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文益

相關(guān)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應(yīng)為文益之誤。
全唐詩》卷七七〇收《看牡丹》詩1首,《唐詩紀(jì)事》卷七六、《唐僧弘秀集》卷五、《大法眼禪師語錄》等書皆收為文益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6—908 【介紹】: 唐末五代時僧。閩人,俗姓謝。少憨黠好釣。唐懿宗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后居福州玄沙院。王審知始有閩土,奏賜紫衣,號宗一大師。后梁太祖開平間示寂。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908 俗姓謝,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
早年常垂釣于南臺江。
懿宗咸通初投芙蓉山出家,后至豫章開元寺受戒。
初與雪峰義存為同學(xué),后以為師。
住福州玄沙院,世稱玄沙和尚。
王審知奄有閩土后,賜號宗一大師。
從其受業(yè)者有700余人,其再傳弟子文益,開創(chuàng)法眼宗。
宋高僧傳》卷一三、《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后二書錄其詩偈8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四
禪師名師備。福州閩縣謝氏子。少漁于南臺江上。及壯忽棄舟。從芙蓉山靈訓(xùn)禪師斷發(fā)。詣南昌開元道玄律師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氣。宴坐終日。眾異之。兄視雪峰。而師承之。雪峰呼為頭陀。每見之曰。再來人也。何不遍參去。對曰。達(dá)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備結(jié)屋玄沙。眾相尋而至。遂成叢林。說法與契經(jīng)冥合。諸方有未明要義。皆從決之。備曰。佛道閑曠。無有涂程。無門為解脫之門。無見作道人之見。不在三際。豈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屬造作。動即涉塵勞之境。靜則沉昏醉之鄉(xiāng)。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收。即漫汗佛性。必須對其塵境。如枯木寒灰。但臨時應(yīng)用。不失其宜。如鏡照像。不亂光輝。如鳥飛空。不雜空色。所以十方無影像。三界絕行蹤。不墮往來機(jī)。不住中間相。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交參。句句無前后。如壯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師子游行。豈求伴侶。九霄絕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這里。體寂寂。常皎皎。赤赫??。無邊表。圓覺空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無出入。蓋名相無體。道本如如。法爾天真。不因修證。只要虛閑。不昧作用。不涉塵泥。若纖毫不盡。即落魔界。且句前句后。是學(xué)人難處。所以云。一句當(dāng)機(jī)。八萬法門。生死路絕。直似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處。如火銷冰。箭既離弦。無反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呼喚不迥頭。古圣不安排。至今無處所。步步登玄。不屬邪正。識不能識。智不能知。動便失宗。覺即迷旨。二乘膽戰(zhàn)。十地魂驚。語路處絕。心行處滅。直得釋迦掩室于摩竭。凈名杜口于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視聽而雨花。與么。現(xiàn)行無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棲泊處。離去來今。限約不得。尋思路絕。不因莊嚴(yán)。本來清凈。動用語笑。隨處明了。更無少欠。時人不悟。妄自涉塵。處處染著。頭頭系絆。縱悟則塵境紛紛。名相不實(shí)。更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隨有念起。旋旋破除。細(xì)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瓴簧⒌姿廊?。冥冥寞寞。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我這里則不然也。更不隈門旁戶。分明句句現(xiàn)前。不屬商量。不涉文字。權(quán)名出家兒。畢竟無蹤跡。真如凡圣。地獄天堂。皆是療狂子之方。都無實(shí)事。虛空尚無改變。大道豈有升沉。悟則縱橫不離本際。到這里凡圣也無立處。若向句中作意。則沒溺汝。學(xué)人若向外馳求。又屬魔王眷屬。如如不動。沒可安排。恰似??爐。不藏蚊蚋。本來平坦。何用刬除動轉(zhuǎn)。施為是真解脫。纖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頭來。也安排他。一字不得。又曰。仁者如今事不獲已。教我抑下多少威光??嗫谙鄤?。百千方便道。如此如彼。共相知聞。盡成顛倒知見。將此喉咽唇吻。祇成得個野狐精業(yè)。謾汝我。還肯么。只如今有過無過。唯我自知。汝又爭得會。若是恁么人出頭來。甘伏呵責(zé)。夫?yàn)槿藥熃场4蟛蝗菀?。須是善知識始得。我如今恁么道。方便助汝。猶尚不能覯得。可中渾舉宗乘。是汝向什么處措手。還會么。四十九年是方便。祇如靈山會上。有百千眾。唯有迦葉一人親聞。馀皆不聞。汝道。聞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來無說說。迦葉不聞聞。便當(dāng)?shù)梅瘛2豢墒侨晷抟虺晒?。福智莊嚴(yán)底事。知么。且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我道猶如話月。曹溪豎拂。還同指月。所以道。大唐國內(nèi)宗乘。未有一人舉唱。設(shè)有一人舉唱。盡大地人失卻性命。無孔鐵錘相似。一時亡鋒結(jié)舌去。汝諸人賴我不惜身命。共汝顛倒知見。隨汝狂意。方有申問處。我若不共汝與么知聞去。汝向什么處得見我。會么。大難大難。備疾大法難舉。罕遇上根。學(xué)者依語生解。隨照失宗。乃示綱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當(dāng)?,F(xiàn)成具足。盡十方世界。更無他故。祇是仁者。更教誰見誰聞。都來是汝心王所為。全成不動智。只欠自承當(dāng)。渙作開方便門。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亙古亙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且于宗旨。猶是明前。不明后。號為一味平實(shí)。分證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轉(zhuǎn)換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墮平懷之見。是謂第一句綱宗也。第二句。迥因就果。不著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喚作轉(zhuǎn)位投機(jī)。生殺自在??v奪隨宜。出生入死。廣利一切。迥脫色欲。愛見之境。方便喚作頓超三界之佛性。此名二理雙明。二義齊照。不被二邊之所動。妙用現(xiàn)前。是謂第二句綱宗也。第三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過量之見。明陰洞陽。廓周沙界。一真體性。大用現(xiàn)前。應(yīng)化無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喚作慈定之門。是謂第三句綱宗也。因見亡僧。謂眾曰。亡僧面前。正是觸目菩提。萬里神光頂后相。學(xué)者多溟涬其語。