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寂舜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隱居嵩山。
自得心法于老安禪師。
四方之趨附者。
同益至。
然其鄉(xiāng)里名姓。
終未嘗以告人也。
天后時(shí)。
嵩山神祠有灶。
頗靈異。
民之祈福祐者。
踵相接。
殺豕釃酒無藝。
墮患之。
微以杖三擊之曰。
本是泥瓦合成。
靈從何來。
圣從何起。
灶即破裂墮落。
頃之見童子青衣。
再拜于前曰。
吾昔嘗以罪累。
辱司此灶。
其苦奚可量。
今賴師說無生法。
獲生天上。
敢不致謝。
由是世號(hào)破灶墮。
有僧問云。
某等久在和尚左右。
未蒙和尚苦口相為。
灶神得甚么徑旨。
便獲生天。
墮曰。
我即向伊道。
是泥瓦合成。
別無道理為伊處。
僧無語。
墮曰會(huì)么。
曰不會(huì)。
墮曰。
本有之性。
為甚么不會(huì)。
僧禮拜。
墮曰。
墮也。
破也。
破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破灶墮者。不知何許人也。天后之世參事嵩岳安禪師號(hào)老安是歟。通徹禪法逍遙弗羈。恒理求而不見其前。別涂取而莫趨其后。嘗遇巫氏能與人醮灶祓禳。若漢武之世李少君以祠灶可以致物同也。凡其解奏之時(shí)。往往見鬼物形兆。閭里迭畏。傳于眾多殺少牢以祭之者交午。重其主灶。乃幡蓋擁之秘而罕睹焉。揚(yáng)子所謂靈場之威宜夜矣乎。時(shí)墮詣之。始勸巫者。終為神說法已告云。我聞師教決定生天。乃現(xiàn)其形禮辭且曰。蒙師提耳獲益彌深。得生殊勝天。言訖而隱。其灶即神祠也。隨而瓦解自然破落。非人力也。遐邇驚駭。此師素不稱名。由此全取他名號(hào)破灶墮也。
神僧傳·卷第七
嵩岳破灶墮和尚。隱居嵩山。山有廟甚靈。惟安一灶祭無虛日。師入廟以杖擊灶云。此泥瓦合成。圣從何來靈從何起。又擊三下。灶乃傾破墮落。須臾一青衣人設(shè)拜師前曰。我本此灶神久受業(yè)報(bào)。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生。特來禮謝。再拜而去。少頃徒眾問師。灶神得何經(jīng)旨便得生天。師曰。我只向伊道。只泥瓦合成別無道理為伊。眾無語。師良久云。會(huì)么。眾云。不會(huì)。師曰。本有之性為什么不會(huì)。眾僧乃禮拜。師曰。破也墮也。于是其眾大悟玄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憲宗元和中居廬山歸宗寺,善談禪要。白居易貶江州司馬,素重智常,曾與刺史李渤往訪之。卒謚至真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生卒年不詳。初唐時(shí)禪僧。幼出家,后師六祖慧能?!?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中唐時(shí)禪僧。嗣馬祖道一。憲宗元和中住廬山歸宗禪院,世稱歸宗和尚或赤眼歸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貶江州司馬時(shí),曾從之游。穆宗長慶間,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問禪。卒謚至真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
元和中。
駐錫廬山之歸宗院。
參訪之徒群擁。
樂天白公。
以司馬貶江州。
獲往來咨決心要。
其欽慕之至見輒坐之南面。
而致拜焉。
后李渤自虔州。
以刺史遷。
尤加悅服。
一日問曰。
教中謂須彌納芥子。
固其理也。
又謂芥子納須彌。
亦豈理乎。
常曰。
人言博士讀萬卷書。
是否。
渤曰。
忝得此名。
常曰。
摩頂放踵。
身不過若干尺爾。
萬卷書向何處著。
渤俛首。
頃之。
因嘆賞不能已。
上堂云。
從上古德。
不是無知解。
它高尚之志。
不同常流。
今時(shí)不能自成自立。
虛度時(shí)光。
從前只是依它知解。
發(fā)言皆滯。
光不透脫。
只為目前有物。
諸子莫錯(cuò)用心。
無人替你。
亦無汝用心處。
珍重。
僧問如何是玄旨。
常曰。
無人能會(huì)。
問曰。
向者如何。
常曰。
有向即乖。
僧曰。
不向者如何。
常曰。
去無汝用心處。
僧曰。
豈無方便。
常曰。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僧曰。
如何是觀音妙智力。
常敲鼎蓋三下云。
還聞否。
僧曰聞。
常曰。
我何不聞。
僧無語。
常打趁。
常與南泉行腳。
一日煎茶相別次。
南泉問曰。
從前與師兄。
商量此事。
彼此已知。
去后或有人問。
畢竟作么生祗對(duì)。
常曰。
者一片地。
大好卓庵。
泉曰。
卓庵且置。
畢竟作么生祇對(duì)。
常乃翻卻茶銚便起。
泉曰。
師兄吃茶了。
普愿未曾吃茶。
常曰。
作者個(gè)語話。
滴水也消不得。
僧問。
此事如何用心。
常曰。
牛皮鞔露柱。
露柱啾啾叫。
凡耳聽不聞。
諸圣呵呵笑。
常因俗官來。
乃拈起帽帶曰。
還會(huì)么。
官曰。
不會(huì)。
常曰。
莫怪老僧頭風(fēng)。
不卸帽子。
常入園取菜次。
畫圓相圍菜一株。
謂眾曰。
輒不得動(dòng)著者個(gè)。
眾不敢動(dòng)。
少頃常來。
見菜猶在。
便以棒打趁眾僧曰。
者一隊(duì)漢。
無一個(gè)有智慧底。
常刬草次。
有一僧來參。
忽蛇過其前。
當(dāng)钁斷之。
僧曰。
久向歸宗。
元來是個(gè)觕行沙門。
常曰。
座主歸吃茶去。
常目重瞳。
然恐其為己禍福也。
曰熏摩。
以求滅去。
而目為之赤。
世號(hào)赤眼歸宗。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hù)法篇第五
釋智常者。挺拔出倫操履清約。遍參知識(shí)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門。乃見江西之道。元和中駐錫廬山歸宗凈院。其徒響應(yīng)其法風(fēng)行。無何白樂天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續(xù)以李渤員外元和六年隱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穎排之。出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歲。遷江州刺史。渤洽聞多識(shí)。百家之書無不該綜。號(hào)李萬卷矣。到郡喜與白樂天相遇。因言潯陽廬阜山水之最人物賢哲隱淪。論惠遠(yuǎn)遺跡。遂述歸宗禪師善談禪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師名目。白曰。若然則未識(shí)食菜阿師歟。白彊勸游二林。意同見常耳。及到歸宗李問曰。教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如何芥子納得須彌。常曰。人言博士學(xué)覽萬卷書籍還是否耶。李曰。忝此虛名。常曰。摩踵至頂只若干尺身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無言。再思稱嘆。續(xù)有東林寺僧神建。講諸經(jīng)論問觸目菩提。常略提舉。神建不體。乃發(fā)狀訟常示惡境界。時(shí)李判區(qū)分甚聞詣理。常有異相目耀重瞳。遂將藥熏手。恒磨錯(cuò)不覺目眥紅。號(hào)赤眼歸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藥妙疾輕之驗(yàn)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5—923 【介紹】: 五代時(shí)僧。撫州南城人。俗姓郭。十四歲出家于吉州滿田寺。后至嵩山受戒。歷參翠微無學(xué)、德山宣鑒,終嗣洞山良價(jià)。受楚馬殷之請,住潭州龍牙山妙濟(jì)院,世稱龍牙和尚。后梁末帝貞明初,賜號(hào)證空大師。喜作偈頌,語言通俗,除闡釋佛法禪旨外,亦詠及僧人修習(xí)生活。詩僧齊己為作序,廣行于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923 俗姓郭,撫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14歲出家于吉州滿田寺,后至嵩山受戒。曾歷參翠微無學(xué)、德山宣鑒,終嗣洞山龍價(jià)。受湖南馬殷之請,住潭州龍牙山妙濟(jì)院,世稱龍牙和尚。梁末帝貞明初,賜號(hào)證空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有傳。其所作歌偈頌,廣行于世。詩僧齊己為之作序。《禪門諸祖師偈頌》、《宗鏡錄》、《景德傳燈錄》等書存其詩偈97首,語言通俗,除闡釋佛法禪旨外,亦詠及僧人日常生活?!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禪師名居遁。生于郭氏。撫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滿田寺剃落。又六年詣嵩岳受具。遁風(fēng)骨癯。甚視瞻凝。遠(yuǎn)性夷粹語論英發(fā)。初謁翠微不契。