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豐干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世稱寒山子。太宗貞觀時人。居天臺唐興縣寒、暗二巖幽窟,時往還國清寺。與拾得交友。好吟詞偈、狀類瘋狂,以樺皮為冠,布襦木屐,人莫識之。閭丘胤出守臺州,往寺求之,寒山走歸寒巖,入穴而去。有《寒山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詩僧。
姓名、籍貫、生卒年皆不詳。
早年周游四方,30歲后,長期隱居于臺州始豐縣(今浙江天臺)翠屏山。
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
與臺州國清寺僧豐干、拾得相善,時有過從。
喜作詩,有1篇1句,即題于樹間石上。
據(jù)云禪僧靈祐、從諗曾見之,但無確據(jù)。
享年逾70歲,一說過百歲。
其生活時代,舊傳閭丘胤《寒山子詩集序》以為太宗貞觀間。
近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yàn)閭巫鳎?jù)《仙傳拾遺》等記載,推定其應(yīng)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歷、德宗貞元間人。
今人王運(yùn)熙、楊明撰《寒山子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代》,據(jù)其詩中所引禪語及五言詩之粘對規(guī)則,證定為中宗后所作。
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
其詩多宣揚(yáng)佛教輪回因果思想,亦雜有道教服食養(yǎng)氣煉丹之說,且常譏刺世態(tài)人情,表述其對人生哲理之思考。
亦有抒寫山林景致、隱逸情趣之作。
詩風(fēng)淺顯明白,多用俚語村言,語氣詼諧,時含機(jī)趣。
自稱曾作詩600首。
憲宗元和間,道士徐靈府(一說為僧道翹)從山林屋壁上錄得其詩300余首,編為3卷。
唐末禪僧本寂曾為作注,成《對寒山詩》7卷。
二書皆不存。
宋以后傳本僅1卷,存詩300余首,版本較多,《四部叢刊》影印復(fù)宋本及有正書局影宋本較為通行。
今人有項(xiàng)楚、錢學(xué)烈等校注本數(shù)種。
全唐詩》存詩1卷。
另《宗鏡錄》、《五燈會元》等書中尚存逸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寒山,生卒年里貫均未詳。唐詩僧,曾游歷四方,行千萬里,后居始豐縣(今浙江天臺)西之寒巖。又稱寒山子。與天臺國清寺詩僧拾得為友。舊傳為貞觀時人,據(jù)近人考證,當(dāng)玄宗時人,貞元中猶在世。其詩通俗詼諧。宣楊佛教出世思想,諷刺世態(tài)人情,近王梵志體。有詩三百馀首,后人輯為《寒山子詩集》一卷。《全唐詩》編詩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歲后隱居于浙東天臺山,享年一百多歲。嚴(yán)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后裔楊瓚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nèi)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于天臺山寒巖。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世謂為貧子。風(fēng)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nèi)。若寒山子來即負(fù)而去。或廊下徐行?;驎r叫噪凌人。或望空曼罵。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虬l(fā)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訪問寒山。沙門道翹對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巖間。好吟詞偈言語不常?;蜿盎蚍窠K不可知。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相聚言說不可詳悉。寺僧見太守拜之。驚曰。大官何禮風(fēng)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丘復(fù)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賊我賊退。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fù)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乃令僧道翹尋共遺物。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馀首。今編成一集人多諷誦。后曹山寂禪師注解。謂之對寒山子詩。以其本無氏族越民唯呼為寒山子。至有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句。歷然雅體。今巖下有石亭亭而立。號幽石焉。
神僧傳·卷第六
寒山子者。世謂為貧子。風(fēng)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nèi)。若寒山子來即負(fù)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時叫噪凌人。或望空曼罵。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虬l(fā)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放問寒山。沙門道翹對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巖間。好吟詞偈言語不常?;蜿盎蚍窠K不可知。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相聚言說不可詳悉。寺僧見太守拜之。驚曰。大官何禮風(fēng)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丘復(fù)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賊我賊退。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fù)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乃令僧道翹尋其遺物。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馀首。編成一集。人多諷誦。至有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風(fēng)狂之士。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nèi)。若寒山子來。即負(fù)而去。或廊下徐行。或?yàn)榻性肓枞??;蛲章R。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發(fā)辭氣。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訪問寒山。沙門道翹。驚曰。大官何禮風(fēng)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丘復(fù)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賊我。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fù)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乃令僧道翹。尋其遺物。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馀首。今編成一集。人多諷誦。后曹山寂禪師注解。謂之對寒山子詩。

