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虞公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奚一作傒。
春秋時人,百里氏,一說百氏,名奚,字里。
或說字井伯。
虞公為大夫。
晉獻公滅虞,被俘入晉。
晉嫁穆姬于秦(秦穆公夫人),被用為陪嫁之臣。
后,走楚國宛地,為楚人所執(zhí)。
秦穆公用五張牡黑羊皮贖回,為大夫,世稱“五羖大夫”。
與蹇叔、由余等共佐穆公以建霸業(yè)。
一說,以虞公不可諫而至秦。
又一說,本楚之鄙人,聞秦穆公賢,乃自賣于秦,被褐飼牛,為穆公所識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虞國人。
虞公弟。
叔有玉,虞公索之,叔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懼為禍而獻諸公。
既而公又求其寶劍,叔以虞公貪得無厭,禍將及身,攻虞公,公出奔共池。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義云禪師。
福州閩清黃氏子。
幼入家塾。
成童入鄉(xiāng)。
較穎異有聲。
因讀論語中庸。
有所悟入。
后聞山堂淳禪師說法。
遂自斷出家。
遍游江湖。
至吳。
見鐵庵一大禪。
為侍者。
鐵庵重之。
時佛炤倡道靈隱。
師往依焉。
及佛照移育王。
師從其行。
歷十年。
為第一座。
佛炤聞其說法。
嘆曰。
此子提唱。
宛如雪堂行和尚。
吾缽袋有所付矣。
遂出住香山。
居五年。
徙臺州光孝。
又徙鎮(zhèn)江甘露。
會平江虎丘萬壽。
皆欲延師。
師聞萬壽頗廢。
即欣然就之。
淮南轉(zhuǎn)運使虞公儔。
又以長蘆來招。
師與虞公有雅。
故又從之。
會育王虛席。
朝命師補其處。
時佛炤方居東庵。
父子日相從。
發(fā)明臨濟正宗。
學者云集。
會有魔事。
師即舍眾退居香山。
蓋將終焉。
而朝命又起師。
說法凈慈。
恩光赫奕。
都邑聳動。
一日領(lǐng)眾。
持缽畿邑。
是夕寺災無遺宇。
比師歸。
獨三門巋然在瓦礫中。
師不動容曰。
成壞相尋。
亦豈有常。
今日之壞。
安知不為四眾作福之地哉。
天子聞之。
出內(nèi)庫金以賜。
自重臣貴戚以下。
傾橐輦金。
惟恐居后。
未期年。
廣殿邃廡。
崇閎杰閣。
蓋愈于前日矣。
于是。
上為親御翰墨。
書慧日閣三大字賜之。
開禧二年五月。
示微疾。
作偈別眾而寂。
壽五十八。
臘三十五。
住山十九載。
徒輩奉全身。
塔于寺之東北隅。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義云者。號退谷。福州閩清黃氏子也。黃氏世以詩禮傳家。云有異姿。一目數(shù)行。然倜儻不善浮沉。每病其宗。不達圣原。各執(zhí)隅說。疑誤后學。乃淹貫性理。先輩重之。時有胡嫗。居烏石山。年將百歲。精術(shù)數(shù)。眇忽不遺。人爭謁之。云亦詣嫗。嫗大喜??盍魯?shù)日。乃謂云曰。君福人也。當有大遇我目下即歸國有一敝裘奉贈。聊表殷勤。云受歸。怪其重。折線路。皆珍珠碎金。云失足嘆曰。嗟乎七尺丈夫。乃為胡嫗所買也。遂沉棄其裘于江而北游。國學群士俱出其下。因釋中庸。有所悟入。裂縫掖而去。問道于山堂淳禪師。淳曰。子以聰明之質(zhì)。枉顧山野。山野毫無所長。試言子之見處。為子證據(jù)。云論靜定工夫。