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玄朗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里貫、俗姓皆不詳。幼出家為僧,住越州大禹寺。代宗寶應初,謁左溪玄朗,習天臺三觀,頗得其旨。能詩文,辭筆宏贍,為時所稱?!?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九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斷句2,小傳則據《續(xù)高僧傳》卷一五,誤為太宗貞觀間同名之僧。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俗姓田。馮翊臨晉人。弱齡舍俗問道四方。雖廣融三藏而以大論著名。尤善辭章。既序引注解群經。且有文集四十馀卷。行世。每于春首放浪丘壑。夏則結制京寺禁足不出。殊懷簡傲亦季世之僧杰也。故時人為之諺曰。大論主釋迦回。法界多羅一時領。以其豎義之際。須英俊三五輩別難。然后迥總領而通之。隋大業(yè)十年。召住禪定寺。貞觀初。詔入鴻臚以大論訓誨三韓僧。三年遂擁錫游蜀化偃風草。四年七月一日遷神于法聚寺阇維于升仙橋南。弟子玄察收其馀燼。與同學玄究繕塔于終南山之仙游寺究為文以銘究頗才藻未立而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神迥。姓田氏。馮翊臨晉人。弱齡挺悟。辭恩出俗。遠懷匠碩備歷艱虞。問道海西包括幽奧。博采三藏研尋百氏。年未及冠郁為鴻彩。雖廣融經論。而以大衍著名。至于所撰序引注解群經篇章銘論合四十馀卷。每于春初三月放浪巖阿。迄于夏首方還京邑。漁獵子史諷味名篇逸調橫馳。頗以此而懷簡傲也。兼以嘲謔豪杰辯調中外。陵轢倫右誇尚矜莊。京邑所推侯王揖仰。又以旬暇馀隙游歷省臺。預是文雄。通名謁對。或談敘儒史。或開悟玄宗。優(yōu)游自任。亦季世縱達之高僧也。故華壤英俊謂之諺曰。大論主釋迦迥法界多羅一時領。以其豎論之時必令五三人別難后乃總領通之故。懷斯目矣。大業(yè)十年召入禪定。尋又應詔請入鴻臚。為敷大論。訓開三韓諸方士也。貞觀三年。以正道所歸通務為則。遂擁錫庸蜀流化岷峨。道俗虔虔靡若風草。法流亹亹所至汪濊。以四年七日一日遷神于法聚寺。春秋六十五矣。四眾哀慟。悲其為法來儀未幾而終素懷莫展。益州官庶士俗。及以同舟列道。爭趨奔于葬所。素幢竟野香煙蔽空。萬計哀號聲動天地。于升遷橋南焚之。遵遺令也。弟子玄察收其馀柩。以約秦中與同學玄究等。于終南山仙游寺北。而繕塔焉。究為其文銘于塔所。空情貞抱。素志樂林泉。頗工篇什。時會精越學文。驚其藻銳也。未立而終。哀傷才府。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神迥。
未詳何許人也。
幼入法流齊莊自任。
節(jié)高行峭不惡而嚴。
晚年慕稱心寺大義律師。
同習三觀于天臺宗。
得旨于左溪禪師。
即寶應年中也。
加以辭筆宏贍華藻紛紜。
為朗師真影贊法華經文句序。
冠絕于時為世所貴。
不詳厥終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婺州東陽人,俗姓留??偨侵畾q,即祝發(fā)受具。師事天臺六祖智威,勤修三觀法門,涉獵百家,道業(yè)日進,時稱小威。初住京都天宮寺,奉為天宮尊者。后歸止東陽,深居山谷,罕交人事。登門求道者不知其數。后人尊為天臺宗七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慧威姓留氏東陽人。
盡得縉云威公之學。
時謂小威。
每山居罕與世接。
且于學者少許可時于教門諸子。
獨以左溪玄朗可承繼。
真有所知哉。
釋智威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0 【介紹】: 唐僧。處州縉云人。俗姓蔣。家世業(yè)儒,年十八出家,投天臺山國清寺章安為師。受具足戒。高宗上元元年,居軒轅煉丹山法華寺傳教,號“法華尊者”。晝講夜禪,手寫藏典,習禪者三百,聽講者七百余。以法傳慧威,時稱智威為大威,慧威為小威。富有辭藻,有《桃?guī)r寺碑》、《頭陀寺碑》。為天臺宗六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縉云蔣氏子。少出家千軒轅黃帝鍊丹山。未幾。負笈往依灌頂禪師于沃州石城寺。受天臺止觀之學。然才藻富麗。作桃?guī)r寺頭陀寺二碑。為文人所傳誦。識者以為徐陵后身云。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智威。
