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杜如晦

相關(guān)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作慧光。北齊僧。長盧人,俗姓楊。少有神慧,年十三從佛陀禪師出家,人號圣沙彌。精律部、《地論》,通南北方言。參與譯場,溝通譯主菩提流支、勒那等三家分歧,完成譯業(yè)。為《地論》師南道派開創(chuàng)者,又為四分律宗開山祖。東魏時任國僧都。北齊時,遷鄴都,任國統(tǒng)。年七十卒于鄴城大覺寺。有《十地經(jīng)論疏》、《四分律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生定州長廬楊氏。年十三。隨父入洛。以四月八日。從佛陀禪師。受三歸戒。陀強其父留之曰。此兒目光外射。必可教。因令誦習。光執(zhí)卷攬文。若宿授。是歲夏末即為薙落。遽復演說所習辭理華贍。時輩號之圣沙彌。所獲利養(yǎng)。則盡以施人。陀壹聽之而弗詰。已而還鄉(xiāng)里。登具陀使先學律曰。律為慧基經(jīng)論所由入也。茍以經(jīng)論先之。必將慢律。是障道之源已。自是因循多學律部。先有道覆律師者。創(chuàng)開四分制疏。惟科提舉宏綱。未之聞也光既登具之四夏。講僧祇聽者云合。然后究經(jīng)論于辨公。攻字音于洛邑。著述以代憶持。而業(yè)弘矣。他日陀見其所作之文。召而告之曰。吾以果向期子今子區(qū)區(qū)。方事世諦語言。僅足為高明法師耳。對之流涕。會陀任少林寺主職勒那翻譯事。光時獲廁其席。久之詔充國僧都。屬歲大旱。禱雨嵩岳。沾洽。被詔入鄴都。以綏緝功。轉(zhuǎn)國統(tǒng)。爾朱世隆舉兵北討乏軍興。稅僧尼以充之。督責嚴酷。諫者斬。光直前詆世隆曰。若行此??址菄抑?。遂寢一時名賢。如高傲曹高隆之令孤子儒等。皆禮敬焉。馮袞冀士也。淹貫經(jīng)史。以州貢。觀光京師。自以未知釋宗。欲候光適值光講。乃坐聽大愜服。因求隸門下。不肯去。后于光門下。大著功行。號馮居士。光一日乘車。將坐曹。才出門。梁木忽裂。坐而署事。塊墜于前。察之亦莫知所從來也。由是臥疾。迨四旬而化于鄴之大覺寺。壽七十。光平生于華嚴涅槃維摩十地地持等。則疏其奧旨。于勝鬘遺教溫室仁王般若等。則注釋其義又重疏四分律百二十紙。刪定羯磨戒本。撰玄宗論。大乘義。律義章。仁王七誡。僧制十八條。弟子道云道暉等。云撰律疏九卷。暉略為七卷。故諺以為云公頭。暉公尾。洪理中間著所以。并存亡不可考。光之終也。見天宮來下。乃曰。吾愿生安養(yǎng)。生天豈吾愿哉。天宮遂隱。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釋慧光。
姓楊氏。
定州盧人也。
年十三隨父入洛。
四月八日往佛陀禪師所從受三歸。
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焰。
深惟必有奇操也。
苦邀留之且令誦經(jīng)。
光執(zhí)卷覽文曾若昔習。
旁通博義窮諸幽理。
兼以劇談譎詭態(tài)新奇。
變動物情時談逸口。
至夏末度而出家。
所習經(jīng)誥便為人說。
辭既清靡理亦高華。
時人號之圣沙彌也。
因獲利養(yǎng)受而還施。
師為掌之尋用復盡。
佛陀曰。
此誠大士之行也。
便縱而不禁。
咨請教誡敬而異之。
然其雅量弘方不拘小節(jié)。
贊毀得失聲色不渝。
眾益器之。
而美其遠度。
陀曰。
此沙彌非常人也。
若受大戒宜先聽律。
律是慧基。
非智不奉。
若初依經(jīng)論必輕戒網(wǎng)。
邪見滅法障道之元。
由是因循多授律檢。
先是四分未廣宣通。
有道覆律師。
創(chuàng)開此部。
制疏六卷。
但是科文。
至于提舉宏宗。
無聞于世。
故光之所學惟據(jù)口傳。
及年登冠肇。
學行略周。
嘗聞言不通華發(fā)戒便阻。
乃往本鄉(xiāng)進受具足。
博聽律部隨文奉行。
四夏將登講僧祇律。
初以唱高和寡。
詞理精玄漸染津流。
未遂聽徒云合。
光知學功之所致也。
義須廣周群部。
乃從辯公參學經(jīng)論。
聽說之美聲飏趙都。
后入洛京搜揚新異。
南北音字通貫幽微。
悉為心計之勞。
事須文記。
乃方事紙筆綴述所聞。
兼以意量。
參互銷釋。
陀以他日密睹文言。
乃呼而告曰。
吾之度子。
望傳果向于心耳。
何乃區(qū)區(qū)方事世語乎。
今觀神器已成。
可為高明法師矣。
道務(wù)非子分也。
如何自累。
因而流涕。
會佛陀任少林寺主。
勒那初譯十地。
至后合翻。
事在別傳。
