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郭威

相關(guān)人物:共 76 位
共 7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僧實。
俗姓程氏。
咸陽靈武人也。
幼懷雅亮。
清卓不倫。
嘗與諸僮共游狡戲。
或摘葉獻香。
或聚砂成塔。
鄉(xiāng)閭敬焉。
知將能信奉之漸也。
親眷愛結(jié)不許出家。
喻以極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師。
擅名魏代。
實乃歸焉。
隨見孝文便蒙降禮。
大和末從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禪法。
每處皇宮咨問禪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東夏。
味靜乃斯人乎。
于是尋師問道備經(jīng)循涉。
雖三學通覽。
偏以九次調(diào)心。
故得定水清澄禪林榮蔚。
性少人事退跡為功。
所以高蓋駟馬未曾流目。
清流林竹顧便忘返。
加又口繞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懷鳳卵七處俱平。
奇相超倫有聲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關(guān)壤。
聽業(yè)未廣而無問不明。
能勤整四儀靜修三法。
可憲章于風俗。
足師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以魏大統(tǒng)中下詔曰。
師目麗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傴僂分似周公。
德宇純懿軌量難模。
可昭玄三藏。
言為世寶篤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興。
俗務之宜廢。
發(fā)談奏議事無不行。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師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禮典。
乃躬致祈請為國三藏。
實當仁不讓默而受之。
是使棟梁斯在儀形攸寄。
周氏有國重仰玄風。
禮異前朝受于歸戒。
太祖平梁荊后。
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各懷經(jīng)部送像至京。
以真諦妙宗條以問實。
既而慧心潛運南北疏通。
即為披決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華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備香火修理法事。
誦觀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當爾之時。
楊都講堂正論法集。
數(shù)百道俗充滿其中。
聞西北異香及空中妓樂。
合堂驚出同共聞聽。
堂欻摧壞大眾無損。
奏聞梁主。
乃移以問周。
果知實祐。
大送珍寶賜遺相續(xù)。
而實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隨散之。
由爾名振三國事參至圣。
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遠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驚嗟人天變色。
帝哀慟泣之。
有敕圖寫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東郊門外滕公酈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曇相等。
傳燈不窮彌隆華實。
以業(yè)有從。
爰于墓所立寺。
還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大中興寺釋道安。
及義城公庾信制文。
今在苑內(nèi)。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程。
咸陽靈武人。
幼懷雅亮。
清卓不偷。
嘗與諸僮共戲。
或摘葉獻香。
或聚砂成塔。
知為信奉之漸。
親眷愛結(jié)。
年二十六。
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師。