梁開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閱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備狀短小。然精神可掬。與閩帥王審知。為內(nèi)外護(hù)。審知盡禮。延至安國禪院。眾盈七百。石頭之宗。至是遂中興之。有得法上首羅漢琛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閩之謝氏。少隨其父。漁南臺江中。得魚輒縱之。父雖怒不恤也。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即往豫章開元寺受具。歸執(zhí)役隸業(yè)院。辛苦無所憚。布納芒鞋。日中一食。常坐不臥。叢林以備頭陀稱之。雪峰存禪師。其同學(xué)兄也。嘗謂之曰。備頭陀何不遍參去。備曰。達(dá)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以為然。出世玄沙。毳士之相從者。常七百許人。備一日上堂。默坐良久。大眾將謂不說法。一時散去。備咄云。看者一隊(duì)漢。略無一個有智慧者。但見我開者兩片皮。盡來簇著。覓言覓語。是我真實(shí)為他。卻總不會。若恁么大難大難。 備有時垂語曰。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且問汝三種病人來。汝作么生接。若拈椎豎拂。盲者不見。提唱古今。聾者不聞。待他對答。啞者無言。若接不得。佛法無靈驗(yàn)。有僧。出云。三種病人。和尚還許人商量否。備云。汝作么生商量。其僧便珍重而出。備云。不是不是。羅漢云。桂深現(xiàn)有眼見。有耳聽。又有口說話。和尚作么生接。中塔云。三種病人。即今在什么處。 備見僧來禮拜。乃云。因我得禮汝。備問長生。維摩觀佛。前際不去。后際不來。見在不住。汝作么生觀。長生云。放皎然過。有個商量。備云。放汝過。作么生商量。長生良久。備云。情知汝向鬼窟里作活計(jì)。 僧問云。是什么得恁么難見。備云。只為太近。又問。學(xué)人為什么道不得。備云。畐塞汝口。爭解道得。 當(dāng)是時。審知王氏。以侍中據(jù)有閩土。為奏賜紫伽梨。師號宗一。開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終。壽七十四。臘四十四。忠懿王為樹塔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師備。俗姓謝。閩人也。少而憨黠酷好垂釣。往往泛小艇南臺江自娛。其舟若虛。同類不我測也。一日忽發(fā)出塵意。投釣棄舟。上芙蓉山出家。咸通初年也。后于豫章開元寺具戒還歸故里。山門力役無不率先。布衲添麻芒鞋續(xù)草。減食而食語默有常。人咸畏之。汪汪大度雖研桑巧計(jì)不能量也。備同學(xué)法兄則雪峰存師也。一再相逢。存多許與故目之為備頭陀焉。有日謔之曰。頭陀何不遍參去備對曰。達(dá)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器重之。先開荒雪峰。備多率力。王氏始有閩土。奏賜紫衣號宗一大師。以開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示疾而終。春秋七十四。僧臘四十四。閩越忠懿王王氏樹塔。備三十年演化。禪侶七百許人。得其法者眾推桂琛為神足矣。至今浙之左右山門盛傳此宗法嗣繁衍矣。其于建立透過大乘初門。江表學(xué)人無不乘風(fēng)偃草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7—928 【介紹】: 五代時僧。
鎮(zhèn)州常山人。
俗姓李。
幼于本州萬歲寺出家,習(xí)學(xué)律典。
后轉(zhuǎn)依禪宗,歷詣云居道膺、雪峰義存,終嗣玄沙師備。
后住漳州羅漢院,世稱地藏和尚。
其門人文益,開法眼宗。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幼投本郡萬歲寺。依無相大師出家。后住漳州龍溪羅漢院。后唐天成三年卒。年六十二。清泰二年謚真應(yīng)禪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四
禪師名桂琛。
生李氏。
常山人也。
幼卓越。
絕酒胾。
見萬壽寺無相律師。
即前作禮。
無相拊其首曰。
若從我乎。
乃欣然依隨之。
父母不逆也。
年二十馀。
即剃發(fā)為大僧。
無相使習(xí)毗尼。
一日為眾升堂。
宣戒本布薩已。
乃曰。
持犯但律身而已。
非真解脫也。
依文作解。
豈發(fā)圣乎。
一眾愕然。
琛顧笑。
為無相。
作禮辭去。
無相不強(qiáng)。
初謁雪峰存公。
不大發(fā)明。
又事玄沙。
遂臻其奧。
與慧球者齊名。
號二大士。
琛能秘重大法。
痛自韜晦。
然叢林指目。
以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
漳州牧王公。
請住城西石山。
十馀年。
遷止羅漢。
破垣敗簀。
人不堪其憂。
非忘身為法者。
不至。
僧問。
如何是羅漢一句。
曰我若向汝道。
卻成兩句。
又問以字不成。
八字不是。
是甚字。
琛曰。
汝不識此字耶。
曰不識。
琛曰。
看取其下注腳。
琛嘗垂頭。
頹然坐折木床。
見僧來。
即舉拂子曰。
會么。
對曰。
謝和尚指示學(xué)人。
琛曰。
見我豎起拂子。
便道指示學(xué)人。
汝每日見山見水。
可不指示汝耶。
又見僧來。
舉拂子。
其僧禮拜稱贊。
琛曰。
見我豎起拂子。
便禮拜贊嘆。
那里掃地。
豎起掃帚。
為甚不贊嘆。
有僧來報(bào)。
保福遷化也。
琛曰保福遷化。
地藏入塔。
琛時住地藏。
乃石山也。
于時學(xué)者莫測其旨。
琛憫之為作明道偈。
其詞曰。
至道淵曠。
勿以言宣。
言宣非指。
孰云有是。
觸處皆渠。
豈喻真虛。
真虛設(shè)辨。
如鏡中現(xiàn)。
有無雖彰。
在處無傷。
無傷無在。
何拘何礙。
不假功成。
將何法爾。
法爾不爾。
俱為唇齒。
若以斯陳。
埋沒宗旨。
宗非意陳。
無以見聞。
見聞不脫。
如水中月。
于此不明。
翻成剩法。
一法有形。
翳汝眼睛。
眼睛不明。
世界崢嶸。
我宗奇特。
當(dāng)陽顯赫。
佛及眾生。
皆承恩力。
不在低頭。
思量難得。
拶破面門。
蓋覆乾坤。
快須薦取。
脫卻根塵。
其如不曉。
謾說而今。
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
琛復(fù)至閩城舊止。
遍游近城諸剎。
乃還示微疾。
沐浴安坐而化。
閱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二夏。
阇維收舍利建塔。
有得法上首。
清涼益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常山之李氏。童時即篤志離俗。親戚鄉(xiāng)黨皆莫之從。年且弱冠。乃獲為郡之萬壽寺無相大師弟子。既登戒品。方學(xué)毗尼。嘆曰。此豈足以臻觀脫哉。于是南謁云居雪峰。抵玄沙。沙問云。三界惟心。汝作么生會。琛指椅子云。和尚喚這個作什么。沙曰椅子。琛云。和尚不會。沙曰。我喚作竹木。汝喚作什么。琛云桂琛亦喚作竹木。沙云盡大地覓一個會佛法底人不可得。自是玄沙每誘迪學(xué)者。出諸三昧。皆命琛為助發(fā)。于是漳牧王公。建地藏精舍。而請駐錫焉。久之徙居羅漢院。上堂。宗門玄妙為當(dāng)只恁么。更別有奇特。若別有奇特。汝且舉看。若無。不可只將三個字。便當(dāng)卻也。三個字謂宗教乘而已。爾若道著宗乘。便是宗乘。若道著教乘。便是教乘。禪德佛法元來。由爾口里安立名字。爾向這里。說圓說頓。說實(shí)說常。禪德爾把什么作圓作頓。作實(shí)作常。傍家行腳。理須甄別莫相理沒。珍重。問如何是羅漢家風(fēng)。答不向爾道。問因甚么不向?qū)W人道。答是我家風(fēng)。問如何是沙門正命食。答吃得么。曰欲吃此食。作何方便。答塞卻汝口。問如何是十方眼。答時上眉毛。天成三年。戊子秋示疾數(shù)日安坐而終。壽六十二。臘四十。茶毗于城西院之東岡。建塔葬舍利于院之西。則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琛無恙時。鼓山神晏尤見重于王氏。以他事脅令舍玄沙嗣雪峰。琛終不變。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桂琛。
俗姓李氏。
常山人也。
甫作童兒篤求遠(yuǎn)俗。
齋茹一餐調(diào)息終日。
秉心唯確鄉(xiāng)黨所欽二親愛縛而莫辭。
群從情纏而難脫。
既冠繼踰城之武。
求師得解虎之儔。
