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嚴綬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3—769 【介紹】: 或作慧忠。唐僧。潤州上元人,俗姓王。幼不食葷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莊嚴寺。后禮謁牛頭山威禪師,遂住此山四十年,終日兀坐,寒暑一衲。有《見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潤州上元王氏子。神龍初生。二十有三年矣。遂以童子。試經(jīng)獲度。仍配居莊嚴寺。志節(jié)。為時輩所推重。尋游方。見威禪師于牛頭山有契悟。威因悉以山門委之。使踵住持事。由是益精勵。行頭陀山澤中。一衲一鐺。晏坐繩床。終日夕。開元二十七年。縣令長孫遂。造山驗視。至山半。虎當?shù)琅芟?。莫能前。忠聞之遽迎遂。且使虎去。天寶初。州牧里豪請自山歸莊嚴。起仆易撓。寺為一新。又將徙建法堂于殿之東隅。感二神人。為定基址。適其地有古樹。而鵲巢其上。忠不忍伐。后鵲竟他巢。若有知者。異哉。大歷四年六月十五日。集眾布薩。晚命侍者。治浴剃發(fā)。如無恙時。夜則云氣絢爛若聞空中有樂音者。翌旦坐逝。春秋八十七。當忠之在山也。有懸鐺樹掛衣藤。未寂之前一年。藤樹皆萎。其年九月。忠說法高座。水忽迸流四繞。風雨震蕩。白虹貫東南??な仨f損備儀仗送還山。五年阇維收舍利不勝計。其馀行跡語句。載傳燈錄。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惠忠。
俗姓王。
潤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
忽遇異僧謂曰。
所生貴子當為天人矣。
誕育已來不食葷腥。
有異常童。
稟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經(jīng)業(yè)見度。
即神龍元年也。
遂配莊嚴寺。
志節(jié)高簡為時輩所推。
聞牛頭山威禪師。
襲達磨蹤得佛法印。
遂造山禮謁。
威見忠乃曰。
山主來矣。
因為說法頓悟上乘。
威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
乃命入室付法傳燈。
并委山門之事。
遂出廛聚。
忠即繼踵茲峰夙夜精勵。
常頭陀山澤。
飲泉藉草一食延時。
每用一鐺。
眾味同煮。
用畢懸于樹杪。
方復繩。
床晏坐終日如杌。
衣不易時寒暑一納。
積四十年。
遂彰靈應非一。
州牧明賢頻詣山禮謁。
再請至郡施化道俗。
天寶初年始出止莊嚴。
忠以為梁朝舊寺莊嚴最盛。
今已歲古凋殘。
興懷修葺。
遂于殿東擬創(chuàng)法堂。
先有古木鵲巢其頂。
工人將欲伐之。
忠曰。
且止待鵲移去始當伐之。
因至樹祝曰。
此地造堂當速移去。
言畢其鵲競銜柴遷寓他樹合郭道俗觀者如堵。
莫不嘆異。
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為上其處。
因乃定焉。
雖汲引無廢神曠不撓。
四方之侶相依日至。
以大歷三年。
山門石室前有忠掛衣藤。
是歲盛夏忽然枯悴。
靈芝仙菌且不復生。
至九月忠演法高座。
無故水出繞座而轉。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眾布薩。
至晚乃命侍者剃發(fā)浴軀。
是夜瑞云覆剎天樂聞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時風雨震蕩樹木摧折。
和州延祚寺僧徒。
其夕咸見白虹直東西貫于山中。
鳥獸哀鳴林壑巖間。
哭聲數(shù)日方止。
岳牧韋公損聞而哀愴。
遣使贈賻。
并令上元令劉君備威儀送歸山。
于時炎蒸。
至七月七天降雨絕涼。
八日神柩出纖塵不飛。
又有群鶴徘徊輿上。
送至山門。
瘞后數(shù)日墳內(nèi)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國法茶毗。
獲舍利不可勝計。
圓細如珠光彩瑩徹。
遠近道俗有恨無所剋獲。
咸于焚身處煨燼中至求。
凡百千人。
皆得舍利。
故知法身圓應感物無窮。
圣力潛通光騰千古。
門人起木塔。
春秋八十七矣。
身逾七尺。
霜眉徑寸儀容殊偉燕??龍腮神氣孤。
拔。
色如金聚。
含光玉潤若梵僧。
所居帳幃弗張蚊蚋不犯。
曾居蘭若幽棲松竹深邃。
嘗有虎鹿并各產(chǎn)子馴繞入室曾無懼色。
開元二十七年上元令。
長孫遂初脫略異聞。
躬造山詢驗。
及到山半猛虎當路瓟吼。
遂乃驚怖莫知所為。
忠聞出林曉喻。
虎因寢聲伏于林中。
遂恐懾合掌禮謝而回。
忠又向吳郡具戒院中。
有凌霄藤盛夏萎悴。
人擬伐之。
威大師曰。
勿剪惠忠還日其藤更生。
人不之信。
及秋忠還其藤重茂矣。
又昔有供僧谷倉在莊。
夜有張盜來竊之。
虎乃吼喚逐之。
盜棄負器而逃。
其類夥多良難驟述。
忠著見性序及行路難。
精旨妙密盛行干世。
又鄴中釋圓寂。
氏族生地俱不可尋。
初從嵩山見老安禪師。
道契相符莫測涯岸。
以高宗咸亨二年生計終歲。
已一百有奇年矣。
襄州節(jié)度使嚴綬傾心供養(yǎng)。
亦號無生和尚焉。
神僧傳·卷第八
