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延沼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西河平遙人。玄奘弟子。玄奘新翻諸經(jīng)論,宗哲就之學,備窮經(jīng)典,于玄奘門下號為“得意哲”。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西河平遙人也。稚歲天資聰穎。既尋師范。屬三藏奘公。方翻經(jīng)論哲從之。時歷周星。學窮諸典。其淹貫該博。于奘門下。號得意。啟后又謂之為法江哲。哲曰。為謝諸人。毋為此目殊。不知法海近在乎太原也。所指者。蓋浮丘云。嘗著義例沼法師以其佛位三事喻中。三點三目。強分上下。勝劣配屬。太成巧誣。噫是豈知哲哉。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宗哲。
西河平遙人也。
稚歲而有奇相聰穎天資。
既尋師范砥節(jié)飾躬。
屬玄奘三藏新翻諸經(jīng)論。
哲就其門請益無替。
凡幾周星。
備窮諸典。
若指于掌。
于奘門下號為得意哲猶隋慧布之題目焉。
后因講唱厥義日新。
時謂之為法江。
哲曰。
為吾謝此品藻焉。
殊不知法海在乎大原矣。
所指者蓋浮丘為滄溟也。
哲憫學者不達其意。
而師悖哉。
乃著義例。
寰海之內(nèi)莫不企羨。
其如說佛位三事喻中。
沼法師言。
三點三目強分上下。
勝劣配屬太成巧誣。
哲云。
三事俱得。
然無名師品量。
退而省之。
哲其得矣。
號之得意。
豈虛也乎。
師所以成馀師之說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隸成都福感寺。即俗所謂大石寺也。而阿育王舍利塔在焉。始塔在寺西南。天寶之季。章仇兼瓊來為長史。至劍門。見一人長丈馀。持戟遮馬曰。我福感寺護塔神也。聞公捧檄視郡事。故此奉迎。然有小事。欲以訴公。惟公其幸聽之。今塔所處地未極善。請遷之東北四十二步。則可爾。且下有大石。愿勿掘也。仇許諾。到郡才數(shù)日。即以所見。白府主。議遷塔。命先掘地。果得大石。不可動。雖镵鑿之。輒復平滿如故。于是遣胥卒。夜候其旁。見白彘數(shù)十。以喙擁碎石塞鏨鑿處。隨以舌舐。則堅剛如鐵。固非人力比也。卒遷塔如神所訴。而寺以石名。武宗既廢教。光反儒服。建宣宗立法門愈益振。光獲歸寺。力起頹弛。尋募赤金萬馀斤。鑄大鐘。鼓籥之次。忽有煙焰五色如虹蜺。分兩道出塔相輪上。荏苒遍空界。觀者訝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定光者。
不知何許人也。
爰從入法厥性弗拘。
糲食斷中粗襦卒歲。
方于庸蜀化導有緣。
事或多魔教鐘中??。
俄遭武宗毀廢例反儒宗。
及乎佛日重暉僧倫咸序。
光同締構寺宇。
因鑄大鐘計赤金萬馀斤。
爾日鼓籥灰飛投爐火熾。
有祥煙兩道。
自浮圖相輪最高處出。
冉冉射上若虹蜺焉。
萬人引望五色騰凌。
相感如然信鼓斯應。
其塔是阿育王藏舍利之所。
大和初南蠻蒙傞顛剽掠入益城。
分蠻卒舍于寺內(nèi)。
廊廡皆烹炙熏灼。
僧皆奔迸。
時塔頂出四道濃煙。
分穗直上空虛。
至夜蠻蜑睹此奇異。
乃禁止污穢。
此塔先在西北四十馀步。
天寶末長史章仇兼瓊赴在。
至劍門見一人長一丈馀。
持戟當路。
兼瓊驚問。
對曰。
某是大石寺護塔神。
故來奉迎。
且有少事咨祈大夫也。
緣大石寺塔在西南未為極善。
今請移東北四十二步。
伏望便掘石此下以鎮(zhèn)舍利。
兼瓊曰。
此易耳。
遂隱厥形。
到府數(shù)日。
乃令量其地處先掘。
果得巨石。
其深無際。
促石匠數(shù)十人鏨鑿之。
至夜輒填滿遣人潛伺之。
見有白彘數(shù)十。
以喙推石末塞之。
隨以舌舐其堅如鐵銅矣。
章仇止令勿鑿。
遂移塔于今所。
即金華舊寺基也。
光鐘亦移入新寺焉。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慧靈。
莊嚴寺沙門。
大中七年賜紫。
敕補新寺上座。
后預代宗永泰中參譚證義。
年百馀歲。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史未詳其姓氏鄉(xiāng)里。太中七年。上幸莊嚴寺。禮佛牙。因登大塔四望。見西北有廢址。曰此昔總持寺也。悵然久之。詔耆年問往事。眾推靈對。上嘉其詳盡。即賜紫。且詔脩復總持寺。三月十一日。三教首座辨章勾當脩寺。六月畢工。詔靈為綱任。既居厥職。清眾成序。上每加優(yōu)獎焉。寺歲貢梨華蜜。色白而味佳。世所珍貴。靈竟終于寺。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慧靈。
未詳何許人也。
幼脫塵機勤從誦習。
及當應法戒品方圓。
銳意毗尼探頤持犯。
以行副解心口相符。
由是講訓名望翕如也。
人皆奉畏神明如也。
大中七年宣宗幸莊嚴寺禮佛牙。
登大塔宣問耆年。
乃賜紫衣。
其年六月敕補靈為新寺上座矣。
帝望寺西北廢總持寺。
乃下敕曰。
朕以政閑賞景幸于莊嚴。
其寺復殿重廊連甍比棟幽房秘宇窈窕疏通。
密竹翠松垂陰擢秀。
行而迷道。
天下梵宮。
高明寡匹。
當建之時。
以京城西昆明池勢微下。
乃建木浮圖高三百尺。
藩邸之時游此伽藍睹斯勝事。
其總持寺大業(yè)中立規(guī)制。
與莊嚴寺正同。
今容像則毀忍草隨荒。
香徑蕪侵尚存基址。
其寺宜許重建以副予心。
三月十一日。
令三教首座辯章勾當修寺。
及畢工推靈為綱任。
崇圣寺賜紫睿川充寺主。
福壽寺臨壇大德賜紫玄暢充都維那。
靈居寺職。
清眾咸序帝所欽重寺中常貢梨華蜜。
其色白其味愈常蠟房所取者。
靈居新寺終矣。
究其靈公如曾預代宗永泰中參譯證義。
則可年百奇歲矣。
如不見不空良賁。
乃春秋夏臘無理知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4—976 字沖玄,俗姓王,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遷居余杭(今屬浙江)。
早年曾為余杭庫吏、華亭鎮(zhèn)將。
28歲于杭州龍冊寺出家,后至天臺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廣順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竇寺。