乃事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矣。
初登戒地例學(xué)毗尼。
為眾升臺宣戒本畢。
將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
乃自誨曰。
持犯束身非解脫也。
依文作解豈發(fā)圣乎。
于是誓訪南宗程僅萬里。
初謁云居后詣雪峰玄沙兩會。
參訊勤恪。
良以嗣緣有在。
得旨于宗一大師。
明暗色空廓然無惑。
密行累載處眾韜藏。
雖夜光所潛而寶器終異。
遂為故漳牧太原王公誠請。
于閩城西石山建蓮宮而止。
駐錫一紀(jì)有半。
來往二百眾。
琛以秘重妙法罔輕示徒。
有密學(xué)懇求者時為開演。
后龍溪為軍倅勤州太?,樼鸸菊?。
于羅漢院為眾宣法。
諱讓不獲。
遂開方便。
不數(shù)載南北參徒喪疑而往者不可殫數(shù)。
有角立者。
撫州曹山文益江州東禪休復(fù)。
咸傳琛旨。
各為一方法眼。
視其子則知其父矣。
以天成三年戊子秋。
復(fù)屆閩城舊止。
遍玩近城梵字。
已俄示疾數(shù)日安坐告終。
春秋六十有二。
僧臘四十。
遺戒勿遵俗禮而棺而墓。
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東崗。
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
稟遺教也。
則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琛得法密付授耳。
時神晏大師王氏所重。
以言事脅令舍玄沙嗣雪峰。
確乎不拔。
終為晏讒而凌轥。
惜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李。
常山人。
童兒便求遠(yuǎn)俗。
齋茹一餐。
秉心唯確。
二親愛縛。
繼踰城之武。
事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
登戒地。
學(xué)毗尼。
乃自誨曰。
持犯束身。
非解脫也。
依文作解。
豈發(fā)圣乎。
于是誓訪南宗。
程僅萬里。
初謁云居。
后詣雪峰。
參訊勤恪。
得旨于宗一大師。
明暗色空。
廓然無惑。
密行累載。
處眾韜藏。
遂為故漳牧。
太原王公。
誠請于閩城西石山。
建蓮宮而止。
駐錫一紀(jì)有半。
來往二百眾。
琛以秘重妙法。
罔輕示徒。
有密學(xué)懇求者。
時為開演。
后龍溪為軍[亻?]勤州大?,槵樄?。
志請于羅漢院為眾宣法。
遂開方便。
不數(shù)載南北參徒。
角立。
撫州曹山文益
江州東禪林。
復(fù)咸傳琛旨。
各為一方法眼。
天成三年。
戊子秋俄示疾數(shù)日。
安坐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3 【介紹】: 五代時僧。
北海人,俗姓王。
幼出家,年十九納戒。
歷參宗匠,至漳州,嗣羅漢桂琛,與法眼文益為同門。
初住撫州崇壽寺。
南唐李璟保大二年,請復(fù)住金陵清涼院,賜號悟空禪師。
卒于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1—972 【介紹】: 五代宋初僧。處州縉云人,俗姓陳。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戒。后唐莊宗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后謁靜慧禪師文益,于是大悟。至天臺山,見智顗遺跡,恍如舊居,建寺院道場,大興法道,歸依者眾。吳越錢俶嗣位,迎至杭州,尊為國師。有《傳燈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891-972) 俗姓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
17歲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開元寺。
后唐同光間曾歷參投子大同、龍牙居遁等,終嗣法眼文益。
歸住天臺山白沙道場。
臺州刺史錢弘俶曾從其問道。
后漢隱帝乾祐元年(948)錢弘俶即吳越王位后,尊之為國師。
世稱天臺國師。
從其學(xué)者甚眾,以永明延壽最為有名。
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后書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陳,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一說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宋高僧傳》卷一三)。住天臺山,稱德韶國師。后漢乾祐元年(九四八),吳越忠懿王錢俶即位,延請德韶,申弟子之禮。宋太祖開寶四年卒,一說五年卒(同上書),年八十二?!?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今錄偈、頌各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七
天臺國師名德韶。處州龍泉人。生陳氏。母葉。夢白光觸體。覺而娠。生而杰異。年十五。有梵僧見之。拊其背曰。汝當(dāng)出家。塵中無置汝所也。乃往依龍歸寺剃發(fā)。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滿分戒。后唐同光中。謁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龍牙遁禪師問。雄雄之尊。因什么親近不得。遁曰。如火與火。曰忽遇水來。又作么生。遁曰。汝不會我語。又問。天不蓋。地不載。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為說。遁曰。道者汝向后自會去。時疏山有矮師叔者。精峭號能齧鏃機(jī)。韶問。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繩縛鬼子。曰不落古今請師說。矮曰不說。曰為什么不說。矮曰。個中不辨有無。韶曰師今善說。矮駭之。久而辭去。所至少留。見知識五十四人。括磨搜剝。窮極隱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隨眾而已。無所咨參。有僧問。法眼禪師曰。十二時中。如何得頓息萬緣去。法眼曰??张c汝為緣耶。色與汝為緣耶。言空為緣。則空本無緣。言色為緣則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為汝緣乎。韶聞悚然異之。又有問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滯。渙若冰釋。感涕沾衣。法眼曰。汝當(dāng)大宏吾宗。行矣。無自滯于是。游天臺。觀智顗禪師遺蹤。如故居。眷然有終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時。吳越忠懿王。以國子刺臺州。雅聞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禮。日夕問道。韶曰。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漢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國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為國師焉。韶說法簡而要。撥去枝葉。曰古圣方便。猶如河沙。六祖曰。非風(fēng)幡動。仁者心動。是為無上心印。至妙法門。我輩稱祖師門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風(fēng)幡不動。汝心妄動。若言不撥風(fēng)幡。就風(fēng)幡處通取。若言風(fēng)幡動處。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須認(rèn)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風(fēng)幡動。應(yīng)須妙會。與祖師意旨了沒交涉。既非種種解會。合如何知悉。若真見去。何法門不明。雖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洞了?;騿柸绾问枪欧鹦摹4鹪淮藛柌蝗?。又問亡僧遷化。