡及。
敕賜紫方袍。
充供奉僧。
代宗即位。
更崇釋氏。
永泰中不空重譯仁王護國密嚴等經。
鄰與千福寺法崇西明寺慧靜保壽寺圓寂分職證義。
良賁潤文。
鄰莫測其終。
先所禮塔今鄮山育王寺后峰之翠微。
茅庵基。
及井存焉。
井實方池。
其水碧色。
緣苔泛泛。
然辭人游者詩詠絕多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范。兗州乾封大范村人。父峻朝。不喜三寶。或見沙門。必加咄唾。鄰生已數歲。見著袈裟者。則生慕羨。開元初。東都廣愛寺。慶修律師。經范氏之舍。鄰一見之。喜貫顏色。拜求出家。問曰。父母云何。對曰。師但先去。某乃影隨。律師行五里間。鄰已至矣。及洛寺染削。至十一年。忽思二親辭歸寧覲。其父喪明。母終已三載矣。因詣岳廟。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坐具。誦法華經。誓見天齊王為期。其夜。岳神果召鄰。問何故懇苦如是。鄰曰。母王氏。亡來已經除服。敢問大王。母今何在。王顧簿吏。對曰。王氏見系獄受苦。鄰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時。食雞卵。又取白傅頭瘡。坐是之故。職汝之由。鄰悲號委頓。求王請免。曰縶縻有分。放釋無門。然則為法師計。請往鄮山。禮阿育王塔?;蚩稍?。鄰詰朝遵途。到句章山寺。叩頭哀訴。五輪著地禮畢。投策至四萬數。俄聞有呼鄰聲。望見云氣中。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故來報汝。倏然不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神氣高邈,識量過人。
初學律儀,后于天臺法門一心三觀,棲心研習。
玄宗天寶初游京師,預不空譯場。
代宗永泰元年,詔與沙門良賁等十六人參譯《仁王護國般若經》并《密嚴經》,充證義正員。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飛錫。
天寶初游京師。
住終南紫閣峰草堂寺。
復住大圣千福寺。
永泰元年。
詔于大明宮內道場。
同義學沙門良賁等十六人譯經充證義。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不知何許人。
初究毗儀。
后研天臺三觀一心之旨。
及游京闕。
多止終南紫閣峰草堂寺。
與不空傳翻。
頻登筆受潤文之任。
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
詔于大明宮內道場。
同義學沙門良賁等十六人。
參譯仁王護國般若經。
及密嚴經。
而此經昔則偈頌。
今則散文。
宜乎不空與錫。
翰林學士柳抗之。
重加詳定也。
錫充證義。
辭筆不愧斯職。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篇第一之三
釋飛錫。
未知何許人也。
神氣高邈識量過人。
初學律儀。
后于天臺法門一心三觀。
與沙門楚金棲心研習。
天寶初游于京闕。
多止終南紫閣峰草堂寺。
屬不空當途傳譯。
慎選英髦錫預其數。
頻登筆受潤文之任。
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
奉詔于大明宮內道場同義學沙門良賁等十六人。
參譯仁王護國般若經并密嚴經。
先在多羅葉時。
并是偈頌。
今所譯者多作散文。
不空與錫等及翰林學士柳抗。
重更詳定。
錫充證義。
正員辭筆不愧斯職也。
系曰。
錫外研儒墨。
其筆仍長。
時多請其論撰。
如忠國師楚金等碑。
與晉陵德宣吳興晝公同獵廣原。
不知鹿死何人之手。
然宣錫二公亦有不羈之失。
緣飾過其實。
如晝公合建中之體。
儗事得其倫。
唯虛與實不可同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