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翱

相關(guān)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史不言其姓。
生渚宮之賣餅家。
而適與天皇寺鄰。
時悟禪師方為寺住持。
信以弱齡。
日挾餅笥入市。
必先饋悟。
悟每食畢。
輒留其一。
以遺信。
信念曰。
餅固我所遺者。
而返以遺我。
豈別有指哉。
嘗間問焉。
悟曰。
是汝持來。
復(fù)汝何咎。
信聞而有省。
即求出家。
悟因而攝受之曰。
汝昔名崇福。
今信吾言。
宜名崇信。
由是躬操井臼。
以事悟。
一日問悟曰。
某甲自來不蒙和尚指示心要。
悟曰。
若是心要。
吾未嘗不指示汝。
信曰。
何處指示。
悟曰。
汝擎茶來。
吾為汝接。
汝行食來。
吾為汝受。
汝和南時。
吾便合掌。
何處不是心要。
而須別指示耶。
信俯首良久。
悟曰。
見則便見。
擬思即差。
信因問曰。
如何保任。
悟曰。
任性逍遙。
隨緣放曠。
但盡凡情。
別無圣解。
后居澧陽之龍?zhí)丁?div id="w5c6xjh"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622_0_53_comment'>
尚書李翱請也。
僧問。
髻中珠誰人得。
答曰。
不賞玩者。
進(jìn)曰。
安著何處。
答曰。
有處即道來李尚書問。
如何是真如般若。
答曰。
我無真如般若。
尚書曰。
幸遇和尚。
答曰。
此猶是分外之言。
德山鑒既嗣法。
以起其宗故龍?zhí)吨凇?div id="kmzcdas"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622_0_71_comment'>
至于今不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5—800 【介紹】: 唐鄧州南陽人,客居兗州,字本立。代宗大歷時任大理評事。馬燧為三城鎮(zhèn)遏使、河?xùn)|節(jié)度使,辟建封為判官。進(jìn)侍御史。德宗貞元四年,拜御史大夫、徐泗濠節(jié)度使。十三年來朝。時宦官主宮市,建封得間言其弊,帝頗聽順。及還鎮(zhèn),帝賦詩以贈,又賜以鞭。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5—800 字本立,排行十三,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代宗寶應(yīng)中自請說降蘇、常等州反者數(shù)千人。大歷中歷佐使府。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岳州刺史,四年改壽州。興元元年(784)遷濠壽廬觀察使,貞元四年(788)授徐泗濠節(jié)度使。十六年五月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建封少好屬文,慷慨負(fù)氣。鎮(zhèn)徐州時,禮敬文士,秦系、于良史、韓愈等皆為幕客,時相唱和。權(quán)德輿稱其“歌詩特優(yōu),有仲宣之氣質(zhì),越石之清拔”(《徐泗濠節(jié)度使張公文集序》)?!?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外編》補(bǔ)收2句。
唐詩匯評
張建封(735—800),字本立,兗州(今屬山東)人。
少喜文章,慷慨負(fù)氣,以功名為己任。
大歷中,歷佐使府。
建中初,為岳州刺史。
李希烈據(jù)淮西叛,詔牧壽州。
以拒賊功,除徐州刺史、徐泗濠節(jié)度使,累加檢校右仆射。
貞元十三年冬入覲,及還鎮(zhèn),德宗及群臣賦詩送別,時人榮之。
十六年,卒于鎮(zhèn)。
建封鎮(zhèn)徐十年,治軍有方,軍州稱理。
又禮賢下士,與孟郊、李翱交往;韓愈、許孟容等均曾佐其幕。
有《張建封集》,已佚《全唐詩》存詩二首。
全唐詩補(bǔ)逸
張建封字本立,鄧州南陽人。少任俠,喜文章。貞元四年拜御史大夫、徐泗濠節(jié)度使,十六年病卒,年六十六。補(bǔ)句二。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徐泗濠節(jié)度使贈司徒張公文集序》
(建封)贊勛伐,表丘隴,銘器敘事,放言旨理。皆與作者方駕。而歌詩特優(yōu),有仲宣之氣質(zhì),越石之清拔,如云濤溟漲。浩漾無際,而天琛夜光,往往在焉。其入覲也,獻(xiàn)《朝天行》一篇,因喜氣以攄肝膈。覽其詞者見公之心焉。其還鎮(zhèn)也,德宗皇帝紓天文以送別,湛恩異倫,輝動中朝。至于內(nèi)庭錫宴,君唱臣和,皆酌六義之英,而為一時之盛。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廬江何氏。童年貌重遲。見佛像僧儀。必禮敬。天寶初試經(jīng)獲度千泉之南安。蓋侍父宦游所在也。既進(jìn)具。見大寂禪師一公于建陽佛跡巖及南康龔公山。密契深領(lǐng)。有不可知者。貞元二年。因謁石頭禪師遷公。益進(jìn)所學(xué)。四年大寂將入滅。謂通曰。玉石之山。資汝道業(yè)。遇可居之。秋與伏牛自在禪師。觀覽京洛。至唐別。見一山蔥茜可愛。問之鄉(xiāng)人曰。此紫玉山也。陟其巔則有石紫色。瑩然如玉。乃嘆曰。茲非先師之所記歟。遂掛錫解囊其間。參學(xué)之徒霧擁。 僧問。如何出得三界。答曰。汝在里許。得多少時也。進(jìn)曰畢竟如何出得。答曰。青山不礙白云飛。于頔相公問。教中道。黑風(fēng)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如何是飄墮羅剎鬼國。通咄曰。于頔客作漢。問這般事作么。頔變色。通指曰。飄墮羅剎鬼國也。一日又問。如何是佛。通喚相公。頔應(yīng)諾。通曰。切忌別求。刺史李公道古尋為伽藍(lán)。弟子金藏別從百丈海禪師扣請。元和八年。偶?xì)w省。通喜曰。汝來也。此山有主矣。遽拽主丈去。襄州道俗迎奉之。是年七月十五日。無疾而逝。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通。
