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袁昂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45—518 【介紹】: 南朝梁僧。彭城下邳人,俗姓俞。少出家,受業(yè)于法穎。精律部,每講律,聽眾常七八百人。梁武帝時居鐘山定林寺。所撰《出三藏記集》,一稱《僧祐錄》,記載東漢至梁所譯經(jīng)、律、論等目錄、序記及譯經(jīng)人傳記,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佛教經(jīng)錄。又編《弘明集》,輯錄東漢至梁一百位學者有關佛教論著。
全梁文·卷七十一
僧祐俗姓俞,其先彭城人,世民建業(yè)。宋時出家上定光寺,齊梁間見重宮省。天監(jiān)中終建初寺。(案《梁書·劉協(xié)傳》協(xié)早孤,依沙門僧祐居十馀年,遂博通經(jīng)論。因區(qū)別部類,錄而序之今《定林志》,經(jīng)藏協(xié)所定也,如傳此言,僧祐諸記序,或雜有協(xié)作,無從分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俞氏。
其先彭城下邳人。
徙居建鄴。
祐兒時偶入建初寺。
留僧范道人處。
父母呼之。
不肯歸。
年十四欲娶。
乃避去。
依法達薙落于定林寺。
既稟具。
從法穎究毗尼。
造詣邁先哲。
每講演。
聽眾常千計。
齊竟陵文宣王梁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儀同袁昂永康公主丁貴嬪。
黑白門徒。
萬一千馀人。
所獲信施。
悉以脩治塔寺。
完整經(jīng)像。
故光宅攝山大像。
郯縣石佛皆其經(jīng)始。
今上深加禮。
遇凡僧事碩疑。
必就審決。
晚年足疾。
詔聽乘輿入內。
為六宮授戒。
天監(jiān)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沒。
壽七十四。
撰三藏記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譜弘明集行于世。
高僧傳·卷第十一 明律
釋僧祐。
本姓俞氏。
其先彭城下邳人。
父世居于建業(yè)。
祐年數(shù)歲入建初寺禮拜。
因踴躍樂道不肯還家。
父母憐其志且許入道。
師事僧范道人。
年十四家人密為訪婚。
祐知而避。
至定林投法達法師。
達亦戒德精嚴為法門梁棟。
祐師奉竭誠。
及年滿具戒執(zhí)操堅明。
初受業(yè)于沙門法穎。
穎既一時名匠為律學所宗。
祐乃竭思鉆求無懈昏曉。
遂大精律部有勵先哲。
齊竟陵文宣王每請講律。
聽眾常七八百人。
永明中敕入?yún)窃嚭單灞姟?div id="onaipjo" class='inline' id='people_9343_3_20_comment'>
并宣講十誦。
更申受戒之法。
凡獲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
及修繕諸寺。
并建無遮大集舍身齊等。
及造立經(jīng)藏搜校卷軸。
使夫寺廟開廣法言無墜。
咸其力也。
祐為性巧思能目準心計。
及匠人依標尺寸無爽。
故光宅攝山大像剡縣石佛等。
并請祐經(jīng)始準畫儀則。
今上深相禮遇。
凡僧事碩疑皆敕就審決。
年衰腳疾。
敕聽乘輿入內殿。
為六宮受戒。
其見重如此。
開善智藏法音慧廓皆崇其德。
素請事師禮。
梁臨川王宕南平王偉儀同陳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貴嬪丁氏。
并崇其戒范盡師資之敬。
凡白黑門徒一萬一千馀人。
以天監(jiān)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建初寺。
春秋七十有四。
因窆于開善路西定林之舊墓也。
弟子正度立碑頌德。
東莞劉協(xié)制文。
初祐集經(jīng)藏既成。
使人抄撰要事。
為三藏記。
法苑記。
世界記。
釋迦譜及弘明集等。
皆行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9 【介紹】: 南朝梁僧。義興陽羨人,俗姓周。晉周處七世孫。七歲出家,齊武帝永明中,僧柔講經(jīng)于道林寺,法云咨決累日,詞旨激揚,眾所嘆異。梁武帝天監(jiān)中敕為光宅寺主。后奉詔譯扶南國所獻經(jīng)三部。普通六年為大僧正。創(chuàng)立僧制。撰有《成實論義疏》。與智藏、僧旻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義興陽羨人,住莊嚴寺。天監(jiān)中為光禪寺大僧正,終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義興陽羨周氏。
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孫。
