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杜淹

相關(guān)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后周文·卷二十三
道安俗姓姚,馮翊胡城人,周武敕住中興寺,建德三年,普滅佛道,削跡潛遁,搜訪得之,位以朝列,不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五 護(hù)教科
姓姚氏。馮翊胡城人。早附法門。學(xué)無常師。然虛恬靜泊。禪侶推服。后隱于太白山。究研竺典。披尋魯誥。進(jìn)具之后。尤尚涅槃等經(jīng)。大智度等論。住大陟岵寺。常以二部談海無替。善文藻。故名卿達(dá)士。日盈席。時周始平齊。中外禔福。安道為物宗。每以佛法之尊自任。武帝于安有故。頗敬事之?;蜻^安則席地而坐。安居高座。自若也。侍衛(wèi)皆側(cè)目。嘗進(jìn)中食。帝舉箸曰。弟子聞。俗人而僧食于律法宜有罪。師其以罪累我乎。安曰教有權(quán)實(shí)。律有開遮。王賊惡人。并道供給。貧道據(jù)法以擬。非徒然也。帝曰審如是。誠非佛意。且賊與惡人。豈復(fù)王之同類哉。即命徹去。 詔徙住大中興寺。別加殊禮。帝南郊文物之備。踰于前朝。道俗聚觀。塞衢術(shù)。安獨(dú)不出。詔以天子鹵簿之盛。必欲安一見。以詫其榮。安曰陛下方以誠敬事天。不宜使貧道。墮于流俗也。帝聞而嘆善久之。 安之同學(xué)慧俊者。京兆三原之朱氏子也。平生于書不甚習(xí)讀。而富于憶持。雖鴻材碩學(xué)。莫之抗。其論辨縱橫。電掣泉涌。一日安講涅槃。俊令章設(shè)問往還。迄暮竟不消文。明日又問搆難精拔。如是三日。僅成一義。及卒。安哭之慟曰。獲與斯人俱。且三十年。其助我者。何可勝數(shù)。今已矣。天或者其亦棄我歟。 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帝御正殿。詔集儒釋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馀人。較量三教優(yōu)劣。以議廢立。是月三十日。復(fù)集如前。終莫敢有抗上旨者。四月初。詔天下道俗。皆得極言三教優(yōu)劣。又詔司隸大夫甄鸞。詳定佛道二教。鸞乃上笑道論三卷。合三十六條。用笑三洞之名。經(jīng)稱三十六部之失。文極該贍。事多抑揚(yáng)。五月十日。帝以鸞論傷蠹焚之殿廷。安傷誠見之昏。憫物情之蔽。乃作二教論一卷。凡十二篇。文具別集。帝攬之。廢教之議中寢。建德三年五月十七日。詔佛道二教。并行罷黜。安由是削跡消聲。深遁林澤。詔在處搜訪。既至。尉賚優(yōu)渥。欲寵以祿位。固辭久之卒。 初安之居中興也。迎母以養(yǎng)。每且上食。而后上講。甘旨之奉。必手自治。雖析薪汲水。亦不以役仆隸也謂其人曰。仲尼有言。徒以養(yǎng)而不以敬。至于犬馬能之。此豈孝之至者哉。先佛之擔(dān)父棺。亦可以為后世法矣。 作遺誡九章以訓(xùn)門。人語繁不錄 弟子慧影寶貴。皆趾美敷導(dǎo)。 影著傷學(xué)存廢厭脩等三論。貴于開皇末。合三家金光明。為一本八卷。復(fù)請崛多三藏。譯銀主陀羅尼。及囑累品。沙門彥琮。覆梵本。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護(hù)法上
釋道安。
俗姓姚。
憑翊胡城人也。
識悟玄理早附法門。
性無常師聞道而至。
兼以恬虛靜泊凝心勝境。
謙肅為用動止施度。
凡厥禪侶莫不推服。
后隱于太白山。
棲遁林泉擁志經(jīng)論。
思拔深定慧業(yè)斯舉。
旁觀子史粗涉大綱。
而神氣高朗挾操清遠(yuǎn)。
進(jìn)具已后。
崇尚涅槃。
以為遺訣之教。
博通智論。
用資弘道之基。
故周世渭濱盛揚(yáng)二部。
更互談?wù)d無替四時。
住大陟岵寺。
常以弘法為任。
京師士子咸附清塵。
安內(nèi)外既明特善文藻。
動言命筆并會才華。