娓娓千馀言。淳曰。子所說道理。似不違背。更有一問。譬有一人。正走后面。百千虎狼趕來。又有一人。扯住要問。靜定工夫。若答。它后面虎狼迫至則傷身失命。若不答。他則靜定工夫安在汝。于此時。畢竟如何施設(shè)。云茫然。淳公大笑而起。云徹夜慚惶。撫膺嘆曰。涂路之學。終非實著。乃求落須發(fā)。擇絮務(wù)以自勵。且勇不自矜。行腳至吳。見鐵庵。鐵庵與語。大奇之。云又辭去。鐵庵曰。抱道衲子。須以己度人。不可矯激其行。自居清白地上。以駭聾俗于此行去。形卜于影。毫不生慚。斯可為人師范。云書其語于襟。遂造靈隱。機契佛炤。佛炤移住育王。云為首眾。佛炤命其秉拂。以為宛如雪堂。惜妙喜先師未及見也。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云云。出世香山。次繼育王。育王以佛炤遺風規(guī)摸闊大。歲計浩繁。云獨以樸儉為先。中多引去者。宗印禪師過訪云。奉蔬食之外。焚爐對坐。永宵清淡而已。印心笑之。間謂云曰。冰淡家風。千秋美典。至若尊宿。士夫過我。山門禮體。似不可簡也。云良久謝曰。我非不知也。老人住世。德尊寰宇。歲計動滿千萬。諸方相習成風。非錦屏大碗。不見客。云嘗竊怪。以為過當。據(jù)蒙見如尊宿惠慈山門。有幸住持。則當率眾翹勤恭請。普施法利。此待尊宿禮體也。至于士夫為道相訪住持。面無謟色。心無求事。直辭開導。俾貴人知有林下氣象。其禮體也。不亦優(yōu)乎。否則古風淩夷。必為明眼取笑。印大然之。慶元間。詔云居凈慈。杖履渡江。同禪徒數(shù)十。皆敝衣楚楚。意貌翛然。武林吏佐并紳士。迎于途。私相慰諭。易其華服。而尊禮如一佛出世焉。既主凈慈。規(guī)制畫一。與育王時無異。惟提唱綱宗。以為供養(yǎng)。其上堂曰。奔流度刃。疾??過風。啐啄同時。崖州萬里。有的道。如人學射。久習則巧。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紆迥了也。趙州到茱萸??繀s拄杖。則且置。只如孚上座道圣箭子折也。作么生喝云。若不同床睡。安知被底穿。又曰。昔僧問云門。殺父殺母。佛前懺悔。殺佛殺祖。甚處懺悔。云門曰。露還會么斗。轉(zhuǎn)風雷吼。星移海岳昏。誰知席帽下。元是昔愁人。開禧二年示疾。侍僧以榻施褥云叱去之。曰。吾末骨立也。安用此。遂卓杖別眾曰。意烏猝猝。萬人氣索。佛法向上。何曾踏著。臨行業(yè)識。茫茫一任。諸方卜度。投杖斂目而寂。 贊曰。昔高庵聞成枯木。住金山侈甚。嘆曰。比丘法貴清儉。豈宜如此。此與后生習輕肥者何異。得不愧古人乎。按退谷處可為之秋。而能簡約乃爾。其清操真足。龜鏡將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涿州人,字處道,號疏齋。仕至翰林學士。博學有文思,元初稱能詩者,以摯與劉因為首。散曲為元初大家。有《疏齋集》。
元詩選
摯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涿郡人。
至元五年進士,博洽有文思。
累遷少中大夫、河南路總管。
真人吳全節(jié)代祀岳瀆,過洛陽,嘉其治行,力薦之。
大德初,授集賢學士、大中大夫。
出持憲湖南,遷江東道廉訪使。
復入為翰林學士,遷承旨卒。
所著曰《疏齋集》。
元初,中州文獻,東人往往稱李、閻、徐,推能文辭有風致者曰姚、盧,蓋謂李謙受益、閻復子靖、徐琰子方、姚燧端父及疏齋也。
而推詩專家,必以劉因靜修與疏齋為首。