母吳。
方娩見云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師事僧成玄趣寶亮。
出家。
住莊嚴寺。
年十三受業(yè)于太昌寺僧宗莊嚴寺僧達而寶亮。
每自以為不及。
齊永明中。
僧柔。
東歸開講于道林寺。
云處小床于前。
咨決累日。
由是顯名。
尤與同寺僧旻游。
采摭經(jīng)論。
覆述文義。
摩有間隙。
每行路思義。
輒過所造。
觀長樂寺法調盛會。
出而嘆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謂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開法華維摩二經(jīng)。
東莞徐孝嗣。
每見云公俊發(fā)。
自顧缺然。
居母憂。
毀瘠過禮。
僧旻。
以為圣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況佛訓有存則報答生恩。
以奉顏儀。
沒則啟發(fā)菩提。
以導神識。
茍循私愛。
返累至親。
墮于惡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則善趣生矣。
云乃割哀情。
進飲食。
永元初。
赴毗陵之請。
道俗傾向。
京城畢集。
及梁高天監(jiān)二年。
詔諸名德。
各撰成實義疏。
云合經(jīng)論。
撰四十科。
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云講演。
從之。
又為光宅寺主。
創(chuàng)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請十僧。
入玄圃。
講道談文。
凡經(jīng)雨夏。
云居上首。
中書即順陽范軫。
著神滅論詔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載。
天監(jiān)末。
復建一寺于秣陵縣。
同下里。
以報施主之恩。
誠得爽塏之趣。
即禪岡之西山也。
又譯扶南國所獻經(jīng)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華林園光華殿。
設千僧大會。
而云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詔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開大涅槃。
設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行名僧羯磨。
詔許乘輿上殿。
憑幾聽講。
由是疾篤。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詔葬定林寺側。
云尤研精法華。
嘗于一寺講散。
忽天華狀如雪飛而下。
神僧寶志。
呼云為大林法師。
每來云所。
輒留信宿。
或言請法師獅子吼。
即為部析。
志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
儀同陳郡袁昂家。
有供養(yǎng)僧。
學云法華。
日夜發(fā)愿必欲似之。
夢僧告曰。
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解此經(jīng)可率敵邪。
又夷陵縣漁人。
于網(wǎng)中。
得泥洹四相品經(jīng)一卷。
末題云。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
奉光宅寺法云法師。
時云年昉十歲。
名未遠布。
寺無光宅而此云者。
竟不可測。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法云。
姓周氏。
宜興陽羨人。
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也。
母吳氏。
初產(chǎn)在草。
見云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出家。
更名法云。
從師住莊嚴寺。
為僧成玄趣寶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絕時世。
年十三始就受業(yè)。
大昌僧宗莊嚴僧達。
甚相稱贊。
寶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將必當棟梁大法矣。
齊永明中。
僧柔東歸。
于道林寺發(fā)講。
云咨決累日。
詞旨激揚。
眾所嘆異。
年小坐遠聲聞難敘。
命置小床處之于前共盡往復。
由是顯名。
與同寺僧旻。
等年臘齊名譽。
歷采眾師且經(jīng)且論四時游聽寒暑不輟。
或講前講末初夜后夜覆述文義。
間隙游習于路思義。
輒不自覺行過所造。
