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澄楚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京兆藍田人,俗姓張。十歲依景云,尋究經論,訪問師承,旁及儒墨,兼擅詩歌。代宗大歷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礪舊疏及懷素新疏,每致異議,奉詔至安國寺,與名僧大德十四人簽定之。德宗建中初奏進。累官內供奉、鴻臚少卿。有《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張氏。京兆藍田人。十歲依西明寺景云律師。受近圓。乃究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新經。頻敷座席。屢主壇場。開元中。詔參譯務。大歷十三年。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照材學優(yōu)贍。其所編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門頗有功緒。在代肅二朝。尤用事。職至應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供奉撿校。鴻臚少卿。食封一百戶。終于別院。壽八十二。臘五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圓照。
姓張氏。
京兆藍田人也。
年方十歲篤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師。
云亦一方匠手四部歸心。
照當應法乃受近圓。
謹愿執(zhí)持如懷寶器尋究經論訪問師承。
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新經。
或深入堂皇或略從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風騷。
律藏珠珍專探日用。
后則霜壇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開元年中。
敕選名德僧參其譯務。
照始預焉至代宗大歷十三年。
承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
齊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
蓋以二宗俱盛。
兩壯必爭被擒翻利于漁人。
互擊定傷于師足。
既頻言競。
多達帝聰。
有敕令將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時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曇無德。
秦言法藏。
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歲。
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覺明。
諷出梵文。
沙門竺佛念聽而筆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歲次戊申。
支法領又從西國將梵本來。
于長安中寺重讎校。
殆十四年辛亥譯畢。
沙門慧辯等筆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師。
于法聰講下纂成疏六卷。
北齊慧光律師造疏二本。
次道云律師修疏九卷。
次道暉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寶增明。
有智首律師述疏二十一卷。
次慧滿律師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時流通絕矣。
當武德元年戊寅歲。
有相州日光寺法礪律師制疏。
至九年丙戌歲成十卷。
宗依成實論。
今稱舊疏是也。
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歲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懷素律師。
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論。
稱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囑欽尚釋門。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見兩疏傳授各擅顓門學者如林。
執(zhí)見殊異數(shù)興諍論。
圣慈憫念務息其源。
使水乳無乖一味和合。
時遣內給事李憲誠。
宣敕勾當京城諸寺觀功德使鎮(zhèn)軍大將軍劉崇訓。
宣敕云。
四分律舊疏新疏。
宜令臨壇大德如凈等于安國寺律院僉定一本流行。
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國寺。
遣中官趙鳳詮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齋食并果實解齋粥一事。
已上應副。
即于安國寺供僧慧徹如凈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齋食。
用茶二十五丳藤紙筆墨。
充大德如凈等僉定律疏用。
兼問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國寺三綱。
僉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輒不得入。
違者錄名奏來云。
其時天長寺曇邃。
凈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邃興泚。
本寺寶意神朗智釗超儕。
崇福寺超證。
薦福寺如凈。
青龍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壽寺慧徹圓照。
共奉表謝。
答詔云。
師等道著依經功超自覺。
承雪宮之旨奧。
為火宅之涼飔。
四分律儀三乘扃鍵。
須歸總會永息多門。
一國三公誰執(zhí)其咎。
初機眩曜迷復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資費。
所煩筆削佇見裁成。
所謝知悉。
其日品官楊崇一。
宣敕薦福溫國兩寺三綱與凈土院檢校僧等。
嚴飾道場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轉經禮佛六時行道至來年二月一日散。
其設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誠。
問師等好在。
及解道場。
中官李憲誠宣敕語溫國寺轉念道場四分律臨壇大德等。
釋門三學以心印相傳。
無上菩提以戒法為根本。
道場畢日即宜赴大安國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敕檢校道場大德曇邃飛錫等。
道場定取十日散。
設齋外各賜絹帛。
其十四人律師并令赴安國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眾推如凈慧徹同筆削潤色。
圓照筆受。
正字寶意纂文僉定。
超儕筆受。
其崇睿已下九人證義。
共議篇題云。
敕僉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臨壇大德。
某等奉詔定。
以此為題也。
照為首唱諸公和之。
其間厥義非長若農夫之去草。
其義合理猶海客之采珠。
可謂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屬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畢。
六月望敕圓照。
依國子學大歷新定字樣抄寫進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送祠部進新僉定疏十卷。
仍乞新舊兩疏許以并行從學者所好。
敕宜依。
照務其搜集專彼研尋。
