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神會(huì)

相關(guān)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靈集愧天恩(靈者,神。集者,會(huì)也。愧者,荷也。天恩者,澤也。神會(huì)大師住洛京荷澤寺。),生□二六人。
法中無氣味,石上有功勛。
⑴ 生□者,師資也。二六者,會(huì)大師弟子十二人也。
⑵ 法中者,佛法也。會(huì)大師傳佛知見,甚深法也。無氣味者,緣北宗秀大師弟子普寂,于京盛行,通其經(jīng)教。當(dāng)此之時(shí),曹溪宗旨,于彼未盛行,故言無氣味也。
⑶ 石上者,秀大師弟子,磨卻南宗碑,神秀欲為六代,何其天之不從,乃得會(huì)大師重立實(shí)錄,故有功勛。
夫萬有朝徹。獨(dú)立而不改。其妙空乎。洎鴻濛以還。民溺情海。安不幻之跡。喪全真之旨。若識(shí)浪不作?;煤斡性?。我釋迦本師。獨(dú)開宗極。遽而告滅。降蘊(yùn)魔也。在而言逝。為狂子也。以八萬四千正法。首付飲光。飲光以下二十四圣。降及菩提達(dá)摩。繼傳心教。有七祖焉。第六祖曹溪能公。能公傳方巖秉策公。乃永嘉覺荷澤會(huì)之同學(xué)也。方巖即佛川大師也。大師諱惠明。俗姓陳氏。漢太邱長寔之后。世居潁川。顯祖某。永嘉南遷。為司徒掾。陳氏受禪。四代祖仲文有佐命之勛。封丹陽公。祖某。雙溪谷熟二縣宰??寄?。蘭陵人也。大師雖世有榮閥。而未嘗自稱。蓋處塵世之馀累矣。先夫人初感之日。如持佛戒。足惡履于葷圃??诓粐L于鮮器。神夢髣髴。長聞法音。既而誕焉。年漸及丱。方祈舍俗。大人從之。至受具時(shí)。即開元七年也。耳未誘于聲戒。眼不瑕于色塵。清行剋終。如鑒寒玉。嘗謂人曰。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高遁焉。吾雖不舍律儀。而惡乎凈論紛若。心即心之。法至矣哉。西詣方巖。頓開心地。于戲。冥冥其機(jī)。赫赫其師。寂乎大空之淵而不疑。放乎萬緣之律而不變。天寶年。將有愿于清涼山?;淬曜璞熌诵?。偶與禪侶。西之宛陵?!跷挠谏鲜癁樯衩?。柰何使我蒼生。每被血食。豈知此事。殃?duì)枠I(yè)耶。神曰。非弟子本意。人自為之。禮懺再三。大師乃授以菩薩戒。神欣然曰。若和尚移寺。弟子愿舍此處。永奉禪居。言畢不見。其后果移寺焉。于祠側(cè)獲銅盤之底。篆文是吾師法號(hào)。更有異器。略而不書。建中元年春。忽顧左右。愀然而嘆曰。夫人生百年。蓋一念耳。昧者安知揭日月以趨新哉。吾將往凈方。爾曹勉之。于時(shí)報(bào)年八十四。僧臘五十一。以其年正月十一日有疾。其日庭木春悴。山雨畫冥。猛虎繞垣。悲嘯而去。十二日奄然長往。二月十二日建塔于佛湘川西山。有慈烏滿林。舉眾驚異。受法門人。自湘淮楚。不遠(yuǎn)而至。有若孤秉律網(wǎng)。默持心印?;萁獗惹窦雌淙艘病5屡c物敷。言隨性寢。聲采不飾。世謂渾金?;菝舯惹窦雌淙艘?。外學(xué)以文。內(nèi)修心行。跡不疑圣。機(jī)能造微。如知比邱即其人也。菩薩戒弟子刺史盧公幼平顏公真卿獨(dú)孤公問俗杜公位裴公清。惟彼數(shù)公。深于禪者也。謝太傅之通于宗要。殷深源之造于精微。??执髱熤?。將墜于地。顧謂小子志之。予曰。必使睹至人之奧。知地位之極。則未敢聞命。若盛美之跡。人所見聞。何嘗敢忘。請(qǐng)退而記之。刻諸靈石。詞曰。
青山我廬,白云我曹。
吾師處焉,人遐跡高。
跡高伊何,降心鍊魔。
傳教方巖,傾珠竭河。
持而不檢,放而不過。
匪云異月,如水與波。
見獨(dú)超超,證法無兩。
生死誰羈,我不可鞅。
若搖空輪,如蹴風(fēng)響。
何為告滅,亦由狂子。
忽示雙桐,空棺只履。
佛去川在,人亡寺留。
使吾舊境,寂寞長秋。
泣露草繁,悲風(fēng)樹滿。
此物無心,盡如凄斷。
門人千萬,昔為法來。
悟者不蹙,常情自哀。
祥花雨墜,靈峰晝開。
真子相顧,全身在哉。
至道元默。
真宗樸素。
莫究其源。
孰知其故。
將假物以明象。
乃忘言而立喻。
若筌在魚。
若蹄在兔。
茍或藪澤之內(nèi)。
以時(shí)而肅設(shè)。
溪澗之間。
應(yīng)節(jié)而周布。
乃凌岑壑。
忘蹄與筌。
興言薄狩。
命駕忘旋。
魚潑潑以隨波樂只。
兔爰爰而得性怡然。
好之者徒發(fā)嘆于終日。
觀之者空起羨于臨川。
斯無虞于即鹿。