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
曾觀長樂寺法調講論。
出而顧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動靜威儀勿易為也。
前后法師或有詞無義。
或有義無詞。
或俱有詞義而過無威儀。
今日法坐俱已闕矣。
皆由習學不優(yōu)未應講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開法華凈名二經(jīng)。
序正條源群分名類。
學徒海湊四眾盈堂。
僉謂理因言盡紙卷空存。
及至為賓。
構擊縱橫比類紛鯁。
機辯若疾風。
應變如行雨。
當其鋒者罕不心務。
賓主咨嗟朋僚胥悅。
時人呼為作幻法師矣。
講經(jīng)之妙獨步當時。
齊中書周颙。
瑯琊王融。
彭城劉繪。
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見云公俊發(fā)自顧缺然。
而性靈誠孝勞于色養(yǎng)。
及居母憂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殆不勝喪。
僧旻謂曰。
圣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顏儀使物生悅。
遠則啟發(fā)菩提以道神識。
又云。
恩愛重賊不可寬放。
寬放此者及所親愛墮于惡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則惠兼存沒入諸善趣矣。
宜思遠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細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進飲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請。
道俗傾家異端必集。
弘振風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歸巾褐識反。
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
天監(jiān)二年。
敕使長召出入諸殿。
影響弘通之端。
囋揚利益之漸。
皇高亟延義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詔令。
時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
云乃經(jīng)論合撰。
有四十科為四十二卷。
俄尋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講。
廣請義學充諸堂宇。
敕給傳詔。
車牛吏力皆備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云講之。
辭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當今日之位。
法師是后來名德。
流通無寄。
不可不自力為講也。
因從之。
尋又下詔禮為家僧。
資給優(yōu)厚。
敕為光宅寺主。
創(chuàng)立僧制雅為后則。
皇太子留情內外。
選請十僧入于玄圃。
經(jīng)于兩夏不止講經(jīng)。
而亦懸談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
至于吉兇慶吊不避寒暑。
時人頗謂之游俠。
而動必弘法。
不以此言關懷。
中書郎順陽范軫。
著神滅論。
群僚未詳其理。
先以奏聞。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與朝士書論之。
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
又與少傅沈約書曰。
主上令答神滅論。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說。
義經(jīng)丘而未曉。
理涉旦而猶昏。
至人凝照。
有本襲道。
赴機垂審。
臣下旨訓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懷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復闡。
紂綴波崙之情。
預非草木。
誰不歔欷。
同挹風猷。
共加弘贊也。
約答曰。
神本不滅深所伏膺。
神滅之談良用駭惕。
近約法師。
殿內亦蒙敕答一本。
歡受頂戴尋覽忘疲。
豈徒伏斯外道可以永離眾魔。
孔釋兼弘于是乎在。
實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論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監(jiān)末年。