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
集景云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
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傳法高僧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
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僉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續(xù)古今翻譯圖紀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音義二卷。
三教法王存沒年代本記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經大德翰林待詔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釋迦佛法王。
本記一卷。
佛現(xiàn)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覺記一卷。
判方等道場欲受近圓沙彌懺悔滅罪辯瑞相記一卷。
五部律翻譯年代傳授人記一卷。
莊嚴寺佛牙寶塔記三卷。
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傳法三學大德碑記集十五卷。
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卷。
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貞元續(xù)開元釋教錄三卷。
照自序云。
伏以開元十八年歲在庚午沙門智升修撰釋教錄。
洎乎甲戌經六十五年中間三藏翻經藏內并無收管。
恐年代??遠人。
疑偽經又先圣大歷七年許編入。
制文猶在。
時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經而施用焉。
照于律道頗有功多。
肅代二朝尤為杰立。
累朝應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供奉檢校鴻臚少卿。
食封一百戶。
后終于別院。
春秋八十二。
法臘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會歸一見。
庶幾知有定分不橫馳求。
何以諸師卻請雙行。
不其感歟。
通曰。
是此舉也。
則元載所請。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挾力輪摧相部。
獨存于我專利于人。
亦猶紀昌俄遇飛衛(wèi)并其箭術成我材官御大輅而廢其椎輪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竊量諸德微憤不平。
故奏雙行。
同不僉定則何異乎眼頭生目。
匪成三點之伊。
必須聲后知音方驗一夔之足。
因排法礪三本生焉。
舊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東漢季也。
滅一跋扈生四強臣。
初止政出一門。
末云賂歸四貴。
若然者駢拇懸瘤雖多無用。
然則吾善用多矣。
大集經云。
如是諸見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脫。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張。
京兆藍田人。
年十歲。
依西明寺。
景云律師。
尋究經論。
訪問師承。
維摩法華。
因明唯識。
涅槃中觀。
華嚴新經。
代宗大歷十三年。
承詔至齊安國寺定奪。
新舊兩疏是非。
敕令將二本律疏。
定行一家。
時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
自姚秦弘始。
五年壬寅歲。
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諷出梵文。
沙門竺佛筆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戊申。
支法領又從西國將梵本來。
于長安中寺。
重讎校。
殆十四年辛亥。
譯畢。
沙門慧辯等。
筆受成六十二卷。
武德元年戊寅。
有相州日光寺法礪律師制疏。
至九年丙戌。
成十卷。
宗依成寔論。
今稱舊疏。
是也。
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
有西太原寺懷素律師。
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
宗依根本。
一切有部。
大毗婆沙。
俱舍等論。
稱新章疏。
是也。
兩疏傳授。
各壇顓門。
學者如林。
執(zhí)見殊異。
數(shù)興諍論。
圣慈憫念。
務息其源。
使水乳無乖。
時遣內給事李憲誠。
鎮(zhèn)軍大將軍劉崇訓。
宣敕云。
四分律舊疏新疏。
宜令臨壇大德如凈等。
于安國寺律院。
僉定一本流行。
遣中官趙鳳。
敕尚食局。
索一千二百六十人齋。
又敕安國寺三綱僉定律疏。
一切俗僧。
輒不得入。
其時天長寺曇??。
凈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興此。
本寺寶意。
神朗。
彼釗。
超儕。
崇福寺超證。
薦福寺如凈。
青龍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壽寺慧徹。
圓照。
共奉表謝。
俄屬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敕照。
依大歷新定字樣。
杪寫進本。
至十二月。
送祠部新進僉定疏十卷。
仍乞新舊兩疏并行。
敕依照搜集。
專彼研尋。
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
集景云先天開元天寶。
誥制三卷。
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傳法高僧。
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
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僉定律疏。
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續(xù)古今翻譯圖記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音義二卷。
三教法王本記三卷。
利言集二卷。
釋迦佛法王本記一卷。
佛現(xiàn)八相成正覺記一卷。
懺悔罪辯瑞相記一卷。
五部律翻譯傳授記一卷。
莊嚴寺佛牙寶塔記三卷。
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
傳法三學碑記集十五卷。
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卷。
御題章信寺詩。
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續(xù)開元釋教錄三卷。
照自序。
照于律道頗有功多。
肅代二朝。
尤為杰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賈氏。范陽人。唐丞相魏國公耽之裔孫。年十五。即于憫忠寺。禮貞涉為師。而落發(fā)焉。既圓具足。乃南游。咨扣心要。自唐季都汴。天下之人。率以為歸。故律之戾止。士大夫莫不宗仰。因營構夷門山中。以闡所學。詔以紀年。扁其寺曰開寶。命服徽號。榮寵多矣。而律視之蔑如也。乾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召門人垂訓而終。春秋八十一。法臘六十二。太平興國五年三月。遷輿。葬于北部鵔鸃之原。進士賈守廉。銘其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師律。