寧有望于烹鮮。
于戲。
道有興廢。
時(shí)有通塞。
羨魚如之何。
匪筌不得。
逐兔如之何。
匪蹄不克。
猶蹄在兔。
兔既獲而蹄可以忘。
猶筌在魚。
魚既烹而筌可以息。
亦何異游道藩者揮郢匠之斤。
御道樞者削公輸之墨。
彼損之而又損。
故不得而有得。
是以圣人立教。
所寶惟真。
勤求若喪之旨。
遠(yuǎn)索忘言之津。
還淳返樸。
求于道要。
絕圣棄智。
無為實(shí)賓。
故卓立政始。
輝光日新。
夫子將欲論筌蹄于宜觀。
盍若考前途而后遵。
吾師當(dāng)幾祖,說法云無空。
禪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
院靜鬼神去,身與草木同。
因知護(hù)王國,滿缽盛毒龍。
抖擻塵埃衣,謁師見真宗。
何必千萬劫,瞬息去樊籠。
盛夏火為日,一堂十月風(fēng)。
不得為弟子,名姓掛儒宮。
元理可得。真宗可尋。
惟虛舟之不系。同大道之無心。
每悠悠而去住。恒泛泛而浮沈。
寂慮為徒。必澄淡而方息。
在物無競。信風(fēng)濤而莫侵。
體合道樞。來憑積水。
本流謙以處順。寧遇坎而斯止。
類善行之無跡。似至人之虛己。
或沿或沂。非假功于楫師。
載沈載浮。亦奚勞于舟子。
若乃景絕游氛。川息波文。
蕩漾無阻。逍遙不偫。
則鼓枻者未足與議。摧撞者不得而云。
故曰動(dòng)以貞勝。而靜為躁君。
觀其浮廣川之洋洋?;扉L瀾之浩浩。
不拘同放曠之懷。無著體希夷之道。
殊青翰之見重。等元珠之為寶。
惟斯道全。誰曰不然。
任東西之漂蕩。隨風(fēng)水之推遷。
中含虛而自若。外守正以無偏。
逢流則行。靡驚黿鼉之穴。
安波自往??账祭罟?。
動(dòng)息靡常。去留不禁。
以虛而受。殊乎小器易盈。
可濟(jì)不通。非曰不勝其任。
處靜安卑。乘流任時(shí)。
浩然獨(dú)逝。邈矣誰追。
想好風(fēng)于曲岸。避巨浪于中坻。
且沒跡于寂寥。楫棹何從喧矣。
是無爭于觸擊。紼纚焉得維之。
是則虛其舟川得以寧。虛其心人寡于欲。
既與道而合契。亦無情于相觸。
茍思理之未忘。諒無驚于寵辱。
須彌頹,五岳崩,大海竭,十方空。
乾坤尚納毛頭里,日月猶潛毫相中。
此是西國那提子,示寂不起現(xiàn)神通。
妙德啟口問不二,忘言入理顯真宗
按:(見吳越釋延壽《宗鏡錄》卷二三)。
大乘一等義,本自無遮閉。
凡夫著相求,心生有執(zhí)滯。
無心為真宗,空寂為本體。
無問亦無說,常照勿使廢。
佛子行道已,更莫愁來去。
感悟妄緣題如上人壁(826年) 唐 · 白居易
五言排律
自從為騃童,直至作衰翁。
所好隨年異,為忙終日同。
弄沙成佛塔,鏘玉謁王宮。
彼此皆兒戲,須臾即色空。
有營非了義,無著是真宗。
兼恐勤修道,猶應(yīng)在妄中。
至乎哉。
元珠之為物也。
淵淵綿綿。
不知其然。
存乎視聽之表。
生乎天地之先。
其中有象。
與道相全。
求之者刳其心。
俾?lián)p之又損。
得之者反其性。
乃元之又元。
元無音。
聽之則希。
珠無體。
搏之則微。
故以音而求者妄。
以體而得者非。
倏爾去焉。
將窅冥而齊往。
忽乎來矣。
與罔象而同歸。
是以圣人之求元珠也。
損明圣。
薄仁義。
索之惟艱。
失之孔易。
將在乎以心忘心。
以智去智。
其難得也。
劇乎剖巨蚌之胎。
其難求也。
甚乎伺驪龍之睡。
夫惟不皦不昧。
至明至幽。
將致之于馴致。
豈求之于躁求。
性失則遺。
若合浦之徙去。
心虛潛至。
同夜光之暗投。
斯乃動(dòng)為道樞。
靜為心符。
至光不耀。
至真不渝。
察之無形。
謂其有而非有。
應(yīng)之有信。
謂其無而非無。
故立喻比夫至寶。
強(qiáng)名謂之元珠。
名不徒爾。
喻必有以。
以不凝滯為圓。
以不炫耀為美。
蓋外明者不若內(nèi)明之理。
純白者不若虛白之旨。
藏于身不藏于川。
在乎心不在乎水。
然則外其心。
頤其神。
韜其光。
保其真。
雖無脛求之必臻。
勞其智。
役其識(shí)。
肆其志。
徇其惑。
雖沒齒求之不得。
則知真宗奧秘。
妙本冥默。
珠者無形之形。
元者無色之色。
亦何必游赤水之上。
造昆邱之側(cè)。
茍悟漆園之言。
可臻元珠之極。
何邏空。
何邏空。
第八俗流佛性同。
三乘演妙會(huì)真宗。
魯流盧樓何邏空。
無為法性妙開通。
愚迷眾生隔壁聾。
容龍洪舂。
普勸同燃智燈。
按:敦煌歌辭總編卷三(○四六七)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