作品評論

閭丘元《寒山子詩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締實(shí)至理,凡人不測,謂風(fēng)狂子。
王舟瑤《跋寒山子詩集》
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
彥周詩話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袞兮霞纓。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難征。獨(dú)惆悵而狐疑,蹇獨(dú)立兮忠貞?!贝撕秸Z,雖使屈、宋復(fù)生,不能過也。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莊語,有諧語。至云“不煩鄭氏箋,豈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語。大抵佛語菩薩語也。今觀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禪門偈語,不可復(fù)以詩格繩之。而機(jī)趣橫溢,多足以資勸戒。
《東目館詩見》
寒山、拾得詩沖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別為一格,無以摹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太宗貞觀時人。
天臺山國清寺豐干禪師游松徑,見一十余歲兒童,遂引至寺,付庫院。
經(jīng)三紀(jì),令知食堂。
與寒山友,狀類顛狂。
閭丘胤出守臺州,入寺見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連臂走出,沈跡無所。
胤復(fù)往寒巖謁問,便縮入巖穴中入滅。
尋其遺物,唯于林間并村墅屋壁得詩三百余篇。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詩僧。
字里不詳。
豐干、寒山同時,約于玄宗至代宗間在世。
舊說為太宗貞觀間人,實(shí)誤。
據(jù)云數(shù)歲時被遺棄赤城道旁,為臺州(今浙江臨海)國清寺僧豐干拾歸,就養(yǎng)于寺中,遂以拾得為名。
后為國清寺苦行僧。
與寒山友善,二人交談,聽者多不能解。
或傳其為菩薩應(yīng)身,時人尊為賢士。
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
喜作詩,多宣揚(yáng)佛教義理,以勸諭世人,亦有吟詠山林風(fēng)景及隱逸情趣之作。
詩風(fēng)淺顯通俗,與寒山詩風(fēng)相似。
其詩由僧道翹編次為1卷,共50余首,附收于《寒山子詩集》之末。
今人錢學(xué)烈有《寒山拾得詩校評》。
全唐詩》存詩1卷。
宗鏡錄》中另存其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拾得,生卒年不詳,本為赤城(在今浙江天臺境)孤兒,天臺國清寺僧豐干漫步赤城道上,拾而養(yǎng)之,故名拾得,舊傳貞觀時人,據(jù)近人考證,約玄宗時在世。
與寒山為友,亦能詩。
后人輯寒山集,附其詩于集中。
全唐詩》編詩一卷。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拾得者。
封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cè)。
仍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
初謂牧牛之豎。
委問端倪云。
無舍孤棄于此。
封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
或人來認(rèn)必可還之。
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
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
復(fù)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
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
僧乃驅(qū)之。
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
且令廚內(nèi)滌器。
洗濯才畢澄濾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來必負(fù)而去。
又護(hù)伽藍(lán)神廟每日僧廚下食。
為烏鳥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
汝食不能護(hù)。
安護(hù)伽藍(lán)乎。
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諸僧說夢符同。
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
時牒申州縣。
郡符下云。
賢士隱遁菩薩應(yīng)身。
宜用旌之。
號拾得為賢士。
又于寺莊牧牛。
歌詠呼天。
當(dāng)其寺僧布薩時。
拾得驅(qū)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
大笑曰。
悠悠者聚頭。
時持律首座咄曰。
風(fēng)人何以喧礙說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號。
牛各應(yīng)聲而過。
舉眾錯愕。
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
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廟壁。
見拾得偈詞。
附寒山集中。
神僧傳·卷第六
拾得者。
豐干禪師偶山行至赤城道側(cè)。
聞兒啼。
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
初謂牧牛之豎。
委問端倪云。
無舍孤棄于此。
豐干攜至國清寺。
付與典座僧曰。
或人來認(rèn)可還之。
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
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盤而餐。
復(fù)呼憍陳如曰。
小果聲聞。
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
僧乃驅(qū)之。
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
且令廚內(nèi)滌器。