姓蔣氏。
縉云人也。
穎脫塵蒙心游物表。
少事師于軒轅氏鍊丹山。
聞天臺宗教盛。
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
親灌頂禪師求請心要。
既而得一融道體二居宗。
定慧方均寂照相半。
雖云自了急在利他。
天與多能富有辭藻。
著桃?guī)r寺碑與頭陀寺碑。
氣度相表。
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
時傳威是徐陵后身。
其利智雄才斷可知矣。
又釋慧威。
姓留氏。
東陽人也。
總角之年露其舊習。
抉開愛網。
徑入空門。
不滯一方仍參三益。
聞縉云大威禪師盛行禪法。
裹足造焉。
刻志忘勞睹威墻奧。
一日千里罔不推稱。
至有成業(yè)時謂小威。
然其樂靜居山罕交人事。
指教門人不少。
杰出者左溪玄朗矣威常修止觀匪棄光陰。
說與行而并馳。
語將默而齊貫。
落落然汪汪然。
人無得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7—727 【介紹】: 唐僧。安州安陸人,俗姓曹。幼于安州明福院出家,習《法華》、《維摩》二經。后依北宗神秀,從侍數年,傳其學。后辭觀方,居上黨寒嶺,從者甚眾。鄆帥吳文渙請住鄆州安國院,傳法化徒。后入五臺山,歷二十余載,卒于山。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曹氏。
安陸人。
弱齡稟朗禪師
隸業(yè)于州治之明福院。
始誦法華維摩二經。
受具已。
遍扣南宗。
復造北宗。
秀公所。
秀問曰。
白云散處如何。
曰不昧。
曰到此后如何。
曰正見一華開五葉。
既佩密印。
乃辭之。
上黨卜寒嶺而居焉。
學徒激揚日至。
鄆帥侍中吳文煥慕其風。
遣使迎歸府供養(yǎng)。
俄為建安國寺。
嘗問曰。
今日后如何。
答曰。
地布金沙。
人安寶剎。
吳加敬信。
開元十五年九月三日示寂。
于所居寺。
壽八十一。
建塔葬全身。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巨方。
姓曹氏。
安陸人也弱齡干節(jié)立身從師。
稟業(yè)于州治明福院朗禪師
而聽誦法華維摩二經。
功畢受具。
講述南宗論數席。
即拂衣而起。
禪會必參。
后造北宗秀公所銳精稽考。
一見默許之。
秀問曰。
白云散處如何。
曰不昧也。
又。
問。
到此間后如何。
曰正見一枝生五葉。
秀頷之。
數載之間入室侍對。
庶幾真道罕有倫儗。
乃辭觀方至上黨寒嶺而居積稔之間學徒數百。
求請無阻。
凡所提唱真妄同源遲速異劑。
得心助道在乎修治。
大較如此。
鄆帥吳文渙侍中。
欽慕其風遣使請歸。
府建安國院傳法化徒。
尚祖風者不離于席。
頓悟多矣。
鄆帥問曰。
今日后如何。
答云。
地布金沙人安寶剎。
吳帥信伏。
因茲一府軍民咸加宗仰。
吳氏家無少長。
重若神明。
檀施豐厚。
方后于五臺山道化。
涉二十馀載入滅。
時告眾曰。
吾齒盡于此矣。
言訖長逝。
春秋八十一。
以開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全身入塔云。
次河中府安國院釋智封。
姓吳氏。
懷安人也。
中年學道勵操謹躬。
行頭陀之行。
卯食之后水漿不度齒焉。
于本州清靜寺恒法師下落發(fā)受具。
綜習唯識論。
或人所詰責之以滯于名相。
憤發(fā)罷講。
游行登武當山見秀師會。
疑冰解泮。
思養(yǎng)圣胎。
倏辭出蒲津安峰山。
禁足十年。
木食澗飲。
屬州牧衛(wèi)文升請歸城內建新安國院居之。
因茲奔走毳衣。
蔚然繁盛。
使君問曰。
某今日后如何。
對曰。
日從濛泛出照樹全無影。
使君初不喻旨。
拱葉而退。
少選開曉充詘于懷。
封來往中條山二十馀年。
儉薄不充。
得其道者不可勝紀。