姓何氏。
廬江人。
其為童也持重寡辭。
見佛形像必對禮嘆詠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緇誦經(jīng)。
合格敕度之。
當(dāng)天寶初載也。
時道一禪師肇化建陽佛跡巖聚徒。
通往焉。
一師于臨川南康龔公山。
亦影隨而去。
然誓游方吳越之間。
臺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錫江西泐潭山門。
勵心僧務(wù)不憚勤苦。
貞元二年往南岳見石頭禪師。
猶采縷加朱藍(lán)之色也。
四年大寂禪師垂欲歸化。
昌言曰。
夫玉石潤山秀利益汝道業(yè)。
遇可居之。
通聞此言。
且同隱讖。
殊不詳練。
其年秋與伏牛山自在禪師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絕人煙實(shí)有塵外之趣。
乃問鄉(xiāng)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憶大寂之懸記。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見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瑩然。
嘆曰號紫玉者合其稱也。
先師之言非虛記也。
掛錫解囊。
參學(xué)之徒霧集。
始則誅茅構(gòu)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為建禪宮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參禮百丈山海禪師。
回見通。
通愀然作色。
汝其來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徑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國于頔最所歸心尚書李翱禮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4—823 【介紹】: 唐僧。韶州始興人。大歷間止國一禪師門下,后歸大寂法集。時禪客仰慕,蜂擁請問,室不能容,床榻為之陷折,時號“折床會”。后居長沙東寺,與相國崔群為師友。長慶間圓寂,敕謚傳明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韶州始興人。大歷八年。謁國一于徑山后見大寂于是道德進(jìn)。而名譽(yù)起矣。時叢林謂之折床會以其勤于坐禪。而床為之折也。未幾出世。說法長沙之東寺。蓋俗所謂夾山者。四方玄侶輻輳。大寂之風(fēng)益振。相國崔公群以??得罪憲宗南遷。為觀察使。見會問曰。師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見性得。會時方病眼。公因譏之曰。既去見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見。病者非眼。公稽首謝之。仰山來參。會曰已相見了。更不用上來。仰曰。恁么相見莫不當(dāng)否。會便閉卻方丈門。仰歸舉似溈山。溈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爭識得佗。長慶癸卯終于寺。壽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問也。凡墳塔之近城者。命悉毀以全形勝。然獨(dú)留會所葬塔。且曰庶幾以別賢愚。謚傳明塔號永際。鎦膳部軻著文勤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如會。
韶州始興人也。
大歷八年止國一禪師門下。
后歸大寂法集。
時禪客仰慕?jīng)Q求心要。
僧堂之內(nèi)床榻為之陷折。
時號折床會。
猶言鑿佛床也。
后徇請居長沙東寺焉。
自大寂去世其法門鼎盛時無可敵。
諺謂東寺為禪窟。
斷可知矣。
時相國崔公群慕會之風(fēng)來謁于門。
答對瀏亮辭咸造理。
自爾為師友之契。
初群與皇甫镈。
議上憲宗尊號。
因被镈搆出為湖南觀察。
閑豫歸心于會也。
至穆宗長慶癸卯歲終于寺。
春秋八十。
時井泉預(yù)枯異香馝馥。
遷塔于城南。
廉使李翱盡毀近城墳塔。
唯留會所瘞浮圖。
以筆題曰。
獨(dú)留此塔以別賢愚矣。
劉膳部軻著碑焉。
敕謚傳明大師。
塔曰永際。
亦呼所居為夾山和尚是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隴西人。
李翱從叔。
出劉晏門下,長于理財(cái)。
德宗建中中,為度支員外郎。
貞元元年,遷郎中。
出為常州刺史。
七年,遷湖南觀察使。
八年,移江西觀察使。
召為給事中。
九年,遷戶部侍郎、諸道鹽鐵轉(zhuǎn)運(yùn)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802 【介紹】: 唐吳郡人,字公佐。
初隱居越州。
德宗貞元初,以大理評事、監(jiān)察御史佐黔中幕,又為浙東義勝軍副使。
十六年,征拜祠部員外郎。
有風(fēng)節(jié),精鑒裁,知名之士如梁肅、權(quán)德輿、韓愈、李翱等均與之友善。
十八年,出為歙州刺史。