向何處去。曰終不向汝道。曰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會。問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化生于蓮花之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見。上座問。故每曰。大凡言句。應(yīng)須絕滲漏乃可。僧隨問。如何是絕滲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無色識。色中無眼識。眼識二俱空。何能令見色。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若不能自見。云何見馀物。古圣方便。皆為說破。若于此明得寂靜法。不寂靜法也收盡。明得遠(yuǎn)離法。不遠(yuǎn)離法亦收盡。未來現(xiàn)在。亦無遺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義寂者。謂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遠(yuǎn)。必多散失。唯新羅國有善本。愿藉禪師慈力。致之使再開。東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聞忠懿王。遣使航海。傳寫以還。而韶適與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山谷。六月有星。隕于峰頂。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眾告別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贊曰。聞僧問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開悟。夫問詞答語。無所增損。所謂悟者。何自而發(fā)之。及觀韶所對問者。如問古佛心。對曰此問不弱。如問如何是太子身。對曰大家見上座問。則問答之間。不令意根椿立。蓋嘗曰。大凡言句。須絕滲漏。而學(xué)者方爭趨微妙之域。欲見祖師之心。譬如趨越而首燕也歟。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縉云陳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尋訪知識。初發(fā)心于投子。次謁龍牙遁和尚問云。雄雄之尊。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與火。問忽遇水來又作么生。答汝不會我語。又天不蓋地不載時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請益。牙謂韶曰。汝向后自會去。問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繩縛鬼子。進(jìn)云。不落古今請師說。疏云不說。進(jìn)云。為什么不說。疏云。個中不辨有無。進(jìn)云。師今善說。疏大駭。如是歷參五十四善知識。然韶亦倦于參請矣。后至臨川但隨眾耳。一日有僧問凈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墼?。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則豁爾開悟于側(cè)。遂以所見似慧?;墼迫晗蚝螽?dāng)為國王師。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臺。州牧錢俶。以國王子。向韶之名。延請問道。韶知其他日必貴。因以佛法囑累焉。漢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國位。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禮。擇形勝地。為作道場。而般若其一也。開堂說法。凡十二會。語多不錄。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傳鈔疏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亂。放失海外。新羅諸國。至是而忠懿以書幣求于高句麗。使一家教觀全璧而還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為智者后身云。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遐邇。韶曰吾寧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隕于峰頂。林木變白。韶方示疾于蓮華峰眾參問如常。時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別而逝。壽八十二。臘六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德韶者。姓陳氏??N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屈指不勝其數(shù)。初發(fā)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見臨川法眼禪師。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臺山建寺院道場。無幾韶大興玄沙法道。歸依者眾。漢南國王錢氏嘗理丹丘。韶有先見之明。謂曰。他日為國王當(dāng)興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禪師號。每有言時無不符合蘇州節(jié)使。錢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題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壽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類。韶未終之前也。華頂石崩振驚百里。山如野燒蔓筵。果應(yīng)韶終。焚舍利繁多營塔。命都僧正贊寧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臘六十四。即開寶五年壬申歲六月二十八日也。語錄大行。出弟子傳法百許人。其又興智者道場數(shù)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術(shù)數(shù)尤精利人為上。至今江浙間謂為大和尚焉。 論曰。梵語禪那華言念修也。以其觸情念而無念。終日修而無修。又云正定也。正受也正則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簡邪思惟。增遍計(jì)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靜故。三摩提以觀如幻故。若禪那者俱離靜幻故。始云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眾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諸圣住處既如彼。諸圣度生復(fù)若何?;蚍ㄑ轁h庭。極證之名未著。風(fēng)行廬阜。禪那之學(xué)始萌。佛陀什秦?cái)P而來。般若多晉朝而至。時遠(yuǎn)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機(jī)。漸染施行依違祖述。吳之僧會亦示有緣。俱未分明肆多隱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尋龍樹之宗思大禪翁繼傳三觀之妙。天臺智者引而伸之?;瘜?dǎo)陳隋。名題止觀粵有中天達(dá)磨哀我群生。知梵夾之雖傳為名相之所溺。認(rèn)指忘月。得魚執(zhí)筌。但矜誦念以為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羅蜜徑直而度免無量之迂回焉嗟乎經(jīng)有曲指。曲指則漸修也。見性成佛者。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了無異。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禪也。