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應(yīng)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僧慧賾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0—636 【介紹】: 隋唐時僧。荊州江陵人,俗姓李。九歲出家,初住江陵寺。年十二,會大興法席,即為法主。后住京師清禪寺。洽聞博達,能詩文,善書畫,精鑒賞,士大夫多樂與游。撰有《般若燈論》,亦名《中論》,又有《詠集》。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賾俗姓李氏。荊州江陵人。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隋開皇中住江陵寺。后敕住清禪寺。大業(yè)末卜居終南高冠嶺。貞觀初敕召翻譯新經(jīng)。十年卒。年五十七。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李姓。
荊州江陵人。
九歲依本邑隱法師出家。
為沙彌。
執(zhí)卷誦文。
紙盈四十。
初聽涅槃。
法華。
后別聽三論。
隋開皇中。
鄉(xiāng)里以賾器質(zhì)夙成。
請為法主。
講涅槃。
辨答率屈耆宿。
時才十二歲。
刺史空龍公元壽。
聞而謁焉。
大加褒賞。
以其名聞。
詔入京師。
既引見。
賜納僧伽梨。
并馀衣一襲。
仍住清禪寺。
冠蓋日擁門。
憚煩。
應(yīng)禪師稟資心學(xué)。
大業(yè)末。
避地終南之高冠嶺。
唐室隆興。
出游都邑。
屢建法筵。
武德初。
詔于延興寺。
百座開仁王經(jīng)。
公卿盛集。
吉藏豎論。
賾言清理詣。
銳責(zé)鋒起。
四部駭異。
藏嘆伏。
尤善楷書。
太宗文皇帝。
在秦邸。
欲致之別第。
以崇供養(yǎng)。
使者六反。
固辭。
貞觀詔。
簡僧傳譯。
眾咸推讓。
訖事奏上。
詔賜帛百匹。
衣服一襲。
賾又著般若燈論敘。
文多不載。
十年四月六日。
終于所住。
壽五十有七。
葬京師之東郊。
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詞。
有集八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三
釋慧賾。
俗姓李。
荊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鋒逸。
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
隱體其精爽異倫。
即度為沙彌。
講授之暇誨以幽奧。
賾領(lǐng)牒玄理曾不再思。
執(zhí)卷誦文紙盈四十。
荊楚秀望欽而美之。
初從隱聽涅槃法華。
后別聽三論。
皆剖析新奇。
抗擬摽會。
開皇中年江陵寺。
大興法席群師云赴。
道俗以賾嘉績夙成。
咸欲觀其器略。
共請為法主。
顧惟披導(dǎo)有旨。
因而踐焉。
甫年十二。
創(chuàng)開涅槃。
比事吐詞義高常伯。
論難相繼。
辯答冷然。
少長莫不緘心。
頌聲載路。
荊州刺史宜龍公元壽。
聞其幼譽。
驚挺親駕謁焉。
素倍前聞大相褒賞。
以事奏聞云。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詔。
令本州備禮所在恭送。
既達京輦殊蒙慰引。
賜納僧伽梨并衣一襲。
仍令住清禪寺。
從容法侶敦悅玄儒。
才藻屢揚汲引無竭。
預(yù)有衣冠士族。
皆來展造門庭。
莫不贊其洽聞博達。
機捷之謂也。
末厭煩梗思濟清神。
乃從應(yīng)禪師。
稟資心學(xué)。
掩關(guān)兩載。
情??諸門。
遂語默于賢圣之間。
談授于經(jīng)緯之理。
值隋氏云喪法事淪亡。
道闋當(dāng)年情欣棲靜。
以大業(yè)末歲。
移卜終南之高冠嶺。
因巖構(gòu)室疏素形心。
會唐運勃興蒼生攸濟。
賾不滯物我。
來從帝城。
講誨暫揚。
傾都請道。
武德年內(nèi)釋侶云繁。
屢建法筵皆程氣宇。
時延興寺。
百座講仁王經(jīng)。
王公卿士并從盛集。
沙門吉藏爰豎論宗。
聲辯天臨貴賤傾目。
賾才施銳責(zé)。
言清理詣思動幾微神彩驚越四部駭心百辟。
藏顧而嘆曰。
非惟論辯難繼。
抑亦銀鉤罕蹤。
今上在蕃親觀論府。
深相結(jié)納擬為師友。
六使來召令赴別第。
賾以生名殺身之累。
由來有人。
退讓馀詞一不聞命。
及貞觀開譯。
詔簡名僧眾以文筆知名兼又統(tǒng)詳論旨。
乃任為翻論之筆。
譯訖奏聞。
有敕賜帛百匹衣服一具。
賾又著論序曰般若燈論者。
一名中論。
本有五百偈。
借燈為名者。
無分別智有寂照之功也。