釋惠忠。俗姓王氏。潤州上元人也。初在母孕忽遇異僧。謂曰。所生貴子當為天人矣。誕育已來不食葷腥有異常童。稟性敦厚。年二十三以經(jīng)業(yè)見度。即神龍元年也。遂配莊嚴寺。聞牛頭山威禪師造山禮謁。威見忠乃曰。山主來矣。因為說法。遂夙夜精勤。常頭陀山澤飲泉藉草一食延時。每用一鐺眾味同煮。用畢懸于樹杪。方坐繩床宴坐終日如杌。衣不易時寒暑一納。積四十年。遂彰靈應。州牧明賢頻詣山禮謁。再請至郡施化道俗。天寶初始出止莊嚴。忠以為梁朝舊寺莊嚴最盛。今已歲古凋殘興懷修葺。遂于殿東擬創(chuàng)法堂。先有古木鵲巢其頂。工人將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鵲移去始當伐之。因至樹祝曰。此地造堂當速移去。言畢其鵲銜柴遷寓他樹。道俗觀者莫不嘆異。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為止其處。因乃定焉。雖汲引無廢神曠不撓。四方之侶相依日至。以大歷三年山門石室前有忠掛衣藤。是歲盛夏忽然枯悴。靈芝仙菌且不復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無故水出繞座而轉。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眾布薩。至晚乃命侍者剃發(fā)浴軀。是夜瑞云覆剎天樂聞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時風雨震蕩樹木摧折。山中鳥獸哀鳴林壑。巖間哭聲數(shù)日方止。春秋八十有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山陰人,俗姓夏侯。住五臺山清涼寺,博綜經(jīng)論。德宗延入譯場,使造疏,遂編成十卷以進。好游名山。憲宗時賜號清涼國師,尋示寂,年七十余。弟子傳法者百余人。有《毗廬疏》、《隨疏演義》、《華嚴綱要》、《三圣圓融觀》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觀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年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涼山大華嚴寺。開成三年卒。謚清涼國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會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應天山寶林寺霈禪師。
誦法華經(jīng)。
年十四。
以恩澤。
獲隸此寺落發(fā)。
即走四方。
訪求師友。
乾元中。
從閏州棲霞寺醴律師。
及鄉(xiāng)里曇一。
究律部。
詣金陵玄壁法師。
稟關河三論。
大歷中。
傳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受東海起信疏義于淮南。
然后溫習華嚴大經(jīng)。
于天竺法詵門下。
往剡溪扣成都惠量。
覆探三論十年。
就蘇州習天臺止觀于湛然法師。
兼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
復咨決南宗禪旨于牛頭山忠?guī)煛?div id="0egy165" class='inline' id='people_18102_2_24_comment'>
徑山欽師。
洛陽無名師。
北宗于惠云師。
于是旁覽泛問。
天竺悉曇。
四囲。
五明。
秘咒。
儀軌。
東土經(jīng)史。
子傳。
三雅。
訓詁。
世間技藝。
莫不該綜。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猶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況于方居學地。
能忌是乎。
大歷十一年。
巡禮五臺峨嵋。
備瞻圣像。
俄還居五臺大華嚴寺。
專行方等懺法。
既因寺主賢林所請。
為講經(jīng)論。
乃惙然長想。
以為華嚴合文殊之智。
普賢之理。
表彰毗盧遮那萬行之極。
而舊疏文繁義約。
不足發(fā)明。
于寤寐間。
見金色人立日中。
捉觀納口。
咀嚼都盡。
駭汗而覺。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華嚴。
以報三圣之德哉。
乃始興元元年正月。
終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飯千僧以落之。
自爾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夢。
已化為大龍。
鱗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矯首于南臺。
蟠尾于北臺。
頃之身出小龍千數(shù)。
蜿蜒騰躍。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
請開新疏。
七年河東節(jié)度使李自良。
復請開于崇福寺。
德宗朝。
遣中使李輔光宣詔。
即日入都。
參預罽賓三藏般若譯事。
烏茶國王所進后分。
辭以明年。
詔許焉。
又明年至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條之棲巖寺。
寺有異僧。
所為莫測。
而語多應驗。
初觀未至前。
忽驅僧眾灑掃曰。
不久菩薩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鳴宣詔以趣。
至則上加禮敬。
即延入館。
刊正所譯。
為四十卷。
詔造疏于終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詔兩街各開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際。
堂前池中蓮華五朵。
有雙蒂三節(jié)之瑞。
尋詔譯守護國界主經(jīng)。
職綴文。
當順宗之在春宮也。
時觀居五臺。
承教述了義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緣等。
至是入朝。
意尤欽屬。
觀夙發(fā)十愿。
一長止方丈。
但三衣一缽。
不畜長。
二當代名利。
去之如遺。
三目不視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報受。
長誦法花經(jīng)。
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