欲報施主之恩。
于秣陵縣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師建造。
可仍以法師為名。
即禪崗之西山也。
郊郭內地實為爽塏。
結宇孤巖北面城市。
懷澗隱嶺。
窮人野之致。
終日論談曾無休廢。
天監(jiān)將末。
扶南國獻經(jīng)三部。
敕云譯之。
詳決梁梵。
皆理明意顯。
狀若親承。
帝抄諸方等經(jīng)。
撰受菩薩法。
構等覺道場。
請草堂寺慧約法師以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莊嚴。
自茲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傾都。
或有年臘過于智者。
皆望風奄附啟受戒法。
云曰。
戒終是一先已同稟。
今重受者誠非所異。
有若趣時。
于是固執(zhí)。
帝累勸獎每加說喻。
答曰。
當先發(fā)愿。
若得相應然后從受。
云欲發(fā)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啟于華林園光華殿設千僧大會。
分此諸物為五種功德。
上帝隨喜警梵從時。
鏘金候旭百和??氳。
眾妓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嘆。
普通六年敕為大僧正。
于同泰寺設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儀。
眾皆見所未聞。
得未曾有。
爾后雖遘疾時序。
而講說無廢。
及于扶接登座。
弊劇乃止。
至御幸同泰開大涅槃。
敕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
及遭父憂由是疾篤至于大漸。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宮悲惜為之流慟。
敕給東園秘器。
凡百喪事皆從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側。
太子中庶瑯琊王筠。
為作銘志。
弟子周長胤等。
有猶子之慕。
創(chuàng)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東王蕭繹各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經(jīng)術。
于妙法華研精累思。
品酌理義始末照覽。
乃往幽巖獨講斯典。
豎石為人松葉為拂。
自唱自導兼通難解。
所以垂名梁代誠績有聞。
而文疏稠疊前后繁映。
致依講誦有阻恒功。
嘗于一寺講散此經(jīng)。
忽感天華狀如飛雪。
滿空而下延于堂內。
升空不墜訖講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與云互相敬愛。
呼為大林法師。
每來云所輒停住信宿。
嘗言。
欲解師子吼。
請法師為說。
即為剖析。
志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儀同陳郡袁昂云。
有常供養(yǎng)僧學云法華。
日夜發(fā)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夢有異僧曰。
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jīng)。
那可卒敵也。
每于講次有送錢物乞誦經(jīng)者。
多獲徵應。
及得善夢如別記述。
夷陵縣漁人。
于網(wǎng)中得經(jīng)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題云。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師。
以事勘校。
時云年始十歲。
名未遠布寺無光宅。
而此品正則。
初云弘法次斷魚肉。
驗今意行頗用相符。
其有機神變化。
人莫敢競其類者。
云得此告彌深弘演云爾。
釋智順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出徐氏?,樢R沂人。年十五。事鐘山智度為沙門。少穎異。博通群經(jīng)。尤精涅槃成實。門徒數(shù)百。嘗罹俗事所折困。而順無易所守。竟陵文宣王厚遇之。延居冶城寺。司空徐孝嗣高其行。師承之。及東昏不德誅孝嗣。孝嗣子緄。賴順營護而免。嘗夜有盜。而使令者獲之。順留密室中。黎明遺以金帛而導之善。乃遣去。游禹穴。寓云門。名振江左。而神情肅物。見者懼焉。天監(jiān)中卒。壽六十。臨終遣弟子露骸以施禽鳥。門人窆之寺側。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智順。
本姓徐。
瑯琊臨沂人。
年十五出家。
事鐘山延賢寺智度為師。
少而聰穎篤志過人。
雖年在息慈。
而學功已積。
及受具戒秉禁無疵。