舉中標(biāo)目者。
鑒亡緣觀等離二邊也。
然則燈本無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義在斯。
故寄論以明之也。
若夫?qū)ふ摐肌?div id="ghkry6v"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3_3_97_comment'>
執(zhí)俗迷真。
顛倒斷常之間。
造次有無之內(nèi)。
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
豈欲爾哉。
蓋有由矣。
請試陳之。
若乃構(gòu)分別之因。
招虛妄之果。
惑累熏其內(nèi)識。
惡友結(jié)其外緣。
致使慢聳崇山見深滄海?;痣y觸詞鋒罕當(dāng)。
聞?wù)f有而快心。
聽談空而起謗。
六種偏執(zhí)各謂非偏。
五百論師諍陳異論。
或?qū)⑿皝y正。
或以偽齊真。
識似悟而翻迷。
教雖通而更壅。
可謂捐珠玩石。
棄寶負薪。
觀畫怖龍。
尋跡怯象。
愛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龍樹菩薩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發(fā)心。
閱深經(jīng)而自鄙。
蒙獨尊之懸記。
然法炬于閻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窮一實且究二能。
佩兩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齊萬物。
點塵劫數(shù)歷試諸難。
悼彼群迷故作斯論。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鈍根多生怯退。
有分別明菩薩者。
大乘法將體道居衷。
遐覽真言為其釋論。
開秘密藏賜如意珠。
略廣相成師資互顯。
至如自乘異執(zhí)郁起千端。
外道殊計紛然萬緒。
驢乘競馳于駕駟。
螢火爭耀于龍燭。
莫不標(biāo)其品類顯厥師宗。
玉石既分玄黃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數(shù)家。
考實析微此為精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則減之。
我皇帝。
神道邁于羲皇。
陶鑄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無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為圣教東流年淹數(shù)百。
而億象所負闕者猶多。
希見未聞勞于寤寐。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波頗蜜多羅。
學(xué)兼半滿博綜群詮。
喪我怡神搜玄養(yǎng)性。
游方在念利物為懷。
故能附弋傳身舉煙命伴。
冒冰霜而越蔥嶺。
犯風(fēng)熱而度沙河。
時積五年途經(jīng)四萬。
以大唐貞觀元年。
頂戴梵文至止京輦。
昔秦徵童壽苦用戎兵。
漢請摩騰遠勞蕃使。
詎可方茲感應(yīng)道契冥符。
家國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見。
殊悅帝心。
敕住興善勝光。
即傳新經(jīng)之始。
仍召義學(xué)沙門及王公宰輔。
對翻此論。
研覈幽旨。
去華存實。
目擊則欣其會理。
函杖則究其是非。
文雖定而覆詳。
義乃明而重審。
歲在壽星。
檢勘云畢。
其為論也。
觀明中道。
而存中失觀。
空顯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車本示迷者。
照膽之鏡為鑒邪人。
無邪則鏡無所施。
不迷則車不為用。
斯論破申。
其猶此矣。
雖復(fù)斥內(nèi)遮外盡妄窮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蕩蕩焉。
恢恢焉。
迎之靡測其源。
順之罔知其末。
信是鎣心神之砥礪。
越溟海之舟輿。
駭昏識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論四卷。
本偈大同。
賓頭盧伽為之注解晦其部執(zhí)。
學(xué)者昧焉。
此論既興可為龜鏡。
庶明達君子。
詳而味之。
序成未即聞上。
帝敕秘書監(jiān)虞世南作序。
見賾之所制。
嘆咽無以加焉。
因奏聞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傳寫緘于經(jīng)藏。