而風(fēng)韻疏通。
雅調(diào)翔簡。
執(zhí)禮居尊仁被朝貴。
故榮達(dá)儒宰。
知名道士。
日來請論咸發(fā)信心。
故得義流天下草偃從之。
周武廓清天步中外禔福。
頻御彫輦躬禮安焉。
安道為物宗。
坐鎮(zhèn)崇敬。
令帝席地而止。
安則如常敷化。
高談?wù)ㄔ~無涉世。
公卿側(cè)目觀者榮慶。
時及中食安命供設(shè)。
帝將舉箸曰。
弟子聞。
俗人不合僧食。
法師如何以罪累人。
安曰。
佛教權(quán)實(shí)律制開遮王賊惡臣并通供給。
貧道據(jù)法相擬。
理非徒爾。
帝曰。
審如來言非佛意也。
但恐損道眾耳。
又與賊臣同席。
誠無預(yù)焉。
即敕將去。
更論馀法。
曾不以介意。
斯即季代之高量也。
后敕住大中興寺。
別加殊禮。
帝往南郊。
文物大備。
敕諸道俗同睹通衢。
敕別及安。
令觀天子鹵簿儀具。
安答曰。
陛下為民故出。
貧道為法不出。
帝聞彈指嘆善久之。
安鑒悟絕倫德風(fēng)遠(yuǎn)扇。
立形平準(zhǔn)守道自遵。
皆此類也。
與同學(xué)慧俊知名周壤。
俊姓朱氏。
京兆三原人。
生不學(xué)書。
而耳餐取悟一聞不忘藏諸胸臆。
流略儒釋談如泉涌。
攻擊關(guān)責(zé)鋒鍔叢萃。
曾于一日安公正講涅槃。
俊命章設(shè)問。
遂往還迄暮。
竟不消文。
明旦又問。
講難精拔。
安雖隨言即遣。
而聽者謂無繼難。
俊終援引文理徵并相詶。
遂連三日止論一義。
后兩舍其致方事解文。
故使驚唱前修預(yù)聞高揖。
俊后歷尋華土。
縱學(xué)名師。
凡所沾耳。
皆義通旨得。
安與同室三十馀年。
言晤飛玄誠逾目擊。
因疾而卒。
安撫尸慟哭曰。
宣尼有言。
信不虛矣。
至天和四年歲在己丑三月十五日。
敕召有德眾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馀人于正殿。
帝升御座。
親量三教優(yōu)劣廢立。
眾議紛紜。
各隨情見較其大抵。
無與相抗者。
至其月二十日。
又依前集。
眾論乖咎是非滋生。
并莫簡帝心。
索然而退。
至四月初。
敕又廣召道俗。
令極言陳理。
又敕司隸大夫甄鸞。
詳佛道二教。
定其先后淺深同異。
鸞乃上笑道論三卷。
合三十六條。
用笑三洞之名。
及笑經(jīng)稱三十六部。
文極詳據(jù)事多揚(yáng)激。
至五月十日。
帝又大集群臣。
詳鸞上論以為傷蠹道士。
即于殿庭焚之。
道安慨時俗之混并。
悼史藉之沈網(wǎng)。
乃作二教論取擬武帝。
詳三教之極。
文成一卷篇分十二。
初歸宗顯本篇。
有客問曰。
仆聞。
風(fēng)流傾墜。
六經(jīng)所以緝修。
誇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優(yōu)柔弘潤于物必濟(jì)曰儒。
用之不匱于物必通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詳矣。
近覽釋教文博義豐。
觀其汲引。
則恂恂善誘。
要其旨趣。
則亹亹茲始良。
然三教雖殊勸善一途。
教跡誠異理會則同。
至如老嗟身患孔嘆逝川。
固欲后外以致存生感往以知物化。
何異釋典之厭身無常之說哉。
但拘滯之流未馳高觀。
不能齊天地于一指。
均是非于一氣。
致令談?wù)撝H每有不同。
此所謂匿摩尼于胎?。
掩大明于重夜。
傷莫二之淳風(fēng)。
塞洞一之玄旨。
祈之彌劫奚可值哉。
主人答曰。
子之窮辯未盡理也。
夫萬化本于生生。
三才兆于始始。
然則無生無始。
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
人之聚也。
聚雖一體。
而形神兩異。
散雖質(zhì)別。
而心數(shù)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稱為外。
濟(jì)神之教。
教稱為內(nèi)。
是以智論有內(nèi)外兩經(jīng)。
仁王辯內(nèi)外兩論。