道病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807 【介紹】: 唐僧。婺州東陽人,俗姓張。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歷參諸禪師,德宗建中二年,謁石頭希遷,得其禪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禪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婺之東陽張氏子。年十四。白其親。求出家。親未即許。乃彌日誓不食。以待命。親患之。聽所欲為。去依明州大德剃發(fā)。年二十五。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自爾謹(jǐn)持律撿。妙選行門。乃振錫徑山。禮國一禪師有所領(lǐng)解。大歷十一年。遁居馀姚之大梅山。如是三四年。見馬大師于鐘陵。再坐夏。乃造南岳石頭而致問曰。離卻定慧。和尚以何法示人。答曰。我者里無奴兒婢子。離個甚么。曰如何明得。答曰。汝還撮得虛空么。曰恁么即不從今日去也。答曰。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曰某甲不是那邊人。答曰。我早如汝來處。曰師何以贓濫誣人。答曰。汝身現(xiàn)在。曰雖然畢竟以何示于后人。答曰。汝道阿誰是后人。悟由是盡識從前國一馬師用處。而罙入深沮。俄卜筑澧陽徙澋口。占當(dāng)陽紫柴山。五百羅漢棲宿之地。以應(yīng)機(jī)感。當(dāng)是時。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崇業(yè)寺狀乞請悟住持。公從之。悟至而緇白趨向。施予委積。公亦躬擁徒御。日往省候。悟每以尊宿自居。揖對之際。凡貴賤未嘗起。公尤嘆其知大體。故天皇坊主靈鑒。謂其徒曰。吾寺方有煨燼之患。茍得悟禪師者。庶幾可以起廢。因夜共舁悟。坐方丈上。明日崇業(yè)等嘩爭之。不勝乃已。后天皇棟宇果一新。僧問。如何是玄妙之說。答曰。莫道我解佛法。進(jìn)曰。爭奈學(xué)人疑滯何。答曰。何不問老僧。進(jìn)曰。問了也。答曰。不是汝存泊處。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滅。壽六十。臘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葬靈龕于郡之東隅。比丘惠真文賁崇信嗣。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悟。
姓張氏。
婺州東陽人也。
受天粹氣為王子。
生而神俊長而謹(jǐn)愿。
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
啟白尊老將求出家。
慈愛之旨不見聽許。
輒損薄常膳日唯一食。
雖體腹羸餒彌年益堅(jiān)。
父母不獲已而許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以勇猛力扶牢強(qiáng)心。
于六度門修諸梵行。
常以為療膏肓者資上妙藥。
開暗冥者求善知識。
不假舟楫其濟(jì)渡乎。
遂蹶然振策投徑山國一禪師。
悟禮足始畢密受宗要。
于語言處識衣中珠。
身心豁然真妄皆遣。
斷諸疑滯無畏自在。
直見佛性中無緇磷。
服勤五載隨亦印可。
俾其法雨潤諸叢林。
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
實(shí)冀一飛摩霄。
乃轉(zhuǎn)遁于馀姚大梅山。
是時大歷十一年也。
層崖絕壑天籟蕭瑟夐無鄰落。
七日不食。
至誠則通物感乃靈。
猱?豰玃更饋橡栗。
異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
偶所遭睹。
駭動悚息馳諭朋曹。
謂為神奇。
曾不旬朔詣?wù)叱墒小?div id="pinjweq" class='inline' id='people_20400_2_38_comment'>
憑嵌倚峭且構(gòu)危棟。
貲糧供具環(huán)繞方丈。
猛虎耽耽侶出族游。
一來座側(cè)歛折肢體。
其類馴擾可知也。
夫語法者無階漸。
涉功者有淺深。
木踰鉆而見火。
鑒勤磨而照膽。
理必然矣。
是以掃塵累遁巖藪。
服形體遺晝夜。
精嚴(yán)不息趣無上道。
其有旨哉。
如是者三四年矣。
將翔云表慮羽毛之頹鎩。
欲歸寶所疑道涂之乖錯。
故重有咨訪會其真宗。
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
二年秋謁石頭上士。
于戲自徑山抵衡岳。
凡三遇哲匠矣。
至此即造父習(xí)御郢人運(yùn)斤。
兩虛其心相與??合。
白月映太陽齊照。
洪河注大海一味。
仲尼謂顏?zhàn)觼喪ァ?div id="nu6q1da" class='inline' id='people_20400_2_65_comment'>
然燈與釋迦授記。
根果成熟名稱普聞。
如須彌山特立大海。
繇是近佛恢張勝因。
凡諸國土緣會則答。
始卜于澧陽。
次居于澋口。
終棲于當(dāng)陽柴紫山。
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
檉松蓊郁以含風(fēng)。
崖巘巉巖而造天。
駕瀲滟之紫霞。
枕清冷之玉泉。
鸞鳳不集于蓬藋。
至人必宅于勢勝。
誠如是也。
洪鐘待叩童蒙求我。
川流星聚。
虛往實(shí)歸。
或接武于林樾。
或駢肩于廬舍。
戶外之屨爛其室盈矣。
荊州雄藩也。
都人士女動億萬計(jì)。
莫不擎跪稽首向風(fēng)作焉。
崇業(yè)上首以狀于連帥而邀之。
不違愿力聿來赴請。
屩及于虛落。
錫及于都城。
白黑為之步驟。
幡幢為之轇轕。
生難遭想得未曾有。
彼優(yōu)波鞠多者。
夫何足云。
有天皇寺者。
據(jù)郡之左。
標(biāo)異他剎。
號為名藍(lán)。
困于人火蕩為煨燼。
僧坊主靈鑒族而謀之。
以為滿人攸居必能福我。
夫荷擔(dān)大事蔑棄小瑕。
乃中宵默往肩輿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
諍論鋒起達(dá)于尊官。