擅名魏代。
實往歸焉。
隨見孝文。
便蒙降禮。
大和末。
從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禪法。
每處皇宮。
咨問禪秘。
于是尋師問道。
備經(jīng)循涉。
雖三學通覽。
偏以九次雕心。
故得定水清澄。
禪林榮蔚。
兼又道契生知。
化通關(guān)壤。
勤整四儀。
靜修三法。
周太祖文皇。
以魏大統(tǒng)中。
下詔曰。
師目麗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傴僂。
分似周公。
德宇純懿。
軌量難模。
可昭玄三藏。
言為世寶。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師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
以隆禮典。
乃躬致祈請。
為國三藏。
實受之。
益州大德。
五十馀人。
各懷經(jīng)部。
送像至京。
以真諦妙宗。
條以問實。
既而慧心潛運。
南北疏通。
即為披決。
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華。
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備香火。
修理法事。
誦觀世音。
以救江南。
某寺堂崩厄也。
當爾之時。
揚都講堂。
正論法席。
數(shù)百道俗。
充滿其中。
聞西北異香。
及空中妓樂。
合堂驚出。
同共聞聽。
堂歘摧壞。
大眾無損。
奏聞梁主。
乃移以問周。
果如實祐。
大送珍寶。
錫遺相續(xù)。
而實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隨散之。
由爾名振二國。
事參至圣。
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遠寺。
春秋八十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6—588 【介紹】: 隋僧。蒲州桑泉人。俗姓王。年弱冠聽妙法師講《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隱太行山百梯寺。后宇文泰深敬之,為之立云居寺。北周武帝建德時以宏義折服陳使周宏正之問難,授為國統(tǒng)。及武帝廢佛教,隱于太行山,屏跡人世。入隋,法服執(zhí)錫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乃從度僧、建佛寺之請。自此,佛教復興。尋奉敕住延興寺,拜平等沙門。著有《涅槃義疏》及《寶性》、《仁王》等疏。
全隋文·卷三十五
曇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住京師延興寺,開皇八年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蒲州桑泉王氏也。其先仕齊周。世皆致貴顯而延尤嗜學。年十六。偶聽妙法師講涅槃。遂出家。逮弱冠。即就開演。義理融貫。詞辨優(yōu)贍。識者敬慕焉。每曰。佛性寔涅槃宗極是誠游神之府也。既進具。更聽華嚴大論十地地持佛性寶性等。部皆統(tǒng)津準的。超略前導。嘗顧影曰。余與爾久處淪潛。今猶飄泊。將同精思要道。樂志窮山。可乎。遂隱于太行百梯寺。即中朝山也。山有薛居士者。聞見該博。謁延以方圓動靜請賦。延應聲曰。方如方等城。圓如智慧日。動則識波浪。靜類涅槃室。薛驚嘆以為未嘗見。爾后往來。恒質(zhì)疑義。延念著涅槃疏。夜夢人白服白馬。談授經(jīng)旨。而馬髦尾拂地。延則手執(zhí)馬鬃。覺而知為馬鳴大士。委寄宗綱之兆。疏成。遂陳于州治仁壽寺舍利塔前。禱曰。若幽致微達愿示明靈。如無所感。誓不傳授。言訖。卷軸光明竟夜。塔中舍利。放光接之。亙?nèi)龝円埂1砺?。帝悅。詔延就講。僉議以比遠公所制云。延既長講。帝常送供。然猶以百梯路遠。為卜中朝西嶺形勝之地。造云居寺。給以國俸。玄侶如歸。建德中。陳使周弘正來聘。朝廷聞其才辯。議擇所以抗論者。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承詔舉延是日帝躬御法筵觀聽。而弘正誠為勍敵。僧望二人皆挫衄不振。群僚失色。于是延居坐末。不次而起。帝曰位未至。何遽起也。延曰。若是他方大士。固足仰煩諸德。今遠國微臣。在小僧堪任其事。徑升高座。帝又曰。何不禮三寶。答曰自力有馀奚待加助帝大悅。弘正方構(gòu)責致難。延復引義開辟。而弘正頗挾譏調(diào)用前殿后。