茫陽人也。
姓賈氏。
大丞相魏國公耽之后。
唐書有傳。
律弱齔端謹不與群童斗伎。
裁十五歲于憫中寺落發(fā)。
禮貞涉為師。
嚴肅垂勖所履不出邊幅之外。
涉默異之曰。
不可屈身下位而抑其名節(jié)乎。
成比丘已可去游方。
律奉訓南逝得其禪要。
回錫故鄉(xiāng)。
時梁世迨大周朝。
其間帝王重臣率皆宗仰。
居于夷門山舊封禪也。
營構乎殿宇圣儀。
豐廚秘藏供僧饒羨。
約勒后生別院翕如罔違彝憲。
朝廷以紫衣徽號用旌厥德。
律視之蔑如也。
一日謂弟子庶幾曰。
吾無愿不報厥齡欲頹。
汝宜知之。
勿俗情而悲悼也。
乾德二祀正月二十三日而終。
春秋八十一法臘六十二。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
改葬于北部浚儀之原。
進士賈守廉為塔銘焉。
論曰。
佛出于世經譯于時。
大要在乎果因。
所推歸乎罪福。
罪也者下三涂之階陛也。
福也者上諸圣之階陛也。
階陛是同上下有異耳。
此命章曰興福者。
乃欲利他焉。
如秤低昂如室明暗。
則知二事必不同時。
又類薰蕕不同器而藏。
堯桀不同國而治也。
凡夫氣分唯說罪多。
圣者品流但聞福厚。
順性故易造。
逆意故難修。
修有多門行有眾路。
大約望檀波羅蜜多令度無極也。
始則人天福行。
施食與漿橋梁義井。
次則輪王行中下品善。
上品十善者則梵天福行也。
一造偷婆。
二補修故寺。
三請佛轉法輪。
次則二乘凈福行。
同三品善止自利功強耳。
次究盡位福行。
乃成二嚴。
莊嚴相。
好從三輪無礙見萬法體空。
獲利殊多盡未來際。
夫如是福之廣矣大矣。
乃知圣者為福則易爾。
何耶。
純凈之故也。
凡夫則反是易薰染之故也。
是以佛亦為穿針之福。
知福不宜厭焉。
目連然燎迦葉蹋泥。
無盡意貢瓔珞寶珠。
沓婆羅分僧臥具。
伊皆大人有作圣者權方。
欲其因罪不厭除福不厭取。
矧以教傳嶺外法布中原年所彌深行持漸薄。
內眾修福就彼持門。
先哲息愆行其懺法矣。
夫修理懺也淡慮觀心。
心無所生生無所住。
當爾之時順違無相則罪滅福生之地也。
若行事懺也心憑勝境。
境引心增。
念念相資綿綿不斷。
禮則五輪投地。
悔則七聚首心。
或期瑞而證知。
乃見罪滅之相也。
昔者齊太宰作凈住法。
梁武帝懺六根門。
澄照略成住法圖。
真觀廣作慈悲懺。
至乎會昌年內。
玄暢大師請修加一萬五千佛名經。
是以兩京禮經則口唱低頭。
檛磬一聲謂之小禮。
自淮以南民間唯禮梁武懺以為佛事。
或數(shù)僧唄??歌贊相高。
謂之禳懺法也。
其有江表行水懺法者。
悔其濫費過度之愆。
此人偽造非真法也。
又有敩古人逐字禮華嚴法華經。
以為禮無漏法藏也。
由此有四眾之徒于字上安南無字下安佛。
誠叨濫也。
有倡言曰。
但務生善唯期滅罪。
何判為非邪。
通曰。
翻譯之后傳行已來。
若天上之恒星。
如人形之定相。
或別占一座便曰客星。
或新起肉隆乃為胼贅者耳。
君不見春秋夏五邪。
鄭杜諸家豈不能添月字乎。
蓋畏圣人之言。
成不刊之典。
不敢加字矣。
夫子曰。
吾猶及史之闕文。
將知佛教還可加減否。
如慧嚴重譯泥洹經加之品目。
忽夢神人怒責聲色頗厲。
曰涅槃尊經何敢輒爾輕加斟酌。
是知興福不如避罪。
斯言允矣。
今則不勤課勵靡事增修。
因搜穎脫之數(shù)員。
責顯盂安之三寶。
就今有作何代無人。
或京兆開乎海池。
或終南建乎蘭若。
鑄大悲之銅像。
造相國之伽藍。
或代病利人。
或護生掘土。
鑄鐘感瑞。
立剎參云。
刻像繁多。
修臺浩博。
披榛平田之梵宇。
脫樣阿育之浮圖。
刊石為經鳩財立藏。
或治病于井絡。
或化人于鄜畤。
如斯人也入殊邦之鄉(xiāng)導。
合二姓之良媒。
日月伏根照洞庭之幽暗。
乾坤玄鑿開混沌之竅端。
所行博哉。
續(xù)運長矣。
公羊子有之曰。
是上之行乎下也。
詩云。
爾之教矣。
民胥效矣。
愿吾徒望上而學之。
令仁祠圣像無墜于地者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1001 【介紹】: 宋僧。
德清人,俗姓高。
幼出家杭州龍興寺,受業(yè)于祥符寺。
精南山律,時稱“律虎”。
兼通六經史書莊老百氏之學。
吳越王錢镠署為兩浙僧統(tǒng)。
隨錢俶入朝,太宗召對于滋福殿,賜號通慧大師。
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
卒謚圓明。
奉詔撰有《宋高僧傳》,另有《物類相感志》、《荀譜》、《內典集》、《外學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屬浙江)人。
后唐明宗天成間,于杭州祥符寺出家。
習《南山律》,時稱為“律虎”。
詩文俊捷,又稱為“文虎”。
任兩浙僧統(tǒng)數(shù)十年,賜號明義宗文。
吳越納土,隨錢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對,改號通惠大師。
不久奉詔撰《宋高僧傳》30卷。
晚年住汴京天壽寺。
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
著有《宋高僧傳》,記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間六百多位僧人事跡。
另著《大宋僧史略》、《筍譜》、《傳載》等書。
《宋高僧詩選》、《吳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輟耕錄》、《吟窗雜錄》等書存詩7首,斷句8,《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宋詩
釋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
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臺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錄通慧大師文集序》)。
通南山律,時人謂之“律虎”。
吳越中,置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宗文。
入宋,改賜通慧大師。
初補左街講經首座、知西京教門事。
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錄。
三年遷左街(《咸淳臨安志》卷七○)。
四年卒,年八十三(《釋氏疑年錄》卷六)。
一說咸平二年卒(《釋氏稽古略》卷四)。
徽宗崇寧四年(一一○五),加謚圓明。
有《內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學集》四十九卷。
《西湖高僧事略》等有傳。
今錄詩八首。
全唐詩補逸
贊寧,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龍興寺,吳越武肅王署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詩二首。(《全唐詩》無贊寧詩)
全宋文·卷四○
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縣(今浙江德清)。
吳越寶正中,舍身杭州靈隱寺為僧,已而入天臺山。
精于南山律,時人謂之「律虎」。
太宗嘗召對,賜號「通慧大師」,命充史館編修。
后住東京天壽寺,知西京教門事,充東京右街僧錄,尋遷左街。
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
謚圓明大師,葬龍井。
所著有《宋高僧傳》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內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等。
見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師文集序》,《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釋氏稽古略》卷四,《十國春秋》卷八九本傳,陳垣《釋氏疑年錄》卷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贊寧。
姓高氏。
其先世渤海人。
天祐中。
師生于吳興郡之德清金鵝別墅。
出家杭之祥符。
習南山律宗。
著述毗尼。
時人謂之律虎。