重于返復(fù)畢安其處。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縉紳清重。
擁旄統(tǒng)眾。
風(fēng)望眄睞當(dāng)時準(zhǔn)程。
驅(qū)車盛禮問法勤至。
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
徐以軟語為之獻(xiàn)酬。
必中精微洞過肯綮。
又常秉貞操不修逢迎。
一無卑貴坐而揖對。
裴公訝其峻拔徵其善趣。
謂抗俗之志當(dāng)徑挺如是邪。
悟以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
豈效世諦與人居而局狹邪。
裴公理冥意會投誠歸命既見仁者我心則降。
如熱得濯躁憒冰散。
自是禪宗之盛無如此者。
元和丁亥歲有背痛疾。
命弟子先期告終。
以夏四月晦奄然入滅。
春秋六十。
僧臘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
葬之郡東隅。
靈龕建塔從僧禮也。
悟身長七尺。
神韻孤杰手文魚躍頂骨犀起行在于瓔珞志在于華嚴(yán)。
度人說法雄健猛利。
其一旨云。
垢凈共住水波同體。
觸境迷著浩然忘歸三世平等本來清凈。
一念不起即見佛心。
其悟解超頓為若此也先是煙焰之末殿宇不立。
顧緇褐且虧瞻禮密。
念結(jié)構(gòu)罔知權(quán)輿。
禪宴之際若值神物。
自道祠舍濱江水焉。
凡我疆畛富于松梓。
悉愿傾倒施僧伽藍(lán)。
命工覘之宛若符契。
于是斬巨棟干修楹。
撐崖拄壑云屯井構(gòu)。
時維秋杪水用都涸。
徒眾斂手塊然無謀。
會一夕雨至萬株并進(jìn)。
晨發(fā)江滸暮抵寺門。
剞劂之際動無乏者。
其馀廊廡床案。
靡非幽贊。
事鄰語怪闕而不書其感攝靈祇皆此類也。
比丘慧真文賁等禪子幽閑。
皆入室得悟之者。
或繼坐道場。
或分枝化導(dǎo)。
時太常協(xié)律符載著文頌德焉。
世號天皇門風(fēng)也。
又唐澧州龍?zhí)抖U院釋崇信。
未詳氏族。
信在俗為渚宮胡餅師之子。
弱齡宛異神府寬然。
昔天皇寺悟禪師。
隱耀藏光人莫我測。
信家居寺巷。
恒曰提餅笥饋悟公齋食。
食畢且留一餅曰。
吾惠汝以蔭子孫。
信一日自念曰。
餅是我持去。
何以返遺我邪。
莫別有旨乎。
遂拱手問焉。
悟公曰。
是汝持來復(fù)汝何咎。
信聞似有驚怪。
因勸出家便求攝受。
曰爾昔崇福善今信吾言。
故名之也。
由是躬于井臼供億服勤。
乃問悟云。
未蒙指示心要。
悟公云。
時時相示。
信餐稟斯言如游子之還家。
若貧人之得寶。
直從荊渚乃詣澧陽龍?zhí)稐埂?div id="dvh1yk2" class='inline' id='people_20400_2_194_comment'>
李翱尚書激揚(yáng)。
時乃出世。
后德山鑒師出其門。
宗風(fēng)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張。婺州東陽人。生而神俊。長而謹(jǐn)愿。年十四求出家。慈愛不聽。輒損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獲已許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投徑山國一禪師。密受宗要。于語言處。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直見佛性。服勤五載。轉(zhuǎn)遁馀姚大梅山。時大歷十一年。層崖絕壑。天籟蕭瑟。夐無鄰落。七日不食。猱?豰玃。更饋橡栗。野夫伐楚。睹駭悚息。諭為神奇。詣?wù)叱墒?。憑嵌倚峭。且構(gòu)危棟。資糧供具。環(huán)繞方丈。猛虎耽耽。侶出族游。一來座側(cè)。斂折肢體。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二年秋。謁石頭上士。自徑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始卜于澧陽。次居于澋口。終棲于當(dāng)陽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檉松蓊郁。崖巘巉巖?;蚪游淞珠??;蝻灱鐝]舍。戶外之履常盈。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jì)。莫不擎跪。稽首響風(fēng)。天皇寺者。據(jù)郡之左。標(biāo)異他剎。號為名藍(lán)。一火蕩為煨燼。緇褐且虧瞻禮。禪宴之際。若值神物。祠舍濱江。富于松梓。悉愿傾倒。施僧伽藍(lán)。于是斬棟修楹。云屯井構(gòu)。時值水涸。徒眾斂手。會一夕雨至。萬株并進(jìn)。晨發(fā)江滸。暮抵寺門。剞劂之際。動無乏者。其馀廊廡床案。靡非幽贊。
孟郊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1—814 【介紹】: 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東野。少隱居嵩山。性狷介,與韓愈友善。年四十五、六方登進(jìn)士第。后調(diào)溧陽尉。鄭馀慶為東都留守,署為水陸轉(zhuǎn)運(yùn)判官。后馀慶鎮(zhèn)興元,又奏為參謀。工詩,與賈島齊名,并稱“郊島”,又以詩風(fēng)瘦硬,有“郊寒島瘦”之說。卒,張籍私謚貞曜先生。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1—814 字東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ね讲?今山東商河縣西北)。少隱嵩山,稱處士。德宗貞元十二年(796)登進(jìn)士第。十六年任溧陽縣尉,抑郁不得志,遂辭官。曾任河南水陸運(yùn)從事,試協(xié)律郎。