延乘勢窘辱。事同拉朽。弘正即頂拜。自陳云。弟子往來三國。訪可師者。不圖今日乃遇于此。及弘正辭歸。宿構(gòu)風云山海詩四十首。上延。延一經(jīng)目。命筆和之。辭意清美。弘正益悅服焉。遂跪而啟曰。愿示一言。佩之終身。延曰。為賓設席賓不坐離人極遠熱如火規(guī)矩之用皮中裹。弘正曰。敢不奉教。俄詔授國統(tǒng)。武帝廢教。諫不聽。居隱太行。帝屢以輔弼徵。不出。天元間。帝疾。詔仍立尊像度菩薩僧二十人。延有名焉。然猶以未全形服不許。逮隋革命。即祝發(fā)服僧伽黎。執(zhí)錫來廷。遽先奏曰。敬聞皇帝。以四海為務。而勞神佛法。天下幸甚。帝曰。弟子久有此意。所恨未能如愿耳。遂與論復教端緒。請多度僧。詔先度千人以副其請。所廢伽藍。并從脩舉。僧亦自爾而度者多矣。遷都龍首。詔給地于廣恩坊。立延眾寺。以處法師。開皇四年。詔改延眾。為延興。且改舊所居云居寺。為棲巖寺。詔太樂令齊樹。提造中朝山。佛曲以傳世。供養(yǎng)一日。詔賜寺燭。始至。未爇而自明。延奇之。以事聞。因又改延興為光明。后復別建光明寺。六年旱。集僧二百于正殿祈雨。無應。帝謂延曰。天何由而久不雨。延奏以事由一二。帝與群僚。莫達一二之意。詔京兆太守蘇威問之。答曰。上愆玄化。下違治術(shù)。此在陛下萬機之主。諸公毗贊之臣。故雨而不雨。事由一二耳。帝躬祈雨。詔延登御座。南面授戒。帝及百官五品已上。咸席地。北面受八戒。日正中且訖事。忽天起片云。須臾遍布甘霔。沾足近遠。帝悅。賜帛三百匹。延一時散給悲敬殆盡。寺主道睦。嘗告以糧可僅支兩食。急散眾則庶幾。延曰。使都竭。眾乃散。明日詔送來二十車。項又遺以五百石別饋延。方薦饑。僧侶賴以安堵。延非有先見。詎臻此。詔拜平等沙門。錄天下僧尼事。犯刑網(wǎng)者。對之涕泣。使慚愧懺悔而后已。開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終于所住寺。壽七十三。遺表不錄。帝哀慟。王公以下。并往吊臨。罷朝三日。賻五百匹。齊千僧。以舉靈輿。弟子沙門童真洪義通幽覺朗道遜玄琬等則秉香爐前導。文武職僚。如膝王咸被發(fā)徒跣而從。阇維于終南之下。俄詔齋三千僧于阇維地。齋畢舉火。天無云翳。而細雨飄灑。眾嘆以為何異如來入滅。而諸天墮淚之狀哉。延長九尺五寸。手垂過膝。目不邪視。而光射尺馀。容止邕肅。風骨奇峻自其師上權(quán)衡教門飲食衣裳出乘輿之副。其富貴亦至矣。然而卑牧慈誘。自他兼利。度量渾融。誠莫窺其涯涘也。平居祈生安養(yǎng)。注想不移。未終之前。寺鄰任金寶父子猶信向見空中。幡蓋列柩前兩行而引。由寺之南。達于西山。內(nèi)史薛道衡白吊有文。見別集。
續(xù)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篇四
釋曇延。
俗緣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歷齊周。
而性協(xié)書籍鄉(xiāng)邦稱敘。
年十六因游寺。
聽妙法師講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討深致。
出言清越厲然不群。
時在弱冠便就講說。
詞辯優(yōu)贍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妙理為涅槃宗極。
足為心神之游玩也。
延形長九尺五寸。
手垂過膝。
目光外發(fā)。
長可尺馀。
容止邕肅慈誘汎博。
可謂堂堂然也視前直進顧必轉(zhuǎn)身。
風骨陶融時共傳德。
及進具后。
器度日新機鑒俊拔。
遐邇屬目。
雖大觀奧典。
而恐理在膚寸。
乃更聽華嚴大論十地地持佛性寶性等諸部。
皆超略前導統(tǒng)津準的。
自顧影而言曰。
與爾沈淪日久。
飄泊何歸。
今可挾道潛形精思出要。
遂隱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謂中朝山是也。
時山中有薛居士者。
學總玄儒多所該覽。
聞延年少知道夙悟超倫。
遂從而謁焉言謔相高未之揖謝。
薛乃戲題四字。
謂方圓動靜。
命延體之。
延應聲曰。
方如方等城。
圓如智慧日。
動則識波浪。
靜類涅槃室。
薛驚異絕嘆曰。
由來所未見。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爾后恒來尋造質(zhì)疑請義。
延幽居靜志欲著涅槃大疏。
恐有滯凡情。
每祈誠寤寐。
夜夢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馬。
騣尾拂地而談授經(jīng)旨。
延手執(zhí)馬騣與之清論。
覺后惟曰。
此必馬鳴大士。
授我義端。
執(zhí)騣知其宗旨。
語事則可知矣。
便述疏說偈曰。