大等明內(nèi)外兩律。
百論言內(nèi)外二道。
若通論內(nèi)外。
則該彼華夷。
若局命此方。
則可云儒釋。
釋教為內(nèi)儒教為外。
備彰圣典非為誕謬。
詳覽載藉尋討源流。
教惟有二寧得有三。
何者。
昔玄古樸素。
墳典之誥未弘。
淳風(fēng)稍離。
丘索之文乃著。
故包論七典統(tǒng)括九流。
咸為治國之謨。
并是修身之術(shù)。
若派而別之。
則應(yīng)為九教。
總而合之。
則同屬儒宗。
論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職。
談其藉也。
普皇家之一書。
子欲于一化之內(nèi)。
令九流爭川。
大道之世。
使小成競辯。
豈不上傷皇極莫二之風(fēng)。
下開拘放鄙蕩之弊。
真所謂巨蠹鴻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
窮理盡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轍。
論其文則部分十二。
語其旨則四種悉檀理妙域中。
固非名號所及。
化擅系表。
又非情智所尋。
至于遣累落筌陶神盡照。
近超生死遠(yuǎn)證泥洹。
播闡五乘。
接群機(jī)之深淺。
該明六道。
辯善惡之升沈。
夐期出世。
而理無不周。
邇毗王化。
而事無不盡。
能博能要不質(zhì)不文。
自非天下之至慮。
孰能與斯教哉。
雖復(fù)儒道千家農(nóng)墨百氏取舍驅(qū)馳。
未及其度者也。
惟釋氏之教理富權(quán)實(shí)。
有馀不了稱之曰權(quán)。
無馀了義號之為實(shí)。
通言善誘何名妙賞。
子謂。
三教雖殊勸善義一。
余謂。
善有精粗優(yōu)劣宜異。
精者超百化而高升。
粗者循九居而未息。
安可同年而語其勝負(fù)哉。
又云。
教跡誠異理會則同。
爰引世訓(xùn)以符玄教。
此蓋悠悠之所昧。
未暨其本矣。
教者何耶筌理之謂。
理者何耶教之所詮。
教若果異理豈得同。
理若必同教寧得異。
筌不期魚蹄不為兔。
將為名乎理同安在。
夫厚生情篤。
身患之誡遂興。
不悟遷流。
逝川之嘆乃作。
并是域內(nèi)之至談。
非踰方之巨唱。
何者。
推色盡于極微。
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窮于生滅。
宣尼又所未言。
可謂瞻之似盡。
而察之未極者也。
經(jīng)曰。
分別色心有無量相。
非諸二乘所知。
且二乘之與大行。
俱越妄想之鄉(xiāng)。
菩薩則慧兼九道。
聲聞則獨(dú)善一身。
其猶露潤之比巨壑。
微塵之比須彌。
況凡夫識想何得齊乎。
故經(jīng)曰。
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若夫以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
以齊而齊于齊者未齊焉。
余聞。
善齊天下者。
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
何須夷岳實(shí)淵然后方平。
續(xù)鳧截鶴于焉始等。
此蓋狷夫之野議。
豈達(dá)士之貞觀乎。
故諺曰。
紫實(shí)昧朱狂斯濫哲。
請廣其類。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莫不資色心。
以成軀。
稟陰陽而化體。
不可以色心是等。
而便混以智愚。
陰陽義齊。
則同之于貴賤。
此之不可。
至理咬然。
雖強(qiáng)齊之。
其義安在。
帝為張賓搆譖。
意遣釋宗。
初覽安論通問僚宰。
文據(jù)卓然莫敢排斥。
當(dāng)時廢立遂寢。
誠有所推。
至建德三年歲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乃普滅佛道二宗。
別置通道觀。
簡釋李有名者。
并著衣冠為學(xué)士焉。