建隆元年(960),吳越王錢俶請其住杭州靈隱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
曾奉詔創(chuàng)建六和塔。
開寶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傳》卷二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
其詩多宣揚禪理、歌詠禪居生活。
《天臺集》、《寶慶會稽續(xù)志》、《吟窗雜錄》、《宋高僧詩選》、《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詩》等書中存其詩8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4—975 【介紹】: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棄吏出家,吳越時住永明寺。雅好詩道。宋開寶間卒,賜號智覺禪師。有《宗鏡錄》、《感通賦》、《萬善同歸錄》等。
全宋詩
釋延壽(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沖玄、沖立),號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時,棄吏出家。
初禮龍冊寺翠巖參禪師,尋謁天臺山德韶國師,德韶一見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竇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吳越王錢俶請入居靈隱山新寺
明年,遷永明寺,居十五載。
著述頗豐,有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流播海外。
高麗國王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
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
賜號智覺禪師。
徽宗崇寧間追謚宗照(《咸淳臨安志》卷七○)。
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宋高僧傳》卷二八、《禪林僧寶傳》卷九、《五燈會元》卷一○、《佛祖統(tǒng)紀》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咸淳臨安志》卷七○有傳。
 延壽詩,以《慧日永明智覺壽禪師山居詩》(清光緒十一年江北刻經(jīng)處本)為底本,參校明釋正勉、釋性??合輯之《古今禪藻集》(簡稱《禪藻集》)。
另從《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嘉泰會稽志續(xù)志》等書輯得詩、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詩補逸
延壽字沖立,號抱一子,杭州人。棄吏出家,吳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鏡錄》。宋開寶八年入滅。詩一首。(《全唐詩》無延壽詩)
全宋文·卷一三
延壽(九○四——九七五),字沖玄,馀杭(今屬浙江杭州)王氏子。
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禮龍冊寺萬翠巖參禪師為師。
尋往天臺謁詔國禪師,一見而深器之。
吳越王錢俶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眾盈二千。
延壽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
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與敘弟子之禮。
開寶八年十二月寂滅,年七十二。
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佛祖通紀》卷二六,《佛祖通載》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壽字沖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獻齊天賦于吳越忠懿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獲赦。遂出家。住天臺智者巖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靈隱寺。后遷永明道場。賜號智覺禪師。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謚永明宗照大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智覺禪師者。
諱延壽。
馀杭王氏子。
自其兒稚。
知敬佛乘。
及冠日一食。
誦法華經(jīng)。
五行俱下。
誦六十日而畢。
有羊群跪而聽。
年二十八。
為華亭鎮(zhèn)將。
嘗舟而歸錢塘。
見漁船萬尾戢戢。
惻然意折。
以錢易之。
放于江。
裂縫掖。
投翠嵓永明禪師岑公。
學出世法。
會岑遷止龍??寺。
吳越文穆王。
聞其風悅慕。
聽其棄家。
為剃發(fā)。
自受具。
衣不繒纊。
食無重味。
持頭陀行。
嘗習定天臺天柱峰之下。
有烏類尺鴳巢衣襵中。
時韶國師眼目出間。
北面而師事之。
韶曰。
汝與元帥有緣。
它日大作佛事。
惜吾不及見耳。
初說法于雪竇山。
建隆元年。
忠懿王移之。
于靈隱新寺。
為第一世。
明年又移之。
于永明寺。
為第二世。
眾至二千人。
時號慈氏下生。
指法以佛祖之語為銓準。
曰迦葉波初聞偈曰。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我?guī)煷笊抽T。
嘗作如是說。
此佛祖骨髓也。
龍勝曰。
無物從緣生。
無物從緣滅。
起唯諸緣起。
滅唯諸緣滅。