文學日茂。
聲望日隆。
武肅諸王公族咸慕重之。
署為兩浙僧統(tǒng)。
賜號明義宗文。
興國三年。
太宗聞其名。
詔對滋福殿。
延問彌日。
改賜通慧。
詔修大宋高僧傳三十卷。
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
初補左街講經首座。
知西京教門事。
咸平初加右街僧錄。
師又著內典集一百五十卷。
外學集四十九卷。
內翰王禹偁作文集序。
極其贊美。
及有書稱其文辭。
末云。
所謂時雨降矣。
日月出矣。
灌溉爝火復何為哉。
至道二年示寂。
葬龍井塢。
崇寧四年加謚圓明。
贊曰。
學富道充  名聞邦國  綸巾屢膺  爰寵其職 史館譯場  削浮纂實  曰古曰今  光明罔極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贊寧,姓高氏,德清人。
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棲靈隱,習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時稱“律虎”。
錢武肅王欽其聲望,署為兩浙僧統(tǒng)。
宋太祖徵入京錫,號“通慧”,兼賜紫衣。
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館編修。
寧博物強記,辯語縱橫。
嘗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說,王禹偁深服之。
興國三年,太守聞其名,召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更號“通慧”。
七年敕修《高僧傳》,與新譯經同入藏。
端拱元年,書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傳》,令弟子顯忠拜表進納,有敕嘉許。
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門。
代有奇人,迭恢圣教。
若無纂述,何以顯揚。
繄爾真流,棲心法苑,成茲編集,頗效辛勤。
備觀該總之能,深切嘆嘉之意。
”其所進《高僧傳》已令僧錄司編入大藏。
今賜絹三千匹,至可領也,故茲獎諭,想宜知之。
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
初補左街講經首座,知西京教事。
咸平中加右街僧錄。
年七十,入至道九老會,后二年示寂,塔龍井塢。
所著更有《內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
內翰王禹偁為之序,極其贊許。
寧博聞多識,雖張茂先不能遠過。
徐常侍鉉仕江南日,嘗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飛虹橋,馬輒不進,裂鞍斷轡,箠之流血,掣韁卻立,鉉遺書贊寧。
寧答曰: “下必有海馬骨,水火俱不能毀,惟漚以腐糟,隨毀者是也。
”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獸骨。
上脛可長五尺,膝面下長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積薪焚三日不動,以腐糟漚之,遂爛焉。
徐諤嘗畫牛一輻,晝嚙草欄外,夜則歸臥欄中,持以獻后主煜,煜獻之宋,太宗以示諸臣,無能辨其理。
寧曰:“南倭海水或滅,灘磧微露。
倭人拾方,諸蚌臘中有馀淚,和色著物則晝隱夜見。
沃焦山或風燒飄擊,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則晝見夜隱,此二形殆二物所畫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祖珍,俗姓林,興化(今福建仙游東北)人。嘗詣鼓山謁鑒淳禪師,尋參佛心才禪師于東山。佛心移鼓嶠,請作首座。佛心去,遂嗣位。住福州鼓山別峰寺,又千泉州法石寺。退隱于夾嶺之白水巖而終。為南岳下十五世,上封才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八、《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祖珍。
興化林氏子。
母陳氏。
夢胡僧遺以明珠。
因問僧從何來。
應曰。
余姓黃。
名涅槃。
覺而有娠。
生具奇相。
通身毛長二寸詐。
嘗詣鼓山。
謁鑒淳禪師。
一見而奇之曰。
此金毛獅子。
真法器也。
偶出化僧供。
至黃石。
有朱姓者。
夜夢黃涅槃登門。
遲明乃師至。
朱大喜。
施錢五百緡。
禮而還之。
尋參佛心禪師于東山。
佛心移鼓嶠。
請師作首座。
眾皆驚愕。
相顧曰。
珍獅子。
平日不會開口。
縱胸中有佛法。
如何舉揚。
是夜首座秉拂。
隨機應答。
叩擊不窮。
自是禪譽大播。
佛心去。
遂嗣位焉。
又遷泉之法石。
示眾曰。
尋牛須訪跡。
學道貴無心。
跡在牛還在。
無心道易尋。
豎起拂子曰。
這個是跡。
牛在甚么處。
又云。
若論此事。
如人吃飯。
飽則便休。
若也不飽。
必有思食之心。
若也過飽。
又有傷心之患。
到此如何得恰好去。
良久云。
且歸巖下宿。
同看月明時。
師開示語。
切實警醒。
淺機劣解。
鮮能遘副。
師平生廉省。
竭盡囊底。
造七佛石塔。
于法石三門之外。
畢工之日。
即升堂別眾而去。
隱于夾嶺之白水巖。
巖傍居者皆曰。
昔有道者。
嘗言四十年后。
當有肉身菩薩。
來興此山。
師來適四十年。
相與出力。
一新巖居。
漕使傳自得。
游于禪。
獨加敬于師。
嘗曰。
法石和尚。
今之古佛。
不可不皈依也。
將化說偈曰。
生本無生。
死本無死。
生死二途。
了無彼此。
茶毗。
舍利不可勝數(shù)。
人爭取之。
其馀瘞于法石。
傳銘其塔石。
且序其語錄行之。
明河曰。
唐末有沙門文矩。
一名涅槃。
姓黃。
隱囊山高巖下。
趺坐不食。
行則二虎隨之。
或騎之出入。
出言成讖。
后無不驗。
或云辟支佛應身也。
故其所居曰辟支巖。
巖有小竅。
時透異香。
其異跡甚多。
不可枚舉。
閩人皆能言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芝,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王。為汾陽昭禪師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燈錄》卷二,《宗統(tǒng)編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二、《禪林僧寶傳》卷一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七。今錄詩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六
禪師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也。
少棄家。
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
試法華經得度。
為大僧。
講金剛般若經。
名滿三河。
學者追崇之。
時昭禪師出世汾水。
芝疑之往觀焉。
投誠入室。
特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大愚。
升座揭香合子曰。
明頭來明頭合。
暗頭來暗頭合。
若道得。
天下橫行。
道不得。
且合卻。
僧問。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真實事請師舉。
芝曰。
兩叚不同。
向下文長。
又問。
滿身是眼。
口在什么處。
芝曰。
三跳。
進曰。
不會。
芝曰。
章底詞秋罷。
歌韻向春生。
大眾僧俗中。
皆有奇人。
且如本朝楊大年。
偈曰。
八角磨盤空里走。
金毛師子變作狗。
擬欲藏身北斗中。
應須合掌南辰后。
要會么。
一偈播諸方。
塞斷衲僧口。
又曰。
魯祖見僧來。
便面壁。
南泉曰。
我尋常向師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會取。
尚不得一個半個。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前會得。