事在別傳。
安削跡潛聲逃于林澤。
帝下敕搜訪。
執(zhí)詣王庭。
親致勞接。
賜牙笏?帛。
并位以朝列。
竟并不就。
卒于周世。
初安之住中興。
攜母相近。
每旦出覲手為煮食。
然后上講。
雖足侍人不許兼助。
乃至折薪汲水。
必自運(yùn)其身手。
告人曰。
母能生養(yǎng)于我。
非我不名供養(yǎng)。
卒于母世初無一息。
斯準(zhǔn)大圣擔(dān)棺之像。
布化澆夫矣。
及其即世也乃作遺誡九章。
以訓(xùn)門人。
其詞曰。
敬謝諸弟子。
夫出家為道至重至難。
不可自輕不可自易。
所謂重者。
荷道佩德縈仁負(fù)義。
奉持凈戒死而有已。
所謂難者。
絕世離俗永割親愛。
回情易性不同于眾。
行人所不能行。
割人所不能割。
忍苦受辱捐棄軀命。
謂之難者名曰道人。
道人者行道人也。
行必可履言必可法。
被服出家動為法則。
不貪不諍不讒不匿。
學(xué)問高遠(yuǎn)志存玄默。
是為名稱參位三尊。
出賢入圣滌除精魂。
故得君王不望其報。
父母不望其力。
普天之人莫不歸揖。
捐妻減養(yǎng)供奉衣食。
屈身俯仰不辭勞役者。
以其志行清潔通于神明。
淡泊虛白可奇可貴故。
自頃荒流道法遂替。
新學(xué)之人未體法則。
棄正著邪忘其真實(shí)。
以小黠為智。
以小供為足。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退自推觀良亦可悲。
計今出家或有年歲。
經(jīng)業(yè)未通文字不決。
徒喪一世無所成名。
如此之事不可深思。
無常之限非旦則夕。
三涂苦痛無強(qiáng)無弱。
師徒義深故以申示。
有情之流可為永誡。
其一曰。
卿已出家永違所生。
剃發(fā)毀容法服加形。
辭親之日上下涕零。
割愛崇道意陵太清。
當(dāng)遵此志經(jīng)道修明如何無心故在色聲。
悠悠竟日經(jīng)業(yè)不成。
德行日損穢跡遂盈。
師友慚恥凡俗所輕。
如是出家徒自辱名。
今故誨勵宜當(dāng)專精。
其二曰。
卿已出家棄俗辭君。
應(yīng)自誨勵志果清云。
財色不顧與世不群。
金玉不貴惟道為珍。
約己守節(jié)甘苦樂貧。
進(jìn)德自度又能度人。
如何改操趨走風(fēng)塵。
坐不暖席馳務(wù)東西。
劇如徭役縣官所牽。
經(jīng)道不通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同學(xué)棄捐。
如是出家徒喪天年。
今故誨勵宜各自憐。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辭宗族。
無親無疏清凈無欲。
吉則不歡兇則不戚。
超然從容豁然離俗。
志在玄妙軌真守?fù)洹?div id="7jll9rl" class='inline' id='people_100243_2_415_comment'>
得度廣濟(jì)普蒙福祿。
如何無心仍著染濁空爭長短銖兩斗斛。
與世同利何異僮仆。
經(jīng)道不明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徒自毀辱。
今故誨示宜自洗沐。
其四曰。
卿已出家號曰道人。
父母不敬世帝不臣。
普天同奉事之如神。
稽首致敬不計富貧。
尚其清修自利利人。
減割之重一米七斤。
如何怠慢不能報恩。
倚縱游逸身意虛煩。
無戒食施死入太山。
燒鐵為食融銅灌咽。
如斯之痛法句所陳。
今故誨約宜改自新。
其五曰。
卿已出家號曰息心。
穢雜不著惟道是欽。
志參清潔如玉如冰。
當(dāng)修經(jīng)戒以濟(jì)精神。
眾生蒙祐并度所親。
如何無心隨俗浮沈。
縱其四大恣其五根。
道德遂淺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與世同塵。
今故誡約幸自開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軀。
當(dāng)務(wù)竭情泥洹合符。