至臨濟(jì)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價(jià)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價(jià)曰。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遁豁然大悟。研味其旨。悲欣交集。服勤八年。日增智證。價(jià)稱其能。馬氏方據(jù)有長沙。興崇梵坊。聞遁名請。說法于龍牙法濟(jì)禪寺。僧問。如何是道遁曰無異人心。又曰。夫言修道者。此是勸諭之詞。接引之語。從上已來。無法與人。只是相承種種方便。為說出意旨。令識(shí)自心。究竟無法可得。無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軌持之名。道是眾生體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shí)。此性不滅。喚作隨流之性。常無變易。作么生可持以與人。又可作意。而修得哉。僧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遁曰。待石烏龜解語。即向汝道。進(jìn)曰。石龜語也。曰。向汝道什么。其僧亦悟。又僧問。大庾嶺提不起時(shí)如何。遁曰。六祖為什么將得去。又問。維摩掌擎世界。未審維摩在什么處立。遁曰。汝道維摩掌擎世界。其對(duì)機(jī)峻峭無滲漏類如此。偽梁龍德五年癸未八月示疾。九月十三日夜半。有大星殞于方丈前。詰旦加趺而化。閱世八十有九。坐六十有九夏。 贊曰。予觀龍牙偈曰。學(xué)道先須有悟由。還如曾斗快龍舟。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嬴來方始休。君若隨緣得似風(fēng)。吹沙走石不勞功。但于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皆清深精密。如其為人。疑問翠微臨濟(jì)祖意。度禪板蒲團(tuán)。機(jī)語在已見洞山之后。雪竇以瞎龍死水罪之。龍牙聞之必大笑。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郭氏。
臨川南城人。
年十四。
出家于廬陵滿田寺。
旋詣嵩山受具。
因入翠微禪會(huì)不契。
德山又不契。
遂止于洞山。
一日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洞曰待洞水逆流。
即向汝道。
從此始寤。
碌碌眾底。
八年。
楚王馬氏承其譽(yù)。
而敬慕之。
請居龍牙山妙濟(jì)院。
負(fù)錫而至者。
常半千。
示眾云。
夫參學(xué)人。
須透過佛祖始得。
所以古德道。
佛教祖教。
是生冤家。
方有共語分。
若透佛祖不過。
即被佛祖謾去也。
時(shí)有僧問。
佛祖還有謾人心也無。
遁云汝道江湖還有礙人之心么。
僧無語。
遁云江湖。
雖無礙人之心。
為時(shí)人過不得。
江湖成礙人去。
不得道江湖不礙人。
佛祖雖無謾人之心。
為時(shí)人透不得。
佛祖成謾人去。
不得道佛祖不謾人。
若透得佛祖過。
此人卻過于佛祖。
始是體得佛祖意。
方與向上古人不別。
如未透得學(xué)佛學(xué)祖。
萬劫無有得。
時(shí)僧因問。
如何得不被佛祖謾去。
遁云即須自悟去。
遁在翠微時(shí)。
問如何是祖師意。
微云與我將禪板來。
遁遂過禪板。
微接得便打。
遁云打即任打。
要且無祖師意。
又問臨濟(jì)。
濟(jì)云與我將蒲團(tuán)來。
遁遂過蒲團(tuán)。
濟(jì)接得便打。
遁云打即任打。
要且無祖師意。
貞明初奏賜紫伽梨。
號(hào)證空龍德三年。
癸未九月十三日。
終于所居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5—899 【介紹】: 唐僧。鳳翔麟游人,俗姓淡。少從兄祐律師受業(yè),該通經(jīng)論。后歸禪宗,歷參翠微無學(xué)、臨濟(jì)義玄,終嗣夾山善會(huì)。常居澧州樂普山,世稱樂普和尚。喜作詩偈勸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899 俗姓淡,鳳翔麟游(今陜西麟游)人。幼從兄祐律師受業(yè)、通該經(jīng)論。先后參謁翠微無學(xué)、臨濟(jì)義玄、夾山善會(huì),終為夾山法嗣,常居澧州樂普山,世稱樂普和尚(《祖堂集》作落浦和尚)。昭宗光化二年卒。《祖堂集》卷九、《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諸書及《五燈會(huì)元》中存其詩偈6首,《全唐詩續(xù)拾》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六
禪師名元安。生淡氏。鳳翔南游人也。幼依懷恩寺祐律師。剃發(fā)受具。既長通經(jīng)論。初造翠微。無所契悟。北至臨濟(jì)。臨濟(jì)稱其俊爽可教。安自負(fù)辭去。至夾山。庵于冢巔。夾山訝之。以書抵安。誡使者曰。此僧得書不發(fā)。明日當(dāng)來。發(fā)之不來也。安得書果置之不答。使者具以告夾山。夾山曰。旦暮必至矣。俄報(bào)安至。夾山望見呵曰。雞棲鳳巢。非其同類。出去。安乃問曰。自遠(yuǎn)趨風(fēng)。請師一接。夾山曰。目前無阇梨。此間無老僧。安曰。錯(cuò)。夾山曰。住住。且莫草草匆匆。云月是同。溪山各異。截?cái)嗵煜氯松囝^則不無。阇梨爭教無舌人解語乎。安茫然不知答。夾山以杖擊之。夾山歿。眾以安次補(bǔ)。住持久移居洛浦。謂眾曰。末后一句始到牢關(guān)。把斷要津不通凡圣。欲知上流之士。不將佛祖言教。貼在額上。如龜負(fù)圖。自取喪身之禍。指南一路。智者知疏。學(xué)道先須識(shí)得自己宗旨。方可臨機(jī)。不失其宜。祇如鋒铓未兆已前。都無是個(gè)非個(gè)。瞥爾暫起見聞。便有張三李四。胡來漢去。四姓雜居。不親而親。是非互起。致使玄關(guān)固閉。識(shí)鎖難開。疑網(wǎng)羅籠。智刀劣剪。若不當(dāng)陽曉示。迷子何以知?dú)w。欲得大用現(xiàn)前。但可頓忘諸見。諸見若盡?;桁F不生。智照洞然。更無他物。以今學(xué)人觸目有滯。蓋為因他數(shù)量作解。被他數(shù)量該括方寸。不能移易。所以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假饒并當(dāng)門頭。凈潔自己。未能通明。還同不了。若也單明自己。法眼未明。此人祇具一只眼。所以是非欣厭貫系。不得脫坼自由。謂之深可慜傷。各自努力。唐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誡門弟子曰。出家之法。長物不留。況其他哉。切須在念。時(shí)不待人。至十二月一日。又曰。吾旦夕行矣。有問問諸人。若對(duì)得。分付缽袋子。曰若道這個(gè)是。即是頭上安頭。若道不是。即斬頭覓活。堂中第一座對(duì)曰。青山不舉足。日下不挑燈。安曰。去。汝扶吾宗不起。有彥從上座曰。去此二途。請和尚不問。安曰。未在。更道。彥從曰。彥從道不盡。安曰。我不管汝道不盡。曰彥從無侍者。祗對(duì)和尚。安乃歸方丈。中夜喚彥從至曰。汝今日祗對(duì)老僧。甚有道理。據(jù)汝合體得先師意旨。先師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且道那句是賓。那句是主。彥從茫然不知。安曰??嗫?。二更時(shí)。眾請安代答。安曰。慈舟不泛滄波上。劍峽徒勞放木鵝。泊然而化。閱世六十有五。坐四十六夏。 贊曰。洞山價(jià)。夾山會(huì)。皆藥山的骨孫。其鍛鍊鉗錘。可謂妙密。然價(jià)之宗至膺。才有同安察。后云居簡而已。會(huì)之宗。遂止于洛浦安公。莊子曰。北溟有魚。其名曰鯤。化而為鵬。九萬里風(fēng)。斯在下。然聽其自化。也使之化。則非能鵬也。膺安似之。其絕也理之固然。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淡氏。
鳳翔麟游人。
丱歲依兄祐律師于岐陽懷恩寺。
薙落受具。
即事參扣。
首訪臨濟(jì)。
已而辭濟(jì)。
濟(jì)喜曰。
臨濟(jì)門下一只箭。
誰敢當(dāng)鋒。
安蒙許可。
自謂已足。
尋至夾山卓庵。
后得夾山書。
覽之悚然。
乃棄庵至夾山禮拜。
夾山曰。
雞棲鳳巢。
非其同類。
出去。
安曰。
自遠(yuǎn)趨風(fēng)。
請師一接。
夾山曰。
目前無阇梨。
此間無老僧。
安便喝。
夾山曰。
住住。
阇梨且莫草草悤悤。
云月是同。
溪山各異。
阇梨截?cái)嗵煜氯松囝^即得。
如何卻教無舌人解語。
安茫然。
夾山便打。
安因茲服膺數(shù)載。
一日問夾山。
佛魔不到處。
如何體會(huì)。
答曰。
燭明千里像。
暗室老僧迷。
又問。
朝陽已升。
夜月不見時(shí)如何。
答曰。
龍舍海珠。
游魚不顧。
夾山將示滅。
謂眾曰。
石頭一枝看看滅已。
安曰不然。
夾山曰何也。
安曰。
自有青山在。
夾山曰。
茍如是則吾道未墜也。
夾山順世。
安因卜居于澧陽洛浦山。
后徙朗州蘇溪。
四方玄侶輻輳。
示眾云。
末后一句。
始到牢關(guān)。
鎖斷要津。
不通凡圣。
須知上流之士。
不將佛祖見解。
貼在額頭上。
如靈龜負(fù)圖。
自取喪身之本。
僧問瞥然便見時(shí)如何。
答曰。
曉星分曙色。
爭似太陽輝。
僧問恁么來不立。