入滅后門人于州北三十步建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6—714 【介紹】: 唐僧。永嘉人,字明道。俗姓戴。住溫州龍興寺。嘗謁六祖慧能,問答相契,便欲辭去,慧能留住一宿,謂之一宿覺。卒謚真覺大師。有《永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少出家,初學天臺止觀之說。后至韶州謁禪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禪法,時稱一宿覺和尚。后仍歸溫州,住龍興寺。卒謚無相大師?!?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玄覺遺作10篇,由慶州刺史魏靖輯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本等。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雜言,闡說禪宗學說,在唐宋兩代流傳甚廣?!度圃娎m(xù)拾》據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覺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賜謚無相大師。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明道。
姓戴氏。
永嘉人也。
其兄宣。
有名教庠中并與其二侄出家。
居龍興寺。
素業(yè)定。
乃于所居之寺側。
立禪室以進脩。
既而因左溪朗禪師激勵。
與東陽策禪師同謁曹溪六祖。
初到??瓶錫。
繞祖三匝。
祖云。
夫沙門者。
具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大德自行方來。
生大我慢。
覺曰。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祖曰。
何不體取無生。
了無速乎。
覺曰。
體即無生。
了本無速。
祖曰。
如是如是。
覺乃具威儀參禮。
須臾即辭。
祖曰。
返太速乎。
覺曰。
本自非動。
豈有速耶。
祖曰。
誰知非動。
覺曰。
仁者自生分別。
祖曰。
汝甚得無生之意。
覺曰。
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
無意誰當分別。
覺曰。
分別亦無意。
祖嘆曰。
善哉善哉。
少留一病。
時謂一宿覺。
自是學者輻輳。
化被天下。
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終。
端坐如入定。
壽四十九。
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
葬于西山之陽。
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
嗣其化。
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
以紀行業(yè)。
慶州刺史魏靖為集平生著述。
以行世。
后謚無相。
塔號凈光。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玄覺。
字明道。
俗姓戴氏。
漢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孫。
諱烈。
渡江乃為永嘉人也。
總角出家齠年剃發(fā)。
心源本凈智印全文。
測不可思解甚深義。
我與無我恒常固知。
空與不空具足皆見。
既離四病亦服三衣。
德水沐其身。
所以清凈。
良藥治其眼。
所以光明。
兄宣法師者。
亦名僧也。
并猶子二人并預緇伍覺本住龍興寺。
一門歸信連影精勤定根確乎不移。
疑樹忽焉自壞都捐我相不污客塵睹其寺旁別有勝境。
遂于巖下自構禪庵。
滄海蕩其胸。
青山拱其背。
蓬萊仙客歲月往還。
華蓋煙云晨昏交集。
粵若功德成就佛寶郁興。
神鐘震來妙屋化出。
覺居其間也。
絲不以衣耕不以食。
豈伊莊子大布為裳。
自有阿難甘露作飯。
覺以獨學孤陋三人有師。
與東陽策禪師肩隨游方詢道。
謁韶陽能禪師而得旨焉。
或曰。
覺振錫繞庵答對。
語在別錄。
至若神秀門庭遐征問法。
然終得心于曹溪耳。
既決所疑能留一宿。
號曰一宿覺。
猶半遍清也。
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
于龍興別院端坐入定。
怡然不動僧侶悲號。
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殯于西山之陽。
春秋四十九。
初覺未亡前禁足于西巖。
望所住寺喟然嘆曰。
人物駢闐花輿蓊蔚。
何用之為。
其門人吳興興師新羅國宣師。
數人同聞皆莫測之。
尋而述之曰。