如何擾動不樂閑居。
經(jīng)道損耗世事有馀。
清白不履反入泥涂。
過影之命或在須臾。
地獄之痛難可具書。
今故戒勵宜崇典謨。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寬。
形雖鄙陋使行可觀。
衣服雖粗坐起令端。
飲食雖疏出言可餐夏則忍饑冬則忍寒。
能自守節(jié)不飲盜泉。
不肖之供足不妄前。
久處私室如臨至尊。
學(xué)雖不多可齊上賢。
如是出家足報二親。
宗族知識一切蒙恩。
今故戒汝各宜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
學(xué)無多少要在修精。
上士坐禪中士誦經(jīng)。
下士堪能塔寺經(jīng)營。
豈可終日一無所成。
立身無聞可謂徒生。
今故誨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違二親。
道法革性俗服離身。
辭親之日乍悲乍欣。
邈爾絕俗超出埃塵。
當(dāng)修經(jīng)道制己履真。
如何無心更染俗因。
經(jīng)道已薄行無毛分。
言非可貴德非可珍。
師友致累恚恨日殷。
如是出家損法辱身。
思之念之好自將身。
安有弟子慧影寶貴。
并列名隋世。
影傳燈大論繼踵法輪。
汎跡人間情多野外。
著傷學(xué)存廢厭修等三論。
傷學(xué)除謗法之愆。
存廢防奸求之意。
厭修令改過服道。
并藻逸霞爛。
煥然可遵。
后卒開皇末歲。
貴玩閱群典講律為務(wù)。
見晉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嚴(yán)為一本八卷。
又合三家維摩經(jīng)為一本五卷。
隋沙門僧就合四家大集為一本六十卷。
貴乃合三家金光明為一本八卷。
復(fù)請崛多三藏。
譯銀主陀羅尼及屬累品。
以之成部。
沙門彥琮重覆梵本。
品部斯具焉。
邸懷道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唐間定州曲陽人。
邸珍孫。
隋煬帝時為吏部主事。
帝將赴江都,百官皆阿旨請去,懷道獨(dú)言不可。
唐太宗時,任刑部員外郎,杜淹曾薦于帝。
官至左司郎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杜陵人。
杜淹孫。
武則天時,自檢校尚方少監(jiān)授雍州司馬,兼知尚方少監(jiān)事。
中宗時,官至蒲州刺史、工部侍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郡望博陵。憲宗元和中,歷司勛郎中、汾州刺史。十一年,以檢校右散騎常侍為河?xùn)|節(jié)度副使。能詩。奉佛,事天臺大師元浩,執(zhí)弟子禮,摳衣捧席,侍奉唯謹(jǐn)。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郡望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憲宗元和五年(810)任司勛郎中。
七年在汾州刺史任。
十一年以檢校右散騎常侍充河?xùn)|節(jié)度副使。
十四年撰《唐元誥和尚靈塔碑》(《金石錄》卷九)。
事跡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詩紀(jì)事》卷五九。
崔恭奉佛,自稱天臺大師元誥門弟子,摳衣捧席,執(zhí)禮甚恭。
與古文家梁肅善,撰《唐右補(bǔ)闕梁肅文集序》,稱其文“粹美深遠(yuǎn),無人能到”。
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
恭官太原節(jié)度副使檢校右散騎常侍汾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儋州人。
昆弟貧而好學(xué),所居多林木水竹。