洗濯才畢澄濾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來必負(fù)而去。
又護(hù)伽藍(lán)神廟每日僧廚下食。
為烏鳥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
汝食不能護(hù)。
安護(hù)伽藍(lán)乎。
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諸僧說夢符同。
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
時牒申州縣。
郡符下云。
賢士隱道菩薩應(yīng)身。
宜用旌之。
號拾得為賢士。
又于寺莊牧牛。
歌詠呼天。
當(dāng)其寺僧布薩時。
拾驅(qū)牛至僧集堂前。
倚門撫掌大笑曰。
悠悠者聚頭。
時持律首座咄曰。
風(fēng)人何以喧礙說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號。
牛各應(yīng)聲而過。
舉眾錯愕。
咸思改往修來。
感菩薩垂跡度脫。
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廟壁。
見拾得偈詞。
附寒山集中。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豐干禪師。
先是偶山行。
至赤城道側(cè)。
聞兒啼。
遂尋之。
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
初謂牧牛之豎。
委問端倪。
云無舍孤棄。
豐干攜至國清寺。
付與典座僧。
或人來認(rèn)。
必可還之。
后沙門靈熠攝受之。
令知食堂香燈。
忽于一旦。
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
復(fù)呼憍陳如曰。
小果聲聞。
傍若無人。
執(zhí)箸大笑。
僧乃驅(qū)之。
靈熠咨尊宿等。
罷其堂任。
且令廚內(nèi)滌器。
洗濯才畢。
澄濾食滓。
以筒盛滓。
俾寒山來負(fù)去。
又護(hù)伽藍(lán)神廟。
每日僧廚下食。
為烏鳥所取。
狼藉拾得以杖樸土偶。
三二下。
罵曰。
汝食不能護(hù)。
安護(hù)伽藍(lán)乎。
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諸僧說夢符同。
一寺紛然。
始知非常人也。
時牒中州縣郡。
符下云。
賢士隱遁。
菩薩應(yīng)身。
宜用旌之。
號拾得為賢士。
又于寺莊牧牛。
歌詠呼天。
當(dāng)其寺僧布薩時。
拾得驅(qū)牛。
至僧集堂前。
倚門撫掌大笑曰。
悠悠者聚頭。
時持律首座咄曰。
風(fēng)人何以喧礙說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
多是此寺。
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
呼亡僧法號。
牛各應(yīng)聲而過。
舉眾錯愕。
咸思改往修來。
感菩薩垂跡度脫。
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廟壁。
見拾得偈詞。
附寒山集中。

作品評論

王舟瑤《跋寒山子詩集》
(寒山詩)云:“一為書劍客,三遇圣明君。東守文不賞,西征武不勛。學(xué)文兼學(xué)武,學(xué)武兼學(xué)文。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笔暗迷娫疲骸吧倌陮W(xué)書劍,叱馭到京州。聞伐匈奴盡,娑婆無處游。歸來翠巖下,席草枕清流?!眲t二人固挾文武材,有意世用,不得志而逃于禪也。其詩近偈語為多。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郝。真定元氏人。后唐長興二年。出家于鄉(xiāng)之觀音院。既落發(fā)受具。遂游方。閱藏典于韶山。而后歸。晉開運(yùn)三年。契丹犯京師。其主耶律德光?;剀娭翙璩嵌馈L斍趼榇鹨山饫锸爻I?。不即去。常山之人。謀逐之。虜知而先發(fā)焉。城中無少長。皆被屠戮。天王寺。喪八僧。圓其一也。初圓引頸再受刃。如木石然。圓呼曰。猛乞一劍。即身首異處。昏無所知。至暮睹反照獨(dú)念曰。冥漠之中亦有日月如此。徐捫其頸。則首在焉。然猶疑之。不敢搖動。時虜已潰遁。城中居民稍定。明日或扶之歸院。院僧方晨粥。見之以為鬼物。遽驚散。久之詢其故。乃悲喜相賀。然察其頸。則周匝有痕。如線許終身。周顯德中。又寓大名之成安縣卯齋寺。溫尋藏義。開寶六年。集眾說法。坐逝。茶毗致舍利如粒。壽七十四。臘五十一。范魯公質(zhì)聞而嘆曰。夫看經(jīng)精進(jìn)之力。乃能見驗(yàn)于生死之際。則佛之道果可誣乎。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釋法圓。
俗姓郝。
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緣出塵無滯。
后唐長興二年投本府觀音院勤勤誦習(xí)。
師與落發(fā)。
間歲受滿足戒。
后策枝負(fù)囊巡禮諸方。
至韶山掛錫看大藏經(jīng)焉。
晉開運(yùn)三載卻來本生地寓天王院。
越來年契丹犯闕。
戎王耶律德光。
回至常山欒城而死。
永康王兀谷代為蕃國之主。
時旋軍自鎮(zhèn)州董戎。
北返留酋長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
即常山也。
晉之臣寮兵士盡在斯矣。
漢兒將帥謀逐丑虜。
其計(jì)未決兩分街巷。
漢人在蕃之中者。
蕃人先發(fā)無少長皆被屠戮之。
天王院八僧殊死。
圓預(yù)其數(shù)也。
其時見殺者尤眾。
初圓引頸兩受刃。
如擊木石。
然圓呼曰。
猛乞一劍。
遂身首異處。
至暮圓如夢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
意之自謂。
死已冥寞亦見日月。
逡巡舉一臂。
試捫其頭。
乃覺如故。
再三疑之不敢搖動。
慮其分落也。
又謂血凝所綴。
重捫之繞頸有痕縫。
如線許大。
終身如此。
時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
傍人扶起詰朝歸院。
院僧方將食粥。
見圓謂為鬼物。
一皆奔散。
遲久審得其實(shí)。
喜言再生。
遠(yuǎn)邇觀禮且嘆希奇。
常山之人競陳供施。
圓自后復(fù)往諸方居無定所。
暨周顯德中寓大名府成安縣卯齋院溫尋藏教。
以開寶六年忽謂眾曰。
人生虛幻何能久長。
物極則遷。
生死涅槃必?zé)o少別。
遂不數(shù)日而長逝。
黑白之眾若喪所親。
及送就茶毗日。
感舍利若黍粟之皂粒焉。
春秋七十四。
法臘五十一。
時范魯公質(zhì)親問圓厥由。
深加鄭重。
再詢履行。
則大藏經(jīng)已兩過披讀矣。
又福州楞伽寺礦師者。
海壇戍卒之子。
厥初母氏懷娠冥然不喜葷胾。
洎乎誕育岐嶷異常不嚌魚肉。
年及八歲甘嗜野菜。
若鋤斸種者。
即言殺傷物命。
每見家廚亨燀毛鱗。
則手掬沙灰投于爨鑊。
貴其不食。
自言。
開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
多說未萌事后皆契合。
便請出家因披法服。
頂有香氣如爇沈檀。
號為圣僧。
時侍御史皇甫政為留后。
請入府署。
因作肉?子百數(shù)。
唯一是素者。
盤器交錯悉陳于前。
意驗(yàn)其凡圣耳。
礦臨筵徑拈素者啖之。
馀者手拂而作。
時皇甫部曲一皆驚嘆。
每出街巷眾人圍繞。
自言。
壽止十三當(dāng)定歸滅。
至是果終。
遂于寺前火化傾城士女哭泣。
依輪王法樹浮圖焉。
復(fù)次唐開元中太原東北有李通玄者。