憲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鄭馀慶奏,遷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赴任時暴死途中。終生貧困潦倒,死后竟無錢下葬。友人張籍等私謚貞曜先生。生平詳見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有近人夏敬觀《孟郊年譜》、今人華忱之《孟郊年譜》,后者較完備。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參加僧皎然組織之“詩會”(見《送陸暢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醉會中贈鄭方回》等),其詩歌思想受皎然影響甚巨。詩與韓愈齊名,為韓孟詩派之開派者。其詩可以德宗貞元八年(792)長安應(yīng)試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由隱而仕,詩亦要求有為而作,詩歌基調(diào)積極明快,步武盛唐。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轉(zhuǎn)向抒情,形成險怪詩風(fēng)。其詩反映社會生活較廣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鎮(zhèn)割據(jù),均體現(xiàn)其“下筆證興亡,陳詞備風(fēng)骨”(《讀張碧集》)之主張。大部分詩則抒寫一己之窮苦情懷,與賈島詩有類同處,故有“郊寒島瘦”之稱(見蘇軾《祭柳子玉文》)?!昂奔戎钙湓妰?nèi)容之嗟悲嘆苦,亦謂其詩有清冷之意境美。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韓愈稱之為“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神施鬼設(shè),間見層出?!?《貞曜先生墓志銘》)“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薦士》)詩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東野詩集》,載有宋人國材、劉辰翁評語。今人華忱之點(diǎn)校之《孟東野詩集》較完備。注本有華忱之、喻學(xué)才《孟郊詩集校注》,韓泉欣《孟郊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5卷,《全唐詩外編》補(bǔ)詩1首。
唐詩匯評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屢舉進(jìn)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寧等地,貞元十四年(798),登進(jìn)士第。
寄寓汴州。
十六年,授溧陽尉。
因終日吟詩,多廢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辭官歸。
元和元年,河南尹鄭馀慶辟為水陸轉(zhuǎn)運(yùn)從事,武協(xié)律郎。
九年,余慶出鎮(zhèn)興元,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行次閿鄉(xiāng),暴疾年。
友人張籍等私謚為貞矅先生。
郊一生到意為詩,長于五古、樂府。
與韓愈、張籍、李翱、盧仝等友善,名重于時。
北宋宋敏求編有《孟東野集》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年五十始第進(jìn)士。調(diào)溧陽尉。鄭馀慶鎮(zhèn)興元。奏為參謀。卒年六十四。張籍謚之曰貞曜先生。

作品評論

韓愈《送孟東野序》
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漢氏矣。
因話錄
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文公至高,孟長于五言,時號“孟詩韓筆”。
詩人主客圖
清奇僻古主:孟郊。
唐摭言
孟效……工古風(fēng),詩名播天下,與李觀、韓退之為友。
新唐書本傳
郊為詩有理致,最為愈所稱,然思苦奇澀。
中山詩話
孟東野詩,李習(xí)之所稱“食薺腸亦苦,強(qiáng)歌聲不歡。
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可謂知音。
今此傳郊集五卷,詩百篇。
又有集號《咸池》者,僅三百篇,其間語句尤多寒澀,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刪取者。
東野與退之聯(lián)句詩,宏壯博辯,若不出一手。
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潤色也。”
《王直方詩話》
李希聲語余曰:孟郊詩正如晁錯為人,不為不佳,所傷者峻直耳。
臨漢隱居詩話
孟郊詩蹇澀窮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觀其句法,格力可見矣。
《童蒙詩訓(xùn)》
徐師川問山谷云:“人言退之、東野聯(lián)句,大勝東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潤色?!鄙焦仍疲骸巴酥材軡櫳珫|野?若東野潤色退之,即有此理也?!?/blockquote>
《菪溪詩話》
孟郊詩最淡且古,坡謂“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退之論數(shù)子,乃以張籍學(xué)古淡,東野為天葩吐奇芬,豈勉所長而諱所短,抑亦東野古淡自足,不待學(xué)耶?