蘇軾在儋耳,嘗造訪其兄弟,執(zhí)禮甚恭。
子云每與弟載酒過從,請益問奇,軾因題其別墅曰“載酒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4—1192 【介紹】: 宋信州上饒人,一作玉山人,字圣與。
二十入太學(xué),試每在前列。
孝宗乾道元年以臨安府教授賜對,請免逋負(fù),從之。
八年,權(quán)禮部侍郎,除給事中。
尋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侍讀使金,執(zhí)禮不辱命。
淳熙十年,參知政事兼同樞密院事。
十五年,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泉州。
官終江西安撫使。
有《易說》、《史識》、《施正憲集》。
全宋文·卷四九二一
施師點(diǎn)(一一二四——一一九二),字圣與,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
十歲通六經(jīng),紹興二十七年上舍中第,教授復(fù)州、臨安府。
乾道初賜對,請免逋負(fù),從之。
八年兼權(quán)禮部侍郎,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侍讀,使金,執(zhí)禮不辱。
淳熙十一年為端明殿學(xué)士,除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十三年權(quán)提舉國史院、提舉《國朝會要》。
十四年除知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泉州,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紹熙二年除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
三年薨,年六十九。
有《易說》、《史識》、文集及奏議數(shù)十卷。
見葉適《故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xué)士施公墓志銘》(《水心集》卷二四),《宋史》卷三八五本傳。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了明。秀州人。妙喜會中龍象。叢林所謂明大禪也。身長八尺。腹大十圍。所至人必聚觀之。始妙喜謫梅州。州縣防送甚嚴(yán)?;蛞詾榈溤诓粶y。師為荷枷。以行間關(guān)。辛苦未曾少怠。既至貶所。衲子追隨。問道者。率不下二三百人。妙喜。以齋粥不給。且慮禍。嘗勉之令去。師輒不肯。以身任齋粥。每肩栲栳行乞。至晚即數(shù)十人為之荷米面薪疏。食用之屬。成列以歸。衲子雖多。無不具足。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妙喜法嗣之盛。在貶所接者居其半。師之力也。妙喜被旨復(fù)僧衣自便。繼被旨往育王。師嘗在座下。師為人豪邁。機(jī)鋒敏速。妙喜室中。不許衲子下喝。師每入室。必振聲一喝而退。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下喝者罰一貫錢。師見之。乃密具千錢于袖中至室中。先頓于地。高聲一喝便出。如是者數(shù)矣。妙喜無如之何。再榜曰。下喝者。罰當(dāng)日堂供一中。師見之。即驟步往庫司語曰。和尚要十兩金。主事者不疑。即與之。乃遣行者隨往方丈。師袖之以入。復(fù)頓于地。高聲一喝。而妙喜大駭。入室罷徐問知其然。為之一笑。每語師云。你這肥漢。如是會禪。驢年也未夢見在。然念其勤劬之久。舉令出住舒州之投子。先是。投子諸莊。牛遭疾疫。死斃幾盡。比歲不登。師以大愿力?;僦慌?。以實(shí)之。連歲大稔倍嘗。頗有異跡。遷住長蘆。衲子輻湊。叢林改觀。及妙喜住徑山。師來供施。及飯大眾。洎歸長蘆。