恁么去不泯時(shí)如何。
答曰。
鬻薪樵子貴。
衣錦道人輕。
問曰。
教中道。
飯百千諸佛。
不如飯一無脩無證者。
百千諸佛有何過。
無脩無證者有何德。
答一片白云橫谷口。
幾多歸鳥夜迷巢。
問曰。
如何是本來事。
答曰。
一粒在荒田。
不耘苗自秀。
問若一向不耘。
莫草里埋沒卻也無。
答肌骨異芻蕘。
稊稗終難映。
上堂云。
孫臏?zhǔn)珍伻ヒ病?div id="7d7zawe" class='inline' id='people_14660_3_99_comment'>
有卜者出來。
僧出曰。
請和尚一卦。
答汝家爺死。
僧無語。
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
誡主事曰。
出家之法。
長物不留。
播種之時(shí)。
切宜減省。
諦構(gòu)之務(wù)。
悉從廢停。
流光迅速。
大道深玄。
茍或因循。
曷由體悟。
眾以為常。
略不相儆。
至冬示有微疾。
亦不倦提唱。
十二月一日。
告眾曰。
吾非明即后也。
今有一事。
問汝等。
若通者個(gè)是。
即頭上安頭。
若道者個(gè)不是。
即斬頭求活。
時(shí)第一座對(duì)曰。
青山不舉足。
日下不挑燈。
安曰。
者里是什么時(shí)節(jié)。
作者個(gè)語話。
時(shí)有彥從上座。
別對(duì)曰。
離此二途。
請和尚不問。
安曰未在更道。
答彥從道不盡。
安曰。
我不管汝盡不盡。
答彥從無侍者祇對(duì)和尚。
安乃下堂。
至夜令侍者喚彥從。
入方丈曰。
阇梨今日祗對(duì)老僧。
甚有道理。
據(jù)汝合體先師意旨。
先師道。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之所到。
且道那句是主句。
若擇得出。
分付缽袋子。
答彥從不會(huì)。
安曰。
汝合會(huì)但道。
答彥從實(shí)不知。
安喝出。
乃曰苦苦。
二日午時(shí)。
別僧舉前語問安。
安自代曰。
慈舟不棹清波上。
劍峽徒勞放木鵝。
便告寂。
壽六十有五。
臘四十六。
塔于寺西北隅。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元安。俗姓淡。鳳翔游麟人也。丱年于岐陽懷恩寺從兄祐律師出家。唯經(jīng)與論無不窮核。乃問道翠微次臨濟(jì)。各餐法味不飫香積之盂也。斲彫復(fù)樸逍遙自如。聞夾山道盛德至。造澧陽當(dāng)稽問轇轕。又增明凈。后開樂普山尋居蘇溪。答詶請益多偶句華美。為四海傳焉。以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月遷滅。享壽六十五。法臘四十六矣。臨終告眾頗多警策辭句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鳳翔麟游人。少年出家具戒。通經(jīng)論。問道臨濟(jì)。濟(jì)常對(duì)眾美之曰。臨濟(jì)門下一只箭。誰敢當(dāng)鋒。師蒙印可。自謂已足。一日辭濟(jì)。濟(jì)問甚處去。師曰。南方去。濟(jì)以拄杖劃一劃曰。過得這個(gè)便去。師乃喝。濟(jì)便打。師作禮而去。濟(jì)明日升堂曰。臨濟(jì)門下有個(gè)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齏甕里淹殺。師游歷罷。直往夾山卓庵。經(jīng)年不訪夾山。山修書令僧馳往。師接便坐。卻再展手索。僧無對(duì)。師便打。曰歸去舉似和尚。僧回舉似。山曰。這僧若開書。三日內(nèi)必來。若不開書。斯人救不得也。師果三日后至。見夾山。不禮拜。乃當(dāng)面叉手而立。山曰。雞棲鳳巢。非其同類。出去。師曰。自遠(yuǎn)趨風(fēng)。請師一接。山曰。目前無阇黎。此間無老僧。師便喝。山曰。住住且莫草草。云月是同。溪山各異。截?cái)嗵煜氯松囝^。即不無阇黎。爭教無舌人解語。師佇思。山便打。因茲服膺。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三
禪師名惟善。
不知何許人。
住荊南福昌寺。
嗣明教寬禪師。
為人敬嚴(yán)。
秘重法道。
初住持時(shí)。
屋廬十馀間。
殘僧?dāng)?shù)輩。
善晨香夕燈。
升座說法。
如臨千眾。
禪林受用。
所宜有者。
咸修備之。
客至肅然加敬。
十馀年而衲子方集。
至百許人。
善見來者。
必勘驗(yàn)之。
有僧才入方丈。
畫有圓相呈善。
善喝曰。
遮野狐精。
其僧便作擲勢。
以腳拶之三。
善曰蒿箭子。
其僧禮拜。
善便打。
又問僧。
近離甚么處。
對(duì)曰。
大別。
曰。
在大別。
多少時(shí)。
對(duì)曰。
三年。
曰。
水牯使什么人作對(duì)。
曰。
不曾觸他一粒米。
曰。
二時(shí)吃個(gè)什么。
僧無語。
善便打。
又問僧。
近離甚么處。
對(duì)曰。
安州。
曰。
什么物與么來也。
對(duì)曰。
請師辯著。
曰。
驢前馬后漢。
僧喝之。
曰。
驢前馬后漢。
又惡發(fā)作么。
僧又喝。
善便打。
僧無語。
善喝云。
遮瞎驢。
打殺一萬個(gè)。
有甚罪過。
參堂去。
有僧自號(hào)映達(dá)磨。
才入方丈。
提起坐具曰。
展即遍周法界。
不展即賓主不分。
展即是。
不展即是。
善曰。
汝平地吃交了也。
映曰。
明眼尊宿。
果然有在。
善便打。
映曰。
奪拄杖打倒和尚。
莫言不道。
善曰。
棺木里瞠眼漢。
且坐吃茶。
茶罷映前白曰。
適來容易觸忤和尚。
善曰。
兩重公案。
罪不重科。
便喝去之。
又問僧。
近離什么處。
對(duì)曰承天。
曰不涉途程。
道將一句來。
僧喝之。
善便打。
僧以坐具作摵勢。
善笑曰。
喪車后掉藥囊。
又問俗士年多少。
曰四十四。
善曰。
添一減一是多少。
其人無對(duì)。
善便打。
乃自代云適來猶記得。
問超山主。
名什么。
對(duì)曰。
與和尚同名。
善曰。
回互不回互。
對(duì)曰。
不回互。
善便打。
又問僧。
什么處來。
對(duì)曰。
遠(yuǎn)離兩浙。
近離鼎州。
曰夏在什么處。
曰德山。
曰武陵溪畔。
道將一句來。
僧無語。
乃自代曰。
水到渠成。
又問僧。
什么處來。
對(duì)曰。
復(fù)州。
曰什么物與么來。
對(duì)曰。
請和尚試辯看。
曰禮拜著。
僧曰喏。
善曰自領(lǐng)出去。
三門外與汝二十棒。
善機(jī)鋒峻。
不可嬰。
諸方畏服法席。
追還云門之風(fēng)。
南禪師嘗曰。
我與翠巖悅。
在福昌時(shí)。
適病寒。
服藥出汗。
悅從禪侶遍借被。
咸無焉。
有紙衾者。
皆以衰老。
亦可數(shù)。
悅太息曰。
善公本色作家也。
贊曰。
明教在云門。
一日聞白槌曰。
請師寬充典座。
明教翻筋斗出眾。
曰。
云門禪屬我矣。
及住持。
嘗自外歸。
首座問曰。
游山不易。
明教舉拄杖曰。
全得渠力。
首座奪之。
即隨倒臥。
首座掖起度與拄杖。
明教便打曰。
向道全得渠力。
余嘗想見其人。
今觀善公施為。
真克家子也。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惟善。
不知何許人。
住荊南福昌寺。
嗣明教寬禪師。
為人敬嚴(yán)。
秘重法道。
初住持時(shí)。
屋廬十馀間。
殘僧?dāng)?shù)輩。
師晨香夕燈。
升座說法。
如臨千眾。
禪林受用。
所宜有者。
咸修備之。
客至肅然加敬。
十馀年而衲子方集。
至百許人。
師見來者。
必勘驗(yàn)之。
有僧自號(hào)映達(dá)摩。
才入方丈。
提起坐具曰。
展即遍周法界。
不展即賓主不分。
展即是。
不展即是。
師曰。
汝平地吃交了也。
映曰。
明眼尊宿。
果然有在。
師便打。
映曰。
奪柱杖打倒和尚莫言不道。
師曰。
棺木里瞠眼漢。
且坐吃茶。
茶罷。
映前白曰。
適來容易觸忤和尚。
師曰。
兩重公案喝出。
又問僧近離何處。
曰承天。
曰不涉途程道將一句來。
僧喝之。
師便打。
僧以坐具作摵勢。
師笑曰。
喪車后掉藥囊。
又問。
俗士年多少。
曰四十四。
師曰。
添一減一是多少。
其人無對(duì)。
師自代云。
適來猶記得。
又問。
僧何處來。
曰德山。
曰武陵溪畔。
道將一句來。
僧無語。
乃自代曰。
水到渠成。
師機(jī)鋒峻不可嬰。
諸方畏服。
法席追還云門之風(fēng)南禪。
師嘗曰。
我與翠巖悅。
在福昌時(shí)。
適病寒。
服藥出汗。
悅從禪侶遍借被。
咸無焉。
有紙衾者。
皆以衰老亦可數(shù)。
悅太息曰。
善公本色作家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芝,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王。為汾陽昭禪師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燈錄》卷二,《宗統(tǒng)編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見《五燈會(huì)元》卷一二、《禪林僧寶傳》卷一六、《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七。今錄詩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六