錢唐張雨謂《疏齋集》校官本讀之一過,生風凜然。
趙郡蘇天爵曰:國家平定中原,士踵金、宋馀習,率皆粗豪衰苶,涿郡盧公始以清新飄逸為之倡。
延祐以來,則有蜀郡虞公、浚儀馬公以雅正之音鳴于時,士皆轉(zhuǎn)相效慕,而文章之習,今獨為盛焉。
臨川吳澄曰:涿郡盧學士所作古詩,類晉清言,古文出入《盤誥》中,字字土盆瓦缶,而倏有三代虎蜼瑚璉之器,見者莫不改視。
疏齋嘗著《文章宗旨》云:大凡作詩,須用《三百篇》與《離騷》,言不關(guān)于世教,義不存于比興,詩亦徒作。
又云:清廟茅屋謂之古,朱門大廈謂之華屋可,謂之古不可。
太羹玄酒謂之古,八珍謂之美味可,謂之古不可。
知此可與言古文之妙,極與臨川之論相合,亦即疏齋自言其得力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2—1348 【介紹】: 元臨川崇仁人,字伯生,號邵庵。先世為蜀人。宋亡,父汲僑居崇仁。少受家學,讀諸經(jīng),通其大義。嘗從吳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歷國子助教、博士。仁宗時,遷集賢修撰,議學校事,主張學官當用經(jīng)明行修成德之士,不可猥以資格用人。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閣侍書學士。領(lǐng)修《經(jīng)世大典》。帝崩,以目疾,又為貴近所忌,謝病歸。卒謚文靖。集弘才博識,工詩文。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
元詩選
集字伯生,蜀郡人。
宋丞相允文五世孫也。
父汲,僑寓臨川之崇仁。
以契家子從草廬吳先生澄游。
大德初,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歷國子助教博士,累遷秘書少監(jiān)、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拜奎章閣侍書學士。
命修經(jīng)世大典,進侍講學士。
文宗晏駕,謝病歸。
至正八年五月卒,年七十有七,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仁壽郡公,謚文靖。
歐陽元功曰:皇元統(tǒng)一之初,金、宋舊儒,布列館閣,然其文氣,高者崛強,下者委靡,時見馀習。
承平日久,四方俊彥萃于京師,笙鏞相宣,風雅迭唱。
于時虞公方回翔冑監(jiān)容臺間,有識之士,早以斯文之任歸之。
至治、天歷,公仕顯融,文亦優(yōu)裕。
一時宗廟朝廷之典冊、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粹然成一家之言。
家素貧,束修羔雁之入,還以為賓客費,雖空乏弗恤也。
早歲與弟槃辟書舍為二室,書陶淵明、邵堯夫詩于壁,左曰「陶庵」,右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
先生為文萬篇,存者十二三。
門人訂其在朝、應(yīng)制、歸田、方外諸稿,釐為五十卷,曰《道園學古錄》。
(詩稿亦曰《芝亭永言》。
)先生詩與浦城楊仲弘、清江范德機、富州揭曼碩先后齊名。
人稱虞、楊、范、揭,為有元一代之極盛。
先生嘗謂仲弘詩如百戰(zhàn)健兒,德機詩如唐臨晉帖,曼碩詩如美女簪花,人或問曰:「公詩如何?