歸命如來藏。
不可思議法等。
纘撰既訖。
猶恐不合正理。
遂持經(jīng)及疏。
陳于州治仁壽寺舍利塔前。
燒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測圣心。
銓釋已了具如別卷。
若幽微深達愿示明靈。
如無所感誓不傳授。
言訖涅槃卷軸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稱慶。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輝耀不絕。
上屬天漢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來謁拜。
其光相所照。
與妙法師大同。
則師資通感也。
乃表以聞。
帝大悅敕延就講。
既感徵瑞便長弘演。
所著文疏詳之于世時諸英達僉議。
用比遠公所制。
遠乃文句愜當。
世實罕加。
而標舉宏綱通鏡長騖。
則延過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聲尤相欽敬。
躬事講主親聽清言。
遠近馳萃觀采如市。
而獲供事曾不預懷。
性好恬虛罔干時政。
大祖以百梯太遠咨省路艱。
遂于中朝西嶺形勝之所。
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國俸給之通于聽眾。
有陳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經(jīng)籍辯逸懸河。
游說三國抗敘無擬。
以周建德中年銜命入秦。
帝訝其機捷舉朝恧采。
敕境內(nèi)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巖穴遁逸高世者。
可與弘正對論。
不得墜于國風。
時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夙承令范。
乃表上曰。
曇延法師器識弘偉風神爽拔。
年雖未立而英辯難繼者也。
帝乃總集賢能期日釋奠。
躬御禮筵朝宰畢至。
時周國僧望二人倫次登座。
發(fā)言將訖尋被正難。
徵據(jù)重疊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延座居末第未忍斯慚。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輒起。
延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臨。
今乃遠國微臣小僧足堪支敵。
延徑升高座。
帝又曰。
何為不禮三寶。
答曰。
自力兼擬。
未假圣賢加助。
帝大悅。
正遂搆情陳難。
延乃引義開關(guān)。
而正頗挾機調(diào)用前殿后。
延乘勢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頂拜伏膺。
慨知歸之晚。
自陳云。
弟子三國履歷。
訪可師之師。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請奉而受戒。
晝夜咨問永用宗之。
及返陳之時。
延所著義門并其儀貌。
并錄以歸國。
每夕北禮以為曇延菩薩焉。
初正辭延日。
預構(gòu)風云山海詩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延。
以留后別。
及一經(jīng)目竟不重尋。
命筆和之。
題如宿誦。
酬同本韻。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無陳對。
乃跪而啟曰。
愿示一言緘諸胸臆。
延曰。
為賓設席賓不坐。
離人極遠熱如火。
規(guī)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則常存意矣。
帝以延悟發(fā)天真五眾傾則。
便授為國統(tǒng)。
使夫周壤導達。
延又有功。
至武帝將廢二教。
極諫不從。
便隱于太行山。
屏跡人世。
后帝召延出輔中使屢達。
而確乎履操。
更深巖處。
累徵不獲。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開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為菩薩僧。
延預在上班。
仍恨猶同俗相。
還藏林藪。
隋文創(chuàng)業(yè)未展度僧。
延初聞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執(zhí)錫來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陳曰。