言是唐之帝胄。
不知何王院之子孫。
輕乎輕冕尚彼林泉。
舉動之間不可量度。
身長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長過目。
髭鬢如畫發(fā)紺而螺旋。
唇紅潤齒密致。
戴樺皮冠衣大布縫掖之制。
腰不束帶足不躡履。
雖冬無皴皸之患。
夏無垢汗之侵。
放曠自得靡所拘絆。
而該博古今洞精儒釋。
發(fā)于辭氣若鏗巨鐘。
而傾心華藏未始輟懷。
每覽諸家疏義繁衍學(xué)者窮年無功進(jìn)取。
開元七年春赍新華嚴(yán)經(jīng)。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縣之西南同穎鄉(xiāng)大賢村高山奴家。
止于偏房中。
造論演暢華嚴(yán)。
不出戶庭幾于三載。
高與鄰里怪而不測。
每日食棗十顆柏葉餅一枚。
馀無所須其后移于南谷馬家古佛堂側(cè)。
立小土屋閑處宴息焉。
高氏供棗餅亦至。
嘗赍其論并經(jīng)往韓氏莊。
即冠蓋村也。
中路遇一虎。
玄見之撫其背。
所負(fù)經(jīng)論搭載去土龕中。
其虎弭耳而去。
其處無泉可汲用。
會暴風(fēng)雨拔老松去。
可百尺馀成池。
約深丈許。
其味香甘。
至今呼為長者泉。
里人多因愆陽臨之祈雨。
或多應(yīng)焉。
又造論之時室無脂燭。
每夜秉翰于口兩角出白色光。
長尺馀。
炳然通照。
以為恒矣。
自到土龕俄有二女子衣貲布。
以白布為慘頭。
韶顏都雅饋食一奩于龕前。
玄食之而已。
凡經(jīng)五載至于紙墨供送無虧。
及論成亡矣。
所造論四十卷。
總括八十卷經(jīng)之文義。
次決疑論四卷。
綰十會果因之玄要。
列五十三位之法門。
一日鄉(xiāng)人聚飲酒之次。
玄來謂之。
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鄉(xiāng)人驚怪謂為他適。
乃曰。
吾終矣。
皆悲泣戀慕送至土龕。
曰去住常也。
鄉(xiāng)人下坡。
回顧其處云霧昏暗。
至子時儼然坐亡龕中。
白色光從頂出上徹太虛。
即開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
報齡九十六。
達(dá)旦數(shù)人登山見其龕室內(nèi)。
蛇虺填滿莫得而前。
相與啟告蛇虺交散。
耆少追感結(jié)輿迎于大山之北。
甃石為城。
而葬之。
神福山逝多林蘭若方山是也。
葬日有二斑鹿雙白鶴雜類鳥獸。
若悲戀之狀焉。
大歷九年六月內(nèi)有僧廣超。
到蘭若收論二本。
召書生就山繕寫。
將入汾川流行。
其論由茲而盛。
至大中中。
閩越僧志寧將論注于經(jīng)下。
成一百二十卷。
論有會釋七卷不入注文。
亦寫附于初也。
宋乾德丁卯歲。
閩僧惠研重更條理立名曰華嚴(yán)經(jīng)合論。
行于世人所貴重焉。
系曰。
北齊內(nèi)侍劉謙之隨王子入臺山焚身。
謙之七日行道。
感復(fù)丈夫相。
冥悟華嚴(yán)義。
乃造論六百卷。
久亡。
至李長者之化行晉土。
神變無方。
率由應(yīng)以此身而為說法也。
或曰。
李論中加乎十會。
經(jīng)且闕焉。
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長者說法之有。
通曰。
十會理有宜俟后到之經(jīng)。
所解南無言離中虛也。
此配法觀心也。
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經(jīng)云。
知一切即心自性。
則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乃心境如如則平等無礙也觀李之判教該博。
可不知華言義耶。
嘗聞幽州僧惠明鳩諸偽經(jīng)并華嚴(yán)論同焚者。
蓋法門不相入耳。
偽經(jīng)可爇。
李論難焚。
伊非小圣境界也。
亦猶楊墨之說與儒相違行方外者復(fù)憎孔孟。
水火相惡未始有極。
茍問通人分曹并進(jìn)無相奪倫哉。
論曰。
丹成轉(zhuǎn)數(shù)。
服則登仙。
慧鍊功夫驗(yàn)之果證。
若或名未標(biāo)于箓籍。
力未合于經(jīng)王。
烏以經(jīng)舉此身出過凡世。
徒秖眩曜肉眼驚忙猿心。
所謂釋氏之儔高下異爾。
亦乃譬同群象也。
牙能抵觸鼻善卷舒。
力卻九牛奔過駟馬矣。
別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陰象。
則鼓雙翼以飛騰。
用七支而巧便。
與夫海山之象百倍絕倫。
厥號藹羅伐拿。
象中龍也。
諒知沙門有所感通斯之謂歟。
若夫能感所通。
則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給侍是也。
能通所感。
則我施神變現(xiàn)示于他是也。
能所俱感通則三乘極果。
無不感通也。
昔梁慧皎為傳創(chuàng)立神異一科。
此唯該攝究極位之圣賢也。
或資次徵祥階降奇特。
當(dāng)收不盡。
固有缺然。
及乎宣師不相沿襲。
乃釐革為感通。
蓋取諸感而遂通通則智性。
修則感歟果乃通也。
覈斯理長無不包括。
亦猶班固增加九流變書為志同也。
復(fù)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畫者乎。
然則前不仰觀俯察后可變通此非宣師之能據(jù)嘉祥變例而能矣。
原夫室靜生虛白。
心靜則神通。
儒玄所能我道奚若。
引發(fā)靜慮自在現(xiàn)前。
法不喧囂萬緣都泯。
智門開處六通由是生焉。
動相滅時五眼附茲照矣。
目連運(yùn)用彰何第一之名。
那律觀瞻有是半頭之見迷盧入其芥子。
海水噏于毫端。
不思議時凡夫之心口兩喪神通生處諸佛之境界一如。
復(fù)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為準(zhǔn)的至若譯經(jīng)傳法生信也。
義解習(xí)禪悟解也。
明律護(hù)法修行也。
神異感通果證也。
孰言像末無行果乎。
亦從多分說也。
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歸。
河禿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師入安樂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門。
泗上僧伽十九類身之應(yīng)現(xiàn)。
萬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來。
諸方更有其異名。
此剎彌觀其奇跡。
難拘定態(tài)莫檢恒形。
從愿海而起身。
元惟智積。
自意生而分質(zhì)。
素是康僧。
岸睹菩薩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
留年不測示跡無方。
或揚(yáng)化于數(shù)朝。
或受齡于三百。
或令灶祠而墮。
或得御笛而回。
圭戒岳神安救唐相。
或漉龍兒而至。
或擎銷骨而征。
入圣寺門認(rèn)諸葛亮。
或神光出口。
或怪物沈河。
豐干識其文殊。
無相免其任俠。
夢送浮圖而渡海。
身分窯窟以安禪。
或放毫相之光。
或令公主之誕。
或獲珠之爍爍。
或擾虎之耽耽。
或記宰臣。
或移巢鵲。
壽過百歲身隱五臺。
或讖草書。
或求聽眾。
或隱形而留影。
或見母而便生。
或題異辭。
或語虓獸。
記韋公之滅度。
驚張瀆之夜歸。
不濡其服而渡溪。
不泄其穢而恒食。
或倒立而死。
或直吐其鳩。
或身首異處而還連。
或半年坐亡而復(fù)起。
若以法輪啟迪。
多作沙門之形。
設(shè)如異跡化成。
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瘡痍可惡疥癘堪嫌。
或逆牾于恒流。
或诪張于下類。
伊皆難測。
孰曰易知。