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
色滅時但是空滅。
譬如風性本不動。
以緣起故動。
儻風本性動。
則寧有靜時哉。
密室中若有風。
風何不動。
若無風遇緣即起。
非特風為然。
一切法皆然。
維摩謂文殊師利曰。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文殊乃曰。
如是居士。
若來已更不來。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
所可見者。
更不可見。
此緣起無生之旨也。
僧問。
長沙偈曰。
學道之人未識真。
只為從來認識神。
無始時來生死本。
癡人喚作本來人。
豈離識性別有真心耶。
智覺曰。
如來世尊于首楞嚴會上。
為阿難揀別詳矣。
而汝猶故不信。
阿難以推窮。
尋逐者為心。
遭佛呵之。
推窮尋逐者識也。
若以識法隨相。
行則煩惱。
名識不名心也。
意者憶也。
憶想前境。
起于妄。
并是妄識。
不干心事。
心非有無。
有無不染。
心非垢凈。
垢凈不污。
乃至迷悟凡圣。
行住坐臥。
并是妄識非心也。
心本不生。
今亦不滅。
若知自心如此。
于諸佛亦然。
故維摩曰。
直心是道場。
無虛假故。
智覺以一代時教。
流傳此土。
不見大全。
而天臺賢首慈恩。
性相三宗。
又互相矛盾。
乃為重閣。
館三宗知法比丘。
更相設難。
至波險處。
以心宗旨要。
折中之。
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
西天此土。
圣賢之語三百家。
以佐三宗之義。
為一百卷。
號宗鏡錄。
天下學者傳誦焉。
僧問。
如和尚所論宗鏡。
唯立一心之旨。
能攝無量法門。
此心含一切法耶。
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
是自生歟。
從他而生歟。
共生無因而生歟。
答曰。
此心不縱不橫。
非他非自。
何以知之。
若言含一切法。
即是橫。
若言生一切法。
即是縱。
若言自生。
則心豈復生心乎。
若言他生。
即不得自。
矧曰有他乎。
若言共生。
則自他尚無有。
以何為共哉。
若言無因而生者。
當思有因。
尚不許言生。
況曰無因哉。
僧曰。
審非四性所生。
則世尊云何說。
意根生意識。
心如世??師。
無不從心造。
然則豈非自生乎。
又說心不孤起。
必藉緣而起。
有緣思生。
無緣思不生。
則豈非他生乎。
又說。
所言六觸。
因緣生六受。
得一切法。
然則豈非共生乎。
又說。
十二因緣。
非佛天人修羅作。
性自爾故。
然則豈非無因而生乎。
智覺笑曰。
諸佛隨緣差別。
俯應群機。
生善破惡。
令入第一義諦。
是四種悉檀。
方便之語。
如以空拳示小兒耳。
豈有實法哉。
僧曰。
然則一切法是心否。
曰若是即成二。
僧曰。
審爾則一切不立。
俱非耶。
曰非亦成二。
汝豈不聞首楞嚴曰。
我真文殊無是文殊。
若有是者。
則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無文殊。
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僧曰。
既無二相。
宗一可乎。
曰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還背圓宗。
僧曰。
如何用心。
方稱此旨。
曰。
境智俱亡。
云何說契。
僧曰。
如是則言思道斷。
心智路絕矣。
曰此亦強言。
隨他意轉。
雖欲隱形。
而未忘跡。
僧曰。
如何得形跡俱忘。
曰本無朕跡。
云何說忘。
僧曰。
我知之矣。
要當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當大悟時節(jié)。
神而明之。
曰我此門中。
亦無迷悟。
明與不明之理。
撒手似君無一物。
徒勞辛苦說千般。
此事非上根大器。
莫能荷擔。
先德曰。
盡十方世界。
覓一人為伴。
無有也。
又曰。
止是一人承紹祖位。
終無第二人。
若未親到。
謾疲神思。
借曰玄之又玄。
妙之又妙。
但是方便門中。
旁贊助入之語。
于自己分上。
親照之時。
反視之。
皆為魔說。
虛妄浮心。
多諸巧見。
不能成就圓覺。
但以形言跡。
文彩生時。
皆是執(zhí)方便門。
迷真實道。
要須如百尺竿頭。
放身乃可耳。
僧曰。
愿乞最后一言。
曰化人問幻士。
谷響答泉聲。
欲達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又嘗謂門弟子曰。
夫佛祖正宗。
則真唯識。
才有信處。
皆可為人。
若論修證之門。
則諸方皆云。
功未齊于諸圣。
且教中所。
許初心菩薩。
皆可比知。
亦許約教而會。
先以聞解信入。
后以無思契同。
若入信門。
便登祖位。
且約現(xiàn)今世間之事。
眾世界中。
第一比知。
第二現(xiàn)知。
第三約教而知。
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
夜皆有夢。
夢中所見。
好惡境界。
憂喜宛然。
覺來床上安眠。
何曾是實。
并是夢中意識。
思想所為。
則可比知。
覺時之事。
皆如夢中無實。
夫過去未來現(xiàn)在。
三世境界。
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
唯是本識所變。
若現(xiàn)在之境。
是明了意識分別。
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散意識。
思惟夢覺之境雖殊。
俱不出于意識。
則唯心之旨。
比況昭然。
第二現(xiàn)知者。
即是對事分明。
不待立況。
且如現(xiàn)見青白等物時。
物本自虛。
不言我青我白。
皆是眼識分。
與同時意識。
計度分別。
為青為白。
以意辨為色。
以言說為青。
皆是意言。
自妄安置。
以六塵鈍故。
體不自立。
名不自呼。
一色既然。
萬法咸爾。
皆無自性。
悉是意言。
故曰。
萬法本閑而人自鬧。
是以若有心起時。
萬境皆有。
若空心起處。
萬境皆空。
則空不自空。
因心故空。
有自不有。
因心故有。
既非空非有。
則唯識唯心。
若無于心。
萬法安寄。
又如過去之境。
何曾是有。
隨念起處。
忽然現(xiàn)前。
若想不生。