禪師名守芝。太原王氏子也。少棄家。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經(jīng)得度。為大僧。講金剛般若經(jīng)。名滿三河。學(xué)者追崇之。時(shí)昭禪師出世汾水。芝疑之往觀焉。投誠入室。特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升座揭香合子曰。明頭來明頭合。暗頭來暗頭合。若道得。天下橫行。道不得。且合卻。僧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實(shí)事請師舉。芝曰。兩叚不同。向下文長。又問。滿身是眼。口在什么處。芝曰。三跳。進(jìn)曰。不會(huì)。芝曰。章底詞秋罷。歌韻向春生。大眾僧俗中。皆有奇人。且如本朝楊大年。偈曰。八角磨盤空里走。金毛師子變作狗。擬欲藏身北斗中。應(yīng)須合掌南辰后。要會(huì)么。一偈播諸方。塞斷衲僧口。又曰。魯祖見僧來。便面壁。南泉曰。我尋常向師僧道。未具胞胎已前會(huì)取。尚不得一個(gè)半個(gè)。大愚即不然。未具胞胎前會(huì)得。打折你腰。密諫李公守南昌。請住西山翠巖。開堂祝圣曰。睿算增延。法輪常轉(zhuǎn)。且道法輪如何轉(zhuǎn)。會(huì)么。須彌頂上笑翻身。卻來堂中疊足坐。阿呵呵。是什么。飯籮里坐卻受餓。和泥合水。且與么過。上士聞之熙熙。下士聞之肯可。思量卻成口過。要會(huì)么。一六三四二。直言曲七一。桃李火中開。黃昏后日出。芝譏呵學(xué)者。寡聞得少為足。曰。汾陽有十智同真法門。鍛佛祖鉗錘。今時(shí)禪者。姿質(zhì)不妙。莫有成器者。僧問。如何是十智同真。芝曰。先師言。夫說法者。須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緇素不分。不能與人為眼目。決斷是非。如鳥飛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斷弦。弦斷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飛。弦壯翼牢??盏木銖亍W髅瓷鞘峭?。如今一切點(diǎn)出。一同一質(zhì)。二同大事。三總同參。四同真智(或云志)。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殺。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先師又曰。與什么人同得入。與誰同音吼。作么生是同生殺。什么物同得失。阿那個(gè)同具足。是什么同遍普。何人同真志(或作智)。孰能總同參。那個(gè)同大事。何物同一質(zhì)。有點(diǎn)得出底么。點(diǎn)得出者。不吝慈悲。點(diǎn)不出者。未有參學(xué)眼在。切須辯取。要識(shí)是非。面目見在。芝曰。先師曰。要識(shí)是非。面目見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學(xué)。刺頭向言句里。貪著義味。如驢舐尿處。棒打不回。蓋為不廣求知識(shí)。遍歷門風(fēng)。多是得一言半句。便點(diǎn)頭咽唾。道已了辦。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dāng)處在。先師有十五家宗風(fēng)歌。號(hào)曰廣智。其詞曰。大道不說有高低。真空那肯涉離微。大海吞流同增減。妙峰高聳總擎持。萬派千溪皆渤澥。七金五岳盡須彌。玉毫金色傳燈后。二三四七普聞知。信衣息。廣開機(jī)。諸方老宿任施為。識(shí)心是本從頭說。迷心逐物卻生疑。芝曰。此敘宗旨也?;蛑敝?。或巧施。解道前綱出后機(jī)。旨趣分明明似鏡。盲無慧目不能窺。明眼士。見精微。不言勝負(fù)墜愚癡。物物會(huì)同流智水。門風(fēng)逐便示宗枝。即心佛。非心佛。歷世明明無別物。即此真心是我心。猶是機(jī)權(quán)出。芝曰。此敘馬祖宗派也?;蛭逦弧;蛉?。施設(shè)隨根巧回互。不觸當(dāng)今是本宗。展手通玄無佛祖。芝曰。此敘洞上宗派也?;蚓??;蚋缸印A科鞣綀A無彼此。士庶公侯一道平。愚智賢豪明漸次。芝曰。此敘石霜宗派也。有時(shí)敲。有時(shí)唱。隨根問答談諦當(dāng)。應(yīng)接何曾失禮儀。淺解之流卻生謗?;螂p明?;騿握f。只要當(dāng)鋒利禪悅。開權(quán)不為斗聰明。舒光只要辯賢哲。有圓相。有默論。千里持來目視瞬。萬般巧妙一圓空。爍迦羅眼通的信。芝曰。此敘溈仰宗派也?;蛉帷;蛉谩Hf象森羅實(shí)不共。青山不礙白云飛。隱隱當(dāng)臺(tái)透金鳳。芝曰。此敘石頭藥山宗派也。象骨鏡。地藏月。玄沙崇壽照無闕。因公致問指歸源。旨趣來人明皎潔。芝曰。此敘雪峰地藏宗派也?;蚍Q提?;蚰槎?。本色衲僧長擊發(fā)。句里明人事最精。好手還同楔出楔?;蛱]。或垂手。切要心空易開口。不識(shí)先人出大悲。管燭之徒照街走。芝曰。此敘云門宗派也。德山棒。臨濟(jì)喝。獨(dú)出乾坤解橫抺。從頭誰管亂區(qū)分。多口阿師不能說。臨機(jī)縱。臨機(jī)奪。迅速機(jī)鋒如電掣。乾坤只在掌中持。竹木精靈腦劈裂?;蛸e主?;蛄蠏4笳苟U宗辯正眼。三玄三要用當(dāng)機(jī)。四句百非一齊鏟。勸同袍。莫強(qiáng)會(huì)。少俊依前或窒礙。不知宗脈莫漫汗。永劫長沈生死海。難逢難遇又難聞。猛烈身心快通泰。芝曰。此敘德山臨濟(jì)宗派也。慈明有善侍者。號(hào)稱明眼悅。聞芝之風(fēng)。自石霜至大愚入室。芝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芝俯取履。善輒踏倒。芝起面壁。以手點(diǎn)津。連畫其壁三。善瞠立其后。芝旋轉(zhuǎn)以履打。至法堂。善曰。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又有僧。稱講金剛經(jīng)。問曰。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如何。時(shí)有狗臥繩床前。芝趯之。狗起去。問僧解么。僧曰不解。芝曰。若解即成法相。作偈曰。沙里無油事可哀。翠巖嚼飯喂嬰孩。一朝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灰。嘉祐之初示寂。塔于西山。 贊曰。大愚翠巖皆余故園。少時(shí)往來兩山之間。有老衲大父友也。言芝無恙時(shí)事曰。眾未嘗登三十輩。屋老常以木拄將傾處。過者疑將壓焉。芝提笠日走。城郭村落。寺如傳舍。粥飯亦有不繼時(shí)。追繹其高韻。作偈曰。廬山殿閣如生成。食堂處處禪床折。我此三門如冷灰。盡日長廊卷風(fēng)葉。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禪師。
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
少棄家。
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得度。
為大僧。
講金剛般若。
名滿三河。
時(shí)汾陽禪望大振。
竊疑之往觀焉。
同參者。
慈明瑯琊等數(shù)人。
服誠陽室。
遂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
大愚上堂。
嘗舉汾陽十智同真話曰。
先師云要識(shí)是非面目現(xiàn)在也。
大省力后生。
晚學(xué)刺頭。
向言句里。
貪著義味。
如驢舐尿處。
棒打不回。
蓋為不廣求知識(shí)。
遍歷門風(fēng)。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點(diǎn)頭咽唾。
道已了辦上座。
大有未穩(wěn)當(dāng)處在。
上堂大眾集定乃曰。
現(xiàn)成公案也。
是打揲不辦便下座。
慈明。
有善侍者。
號(hào)稱明眼。
聞師之風(fēng)。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師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師俯取履。
善輒踏倒。
師起面壁。
以手點(diǎn)津。
連畫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師旋轉(zhuǎn)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
會(huì)中有僧。
日誦金剛經(jīng)一百遍。
師令侍者喚至。
問曰。
聞汝日誦金剛經(jīng)一百遍。
是否。
曰不敢。
師曰。
汝曾究經(jīng)意否。
汝但日誦一遍。
參究佛意。
若一句下悟去。
如飲海水一滴。
便知百川之味。
僧如教。
一日誦至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
解不生法相處。
遂以白師。
師遽指床前狗子云。
狗子聻。
僧無語。
師便打出。
作偈曰。
砂里無油事可哀。
翠巖嚼飯喂嬰孩。
一朝好惡知端的。
始覺從前滿面灰。
稱者謂。
師作偈絕精峭。
此蓋其一斑云。
嘉祐初示寂。
塔于西山。
云峰悅公。
師之真子。