光時預沾其席。
以素習方言通其兩諍。
取舍由悟綱領(lǐng)存焉。
自此地論流傳命章開釋。
四分一部草創(chuàng)基茲。
其華嚴涅槃維摩十地地持等。
并疏其奧旨而弘演導。
然文存風骨頗略章句故千載仰其清規(guī)。
眾師奉為宗轄矣。
司徒高傲曹仆射高隆之。
及朝臣司馬令狐子儒等。
齊代名賢重之如圣。
嘗遇亢旱。
眾以聞光。
乃就嵩岳池邊燒香請雨。
尋即流霔原隰。
民皆利之。
又爾朱氏舉兵北伐。
徵稅僧尼用充軍實。
先立嚴刑。
敢諫者斬。
時光任僧官。
顧五眾屯塞。
以命直往語世隆曰。
若當行此稅。
國事不存。
言既克明事亦遂免。
其感致幽顯為若此也。
初在京洛任國僧都。
后召入鄴綏緝有功。
轉(zhuǎn)為國統(tǒng)。
將終前日。
乘車向曹。
行出寺門。
屋脊自裂即坐判事。
塊落筆前尋視無從。
知及終相。
因斯乖悆。
四旬有馀。
奄化于鄴城大覺寺。
春秋七十矣。
光常愿生佛境。
而不定方隅。
及氣將欲絕。
大見天宮來下。
遂乃投誠安養(yǎng)。
溘從斯卒。
自光立志貞靜堅存戒業(yè)。
動止安詳衣裳附帖。
晝夜存道。
財無盈尺之貯。
滌除便穢。
誓以報盡為期。
偏重行宗四儀無妄。
其法潔己獨立。
七眾深崇其操。
自正道東指。
弘匠于世。
則以道安為言初。
緇素革風廣位聲教。
則慧光抑其次矣。
凡所撰勝鬘遺教溫室仁王般若等。
皆有注釋。
又再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紙。
后代引之為義節(jié)。
并羯磨戒本咸加刪定。
被于法侶今咸誦之。
又著玄宗論大乘義律義章仁王七誡及僧制十八條。
并文旨清肅見重時世。
學士道云。
早依師稟。
奉光遺令專弘律部。
造疏九卷為眾所先。
成匠極多流衍彌遠。
加以威容嚴肅動止有儀。
談吐慈和言行相檢。
又光門人道暉者。
連衡云席。
情智傲岸不守方隅。
略云所制以為七卷。
間以意會。
揵度推焉。
故諺云。
云公頭。
暉公尾。
洪理中間著。
所以是也。
并存亡有緒嘉績莫尋。
可為悲哉。
時光諸學士翹穎如林。
眾所推仰者十人。
揀選行解入室惟九。
有儒生憑袞。
光乃將入數(shù)中。
袞本冀人。
通解經(jīng)史。
被貢入臺用擬觀國。
私自惟曰。
玄素兩教頗曾懷抱。
至于釋宗生未信重。
試往候光欲論名理。
正值上講因而就聽。
矚其威容聆其清辯。
文句所指遣滯為先。
即坐盡虔傷聞其晚。
頓足稽顙畢命歸依。
然攻擊病源。
深明要害。
我為有本。
偏所長驅(qū)。
每有名勝道俗。
來資法藥。
袞隨病立治。
信者銜泣。
故其言曰。
諸行者不得信此。
無明昏心覓長覓短。
聽經(jīng)學問嚴飾我心。
須識詐賊覓他道惡。
不求其長則吾我漸歇。
特須分疏勿迷自他。
我過常起熾然法界。
他道少過便即瞋也。
常須看心自臣多過。
若思量者雖在世間。
無有滋味終無歡心。
以未喪我何由有樂。
此心將我上至非想。
還下地獄。
常誘誑我。
如怨家。
如愛奴。
豈可學問長養(yǎng)賊心。
巧作細作。
使覓名利造疽妒也。
故經(jīng)云。
當為心師不師于心。
八歲能誦百歲不行。
不救急也。
時有私寫其言者。
世號捧心論焉。
亦有懷本于胸逢境終忘者。
無勤勵故耳。
袞在光門低頭斂氣。
常供廚隸日營飯粥。
奉僧既了。
蕩滌凝淀溫煮自資。
微有香美便留后供。
夜宿灶前取蒿一束。
半以藉背半以坐之。
明相才動粥便以熟。
無問陰晴此事常爾。
午后擔食送彼獄囚。
往還所經(jīng)識者開路。
或至綢人廣眾。
率先供給。
若水若火若掃若帚。
隨其要務(wù)莫不預焉。
口隨說法初不告倦。
遂卒光門。
高構(gòu)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0—611 【介紹】: 隋北海人,字孝基。
性滑稽多智,辯給過人。
好讀書,工吏事。
歷官吏部侍郎,所舉如杜如晦、房玄齡等后咸至公輔。
論者以為有知人之鑒。
全隋文·卷二十
構(gòu)字孝基,北海人。仕齊,歷州主簿、河南王參軍、徐州司馬,蘭陵、平原二郡太守。入周,為許州司馬。隋受禪,轉(zhuǎn)冀州司馬。徵拜比部侍郎,轉(zhuǎn)民部。遷雍州司馬,轉(zhuǎn)吏部侍郎。復徙雍州司馬。坐事,左遷盩厔令。復拜雍州司馬。仁壽初,又為吏部侍郎,以公事免。煬帝立,召令復位。后以老病解職。大業(yè)七年卒,年七十二。