彥周詩話
東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元輕白俗?!贝苏Z具眼。
歲寒堂詩話
退之于籍、湜輩,皆兒子畜之,獨(dú)于東野極口推重,雖退之謙抑,亦不徒然。世以配賈島而鄙其寒苦,蓋未之察也。郊之詩,寒苦則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詞意精確,其才亦豈可易得!
唐詩紀(jì)事
李翱薦郊于張建封云:“茲有平昌孟郊,貞士也。
伏聞執(zhí)事舊知之。
郊為五言詩,自前漢李都尉、蘇屬國,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郊能兼其體而有之。
”李觀薦郊于梁肅補(bǔ)闕書曰:“郊之五言詩,其有高處,在古無上;其有平處,下顧兩謝。
”韓愈送郊詩曰:“作詩三百首,杳默《咸池》音。
”彼二子皆知言也,豈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詩評》
孟東野如埋泉斷劍,臥壑寒松。
《滄浪詩話?詩評》
孟郊之詩刻苦,讀之使人不歡。
《滄浪詩話?詩評》
孟郊之詩,憔悴枯槁,其氣局促不伸,退之許之如此,何邪?詩道木正大,孟效自為之限阻耳。
后村詩話
孟生純是苦語,略無一點(diǎn)溫厚之意,安得不窮?此退之所以欲和其聲歟!
后村詩話
孟詩亦有平淡閑雅者,但不多耳。
詩林廣記
朱文公云:孟郊吃飽了飯,思量到人不到處。
滹南詩話
郊寒白俗,詩人類鄙薄之,然鄭厚評詩,荊公、蘇、黃輩曾不比數(shù),而云樂天如柳陰春鶯,東野如草根秋蟲,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樂之真,發(fā)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
唐詩鏡
孟郊語好創(chuàng)造,然多生強(qiáng),不成章趣。人謂郊寒島瘦,余謂郊拙島苦。
唐詩歸
鐘云:東野詩有孤峰峻壑之氣,其云郊寒者,高則寒,深則寒也。忽作貧寒一例看。譚云:詩家變化,自盛唐諸家而妙已極,后來人又欲別尋出路,白不能無東野、長吉一派。
《唐詩類苑序》
東野苦心,其詩枯瘠。
唐音癸簽
韓公甚重郊詩,評者亦盡以為韓不及郊。獨(dú)蘇長公有詩論郊云:“未足當(dāng)韓豪?!焙笤z山詩亦云:“東野悲嗚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痹敹?,蓋亦論其大局歟!不可不知。
《詩源辨體》
東野五言古,不事敷敘而兼用興比,故覺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見為詩,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為變也。
《詩源辨體》
東野詩諸體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專工在此,然其用力處皆可尋摘,大要如連環(huán)貫珠,此其所長耳。
《詩源辨體》
古人自許不謬。東野詩云:“詩骨聳東野,詩濤浦退之?!币詽龤w韓,以骨自許,不謬。但退之非不足于骨,而東野實(shí)不足于濤。如東野《峽哀》十首,語亦奇險,然無退之之才,故終不足于濤。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中唐諸君子各有矯時易俗之志,因其質(zhì)之所近,而以一體自見焉。東野之氣悲,氣悲則非激越吞吐之間,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為最近也,
說詩晬語
孟東野詩,亦從《風(fēng)》、《騷》中出,特意象孤崚,元?dú)獠粺o斫削耳。以郊、島并稱,銖兩未敵也。元遺山云:“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摟。”揚(yáng)韓抑孟,毋乃太過?