別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號(hào)湛堂,俗姓梁,興元(今陜西漢中)人。初住豫章云巖寺,移居隆興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兆谡臀迥曜洌晡迨?。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huì)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興元府唐固(今陜西南鄭)人。八歲辭親從沙門虛普游,后師真凈。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見《石門文字禪》卷三○《泐潭準(zhǔn)禪師行狀》。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文準(zhǔn)。
興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見佛像輒笑。
童牙不喜聞酒胾。
金仙寺沙門虛普乞食至其家。
師膺門酬酢。
始老成。
時(shí)年八歲。
即辭父母。
愿從普。
歸授以法華經(jīng)。
伊吾即上口。
元豐僧檢童子較所習(xí)。
以籍名失后度。
師藝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陜西經(jīng)略范公過普廬。
普臘高。
應(yīng)對(duì)領(lǐng)略。
師侍其傍。
伸辯詳明。
進(jìn)止可喜。
范公欲攜與俱西。
師辭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學(xué)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陰奇其語。
度以為僧。
剔發(fā)。
既往依梁山乘禪師。
呵曰。
驅(qū)烏未受戒。
敢學(xué)佛乘乎。
師捧手曰壇場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驚。
師笑曰。
雖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師。
遍游成都講肆。
唱諸部綱目。
即棄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師曇演佳其英特。
撫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開士。
若溈山真如九峰真凈者。
可往求之。
師拜受教。
與同學(xué)志恭。
詣大溈。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見真凈。
問曰。
甚處來。
曰。
興元府。
問。
近離甚處。
曰。
大仰。
問。
夏在甚處。
曰溈山。
真凈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師罔然。
真凈呵曰。
適來句句。
無絲毫差錯(cuò)。
靈明天真。
才說個(gè)佛手。
便成隔礙。
病在什么處。
師曰不會(huì)。
凈曰。
一切見成。
更教誰會(huì)。
師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隨。
真凈晚居泐潭。
師一日舉杖決渠。
水濺衣。
因大悟。
走敘其事。
真凈罵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跡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風(fēng)。
請開法于云巖。
未幾。
殿中監(jiān)范公帥南昌。
移居泐潭。
師辭辯注射。
迅機(jī)電掃。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數(shù)千指。
自號(hào)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條拄杖。
佛來也打。
祖來也打。
不將元字腳涴汝枯腸。
如此臨濟(jì)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師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離甚處。
曰。
廬山歸宗。
師云。
宗歸何處。
僧曰。
嗄。
師云。
蝦蟆窟里作活計(jì)。
僧云。
和尚何不領(lǐng)話。
師曰。
是你豈不是從歸宗來。
僧云。
是。
師曰。
驢前馬后漢。
問。
第二上座近離甚處。
僧曰。
袁州。
師云。
夏在甚處。
曰。
仰山。
師曰。
還見小釋迦么。
僧云。
見。
師曰。
鼻孔長多少。
僧?dāng)M議。
師云。
話墮阿師。
問。
僧你來作么。
曰。
特來問訊和尚。
師云。
云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澗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師曰。
馬大師為什么從阇黎。
腳跟下走過。
僧無語
師云。
卻是阇梨謾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時(shí)如何。
師云。
洞庭湖里倒撐船。
云居先馳到。
師問。
未離歐阜。
文彩已彰。
既到寶峰。
如何吐露。
馳云。
目前有路。
師舉起書云。
既是云居底。
為甚在寶峰手中。
馳云。
兵隨印轉(zhuǎn)。
將逐符行。
師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馳擬議。
師曰。
想先馳只有先鋒。
且無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問。
自甚么處去。
座云。
擬與和尚商量一事。
師云便請。
座曰。
東家杯柄長。
西家杓柄短。
師云。
為甚拈起。
鞏縣茶瓶。
卻是饒州瓷碗。
座云。
臨崖看滸眼。
特地一場愁。
師云。
達(dá)磨大師葉屈。
座吐舌而退。
師在分寧。
遇死心和尚。
問。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師云。
須去禮拜師兄。
心云。
你來時(shí)善看方便。
師曰何故。
心云。
我黃龍路滑。
師云。
曾跶倒幾人來。
心云。
你未到黃龍。
早腳澀也。
師云。
和尚何得閉門相待。
死心又問。
準(zhǔn)老你安許多僧。
只是聚頭打閧了噇飯。
你畢竟將何為人。
師云。
因風(fēng)吹火。
心云。
亂糺作么。
師云。
從來有些子。
師卻問。
和尚山中安多少眾。
心云。
四百人盡是精峭衲子。
師云。
師子窟中無異獸。
心云。
你來時(shí)也須照顧。
師云。
也待臨時(shí)。
心云。
臨時(shí)作么生。
師云。
喚來洗腳。
心云。
你川僧家開許大口。
師云。
準(zhǔn)上座從來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馬騎。
問僧。
鄉(xiāng)里甚處。
云青州。
師云。
近離甚處。
云云居。
師云安樂樹下道將一句來。
僧無語。
師卻問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卻請和尚道。
師云。
向北驢似馬大。
僧云。
與么那。
云。
你鼻孔為甚在寶峰手里。
僧便喝。
師云。
水里火發(fā)。
見僧看經(jīng)。
問。
看什么經(jīng)。
曰。
金剛經(jīng)。
師云。
經(jīng)中道。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師云。
為什么云居山高。
寶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師曰。
你卻做得個(gè)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云。
且放你鼻孔出氣。
一日廊下見僧。
問。
你還會(huì)也未。
僧云。
不會(huì)。
師曰。
左青龍右白虎。
僧云。
久向?qū)毞濉?div id="fga2rrq"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13_2_310_comment'>
元來只是個(gè)賣卜巡官。
師乃點(diǎn)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漢敗闕也。
師云。
路逢劍客須呈劍。
師問僧。
安樂么。
僧云。
無事。
師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審某甲有甚事。
師云。
近日上藍(lán)金剛興。
天寧土地相打。
僧無語。
師云。
元來無事。
問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處。
僧便喝。
師云。
好好相借問。
何得惡發(fā)。
僧又喝。
師云。
元來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師低頭。
噓一聲。
僧云。
放過一著。
師云。
遮里不可放過。
隨后便打。
師普說次。
眾欲散。
忽問僧。
明來明打。
暗來暗打。
你作么生會(huì)。
僧便喝。
師云。
點(diǎn)即不到。
僧又喝。
師云。
到即不點(diǎn)。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來時(shí)。
又作么生。
師云。
今日天寒。