敬問。
皇帝四海為務無乃勞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延曰。
貧道昔聞堯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聞雅度欣泰本懷。
共論開法之模孚化之本。
延以寺宇未廣教法方隆。
奏請度僧以應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數(shù)。
敕遂總度一千馀人以副延請。
此皇隋釋化之開業(yè)也。
爾后遂多。
凡前后別請度者。
應有四千馀僧。
周廢伽藍并請興復。
三寶再弘功兼初運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龍首。
有敕于廣恩坊給地。
立延法師眾。
開皇四年下敕改延眾可為延興寺。
面對通衢。
京城之東西二門。
亦可取延名以為延興延平也。
然其名為世重。
道為帝師。
而欽承若此。
終古罕類。
昔中天佛履之門。
遂曰瞿曇之號。
今國城奉延所諱。
亞是其倫。
又改本住云居。
以為棲巖寺。
敕大樂令齊樹提。
造中朝山佛曲。
見傳供養(yǎng)。
延安其寺宇結(jié)眾成業(yè)。
敕赍蠟燭。
未及將爇而自然發(fā)焰。
延奇之。
以事聞帝。
因改住寺可為光明也。
延曰。
弘化須廣。
未可自專以額。
重奏別立一所。
帝然之。
今光明寺是也。
其幽顯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請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無應。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延曰。
事由一二。
帝退與僚宰議之。
不達意故。
敕京兆太守蘇威。
問延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萬機之主。
群臣毗贊之官。
并通治術(shù)俱愆玄化。
故雨與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請延于大興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訖日正中時。
天有片云須臾遍布便降甘雨。
遠邇咸感。
帝悅之。
賜絹三百段。
而延虛懷物我不滯客主為心。
凡有資財散給悲敬。
故四遠飄寓投告偏多。
一時糧粒將盡。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兩食。
意欲散眾。
延曰。
當使都盡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車。
大眾由是安堵。
惑者謂延有先見之明。
故停眾待供。
未幾帝又遺米五百石。
于時年屬饑薦。
賴此僧侶無改。
帝既稟為師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親咸受歸戒。
至于食息之際。
帝躬奉飲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儀。
加敬情不能已。
其為時君禮重。
又此類也。
敕又拜為平第沙門。
有犯刑網(wǎng)者。
皆對之泣淚。
令彼折伏從化或投跡山林不敢容世者。
以隋開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終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臨終遺啟文帝曰。
延逢法王御世偏荷深恩。
往緣業(yè)淺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護持三寶。
始終莫貳。
但末代凡僧雖不如法。
簡善度之自招勝福。
帝聞之哀慟敕王公已下。
并往臨吊。
并罷朝三日。
贈物五百段。
設千僧齋。
初延康日。
告門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馀骸依法焚揚。
無留殘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門童真。
洪義通幽覺朗道遜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職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發(fā)。