境亦不現(xiàn)。
此皆是眾生日用。
可以現(xiàn)知。
不待功成。
豈假修得。
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
故先德曰。
如大根人。
知唯識者。
恒觀自心。
意言為境。
此初觀時。
雖未成圣。
分知意言。
則是菩薩。
第三約教而知者。
大經(jīng)云。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此是所現(xiàn)本理。
能詮正宗也。
智覺乘大愿力。
為震旦法施主。
聲被異國。
高麗遣僧。
航海問道。
其國王投書。
敘門弟子之禮。
奉金絲織成伽梨。
水精數(shù)珠。
金澡瓶。
等并僧三十六人。
親承印記。
相繼歸本國。
各化一方。
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
二十六日辰時。
焚香告眾。
跏趺而化。
明年正月六日。
塔于大慈山。
閱世七十有二。
坐四十有二夏。
贊曰。
予初讀自行錄。
錄其行事。
日百八件。
計其貌狀。
必枯悴尪劣。
及見其??像。
凜然豐碩。
眉目秀拔。
氣和如春。
味其平生。
如千江之月。
研其說法。
如禹之治水。
孔子之聞韶。
羿之射。
王良之御。
孫子之用兵。
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
嗚呼。
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錢塘王氏。錢氏有兩浙壽以胥史督軍須。然質(zhì)直。未嘗妄語。日行坐誦法華。不輟口。屬鄞之翠巖參公盛化。壽棄妻子。求剃染。既登戒習定于天臺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鳥類斥鴳。巢衣襵中。俄謁國師韶公。決擇所見。徙居雪竇山。從忠懿王錢氏請。為眾生行方等懺法。誦法華經(jīng)計一萬三千馀部。著宗鏡萬善同歸等錄。營造塔像。不可殫紀。高麗國王。遠聞其譽。遣使致金縷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 壽勤于訓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靈隱徙居永明。舉唱之繁。斯錄一二。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壽云。更添香著云。謝師指示。壽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識永明。指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吹波浪起。僧問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個甚么不得。壽云出汝問處不得。僧問如何是大圓鏡。壽云破沙盆。開寶八年。終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延壽。字沖元。馀杭王氏。少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及市。顏色不變。文穆王異之。放令出家。居龍冊寺。執(zhí)勞供眾。日唯一食。長坐不臥。得法于天臺韶國師。初住雪竇。尋歸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請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眾常二千。署智覺號。移天臺。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時散花行道。日課一百八事。未常暫廢。馀力誦法華經(jīng)。計一萬三千部。別號抱一子。先是師于禪觀中蒙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著宗鏡錄百二十卷。以會天臺賢首慈恩異同之弊。詩偈幾千萬言。傳播海外。高麗國王致書敘弟子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shù)珠金澡瓶為獻。開寶八年示寂。塔于凈慈山。 贊曰。 佛無異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鏡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淵流莫窮  宜爾異國  翕然向風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jīng)聲不輟響。屬翠巖參公盛化。壽舍妻孥削染登戒。嘗于臺嶺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鴳巢棲于衣襵中。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于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汎愛慈柔?;蚍抢硐喔深伱膊粍?。誦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shù)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樹亭志焉。
神僧傳·卷第九