普施含靈。
七長講華嚴大經(jīng)。
八一生晝夜不臥。
九不邀名惑眾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觀能循持。
而行之終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壽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若相國齊抗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太常韋渠牟襄陽節(jié)度使嚴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
咸服戒訓。
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
華嚴綱要一卷。
法界玄覽一卷。
三圣圓融觀一卷。
華嚴。
法華。
楞伽。
中論等。
別行小鈔疏。
共三十卷。
設無遮大齋十二會。
云花寺般若閣下。
畫華嚴世界圖相。
其諸塑繢尊像。
繕寫經(jīng)典。
具見門人清沔所述記。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澄觀。
姓夏侯氏。
越州山陰人也。
年甫十一依寶林寺(今應天山)霈禪師出家。
誦法華經(jīng)。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隸此寺。
觀俊朗高逸。
弗可以細務拘。
遂遍尋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奧必臻。
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
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
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
三論之盛于江表觀之力也。
大歷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
卻復天竺詵法師門。
溫習華嚴大經(jīng)。
七年往剡溪。
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
十年就蘇州。
從湛然法師習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
解從上智性自天然。
所學之文如昨拋舍。
鮑靜記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謁牛頭山忠?guī)煆缴綒J師洛陽無名師。
咨決南宗禪法。
復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
觀自謂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
況吾學地能忘是心。
遂翻習經(jīng)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zhí)四圍五明秘咒儀軌至于篇頌筆語書蹤。
一皆博綜。
多能之性自天縱之。
大歷十一年誓游五臺。
一一巡禮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見普賢。
登險陟高備觀圣像。
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
專行方等懺法。
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jīng)。
并演諸論。
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
惙然長想。
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
二圣合為毗盧遮那。
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
吾既游普賢之境界。
泊妙吉之鄉(xiāng)原。
不疏毗盧有辜二圣矣。
觀將撰疏。
俄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
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
無何咀嚼都盡。
覺即汗流自喜。
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興元元年正月。
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
成二十軸。
乃飯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夢身化為龍。
矯首于南臺。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鱗鬣耀日。
須臾蜿蜓化為千數(shù)小龍。
騰耀青冥分散而去。
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請講新疏。
七年河東節(jié)度使李公自良。
復請于崇福寺講。
德宗降中使李輔光。
宣詔入都。
與罽賓三藏般若。
譯烏荼國王所進華嚴后分四十卷。
觀苦辭請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條山棲巖寺住。
寺有禪客拳眉剪發(fā)。
字曰癡人。
披短褐操長策狂歌雜語。
凡所指厈皆多應驗。
觀未至之前狂僧驅眾僧。
灑掃曰。
不久菩薩來此。
復次壁畫散脂大將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觀既止此寺。