將逆取順之由。
反權(quán)合道之意耳。
或曰。
感通之說近怪乎。
對曰。
怪則怪矣。
在人倫之外也。
茍近人情之怪。
乃反常背道之徒歟。
此之怪也。
非心所測。
非口所宣。
能至其涯畔矣。
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
仙則修鍊成怪。
鬼則自然為怪。
佛法中之怪則異于是。
何耶。
動經(jīng)生劫依正法而修。
致自然顯無漏果位中之運(yùn)用也。
知此怪正怪也。
在人情則謂之怪。
在諸圣則謂之通。
感而遂通。
故目篇也。
故智論云。
以禪定力服智慧藥。
得其力已遂化眾生。
復(fù)置世界于一毛。
疑海水為五味。
故曰緣法察境。
唯寂乃照。
始驗(yàn)佛門龍象間代一生出而攝諸不慚愧也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開封人,俗姓薛。薛居正后裔?;兆谛推吣曷浒l(fā),深慕大乘。游天臺山萬年寺,謁雪巢,一見機(jī)語契會。后在嘉興報恩寺。高宗紹興中一日語眾僧曰:吾一月后不復(fù)留矣。至期,書漁父詞于室門,跏趺而逝。性爽直,嗜酒,精于繪事。
槜李詩系·卷三十
法常,開封人,丞相薛居正之裔。初依長沙華嚴(yán)元軾下發(fā),遍游叢席。于首楞嚴(yán)經(jīng)深入義海,自湖湘至萬年謁雪巢,機(jī)契命掌箋翰。后首眾嘉禾報恩,庚子九月語寺僧曰:一月后不復(fù)留此。十月二十一日書一詞于室門就榻而逝。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法常開封人。
即丞相薛居正之后也。
宣和七年始解塵縛。
遐思高舉遂依長沙益陽華嚴(yán)軾公剃須發(fā)。
受田衣。
見者獅王。
居必寶社。
非法不言。
異軌弗顧。
深慕大乘不斥小教。
一日閱首楞嚴(yán)經(jīng)。
乃廓爾義天淵通法海。
自是肆游淮泗放浪湖湘。
后至臺山萬年參謁雪巢。
一見機(jī)語契會。
命掌翰箋。
未幾請令首眾。
為僧入室。
大有風(fēng)彩。
澹然處世。
不飾眾緣。
室中唯一矮榻馀無長物。
紹興庚子九月望日語眾曰。
吾一月后不復(fù)留矣。
至十月二十一日書漁父詞于室門曰。
此事楞嚴(yán)嘗露布。
梅花雪月交光處。
一笑寥寥空萬古。
風(fēng)甌語迥然。
銀漢橫天宇。
蝶夢南華方栩栩。
班班誰跨豐干虎。
而今忘卻來時路。
江山暮天涯目送鴻飛去。
書畢就榻收足而逝。
塔于寺西南。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法堂首座。
開封人。
丞相薛居正之裔。
宣和七年。
依長沙益陽華嚴(yán)元軾下發(fā)。
遍游叢林。
于首楞嚴(yán)經(jīng)。
深入義海。
自湖湘至萬年。
謁云巢雪。
巢一師別號也。
有契。
命掌箋翰。
后首眾報恩。
室中唯一矮榻。
馀無長物。
一日忽語人曰。
一月后不復(fù)留此。
至期。
往方丈謁。
飯將曉。
書漁父詞于室門。
就榻收足而逝。
詞曰。
此事楞嚴(yán)常露有。
梅花雪月交光處。
一笑寥寥空。
萬古風(fēng)甌語。
迥然銀漢橫天宇。
蝶夢南華方栩栩。
班班誰跨豐干虎。
而今忘卻來時路。
江山暮天涯。
目送鴻飛去。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法常,姓薛氏,開封人,丞相薛居正之后也。
宣和七年,始解塵縛,遐思高舉,遂依長沙益陽華嚴(yán)試公剃須發(fā),受田衣。
見者獅王,居必寶社,非法不言,異軌弗顧,深慕大乘,不斥小教。
一日,閱《首楞嚴(yán)經(jīng)》,乃廓爾義天,淵通法海。
自是肆游淮泗,放浪湖湘。
后至臺山萬年,參謁雪巢,一見機(jī)語契會,命掌翰箋。
未幾,請令首眾,為僧入室,殊有風(fēng)彩。
澹然處世,不飾眾緣,室中唯一矮拓,馀無長物。
紹興庚子九月望日,語眾曰:“吾一月后,不復(fù)留矣。
”至十月二十一日,書《漁父詞》于室門,曰:“此事楞嚴(yán)嘗露布,梅花雪月交光處。
一笑寥寥空萬古,風(fēng)甌語,迥然銀漢橫天宇。
蝶夢南華方栩栩,斑斑誰跨豐干虎,而今忘郤來時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鴻飛去。
”書畢,就榻收足而逝,塔于寺西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5—1523 【介紹】: 明福建閩縣人,字繼之,號少谷。弘治十八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榷稅滸墅。憤嬖幸用事,棄官歸。正德中,起禮部主事,進(jìn)員外郎。諫南巡,受廷杖,力請歸。嘉靖初,以薦起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畫善詩。有《少谷集》、《經(jīng)世要談》。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四
善夫字繼之,閩人。
弘治乙丑進(jìn)士,除戶部主事。
改禮部,以諫南巡,杖闕下,尋乞歸。
用蔫起南刑部郎中,改吏部。
有《少谷山人集》二十五卷。
(《園寶新編》:繼之氣秀巖谷,發(fā)情聲詩,雖才韻弗充,而古色精言,高映霞表,飄飄然有逍遙遠(yuǎn)舉之志。
《藝苑卮言》:鄭繼之詩如黃河冰棱,石嶺天骨。
繼之初不識王儀封廷相,作《漫興》詩有云:「海內(nèi)談詩王子衡,春風(fēng)坐遍魯諸生。
」后鄭卒,王始知之,為位而哭,走使千里致奠,為經(jīng)紀(jì)其喪,仍刻其遺文。
人之愛名也如此。
藝圃擷馀》:鄭善矢氣骨棱棱,差堪旗鼓中原。
《國雅》:繼之才賦英邁,往往有新語。
鄧原岳《西樓集》:先生詩以氣格為主,以悲壯為宗。
古詩、樂府原漢、魏,下及六朝,歌行近體抵掌少陵,絕句翩翩有青蓮之致。
書法尤入神,真行斟酌《圣教》;狂草奔放,縱橫爛漫,顛、素而下弗論也。
間又創(chuàng)意點(diǎn)染花草,叢筱怪石。
得象外趣。
鄧原岳《閩詩正聲》,洪、永之間,專譚興趣。
則林膳部、王典籍名其家。
弘,正之時。
氣格為宗,則鄭吏部擅其謄。
《談藝集》:繼之沈郁之恩,慷慨之詞,如蒼松挺秀,古梅含芬。
《焦弦竑筆乘》:予家有善夫批點(diǎn)杜詩,其指摘疵颣,不遺馀力,然實(shí)子美之知已,馀之議論雖多,直觀場之見耳。
嘗記其數(shù)則,一云:「詩之妙處正在不必說到盡,不必寫到真,而其欲說欲寫者,自宛然可想,雖可想而又不可道,斯得風(fēng)人之旨。
杜公往往要到真處盡處,所以失之。
」一云:「長篇沈著頓挫,指事陳情,有根節(jié)骨格,此杜者獨(dú)擅之能,唐人皆出其下。
然正不以此為貴,但可以為難而已。
宋人學(xué)之,往往以文為詩。
雅道大壞,由杜者啟之也。
」一云:「杜陵只欲脫去唐人工麗之體,而獨(dú)占高格,蓋意在自成一家,不肯隨場作劇也。
如孟詩云:『當(dāng)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
『便自風(fēng)度,視『玉佩仍當(dāng)歌』不啻霄壤矣。
此詩終以興致為宗,而氣格反為病也。
」善夫之詩,本出子美,而其持論如此,正子瞻所謂知其所長,而又知其敝者也。
列朝詩集》:林尚書貞恒撰《福州志》,刺少谷詩專仿杜,時靡天寶,地遠(yuǎn)拾遺,以為無病而呻吟。
以毅皇帝時政觀之,視天寶何如?
猶曰無病呻吟,則為臣子者,必將請柬封、頌巡狩而后可乎?
甚矣尚書之顛也。
徐熥《晉安風(fēng)雅》:正、嘉之際,鄭吏部善夫?qū)崍?zhí)牛耳,虎視中原。
而高、傅二山人左提右挈,閩中雅道遂曰中興。
《筆精》:鄭繼之野興詩末云:「年來混跡漁樵下,況有銅鞮伯氏風(fēng)。
」用《春秋》晉叔向兄銅鞮伯華事耳。
向見鄭詩刻本,疑用「白銅鞮」故事,改曰「習(xí)氏」,不惟失作者本意,而于題旨句法不相符矣!