不立文字者經(jīng)云。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也。又達(dá)磨立法要唯二種。謂理也行也。然則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權(quán)合道也。爾時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猶白雪雖歌巴童寡和。后則臨汧。牧圉子孫終號于強(qiáng)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缮病h采?。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頭也。忍生秀與能。能傳信衣。若諸侯付子孫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蔭車百輛。尼拘樹而展轉(zhuǎn)垂枝施雨萬方阿耨龍而連筵布潤。當(dāng)是時也應(yīng)其懸記屬于此人。后來得道無央數(shù)。是歟。重之曰。夫禪之為物也其大矣哉。諸佛得之升等妙。雌龍得之破障纏。率由速疾之門無過此。故今之像末斗諍復(fù)生。師足既傷資爭未已。如聞此心是佛。便言。三十二相何無?;蚵勔宦纺鶚?。則曰。八萬法門何在。曾不知經(jīng)中發(fā)菩提心此見佛性也。云何修菩薩行。此行布修行也。因信不及無明所迷溺喪忘歸。何由復(fù)業(yè)?;蚺e經(jīng)以示之。則對曰。此性宗法?;蛑^之曰。莫是魔說還可焚毀否。且置而勿論。又欲棄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闐諸部謂道行經(jīng)為婆羅門書。烏茶小乘謗大乘學(xué)作空華外道。西乾尚爾此何驚乎良以六代宗師一期舉唱。但破百年之暗。靡營一室之隳。殊不知禪有理焉禪有行焉。脫或戒乘俱急。目足更資。行不廢而理逾明。法無偏而功兼濟(jì)。然后如可與言禪已矣。其如玄學(xué)多斥講家。目為數(shù)寶之人。終困屢空之室。那不見經(jīng)是佛言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定不相違。施設(shè)逗根用有時處。況以經(jīng)江高國紀(jì)之名。論??偝谥畷嵋粚W(xué)軌范千途。授形俱筑釋子之基。唱隨行凈沙門之業(yè)。擬捐三事何駕一乘。終包不足之羞。豈倒轉(zhuǎn)依之地。通人不誚豎子何知。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吠聲貽責(zé)遷怒傷人。因擊鼠以破盆。為爭摶而噬主。自他俱有彼我須均??v橫盡而成一秦。氣劑和而成一味者也。今從貞觀及于宋朝。于山選山露須彌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以騰空。令其鉆仰之儔慕此堅(jiān)高之道矣。吾徒通達(dá)無相奪倫。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藝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為師之訓(xùn)。慎之哉。慎之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9—971 【介紹】: 五代時僧。
雍州人。
俗姓劉。
七歲出家,十八受戒于懷暉,通習(xí)經(jīng)書。
歷游諸方,自蘇州往天臺、四明諸山棲息。
曾與天臺德韶同參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誦《法華經(jīng)》無分晝夜。
吳越王錢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養(yǎng),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寶塔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雍州劉氏子。母張氏。感異夢娠。巖生七年出家從高安禪師薙落。年十八進(jìn)具。自爾游歷諸方。而天臺四明之勝。尤所研玩。既與德韶禪師。共決凝滯于臨川之益公。遂閣錫錢唐西湖上真身寶塔寺。課誦法華妙經(jīng)。無怠晝夜。俄蓮華開庭宇間。人以為精誠所感云。建隆二年。誓效藥王焚身供養(yǎng)。吳越錢氏篤敬之。固留乃止。又嘗趨曹娥江自溺。以飽鱗互。會漁者拯之以出。卒無恙。固徙越之法華山。復(fù)召居杭之上方凈院。開寶四年七月。忽作偈累篇。示門人曰。吾平生誦經(jīng)。滿二萬部。所愿以生安養(yǎng)也。今其可矣。竟坐逝。壽七十三。臘五十五。喪費(fèi)悉給王府。茶毗獲舍利。函寘之影堂中。垂不朽。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紹巖。俗姓劉。雍州人也。母張氏始娠夢寤甚奇。及生也神姿瑰偉。至長也器度宏深。七歲苦求出家于高安禪師。十八進(jìn)具于懷暉律師。凡百經(jīng)書覽同溫習(xí)。自是游諸方圣跡。洎入?yún)菚⑻炫_四明山。與德韶禪師共決疑滯于臨川益公。遂于錢塘湖水心寺掛錫。恒諷持法華經(jīng)無晝夜。俄感陸地庭間生蓮華。舉城人瞻矚。巖亟命搴而蹂之。以建隆二年辛酉。經(jīng)愿云滿誓同藥王。焚身以供養(yǎng)。時漢南國王錢氏。篤重歸心苦留乃止。尋潛遁投身曹娥江。用飼魚腹。會有漁者拯之。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衣敷水面而驚濤迅激。巖如坐寶臺。然。水火二緣俱為未濟(jì)。恒怏惋其懷。乃于越法華山安置。續(xù)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凈院以居之。開寶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藥石。作偈累篇示門徒曰。吾誦經(jīng)二萬部。決以安養(yǎng)為期。跏趺坐亡。享齡七十三。法臘五十五。喪事官供茶毗于龍井山。獲舍利無算。遺骨若玉瑩然。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大寧軍節(jié)度使贈太師孫承祐為碑紀(jì)述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 【介紹】: 五代時僧。蒲津人,俗姓武。少詣臨川,僧凈慧一見以為法器。后又謁法眼禪師文益。尋結(jié)廬衢州古寺,閱《大藏經(jīng)》。后周世宗顯德初,錢俶迎入西府,受菩薩戒,賜號慈化定慧禪師,居慧日永明院。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潛。
河中府人。
姓武氏。
初謁清涼法眼。
一見異之。
許入室。
一日問曰。
子參請外看甚么經(jīng)。
師曰。
華嚴(yán)。
法眼曰。
總別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
師曰。
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
法眼曰。
空具六相否。
師不能答。
法眼曰。
子卻問我。
師如語而問。
法眼曰。
空。
師言下開悟。
法眼曰。
子作么生會。
師云。
空。
法眼然之。
后因四眾士女入寺。
法眼曰。
律中道隔壁聞釵釧聲即名破戒。
今睹金銀朱紫雜遝。
是破戒否。
師曰。
好個入路。
法眼曰。
子向后有五百毳徒。
而為王侯所重在。
師尋辭往三衢古寺閱藏經(jīng)。
錢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薩戒。
署慈化定慧之號。
周顯德元年。
建慧日永明寺。
請師居之。
為開山始祖。
眾常五百。
果符法眼之記。
永明至宋改名凈慈。
贊曰。
嶷嶷法器  孕靈河嵩  空華嚴(yán)相  紹法眼宗 名聞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祖令  杲日當(dāng)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蒲津武氏子。
美容姿。
軀干頎碩。
匈有七黑子。
若魁斗幼依中條山棲巖大通院真寂禪師。
薙染。
既明戒檢。
入雁門五臺山睹文殊大士。
自爾遍歷禪會。
及見臨川崇壽益禪師。
頓了心地。
閱藏典于衢之古剎。
而文殊復(fù)現(xiàn)妙相于宴坐中。