徒跣而從喪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于終南焚地。
設三千僧齋。
齋訖焚之。
天色清朗無云而降細雨。
若阇毗如來之狀也。
大眾驚嗟得未曾有也。
又隋文學呂叔挺。
美其哀榮碑其景行。
文如別集。
然延恒以西方為正任。
語默之際注想不移。
侍人觀之若在深定。
屬大漸之始。
寺側(cè)有任金寶者。
父子信向。
云見空中幡蓋列于柩前。
兩行而引。
從延興寺南達于山西。
斯亦幽冥葉贊。
諒非徒擬。
自延之蒞道。
勢總權(quán)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術(shù)行動物情故為七眾心師。
豈止束形加敬。
及聞薨背無不涕零。
各修銘誄贊揚盛業(yè)。
時內(nèi)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師。
弱齡舍俗。
高蹈塵表。
志度恢弘。
理識精悟。
靈臺神宇。
可仰而不可窺。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測。
同夫明鏡矚照不疲。
譬彼洪鐘有來斯應。
往逢道喪玄維落紐。
棲志幽巖確乎不拔。
高位厚禮。
不能回其慮。
嚴威峻法。
未足懼其心。
經(jīng)行宴坐夷險莫二。
戒德律儀始終如一。
圣皇啟運像法再興。
卓爾緇衣郁為稱首。
屈宸極之重。
伸師資之義。
三寶由其弘護。
二諦藉以宣揚。
信足追蹤澄什超邁安遠。
不意法柱忽傾仁舟遽沒。
匪直悲纏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師等杖錫挈瓶承風訓導。
升堂入室具體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慟。
往矣奈何。
其為時賢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義疏十五卷。
寶性勝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門人弟子紹緒厥風。
具見別傳。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一名僧妙。
先為冀州人。
后徙河東蒲阪。
聰慧夙成。
持律嚴謹。
遍覽群籍。
尤長于講說。
而性謙抑沖退。
喜慍未嘗見于顏面。
每下座。
必合掌懺悔云。
佛意豈凡夫所能測。
今所說者。
傳之先師。
初非自擅也。
望大眾察其是非。
布施歡喜。
由是從者云委。
俄歸鄉(xiāng)之常念寺。
即仁壽寺也。
周太祖特加尊敬。
大統(tǒng)間。
西域獻佛舍利。
詔送妙寺供養(yǎng)。
因奉以頂戴。
曉夜旋仰。
如是一年。
忽中宵放光滿室。
宛轉(zhuǎn)從窗隙出。
騰扇四遠。
洞燭天地外。
人皆以為失火奔救。
既至見金瓶熠煜。
莫不贊嘆。
妙乃燒香跪啟曰。
眾生已睹圣跡。
愿韜秘靈影。
反寂皈空。
于是光遂宛轉(zhuǎn)入瓶。
爾夜歡呼之聲聞數(shù)十里。
而寺有一僧。
臥房內(nèi)獨不覺知。
雖撼喚之自若也。
未幾癘疾。
蓋其業(yè)障所致云。
即今所謂佛骨者。
自妙之亡。
光無復現(xiàn)矣。
然恒業(yè)涅槃。
其部分文句。
臨機約截。
每講不同。
所以學侶之英杰者。
乃所悅服而承襲也。
旺化之地。
酒肉悉絕。
蔥韭遽以上掩之。
河表風俗頓變。
豈亦教令使然之哉 弟子曇延。
見別傳。
續(xù)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篇四
釋僧妙。
一名道妙。
本住冀州。
后居河東蒱坂禁行精苦。
聰慧夙成。
遍覽群籍尤通講論。
而稟性謙退。
喜慍不干其抱。
故每講下座。
必合掌懺悔云。
佛意難知。
豈凡夫所測。
今所說者傳受先師。
未敢專輒。
乞大眾于斯法義若是若非布施歡喜。
時以解冠前彥行隆端達。
睹其虛己皆服其德義眾益從之。
后住蒲鄉(xiāng)常念寺。
即仁壽寺也。
聚徒集業(yè)以弘法樹功。
擊響周齊甚高名望。
周太祖特加尊敬。
大統(tǒng)年時西域獻佛舍利。
太祖以妙弘贊著續(xù)。
遂送令供養(yǎng)。
因奉以頂戴曉夜旋仰。
經(jīng)于一年。
忽于中宵放光滿室。
螺旋出窗漸延于外須臾光照四遠。
騰扇其焰照屬天地。
當有見者謂寺家失火。
競來救之。
及睹神光乃從金瓶而出。
皆嘆未曾有也。
妙仰瞻靈相涕泗交橫。
乃燒香跪而啟曰。
法界眾生已睹圣跡。
伏愿韜秘靈景反寂歸空。
于是光還螺旋卷入瓶內(nèi)。
爾夜州治士女。
燒香贊嘆之聲。
聞于數(shù)十里。
寺有一僧睡居房內(nèi)。
眾共喚之惛惛不覺。
竟不見光相。