且歸堂向火。
隨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寶峰一夜睡不著計(jì)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總思量不就。
而今臨時(shí)逼節(jié)。
事出急家門。
遂拈起拂子云。
準(zhǔn)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權(quán)將供養(yǎng)大眾。
乃擲下云。
竹根棕葉麻繩擊。
樣度天然別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疾。
首座問。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師云。
跛驢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藥。
師云。
朽木搭橋。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師云。
你作么生。
座擬進(jìn)語。
師云。
你也好吃一服藥。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說偈而化。
閱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靈骨舍利塔于石門之南原。
丞相張無盡制其碑。
諫議洪駒父敘語錄。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門弟德洪覺范紀(jì)師行實(shí)。
其高道碩德。
可想見矣。
贊曰。
云居真牧和尚謂人曰。
出關(guān)走江淮。
閱三十年。
參一十八人善知識(shí)。
于中無出佛果佛眼死心靈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誠哉斯言。
蓋真正宗師。
考其全才。
如此之難。
若佛果佛眼死心靈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獨(dú)湛堂開法日淺。
未有繼其高躅者。
然覽其遺編。
想其??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覺范稱準(zhǔn)于真凈之門。
所謂家名辯才氣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僧印簡 朝代:金末元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02—1257 【介紹】: 金元間僧,號(hào)海云。嵐谷寧遠(yuǎn)人。俗姓宋。世業(yè)儒,祝發(fā)居廣惠寺,金宣宗賜號(hào)通玄廣惠大師。蒙古賜號(hào)寂照英悟大師,稱小長老。累號(hào)佑圣安國大禪師,歷主永慶、慶壽等寺。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印簡。山西之嵐谷寧遠(yuǎn)人。姓宋氏。微子之后。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人品恢偉。童幼神悟。七歲父授以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乃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父驚異。知非塵勞中人。攜見傅戒顏公。顏。欲觀其根器。授以草庵歌。至壞與不壞主元在。師問曰。主在何處。顏曰。何主。師曰。離壞不壞者。曰此客也。師曰。主聻。顏沉吟而已。尋禮中觀沼公為師。十一預(yù)恩納具。有洪彥上座問曰。于今受大戒了。緣何作小僧。師曰。緣僧小故。戒說大也。試問。上座戒老耶小耶。曰。我身則老。語未終。師大聲曰。休生分別。一日。上座教僧去。師背上拍一下。待回首。乃豎指示之。僧如教拍師背。師便豎一指。座太奇之。師年十二。中觀聽師參問。誨之曰。汝所欲文字語言耳。向去皆止之。唯身心若槁木死灰。今時(shí)及盡功用純熟。悟解真實(shí)。大死一場休有馀氣。到那時(shí)節(jié)。瞥然自肯。方與吾相見。師謹(jǐn)受教。一日。扶中觀行。觀曰。法燈禪師道??此沂旅?。且道承誰力。汝作么生會(huì)。師將中觀手一掣。觀曰。這野狐精。師曰。喏喏。師年十三時(shí)。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師在寧遠(yuǎn)。于城陷之際。稠人中俾師斂髻。師告曰。若從國儀。則失僧相也。遂獲如故。師年十八。元兵復(fù)取嵐城。四眾逃難解散。師獨(dú)侍中觀。曰。吾年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今此玉石俱焚奚益。子可以去矣。師泣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安可離師求脫免乎??v或得脫。亦非人子之心也。觀察師誠確。囑師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緣。吾與子俱北渡矣。明日城降。元帥史天澤。見師氣宇。問曰。爾何人。曰我沙門也。史曰。食肉否。曰何肉。史曰人肉。師曰。人非獸也。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曰今日兵刃之下。能無傷乎。師曰。必仗其外護(hù)者。史喜甚。又元帥李七哥。問曰。爾既為僧。禪耶教耶。師曰。禪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國之用人。必須文武兼濟(jì)。李曰。然則必也從何而住師曰。二俱不住。李曰。爾何人也。師曰。佛師。復(fù)曰。吾師亦在于此。二公見師年幼。無所畏懼。應(yīng)對(duì)不凡。即與往見中觀。聞?dòng)^教誨切至。乃大喜曰。有是父。必有是子也。相與禮觀為師。與師結(jié)金石之契。于是。國王大加恩賜。延居興安香泉院。署中觀慈云正覺大禪師。師寂照英悟大師。所需皆官給。及中觀示寂。師為乞食看塔。一夜。聞空中有聲召師名。師瞥然有省。乃遷居三峰道院。復(fù)問人告曰。大事將成。行矣。無滯于此。黎明。杖策之燕。過松鋪。值雨宿巖下。因擊火大悟。自捫面曰。今日始知眉橫鼻直。信道天下老和上。不寐語。先是。中觀垂寂。師問曰。某甲當(dāng)依何人。了此大事。觀曰。慶八十去。師既入燕。至大慶壽寺。乃省觀語。徑謁中和老人璋公。中和。先一夕夢一異僧策杖。徑趍方丈。踞師子座。次日師至。中和笑曰。此子。乃夜來所夢者。師問曰。某甲不來而來。作么生相見。中和曰。參須實(shí)參。悟須實(shí)悟。莫打野??。師曰。某甲因擊火迸散。乃知眉橫鼻直。和曰。我此處別。師曰。如何。和曰。牙是一口骨。耳是兩片皮。師曰。將謂別有。和曰。錯(cuò)。師喝曰。草賊大敗。和休去。次日。和復(fù)舉臨濟(jì)兩堂首座齊下喝因緣。師豎拳一拍。當(dāng)時(shí)丈堂震動(dòng)。遂受中和印記。出世屢坐大道場。皆太師國王。及諸重臣之命。師室中。嘗以四無依語勘學(xué)者。無一當(dāng)對(duì)揚(yáng)者。一日。廊中逢數(shù)僧。連問不契。皆被打。問最后一僧。汝那里去。僧云。覓和上去。師云。覓他作么。僧云。待痛與一頓。師云。將甚么來打。僧四顧云。不將棒來。師連打四下云。這掠虛漢。眾皆走。師召云。諸上座。眾回首。師云。是甚么。丁酉正月。加師先天鎮(zhèn)國大士之號(hào)。己亥冬。命主大慶壽寺。壬寅。護(hù)必烈大王。請師赴帳下。問佛法大意。王大悅。從師受菩提心戒。因奏曰。我釋迦氏之法。于廟堂之論。在王法正論品。理固昭然。非難非易??滞跽卟荒鼙M行也。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問以古今治亂興亡之事。當(dāng)有所聞也。王大悅。錫以珠襖金錦無縫大衣。奉以師禮。將別王。王問。佛法此去。如何受持。師曰。信心難生。善根難發(fā)。今已發(fā)生。務(wù)須護(hù)持專一不忘。不見三寶有過。恒念百姓不安。善撫綏。明賞罰。執(zhí)政無私。任賢納諫。一切時(shí)中。嘗行方便。皆佛法也。師既行。有一惡少。肆言謗法。王按之將加法焉。專使白師。師回啟云。明鏡當(dāng)臺(tái)。妍媸自現(xiàn)。神鋒在掌。賞罰無私。若以正念現(xiàn)前。邪見外魔。殺之可矣。然王者。當(dāng)以仁恕為心乃可。王益敬焉。尋奉命統(tǒng)僧。賜白金萬兩。即昊天寺建大會(huì)。為國祈福。蒙哥皇帝即位。顧遇隆渥。丙夏辰。旭威烈王。奉以金柱杖。金縷袈裟。求法語開示。七月。師會(huì)諸耆舊。錄所長物見數(shù)。令主后事。丁巳夏。說偈畢。師云。汝等少喧。吾欲偃息。侍僧急呼主事人至。師吉祥。泊然而逝矣。世壽五十六。茶毗。獲舍利無算。護(hù)必烈王。為建塔于大慶壽寺之側(cè)。謚佛日圓明大師。望臨濟(jì)為十六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禪師名印簡。
字海云。
山西寧遠(yuǎn)人也。
得道于慶壽璋禪師。
璋字仲和。
乃天目齊之裔也。
齋參五祖演和尚。
得演記莂。
遂隱天目。
當(dāng)其時(shí)。
出五祖之門者。
化遍南州。
而三佛之裔稱盛。
獨(dú)齊公居天目。
甚枯淡。
法席寥然。
暮年始有懶牛和上座。