」先生曰:「虞集乃漢廷老吏也。
」蓋先生未免自負,而公論皆以為然。
詞學圖錄
虞集(1272-1348) 字伯生,號道園。臨川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早歲與弟槃辟二書舍,左室書陶淵明詩,題日陶庵;右室書邵雍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累遷至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文宗時,除奎章閣侍書學士。后謝病歸。卒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封仁壽郡公,謚文靖。弘才博識,一時大典冊咸出其手。每承顧問,必委曲盡言,隨時諷諫。工詩文,"元代四大家"之一。擅書,真行草篆皆圓婉而有法度。有《道園學古錄》、《道園樂府》。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伯生,蜀郡人。徙臨川之崇仁累遷秘書少監(jiān)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拜奎章閣侍書進侍講學士卒謚文靖有道園學古錄五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9—1338 【介紹】: 元光州人,先祖為汪古部人,字伯庸。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授應(yīng)奉翰林文字,拜監(jiān)察御史。劾奏丞相鐵木迭兒十罪,帝黜罷之。累拜御史中丞,持憲務(wù)存大體。終樞密副使。卒謚文貞。文章宏贍精核,以秦漢為法,自成一家言。詩圓密清麗。嘗預修《英宗實錄》。有《石田文集》。
元詩選
祖常,字伯庸,世為雍古部,居靖州之天山。
其高祖錫里吉思,當金季為鳳翔兵馬判官,子孫因號馬氏。
曾祖月合,乃從元南伐留汴,后徙光州。
祖常七歲知學。
延祐初,貢舉法行,鄉(xiāng)貢會試皆第一,廷試為第二人。
授應(yīng)奉翰林文字,擢監(jiān)察御史。
劾奏柄臣鐵木迭兒十罪,罷之。
柄臣復相,左遷開平縣尹,因欲中傷之,退居光州。
鐵木迭兒死,乃除翰林待制。
累遷禮部尚書,兩知貢舉,一為讀卷官,尋參議中書省事,參定親郊禮儀。
元統(tǒng)初,拜御史中丞,轉(zhuǎn)樞密副使,辭歸。
起為江南行臺中丞,又改陜西,皆不赴。
至正四年卒,年六十。
贈河南行省右丞魏郡公,謚文貞。
伯庸文章宏贍而精核,刮除近代南北文士習氣,而專以先秦、兩漢為法。
與姚文公燧、元文敏公明善,實相繼后先。
尤致力于詩,大篇短章,多可傳者。
所著曰《石田集》,以所居有石田山房也。
浙東廉訪蘇天爵請于朝,刻以行世。
序之曰:「公詩接武隋、唐,上追漢、魏。
后生爭效慕之,文章為之一變。
與會稽袁公、蜀郡虞公、東平王公更唱迭和。
金石相宣,而文益奇。
」史官陳旅亦曰:「公古詩似漢、魏,而律句入盛唐,散語得西漢之體。
」文宗嘗駐蹕龍虎臺,祖常應(yīng)制賦詩,尤被嘆賞,曰:「孰謂中原無碩儒乎!」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元凈。字天鏡。號樸隱,會稽人,父倪機。母嚴氏。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shù)。不識為何物。祝發(fā)受具。嶷然有遠志。從天岸講天臺止觀。復往雙徑。參行端。凈入門。端厲聲一喝。凈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端曰。汝果何所見耶。復問答四三轉(zhuǎn)。皆愜端意。端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歸侍司。尋掌書記。時年二十七。丙申。出世會稽長慶。升天衣萬壽。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元凈。
字天鏡。
別號樸隱。
越之會稽人。
父倪機。
母嚴氏。
師初以童子出家。
領(lǐng)昭慶濡律師戒。
嶷然有遠志。
韓莊節(jié)公性。
教之為文。
伸紙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嘆賞。
既而從天岸濟法師。
習天臺教。
盡得其學。
臺宗諸老。
競以書聘之。
欲令出門下。
師不從。
元叟端公。
說法雙徑。
人尊之為當代妙喜。
師往從之。
入門。
叟厲聲一喝。
師若聞雷霆聲。
黏縛盡脫。
遽稽首作禮。
復問答三四轉(zhuǎn)。
皆愜叟意。
遂錄為子。
使掌記室。
久之。
游建業(yè)。
謁全悟?公于大龍翔寺。
全悟門風高峻。
不輕許可。
見師特甚稱之。
繼往臨川。
謁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稱之。