未幾便遇厲疾。
咸言宿業(yè)所致。
遂有感見之差。
自妙之云亡光不復現(xiàn)。
其本佛骨今仍在焉。
昔齊武平末。
鄴古城中白馬寺。
此是石趙時浮圖澄所造。
本為木塔年增朽壞。
敕遣修之。
掘得舍利三粒。
一赤一白一青。
寶瓶盛之。
京邑貴賤共看。
心至者颯然上涌。
不信戲慢之儔傾亦不出。
時俗回邪者眾。
齊王舅廣武王胡長邕。
曾染佛宗。
敕令還俗。
雖居貴望不舍具戒。
置舍利于水缽。
請乞行道。
即見三枚相逐上水。
旋器右行。
七遍既滿一時沈下。
邕與子弟更加深信。
而妙講解涅槃以為恒業(yè)。
敘略綱致。
久學者深會其源。
分剖文句。
皆臨機約截遍遍皆異。
所以學侶罕成。
而為英杰者所美。
化行河表重敬莫高。
延及之鄉(xiāng)。
酒肉皆絕。
現(xiàn)生蔥韭以土掩覆。
并非由教令。
而下民自徙其惡矣。
有學士曇延。
承著宗本更廣其致。
具見別傳。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本住冀州。
后居河東蒲坂。
禁行精苦。
聰慧夙成。
遍覽群籍。
尤通講論。
而稟性謙退。
喜慍不干其抱。
故每講下座。
必合掌懺悔云。
佛意難知。
豈凡夫所測。
今所說者。
傳受先師。
未敢專輒。
乞大眾于斯法義。
若是若非。
布施歡喜。
時中解冠前彥。
行隆端達。
睹其虛己。
皆服其德義。
眾益從之。
后住本鄉(xiāng)仁壽寺。
聚徒集業(yè)。
甚高名望。
周太祖特加尊敬。
大統(tǒng)年。
時西域獻佛舍利。
太祖以妙弘贊佛法。
送令供養(yǎng)。
因奉以頂戴。
曉夜旋仰。
經(jīng)于一年。
忽于中宵。
放光滿室。
螺旋出窗。
漸延于外。
須臾光照四遠。
騰扇其焰。
照屬天地。
當有見者。
謂寺家失火。
競來救之。
及睹神光。
乃從金瓶而出。
皆嘆未曾有。
妙仰瞻靈相。
涕泗交橫。
乃燒香跪而啟曰。
法界眾生。
已睹圣跡。
伏愿韜秘靈景。
反寂歸空。
于是光還螺旋。
卷入瓶內(nèi)。
爾夜州治士女。
燒香贊嘆之聲。
聞于數(shù)十馀里。
寺有一僧。
睡居房內(nèi)。
眾共喚之。
憫憫不覺。
竟不見光相。
未幾便遇癘疾。
咸言宿業(yè)所致。
遂有感見之嗟。
自妙之云亡。
光不復現(xiàn)。
安叔千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9—950 【介紹】: 五代時沙陀三部落人,字胤宗。
善騎射,不通文字。
初事后唐莊宗,后仕后晉,歷邠、滄、邢、晉節(jié)度使。
契丹入汴,以前嘗通款,授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
后漢初罷歸。
后為郭威軍士所棰掠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5—952 【介紹】: 五代時媯州人,祖籍幽州,字尚質(zhì)。
高思繼子。
李克用誅思繼兄弟,行周僅十余歲,劉仁恭收于帳下。
后唐莊宗滅梁,以功領(lǐng)端州刺史,遷振武軍節(jié)度使,歷鎮(zhèn)彰武、昭義。
后晉高祖時,為西京留守,安從進叛,以襄州行營都部署討平之。
后漢高祖入汴,加中書令,為招討使平杜重威于鄴,封齊王。
后周太祖踐阼,加守尚書令。
卒于位,謚武懿。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
行周字尚質(zhì)。幽州人。后唐莊宗滅梁。以功領(lǐng)端州刺史。同光末出守絳州。天成中遷潁州團練使。長興初改振武軍節(jié)度使。歷鎮(zhèn)彰武昭義。晉祖時加同平章事。為西京留守。鎮(zhèn)天雄。徙鎮(zhèn)歸德。出帝時加兼侍中。漢祖入立。加守太傅兼中書令。代李守貞為天平節(jié)度使。改鄴都留守。加守太尉。封臨清王。乾祐中加守太師。進封鄴王。周祖入立。改封齊王。廣順二年卒。贈尚書令。追封秦王。謚武懿。
常思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6—954 【介紹】: 五代時太原人,字克恭。
應募于后唐莊宗,累從戎役,為捧圣軍使。
后晉初,遷六軍都虞候。
后漢高祖即位,歷武勝軍、昭義軍節(jié)度使。
無譽可稱,唯以聚斂為務,性且鄙吝。
嘗濟后周太祖于微時,及即位,加兼侍中,后改平盧軍節(jié)度使,尋卒。
扈彥珂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6—960 【介紹】: 五代時代州雁門人。
幼事王建立。
后漢建號,擢鎮(zhèn)國軍節(jié)度。
高祖乾祐初李守貞、趙思綰、王景崇叛,時郭威為樞密使,用彥珂言先擊李守貞,平之。
以功遷護國軍節(jié)度。