僧延壽。字沖玄??偨钦b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六旬而畢。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衣無繒纊食無重味。復往參韶國師發(fā)明心要。嘗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當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住天臺智者巖。九旬習定。有鳥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善業(yè)方到此中。夜半繞像見普賢前蓮花在手。遂上智者巖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jīng)萬善莊嚴凈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jīng)萬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專修凈業(yè)。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jīng)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初演法于雪竇。建隆元年忠懿王請住靈隱。二年遷永明。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專功也。乃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受菩薩戒。夜施鬼食晝放生命。皆悉回向莊嚴凈土。時人號為慈氏下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加趺而化。
釋文輦 朝代:北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永嘉平陽人。幼趨金華受業(yè)。從薙落。既圓具。即杖策縉云。見明招。得心法。后造天臺韶公室中卒。隨侍三十載。不少懈。而盡其底蘊乃已。又攬藏經(jīng)三過以印之。太平興國三年。忽積薪自焚。且曰。吾以供養(yǎng)十方三世諸佛諸菩薩。煙??五色旋轉。觀者贊嘆嗟悼相雜。俄獲舍利于灰燼間。莫可計。時春秋八十四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文輦。
永嘉郡平陽人也。
邂逅求師受業(yè)于金華。
納具足律儀畢翹勤篤勵。
三乘之學一皆染漸。
因往縉云明昭禪師法會。
不事繁云。
揚眴之間決了無滯。
末遇天臺山德韶禪翁唱宗一大師之道。
輦復諦受無疑。
不為異緣牽轉。
故三十載隨韶師聽其進否。
嘗謂人曰。
悟入之緣猶蠖屈之于葉也。
食黃則身黃。
食蒼則身蒼。
其屈伸之狀無變。
吾初見明昭乃若是。
今學玄沙又如是。
此所謂殊涂而同歸。
今更取佛言為定量之。
乃覽大藏經(jīng)三周遍。
自是已來逍遙無滯。
以太平興國三年。
忽自操其斧。
言伐其檀。
巧結玲瓏重攢。
若題湊焉。
號曰浮圖。
中開戶入內(nèi)趺坐。
自持火炬。
誓之曰。
以此殘喘焚之供養(yǎng)十方佛諸圣賢。
言訖發(fā)焰亙空。
其煙五色旋轉氤氳。
猶聞誦經(jīng)之聲。
須臾始絕觀者號哭。
灰寒收舍利不知顆數(shù)。
春秋八十四。
初輦嘗謂善建寺僧說。
吾死已無占伽藍可食之地。
弗如自焚供養(yǎng)。
望諸賢此時聚柴??下念佛助我往生。
只此相煩耳。
今善建寺中累石為小塔焉。
系曰。
小乘教以自殺犯重戒前諸方便罪。
是以無敢操炬就燎者。
然自殺二例。
一畏殺。
須結蘭吉。
二愿往生。
強猛之心命終身往。
蘭吉可能作礙邪。
復次大心一發(fā)百年闇室一燈能破。
何罪之有。
是故行人無以小道而拘大根者乎。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省念(九二六~九九三),俗姓狄,萊州(今屬山東)人。受業(yè)于本部南禪院。初往汝州首山,為第一世開堂。太宗淳化四年卒,年六十八。《景德傳燈錄》卷一三有傳。今錄偈二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6—993 【介紹】: 宋僧。
萊州人,俗姓狄。
受業(yè)于本郡南禪寺,常密誦《法華經(jīng)》,人稱為“念法華”。
法嗣風穴沼禪師。
歷住首山、廣教、寶應。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
禪師諱省念。生狄氏。萊州人也。幼棄家。得度于南禪寺。為人簡重。有精識。專修頭陀行。誦法華經(jīng)。叢林畏敬之。目以為念法華。至風穴。隨眾作止。無所參扣。然終疑教外有別傳之法。不言也。風穴每念。大仰有讖。臨濟一宗。至風而止。懼當之。熟視座下??叭畏ǖ馈o如念者。一日升座曰。世尊以青蓮目。顧迦葉。正當是時。且道個什么。若言不說。而說又成埋沒先圣。語未卒。念便下去。侍者進曰。念法華無所言。而去何也。風穴曰渠會也。明日念與真上座。俱詣方丈。風穴問真曰。如何是世尊不說說。對曰。勃姑樹頭鳴。風穴曰。汝作許多癡福何用。乃顧念曰。何如。對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風穴謂真曰。何不看渠語。又一日升座。顧視大眾。念便下去。風穴即歸方丈。自是聲名重諸方。首山在汝城之外?;倪h處。而念居之將終身焉。登其門者。皆叢林精練衲子。念必勘驗之。留者才二十馀輩。然天下稱法席之冠。必指首山。嘗問僧。不從人薦得底事。試道看。僧便喝。曰好好相借問。惡發(fā)作么。僧又喝。念曰。今日放過即不可。僧擬議。念喝之。又問僧。近離何處。曰襄州。曰夏在何處。曰洞山。念曰還我洞山鼻孔來。僧曰不會。念曰卻是老僧罪過。又問僧。近離何處。對曰廣慧。曰穿云不渡水。渡水不穿云。離此二途。速道。曰昨夜宿長橋。念曰。與么則合吃首山棒也。曰尚未參堂。曰兩重公案。僧曰恰是。念曰耶耶。又問僧。近離何處。對曰襄州。曰有事相借問。得么。對曰便請。念曰鷂子過新羅。僧入室。念便喝。其僧禮拜。便打之。僧曰。如何是不生不滅法。曰新羅人吃冷淘。夜有僧入室。念曰誰。僧不對。曰識得汝也。僧笑。念曰。更莫是別人么。因作偈曰。輕輕踏地恐人知。語笑分明更莫疑。知者只今猛提取。莫待天明失卻雞。嘗謂眾曰。佛法無多子。只是汝輩。自信不及。若能自信。千圣出頭來。無奈汝何。何故如此。為向汝面。前無開口處。祇為汝自信不及。向外馳求。所以到這里。假如便是釋迦佛。也與汝三十棒。然雖如是。初機后學。憑個什么道理。且問汝輩。還得與么也未。良久曰。若得與么。方名無事。又曰。諸上座。不得胡喝亂喝。尋常向汝道。賓即始終賓。主即始終主。賓無二賓。主無二主。若有二賓二主。即是兩個瞎?jié)h。又曰。我若立。汝須坐。我若坐。汝須立。坐即共汝坐。立即共汝立。雖然如是。到這里。著眼始得。若也定動中間。