留九十日而還。
他若黃文獻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華。
翰林學士危公素。
其同辭稱師。
無異于虞公。
名聞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請師出世會稽長慶寺。
升天衣萬壽禪寺。
四方問道者。
聞風來歸。
師以氣衰。
倦于將迎。
營精舍一區(qū)。
而歸老焉。
即山陰和塔是也。
我太祖龍興。
師與鐘山法會之選。
與東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內(nèi)庭。
從容問道。
賜食而退。
已而辭歸和塔。
若將終身焉。
未幾。
靈隱虛席。
諸山交致疏幣。
延師主之。
師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而崇德之禍作矣。
師入院。
甫浹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實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師曰。
若等盍選其人乎。
眾咸曰。
有德現(xiàn)者稱多才。
昔掌崇德莊田。
能辟其萊蕪。
以食四眾。
倘以功舉。
誰曰不然。
師諾之。
先是。
勤舊有聞。
歆現(xiàn)之獲田利。
率無賴比丘。
請于前主僧代之。
及現(xiàn)之被選也。
大懼發(fā)其奸私。
走崇德縣。
列現(xiàn)過失。
縣令丞寘不問。
適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訊鞫既得實。
以師為寺長。
失于簡察。
法當緣坐。
移符逮師。
或謂師曰。
此三年前事爾。
況師實不知。
且不識聞。
宜自辯訴可也。
師笑曰。
定業(yè)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問曰。
現(xiàn)之犯禁。
爾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當書責款以上。
師即操觚如吏言。
尚書暨侍郎覽之大驚。
咸曰。
師當今名德也。
惡宜有是。
薦審之務(wù)得其情。
師了無異辭。
于是。
皆謫陜西為民。
聞亦大悔。
且泣曰。
聞草芥耳。
豈意上累師德。
蚤知至此。
雖萬死不為也。
師弗顧。
行至寶應(yīng)。
謂從者曰。
吾四體。
稍異常時。
報身殆將盡乎。
夜宿寧國寺。
寺住持。
故師舊識。
相見甚歡。
師女弟之夫陳義安。
宦移鳳陽。
以道經(jīng)寺中。
師悅曰。
吾遺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飯。
猶備言遷謫之故。
不見有憊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連稱無量壽佛之名。
泊然而逝。
實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義安等。
為其龕斂。
以俟師之季父至。
道衋然傷心。
遣其法孫梵譯。
走寶應(yīng)攜骨而還。
骨間舍利。
叢布如珠。
縣大夫。
及薦紳之流來觀。
皆嘆息而去。
其徒結(jié)竁于和塔祖壟之側(cè)。
瘞焉。
壽六十七。
臘五十三。
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
曰樸園集。
師容貌魁偉。
襟懷煦然如春。
世間機阱押闔之術(shù)。
不識為何物。
性尚風義。
斷江恩公。
與師締忘年交。
斷江卒。
師為刊布詩集。
復請虞公銘其塔。
三主名山。
起費補壞。
具有成績。
其敷闡大論。
發(fā)揮先哲。
釋門每于師是賴。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見焉。
竟以無罪謫死。
茍不歸之于定業(yè)。
將誰尤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凈源,字天鏡,一號樸隱,姓倪氏,會稽人也。
父機,母嚴氏,皆為士族。
童時,從弘教大師立公于大報恩寺祝發(fā)為僧,受戒于昭慶濡律師,嶷然有遠志。
韓莊節(jié)公性以道德辭章下帷授徒,凈往從之。
于群經(jīng)要旨,作文程式,俯仰變化,開闔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紙引墨,思源源不渴,每進一解,韓公未嘗不稱善。
天岸濟以臺衡止觀開講于虎林之集慶,凈又往從之。
濟為折三千性具之義及四明孤山同異之辨,波瀾浩蕩,廉陛高嚴,凈能一一領(lǐng)解,臺宗諸老競以書聘之。
時元叟端說法雙經(jīng)山,人尊為“當代妙喜”。
凈又往從之,入門,叟厲聲呵之,若聞雷霆,黏縛盡脫,遽卻立作禮。
叟曰:“汝果何所見耶?