閩小紀(jì)》:鄭善夫嘗雪中游天臺,美髯白皙,毛褐筍輿,戒從者勿言姓名,人以為神仙,甚傳郡中。
太守顧璘聞之,曰:「此必吾繼之。
」亟使人要之。
善夫答以詩云:「客有飄飄者,閑來湖海游。
云端尋雁宕,雪里過臺州。
白業(yè)藏賢達(dá),浮槎近斗牛。
豐干漫饒舌,太守是閭丘。
」 《堅(jiān)瓠集》:鄭少谷《上泰陵》詩云:「苦憶焚香賜第日,報恩真愧濟(jì)時才。
」蓋泰陵乙丑科宮中焚香祝天,愿得賢才以輔太平。
故云。
《明詩選》:陳臥子曰:「繼之雅質(zhì),故鋪敘之言獨(dú)長。
」 《池北偶談》:宋、明以來,詩人學(xué)杜子美者多矣。
予謂子瞻得杜氣,魯直得杜意,獻(xiàn)吉得杜體,鄭繼之得杜骨。
《龍性堂詩話》:吾郡林子羽、鄭繼之成工七律。
子羽刻意三唐,已造堂奧,繼之仿佛工部,幾奪神骨。
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鄭少谷古厚郁嗇,七子外別樹一幟。
田按:少谷清才,集中仿魏、晉以來無所不有,但摹壯為多耳。
大約氣格雄渾,五律歌行最勝;音節(jié)瀏亮,七言律絕為優(yōu)。
但摹擬極肖,融化為艱;短制偏工,大篇未化。
其品次在何、李、邊、除之亞,馀子不及也。)
維基
鄭善夫(1485年—1523年),字繼之,號少谷,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明代儒學(xué)家(陽明學(xué))、詩人、政治人物。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生于高湖,世代書香,少有才名,精于易經(jīng)、數(shù)學(xué)和歷法。弘治十七年(1504年)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jìn)士。正德元年(1506年),以候補(bǔ)官員在京纂修《蘇松常鎮(zhèn)實(shí)錄》。正德六年(1511年),任戶部廣西主事。因宦官當(dāng)政,辭官,筑少谷草堂于金鰲峰下,閉門讀書,曰:“俟天下之清也?!闭率辏?518年),詔任禮部主事,升任員外郎。正德十四年(1519年)因痛斥江彬被廷杖三十,罰跪午門五日,辭官未獲準(zhǔn)。隔年辭官獲準(zhǔn),與傅汝舟、福州太守汪文盛有來往。嘉靖元年(1522年),都御史周季風(fēng)薦任南京刑部郎中,未幾,改任吏部驗(yàn)封司。嘉靖二年(1523年)游武夷山,感染風(fēng)寒返家,兩天后病逝,葬于福州西郊梅亭山。善夫精于天文、算學(xué),能推算日蝕、月食,上疏請改歷元?!?a target='_blank'>明史·文苑傳》有傳,稱其“閩中詩文,自林鴻、高柄后,閱百余年,善夫繼之。”

人物簡介

滄海遺珠
戴澳,字有斐,號斐君。浙江奉化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jìn)士,曾任應(yīng)天府丞,著有《杜曲集》。
維基
戴澳(1576年—1642年),字有斐,號斐君,浙江寧波府奉化縣人。
自幼嗜學(xué),不事生產(chǎn),為青衿寓情觴詠,落筆千言立就。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jìn)士,歸侍色養(yǎng),經(jīng)年乃出,授工部虞衡司主事,遷員外郎,晉吏部稽勛司員外郎,朗識精鑒,所儲夾囊皆當(dāng)世偉人。
甫署選而名卿碩抱,一時涌出,識者快之。
旋以稽勛郎中給假告歸,杖履芒鞋,尋巒問壑,見者不知其為貴人。
未幾,逆珰魏忠賢專政,舉朝若沸,殄瘁之慘,宇宙為空,然后知其超然知幾也。
家居十二年,權(quán)珰授首,遂復(fù)出,轉(zhuǎn)考功郎中,受事甫三月,又以直道忤烏程(溫體仁)、陽羨(周延儒)二相,即拂衣出都門,太宰李公長庚三疏留之,不報,舉朝皆為扼腕。
旋起南銓,轉(zhuǎn)尚寶司丞,崇禎十二年六月再轉(zhuǎn)大理寺右寺丞,七月遷順天府丞,其子依仗父勢不輸賦稅,被知縣胡夢泰逮治,其子走京師,慫恿戴澳彈劾胡夢泰,十三年五月適因星變,戴澳遂陳言天下不治,是由守令貪污,崇禎帝讓他指實(shí),澳念夢泰無可劾,乃以嘉興推官文德翼、平遙知縣王凝命實(shí)之。
給事中沈迅為兩人訴枉,發(fā)澳隱情。
澳被下錦衣衛(wèi)詔獄,革職除名。
遂悅?cè)粴w,通仕籍者三十年,在朝每不數(shù)月,屢仕屢黜,直道固然。
歸里年余,憂時岌岌,遂感憤以卒,年六十七。
時朝議以邊撫起之,咸惜未竟其用。
著有《豐干集》行于世。
宅在縣北一十里萬家河。
奉化縣“錢糧共二萬余,戴氏居其半”,其后因貪腐于崇禎十三年(1640年)入錦衣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直隸丘縣人,字松嵐。乾隆時拔貢。累官山西河?xùn)|道,署布政使。工詩。有《玉磬山房詩鈔》。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
劉大觀,字松嵐,丘縣人。拔貢,歷官山西河?xùn)|道署布政使。有《玉磬山房集》。
嶺外集·序
三十年前,于方坳堂齋壁,見李少鶴兄弟詩而異之。其后,得交劉子松嵐,袖所為《二客吟》者。又見李石桐重訂《主客圖》。及松嵐官沈陽,又為黃仲則刊詩集于京師。 然其所自為詩,天機(jī)清妙,寄托深遠(yuǎn),初不泥李氏兄弟之說。即于申轅故里,亦不專主滄溟之格調(diào);抑且不專執(zhí)漁洋之三昧也。松嵐與予往復(fù)商略斯事,迨今又十余年矣。而其氣骨日益高,其取法亦日益上迬者。 李滄云視學(xué)陪京時,滄云方自訂詩集。予與別語:“惟勖以勤,與松嵐研求作者之意。”而前年(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年),李春湖為石桐鋟續(xù)《主客詩》二卷,予亦為辨析。學(xué)唐律者,必求杜法之所以,然又深以不得與松嵐面質(zhì)為憾。今松嵐自晉陽來京師,宜有以對榻暢論者。而松嵐出示此二卷,亦即日影出都門,又匆遽不得備申也。故于其《嶺外》二集,聊撮數(shù)語于簡端。他日再序其續(xù)卷,當(dāng)必有更進(jìn)于斯者矣! 嘉慶庚午(十五年,1810年)夏四月廿有八日北平翁方綱
留都集·序