及詣鄞禮育王塔。
見舍利紅色。
行懸鐘外。
潛悲喜交集。
于是光文大師匯征請于山齋。
行普賢懺法三七日。
感遍吉降瑞。
其所御象鼻。
枕道場所。
吳越王錢氏迎之入府。
授菩薩戒造大伽藍(lán)。
慧日永明。
以居之。
仍寵以慈化定慧禪師之號。
月別給俸示優(yōu)禮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終。
將入棺。
白光晝發(fā)。
十月茶毗于龍井。
收舍利無算。
有屠者。
自以罪惡不可懺悔。
展襟向火聚。
請求不得。
則死于火。
斯須獲七粒。
開寶庚午。
天臺韶國師。
建塔以葬。
癸酉塔頂時起白光。
其機(jī)緣語句具載傳燈錄。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4—976 字沖玄,俗姓王,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遷居余杭(今屬浙江)。
早年曾為余杭庫吏、華亭鎮(zhèn)將。
28歲于杭州龍冊寺出家,后至天臺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廣順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竇寺。
建隆元年(960),吳越王錢俶請其住杭州靈隱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
曾奉詔創(chuàng)建六和塔。
開寶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傳》卷二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
其詩多宣揚(yáng)禪理、歌詠禪居生活。
《天臺集》、《寶慶會稽續(xù)志》、《吟窗雜錄》、《宋高僧詩選》、《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詩》等書中存其詩8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4—975 【介紹】: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棄吏出家,吳越時住永明寺。雅好詩道。宋開寶間卒,賜號智覺禪師。有《宗鏡錄》、《感通賦》、《萬善同歸錄》等。
全宋詩
釋延壽(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沖玄、沖立),號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時,棄吏出家。初禮龍冊寺翠巖參禪師,尋謁天臺山德韶國師,德韶一見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竇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吳越王錢俶請入居靈隱山新寺。明年,遷永明寺,居十五載。著述頗豐,有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流播海外。高麗國王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賜號智覺禪師?;兆诔鐚庨g追謚宗照(《咸淳臨安志》卷七○)?!?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宋高僧傳》卷二八、《禪林僧寶傳》卷九、《五燈會元》卷一○、《佛祖統(tǒng)紀(jì)》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咸淳臨安志》卷七○有傳?!⊙訅墼?,以《慧日永明智覺壽禪師山居詩》(清光緒十一年江北刻經(jīng)處本)為底本,參校明釋正勉、釋性??合輯之《古今禪藻集》(簡稱《禪藻集》)。另從《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嘉泰會稽志續(xù)志》等書輯得詩、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詩補(bǔ)逸
延壽字沖立,號抱一子,杭州人。棄吏出家,吳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鏡錄》。宋開寶八年入滅。詩一首。(《全唐詩》無延壽詩)
全宋文·卷一三
延壽(九○四——九七五),字沖玄,馀杭(今屬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禮龍冊寺萬翠巖參禪師為師。尋往天臺謁詔國禪師,一見而深器之。吳越王錢俶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眾盈二千。延壽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與敘弟子之禮。開寶八年十二月寂滅,年七十二。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佛祖通紀(jì)》卷二六,《佛祖通載》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壽字沖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獻(xiàn)齊天賦于吳越忠懿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獲赦。遂出家。住天臺智者巖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靈隱寺。后遷永明道場。賜號智覺禪師。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謚永明宗照大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智覺禪師者。諱延壽。馀杭王氏子。自其兒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誦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誦六十日而畢。有羊群跪而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嘗舟而歸錢塘。見漁船萬尾戢戢。惻然意折。以錢易之。放于江。裂縫掖。投翠嵓永明禪師岑公。學(xué)出世法。會岑遷止龍??寺。吳越文穆王。聞其風(fēng)悅慕。聽其棄家。為剃發(fā)。自受具。衣不繒纊。食無重味。持頭陀行。嘗習(xí)定天臺天柱峰之下。有烏類尺鴳巢衣襵中。時韶國師眼目出間。北面而師事之。韶曰。汝與元帥有緣。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說法于雪竇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靈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為第二世。眾至二千人。時號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語為銓準(zhǔn)。曰迦葉波初聞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guī)煷笊抽T。嘗作如是說。此佛祖骨髓也。龍勝曰。無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譬如風(fēng)性本不動。以緣起故動。儻風(fēng)本性動。則寧有靜時哉。密室中若有風(fēng)。風(fēng)何不動。若無風(fēng)遇緣即起。非特風(fēng)為然。一切法皆然。維摩謂文殊師利曰。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此緣起無生之旨也。僧問。長沙偈曰。學(xué)道之人未識真。只為從來認(rèn)識神。無始時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豈離識性別有真心耶。智覺曰。如來世尊于首楞嚴(yán)會上。為阿難揀別詳矣。而汝猶故不信。阿難以推窮。尋逐者為心。遭佛呵之。推窮尋逐者識也。若以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識。