僧玄琬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3—637 【介紹】: 唐僧。弘農(nóng)華陰人。俗姓楊。初從洪遵學四分,后從曇遷禪師學一切經(jīng)。太宗貞觀初敕召為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普光寺造就,琬居之。曾以減殺等四條戒太子,太宗聞其說,特為下詔斷屠。及卒,道俗哀悼。有《佛教后代國王賞罰三寶法》、《安養(yǎng)蒼生論》等。
全唐文·卷九百四
玄琬俗姓楊氏。宏農(nóng)華陰人。事曇延法師為師。貞觀初敕住普光寺。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農(nóng)華陰楊氏。
其先有徙雍之新豐者。
子孫繁衍。
因別譜諜焉。
琬年志學薙落。
為曇延法師弟子延公一代名匠。
婉既登具。
依洪遵律師。
習四分三載。
即敷演。
儕類推敬。
又聽曇遷法師攝論兼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
皆研覈無馀蘊。
然以延公在日。
愿。
造釋迦丈六金像。
繼志述事。
罔敢或愆。
乃于仁壽二年。
袖斂眾施。
就所住京輦寺。
設(shè)模以鑄。
于時空色澄湛。
杲日流輝。
天華如云母。
飄灑四至。
終墜像前。
觀者以為異。
及脫模。
光相殊特。
視關(guān)輔間。
無與比。
且造經(jīng)四藏。
備極莊嚴。
其繕寫之際。
必精加考證。
使無所遺謬。
每歲以二月八日。
灌沐圣軀。
開講設(shè)齋。
眾兼悲敬。
惟受戒以清凈為本。
運當像末。
恐致虧犯。
故于春首。
禮二十五佛。
持千轉(zhuǎn)神咒。
庶幾毀禁之流。
澄源潔已。
登檀納法。
明白無疑。
貞觀初詔為皇太子諸王。
授菩薩戒。
既而東宮創(chuàng)普光寺。
召居之。
且詔授皇后妃主。
并六宮等戒。
問遺填委。
而隨以施予。
及營建功德無蓄積。
未幾皇后于苑內(nèi)德業(yè)寺。
書經(jīng)一藏。
于延興寺。
構(gòu)藏并書經(jīng)。
皆詔琬監(jiān)護。
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殘毀者。
悉從校正。
而法寶之全伊琬之力也。
九年正月。
上書東宮。
陳四條。
以行慈戒殺。
順氣奉齋。
為之目。
而覼縷數(shù)百言極切至。
東宮優(yōu)答之。
語多不錄。
是歲詔禁殺。
起三月盡五月。
以琬再請。
乃特聽盡此歲。
十年冬有疾。
上書東宮。
委以大法。
尋奉遺表。
上國王賞罰三寶法。
安養(yǎng)蒼生論。
三德論。
各一卷。
十二月七日。
卒于延興寺所居房。
壽七十五。
訃聞東宮哀慟。
??贈如禮。
詔惻悼加賜物。
特進蕭瑀太府蕭璟宗正李伯藥詹事杜正倫等。
并以躬嘗北面執(zhí)心喪。
香華幢蓋。
送者數(shù)萬人。
弟子五百馀人。
遵命阇維于終南山寺。
建塔葬燼骨。
奉靈像。
太子洗馬蘭陵蕭鈞制銘宗正卿李伯藥制碑文。
琬無恙日。
從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受歸戒者二千馀萬人。
右仆射杜如晦臨終發(fā)誓愿歷劫為師。
大將軍薛萬徹母及昆季。
欽崇軌范。
蔬素終身。
普光道岳法師識洞幽微。
稟承約飭。
武德初天下喪亂。
客僧莫可乞丐。
琬悉估鬻假貸。
以共給存濟。
尤喜推獎材德。
智首律師身處林泉。
而名蜚輦轂。
卒使毗尼之學。
盛于有唐。
則亦有所從來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釋玄琬。
俗姓楊。
弘農(nóng)華州人也。
遠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豐焉。
青襟悟道履操沖明。
志在學年方游法苑。
事沙門曇延法師。
延震嶺宏標遺教法主。
隋文欽重立寺處之。
具見別傳。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據(jù)懷及進具后。
便隨洪遵律師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載便事敷演。
使于后進樂推前英嘆美。
乃旋踵本師。
涅槃?wù)骟w。
捃掇新異。
妙寫幽微。
又欲欽佩唯識包舉理性。
于曇遷禪師稟學攝論。
并尋閱眾鋒。
窮其心計。
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
并資承茂實。
研覈新聞。
環(huán)循彌討。
其際搜會。
擢其玄理。
然顧福智相導有若輪馳。
慧業(yè)略剖于終。
標樹創(chuàng)開于始。
永惟延師存日。
愿造丈六釋迦。