打折你腰。
密諫李公守南昌。
請住西山翠巖。
開堂祝圣曰。
睿算增延。
法輪常轉。
且道法輪如何轉。
會么。
須彌頂上笑翻身。
卻來堂中疊足坐。
阿呵呵。
是什么。
飯籮里坐卻受餓。
和泥合水。
且與么過。
上士聞之熙熙。
下士聞之肯可。
思量卻成口過。
要會么。
一六三四二。
直言曲七一。
桃李火中開。
黃昏后日出。
芝譏呵學者。
寡聞得少為足。
曰。
汾陽有十智同真法門。
鍛佛祖鉗錘。
今時禪者。
姿質不妙。
莫有成器者。
僧問。
如何是十智同真。
芝曰。
先師言。
夫說法者。
須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緇素不分。
不能與人為眼目。
決斷是非。
如鳥飛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斷弦。
弦斷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飛。
弦壯翼牢。
空的俱徹。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如今一切點出。
一同一質。
二同大事。
三總同參。
四同真智(或云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殺。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先師又曰。
與什么人同得入。
與誰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殺。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個同具足。
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志(或作智)。
孰能總同參。
那個同大事。
何物同一質。
有點得出底么。
點得出者。
不吝慈悲。
點不出者。
未有參學眼在。
切須辯取。
要識是非。
面目見在。
芝曰。
先師曰。
要識是非。
面目見在。
也大省力。
后生晚學。
刺頭向言句里。
貪著義味。
如驢舐尿處。
棒打不回。
蓋為不廣求知識。
遍歷門風。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點頭咽唾。
道已了辦。
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處在。
先師有十五家宗風歌。
號曰廣智。
其詞曰。
大道不說有高低。
真空那肯涉離微。
大海吞流同增減。
妙峰高聳總擎持。
萬派千溪皆渤澥。
七金五岳盡須彌。
玉毫金色傳燈后。
二三四七普聞知。
信衣息。
廣開機。
諸方老宿任施為。
識心是本從頭說。
迷心逐物卻生疑。
芝曰。
此敘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
解道前綱出后機。
旨趣分明明似鏡。
盲無慧目不能窺。
明眼士。
見精微。
不言勝負墜愚癡。
物物會同流智水。
門風逐便示宗枝。
即心佛。
非心佛。
歷世明明無別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猶是機權出。
芝曰。
此敘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設隨根巧回互。
不觸當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無佛祖。
芝曰。
此敘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圓無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賢豪明漸次。
芝曰。
此敘石霜宗派也。
有時敲。
有時唱。
隨根問答談諦當。
應接何曾失禮儀。
淺解之流卻生謗。
或雙明。
或單說。
只要當鋒利禪悅。
開權不為斗聰明。
舒光只要辯賢哲。
有圓相。
有默論。
千里持來目視瞬。
萬般巧妙一圓空。
爍迦羅眼通的信。
芝曰。
此敘溈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萬象森羅實不共。
青山不礙白云飛。
隱隱當臺透金鳳。
芝曰。
此敘石頭藥山宗派也。
象骨鏡。
地藏月。
玄沙崇壽照無闕。
因公致問指歸源。
旨趣來人明皎潔。
芝曰。
此敘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稱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長擊發(fā)。
句里明人事最精。
好手還同楔出楔。
或抬薦。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開口。
不識先人出大悲。
管燭之徒照街走。
芝曰。
此敘云門宗派也。
德山棒。
臨濟喝。
獨出乾坤解橫抺。
從頭誰管亂區(qū)分。
多口阿師不能說。
臨機縱。
臨機奪。
迅速機鋒如電掣。
乾坤只在掌中持。
竹木精靈腦劈裂。
或賓主。
或料揀。
大展禪宗辯正眼。
三玄三要用當機。
四句百非一齊鏟。
勸同袍。
莫強會。
少俊依前或窒礙。
不知宗脈莫漫汗。
永劫長沈生死海。
難逢難遇又難聞。
猛烈身心快通泰。
芝曰。
此敘德山臨濟宗派也。
慈明有善侍者。
號稱明眼悅。
聞芝之風。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芝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芝俯取履。
善輒踏倒。
芝起面壁。
以手點津。
連畫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芝旋轉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與么為人。
瞎卻一城人眼在。
又有僧。
稱講金剛經。
問曰。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如何。
時有狗臥繩床前。
芝趯之。
狗起去。
問僧解么。
僧曰不解。
芝曰。
若解即成法相。
作偈曰。
沙里無油事可哀。
翠巖嚼飯喂嬰孩。
一朝好惡知端的。
始覺從前滿面灰。
嘉祐之初示寂。
塔于西山。
贊曰。
大愚翠巖皆余故園。
少時往來兩山之間。
有老衲大父友也。
言芝無恙時事曰。
眾未嘗登三十輩。
屋老常以木拄將傾處。
過者疑將壓焉。
芝提笠日走。
城郭村落。
寺如傳舍。
粥飯亦有不繼時。
追繹其高韻。
作偈曰。
廬山殿閣如生成。
食堂處處禪床折。
我此三門如冷灰。
盡日長廊卷風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禪師。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棄家。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得度。為大僧。講金剛般若。名滿三河。時汾陽禪望大振。竊疑之往觀焉。同參者。慈明瑯琊等數(shù)人。服誠陽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嘗舉汾陽十智同真話曰。先師云要識是非面目現(xiàn)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學刺頭。向言句里。貪著義味。如驢舐尿處。棒打不回。蓋為不廣求知識。遍歷門風。多是得一言半句。便點頭咽唾。道已了辦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處在。上堂大眾集定乃曰?,F(xiàn)成公案也。是打揲不辦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號稱明眼。聞師之風。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師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師俯取履。善輒踏倒。師起面壁。以手點津。連畫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師旋轉以履打。至法堂。善曰。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會中有僧。日誦金剛經一百遍。師令侍者喚至。問曰。聞汝日誦金剛經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師曰。汝曾究經意否。汝但日誦一遍。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遂以白師。師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無語。師便打出。作偈曰。砂里無油事可哀。翠巖嚼飯喂嬰孩。一朝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灰。稱者謂。師作偈絕精峭。此蓋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悅公。師之真子。別有傳。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七