不干心事。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凈。垢凈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臥。并是妄識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滅。若知自心如此。于諸佛亦然。故維摩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智覺以一代時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臺賢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為重閣。館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設(shè)難。至波險(xiǎn)處。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為一百卷。號宗鏡錄。天下學(xué)者傳誦焉。僧問。如和尚所論宗鏡。唯立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歟。從他而生歟。共生無因而生歟。答曰。此心不縱不橫。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橫。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縱。若言自生。則心豈復(fù)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則自他尚無有。以何為共哉。若言無因而生者。當(dāng)思有因。尚不許言生。況曰無因哉。僧曰。審非四性所生。則世尊云何說。意根生意識。心如世??師。無不從心造。然則豈非自生乎。又說心不孤起。必藉緣而起。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則豈非他生乎。又說。所言六觸。因緣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則豈非共生乎。又說。十二因緣。非佛天人修羅作。性自爾故。然則豈非無因而生乎。智覺笑曰。諸佛隨緣差別。俯應(yīng)群機(jī)。生善破惡。令入第一義諦。是四種悉檀。方便之語。如以空拳示小兒耳。豈有實(shí)法哉。僧曰。然則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審爾則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豈不聞首楞嚴(yán)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shí)無是非二相。僧曰。既無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還背圓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稱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說契。僧曰。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矣。曰此亦強(qiáng)言。隨他意轉(zhuǎn)。雖欲隱形。而未忘跡。僧曰。如何得形跡俱忘。曰本無朕跡。云何說忘。僧曰。我知之矣。要當(dāng)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dāng)大悟時節(jié)。神而明之。曰我此門中。亦無迷悟。明與不明之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辛苦說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擔(dān)。先德曰。盡十方世界。覓一人為伴。無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紹祖位。終無第二人。若未親到。謾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門中。旁贊助入之語。于自己分上。親照之時。反視之。皆為魔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但以形言跡。文彩生時。皆是執(zhí)方便門。迷真實(shí)道。要須如百尺竿頭。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dá)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嘗謂門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則真唯識。才有信處。皆可為人。若論修證之門。則諸方皆云。功未齊于諸圣。且教中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亦許約教而會。先以聞解信入。后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且約現(xiàn)今世間之事。眾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現(xiàn)知。第三約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床上安眠。何曾是實(shí)。并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則可比知。覺時之事。皆如夢中無實(shí)。夫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是本識所變。若現(xiàn)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dú)散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于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第二現(xiàn)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xiàn)見青白等物時。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分。與同時意識。計(jì)度分別。為青為白。以意辨為色。以言說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曰。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于心。萬法安寄。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xiàn)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現(xiàn)。此皆是眾生日用。可以現(xiàn)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為境。此初觀時。雖未成圣。分知意言。則是菩薩。第三約教而知者。大經(jīng)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現(xiàn)本理。能詮正宗也。智覺乘大愿力。為震旦法施主。聲被異國。高麗遣僧。航海問道。其國王投書。敘門弟子之禮。奉金絲織成伽梨。水精數(shù)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相繼歸本國。各化一方。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閱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贊曰。予初讀自行錄。錄其行事。日百八件。計(jì)其貌狀。必枯悴尪劣。及見其??像。凜然豐碩。眉目秀拔。氣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說法。如禹之治水??鬃又勆?。羿之射。王良之御。