紹齊之法。
而和之。
枯淡尤甚。
僅得竹林寶。
寶得竹林安。
安傳容庵海。
海之名頗著。
乃有中和璋。
璋之下有印簡出焉。
簡出則齊之道大于北平矣。
簡本出儒家。
有生知之質(zhì)。
其父宋氏授以孝經(jīng)。
開宗明義章。
簡掩卷進(jìn)曰。
開者何宗。
明者何義。
其父愕然。
提其耳曰。
孺子可教也。
時(shí)方七歲。
于是古今經(jīng)緯之學(xué)。
一目輒知要領(lǐng)。
然疑喜怒哀樂未發(fā)以前之理。
不遑寢食。
乃盡捐宿學(xué)。
走事中觀沼禪師。
每發(fā)問端。
沼每止之。
沼老常命簡扶行。
偶下階。
簡掣沼公之手。
沼咄曰。
者野狐精。
簡恍然而諾。
沼乃遣簡行腳。
簡既飫?dòng)巍?div id="kqkmjn9" class='inline' id='people_36787_2_53_comment'>
孤策過燕京。
雨阻松鋪。
中途夜宿巖下。
因擊石火。
劃然大悟。
乃捫面曰。
今日始知眉橫鼻直。
天下老和尚信不寐語矣。
遂達(dá)慶壽。
通謁于中和璋公。
公先夕夢。
異僧策杖竟來。
方丈據(jù)獅子座。
晨起而心待之。
簡果應(yīng)期而至。
璋大喜受展。
問曰。
你曾到此么。
簡對(duì)曰。
印簡不來而來。
作么生相見。
曰。
切莫打野榸。
簡曰。
石火迸裂。
眉橫鼻直。
曰。
吾此處別。
簡曰。
如何表信。
曰。
牙是一具骨。
耳是兩片皮。
簡曰。
將謂別有。
曰錯(cuò)。
簡喝曰。
草賊大敗。
璋笑而休。
次日璋公以臨濟(jì)兩堂首座下喝機(jī)緣。
令簡下語。
對(duì)曰。
打破秦時(shí)鏡。
磨尖上古錐。
龍飛霄漢外。
何勞更下椎。
曰。
你只得其機(jī)。
不得其用。
簡掀倒禪床。
璋曰。
路途之樂。
終未到家。
簡與一掌。
璋曰只得其用。
不得其體。
簡曰。
青山聳寒色。
月炤一溪云。
曰。
只得其體。
不得其智。
簡曰。
流水自西東。
落花無向背。
曰。
要且沒交涉。
簡震拍其兩掌。
是時(shí)左右皆為變色。
璋公乃曰。
如是如是。
遂命掌記室。
而師資如水乳也。
元世祖辛卯年。
簡主慶壽。
衲子不懼苦寒。
趨歸法會(huì)。
而禪床幾至折腳。
其都中貴人多雜遝。
門下簡一以璋公真率之風(fēng)應(yīng)之。
無不悅服。
蓋璋居慶壽。
受公卿之刺。
從未以名姓干復(fù)之。
然以祖意徵扣。
則忉怛往返。
不留馀地也一。
日簡于廊下逢數(shù)僧。
乃問曰。
那里去。
一僧對(duì)曰。
賞花去。
第二對(duì)曰。
禮佛去。
第三對(duì)曰。
那里去。
第四僧無語。
簡俱以棒打之。
復(fù)問第五僧。
對(duì)曰。
覓和尚去。
簡曰。
覓他作甚么。
曰。
待他打。
時(shí)還他一頓。
簡曰。
將甚么來打。
曰。
不將棒來打。
簡連打曰。
者掠虛漢。
眾皆走散。
簡召曰。
諸上座。
眾同首。
簡曰。
是甚么。
乃趨寂。
謚曰佛日圓明大師。
贊曰。
簡公據(jù)無師之智。
出家行腳。
遍閱尊宿。
而后扣中和室投機(jī)之語。
盤旋密運(yùn)。
稱可觀矣。
公不假能事而起天目。
齊幾湮之宗。
則老東山之面目儼然。
豈非巨冶無分金之體。
而千江有得月之機(jī)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4—1341 【介紹】: 元僧。臨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稱寒拾里人,俗姓何。世為儒家。十一歲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賜號(hào)慧文正辯禪師,主中天竺,遷靈隱。后主徑山作大護(hù)持師二十年。工詩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詩選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臨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參藏叟和尚于徑山,言下豁然頓悟,藏叟告寂,依凈慈鞏石林為記室。與陵虛谷、海東嶼、熙晦機(jī)、永東州、真竹閣為莫逆交。尋掛錫靈隱伏虎巖,住徑山。請居第一座,既而退處楞伽室。大德間,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至大間,特旨賜號(hào)曰「慧文正辯」,行宣政院舉主中天竺,遷靈隱。延祐間,有旨設(shè)水陸大會(huì)于金山,命升坐說法,竣事入覲,加賜「佛日普照」之號(hào)。南歸養(yǎng)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間,降璽書命主徑山,作大護(hù)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終于丈室,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絕古雅,自稱「寒拾里人」。嘗擬寒山子詩百馀篇,四方衲子多傳誦之。林石田隱居吳山,不與世接,獨(dú)遺以詩曰:「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蛊淙≈厍拜吶绱?。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行端。字元叟。族臨海何氏。世為儒家。年十一。從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氣識(shí)淵邃??灰缘雷匀?。參藏叟老禪師于徑山。得旨。次至凈慈石林鞏公。處以記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行中書平章張公。舉師住中天竺。復(fù)遷靈隱。有旨。設(shè)水陸齋于金山。命師說法。竣事入覲。奏對(duì)稱旨。加賜佛日普炤之號(hào)。南歸即退。廬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眾。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請師補(bǔ)徑山。仍闔奏請降璽書護(hù)持。師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賜。人以為榮。而師漠如也。主徑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閫。道隆德重。諸方仰之。間作詩文。清絕古雅。林石田前輩居吳山。閉門無接。于師特敬慕之。嘗贈(zèng)師以詩。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句。石田知師。以詩猶知見重。況知師以道者乎。先虎巖住徑山時(shí)。師為第一座。每聞巖法座上。舉云。度宗為北兵攻急。命道士設(shè)大醮。奏章天廷。問國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報(bào)。既竣事問故。高公云。為定徑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門不開。故得報(bào)遲也。巖舉此謂。住持非茍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預(yù)定之天庭。師聞?lì)H心非之。及師繼席。適當(dāng)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歲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名行端。
號(hào)元叟。
生臺(tái)之臨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顯。
端母王氏。
博釋五經(jīng)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漢之曹大家。
南宋寶祐乙卯歲生端。
端生不茹葷。
襁褓中見沙門遂喜。
甫六歲。
母王氏授以論孟。
端咿唔成誦。
乃至經(jīng)子章句悉不可難。
每遇紛華雜遝。
端則莊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駒也。
然恐不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歲為僧。
住馀杭化城院。
適歸省故里。
端竟從之剃染。
遍游叢林。
謁徑山藏叟。
臨機(jī)悟旨。
藏叟悅之。
一日藏叟問端曰。
汝是臺(tái)州人那。
對(duì)曰。
臺(tái)州。
叟便喝。
端拜。
叟又喝。
端起叉手。
叟曰。
放汝三十棒。
端喏。
藏叟又曰。
還知我泉南無僧否。
端曰。
和尚聻。
叟便棒。
端按住曰。
莫道無僧好。
叟大笑而起。
端既罷參。
乃徜徉西湖山水間。
自稱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輪正卓午。
寥寥天地間。
只有寒山子。
端不答。
乃典凈慈書記。
時(shí)凈慈石林鞏禪師居焉。
吳山石田林處士。
久隱不與世接。
乍見端篇翰。
獨(dú)以詩柬端。
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語。
端又遠(yuǎn)訪雪巖欽于仰山。
