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正道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永平府灤州人,字登之。
萬歷十七年進士。
歷官兵部尚書,天啟五年,代孫承宗經(jīng)略薊、遼,謂關(guān)外必不可守,令盡撤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諸城工事,移其將士,退守山海關(guān)內(nèi)。
未數(shù)月,以懦怯劾免。
維基
高第(?—1641年),字登之,直隸永平府灤州人,明朝軍事人物。高第于萬歷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歷官大同府知府,三十八年二月升山東按察司副使、青州兵備道,四十一年三月升湖廣右參政,擢山東按察使,四十六年五月升陜西右布政使,進山西左布政使,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三年正月升兵部右侍郎,三月進添設(shè)左侍郎,不久致仕。天啟五年(1625年)二月起兵部左侍郎,管工部右侍郎事,五月升兵部尚書,暫署工部印信,十月以原官經(jīng)略遼東薊鎮(zhèn)天津登萊等處軍務(wù),又賜尚方劍、坐蟒玉帶、銀幣,經(jīng)略遼東。依附魏忠賢。柳河之敗后,上疏:“自廣寧棄后,薊鎮(zhèn)單弱,所賴以內(nèi)護邦畿、外拒奴虜者,惟榆關(guān)為扼要。近聞渡河取敗,宜挑選精兵謹防山海。及查關(guān)山原設(shè)三部總兵,各有所管地方,分布駐防,不意今春夏間,三部兵馬盡驅(qū)之關(guān)外……此何等時也,猶不思護內(nèi)而防外乎?”代孫承宗接任遼東經(jīng)略;在松錦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以「擅退罪」被斬。

人物簡介

維基
徐經(jīng)(1788年—1856年),原名徐榮,后更名徐述虔,再改名徐經(jīng),字桓生,號拜庚,上海嘉定人。
徐經(jīng)自幼究心漢學,詩文俱有法度,與錢師康、毛岳生、葛其仁、陳瑑、莊爾保、黃穆之合稱“嘉定七生”,名聞遐邇。
嘉慶二十三年(1818),順天鄉(xiāng)試中式。
次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散館,授編修,充國史館纂修。
道光十四年(1834),奉命到南書房,賜筆札,令賦詩,得道光帝賞識,賞給庫紗若干。
此后,歷任左春坊左贊善、山東濟東泰武臨道道員,又曾署理山東運河道道員、山東按察使、鹽運使,一生功業(yè)主要在治河。
道光十九年(1839),署理運河道道員,隨大學士王鼎督辦中牟河工,建議復(fù)洸、泗二水故道。
洸水本由濟寧城北向西南流,至會通橋入運河;泗水本由濟寧城東向南流,至觀瀾橋入運河。
明代,流寇進逼濟寧城,西北二門無險可守,遂筑壩于東門外楊家口,攔洸泗二水,使水流全部匯集在城之西北,以作為拒敵之屏障。
然而,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并未及時拆除水壩,使洸、泗二水回歸故道,甚至遷延至道光時代,造成運河河道時常堵塞,周邊民田也時常被淹沒。
朝廷采納了徐經(jīng)的建議,百年積弊一掃而清,漕運暢通,民田亦免遭水患。
中牟的工程完成后,擢升為濟東泰武臨道道員。
轄區(qū)內(nèi)有趙公河,淤塞嚴重,常發(fā)水災(zāi),徐經(jīng)奉命疏浚,淘挖河道中積聚的泥沙,芟除河道中叢生的蘆葦,從此水流暢行無阻,由徒駭河一路向大海奔去。
為防后患,徐經(jīng)與同仁共同訂立了善后章程,約定五年一浚,兩岸百姓獲利良多。
任濟東泰武臨道道員六年,期間代理按察使、鹽運使,政績考核被列為卓異,最后因辦理鹽務(wù)不合上司之意,罷官而歸。

人物簡介

維基
李仁元(?
—1853年),字資齋,一字伯元,河南濟源人。
李仁元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進士,與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榜。
初任內(nèi)閣中書。
咸豐元年(1851年),改授樂平(今樂平市)知縣。
當?shù)孛耧L剽悍,仁元教之以禮讓。
對熟習兵器者,仁元指出:“民不畏死,然后可以致死。
今天下多事,正此輩效順之時也。
”于是招納鄉(xiāng)勇六百人,日加訓練,周邊土匪畏懼,氣焰有所收斂。
樂平與鄱陽縣相鄰,仁元的政績也與鄱陽縣令沈衍慶齊名。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南昌,沈衍慶率兵助剿,由李仁元統(tǒng)攝鄱陽事務(wù)。
不久,衍慶為防御太平軍來攻,返回鄱陽。
衍慶念及仁元的父母妻兒都在樂平,勸其離開。
仁元說:“賊旦夕且至,臨敵易令,是謂我不丈夫也。
”于是二人商議,協(xié)同防守。
當時正值雨季,鄱陽湖水漲,城墻傾圮,無險可守
二人審度地勢,衍慶屯軍南門,仁元守北門,為犄角之勢。
部署方定,太平軍乘船來攻,被守軍以炮火擊毀。
太平軍于是繞道東門登岸,入城,衍慶迎擊,敵軍略微退卻,又向北進攻,仁元率樂平兵勇與太平軍巷戰(zhàn),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