后周太祖廣順初,就加同平章事,移鎮(zhèn)滑州。
世宗顯德三年,以太子太師致仕。
宋太祖即位,遣使就賜器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886—926 【介紹】: 五代時前蜀主王建妃。亦稱小徐妃。王建時,進位淑妃。光天元年,進位皇太妃。王衍咸康元年,隨前蜀后主王衍降后唐。次年,送入洛,途中與其姊大徐妃賦詩,凄惋動人。至秦川,與其姊及王衍同時被殺。有《花蕊夫人宮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據(jù)趙翼《陔余叢考》卷三九二,名號為花蕊夫人者共有3人:一為南唐后主李煜妃,南唐亡沒入宋宮,后為趙光義(晉王)所殺,無詩傳世。
二為前蜀主王建妃、王衍母,因其姊亦為王建妃,故史稱小徐妃。
姊娣倍受寵幸,縱引王衍污亂失國,后母子均為唐莊宗所殺。
三為后蜀主孟昶妃,一說姓徐,一說姓費,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東南)人,能文,蜀亡入宋宮,為太祖所寵,口誦國亡詩。
世傳《花蕊夫人宮詞》,《全唐詩》編為1卷,系于孟昶妃名下,而浦江清則以為系王建小徐妃所作,見《花蕊夫人宮詞考證》。
《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花蕊夫人(?-926),姓徐。父耕,為唐眉州刺史,二女皆國色。長女為前蜀王建賢妃,稱大徐妃,次女為王建淑妃,稱小徐妃,宮中號花蕊夫人。王衍繼位,尊為皇太妃。蜀亡,隨王衍降唐,被殺。又,后蜀孟昶妃費氏(一說姓徐),亦號花蕊夫人,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人,昶降宋后,宋太祖召入宮中,有寵?!?a target='_blank'>全唐詩》中小徐妃存詩八首。另世傳花蕊夫人《宮詞》百首,《全唐詩》歸入后蜀孟昶妃名下,浦江清考定為王建小徐妃所作,內(nèi)中且羼入詩人王建等人作品。

作品評論

竹坡詩話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一點月窺人,欹枕釵橫云鬢亂。起來庭戶悄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不道流年暗中換世傳此詩為花蕊夫人作,東坡嘗用此詩作《洞仙歌》曲?;蛑^東坡托花蕊以自解耳,不可不知也。
《詩源辨體》
蜀王孟昶花蕊夫人有七言絕《宮詞》一百首,其詞本于王建。大約以全集觀,王語不雅馴,而花蕊時近淺稚。
五代詩話
世傳其(按指花蕊夫人)宮詞百首,清斯艷麗,足奪王建、張籍之席。蓋外間摹寫,自多泛設,終是看人富貴語,固不若內(nèi)家本色,天然流麗也。
拜經(jīng)樓詩話
宋岳倦翁有《宮詞》百首……其自敘略云:“詩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當有以寓諷諫而美音容。若王建世托近幸,花蕊自處宮閨,言多涉于褻俚?!?/blockquote>
張允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6—950 【介紹】: 五代時鎮(zhèn)州束鹿人。
少為張文禮參軍。
降后唐,歷監(jiān)察御史、水部員外郎、知制誥。
后晉高祖天福中,獻《駁赦論》,帝嘉之,累官翰林學士承旨。
入后漢,官吏部侍郎。
郭威入京師,匿佛殿藻井上,墜而卒。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五
允。鎮(zhèn)州束鹿人。后唐同光中累遷宏文館直學士水部員外郎知制誥。清泰初改給事中。轉(zhuǎn)左散騎常侍。晉天福五年遷禮部侍郎。改御史中丞。轉(zhuǎn)兵部侍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承旨。漢乾祐初授吏部侍郎。卒年六十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9—954 【介紹】: 五代時太原人,字善長。
少從軍,以驍勇聞。
為后唐莊宗宿衛(wèi)軍校。
末帝清泰中從范延光平鄴,以功歷鄭、隴二州防御使。
后晉出帝開運中拜左驍衛(wèi)大將軍,與李筠等力戰(zhàn)拒契丹。
后漢高祖時為曹州防御使,檢校太保。
后周太祖入平內(nèi)難,以輔佐功拜忠武軍節(jié)度使,移領(lǐng)鎮(zhèn)州。
數(shù)年之間,北鄙無事。
共 7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