昔有一禪師將諸弟子游賞之次。
遠望一山忽而唱曰。
人物多矣。
弟子亦不測。
后匪久此師舍壽。
殯所望地也。
西山去寺里有馀程。
送殯繁擁人物沸騰。
其感動也若此。
又未終前有舒雁千馀飛于寺西。
侍人曰。
此將何來。
空中有聲云。
為師墓所故從海出也。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
皆傳師之法為時所推。
后李北海邕為守括州。
遂列覺行錄為碑號神道焉。
覺唱道著明修證悟入。
慶州刺史魏靖都緝綴之號永嘉集是也。
初覺與左溪朗公為道契。
貽書招覺山棲。
覺由是念朗之滯見于山。
拘情于講。
回書激勸。
其辭婉靡其理明白。
俾其山世一如喧靜互用。
趣入之意暗詮于是。
達者韙之。
終敕謚號無相。
塔曰凈光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2—767 【介紹】: 唐僧。
永嘉人,俗姓吳。
初出家于溫州永定山寶壽院。
后游學諸方,終至江陵謁朗禪師而悟法。
后住壽州紫金山。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2—767 俗姓吳,永嘉(今浙江溫州)人。
初出家于溫州永定山寶壽院。
后游學諸方,至江陵謁朗禪師而悟法。
后住壽州紫金山。
宋高僧傳》卷二〇有傳。
存詩2首,見乾隆《溫州府志》,《全唐詩續(xù)拾》據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
蚤年依鄉(xiāng)里永定山寶壽寺之常靜師出家。
稟具之后。
游學遍諸方。
受法印于江陵詞朗禪師室中。
復移錫紫金山。
結宇以習智觀。
且以淑群眾。
先是其山多虎暴。
自宗之來。
暴遂絕。
一日方擁徒說法。
忽一老父趨進拜跪如禮。
宗問為誰豈誤耶。
何素未嘗交接。
而見敬如此。
其必有說焉。
老父曰。
予前生以罪業(yè)。
墮身虎中。
茍非禪師教化。
則愈益啖噬物類。
報地獄矣。
茲幸獲遂天趣。
寧不知所自而忘。
忽其致謝哉。
語訖隱去。
大歷二年宗告滅。
春秋八十六。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玄宗。
姓吳氏。
永嘉人也。
少時出塵氣度寬裕于本部永定山寶壽院。
依常靜為師照。
得戒已還諸方游學。
抵江陵詞朗禪師門。
若真金之就冶焉。
決了疑貳。
復振錫他行見紫金山悅可自心。
留行禪觀。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傷樵子。
避苛政者哭婦堪哀。
從宗卜居哮?絕跡。
自邇入山者無憚矣。
一日禪徒擁集。
見一老父趨及座前。
拜跪勤恪。
宗問。
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眾生。
因大師化此冥回我心得脫業(yè)軀。
已生天道故來報謝。
折旋之頃了無所見。
以大歷二年囑別門徒溘然化矣。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
立碑存焉。
神僧傳·卷第八
釋玄宗。
俗姓吳氏。
永嘉人也。
少時出塵氣度寬裕。
于本部永定山寶壽院。
依常靜為師。
既得戒已還諸方游學。
抵江陵詣朗禪師門決了疑貳。
復振錫他行。
見紫金山悅可自心。
留行禪觀。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傷樵子。
從宗卜居哮?絕跡。
入山者無憚焉。
一日禪從擁集。
見一老父趨及座前。
拜跪勤恪。
宗問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眾生。
因大師化此。
冥回我心得脫業(yè)軀。
已生天道故來報謝。
折旋之頃了無所見。
以大歷二年囑別門徒溘然而化。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立碑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0—788 【介紹】: 唐僧。
暨陽人,字道恭。
俗姓蔡。
年十二請業(yè)于法華寺俊師,每覽儒佛典籍,一讀能誦。
后依玄儼,通《四分律鈔》,從左溪玄朗習《天臺止觀》等經論。
值安祿山之亂,東歸故鄉(xiāng),與皇甫曾等賦詩往復。
移居越州焦山大歷寺,為開山始祖。
有《破倒翻迷論》及詩集等。
全唐文·卷九百五