《唐詩別裁》
東坡目為“郊寒島瘦”,島瘦固然,郊之寒過求高深,鄰于刻削,其實(shí)從真性情流出,未可與島并論也。
劍溪說詩
孟郊詩筆力高古,從古歌謠、漢樂府中來,而苦澀其性也,勝元、白在此,不及韋、柳亦在此。
劍溪說詩
郊詩類幽憤之詞,讀之令人氣塞。
《四庫全書總目》
郊詩托興深微,而結(jié)體古奧,唐人自韓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匯評》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著??嗾Z是東野所長。
石洲詩話
諫果雖苦,味美于回。孟東野詩則苦澀而無回味,正是不鳴其善鳴者。不知韓何以獨(dú)稱之?且至謂“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亦太不相類,此真不可解也。蘇詩云:“那能將兩耳,聽此寒蟲號”,乃定評不可易。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孟東野蜇吻澀齒,然自是盤餐中所不可少。
北江詩話
孟東野詩,篇篇皆似古樂府,不僅《游子吟》、《送韓愈從軍》諸首已也。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圓”,魏晉后即無此等言語。
昭昧詹言
姜塢先生曰:筆瘦多奇,然自是小。如《谷梁》,孟郊詩是也,大家不然。
昭昧詹言
孟東野出于鮑明遠(yuǎn),以《園中秋散》等篇觀之可見。但東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氣促節(jié)短,苦多而甘少耳。
養(yǎng)一齋詩話
每讀東野詩,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短松鶴不巢,高石云始棲。君今瀟湘去,意與云鶴齊”?!敖c湖相通,二水洗高空。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風(fēng)”?!疤炫_山最高,動躡赤城霞。何以靜雙目?掃山除妄花。靈境物皆直,萬松無一斜”諸句,頓覺心境空闊,萬緣退聽,豈可以寒儉目之!……其《送別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氣,用之自偏頗,憂人成苦吟,達(dá)士為高歌”,詞意圓到,豈專于愁苦者哉!
《藝概?詩概》
昌黎、東野兩家詩,雖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難爭險。惟中有質(zhì)實(shí)深固者存,故較李長吉為老成家數(shù)。
《藝概?詩概》
孟東野詩好處,黃山谷得之,無一軟熟句;梅圣俞得之,無一熱俗句。
《湘綺樓論唐詩》
東野用思艱澀,同于昌谷,時有嘲諷;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峴傭說詩》
孟東野奇杰之筆萬不及韓,而堅(jiān)瘦特甚。譬之偪陽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東坡比之“空螯”,遺山呼為“詩囚”,毋乃太過!
《峴傭說詩》
孟郊、賈島并稱,謂之“郊寒島瘦”。然賈萬不及孟,孟堅(jiān)賈脆,孟探賈淺故也。
《東目館詩見》
東野五言能兼漢魏六朝體,真苦吟而成,其劌目鉥心,致退之嘆為咸池音者,須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鯨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東目館詩見》
許彥周曰:東野可愛不可學(xué),亦非僅言其凄戾。余謂高妙簡古,直是難學(xué),惟遺物而立于獨(dú)者近之。
《東目館詩見》
東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語。烏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詩法萃編》
閬仙、東野并擅天才,東野才力尤大,同時惟昌黎伯與相敵,觀集中聯(lián)句詩可見,兩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門萬戶之廣衢,走羊腸鳥道之仄徑,志在獨(dú)開生面,遂成僻澀一體。而東野古詩神旺興來,天骨開張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風(fēng)漢京。
三唐詩品
(孟郊)與韓退之、李長吉同源,而鐫容露骨,故與閬仙有寒瘦之譏,而語重意??,固可針砭浮靡。七言蒼勁,有明遠(yuǎn)之風(fēng)。
《瓶粟齋詩話》
孟東野詩源出謝家集中,如《獻(xiàn)襄陽于大夫》及《汝州陸中丞席喜張從事至》、《游枋口柳溪》諸作,時見康樂家數(shù),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洪北江評東野詩,以為篇篇似占樂府,非確論也。
釋惟儼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寒氏。
晉之縉縣人。
童齔俊敏。
年十七。
從南康湖陽西山慧照禪師落發(fā)。
大歷八年。
依衡岳寺希操律師。
受具戒。
未幾謁石頭遷禪師。
證心法。
一日儼坐次。
石頭問曰。
汝在者里作么。
儼云。
一切不為。
頭曰。
恁么即閑坐也。
儼曰。
若閑坐即為也。
頭曰。
汝道不為。
且不為個什么。
儼曰。
千圣亦不識。
頭以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