妙喜送以偈云。人言棒頭出孝子。我道憐兒不覺丑。長蘆長老恁么來。妙喜空費(fèi)一張口。從教四海妄流傳。野干能作師子吼。孰云無物贈君行。喝下鐵圍山倒走。后奉詔住徑山。道望愈著。先是。陽和王。夢一異僧。長大皤腹緩行。言欲化蘇州一莊。覺而異之。未言也。翼日師忽杖履徒步而至。門者呵。不止。以白。和王出見之。遙望師奇?zhèn)?。與夢中見者無異。遽呼其眷屬。出觀之。眷屬并炷香作禮。茶罷。師首言。大王莊田至多。可施蘇州一莊。以為徑山供佛齋僧。無窮之利。和王未有可否。因令一辦齋。師飯罷便出。更無他語。時內(nèi)外閧然傳言。和王以蘇州莊。施徑山長老。遂達(dá)孝宗。會和王入朝。上為言。聞。卿舍蘇州一莊施徑山。朕當(dāng)為蠲免賦稅。和王謝恩歸。次日以書至徑山。請師入城。而二日前。先已遷化矣。自是和王。宴居寤寐之際?;蛏倬虢唤?。即見師在前。語曰。六度之大。施度為先。善始善終。斯為究竟。和王即以莊隸徑山。此莊。歲出十萬。犁牛舟車。解庫應(yīng)用。百事具足。師于緇素。有大因緣。所在施供云委。衲子臻萃。佛事殊勝。江浙兩湖皆號之。為布袋和尚再出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了明者。
不知何許入。
長身大腹。
所至驚眾。
眾皆稱之曰。
大禪大禪。
機(jī)鋒敏疾。
儀度豪朗。
為妙喜杲禪師會中之龍象。
當(dāng)妙喜住育王時。
室中不許下喝。
大禪每入室。
必振聲一喝而退。
妙喜榜示曰。
下喝者罰錢一貫。
大禪乃密袖千錢。
先頓于地。
高聲連喝而出。
妙喜曰。
柰者漢何。
再榜曰。
下喝者罰當(dāng)日堂供一中。
大禪即往言庫司。
和尚要金十兩。
主事者不疑與之。
隨袖以入。
復(fù)頓于地。
高聲一喝。
妙喜大駭。
徐問知之。
為之一笑。
一日妙喜謂大禪曰。
你者肥漢。
如是會禪。
驢年未夢見在。
大禪曰。
靈山授記。
何異今日。
妙喜乃以德山托缽因緣。
徵其節(jié)目。
大禪對曰。
凜凜吹毛炤膽寒。
不容擬議豈容傳。
抬眸已是身三段。
此是吾家紅鐵團(tuán)。
妙喜嘆曰。
此話它日大行去在。
于是出赴投子。
叢席改觀。
次遷長蘆。
百廢俱修。
嘗過徑山。
省妙喜。
妙喜送以偈曰。
人言棒頭出孝子。
我道憐兒不覺丑。
長蘆長老恁么來。
妙喜空費(fèi)一張口。
從教四海妄流傳。
野干能作獅子吼。
孰云無物贈伊行。
喝下鐵團(tuán)顛倒走。
大禪既主長蘆。
頗著異跡。
雖萬指周旋。
而檀施如山。
故時以布袋和尚擬之。
晚年繼席徑山。
室中惟以臺山婆子話。
驗(yàn)學(xué)者。
遁庵以偈嘲曰。
一按牛吃草。
一與賊過梯。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大禪答曰。
干戈中有太平基。
不用干戈始得之。
若無舉鼎拔山力。
千里烏騅不易騎。
徑山當(dāng)妙喜遷化之后。
其法政大禪為之再新。
然歲計浩大。
知事以將來不給為諫。
大禪獨(dú)以龍?zhí)斐W∥恐?div id="pfrt7jl"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49_1_84_comment'>
楊和王夢。
一異僧長大皤髯。
坦腹緩行。
言欲化蘇州一莊。
王異之。
次旦大禪杖履而至。
閽人不能止。
急啟王。
王立見大禪。
奇?zhèn)ヅc夢合。
乃炷香設(shè)禮。
大禪首言。
大王莊田至廣。
可施蘇州一所。
以供佛僧。
無窮之利也。
王未可否。
大禪齋畢。
便出。
無他語。
是時內(nèi)外訇傳。
和王以蘇州莊田。
施徑山大禪布袋和尚。
王入朝。
孝宗聞王舍業(yè)。
為王助喜。
王謝歸。
遣使至徑山。
請大禪。
而大禪前二日無疾別眾示化矣。
自是和王宴居寤寐。
或少交睫。
即見大禪在前。
語曰。
六度之大。
施度為先。
善始善終。
則為究竟。
王嗟慕即以莊??徑山。
此莊歲計十萬。
舟庫皆備。
乃大禪之遺光也。
初妙喜謫梅州。
防送甚嚴(yán)。
或?yàn)榈溤诓粶y。