二事俱靜。
五月內(nèi)中使霍仙鳴。
傳宣催入。
觀至。
帝頗敦重。
延入譯場刊正。
又詔令造疏。
遂于終南草堂寺編成十卷。
進呈。
敕令兩街各講一遍為疏。
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
一華皆有三節(jié)。
人咸嘆伏。
尋譯守護國界主經(jīng)。
觀綴文潤色。
順宗在春宮。
嘗垂教令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緣。
洎至長安頻加禮接。
朝臣歸向。
則齊相國杭韋太常渠牟皆結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襄陽節(jié)度使嚴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
咸慕高風。
或從戒訓。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
馀堪講者千數(shù)。
觀嘗于新創(chuàng)云花寺般若閣下。
畫華藏世界圖相。
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
允齊相請述華嚴經(jīng)綱要一卷法界玄鑒一卷三圣圓融觀一卷華嚴法華楞伽中觀論等別行小鈔疏共三十卷。
設無遮大會十二中。
其諸塑繢形像繕寫經(jīng)典不可殫述。
門人清沔記觀平時行狀云。
觀恒發(fā)十愿。
一長止方丈但三衣缽不畜長。
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
三目不視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執(zhí)受長誦法華經(jīng)。
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普施含靈。
七長講華嚴大經(jīng)。
八一生晝夜不臥。
九不邀名惑眾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觀逮盡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甫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jīng)。十四遇恩得度。便隸此寺。觀俊朗高逸弗可以細務拘。后將撰華嚴疏。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落成之為疏。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一華。皆有三節(jié)。人咸嘆伏。觀常思付授。忽夜夢身化為龍。矯首于南臺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鱗鬣耀日。須臾蜿蜒化為千數(shù)小龍。騰躍青冥分散而去。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條山棲巖寺住。寺有禪客拳眉剪發(fā)。字曰癡人。被短褐操長策??窀桦s語。凡所指斥皆多應驗。觀未至之前。狂僧驅眾僧灑掃曰。不久菩薩來此。以元和年中示滅。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越州山陰人。觀俊朗高逸。不拘細務。遍尋名山。旁求秘藏。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大歷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卻復天竺詵法師門。溫習華嚴大經(jīng)。七年。住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解。又謁牛頭山忠?guī)煛缴綒J師。洛陽無名師。咨決南宗禪法。復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大歷十一年。誓游五臺。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陟高。備觀圣像。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jīng)。并演諸論。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圣合為毗盧遮那。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吾既游普賢之境界。泊妙吉之鄉(xiāng)原。不疏毗盧。有辜二圣矣。觀撰疏。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
李進賢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東人。
善畜牧,家富于財。
德宗貞元末,嚴綬鎮(zhèn)太原,署牙門將。
憲宗元和八年,累遷振武節(jié)度使,辟子嚴澈為判官,澈年少治苛,軍中苦之。
適回紇入侵,進賢發(fā)兵討之,軍眾殺其將而還。
進賢大怒。
眾懼,因反攻之。
進賢□(言追)城出,奔靖邊軍。
眾乃殺澈而屠進賢家。