以貞觀十年四月六日終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東。
列隧立碑頌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為文。
自賾之知道。
倫等崇其辯機。
時俗以擬慧乘。
固為篤論。
詞注難窮。
無施不遂。
講華嚴(yán)大品涅槃大智度攝大乘及中百諸論。
皆筌釋章部決滯有聞。
又誦涅槃法華。
音文淳美。
時為眾述。
清囀動神。
又抽減什物。
用寫藏經(jīng)。
尋閱才止便修虔奉。
又善導(dǎo)達眾首舒暢物情。
為諸文雄之所稱敘。
特明古跡偏曉書畫。
京華士子屢陳真?zhèn)巍?div id="oam60nq"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3_3_249_comment'>
皆資其口實定其人世。
文章詞體頗預(yù)能流。
草??筆功名疏臺府。
每有官供勝集。
必召而處其中。
公卿執(zhí)紙請書填赴。
賾隨紙賦筆飛驟如風(fēng)。
藻蔚雄態(tài)綺華當(dāng)世。
故在所流詠耽玩極多。
懸諸屏障。
或銘座右。
著集八卷行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吳越時禪僧。嗣羅山道閑。后住婺州明招山,歷40余年,禪語流傳甚廣。世稱明招和尚。《景德傳燈錄》卷二三有傳,此書及《祖堂集》收其詩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明招德謙禪師。
受羅山印記。
靡滯于一隅。
激揚玄旨。
諸老宿畏其敏捷。
后學(xué)鮮敢當(dāng)者。
嘗到昭慶。
指壁畫問僧。
那個是甚么神。
曰護法善神。
師曰。
會昌沙汰時。
何處去來。
僧無對。
師令問演侍者。
演曰。
汝甚劫中遭此難來。
僧回舉似師。
師曰。
直饒演上座。
他后聚一千眾。
有甚用處。
僧禮拜請別語。
師曰。
甚么處去也。
次到坦長老處。
坦曰。
夫參學(xué)。
一人所在亦須到。
半人所在亦須到。
師便問。
一人所在即不問。
作么生是半人所在。
坦無對。
后令小師問師。
師曰。
汝欲識半人所在。
祇是弄泥團漢。
清上座舉仰山插鍬話問師。
古人意在叉手處插鍬處。
師召清。
清應(yīng)話。
師曰。
還夢見仰山么。
清曰。
不要上座下語。
祇要商量。
師曰。
若要商量。
堂頭自有一千五百人老師在。
又到雙巖。
巖請吃茶次曰。
某甲致一問。
若道得。
便舍院與阇黎住。
若道不得。
即不舍院。
遂舉金剛經(jīng)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
且道此經(jīng)是何人說。
師曰。
說與不說。
拈向這邊著。
祇如和尚。
決定喚甚么作此經(jīng)。
巖無對。
師曰。
一切賢圣。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祇如差別。
是過不是過。
若是過。
一切賢圣皆是過。
若不是過。
決定喚甚么作差別。
巖亦無語。
師曰。
噫雪峰道底。
師訪保寧。
中路相遇。
便問。
兄是道伴中人。
乃點鼻頭曰。
這個礙塞我不徹。
與我拈卻少時得么。
寧曰。
和尚有來多少時。
師曰。
噫洎賺我踏破一緉草鞋便回。
國泰代曰。
非但某甲。
諸佛亦不奈何。
師曰。
因甚么以己方人。
師在婺州智者寺。
居第一座。
尋嘗不受凈水。
主事嗔曰。
上座不識觸凈。
為甚么不受凈水。
師跳下床。
提起凈瓶曰。
這個是觸是凈。
事無語。
師乃撲破。
師有師叔在廨院。
患甚。
附書來問曰。
某甲有此大病。
如今正受疼痛。
一切處安置伊不得。
還有人救得么。
師乃復(fù)曰。
頂門上中此金剛箭。
逶過那邊去也。
有一僧。
曾在師法席。
辭去住庵一年。
后來禮拜曰。
古人道。
三日不相見。
莫作舊時看。
師乃露胸問曰。
汝道我有多少蓋膽毛。
僧無對。
師卻問。
汝什么時離庵。
曰今朝。
師曰。
來時折腳鐺子。
分付與阿誰。
僧又無語。
師乃喝出。
師住明招山四十載。
語句流布四方。
將欲遷化。
上堂告眾囑付。
其夜展足。
問侍者曰。
昔釋迦如來。
展開雙足。
放百寶光明。
汝道吾今放多少。
侍者曰。
昔日鶴林。
今日和尚。
師以手拂眉曰。
莫辜負么。
說偈曰。
驀刀叢里逞全威。
汝等應(yīng)當(dāng)善護持。
火里鐵牛生犢子。
臨岐誰解湊吾機。
偈畢安坐。
寂然長往。
今塔院存焉。
系曰。
常言學(xué)仙須骨。
學(xué)佛須緣。
洞賓蓋有骨有緣者耳。
然非黃龍手段斬截。
恐此漢未易壓倒。
明招悟入沒量。
如鄧天君下視草木皆焦。
所謂但知盡法不顧無民。
由是知巖頭門日孤冷弗振。