即千里萬里。何故如此。如隔窗見馬騎相似。既然如此。直須子細。不得掠虛好。他時后日。賺著汝。有事近前。無事珍重。因舉。臨濟曰。今日更不用如何若何。便須單刀直入。還有出來。對眾證據(jù)者么。時有僧出。禮拜起便喝。臨濟亦喝。僧又喝。臨濟亦喝。僧禮拜。臨濟曰。須是這僧即得。若是別人。三十棒。一棒校不得。為這僧會賓主句。他一喝不作一喝用。且道前一喝是。后一喝是。那個是賓。那個是主。所以老僧尋常向汝道。這里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時以喝作問行。有時作探竿影草。有時作踞地師子。有時作金剛王寶劍。若作問行來時。須急著眼始得。若作探竿影草時。你諸人合作么生。若作踞地師子時。野干須屎尿出始得。若作金剛王寶劍用時。天王也須腦裂。只與么橫喝豎喝。總喚作好道理商量。卻既知如此。也須親近上流。博問先知。自己親證始得。莫與么掠虛。過卻平生。他時后日。因果歷然。僧問。學人乍入?yún)擦?。乞師指示。曰阇梨在老僧會。多少時。對曰已經(jīng)冬夏。曰莫錯舉似人。乃曰。若論此事。寔不掛一元字腳。便下座。嘗作綱宗偈曰。咄哉拙郎君(汾陽注曰。素潔條然)。巧妙無人識(運機非面目)。打破鳳林關(蕩盡玲瓏性)。著靴水上立(塵泥自異)。咄哉巧女兒(汾陽曰。妙智埋圓融)。攛梭不解織(無間功不立)。看他斗雞人(旁觀審騰距。爭功不自傷)。水牛也不識(全力能負。不露頭角)。念道被天下。移寶安山廣教院。眾不過四十輩。老于寶應。淳化三年十二月初四日。留僧過歲。作偈曰。吾今年邁六十七。老病相依且過日。今年記取明年事。明年記著今年日。至明年十二月初四日。升座辭眾曰。諸子謾波波。過卻幾恒河。觀音指彌勒。文殊不奈何。良久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無情共一真。明暗盡時都不照。日輪午后示全身。午后泊然而化。阇維得五色舍利。塔于首山。嫡嗣昭禪師。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首山省念禪師。萊州狄□子。幼棄家。得度于南禪寺。為人簡重有精識。嘗誦法華經(jīng)。眾目為念法華。晚于風穴會中。充知客。隨眾作止。無所參扣。然終疑教外有別傳之妙不言也。風穴。每念大仰讖臨濟法道有遇風則止之語。懼身當之。注意于念。一日升座曰。世尊以青蓮華目。顧迦葉。正當是時。且道個甚么。若言不說而說。又成埋沒先圣。語未卒。念便下去。侍者進曰。念法華。無言而去。何也。穴曰。渠會也。明日念與真園頭。同上問訊。穴問真曰。如何是世尊不說說。對曰。鵓鳩樹頭鳴。穴曰。汝作許多癡福何用。因問師。師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穴謂真曰??辞抡Z。穴一日又升座。顧視大眾。師便下去。穴即歸方丈。自是聲名重諸方。一日白兆楚和上。至汝州宣化。穴令師往傳語。才相見。提起坐具便問。展即是不展即是。兆曰。自家看取。師便喝。兆曰。我曾親近知識來。未嘗輒敢如此造次。師曰。草賊大敗。兆曰。來日若見風穴。待一一舉似。師曰。一任一任。不得忘卻。師乃先還。舉似穴。穴曰。今日又被汝收下一員草賊也。師曰。好手不張名。兆次日見穴。舉前話。穴曰。非但昨日。今日和贓捉敗。師后開法首山。為第一世。登其門者。皆叢林精練衲子。然天下稱法席之冠。必指首山。嘗謂眾曰。佛法無多子。只是汝輩自信不及。若能自信。千圣出頭來。無奈汝何。何故如此。為向汝面前。無開口處。祇為汝自信不及。向外馳求。所以到這里。假如便是釋迦佛。也與汝三十棒。然雖如是。初機后學。憑個什么道理。且問汝輩還得與么也未。良久曰。若得與么。方名無事。僧問。臨濟喝。德山棒。未審明什么邊事。師曰。汝試道看。僧便喝。師曰瞎。僧又喝。師曰。這瞎?jié)h。只管亂喝作么。僧禮拜。師打之。因曰。諸上座。不得胡喝亂喝。尋常向汝道。賓則始終賓。主則始終主。賓無二賓。主無二主。若有二賓二主。即是兩個瞎?jié)h。所以我若立汝須坐。我若坐汝須立。坐則共汝坐。立則共汝立。雖然如是。也須著眼始得。師道被天下。移寶安山廣教院。眾不過四十輩。老于寶應。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留僧過歲。作偈曰。吾今年邁六十七。老病相依且過日。今年記取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至明年是月是日。升座辭眾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無情共一真。明暗盡時都不照。日輪午后示全身。言訖安坐。日將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塔于首山。 系曰。當大仰為讖時。溈山固問之。仰良久曰。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即有越俎代庖之意。故首山即大仰后身無疑也。伸腳在縮腳里。又何怪溈仰之后寥寥哉。
何溥 朝代:五代末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末、宋初袁州宜春人。
字令通。
天資穎異,善地理家言。
南唐李璟聞其賢,累詔起之,擢國子祭酒。
后因諫筑皇陵忤旨,謫休寧令。
李煜時復征,不起。
國亡,溥大哭噴血,轉隱芙蓉山,削發(fā)為頭陀,禮昭禪師,別號慕真,又號紫霞山人,由是專修長生煉化之術。
宋真宗天禧初,以火解。