大禪挺力。
荷枷從行。
而師資儀禮。
旦夕益慎。
至貶所。
衲子追隨者。
率二三百輩。
妙喜以齋用不給。
復(fù)慮生議。
嘗勉之令去。
大禪曰。
不可。
衲子所抱者道也。
所履者義也。
況重繭千里。
咨決為事。
縱拮據(jù)辛勞。
風(fēng)波不定。
聽之龍?zhí)臁?div id="phrlxjt"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49_1_148_comment'>
安忍棄之。
遂身任齋粥。
每日肩栲栳。
行乞至晚。
則數(shù)十人為之荷饙。
成列而歸。
衲子雖多。
無不具足。
如是十六年。
似一日。
顧妙喜法嗣之盛。
在貶所接者居其半。
大禪明之力也。
贊曰。
禪師明公。
于盤錯之際。
執(zhí)禮凜若冰霜。
可法也。
及讀其生平語句。
如神鋒出匣。
截鐵如泥。
稽其行事。
順逆普應(yīng)。
靈異疊出。
一時疑為慈氏下生。
抑何神也。
經(jīng)云。
譬如心王寶。
隨心現(xiàn)眾色。
眾生心凈故。
得見清凈剎。
信哉。
吳昶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9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字叔夏,號友堂。
孝宗淳熙中朱熹歸省先塋,昶首執(zhí)禮館下。
后偽學(xué)禁作,弟子多更名他師,而昶徒步走寒泉精舍,就正所學(xué)。
有《易論》、《書說》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1—1325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字道大,號前村。
讀書十年不下樓,務(wù)精道德性命之學(xué),深通于《》。
入元不仕,凡省院臺憲行部至婺源者,必訪問求見,請至學(xué)宮執(zhí)禮受教。
有《易堂隨筆》、《蔡傳辨疑》、《學(xué)詩筆記》、《諸傳考正》、《春秋旁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溫州樂清人,字季和,號五峰。少博學(xué),篤志復(fù)古,隱居雁蕩山五峰下,從學(xué)者眾。順帝至正初,以秘書監(jiān)著作郎召,進(jìn)《孝經(jīng)圖說》,升秘書監(jiān)丞。以文名,法古人而不趨世尚,非先秦兩漢語弗道。卒年五十二。有《五峰集》。
元詩選
孝光,字季和,溫州樂清人。
少博學(xué),篤志復(fù)古,隱居教授,白野泰不華常師事之。
行臺御史屢薦居館閣,至正七年,詔徵隱士,以秘書監(jiān)著作郎召,與完者圖、執(zhí)禮哈瑯、董立同應(yīng)詔赴京。
召見于宣文閣,進(jìn)《孝經(jīng)圖說》,順帝大悅,賜上尊。
明年,升文林郎秘書監(jiān)丞,卒于官,年五十二。
所著詩文曰《五峰集》。
季和為人,美髯偉干,茅山張伯雨贈詩,有:「孰與言詩李髯叟,載聞新作過黃初」之句。
居雁蕩山五峰下,自號五峰狂客。
嘗曰:余家距雁山五里近,四方客游者,或舍止吾家,歲率三四至山中。
一日與張子約、陳叔夏從家僮兩,持衾綢杖屨,時落日射山,歸鳥相呼,殆不類人世,燈下相顧,蒼然無語。
夜半,取酒沾醉,設(shè)榻對臥,不知巖下宿也。
有《雁山十記》。
詞學(xué)圖錄
李孝光(1285-1350) 字季和,號五峰。溫州樂清人。時人語云:"前有虞(集)范(槨),后有李(孝光)楊(維楨)。"維楨舉本朝作者四人,亦以孝光與姚燧。吳澄、虞集并稱。有《五峰集》、《五峰詞》。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季和,溫州樂清人。至正中以隱士徵授秘書監(jiān)著作郎遷文林郎秘書監(jiān)丞有五峰集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