經(jīng)略未圓奄便物故。
誓志營復克遂先摸。
于仁壽二年。
提洽有緣便事爐錘。
寺乃京皋沖要。
峙望歸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當時空色清朗杲日流輝。
上天雨花狀如云母。
滿空飄灑終墜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屬慶斯榮瑞及開摸之后雅相逾圓。
即為關(guān)輔棟梁。
金像之大有未過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靜夜清朝。
飛流八音之響。
而不測其來至。
又造經(jīng)四藏備盡莊嚴。
諸有繕寫皆資本據(jù)。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誕沐之晨。
追惟舊緒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講設(shè)齋。
通召四眾供含悲敬。
辦羅七物普及僧儔。
又??\岠象末有虧歸禁。
至于授受遮難滋彰乃鎣飾道場尋諸懺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轉(zhuǎn)神咒。
潔齋行道。
使彼毀禁之流澄源返凈。
登壇納法明白無疑。
并傳嗣于今住持不絕。
從此而求。
可謂護法菩薩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異人。
必揖對欣振咨承馀令。
雖聞同昔習。
而翹仰如新。
斯后已謙光。
罕有蹤矣。
逮貞觀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為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
故儲宮以下師禮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豐華廣沾會響。
又別敕延入為皇后六宮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問德禁中。
授納法財日逾填委。
而欽若自守不顧有馀。
?施所資悉營功德。
尋有別敕。
于苑內(nèi)德業(yè)寺。
為皇后寫現(xiàn)在藏經(jīng)。
當即下令。
于延興寺更造藏經(jīng)。
并委其監(jiān)護。
琬以二宮所寄惟谷其誠。
祇奉不難義須弘選。
自周季滅法隋朝再興。
傳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尋檢文理。
取會多乖。
乃結(jié)義學沙門讎勘正則。
其有詞旨不通者并咨而取決。
故得法寶無濫于疑偽。
迷悟有分于本末。
綱領(lǐng)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時。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誠異。
厥致齊焉。
然其匠訓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節(jié)自修德。
以律儀馳譽。
言為世范緇素收歸。
華夷諸國僧尼從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隸。
從受歸戒者二十馀萬。
左仆射蕭瑀兄弟。
人倫藻鏡久厭時煩。
每咨法華會三之旨。
龍樹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臨終委命。
召為歷劫師資。
大將軍薜萬徹毗季。
并及母氏。
并欽崇戒約蔬素形終。
普光道岳法師。
解洞幽關(guān)辯開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薩道。
而汲引亡疲弘務(wù)終日。
因之革勵修習者計非恒準。
故京輔士庶繼踵煙隨。
禮供相尋日盈廚庫。
時有巫覡者云。
每至授戒說法。
異類鬼神。
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琬以戒勸之至。
物我同欽。
義等風行。
事符草偃乃致書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時納祐罄無不宜但琬夙縈沈痾不獲奉慶。
蒙降逮問無任荷戢。
