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仁里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一
釋體海,字惟清。
姓李氏,孝感人也。
生感神奇,器宇不群。
自甘素茹,遂托空門。
同治時受戒于漢陽歸元寺,遍游名藍,歷抵宗匠,如定念、觀心、青光、寶悟諸老宿,咸許入室,壚鞲所施,機鋒敏捷,定慧交融。
嘗登九華,把茅以棲,已而舍去。
浮海詣補陀,還游兩浙,掛錫大雄。
雖足跡半天下,而無所留滯。
后于天寧老人窮五家宗旨,得大解脫,隨心自在。
光緒七年,旋楚卜地于漢皋仁里,得善士信心,為之筑基,初名鹿野苑。
四海英才聞風而至,檀越施予,有感必應,曾不數(shù)年,一片荒壞,化為寶坊,事若神功,因更其稱曰“圓照寺”。
俄而歸元緇眾迎海首席,一日示眾有“若識白祖旨,后面翠微峰”之語,蓋接引初機,顯指實地也。
由是道譽遠流,名聞京國,龍泉主僧慕其高風,遣使相迓,遂陟首都,闡揚心印,一音唱演,四眾歸懷,佛日再中,不可言喻。
海知報緣將盡,幻質匪堅,乃重詣五臺,再訪二林。
十五年春,言旋漢皋,諸剎交迎,俱辭不赴,示恙湘館,說偈而逝。
偈曰:“說法本無法,傳心本無心。
一切幻化境,見物即見心。
”時光緒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也,春秋五十有五。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七
程秉釗,字公勖,號蒲孫,績溪人。光緒庚寅進士,改庶吉士。有《瓊州雜事詩》。
簡介
程秉釗(1850-1891),又名秉铦,字公勖,號蒲蓀,仁里村人。
晚清績溪三奇士之一,自小立志求學,向學者胡澍求教,鉆研“三胡禮學”,兼及音韻、訓詁,潛心研究金石,辨證“六書”之演變。
光緒己卯(1879)舉人,庚寅(1890)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釋慈源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
釋慈源,字悟道,亦號守拙。
姓曾氏,新化人。
父傳唯,母張氏,夙抱悲懷,事佛惟謹,誕源之夕,祥光燭隅,里人異之。
幼侍母食,同甘蔬菜。
母沒,經堂佛像,親絜供奉,不異存日。
嘗自陳明水一盂祝曰:“此水不腐,吾當歸依。
”瞬焉五載,清潔如初。
丙子父喪告終,乃禮邑中法華庵松華披剃,旋具戒于福嚴怡。
復依南岳祝圣默庵仁,親炙既久,得力獨多,深造堂奧,遂承心印,稱南宗高足。
丙戌還新,獨蠲鉅貲,修葺城南承熙寺。
寺為宋章惇平蠻后所創(chuàng)建,年湮荒蕪,至是辟為叢林,法席重暉,僧侶云集。
衡之悟真,邵之尊美,皆禮之首座,參同異焉。
甲午,說法邵陽師子峰龍華寺,集者數(shù)百人。
丙申,復依仁于祝圣,日誦《法華》,以為常課。
丙午,卓錫資東錦石峰,舊有古寺曰慧龍。
日就隤廢,而山水之勝,甲于一郡。
源因拓其前址,廓其新式,棟宇有輝,金像赫赩,額曰四愿,從所志也。
寺中規(guī)制,一如叢社,道風翕然,溢于資流。
寂于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年五十七,臘二十八,塔于錦石峰下,衡山戴鰲為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