道恭。蘇州法師。貞觀中以高行召至京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道恭。
姓蔡氏。
東晉太尉謨十五代孫也。
寓居于會稽之暨陽。
母宣氏之娠。
尤多瑞徵。
襁褓中。
聞經唄音。
必有凝神側聽之態(tài)。
丱角聰寤。
每覽孔釋二典。
輒得其理要。
年十二辭親。
請業(yè)于法華寺俊法師。
開元二十六年。
以詔恩獲度。
隸鄉(xiāng)里之香嚴寺。
仍依法華玄儼師。
習四分律鈔。
儼出輔律篇。
邕獨嚌其雋永。
而無所遺軼。
儼謂人曰。
此子學者之司南也。
又從左溪玄朗師。
研究止觀禪門。
昉五夏而遽能開演證入。
天寶中。
邑人郭密。
首眾請?zhí)幏匪轮鞣弧?div id="p5vbdd9" class='inline' id='people_18921_2_29_comment'>
棟宇為之完壯。
俄游京師。
止安國寺。
公卿日填擁。
會祿山反。
乃東還。
過襄陽。
時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zhèn)荊南。
滯留數月。
給事中竇紹。
中書舍人苑咸。
鉆仰堅高。
俱受心要。
著作郎韋子春。
一時之盛名也。
與之詶抗。
而折其角。
苑舍人嘆曰。
阇梨可謂世外摩尼。
論中師子。
旋鄉(xiāng)里。
仍居法華。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維。
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
校書郎陳允初。
賦詩往來。
以繼文許之游。
盧士式為之序引。
以傳永遠。
乃登壇以度釋子。
建寺以憩行旅。
則其功德之被物弘矣。
先是中岳道士吳筠。
造論數篇見斥。
而或者信之。
觀察使陳少游。
請決焉。
于是邕小施韜略。
盡獻俘囚。
遂著破倒翻迷論三卷。
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以疾卒于大歷寺之法堂焉。
寺即檀越騎都尉陳紹欽者所建也。
后以鄉(xiāng)貴徐浩白。
廉使皇甫溫。
奏此額。
而邕獲葬其地。
豈非命歟。
壽七十九。
臘五十。
有文集十卷。
皇甫曾序。
而銘則校書郎陸淮。
碑則戶部員外郎丘上卿。
皆雄筆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東晉太尉謨即度江祖十五代孫也。
因官居于暨陽。
邕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際。
率多徵異。
襁褓中聞唱經聲。
必有凝神側聽之貌。
丱角聰?過人。
年十二辭親學道。
請業(yè)于法華寺俊師。
每覽孔釋二典。
一讀能誦。
同輩者罕不欣慕。
開元二十六年敕度。
隸諸暨香嚴寺名藉。
依法華寺玄儼師通四分律鈔。
儼識其志氣。
謂人曰。
此子數年后。
卒為學者之司南矣。
爾其勉之。
儼新出輔篇律記。
邕抉其膏腴窮彼衢術。
一宗學者少能與其聯鏕方軌焉。
性非局促。
又從左溪玄朗師習天臺止觀禪門法華玄疏梵網經等四教三觀等義。
秘犍載啟觀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吳會問學者從之。
天寶中本邑郭密之請居法樂寺西坊。
恢拓佛舍層閣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備。
后乃游問長安居安國寺。
公卿藉其風宇。
迫慕者結轍而至。
方欲大闡禪律。
倏遇祿山兵亂。
東歸江湖經歷襄陽。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鎮(zhèn)荊南。
邀留數月時給事中竇紹中書舍人苑咸。
鉆仰彌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韋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剛氣而贍學與之詶抗。
子春折角滿座驚服。
苑舍人嘆曰。
阇梨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
時人以為能言矣。
旋居故鄉(xiāng)法華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維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校書陳允。