孫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嗚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錢塘王氏。錢氏有兩浙壽以胥史督軍須。然質(zhì)直。未嘗妄語。日行坐誦法華。不輟口。屬鄞之翠巖參公盛化。壽棄妻子。求剃染。既登戒習(xí)定于天臺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鳥類斥鴳。巢衣襵中。俄謁國師韶公。決擇所見。徙居雪竇山。從忠懿王錢氏請。為眾生行方等懺法。誦法華經(jīng)計(jì)一萬三千馀部。著宗鏡萬善同歸等錄。營造塔像。不可殫紀(jì)。高麗國王。遠(yuǎn)聞其譽(yù)。遣使致金縷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 壽勤于訓(xùn)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靈隱徙居永明。舉唱之繁。斯錄一二。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壽云。更添香著云。謝師指示。壽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識永明。指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fēng)吹波浪起。僧問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個甚么不得。壽云出汝問處不得。僧問如何是大圓鏡。壽云破沙盆。開寶八年。終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延壽。字沖元。馀杭王氏。少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及市。顏色不變。文穆王異之。放令出家。居龍冊寺。執(zhí)勞供眾。日唯一食。長坐不臥。得法于天臺韶國師。初住雪竇。尋歸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請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眾常二千。署智覺號。移天臺。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時散花行道。日課一百八事。未常暫廢。馀力誦法華經(jīng)。計(jì)一萬三千部。別號抱一子。先是師于禪觀中蒙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著宗鏡錄百二十卷。以會天臺賢首慈恩異同之弊。詩偈幾千萬言。傳播海外。高麗國王致書敘弟子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shù)珠金澡瓶為獻(xiàn)。開寶八年示寂。塔于凈慈山。 贊曰。 佛無異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鏡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淵流莫窮  宜爾異國  翕然向風(fēng)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jīng)聲不輟響。屬翠巖參公盛化。壽舍妻孥削染登戒。嘗于臺嶺天柱峰九旬習(xí)定。有鳥類尺鴳巢棲于衣襵中。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于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汎愛慈柔。或非理相干顏貌不動。誦法華計(jì)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shù)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樹亭志焉。
神僧傳·卷第九
僧延壽。字沖玄??偨钦b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六旬而畢。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衣無繒纊食無重味。復(fù)往參韶國師發(fā)明心要。嘗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當(dāng)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住天臺智者巖。九旬習(xí)定。有鳥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善業(yè)方到此中。夜半繞像見普賢前蓮花在手。遂上智者巖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jīng)萬善莊嚴(yán)凈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jīng)萬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專修凈業(yè)。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jīng)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初演法于雪竇。建隆元年忠懿王請住靈隱。二年遷永明。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xué)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yàn)閯t。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專功也。乃為立西方香嚴(yán)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受菩薩戒。夜施鬼食晝放生命。皆悉回向莊嚴(yán)凈土。時人號為慈氏下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加趺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
福州福清人。
嗣法眼文益
歸住明州四明山。
節(jié)度使錢弘億師事之。
錢俶命于衣錦軍開法,后居杭州靈隱寺,署了悟禪師。
補(bǔ)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清聳。福州人也。初參法眼。眼指雨謂師曰。滴滴落在上座眼中。初不喻。后閱華嚴(yán)。了悟其旨。因入山求卓庵之地。至四明。登高四望。投以一石。石所住處。吾其止焉。遂結(jié)庵居之。既而錢忠懿王。聞其名。命主靈隱。署了悟禪師。摩訶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會。風(fēng)寒雪下。師說法也。一日王閱華嚴(yán)經(jīng)。知震旦有支提山。為天冠菩薩住處。乃大集諸山耆德問之。無能知者。唯師道所以然甚詳。王曰。非師一往不可隨。遣人偕行。至海濱蹤跡圣境。入深山行三日。時有鐘聲。白猿相導(dǎo)而前。師至心頂禮。見幽林中有一大剎。扁金書古佛大華嚴(yán)之境。既入寺。殿閣崢嶸。眾盈萬指。菩薩千軀。儼然居上。異香襲人。光明射目。師默想運(yùn)誠。隨喜竟夜。既曙。依然在林莽間。所見乃化剎也。師還報(bào)王。即其處建寺。如師所見。鑄天冠千身。航海入山。至中流颶風(fēng)大作。舟重欲沒。相視無策。遂沉像之半于水既濟(jì)。其半沉水者。已先至其地矣。其異如此。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詩僧。
全唐詩》存詩3首,小傳云:“無則,五代時人,為法眼文益禪師弟子。
”宋《秘書省續(xù)編到四庫闕書目》著錄其詩1卷,今不存。
檢《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文益門人有玄則,為滑州衛(wèi)南(今河南滑縣東)人,南唐時住金陵報(bào)恩院。
疑即其人。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