不得如象骨老子法澤綿長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閩人,徙興化莆田,字成之。事親至孝。嘗應(yīng)進士舉,至輦下會詔罷去,遇王禹偁留之,言不能貽老母一日憂,禹偁稱嘆。后登真宗咸平元年進士第,判福州,以便侍養(yǎng)。
全宋文·卷一六六
鄭褒(九六二——九九八),字成之,泉州惠安(今福建惠安)人,或云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太宗至道元年至京師應(yīng)舉,會詔權(quán)停。
次年徒步歸,過滁州謁知州王禹偁,禹偁美其文行,作詩為序并買馬一匹以送之。
咸平初登第,未命而卒,年三十七。
褒為文宗法韓愈,蔡襄論閩中文章,自歐陽詹后惟推褒。
有《鄭成之集》十卷。
見《小畜集》卷一○、一八、二○,《郡齋讀書志》卷四下,清鄭方坤《全閩詩話》卷二,雍正《福建通志》卷四九。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正源。字竺遠。姓歐陽。南康人也。生之夕。梵僧見夢于其母。具戒后。參虛谷陵公。公以龍?zhí)稖缂埦嬲Z問之。師對以焦石可破層冰。公曰。破后奚為。應(yīng)之曰。探索乃知。公詰曰。所知者何事。方思對其語。公遽舉杖擊之。師悚然默喻。由是智開識融。外內(nèi)無礙。而人歸之矣。出世。凡五主巨剎。皆方鎮(zhèn)大臣。遣使者所邀致。位尊而不以為榮。德盛而守之以謙。居道場。增室廬之未備。主徑山。掩亂兵之遺骼。在靈隱。樓閣皆為煨燼。惟師所居獨存。類有神以相之者。以元至正二十一年六月。示寂。壽七十又三。塔全身于徑山。弟子分瘞爪發(fā)于道場。舍利叢然乎其間。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正源,字竺遠,姓歐陽氏。
世居南康,蓋歐陽文忠之苗裔也。
生之夕,母感梵僧入夢,知非凡俗。
稍長即歸禪院,魚鐘清徹,心性俱馴。
年二十七,始受具戒。
大辯與虛谷陵以道德名冠東南,源往參之,皆得其法而去。
初見陵時,以龍?zhí)稖缂埦嬲Z問之,源應(yīng)之曰:“焦石可破層冰。
”曰:“破后奚為?
”復(fù)應(yīng)之曰:“探索乃知。
”陵詰曰:“所知者何事?
”方思屬對,陵遽舉杖擊之,悚然默喻。
由是智開識融,外內(nèi)無礙,雄談慧辯,動靜皆空。
叩之者無窮,歸之者有容,近者化而信,遠者慕而宗。
又能飾之以文,持之以勤,位尊而不以為榮,德盛而守之以謙。
所居道場,培修增飾,佛殿僧寮,悉臻完備。
主徑山時,亂兵所至,遺骼暴露,衋焉閔之,盡為焚瘞。
其在靈隱,屢經(jīng)兵燹,樓閣煨燼,唯居室獨存,若有神相,其建功動物,可見如此。
元帝聞其賢,錫以“佛慧慈照普應(yīng)禪師”之號。
五主名藍,皆方鎮(zhèn)大臣遣使邀致,蓋法之孚于人者深也。
元至正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預(yù)告期至,書偈而化。
壽七十有二,得法弟子廣化、圓伊等,分爪發(fā)于道場,舍利叢生,靈異顯著。
越明年,奉遺骨藏徑山,而徵宋文憲濂為之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4 【介紹】: 明浙江海鹽人,字圣生,號磊齋。天啟二年進士。除建昌府推官,擒治豪猾劇盜,治聲日聞。崇禎五年擢吏科給事中,請罷任用內(nèi)官,時不能行。十七年任太常少卿。后守西直門御李自成軍,城破自縊。福王時,謚忠節(jié)。有《家誡要言》。
槜李詩系·卷十九
麟徵字來王,號磊齋,海鹽人。
天啟壬戌進士,累官吏科給事中。
同官章正宸、莊鰲獻以建言下獄,徵疏救。
庚辰大計,與祁彪佳矢志澄清,時論快之。
時盜賊猖獗,民生凋瘁,屢乞身任危疆,不許。
又請整飭江南,為京師應(yīng)援。
假南司馬以權(quán),為群議所阻。
賊既陷秦,前后屯失守。
寧、遠孤懸二百里外,三面皆絕域,守禦甚難。
督撫鎮(zhèn)臣請撤,寧遠兵守關(guān)門,廷議不決,徵獨言撤宜。
又為議數(shù)百言,約六科共陳之。
諸人不肯署名,遂獨疏其事。
疏留中,遂寢。
客有周生者,勸徵去;徵曰:去,素志也。
今既任事,事急矣,可死,不可去也。
甲申三月,遷太常少卿。
流寇將逼,乃發(fā)徵前撤寧遠疏,立詔赴援京師。
十五日,徵奉命守西直門。
十七日,賊至城下,攻甚急,為沖棚撞城,廨舍皆壞。
徵引門為楯,門被三矢,矢貫?zāi)荆缫偃徊簧賲s。
是夜天微雨,賊發(fā)大炮,碎幾案,徵端坐自若。
十八日,賊偽樹勤王旗叩門,中官欲納之,徵麾卒推石塞門。
俄而兵部騎士持幟請出,徵亦拒之,復(fù)以重賞購健兒縋城,殺賊百馀人,賊大至,徵至午門,遇相魏藻德,告曰:事去矣,愿見天子。
德曰:上入宮,誰為趣起?