禪師名贊元。字萬宗。婺州義烏人。雙林傅大士之遠孫也。三歲出家。七歲為大僧。性重遲。閑靖寡言。視之如鄙樸人。然于傳記。無所不窺。吐為詞語。多絕塵之韻。特罕作耳。年十五游方。至石霜。謁慈明禪師。助舂破薪。泯泯混十年。慈明移南岳。又與俱。及歿葬骨石于石霜。植種八年乃去。兄事蔣山心禪師。心歿。以元繼其席。舒王初丁太夫人憂。讀經山中。與元游如昆弟。問祖師意旨。元不答。王益扣之。元曰。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質一。更一兩生來??旨兪?。王曰。愿聞其說。元曰。公受氣剛大。世緣深。以剛大氣。遭深世緣。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濟之志。用舍不能必。則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經世之志。何時能一念萬年哉。又多怒。而學問尚理。于道為所知愚。此其三也。特視名利如脫發(fā)。甘澹泊如頭陀。此為近道。且當以教乘滋茂之??梢病M踉侔菔芙?。自熙寧之初。王入對。遂大用至真拜。貴震天下。無月無耗。元未嘗發(fā)視??蛠頍o貴賤。寒溫外無別語。即斂目如入定??图慈?。嘗饌僧。俄報火廚庫。且及潮音堂。眾吐飯蒼黃。蟻窘蜂鬧。而元啜啖自若。高視屋梁。食畢無所問。又嘗出郭。有狂人入寺。手刃一僧。即自殺尸相枕。左右走報。交武于道。自白下門。群從而歸。元過尸處。未嘗視。登寢堂危坐。職事者側立。冀元有以處之。而斂目如平日。于是稍稍隱去。卒不問。王弟平甫。豪縱于人物。慎許可。見元即悚然加敬。問佛法大意。元復有難色。平甫固請為說。元曰。佛祖無所異于人。所以異者。能自護心念耳。岑樓之木。必有本。本于毫末。滔天之水。必有原。原于濫觴。清凈心中。無故動念。危乎岌哉。甚于岑樓。浩然橫肆。甚于滔天。其可動耶。佛祖更相付授。必丁寧之曰。善自護持。平甫曰。佛法止于此乎。元曰。至美不華。至言不煩。夫華與煩。去道遠甚。而流俗以之。申公論治世之法。猶謂為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如何耳。況出世間法乎。元豐之初。王罷政府。舟至石頭。夜造山拜墳。士大夫車騎。填山谷。王入寺。已二鼓。元出迎。一揖而退。王坐東偏。從官賓客滿坐。王環(huán)視。問元所在。侍者對曰。已寢久矣。王笑之王。結屋定林。往來山中。又十年。稍覺煩動。即造元相向。默坐終日而去。有詩贈之。其略曰。不與物違真道廣。每隨緣起自禪深。舌根已凈誰能壞。足跡如空我得尋。人以為實錄。元祐之初。曰吾欲還東吳。促辦嚴俄化。王哭之慟。塔于蔣陵之東。平甫狀其行碑山中。 贊曰。舒王嘗手題其像曰。賢哉人也。行厲而容寂。知言而能默。譽榮弗喜。辱毀弗戚。弗矜弗克。人自稱德。有緇有白。來自南北。弗順弗逆。弗抗弗抑。弗觀汝華。唯食己實。孰其嗣之。我有遺則。予讀此詞。知其為本色住山人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贊元,字普宗,一字覺海,姓傅氏,義烏人也。
為雙林傅大士之裔,三歲出家,七歲為大僧,受具足。
年十五,游遠方,造石霜,見慈明圓,乃曰:“好好著槽廠去。
”贊元作驢鳴,明曰:“真法器也。
”請為侍者。
二十年后,闡法蘇臺天筆龍華白云,兄事蔣山心公。
心沒,江寧府帥請居寶公道場,提振宗要,諸方推服。
丞相王安石重其德望,奏賜章服。
安石致仕,結廬定林山中,與之蕭散林下,清談終日。
元祐元年九月示寂,安石痛哭,為造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69—1250 【介紹】: 宋僧。武信人,俗姓荀,號癡絕。應進士舉不第,遂入梓州妙應院落發(fā)。后游吳楚,參曹源道生于妙果。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寧,次遷蔣山雪峰。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詔補靈隱。時京兆尹建法華寺,特奏請為開山第一代。理宗又命主杭州雙徑。臨終,上堂說法,辭眾入方丈,至夜分與眾論道,蛻然而逝。
全宋詩
釋道沖(一一六九~一二五○),號癡絕,俗姓荀,武信長江(今四川遂寧西北)人。科舉失意,受釋氏學,于梓州妙音院落發(fā)。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出峽,謁松源岳,聞密庵之道。于云居曹源生處出世,遍歷諸老宿逾二十年。凈慈肯堂充、華藏遁庵演一見以為法器,知密庵之傳必由其復興。其后潛庵光、一翁如、癡鈍穎、掩室開、浙翁琰皆與分座。寧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由徑山入住嘉興報恩光孝寺。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移住建康府蔣山太平興國寺。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雪峰崇圣寺。三年,住慶元府天童景德寺,兼領育王。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移住臨安府景德靈隱寺。九年,至平江府覺城山法華寺開山。同年十月,住臨安府徑山興圣萬壽寺。十年卒,年八十二。有《癡絕和尚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事見《語錄》及所附趙若琚撰《行狀》?!〉罌_詩,以輯自《語錄》和他書的偈頌及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道沖(一一六九——一二五○),號癡絕,遂寧府長江(今四川蓬溪西南)人,荀氏子。舉進士不中,出家于梓州妙應院。紹熙中出峽,師曹源道生,歷諸老之門。住光孝、蔣山、鼓山、太白、育王,移靈隱,尋住法華、雙徑諸寺。名重海內外,士大夫多樂從之游。淳祐十年卒,年八十二。其徒集有《癡絕道沖禪師語錄》二卷傳世。見自撰《龕銘》,趙若琚《行狀》(《道沖癡絕禪師語錄》附),《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道沖字癡絕。武信長江荀氏子也。首參杭之妙果曹源生和尚大悟玄旨。出世嘉禾之天寧。次遷蔣山雪峰。無何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詔補靈隱。時京兆尹建法華寺。特奏請師為開山第一代。允之未赴。宋理宗降敕命主杭洲雙徑。師謂眾曰。不赴法華則不信。違徑山之命則不恭。既失恭與信。何以為后學法。遂慵然就法華開堂。月馀即銜旨登徑山。于是一眾響合歡聲若雷。臨入滅乃手書記敘得法之由。上堂說法辭眾。入方丈囑后事。至夜分正坐與眾論道移時蛻然而逝。當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一。荼毗舍利瑩然。弟子分塔二處。一于本山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玉山庵。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沖。