感顧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經(jīng)中要務(wù)即可詳行者四條。
留意尋檢永綏寶祚。
初勸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養(yǎng)之心存兼濟之救也。
二減殺者。
引儒禮無故不殺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濫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
見其生不忍其死。
聞其聲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損害之失。
樹止殺之漸也。
故佛經(jīng)有恕己之喻。
誡之殺打諸事也。
琬聞。
東宮常膳日多烹宰。
審如所承。
誠有大損。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擬群僚。
及至斷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長懷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請少殺生。
東宮內(nèi)外咸減肉料。
則歷長命久仁育斯隆。
三順氣者。
如經(jīng)不殺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陽之時萬物盡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殺是不順氣。
殿下位處少陽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氣。
施惠以保天齡。
請年別春季斷肉停殺。
憫彼含育順此陽和。
四奉齋者。
如經(jīng)年三月六能潔六根便資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資往因。
復能進德崇善用成其美。
則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顧眄。
謹率聞見敢塵聽覽。
登即答曰。
辱師所示妙法四科。
循覽周環(huán)用深銘佩。
法師旱祛塵累游神物表。
闡鷲嶺之微言。
探龍宮之秘藏。
洞開靈府凝照玄門。
固以高步彌天鄰幾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開導蒙心。
理實義周詞華致遠。
包括今古網(wǎng)羅內(nèi)外。
訓誘之至審諭之方。
縱圣達立言師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擬儀高論。
但行慈減殺順氣奉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謹當緘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勝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載。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類。
九年下詔斷殺。
起于三月盡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濟。
乃上啟更延。
帝又特聽盡于歲暮。
貞觀十年杪冬。
遘疾知歸后世。
又致啟東宮累以大法。
又上遺封表于帝曰。
玄琬聞。
真容晦跡像教凌遲。
無不假緇素以住持設(shè)內(nèi)外而為護。
遂得法云再潤慧日重輝。
光葉萬乘紹隆千載。
竊尋住持之理義有多門。
弘護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賞罰乖宗。
如其準教驗時。
是則簡敬當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聞徹闕庭塵勞聽覽。
琬等僧徒無任慚懼。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經(jīng)中。
撰佛教后代國王賞罰三寶法及安養(yǎng)蒼生論并三德論各一卷。
伏愿圣躬親降披覽。
陛下廣開上書之路。
冀納芻蕘之言。
謹獻秘要之經(jīng)。
請詳金口之教。
但琬忝當傳法。
庶無匿教之??。