”復問答三四轉(zhuǎn),皆愜叟意,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錄為弟子,命歸侍司,尋掌記室,時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業(yè)大龍翔寺,寺主廣智全悟?公精貫儒釋,行文為世模范,不輕與人,見凈盛稱之。
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稱之,留三月乃還。
當時能文者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華,翰林學士危公素,莫不聞風贊賞,由是聲光遠施,上達聰聽。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請出世會稽長慶寺,遷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日至,凈以衰病倦于將迎,營精舍一區(qū)而歸老焉,所謂和塔處也。
元運既謝,明室初興,詔天下名僧建會鐘阜,升濟幽靈。
凈與上竺東溟日、五臺璧峰金特被召入內(nèi)庭,從容問道,賜食而退。
已而辭歸和塔,若將終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靈隱虛席,諸山交致疏幣,延凈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禍作矣。
初靈隱有莊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現(xiàn)掌之,開辟蕪萊,以食四眾,無賴比邱某歆其田利,請于前主僧代之。
及凈入靈隱,德現(xiàn)復充都監(jiān),某懼發(fā)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xiàn)過失,縣令丞寘不問。
未幾,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實,以凈為寺主失于檢察,法當緣坐,移符逮凈。
或謂凈曰:“此三年前事,且實不知,宜自辯訴,可免。
”凈笑謝曰:“定業(yè)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問之曰:“現(xiàn)之犯禁,爾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當書責款以上。
”凈即操觚如吏言,尚書侍郎見之,皆大驚曰:“凈當今名德,惡宜有是?
”薦審之,務(wù)得其情。
凈了無異辭,于是皆謫陜西為民,行至寶應(yīng),謂從者道升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
”夜宿寧國禪寺,主僧總虛了舊日交游,相見甚歡。
陳義安為青州衛(wèi)知事,移戍鳳陽,以道經(jīng)此,亦留寺中,與凈相遇,凈喜曰:“吾遺骸有所托矣。
”義安者,凈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飯,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憊色。
明旦端坐合爪,稱佛而逝,時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
義安、總虛為龕斂以俟,法孫梵譯走寶應(yīng),焚其骨,舍利叢布如珠結(jié),竁山陰和塔瘞焉。
凈容貌魁偉,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之術(shù),不禁自絕。
性尚風義,斷江恩與為忘年交。
其卒也,為刊其詩集,復乞虞公銘其塔。
三主名山,起廢補敗,具有成績。
《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葺若干卷。