嘉慶丁巳(二年,1797年)仲冬,余遭母憂,居京師。會漕河水溢弗克,南下遷延。至戊午(嘉慶三年,1798年)秋,食不給。是時,松嵐為寧遠(yuǎn)州牧。遣伻來迎余,遂越禮出塞。明年(己未,嘉慶四年,1799年)秋,松嵐分俸資送余,乃得以奉母櫬歸里。 洎癸亥(嘉慶八年,1803年),松嵐遷觀察,來京止余邸舍。今年(嘉慶十五年,1810年)夏,松嵐復(fù)來京,則須鬢蒼然。距乾隆壬子(五十七年,1792年),吳門識面之初,已十有九年矣。 余與松嵐以詩合,然歷交久得,窺性情、心術(shù)之微,則實(shí)有相契于語言文字外者。留寧遠(yuǎn)一年,寒暑昕夕,深談無間。塞外草枯,怒馬偕出,海色與山光震蕩。當(dāng)其登高望遠(yuǎn),晞發(fā)軒眉,幾欲乘風(fēng)飛去。微吾二人,孰與同茲襟抱哉?! 松嵐之詩,初切劘于李子喬。迨與中、朝魁人杰士交,意境益深闊。《留都》一集,清雄磅礴,不主故常,得江山之助為多。 嘗謂余曰:“子宜為序!”嗟夫!余與世寡,諧獨(dú)松嵐。哀其窮,而知之最真?;貞浤汗?jié)窮陰,羈居守歲,張阿羅畫像于四壁,唱酬達(dá)旦,惘惘如昨日事。時松嵐尚乏嗣,其之官河?xùn)|也。余送出西郊,執(zhí)手仰天曰:“他日政成,當(dāng)以添丁為券?!苯襁B舉兩雄,復(fù)何憾乎?離合不常,寸心相照,臨別黯然,不足為外人道也。 嘉慶庚午(十五年,1810年)五月朔長州吳云謹(jǐn)序
邗上集·序
元曩輯淮海英靈,集揚(yáng)州圖經(jīng)。翻閱各家詩集,于邗上事跡特詳,未嘗不嘆!風(fēng)氣、人物、園池、觴詠,每藉當(dāng)時名家別集,疊見側(cè)出,掩卷凝想。如將見之,明代、國初不具論。近年,馬氏玲瓏山館材力非甚饒健也,徒以聚書好客,扶助風(fēng)雅,迄今家貧書散。而故宅玲瓏一石,猶得歌于松嵐觀察詩集中,余可知矣。 觀察工詩善書,甲子(嘉慶九年,1804年)、乙丑(嘉慶十年,1805年)間,僑居揚(yáng)州,勒所得詩為一卷,曰《邗上集》,體格蘊(yùn)藉,如漁洋。 在揚(yáng)州時,相遇之客,則有若吳榖人、胡西庚、洪稚存、方子云、王惕甫、樂蓮裳諸君子;游宴之地,則有若筱園、康山、休園、白沙、翠竹、江村各園亭;相主之人,則有若沈既堂、江子屏、楊竹廬、江文叔諸舊家。 詩之以邗上而得歟?抑邗上之得詩人也。余故幸邗上不甚陋,尚得屢見于各家之詩,甚且以此專勒集名也。 嘉慶庚午(十五年,1810年)夏月?lián)P州阮元序
鹺城集·序
河?xùn)|上郡,三輔股肱;冀北雄邦,九州領(lǐng)脊。條山聳翠,擘華岳以西來;涑水流黃,接星源而南戒。將名飛雪,靈慶寶應(yīng)之池;樓號歌薰,解慍阜財之世。緬斯地也,大有人焉。 卯金著姓,譜接堯宗,乙火騰輝;書窺天祿,彥和執(zhí)器望,特重于雕龍,公干升堂,名還齊于繡虎,始以詞壇佳士,藉甚青州。繼而,循吏長材,喧傳赤縣。掉扁舟于禹穴,馳匹馬于醫(yī)閭。餐嶺南之煙水,不少春游;眠塞北之風(fēng)云,詎無秋興。 然而,少能正字,老更耽吟。三門石畔,中流砥柱,屹如五姓。湖邊一路,福星至矣。汾雨霍云之館,河聲岳色之樓。風(fēng)光絡(luò)繹,句似碎金;興致淋漓,手無寸鐵。山川畫稿,先有竹于胸中;錦繡詩腸,佇生花于筆底。鶴衙放后,晝靜庭閑;雞牖談余,宵深漏永。漬麝煤而煙裊,熏鴨鼎以香霏。梁鴻大婦,調(diào)來暖胃之湯;李賀小奚,檢出嘔肝之句。兀挑燈而獨(dú),對手勢宜敲。驀槌案以狂呼,眉棱欲舞。或觴僚佐,乃啟華筵。屐折于魏豹城旁,轄投于野狐泉里。 中秋乘月,庾亮登樓。九日臨風(fēng),孟嘉落帽。招來珠履,集上舍以三千;寫入銀毫,隸賢之人之四十。傳杯,而客皆盡醉,頹倒玉山,刻燭而詩。如不成,罰依金谷。抑或眷言,還道棖觸昔歡。二三故友,搏羽翼于鹓鴻;四五良宵,流景光于蟾兔。舟無袁,而獨(dú)泛車,類阮以頻回。楊朱欲去,歧路踟躕;李白不歸,寒樽蕭瑟。梅花春早,逢驛使兮!嶺頭香草秋零,望美人兮!天末將進(jìn)鵝毛,而寄訊報擬瓊瑤。時托雁足以傳書,唾成珠玉,積有千篇,類非一體。綜其格律,要不為六朝月露之吟,譜以歲時,大約在三晉云山之地?!尔z城之集》所由名也。 仆昔膺簡命,薄事游遨。迨歲次乎丙丁,正編成于甲乙,使星甫駐,便作嵇攀;流水重歌,謬稱鐘聽,而乃住止。三年心遙兩地,豢龍有后問字,則曾識太元窺豹,何知裁緘?則時通尺素,唱陽春而和寡,萱草貽來;懷舊雨以神馳,桐花寄去。忽焉握手,彌復(fù)傾心。酒痕未散伶,輒為醉后之歌。劍氣猶勝琨,更作夜中之舞。出其手,著刪止一通,慰我腸饑,讀應(yīng)萬過。 嗟乎!人非子驥,孰可問津?世無士龍,終當(dāng)覆瓿。待他日雞林賈豎,定識真詩語。此閑駿市,詞人須求善本。目憑管測,真堪擲地以成聲;腕借胥抄,宜可懸金而計(jì)字。君如不信,請?jiān)囐|(zhì)鄒魯之儒生,我尚能游期,再訪唐虞之故跡。 嘉慶庚午(十四年1810年)夏月江右陳希曾序
行腳集·序
松嵐先生風(fēng)骨高奇,音情頓挫。甫離竿牘,便愜山心。偶脫簪纓,即尋野服。芒履行篋,瓢堂打包。以禪語名集,紀(jì)雅游也。先生樹菩芻以祀軷,戴席帽而出都。朋舊惜別,賦零雨之篇;鄉(xiāng)土系懷,按歸云之引;歷下亭高,尋名士之宴賞;斥邱地古,續(xù)童年之釣游。招苾芻之侶,為竹筱之飲。銷夏泛水,追涼入山。乃逾成臬,陟伊關(guān),訪香山之古剎,登龍門之峻巔。繼歐公之雅游,想白傅之高躅。勝襟拂霓,清淡干云。詩題松關(guān),墨灑苔壁。 茲復(fù)蠟高齒之屐,制遠(yuǎn)游之冠。問渡風(fēng)陵,攜筇太華。經(jīng)黃卷之坂,歷青柯之坪,攀鐵鎖之千盤,窺箭栝之百尺。跳岑拔地,嶟嶟造霄;窅崖入云,茜茜梯翠。帝座呼吸,罡風(fēng)動搖。衣牽藤蘿,足躡猿鳥??芍^窮登陟之勝,極眺聽之奇。 故其為詩,緬邈幽邃,雄奇峣峭,霆奔電駴,冰懸雪跨,捫星鳥帑,拾月鯨口,銅廧鬼炊,虎獄劍餌,穿穴險(穴橘),卒造平淡。百怪退舍,萬象呈露。盤羊?yàn)鯔?,化為康莊。珊瑚木難,不易菽粟。直詞正氣,宏辯博議。與道大適,方古無上。非夫澡元瑩素、蕩累超神者,其孰能臻斯懿乎? 芳燦輇才寡識,末學(xué)膚受,豪楮枯腐,石墨熬燥。旅愁羈思,損其形魄;陳編斷簡,銷其智慧。久耽疏放,合號“懶殘”,未能追絕塵之蹤,自知無濟(jì)勝之具。藉君奇作,滌我俗腸。倘得兩版叢書,更愿十年面壁。偶參梵語,且學(xué)惠遠(yuǎn)修心,又作讕言,未免豐干饒舌。 嘉慶庚午九月既望年愚弟楊芳燦拜序
行腳集·自序
余罷官后,百體有主,笠屐遠(yuǎn)邁。
自黃金臺下,至七十二泉;又自大梁、成皋、洛陽,回至鹺城。
擬偕妻孥,炊黃粱于破釜,與伏櫪之駑,休息骸骨矣。
因念鹺城,只尺太華。
有杖不撰山,且笑人,爰共癡奴,遙踐勝地?