詔貶進賢通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泉州晉江人,字行周。德宗貞元八年進士,與韓愈、李觀等聯(lián)第,時稱“龍虎榜”。官終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卒年四十余。工散文。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757?—802?) 字行周,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四試于吏部,方授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十五年上書宰相鄭馀慶求不次進用,未果,遂北游太原,悅一樂妓,約以迎娶。過期不往,妓相思成疾,臨終,乃刃髻藏匣,附以詩。詹得匣,睹髻及詩,悲慟而卒。事跡散見孟簡《詠歐陽行周事》并序、《太平廣記》卷二七四引《閩川名士傳》、韓愈《歐陽生哀辭》、《新唐書》本傳。韓愈稱其“志在古文”,“文章切深,喜往復,善自道?!逼湓姸喔芍]酬贈之作,葛立方以為“皆賦情不薄”(《韻語陽秋》卷一九)。有《歐陽詹集》10卷,今存。《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唐詩匯評
歐陽詹(約761-約801),字行周,泉州晉江(今福建南安)人。
貞元八年(792),與韓愈、李觀、李絳、崔群、王涯等同登進士第,時稱“龍虎榜”。
十三年,游興元、蜀中,獻詩嚴震、韋皋。
還京,官四門助教。
十五年,韓愈自汴州朝正京師,詹率其徒伏闕下,舉愈為博士,不果。
十六年,北游太原,與鄭儋、嚴綬唱和。
歸京,尋卒。
有《歐陽詹集》十卷,今存。
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五
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為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卒年四十馀。

作品評論

《全唐詩話》
歐陽詹,……初見拔于常袞袞,后見知于退之、元賓,終于四門助教。李貽孫序其文曰:“君之文周祥,切于情,故敘事重復,宜其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命而卒,天其絕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絳州聞喜人,字弘中。
登進士第。
初補美原尉,四遷至考功員外郎。
憲宗元和初,歷遷翰林學士、中書舍人。
厲精致治,以小心慎默稱。
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請繩不軌,課吏治,分明淑慝,帝降意順納。
嚴綬守太原,政一出監(jiān)軍李輔光,垍劾其懦,以李鄘代之。
又擢裴度知制誥、李夷簡御史中丞,皆踵躡為輔相,號名臣。
自它選任,罔不精明,故元和之治,百度修舉。
后以疾罷為兵部尚書,卒。
全唐文·卷六百十六
垍字宏中。河東聞喜人。第進士。貞元中賢良極諫對策第一。元和初為翰林學士。轉考功郎中知制誥。累遷戶部侍郎。三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集賢院大學士。罷為兵部尚書。六年改太子賓客。卒贈太子太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字德源。憲宗元和進士。與李益交厚。古詩樂府,可稱獨步。卒飄蓬薄宦,客死三川。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德源,里居未詳,自稱“楚客”(《吳中夜別》),又云“二京有宅”(《洛陽春望》),則當曾寓居長安、洛陽。憲宗元和四年(809)登進士第。自嘆“我生雖努力,榮途難自致”(《秋思》)。一生窮愁潦倒,落落寡合,后客死于三川。事跡散見《唐詩紀事》卷四一、《唐才子傳》卷六。鮑溶與韓愈、李正封、孟郊、韋楚老、殷堯藩友善,與李益交誼尤深。其詩多懷古感興、道途旅思之作。張為《詩人主客圖》尊之為“博解宏拔主”,而自居于入室之列。辛文房稱其詩“氣力宏贍,博識清度,雅正高古,眾才無不備具”,“可稱獨步”(《唐才子傳》)。宋曾鞏重編其詩為6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錄佚詩1首。
唐詩匯評
鮑溶,生卒年里貫均未詳,字德源。
貞元中,北游太原,獻詩嚴綬。
元和四年(809),登進士第。
后飄蓬南方,游宣州、越州,與范傳正、孟簡等游宴唱和。
十三年客病淮南,后一、二年中卒。
溶與韓愈、孟郊、李正封、李夷簡、殷堯蕃、許渾等均有交往,與李益交誼尤深。
善詩,以古樂府見長。
有《鮑溶集》五卷,已佚。
后人輯有《鮑溶詩集》六卷、外集一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三卷。
全唐詩補逸
鮑溶字德源,元和四年韋瓘榜進士第。補詩一首。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博解宏拔主:鮑溶。
曾鞏《鮑溶詩集目錄序》
蓋自先王之澤息而詩亡,晚周以來,作者嗜文辭、抒情思而已。然亦往往有可采者。溶詩尤清約謹嚴,而違理者少,亦近世之能言者也。
詩話總龜
歐陽文忠公酷愛鮑溶詩,《山中寒思》一篇最佳,云:“山深多悲風,敗葉與秫齊?!蔽闹彝淼?,恨見之遲。
郡齋讀書志
張薦謂溶詩氣力宏贍,博識清度,雅正高古,眾才無不備具。曾子固亦愛其詩清約謹嚴,而違理者少。
唐詩紀事
溶,登元和進士第,與韓愈、李正封、孟郊友善。
唐才子傳
古詩樂府,可稱獨步。蓋其氣力宏贍,博識清度,雅正高古,眾才無不備具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世逵。
明浙江慈溪人,字伯鴻。
嘉靖進士,歷御史,出按近畿。
劾太監(jiān)嚴綬與吏部尚書許贊,盡揭六部賄濫之弊,忤帝意,斥為臨淮知縣,終襄府長史。
維基
劉士逵(1498年—?年),字伯鴻,號漸齋,浙江省寧波府慈溪縣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五十四名進士。觀刑部政,升御史,降州判官,升汝寧通判,改襄王府長史,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