今火石轟然,城雉嚴(yán)峻,何遽言事去?
徵曰:此聲自賊陣,非內(nèi)禦也。
德曰:姑還守所。
明日,司馬門議之。
徵度不能達,望闕叩頭,號泣而去。
十九日,賊從德勝門入,徵徒步歸邸,邸已為賊據(jù),因入道左三元祠,欲自經(jīng),家人請待祝孝廉至一訣,徵許之。
二十日,祝淵至,徵酌酒慷慨與別曰:昔吾登第,夢一褐衣人詠文丞相零丁洋詩,曰:此劉宗周也。
數(shù)實為之。
今老矣,山河破碎,不死何為?
相對泣下。
因揭祠壁敗楮篝燈,作書付家人,命褫服,以單衾殮。
又與兄麟瑞書,囑諸子勿就科舉,及處家事,各有條理,遂投繯而絕。
后贈兵部侍郎,謚忠節(jié)。
夫當(dāng)明之季,寇躪中原,潰陷相望,關(guān)外所存止于六城,其輕重緩急,不待智者辨之。
此時果從公議,急撤重兵,誠救時之良策。
而庸臣不知釋疆場之憂,救堂奧之急。
迨賊勢壓京,始言遠撤,措手無及,而國以亡矣。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來皇,海鹽人。天啟壬戌進士。歷建昌興化二府推官,徵拜吏科給事中,累遷太常少卿。殉難。謚忠節(jié),定謚貞肅,有集。
維基
吳麟徵(?—1644年),字來五,又字圣生,號磊齋,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軍籍,明末政治人物,北京城破后自縊殉國。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應(yīng)州郡試時,兩兄弟“名譽日聞”、“共為州里所慕”。四十六年(1618年)吳麟瑞、吳麟徵兄弟皆中戊午科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禮部觀政,三年十月授江西建昌府推官,四年任江西鄉(xiāng)試同考官,六年丁憂歸里。守喪期滿,崇禎二年(1629年)補福建興化府推官,三年任福建鄉(xiāng)試同考官。生平不蓄私產(chǎn),兩袖清風(fēng)。崇禎五年(1632年)擢吏科給事中,管皇城,有直言之名。八年(1635年)丁父憂,上疏乞假葬父,數(shù)年后方還朝。十一年(1638年)起復(fù)為兵科右給事中,彈劾吏部尚書田唯嘉貪贓,田唯嘉罷官。再遷刑科左給事中,又因繼母黃淑人喪事去職。服闋,十五年(1642年)起為吏科都給事中。十七年(1644年)春升太常寺少卿。不久,李自成大軍逼近京師,吳麟徵奉命守西直門。敵軍猛攻,吳麟徵緊急入朝稟報,至午門被魏藻德阻攔,返回西直門。翌日,城陷。邸宅已被敵兵佔據(jù),于是道旁祠,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馀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dāng)褫服。殮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以志吾哀?!菇鈳ё钥O,被家人救醒,央求其先與好友祝淵訣別。再翌日,吳麟徵對祝淵慷慨陳詞:「憶登第時夢隱士劉宗周吟文信國《零丁洋》詩,今山河碎矣,不死何為!」再度自縊。贈兵部右侍郎,謚忠節(jié)。清朝賜謚貞肅?!?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1—1859 【介紹】: 清浙江山陰人,本名于邁,又名章,字平子,一字孟調(diào)。
咸豐九年在京師應(yīng)鄉(xiāng)試,中副榜貢生。
越一日卒。
少時聰慧,執(zhí)筆為文,常有新義。
詩幽咽多哀怨。
有《西鳧殘草》。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七
王星諴,本名于邁,又名章,字平子,一字孟調(diào),浙江山陰人。咸豐己未副貢。有《西鳧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