聽雨于玉泉院,訪僧于云臺峰,濯頑軀于溫泉,嚼秋英于韋杜。
如不送去冠上峨峨之獬豸,焉得換來峰頭巍巍之佛髻耶?
游蹤所至,輒有題詠,命其集曰《行篋集》。
屬同年老友楊蓉裳作序,蓉裳誤聽,以篋為腳,序中不儒我而僧我,又以不得共游華山,自名“懶殘”,以作序此“豐干之饒舌”。
其文嘉矣,不忍割去。
又病其役我于比邱,非名集之初意,促蓉裳改之。
蓉裳曰:“吁!
用子之硁硁,度我之恢恢耶?
士為名累,如魚中釣。
魚爾,爾不知怒;僧爾,爾則以為怪耶?
夫僧之異于儒者,脫刺促而就逍遙也。
子之游,逍遙矣;子之詩,亦逍遙矣!
逍遙爾,故僧爾;刺促爾,乃儒爾。
安于刺促,不安于逍遙,吾將改吾之序矣!
” 我無言以對,而聽其以“腳”替“篋”焉。
懷州集·序
古之詩人,未有不達(dá)于天人之際,而能垂世,而能行遠(yuǎn)者也。不達(dá)于天人之際,則人世一切,升沈得失,菀枯榮辱,戚欣悲喜,皆得而撓之。于是,處樂則淫,處約則困,處放廢、遷流、羈旅則郁。伊侘傺而無聊,其于詩也,非讕言即剿說耳,何以能垂世而行遠(yuǎn)乎?若松嵐先生,可謂得為詩之本矣。 先生負(fù)俊才,而自陶冶于學(xué)。其牧遼左,觀察河?xùn)|也,政聲皆卓著。以上書抗論罷官去,蕭然襆被為寓公。至懷州,見其地介太行、王屋間,山川清淑,水竹明瑟,遂賃廬舍,徙其孥居焉。間歲一,歸斥丘,省先墓。返,則居于懷所謂小瑯玕館者。左圖右史,壘石、蒔花藥以自娛。窺其意,如未嘗衣繡衣、擁麾節(jié)然者,蓋達(dá)于天人之際久矣! 先生豪于詩,居懷州所作,凡三集,概題以懷州,而督序于余。余罷官,略與先生同,意趣亦相似,是以辱忘年之契也。竊謂先生詩海內(nèi)所共賞,不待吾黨之揄揚(yáng),推論先生所以為詩之本如此。 道光紀(jì)元(1821年)夏六月既望書于華山之玉泉院歙鮑桂星
懷州集·自序
懷慶之為郡也,《禹貢》曰“覃懷”,商周曰“畿內(nèi)”,春秋曰“晉南”。其后為“三川”,為“河內(nèi)”,為“野王城”,為“王屋郡”。在金、元,為“懷州”;在明及今,為“懷慶”。 太行北峙,沁水東流,南接成星,西聯(lián)伊洛。舟車所會,人稱“陸?!???ぶ車?,瑯玕多如桑麻。城之內(nèi)外,芙蕖勝于黍稷,蓋得中州之正氣。而風(fēng)味,則近于江南也。 觀解組后,祖籍斥邱,有屋三十余楹,田一百余畝,長兄雪浦先生居而食之。失林之鳥,無所棲托。適婦兄牧村太守握符懷慶,姑作萍梗之游,徐圖燕巢之寄,時嘉慶辛未(十六年,1811年)夏五月中旬也。 入郡十余日,得西域人買氏故宅一區(qū),在郡城西北,高臺寺下。其宅有青梧六株,瓔珞松一株,刺松一株,石榴、海棠、椿、榆、槐、柳三十余株。野鳥依人,突逢新雨,虛堂坐月,如遇夙交,不謂余生得此佳地。觀既不敢復(fù)作出山之想,閉門省咎,以讀書為事。稍暇,則疊石為山,疏畦種菜,以為娛樂。 有同年賈約園大令,來讓予曰:“無竹令人俗,君所居有花有木,有山有石,而無籜龍以搖秋風(fēng)。美哉猶有憾?!庇谑牵浦癜儆喔?,種書室之后,額書室曰:“小瑯玕館”,是為仆得興吟詩處也。 自辛未(嘉慶十六年,1811年)迄甲戌(嘉慶十九年,1814年),得古今體若干首,名之曰《懷州集》。
娛老集·自序
自嘉慶辛未(十六年,1811年)來居懷州,迄道光丁亥(七年,1827年),越十七年,而予老矣。一切膠膠擾擾、妄念起伏,皆以老屏絕之。妄念銷磨,歸于閑適。朝哦暮詠,逍遙以送日月,是此生歡娛境也。 《懷州集》三卷,始于嘉慶辛未,截自道光辛巳(元年,1821年)。自壬午(道光二年,1822年)以后,所得詩名《娛老集》。蓋以詩娛悅性情,而自忘其為七旬之外之老夫也。 予詩有數(shù)集,序我《嶺外集》、《漓江歸棹集》者,閣學(xué)翁覃溪先生也;序我《留都集》者,侍御、出守彰德吳玉松先生;序我《邗上集》者,粵東制府阮蕓臺先生也;《回帆集》不幾首,則無序;序我《鹺城集》者,少司空陳鐘溪先生也;序我《行篋集》者,農(nóng)部員外、同年楊蓉裳先生也;序我《懷州集》者,少司空改詹事鮑覺生先生也。 翁、陳、楊、鮑,墓草已宿。蕓臺制府在滇南,路遙百驛。玉松先生老于江鄉(xiāng),年八旬有一,近多不稱意事,豈復(fù)敢勞以筆墨?而平生文字之交,深于風(fēng)雅,如吳舍人蘭雪者,又牽羈人海,老病窘蹙,無興趣及于此事,故是集輒自序之。 或問:“集中有傷逝之作,不得以《娛老》概之,曷芟去?”答曰:“生身后,圣哲隨俗了悲歡,子未讀陳簡齋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