初賦詩往復。
盧士式為之序引以繼支許之游。
為邑中故事。
邕修念之外。
時綴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為序。
自至德迄大歷中。
頻受請登壇度戒。
起丹陽洎乎金華。
其間釋子皆命為親教師也。
又以縣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無伽藍釋侶往來宴息無所邕。
愿布法橋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為梵場也。
得邑人騎都尉陳紹欽等。
率群信搆凈剎。
一紀方乃集事焉。
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國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溫。
奏賜額曰大歷焉。
先是中岳道士吳筠造邪論數篇斥毀釋教。
昏蒙者惑之。
本道觀察使陳少游請邕決釋老二教孰為至道。
乃襲世尊之攝邪見復寶琳之破魔文。
爰據城塹以正制狂。
旗鼓才臨吳筠覆轍。
遂著破倒翻迷論三卷。
東方佛法再興。
實邕之力歟。
末游天臺又纂地志兩卷。
并附于新論矣。
邕廞頤豐角風韻拔。
前后廉問。
皆延置別榻請為僧統(tǒng)。
以加崇揖之禮。
貞元四年戊辰歲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遺教門人。
趺坐端相而歸寂于大歷法堂焉。
以十二月十四日奉靈儀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報齡七十九。
法歲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書省校書郎陸淮為其銘。
上首弟子智昂靈澈進明慧照等。
咸露鋒穎。
禪律互傳。
至十一年戶部員外郎丘上卿為碑紀德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1—782 【介紹】: 唐僧。
天臺宗九祖。
常州人,世居晉陵荊溪,稱荊溪大師,又稱妙樂大師。
俗姓戚。
原為儒家子弟,二十歲入左溪玄朗之門,三十八歲于宜興凈樂寺出家,后在吳郡開元寺講止觀。
玄朗卒,住天臺山國清寺。
有《法華玄義釋簽》、《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止觀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毗陵之荊溪戚氏子也。
家世儒素。
年二十。
以處士。
左溪玄朗師。
而受經焉。
異日謂之曰。
汝何夢矣。
曰疇昔之夜夢。
著僧伽黎。
挾兩輪。
游大河中。
曰。
嘻汝其以止觀二法。
度眾生于生死淵乎。
天寶初。
始緇薙。
尋從越州曇一律師。
究毗尼藏。
復于吳之開元寺大闡所學。
無幾何師捐世。
乃嘆曰。
道之難行也。
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
靜以觀其本。
動以應乎物。
二俱不住。
而后庶幾以蹈大全。
今之人或蕩于空。
或膠于有。
舍予其誰足取正哉。
于是祖述所傳章句。
凡十數萬言。
以貽諸后。
詔書屢徵。
卒辭疾不起。
雖當大兵大饑之際。
歸趨愈盛。
而道迪愈勤。
布衣草座。
以身率物。
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
示疾于佛隴道場。
語其徒曰。
夫一念無相。
謂之空。
無法不備。
謂之假。
不一不異。
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
在圣為三德。
爇炷則初后同相。
涉海則淺深異流。
自利利人。
在此而已。
爾曹其毋忽。
因隱幾泊然而化。
壽七十二。
臘三十四。
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師瑩兆之西南隅。
嗣其法者。
吳門沙門元皓也。
平日著述有法華釋簽。
法華疏記。
各十卷。
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
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
方等懺補闕儀二卷。
略維摩疏十卷。