著有《論氣正訣》一卷傳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號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屬四川)人。十三歲求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謁諸尊宿,師龍門佛眼清遠。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寧寺。高宗紹興間奉詔開山雁蕩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溫州龍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屖抗缭?,據(jù)《續(xù)古尊宿語要》、《嘉泰普燈錄》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號老禪,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師龍門佛眼遠。宣和中住和州天寧,靖康初移廬山東林。紹興中,與宗杲居云門,撰《頌古》百馀則。已而入閩主鼓山,更遷雁蕩能仁,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壽六十四。有語錄傳世。見《嘉泰普燈錄》卷一六。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士圭號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心醉楞嚴。后南游謁諸尊宿。始參龍門遠禪師。以平時所得白遠。遠曰。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一日侍立。次問曰。絕對待時如何。遠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遠抵堂司。圭復理前問。遠曰。閑言語。圭于言下大悟。正和末住和州天寧。紹興奉詔開山雁宕能仁。時真歇了公居江心??止缇壩词煊练秸?。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人皆翕然歸敬。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諸人向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則危若住則瞎。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此三者既明。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xiàn)前。不須照顧自然明白。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豎拂子曰。久雨不晴咄。紹興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長老付后事。次日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師名士圭。
城都史氏子。
世業(yè)儒。
師幼而明敏。
年十三。
依大慈寺宗雅首座。
落發(fā)具授。
大慈號四川學海。
師執(zhí)經(jīng)講筵。
志在楞嚴。
閱五祀。
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詢。
即出關。
謁玉泉勤云蓋智百丈肅靈源清。
所至參承。
皆蒙咨揖。
晚依百丈歸正首座。
正博貫內(nèi)外典籍。
一日正語以龍門佛眼道德。
師聞而悅之。
即自百丈歷東吳。
觀光保社。
尋抵龍門。
以咨參。
所得扣之。
佛眼曰。
汝解心已極。
只欠著力開眼耳。
令主堂司。
一日問曰。
絕對待時如何。
佛眼曰。
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
師罔措。
至晚。
復舉前問。
佛眼曰。
閑言語。
師于言下。
頓釋疑情。
曰。
東山鐵酸饀。
今而后。
不復疑也。
自是師資緣契。
決擇日臻玄奧。
政和末。
佛眼被旨。
遷褒禪山。
師佐其行。
和守錢公請開法天寧。
唱佛眼之道。
佛眼謝褒禪。
錢復請于朝。
以師繼其席。
閱七稔。
九江守趙公移師東林。
未幾胡馬南渡。
退居分寧之西峰。
結茅于寺旁竹間。
號竹庵。
有偈曰。
種竹百馀個。
結茅三兩間。
才通溪上路。
不礙屋頭山。
黃葉水去住。
白云風往還。
平生只如此。
道者少機關。
及圜悟禪師歸蜀。
送別次。
圜悟劇稱杲妙喜。
師恨未之識。
俄避地造仰山。
適妙喜亦至。
遂相與定臨濟宗旨。
偕還南康之云門庵。
妙喜曰。
昔白云端師公謝事圓通約保寧勇禪師夏居白蓮峰。
作頌古一百一十篇。
有提盡古人未到處。
從頭一一加針錐之語。
吾二人同夏于此。
雖效顰無愧也。
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則。
各為之頌。
發(fā)明蘊奧。
不開知見戶牖。
不涉言語蹊徑。
其頌女子出定話曰。
不假文殊神通。
不用罔明彈指。
爾時靈山會中。
女子從定而起。
臨濟見僧入門。
便喝頌曰。
一喝喝上四禪天。
臨濟元來不會禪。
盡道朝陽生戶外。
不知夜月落階前。
德山見僧入門。
便棒頌曰。
棒下真鍮不博金。
德山徹底老婆心。
后人只看波濤涌。
不見龍王宮殿深。
芭蕉拄杖子話頌曰。
綿州附子漢州姜。
最好沉梨出麝香。
魯子師僧才一嗅。
鼻頭裂破眼睛黃。
若此類皆奇作也。
已而入閩。
閩帥參政張公宋以圣泉處師。
稍遷乾元。
俄給事張公致遠移師鼓山。
授道元馀。
創(chuàng)新棟宇。
嘗示眾曰。
巧說說不到。
心思思不及。
命斷眼豁開。
半錢也不直。
又曰。
不擁其前。
不遮其后。
上下四維。
七通八透。
正當恁么時如何。
八十翁翁行不得。
又曰。
目擊道存。
已涉文彩。
執(zhí)鞭回首。
未免途程。
直向混沌未分時明白。
父母未生時現(xiàn)成。
翛然不落陰界。
自由自在。
當恁么時如何。
踏著關棙子。
處處得逢渠。
又曰。
正當明時如王寶劍。
卓拄杖下座。
又曰。
玄路絕如解開。
口說話。
圣量盡。
方得不受人瞞。
玄路不絕。
只是說道理。
圣量不盡。
依前落路岐。
丞相張公德遠出師七閩。
一日謂僚屬曰。
越山當福城三山之中。
院獨廢絕。
非老禪不能辦。
即以屬師。
不數(shù)月。
殿閣崇成。
他日丞相游鼓山。
目其成績。
遂迎師復歸鼓山。
是時閩中法道最盛。
蓋自師與真歇凈照數(shù)公振發(fā)。
紹興甲子。
有旨移雁山能仁。
為第一代。
乙丑蒙恩。
住龍翔新寺
丙寅秋七月十八日。
得旨謝院事。
明日湯浴更衣。
聲鐘集眾。
師步至眾集處。
方趺座。
泊然而逝。
壽六十有四。
臘五十有一。
火馀舌如紅蓮色。
并二牙不燼。
舍利不勝數(shù)。
門人奉遺命歸之鼓山壽塔。
師風姿奇厖。
朗潤。
聲如鐘。
學兼內(nèi)外。
談論袞袞。
操持宗柄斷斷。