扶劣署封。
以酬終后之事。
不勝戀仰。
謹奉經(jīng)以聞。
又遺誡門人在于道檢。
言極詳切讀者垂淚。
又云。
馀蔭施諸眾生。
馀骸依古焚棄。
制服喪臨一無預懷。
遂以臘月七日。
卒于延興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儲哀慟。
天子下詔曰。
玄琬律師戒行貞固學業(yè)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沒世。
情深惻悼。
賜物如別。
齋??所須事由天府。
春宮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貝。
榮嘉赗贈營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進蕭瑀。
太府蕭璟。
宗正李百藥。
詹事杜正倫等。
并親奉戒約躬盡哀禮。
后旋??山寺。
幢蓋相映香花亂空。
從者如云眾盈數(shù)萬。
前儐達于終南。
后塵猶繼于城闕。
四十里間皂素充道。
皆云。
我?guī)熕雇觥?div id="tr3kq79" class='inline' id='people_18201_3_292_comment'>
戒業(yè)誰保。
故為時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遺旨。
爾時云高風靜水凈油香。
七眾彌山一心悲結(jié)。
乃命下火依法阇維。
薪盡灰飛廓然歸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區(qū)。
用津靈識儀像存焉。
東宮洗馬蘭陵蕭鈞制銘。
宗正卿李伯藥制碑立于塔所時為冠絕。
初琬自始及終意存弘濟。
生善福智無不綴心。
武德之初。
時經(jīng)剝喪粒食勇貴。
客僧無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隨得貨賄并充供給。
日到寺廚親問豐約。
故主客同慶焉。
又像季澆漓多輕戒律。
乃以身軌物引諸法屬。
親執(zhí)經(jīng)文依時附聽。
乃經(jīng)十遍遠嗣先塵。
智首律師德光榮問于帝京者。
寔資成贊能扇芳風。
自見令達。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運搜舉歲拔賢良。
多是律宗。
實由琬之篤課也。
而容范端肅聲氣朗峻。
預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圖象厥相。
猶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隨琬導物。
而立志貞正。
機諫變適不犯顏色。
以味靜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閑業(yè)道。
是所謀焉。
臨終清??歛容。
明誨而卒。
豈非師資謙德能世其塵。
而恨其早卒清規(guī)未遠。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楊。
弘農(nóng)華陰人也。
居雍州之新豐。
青衿悟道。
履操沖明。
在志學年。
方游法苑。
事沙門曇延法師。
振領(lǐng)宏標。
隋文欽重。
立寺處之。
琬位居入室。
恭恪據(jù)懷。
及進具后。
便隨洪遵律師。
服膺四分。
涉津三載。
便事敷演。
乃旋踵本師涅槃?wù)骟w。
捃掇新異。
妙寫幽微。
又欲欽佩惟識。
包舉理性。
于曇遷禪師。
稟學攝論。
并尋閱眾鋒。
窮其心計。
法華大集。
楞伽勝鬘。
地論中百等。
并資承茂實。
研竅新聞。
延師存日。
愿造丈六釋迦。
經(jīng)略未圓。
奄便物故。
誓志營復。
尅遂先模。
于仁壽二年。
提洽有緣。
便事爐錘。
當時空色清朗。
杲日流輝。
上天雨華。
狀如云母。
滿空飄灑。
終墜像前。
及開模之后。
雅相逾圓。
每于靜夜清朝。
飛流八音之響。
又造經(jīng)四藏。
備盡莊嚴。
諸有繕寫。
皆資本據(jù)。
又以二月八日。
大圣誕沐之晨。
開講設(shè)齋。
逮貞觀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
朝野具瞻。
有召敕為皇太子及諸王等。
受菩薩戒。
故儲宮以下。
師禮崇焉。
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又別敕。
延入為皇后六宮并妃主等。
受戒。
椒掖問德禁中。