維摩疏記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錍論一卷。
止觀義例大意。
止觀文句。
十妙不二門等。
行于世。
搢紳先生之得其道者。
學士梁肅其尤也。
故摛鴻筆。
以發(fā)大師之蘊。
而勒之金石誠無愧。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湛然。
俗姓戚氏。
世居晉陵之荊溪。
則常州人也。
昔佛滅度后。
十有三世至龍樹。
始用文字廣第一義諦。
嗣其學者號法性宗。
元魏高齊間有釋慧文。
默而識之。
授南岳思大師。
由是有三觀之學。
洎智者大師蔚然興于天臺。
而其道益大。
以教言之則然乃龍樹之裔孫也。
智者之五世孫也。
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
我獨有邁俗之志。
童丱邈焉異于常倫。
年二十馀受經于左溪。
與之言大駭。
異日謂然曰。
汝何夢乎。
然曰。
疇昔夜夢披僧服掖二輪游大河之中。
左溪曰。
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淵乎。
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
然德宇凝精神鋒爽拔。
其密識深行沖氣慧用。
方寸之間合于天倪。
至是始以處士傳道。
學者悅隨。
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天寶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
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集。
廣尋持犯開制之律范焉。
復于吳郡開元寺敷行止觀。
無何師捐代。
挈密藏獨運于東南。
謂門人曰。
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
靜以觀其本。
動以應乎物。
二俱不住。
乃蹈于大方。
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將欲取正舍予誰歸。
于是大啟上法旁羅萬行。
盡攝諸相入于無間。
即文字以達觀。
導語默以還源。
乃祖述所傳章句凡十數萬言。
心度諸禪身不踰矩。
三學俱熾群疑日潰。
求珠問影之類。
稍見罔象之功行。
止觀之盛始然之力也。
天寶末。
大歷初。
詔書連徵。
辭疾不就。
當大兵大饑之際。
揭厲法流學徒愈繁。
瞻望堂室以為依怙。
然慈以接之謹以守之。
大布而衣一床而居。
以身誨人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
顧語學徒曰。
道無方性無體。
生歟死歟其旨一貫。
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
要與汝輩談道而訣。
夫一念無相謂之空。
無法不備謂之假。
不一不異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
在圣為三德。
爇炷則初后同相。
涉海則淺深異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爾其志之。
言訖隱幾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法臘三十四。
門人號咽。
奉全身起塔。
袝于智者大師塋兆西南隅焉。
入室弟子吳門元浩。
可謂邇其人近其室矣。
然平日輯纂教法。
明決前疑開發(fā)后滯。
則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
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
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
方等懺補闕儀二卷。
略維摩疏十卷。
維摩疏記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鏍-糸+拱]論一卷。
及止觀義例止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
盛行于世。
詳其然師始天寶終建中。
以自證之心說未聞之法。
經不云乎。
云何于少時大作佛事。