譯等哀慕慈法,懼其湮沒,疏為事狀,徵文于宋文憲公濂而銘諸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4—1370 【介紹】: 元臨海人,字敬初。黃溍弟子。至京師,授經(jīng)筵檢討。嘗為人草諫章,力陳順帝并后之失,幾獲罪,引避歸。張士誠據(jù)吳,引為學士,書檄多出其手。明興,太祖召修《元史》,賜金而還。有《夷白齋稿》。
元詩選
基字敬初,臨海人。
受業(yè)于黃侍講溍,從至京師,授經(jīng)筵檢討。
嘗為人草諫章,幾獲罪,引避歸。
奉母入?yún)?,以教授諸生。
南州用兵,起行樞密院都事,轉(zhuǎn)浙江行省郎中,參張士信軍,進參太尉府軍事。
太尉稱王,基獨諫止,將殺之。
不果。
超授內(nèi)史,遷學士院學士。
軍旅倥傯,飛書走檄多出其手。
吳平,明太祖召入,預修《元史》,賜金而還。
洪武三年,卒于常熟寓舍。
所居有夷白齋,故以名其稿。
金華戴叔能序之曰:我朝自天歷以來,學士大夫以文章擅名海內(nèi)者,有蜀郡虞公、豫章揭公、金華柳公、黃公。
一時作者,涵醇茹和,以鳴太平之盛。
治學者宗之,并稱曰虞、揭、柳、黃,而本朝之盛極矣。
繼是而起,如莆田陳公之俊邁,則有得于虞。
新安程公之古潔,則有得于揭。
臨川危公之浩博,則又兼得夫四公之指授。
近年以來,獨危公秉筆中朝,自馀數(shù)公,淪謝殆盡。
而得先生以紹其聲光,雍容紆馀,馳騁操縱,其得之黃公者深矣。
叔能與敬初同門,故歷數(shù)其源淵者如此。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敬初,天臺人。有《夷白集》。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敬初,臨海人。初授經(jīng)筵檢討,官歷江浙行省郎中。參張士信軍,進參太尉府軍事,擢內(nèi)史,遷學士院學士,有《夷白齋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廬州府巢縣人,字子章。元末從余闕治經(jīng),闕屢稱之。朱元璋起江淮,奎歸之,從事幕府。朱文正為大督開府南昌,命奎參其軍事。后文正未得封賞,態(tài)度失常,得罪太祖,奎連累坐誅。有《望云集》。
欽定四庫全書·望云集·提要
望云集》五卷,明郭奎撰??肿诱拢部h人。早從元余闕學,慷慨有志節(jié)。朱文正開大都督府于南昌,嘗參其軍事。后文正得罪,奎亦坐誅?!?a target='_blank'>明史·文苑傳》附見《王冕傳》中??敻筛陻_攘之際,仗劍從軍,備嘗險阻,蒼涼激楚,一發(fā)于詩。五言古體,原本漢魏,頗得遺意。七言古體,時近李白。五言律體,純?yōu)樘普{(diào)。七言律體,稍雜宋音。絕句則在唐宋之間。元末明初,可云挺出。趙汸、宋濂皆為之序,推崇甚至,良不誣矣。五卷之末,附短札三篇。案嘉靖辛夘吳廷翰重刋是集,但稱五言古詩三十七、詞歌曲十三、五七言律百有九、排律雜詩四十四,不言有文。豈后人得其手稿附入耶。集中送《陳克明歸茶陵詩》,瑚璉字押入平韻,蓋古人三聲之法。古詩《上山采蘼蕪》,以“素”、“馀”、“故”同押。劉琨《贈盧諶詩》以“璆”、“叟”同押。蓋即其例,非落韻也。
欽定四庫全書·望云集·原序
昔者,子朱子說詩,于性情之道,風雅之用,備矣。
然未嘗不以體制音節(jié)為言。
他日評漢魏以來至近代詞章,各極所長,權(quán)度甚精,而獨謂古五言不可輕變。
蓋述作有體,變復之際,昔人所難。
雖大儒先生不敢忽也。
汸游臨川時,嘗以此說質(zhì)于雍虞公,且問所以為合作者。
曰:三百篇而后,有漢魏六朝。
朱子嘗有取焉。
然其為體不一,大抵世有治亂,人品風俗不同,極其才情則淫傷而無節(jié),尚詞藻則綺靡而失真,善學者慎之可也。
余獨愛陰何徐庾氏作,音和而莊,思約而正,華不至靡,約不至陋,淺而不浮,深而能著。
其音清以醇,其節(jié)舒以亮,有承平之遺風焉。
然后知杜少陵所以稱誦不置者,蓋在于此。
大歷元和而后知者鮮矣。
暇日觀公詩稿,試以此說求之,頗得去取大意。
往來江湖間,每論諸能詩者,或唯唯或否否,唯武威余公所賦乃若一以公言為師,無復他有,出入而高雅渾厚,自非齊梁間作者可及。