授納法財。
日逾填委。
而欽若自守。
不顧有馀。
?施所資。
悉營功德。
尋敕于苑內(nèi)德業(yè)寺。
為皇后寫見在藏經(jīng)。
并委監(jiān)護。
昔育王再集于周時。
今琬定宗于唐世。
厥致齊焉。
然其苦節(jié)自修。
言為世范。
僧尼從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
爰及皂隸。
從法歸戒者。
二十馀萬。
左仆射蕭瑀兄弟。
人倫藻鏡。
久厭時煩。
每咨法華會三之旨。
龍樹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
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臨終委命。
召為歷劫師資。
大將軍薛萬徹昆季。
并及母氏。
并欽崇戒約。
蔬素形終。
琬致書皇太子。
請少殺生。
東宮內(nèi)外。
咸減肉料。
則歷長命久。
仁育斯隆。
三順氣者如經(jīng)不殺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陽之時。
萬物盡生。
宜育群品。
用答冥造。
如經(jīng)年三月。
六齋能潔六根。
便資五福。
伏愿遵行。
受持齋戒。
登即下詔斷殺。
起于三月。
盡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濟。
乃上啟更延。
帝又特聽。
盡于歲暮。
貞觀十年杪冬遘疾。
又致啟東宮。
累以大法。
又上遺封表。
又遺誡門人。
在于道檢。
言極詳切。
讀者垂淚。
遂以臘月七日。
卒于延興寺。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
皇儲哀慟。
天子下詔。
情深惻悼。
賜物齋殯。
須由天府。
特進蕭瑀太府。
蕭璟宗正。
李伯藥。
詹事杜正倫等。
并親奉戒約。
躬盡哀禮。
后旋殯山寺。
幢蓋相映。
香華蔽空。
從者如云。
眾盈數(shù)萬。
前儐遠達于終南后塵猶繼于城闕。
四十里間。
皂素充道。
弟子等五百馀人。
奉遵遺旨。
依法阇維。
于焚所建佛塔一區(q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8 【介紹】: 隋唐時京兆杜陵人,字執(zhí)禮。
杜如晦叔父。
隋時,與韋福嗣共入太白山,揚言隱逸,實欲邀求時譽。
文帝惡之,謫戍江表。
赦還,累除御史中丞。
入唐,為矢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以事流越巂。
太宗立,累擢檢校吏部尚書,參預朝政。
所薦四十余人,后皆知名。
卒謚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8 字執(zhí)禮,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
隋開皇中,隱居太白山。
大業(yè)末,官至御史中丞。
入唐,秦王引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
坐事流放越巂。
太宗即位,召拜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
尋判吏部尚書,參議政事。
前后表薦40余人,后多知名。
貞觀二年(628)卒,贈尚書右仆射,謚曰襄。
生平見新、舊《唐書·杜如晦》附、《大唐新語》卷八。
全唐詩》存詩3首。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淹字執(zhí)禮。
司空如晦之叔父。
隋大業(yè)末官御史中丞。
王世充僭號。
署為吏部。
洛陽平。
太宗引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
貞觀初拜御史大夫。
封安吉郡公。
判吏部尚書。
參議朝政。
二年卒。
贈尚書右仆射。
謚曰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4—647 【介紹】: 唐初人,原籍南蘭陵,字時文。
南朝后梁明帝蕭巋子。
姊為隋煬帝后。
愛經(jīng)術(shù),善屬文,好釋氏,性偏狹。
仕隋至銀青光祿大夫、內(nèi)史侍郎,出為河池郡守。
后以郡歸唐,封宋國公,拜民部尚書、尚書右仆射。
太宗即位,遷左仆射。
曾建議封建諸侯以為藩屏。