然師有焉。
其朝達得其道者。
唯梁肅學士。
故摛鴻筆成絕妙之辭。
彼題目云。
嘗試論之。
圣人不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傳灌頂。
頂再世至于左溪。
明道若昧。
待公而發(fā)乘此寶。
乘煥然中興。
蓋受業(yè)身通者三十有九僧。
搢紳先生高位崇名。
屈體承教者又數十人。
師嚴道尊遐邇歸仁。
向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
觀夫梁學士之論儗議偕齊。
非此人何以動鴻儒。
非此筆何以銘哲匠。
蓋洞入門室見宗廟之富。
故以是研論矣。
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
詩云。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謂歟。
有會稽法華山神邕作真贊。
至大宋開寶中。
吳越國王錢氏。
追重而誄之。
號圓通尊者焉。
可不是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幼入法流。
節(jié)行孤峻。
寶應間。
偕稱心寺大義律師。
習三觀于左溪朗禪師殊得天臺之旨。
且辭章宏贍字畫遒妍。
真影贊。
法華經文句序。
為世所貴。
后不詳其終。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5—818 俗姓徐,衢州須江(今浙江江山)人。嗣馬祖道一。后住信州鵝湖,世稱鵝湖和尚。德宗、順宗、憲宗三朝皆曾應詔入內問對。卒謚慧覺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緇門警訓》卷二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字元貞。
姓徐氏。
會稽蕭山人。
生而秀朗。
甫七歲。
父以經典訓之。
日可憶數千言。
年十二。
投山陰靈隱寺。
習內法。
開卷輒通。
見者嘆賞。
屬中宗以龍飛。
恩度天山僧道。
都督胡元禮。
考試經。
義格第一。
獲剃染。
配貫昭玄寺。
自茲聽習尤勤至。
開元初。
從吳郡圓律師受具。
復就鄉(xiāng)里開元寺深律師。
究四分學。
深公既亡。
乃游京師。
法華玄儼律師。
愛其俊邁。
謂之曰。
于今傳法。
非子而誰。
未幾。
鄉(xiāng)里稱心寺超律師。
請任寺職。
開元中。
以親喪。
轉藏經于天臺佛隴山。
天寶中。
筑室于故支遁沃州之地。
以居。
俗稱為北塢者。
始夢。
二梵僧告曰。
汝于此有二十日緣。
寶應初。
復夢前僧曰。
本期二十日。
今過矣。
魔賊且至。
不宜更住。
既而袁晁。
據剡丹丘。
被害滋甚。
義因與大禹回律師。
左溪朗禪師所。
練治止觀。
于是朝野士大夫。
歸心焉。
相國杜鴻漸。
尚書薛兼訓。
中丞獨孤峻。
洺州刺史徐嶠。
其子浩。
皆厚善。
大歷己未歲。
五月終于稱心。
壽八十九。
臘六十二。
殯于北塢舊居。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大義。
字元貞。
俗姓徐氏。
會稽蕭山人也。
以天授二年五月五日。
特稟神異生而秀朗。
七歲父訓之以經典。
日可誦數千言。
年十二請詣山陰靈隱寺求師。
因習內法開卷必通。
人咸嘆之。
屬中宗正位恩制度人。
都督胡元禮考試經義。
格中第一。
削染配昭玄寺。
自茲聽習旁贍玄儒。
開元初從吳郡圓律師受具。
復依本州開元寺深律師學四分律指訓。
義因游長安。
深公已亡。
乃摳衣法華寺玄儼律師。
其俊邁出倫。
儼云。
于今傳法非子而誰。
及稱心本寺超律師請為寺任。
開元中喪親。
誓入天臺佛隴轉藏經。
答劬勞也。
天寶中遂筑北塢之室。
即支遁沃州之地也。
初夢二梵僧曰。
汝居此與二十日。
至寶應初復夢。
曰本期二十日今滿矣。
魔賊將至不宜更處。
無何海賊袁晁竊據剡邑至于丹丘。
義因與大禹寺迥律師同詣左溪朗禪師所學止觀。
而多精達。
前后朝貴歸心者相國杜鴻漸。
尚書薛兼訓中丞獨孤峻。
洺州刺史徐嶠次徐浩皆宗人也。
以大歷己未歲五月終于本院。
春秋八十九。
僧臘六十三。
殯于寺之北塢舊居。
因造塔焉。
義前后戒壇計二十七登。
受戒弟子三萬馀人。
終時室中聞天樂聲驗乎生。
誦法華經大涅槃經小大乘戒本。
以為口業(yè)德行非歸兜率。
不往凈土未可議其生處也。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