自號癡絕。
武信長江荀氏子。
母郭氏。
嘗夢經山木瓜樹下。
其實累累。
取而食之。
占者謂。
當產奇士。
已而師生。
豐上短下。
資稟過人。
長應進士舉不利。
受釋氏舉于梓州妙應院。
落發(fā)游成都。
習經論有聲。
紹熙壬子。
出峽回旋荊楚間。
時松源倡道于饒之薦福。
徑造其廬。
適歲饑不受。
會曹源生公。
以云居首座。
出世妙果。
許師入室。
俾侍香。
老拳痛棒不少貸。
至是平生知見。
絕無影響。
然終以未見松源為闕然。
及松源遷靈隱。
師曰。
尚馀窮相一雙手。
要向諸方癢處爬。
至杭。
松源門庭高峻。
八閱月不得入。
每囁嚅欲自言。
屢呵斥不容近。
一日有告之松源者。
松源曰。
我已八宇打開。
自是他當面蹉過。
師聞此語。
口耳俱喪。
始知侍曹源時。
嘻戲怒罵。
無非善呵方便。
既而曹源順寂。
遍歷諸老之門。
踰二十年。
出世秀州之光孝。
金陵之蔣山。
福州之鼓山雪峰。
嘉熙戊戌。
有旨住太白名山。
兩育王住持未得人。
因師之至。
又強之兼領。
師往來兩山間。
四方學者。
從之如歸。
教聞京師。
詔下移靈隱。
追念密庵松源舊游。
方思所以振起祖風。
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
難以口舌爭。
遽動歸老故山之志。
伐鼓亟去。
雖京兆尹節(jié)齋趙公。
致書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師。
虛齋趙公以蔣山起之。
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
育王散席。
諸大老落落如晨星。
惟師為叢林尊宿。
眾舉于朝。
日夜俟師之出。
亦固辭乃已。
又有欲挽之為法華開山。
懇祈再三不得請。
而敕牒住徑山之命繼至。
師謂先諾固不可違君命。
豈應引避。
乃以九月至法華。
踰月登雙徑。
人神響應。
歡聲如雷。
師說法。
簡直明爽。
不落窠臼。
嘗云。
盡乾坤大地。
無絲毫許大。
汝諸人。
橫擔拄杖。
繞四天下。
行腳道。
我無處不到。
無事不知。
且道。
西天那爛陀寺戒賢論師。
今日說甚么法。
又云。
有一人一念頓證。
墮在佛數(shù)。
有一人累劫闡提。
不愿成佛。
且道。
那個合受人天供養(yǎng)。
良久云。
蝶穿芳徑雙眉濕。
蜂掠殘花兩股肥。
詞旨高詣之如此。
俄染疾。
自冬涉春。
形體雖羸。
升堂提唱。
精明如平時。
忽手書龕記。
并遺書十數(shù)封。
且曰。
無準忌在十八。
吾以十五即行。
不得辦香修供矣。
侍僧駭其言。
亟以遺偈請。
師笑曰。
末后一句。
無可商量。
只要個人直下承當。
寂然移頃而逝。
壽八十二。
師能誠無偽。
表里如一。
待人恕而立己嚴。
應世圓而領眾肅。
住山三十年。
所至以激揚宗風為己任。
以道法未得其傳為己憂。
平居簡淡沉嘿。
若不能言。
及坐籌室。
勘驗衲子。
機鋒一觸。
猶雷奔電掣。
海立江翻。
皆茫然莫知湊泊。
誓不輕以詞色假人重誤來學。
晚年無他好。
多留意字法。
于小楷最得三昧。
往往端嚴凝重類其人。
僧俗歸敬。
求法語偈贊無虛日。
雖祁寒盛暑。
揮染不倦。
士大夫多樂從之游。
而尤為名公鉅卿所推重。
以至教名宣傳海外。
有具書禮。
犯鯨波而來問法者。
其道德有以服人。
一至于此。
方在天童育王時。
被旨開堂靈隱。
束擔將戒行。
而鄰峰疾之者。
教言欲嗾群不逞。
梗于中道。
左右聞之奉以告。
師曰。
吾平日以誠實接人。
將何以加我。
略不為之動。
彼亦終于無所施而止。
雙徑。
冷泉。
太白。
雪峰。
為海內甲剎。
萌欲速之念者。
挾奧援矜。
智巧歷階而上。
力可以通神。
師則不然。
短褐布衣終其身。
不為勢利所動。
故其進。
不由介紹。
其退。
心常泰然。
真法門之梁棟。
后學之標準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禪師名道沖。字癡絕。出武信荀氏。少為書生。精通六藝。有聲。然數(shù)困棘圍。沖自解曰。無憂也。非當成我出塵之志乎。竟剃落于梓州妙音院。具戒。出蜀放浪。于吳楚間。藐諸宗匠。而不愿見也。當此之時。曹源生禪師唱密庵之道于妙果。沖幾擬進謁。復中止。流連講肆。惟見禪者接足往來妙果。且頌妙果之機用。沖心計生公。若無長處。何得人心若是耶。乃奮起往見。與生酬對數(shù)語。深畏之。求侍左右。不去者一年。生公宗乘玄旨。沖俱領會。但于拳棒交馳。似有所滯。且屢呈伎倆。生屢拂之。沖恨辭去曰。尚馀一雙窮相手。要向諸方癢處爬竟去。歷諸保社。信宿即行。又見靈隱岳。岳又不諾。沖又擬去。乍遇故友挽之。住經八馀月?;蚋嬖涝?。沖君才華非易得也。不以方便接之。其失士乎。岳曰。我已八字打開。渠當面錯過。卻怪阿誰。沖聞之??诙銌?。徹見生公妙用。乃北面妙果。而拜之曰。幾負吾師。幾負吾師。住后嗣法曹源。生初江湖衲子觀望不歸。及其開堂。接納星飛電捲。老師宿德稱善。于是眾歸如云。上堂。有僧問。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如何是過去。心曰。放待冷來看。如何是現(xiàn)在。心曰。你問我答如何是未來。心曰。后次上堂向你道。如何是過去差別智。沖以拂子擊禪床左。如何是現(xiàn)在差別智。沖擊禪床右。如何是未來差別智。沖向中間一點。僧乃禮拜曰。心佛眾生無向背。十方剎海一毫收。沖曰。過去心不可得?,F(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既不可得。喚甚么作差別智。若人見得徹去。三世諸佛無一時。不在諸人頂??上。轉大法輪。更來者里挨肩。并足討甚么碗。以拄杖一時趕散。沖初住嘉禾光孝。次遷蔣山。蔣山瀕江。多惡歲。艱于行乞。一眾有菜色。沖振起謂之曰。我佛祖門風處違常順。且饑寒凍餒。獨非佛事乎。況法喜之食。食無窮也。即自攜布袋。日走街坊。不以風雨自間。每回必命鼓集眾。提持不倦。如此一十三載。如一日。叢林不窘。有詔移居天童。會育王又虛其席。以為沖善荷大眾。請沖攝理之。乃小參曰。天童用底來。育王用不著。育王用底來。天童用不著。用不著處。用有馀一箭。雙雕隨手落。晚遷徑山。一日上堂曰。世尊生平用盡伎倆。及其摩胸。告眾。求生不得生。求死不得死。山僧則不然。要行便行。要去便去。八臂那吒攔不住。移時坐寂焉。沖善書。暮年尤好之。然所書者。皆先覺古德警策偈頌。無雜言也。有學士求書。欲沖自撰詩文。沖諾。即命引紙。乃大書摩訶般若波羅蜜七字。學士笑曰。仍是舊底。沖以手婆娑曰。我不敢輕慢你等。你等皆當作佛。 贊曰。田單持不二心以守節(jié)。即墨不逾年。下七十馀城。還之于齊??芍^壯矣。沖公以妙年持不二心入道。蹶然紹生公一脈。于將絕未絕之際。且處違常順奠。蔣山一眾。于風雨飄搖中。俾曹源生公之道。復振于時。不亦偉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道沖,字癡絕,武信荀氏子也。首參杭之妙果曹源生,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寧,次遷蔣山雪蜂,無何,移住四明天童三年,詔補靈隱。時京兆尹建法華寺,特奏請沖開山,允之未赴。宋理宗降敕,命主杭州雙徑,沖謂眾曰:“不赴法華則不信,違徑山之命則不恭,既失恭與信,何以為后學法!”遂先就法華,開堂月馀,即銜旨登徑山,于是一眾響合,歡聲若雷。當住靈隱時,朝命改靈隱菜圃為閻妃香火院,沖不肯署文字,后命養(yǎng)老虎邱。臨入滅,乃手書記敘得法之由。上堂說法辭眾,入方丈囑后事,至夜分,正坐與眾論道,移時蛻然而逝,時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一,荼毗舍利瑩然。弟子分塔二處,一于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玉山庵。沖嘗游鼓山,題詩大頂峰,詩曰:“野徑斜連石澗傍,草根呢呢語寒螀。郊原經雨多秋意,庭院無人自夕陽。風捲暮云歸碧嶂,葉隨野水入寒塘。數(shù)家籬落楓林外,枳殼垂青菊綻黃?!弊R云:“淳祐辛酉立秋后三日?!笨逃谑?/blockquote>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超越,字止安,姓王氏,大興人也。
夙抱清懷,雅欲離俗。
年逾三十,始越塵囂。
勝福寺海云為之祝發(fā),受圓具于戒臺寺道光。
動靜尊嚴,德行堅定,日有恒課,不牽外緣,入夜焚香,趺坐靜修,自攝其心。
康熙三十三年,寺毀于火,賜帑重修,將建棟時,有一木初擬置左,眾欲右之,舁不能升。
超祝之曰:“我右汝也不?