時房玄齡、杜如晦等新用事,瑀心不平,乘隙詆誚,又不能容人短,與大臣御前忿爭。
求出家為僧,蒙允而復反悔,數(shù)忤旨。
屢廢屢起,官至同中書門下三品。
卒謚貞褊。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瑀字時文。后梁明帝子。封新安郡王。入隋累官河池郡守。高祖入京師。遣書招之。以郡歸唐。封宋國公。拜民部尚書。進右仆射。貞觀中圖形淩煙閣。進太子太保同中書門下三品。罷為商州刺史。二十一年卒。年七十四。詔贈司空荊州都督。太常謚曰肅。帝以其性忌。改謚貞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9—648 【介紹】: 名或作喬。
唐齊州臨淄人,字喬。
房彥謙子。
隋開皇時舉進士,為隰城尉。
唐兵入關(guān)中,歸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
唐高祖武德中,與長孫無忌等策劃玄武門之變。
太宗貞觀元年為中書令,封邢國公。
后任尚書右仆射,改魏國公。
監(jiān)修國史。
十一年,徙梁國公。
居相位十五年,與杜如晦共掌朝政,世稱“房謀杜斷”。
進司空,累表固辭。
卒謚文昭。
曾受詔重撰《晉書》。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七
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人。隋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軍門。授秦王府記室。封臨淄侯。貞觀元年官中書令。爵邢國公。進尚書左仆射。改封魏。拜司空。圖形淩煙閣。加太子太傅。二十三年薨。年七十。冊贈太尉并州都督。謚曰文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蒲州汾陰人。
薛收侄。
少以文學與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
高祖武德中為天策府參軍兼直記室。
與收俱為文學館學士,是時收與房玄齡、杜如晦相結(jié)附,元敬性謹畏,未參與其中。
李世民為皇太子,元敬為太子舍人,專掌文翰,號為稱職。
卒于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3 【介紹】: 唐京兆杜陵人。
杜如晦子。
以功臣子尚城陽公主,授尚乘奉御。
太宗貞觀中,因與太子承乾謀變,坐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初京兆杜陵人。
杜如晦弟。
初隱于嵩山。
太宗貞觀四年,召拜給事中。
出為蒲州刺史,有能名,徙瀛州。
后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攝府事,以威肅聞。
知帝意薄太子承乾,乃為魏王諧媚用事臣,數(shù)言王聰??蔀樗茫嘶蛞月?,帝隱而不言。
及王貶爵,楚客廢于家。
尋授虔化令,卒。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姑蘇人。素持誦觀音祝。京師之人。以患惱祈禱者。多蒙其效。城陽公主者高宗之同母妹也。始降為如晦子杜荷妻。荷卒。又降薛瓘。龍朔二年。疾危篤更善醫(yī)數(shù)十。皆弗療。或以朗名達左右。召使設(shè)壇。持誦如法。已而疾果愈。酬施優(yōu)渥。且為奏請。脩治所居寺。寺蓋隋之靈感寺也。開皇三年。文帝將遷都。先命悉發(fā)陵園冢墓。徙之郊外。而城其地。此寺之建。所以為諸陵園冢墓。香火主也。武德四年。廢。至是既完飾。復賜額青龍。以褒美之。朗后卒于寺。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法朗。
姑蘇人也。
稟質(zhì)溫潤約心堅確。
誦觀音明咒神效屢彰。
京闕觀光人皆知重。
龍朔二年城陽公主有疾沈篤。
尚藥供治無所不至。
公主乃高宗大帝同母妹也。
友愛殊厚。
杜如晦子荷。
荷死再行薛瓘。
既疾綿困有告言。
朗能持秘咒理病多瘳。
及召朗至。
設(shè)壇持誦信宿而安。
賞賚豐渥。
其錢帛珍寶朗回為對面施。
公主奏請改寺額曰觀音寺以居之。
此寺本隋靈感寺。
開皇三年置。
文帝移都多掘城中陵園冢墓徒葬郊野。
而置此寺。
至唐武德四年廢。
至此更題額。
朗尋終于此寺焉。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