豈禁苑從游時,嘗論及于斯耶。
抑所見之偶同也。
自是每恨不得全稿觀之,兵興以來,此事姑置。
歲辛丑春正月初,與淮南郭公子章遇于星源,子章嘗游余公之門者也。
因論公平居崇尚選學,于后來變體一無取焉。
而五七言近體,每欲棄絕不為。
公大節(jié)既立,而詩文皆散逸罕存矣。
聞?wù)呦嗯c太息,于是乃得子章所賦曰《望云集》者,與一二友朋共吟諷焉。
古五言遠宗魏晉,得其高風遠韻,不雜后人一語。
近體亦質(zhì)厚微婉,足以達其志氣所存。
信乎淵源之有自也,又可見余公居常教人悉本朱子,至其斧藻盛時,陶寫幽抱,獨與虞公相表里,而不必他人之已同,斯其所以為合作者,與以子章之才能守師法而不變,亦可謂賢矣。
友人有請而傳之者,乃述所聞書于卷端,庶觀者知所自來也。
或曰郭公志士也,今四海橫流,生民涂炭,起管夷吾舅犯先軫,諸人相與屬櫜,鞬執(zhí)鞭弭,以救之猶恐不及,顧相與論歌詩之源,制作之體,無乃非公意乎。
雖然,吾聞子章少無宦情,嘗欲泛大江上三峽,徜徉蜀漢之間,覽諸山川之奇秀,吊昔人經(jīng)營遺跡,求嚴君平岷峨之墟,咨訪大人先生之流,相與上下。
其議論然后大發(fā)于詩,遭亂志勿遂也。
語曰在朝言朝,在野言野,使子章?lián)γ畷嬗幸宰砸娪诋敃r而誦其詩者。
考論師友淵源與其高蹈之志而傳之,不亦可乎。
新安趙汸序。
望云集》者,郭君子章所作之詩也。
子章嘗從青陽先生學治經(jīng),而性尤嗜詩。
自黃初以降,諸名家多嚅嚌其芳腴,故剔句鎪辭,趣味雋永。
而韻度婉微,青陽亟稱其能。
曾未幾何,戈甲搶攘,二親與弟昆咸亡。
子章只影飄零于江湖間,進退無依,遂仗劍從軍,艱難險阻,莫不備嘗。
凡世道之污,隆時序之,推移人事之變,更每觸之于目。
必有感于心,感久輒悲,悲不能已,乃悉假詩以寫之。
通名其集曰《望云》。
望云志思親也。
余常取而觀之,何其情思之縈紆,音節(jié)之激烈哉。
譬猶秋風刁騷,霜月凄白,孤臣畸士,慟哭于山澤蒼涼之間。
而聞?wù)吣浑E涕焉。
哀思之切,何其一至此乎。
在昔先王之世,四方乂寧,民各保其室家,頌聲洋溢播之郊廟。
及其衰也,政賦日逼,士困于行,役而不能歸,至有陟屺岵以望其父母與諸弟者。
說者謂其思之切而哀之至,況子章兵難相仍,非特行役之勞而已。
親沒家燬,非特不能歸而已,宜其情之所觸有不能自已也。
夫以子章之才之美,不生于太平無事之日,以頌清廟閟宮之盛,顧獨馳騁于變風之末。
嗚呼!
其命也耶,其命也耶。
雖然,否與泰相為循環(huán)者也。
今天已厭亂,戈甲將向息矣。
子章方宣嘉猷以著勞烈,其必吐和平之音,以鳴天下之盛耶。
子章名奎,淮南人,金華宋濂序。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章,以字行,巢縣人。朱文正開大都督府節(jié)鎮(zhèn)江西太祖命奎參謀文正得罪坐誅有望云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一
奎字子章,以字行,巢縣人。明初朱文正開府南昌,奎以儒士為參謀。文正得罪,坐不諫誅。有《望云集》五卷。 (《四庫總目》:奎當干戈擾攘之際,仗劍從軍,備嘗險阻,蒼涼激楚,一發(fā)于詩。五言古體原本漢、魏,頗得遺意;七言古體,時近李白;五言律體,純?yōu)樘普{(diào);七言律體,稍雜宋音,絕句則在唐、宋之間。元末明初可云挺出。趙汸、宋廉皆為之序,推崇甚至,良不誣矣! 《詩談》:郭掾史子章興洽情真,固是逸才,如「落日平淮樹,春潮帶皖城」,「東鄰茅屋新煙起,南澗石橋春水生」,此例佳甚。 田按:參謀詩天才挺拔,俊逸不凡,郁塞磊落之氣,時露毫端。如《亡家》云;「杖策鄧生猶未遇,亡家韓信定誰依?淩風欲便乘槎去,天上秋虹跨海飛?!埂陡怀亟谝共础吩疲骸溉A發(fā)青燈共一船,聞一雞獨起看龍泉,風云未遂平生志慚愧周瑜長十年?!埂覆菝劣⑿弁泻睿瑝糁腥呵?。功名總被儒冠誤,兩岸猿啼夜愁?!埂赌峡党埂吩疲骸甘昕蜏I不曾乾,丘隴成行骨肉殘。為報淮南兄與弟,紫髯憔悴未為官?!股踬x《感土不遇》矣?。?/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