”數(shù)人舁之以去。
住持照福見其誠感木石,知有自來。
嘗于圣祖游幸時,從容奏對,稱超品度,比之仙露明珠,帝亦為之嘉賞。
己卯,照福寂。
后奉命繼席。
明年與諸山長老赴暢春園,將覲天顏,適虎圈有虎怒唬,威勢獰獰,眾莫敢近。
超突前曰:“汝由性?,故墮虎身,今猶不改,性必終迷,汝伏,吾為汝說三皈可得解脫耳。
”虎遂馴服,說畢,帖然曳尾而去。
生平奇跡,此類甚多,恐涉怪誕,不以語人。
寂于康熙四十一年八月三日,春秋六十有一,僧臘二十七,塔于寺左。
超精行戒律,日益嚴密,有“北方律虎”之目。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通明,字眼聞,姓李氏,滁州人也。
生有異性,方在襁褓,偶哺肉羹,即便吐棄,更以蔬食,接受如常,家人怪之。
年甫弱冠,泊然自處,有志離塵。
康熙庚申,從牛首山宏覺寺以忠祝落,湛心內典,力求徹悟,遂登華山稟戒于定庵。
彌復精勤,始受律義,隨乞便講,辨析文理,折衷指歸,勤勤苦學,多歷年所。
一日讀《云棲法匯》至“凡心未盡,圣果未圓”處,即痛念生死,更自磨礪,行般舟行。
三易寒暑,其志不墜。
定庵嘉其誠懇,閎斯愿力,命主慈應法席,明稟祜居醇,含章縱哲,篋蛇能剪,心猿久制,譬圓珠之朗潔,若春云之靄和,是以風徽遠鬯,緇素歸心,愛畏兼深,尊為律虎
寂于康熙五十九年,壽六十,臘三十有九,塔于慈應山前。
釋古念 朝代:清末民國初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六
釋古念,字清一,晚號幻影,姓舒氏,鐘祥人。
始自髫齔,即存遠度。
家貧無養(yǎng),傭作取給。
年才逾冠,父母俱逝,感斯慘毒,深悟業(yè)系,遂投邑中文昌閣出家。
所居僻左,師友乏絕。
嘗得古德語錄數(shù)篇,潛尋幽旨,不營俗務。
復隨方行腳,止于天目,寺主廣福一見,斷為偉器,遂留參究,多所策發(fā),既而福問如何是西來意。
念沈吟久之,福因謂曰:“汝盍反詰,當代汝答。
”念從容作禮曰:“道在己躬,豈容旁貸?
”福喜曰:“能如是,真法王子也。
顧佛旨高堅邃遠,非一蹴能躋,汝勉旃。
”退歸禪室,凝心棲慮,行止若癡,累旬兼月,未有所得。
一日宴坐,聞香版聲,偶爾感悟,執(zhí)慮頓殞,五官百骸如土委地,從是一念不生,前后際斷,乃起求證,遂獲印可。
然猶遍習禪觀,精進不懈。
三衣一缽,游憩勝境,金山、九華皆所棲止,東南禪侶具知念矣。
光緒二十年,仰臺山靈跡,杖錫孤征,不遠千里陟秘魔崖,愛其幽隱,依林結宇,殆將終焉。
歲值大旱,群請禱雨,念曰:“吾守此庵,祗知念佛,復何神異,重勞祈請。
”乃持珠端坐,須臾雨至,四野沾足,人多德之。
居臺六年,來游京國,始至龍泉,博覽經論。
會聯(lián)軍入京,兩宮西狩,夷酋驕橫,勝地名藍,多遭蹂躪,惟念所在,戎馬絕蹤。
靈感既昭,光耀斯發(fā)。
問道之眾,室無所容。
有內監(jiān)聆其譽問,奉金三百,郤而不納。
其他檀施亦多屏謝。
故身無長物,居止之地,惟置一榻,敗絮單衾,而風范凝然。
雖公卿造訪,言詞峻潔,略無假借。
非僻之流,賭其神宇,莫不改容。
晚居西城廣濟寺,道聞日高,遠近歸依,千有馀眾。
乃就所居研講經論,遍應眾心,隨所叩問,百軌千涂,片語洞然,竇開障抉。
一時文彥,多舍其夙業(yè),愿聞真啼,相從不去。
丙辰十月,方設水陸道場,猶登座說法。
七日會散,正容端坐,專待眾別,時環(huán)而侍者,百有馀人。
啟目周視,庵然坦化。
壽七十四,僧臘五十,塔于大陽山。
初閩中有鼓山耀靈禪師者,遠來五臺,立談之間便如夙契,別時以破衲相贈,御之經年,初未留意,偶于裂縫中露一紙牃,展視則曹洞世系,應相傳授。
蓋耀靈默識,密付有深心焉。
念亦感動,以福本臨濟嗣法在前,遂兼承兩宗。
斯亦禪林逸聞,未忍放失者也。
著有《宗鏡捷要》四卷,長沙方表為之傳。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