陶練眾經(jīng)而獨步于涅槃成實。
講說徒眾常數(shù)百馀人。
嘗以事生非慮頗致坎折。
而貞素確然其徽無點。
齊竟陵文宣王特深禮異。
為修治城寺以居之。
司空徐孝嗣亦崇其行解。
奉以師敬。
及東昏失德孝嗣被誅子緄逃竄避禍順身自營護。
卒以見免。
緄后重加資俸。
一無所受。
嘗有夜盜順者。
凈人追而擒之。
順留盜宿于房內。
明旦遺以錢絹。
喻而遣之。
其仁洽篤恕如此。
后東游禹穴止于云門精舍。
法輪之盛復見江左。
順為人謙虛恭恪。
形器若神風軌嚴厲。
動無失厝。
故士庶瞻禮常有懼焉。
以天鑒六年卒于山寺。
春秋六十一。
初順之疾甚不食多日。
一時中竟忽索齋飲。
弟子曇和以順絕谷日久。
密以半合米雜煮以進順。
順咽而還吐。
索水灑漱。
語和云。
汝永出云門不得還住。
其執(zhí)節(jié)清苦皆此之類。
臨終之日房內頗聞異香。
亦有見天蓋者。
遺命露骸空地以施蟲鳥。
門人不忍行之。
乃窆于寺側。
弟子等立碑頌德。
陳郡袁昂制文。
法華寺釋慧舉又為之墓志。
順所著法事贊及受戒弘法等記。
皆行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陳郡陽夏人,字世忠,袁昂子。
少聰慧,早得時譽。
為豫章內史,反對巫術,曾以亂政罪,刑巫師于市,一郡無敢行巫。
遷吳郡太守。
侯景亂,率數(shù)百人隨邵陵王赴援,及京城陷,還郡。
當官蒞事有名稱。
蓄聚財產(chǎn),服玩靡麗。
侯景遣于子悅攻之,掠奪其財物子女,因是感疾卒。
王僉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5—549 【介紹】: 南朝梁瑯邪臨沂人,字公會。
王錫弟。
初補國子生,祭酒袁昂稱為通理。
策高第,歷官尚書殿中郎、太子中舍人,出為建安太守。
山酋屢為民患,僉率眾平之。
除南康內史。
轉安成內史。
官至太子中庶子,掌東宮管記。
卒謚恭。
袁敬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7—585 【介紹】: 南朝陳陳郡陽夏人,字子恭。
袁昂子。
幼篤學,老而無倦。
仕梁為太子中舍人。
江陵陷,流寓嶺表。
入陳,敬在廣州,依歐陽頠。
頠卒,其子歐陽紇有異志,敬力諫不從。
陳宣帝即位,紇敗,征敬為太子中庶子。
位至太常卿,金紫光祿大夫。
卒謚靖德。
何之元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93 【介紹】: 南朝陳廬江灊人。好學有才思,起家梁議曹從事史,除信義令,尋為梁武陵王蕭紀參軍。陳文帝天嘉元年,從梁大將王琳敗奔北齊,為揚州別駕。陳宣帝太建五年,琳被殺,歸陳,從始興王陳叔陵為咨議參軍。及叔陵誅,屏絕人事,著《梁典》。移居晉陵縣。
全陳文·卷五
之元,廬江灊人,梁尚書令敬容疏族。
天監(jiān)末,為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轉主簿。
普通中,丹陽尹袁昂辟為五官掾,總戶曹事,尋除信義令。
大同中,為武陵王益州刑獄參軍。
侯景之亂,武陵王承制,授南梁州長史、北巴西太守,未行,以諫東下被囚。
及江陵陷,王琳召為記室參軍,隨府進司空咨議參軍。
永嘉王建號,除中書侍郎。
使齊還,而永嘉敗,齊主以為揚州別駕。
及陳克壽陽,湘州刺史始興王叔陵召為中衛(wèi)功曹參軍,尋遷咨議,隨府之揚州。
及叔陵誅,遂不仕。
陳亡,移居常州之晉陵縣,隋開皇十三年卒,年九十馀,有《梁典》三十卷。
袁敞 朝代:西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北朝后梁陳郡人。
袁昂孫。
少有器量,博涉文史。
仕后梁為吏部郎。
曾使北周,班在陳使后,敞執(zhí)不可,主者不能屈,乃與陳使異日而進。
還,以稱旨,遷侍中,轉左民尚書。
后從后梁主蕭琮降隋,授開府儀同三司。
終譙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俗姓袁。居越州永欽寺。智永弟子。相傳王羲之蘭亭真跡,藏于七代孫智永所,智永傳辨才。太宗求之甚切,遣蕭翼詭取之。因賜辨才財物,辨才驚惋,歲余卒。能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初僧。
俗姓袁,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梁司空袁昂玄孫。
越州永興寺僧、書法家智永弟子。
智永卒時,將王羲之《蘭亭序》真跡交其保存。
太宗貞觀間,奉召入長安內道場,時年已80余。
太宗問及真跡,謊稱已于亂中丟失。
歸越中后,太宗遣監(jiān)察御史蕭翼設計騙去真跡。
后驚悸病重,逾年即卒。
時約在貞觀十八年(644)后數(shù)年間。
事跡見《法書要錄》卷三所收何延之《蘭亭記》。
全唐詩》存其詩1首。
古今禪藻集》卷七另存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