任運(yùn)相將只么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
造次凡流豈可名。
頭嘗垂語曰。
言語動用勿交涉。
儼云。
不言語動用。
亦勿交涉。
頭云。
者里針劄不入。
儼云。
者里如石上栽花。
頭深肯之。
住后看經(jīng)次。
柏巖云。
和尚休猱人得也。
儼卷卻經(jīng)云。
日頭早晚。
柏云。
正當(dāng)午。
儼之。
猶有者個文彩在。
柏云。
某甲無亦無。
儼云。
汝太煞聰明。
柏云。
某甲只恁么。
和尚尊意如何。
儼曰。
我跛跛挈挈。
百丑千拙。
且么過。
有僧再參。
儼問曰。
阿誰。
僧曰常坦。
儼呵曰。
前也是常坦。
后也是常坦。
一日院主。
請儼上堂。
大眾才集。
儼良久便歸方丈。
閉門。
院主逐后曰。
和尚許某甲上堂。
為什么卻歸方丈。
儼曰。
經(jīng)有經(jīng)師。
論有論師。
律有律師。
又爭怪將老僧。
儼問。
云巖作什么。
巖曰擔(dān)屎。
儼曰。
那個聻。
巖曰在。
儼曰。
汝來來去去為誰。
巖曰。
替它東西。
儼曰。
何不教伊并行。
巖曰。
還曾檐么。
儼坐次。
有僧問。
兀兀地思量個什么。
儼曰。
思量個不思量底。
問曰。
不思量底。
如何思量。
儼曰。
非思量。
僧問。
學(xué)人擬歸鄉(xiāng)時如何。
儼曰。
汝父母遍身紅爛。
臥在荊棘林中。
汝歸何所。
僧曰。
恁么即不歸去也。
儼曰。
汝卻須歸去。
汝若歸鄉(xiāng)。
我示汝個休糧方。
僧曰。
便請。
儼曰。
二時過堂。
不將咬著一粒米。
僧問。
學(xué)人有疑請師決。
儼曰。
待上堂時。
與阇黎決。
至晚上堂。
眾集定。
儼曰。
今日請決疑上座。
在什么處。
其僧出眾。
儼下禪床。
把住云。
大眾者僧有疑。
便托開歸方丈。
僧問。
祖師未到此土。
此土還有祖師意否。
儼曰有。
僧曰。
既有祖師意。
又來作什么。
儼曰。
只為有所以來。
儼看經(jīng)次。
僧問和尚尋常。
不許人看經(jīng)。
為什么卻自看。
儼曰。
我只圖遮眼。
僧曰。
某甲還效和尚得么。
儼曰。
若是汝看。
牛皮也須穿透。
朗州刺史李翱躬入山謁儼。
儼執(zhí)經(jīng)卷不顧。
侍者屢言。
太守在此。
儼終不顧。
性褊急。
怒曰。
見面不如聞名。
儼徐呼太守。
何得貴耳而賤目。
因謝之。
問曰。
如何是道。
儼指上下曰。
會么。
曰。
不會。
儼曰。
云在天水在瓶。
述偈曰。
練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
我來問道無馀說云。
在青天水在瓶。
又問。
如何是戒定慧。
儼曰。
貧道者里無此閑家具。
良久。
儼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
直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閨閤中物舍不得。
便成滲漏。
一夕登絕頂。
時雨新霽。
天色澄瑩。
仰見云披月出。
光彩迸射。
因而大笑。
澧陽遠(yuǎn)在九十里外。
而居人之聞其聲者。
如近發(fā)東西家。
于是互相推問。
始知其遠(yuǎn)自藥山也。
太和八年二月。
忽大呼云。
法堂倒法堂倒。
眾皆持物柱撐之。
儼舉手曰。
汝不會意。
乃寂。
壽八十有四。
臘六十建塔于院之東隅。
曰化城。
謚弘道。
楊于陵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3—830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達(dá)夫。楊震后裔。代宗大歷六年進(jìn)士,釋褐為句容主簿。時韓滉節(jié)制金陵,奇其才,妻以女。累官至侍御史。滉以總財(cái)賦之任入朝,權(quán)傾中外,于陵以婦翁權(quán)方熾,不欲進(jìn)取,以讀書山水為樂。滉歿,乃入朝,累官中書舍人。出為浙東觀察使,政聲流聞。入拜戶部侍郎。憲宗時為吏部侍郎,監(jiān)察奸吏,調(diào)補(bǔ)平允,當(dāng)時稱之。穆宗即位,遷戶部尚書。敬宗時以左仆射致仕。卒謚貞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3—830 字達(dá)夫,排行三,郡望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
寄家河朔,父歿于安祿山之亂。
孤身飄泊至江左。
代宗大歷六年(771)登進(jìn)士第,次年登博學(xué)宏辭科,調(diào)句容尉,累遷至浙東觀察使。
憲宗元和二年(807)拜戶部侍郎,改京兆尹,復(fù)為戶部侍郎。
三年,受詔程牛僧孺賢良方正對策文,升第一,為宦官所惡,出為嶺南節(jié)度使。
九年,以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
十一年坐供軍有缺,貶郴州刺史。
后官至戶部尚書,封弘農(nóng)郡公,以尚書左仆射致仕,卒謚貞孝。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李翱《楊公墓銘》。
全唐詩》存詩3首,《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首,斷句4。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于陵字達(dá)夫。宏農(nóng)人。舉進(jìn)士。穆宗朝戶部尚書。拜太常卿東都留守。寶歷二年授太子少傅。封宏農(nóng)郡公。以左仆射致仕。大和四年卒。年七十八。贈司空。謚貞孝。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