然久益嚴嚴與賢士大夫游。
幾半天下。
皆一時宗奉祖道外護佛乘者。
晚居鼓山。
自號老禪。
書揩逌媚。
尺牘所傳。
人以為寶。
其所為。
禪家四六。
及五字句。
皆精絕。
自成一體。
世多傳誦。
有語錄。
行于世。
贊曰。
大慧禪師嘗題師??像曰。
贊嘆竹庵。
也是妙喜罵詈竹庵。
也是妙喜。
贊之罵之。
各有所以。
贊之者。
為渠具衲僧正眼。
罵之者。
為渠浸在醋甕里。
或曰。
如竹庵之為宗師也。
不可贊。
不可罵。
精金美玉。
自有定價。
贊之罵之。
徒增話??。
妙喜聞之。
笑而不答。
但拊掌叩齒三下。
從渠鉆龜打瓦。
世以為確論。
予謂。
近代宗師涉世交公卿大夫。
言行相副。
全節(jié)自高。
宏法有體。
由靈源佛鑒而后。
竹庵其賢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禪師名士圭。號竹庵。蜀郡成都史氏子。乃龍門佛眼遠公之高弟也。說法于江南浙閩諸大名坊。圭有密行。喜推獎人士。一與圭接者。皆成美名。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門宗雅。研究楞嚴。而雅亦僧杰也。默察圭器度宏大。意欲圭南詢。乃盛贊真歇之為人。蓋歇未出蜀時。亦習講于成都大慈。圭味其指。棄講謁諸名宿。雖經(jīng)賞識。未豁所蘊。晚登龍門。擬以平時所得舉似佛眼。佛眼知圭。命典堂司。不得辭。圭以未伸所解為悶。幾入方丈。多遇高庵正堂輩在焉。高庵正堂時稱明眼。圭慚乘間問曰。絕對待時如何。佛眼哂曰。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圭不領。至晚理前問。佛眼唾曰。閒言語。圭背汗淋踵。弗吐一詞而出。因嘆曰。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吾蜀周金剛不謬矣。政和間。開法天寧。浩歸湖海。馮濟川嘗以圭之玄要頌舉似妙喜。妙喜稱之。及濟川除給事。圭同日受詔。住雁山能仁。時稱佛眼門下表里二檀樹焉。真歇居江心寺。有大名聞。圭將至??謻|甌未廓所見。乃過江迎圭。大展九拜。以誘甌人。圭未視篆。有嫉者深夜縱火。能仁燬盡。圭就故址結茅。乃示眾曰。愛閒不打禾山鼓。投老來看雁宕山。杰閣岳樓渾不見。溪邊茅屋兩三間。還有共相出手者么。喝一喝。未幾能仁復成。初寺燬。隨圭之眾。多背去者。寺成復歸。或曰。彼彼以成敗事師。非義侶也。請勿收錄。圭曰。不然。境風所飄。力未充也。若棄之。豈慈攝之義哉。真歇移徑山。圭補江心。江心有僧。久居閒房。不預參列。值圭升座。攙眾出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圭曰。東家點燈。西家暗坐。未審意旨如何。圭曰。馬便搭鞍。驢便推磨。僧禮拜。圭曰。靈俐衲僧只消一個。圭乃曰。馬搭鞍驢推磨。靈俐衲僧只消一個。縱使東家明點燈。未必西家暗中坐。西來祖意問如何。多口阿師自招禍。其僧脫然。終其身。不露姓字。圭后住閩之乾元。有慧溫入室。圭曰。情生智隔。想變體殊。不用停囚長智。速道將來。溫有省。大笑起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罵雨呵風。昨夜前村猛虎。咬殺南山大蟲。圭諾之。又移居鼓山。進院至三門。德升把住問曰。國師不誇石門句。請師速道。圭震聲喝之。升亦領旨。圭既年老。罷上堂。惟臨軒隨機。不計旦暮而已。以紹興丙寅七月晨起。沐浴升座。命聲鼓集眾。眾方集。圭顧視左右。就法座。泊然坐化。茶毗舍利無數(shù)。送者均得之。塔于鼓山。 贊曰。竹庵以魁梧奇?zhèn)ブ?。初剃染。即受知于宗雅。游方復際遇于龍門。及行道。又逢真歇而襄之。輒與高庵正堂輩。齊名海內(nèi)。噫其所謂獅子乳得器。有以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講授《棱嚴》,潛心義奧。后南游謁諸尊宿,始參龍門佛眼遠,以平日所得白之,遠曰:“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一日,侍立次,問曰:“絕對待時如何?”遠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遠抵堂司,圭復理前問,遠曰:“閒言語?!惫缬谘韵麓笪?。宣和二年,住和州天??。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請住廬山東林,后以兵亂避地閩中。乾元十二年,詔開山雁宕能仁,時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緣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人皆翕然歸敬。未幾,其徒失火,寺為煨燼。圭就樹縛屋,升座示眾曰:“愛閒不打鼓山鼓,投老來看雁蕩山。杰閣危樓渾不見,溪邊茅屋兩三間?!币讯牱ㄌ词┎⒘I建,復成寶坊。十五年,移住龍翔。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諸人向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則危,若住則瞎,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此三者既明,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xiàn)前,不須照顧,自然明白,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必Q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長老付后事,”次日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人。
幼鬻太監(jiān)錢能家為奴,冒其姓。
正德初,因劉瑾得幸于帝,賜國姓,為義子。
瑾敗,以計免。
建豹房、新寺于禁內(nèi),誘帝淫樂。
江彬嫉其寵,訐其通寧王謀逆狀,始籍家。
世宗即位,磔寧于市,妻妾發(fā)功臣家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