欽曰。
駕發(fā)何處。
端曰。
兩浙。
曰。
因甚語音不同。
端曰。
合取口。
曰。
獺徑橋高。
集云峰峻。
未識(shí)阇黎在。
端拍手曰。
鴨吞螺螄。
眼睛突出。
欽顧侍者點(diǎn)好茶來。
端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禮賓之。
元成宗大德初。
為虎巖伏。
分座于徑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鳳。
乃曰。
大慧祖師道。
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
受地獄苦。
終不將佛法作人情。
徑山先師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縱饒釋迦老子達(dá)磨祖師到來。
也須退身有分。
山僧在侍者寮兩年。
弄盡機(jī)關(guān)。
做盡伎倆。
直是沒湊泊它處。
所以知其為大慧嫡孫。
今有炷香供養(yǎng)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詔主中天竺。
并賜慧日正辨師號(hào)。
皇慶壬子。
遷靈隱。
仁宗設(shè)無遮大會(huì)于金山。
命端證之。
又加號(hào)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間。
起端居徑山。
端居徑山。
人才之盛。
不減妙喜。
其楚石琦輩。
時(shí)稱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獻(xiàn)宗時(shí)。
兼游諸禪宿之門。
自稱微笑居士。
每方楊大年之為人。
多剝啄諸家語錄。
而讀端提唱。
乃謂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諦理恢拓。
廣說略說。
莫不弘偉。
然關(guān)要隱而不發(fā)。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風(fēng)馀韻。
猶有如此者。
不謂老夫復(fù)相識(shí)耳。
其提唱曰。
寂靜中做工夫者。
以寂靜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靜中究竟底物。
憒鬧中做主宰者。
以憒鬧為得意。
它且不是你憒鬧中得意底物。
經(jīng)教中領(lǐng)覽者。
以經(jīng)教為根本。
它且不是你經(jīng)教中領(lǐng)覽得底物。
師友中講磨者。
以師友為淵源。
他且不是你師友中講磨得底物。
此無形段金剛大士。
從塵點(diǎn)劫來。
直至而今。
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
你擬向東邊討它。
它向西邊立地。
你向南邊討它。
它向北邊立地。
教它與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與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處一切時(shí)。
與你萬象為主。
萬法為師。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殺人不眨眼底手段。
將第八識(shí)斷一刀。
豈有成辦時(shí)節(jié)。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積生累劫。
多諸惡習(xí)。
若也照燭不破。
剔脫不行。
日用間豈免觸途成滯。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礙殺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愛水。
即淹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燒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風(fēng)。
即飄殺了你。
四者既是五蘊(yùn)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羅萬象。
到處粘作一團(tuán)。
如黐膠相似。
驅(qū)你入驢胎。
使你入馬腹。
總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無如之何矣。
端開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賜金帛悉賑貧乏。
復(fù)多怒。
老益甚。
每據(jù)坐。
竟日傳餐訶罵。
及入寢室。
或竊問其故。
乃左右顧視。
欲舉已忘。
故道俗于怒罵中。
得旨者甚多。
順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問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諸苦源。
來者不來者。
如何是來者不來者。
僧無語。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無生滅。
焉有去來。
冰河發(fā)??。
鐵樹花開。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臘七十六。
所剪爪發(fā)。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鵬摶峰北。
謚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錫來徵般若樞要。
端示以獅王奮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驚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羨也。
贊曰。
大慧四傳至端禪師。
二百載矣。
幾如勁弓之末。
其勢不能穿魯縞。
師崛出珍公之門。
而道被三朝。
德邁九洲。
源厚流長。
不亦宜乎。
或謂。
師之后大抵說法朝廷。
豈其家化以金馬門為隱者耶。
曰否。
不離菩提樹下。
而據(jù)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端,字原叟,姓何氏,臨海人也。年十二,從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嗲蟠蠓?,至忘寢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師授,自能通曉。初參藏叟珍,珍問:“何處人?”答云:“臺(tái)州?!闭浔愫龋苏棺?。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復(fù)依凈慈石林鞏為記室,與虛谷、東嶼、晦機(jī)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資福,遂以瓣香歸藏叟。居五載,學(xué)人奔湊,名聞京國,賜號(hào)“慧文正辯”。復(fù)遷中竺、靈隱、徑山諸剎,屢承恩寵,三錫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設(shè)水陸大會(huì)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訖入覲于便殿,從容奏對(duì),深契圣衷,更賜“普照”之號(hào)。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閫,慕其道者鱗萃,幾無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書偈云:“本無生死,焉有去來。冰河發(fā)燄,鐵樹花開。”投筆垂一足而化,壽八十八,臘七十六,留龕七日,顏貌如生。塔于徑塢曰,寂照分爪發(fā),別建塔于化城。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四
禪師。
諱明聰。
字無聞。
邵武光澤奚氏子也。
宗傳臨濟(jì)。
師事天奇。
天奇之盛化也。
聯(lián)芳授受。
龍象數(shù)百員。
而師拔其萃。
然師不就疏請。
不藉檀脂。
卓立當(dāng)陽。
開創(chuàng)禪社。
愛以劇務(wù)繩學(xué)者。
重振百丈之規(guī)。
或不堪其勞而去。
未期月復(fù)來歸之。
以故升其堂者。
皆挺特有志之士。
且函丈之室如旅泊。
中夜跏趺。
四壁凜然。
榻下咄咄之聲。
常驚達(dá)旦。
是以楊歧之令。
至師又行焉。
師初受業(yè)于講肆。
精研性相有聲。
同輩憚其鋒。
以英邵武嘲之。
師獨(dú)陰疑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xiàn)前。
不能成佛道。
乃與義學(xué)浩浩盤桓。
有曰。
既是佛矣。
何須更成。
或曰。
為度眾生故。
所以不成佛。
師默嘆曰。
審如是乎。
遂盡棄其所好。
堅(jiān)扣禪宗不契。
忽聞馬嘶。
廓然自驚。
趨見天奇瑞禪師。
瑞嗔目叱出(一本。
才禮拜瑞便打)。
同行者曰。
君與和尚無緣耶。
師笑曰。
真?zhèn)€那是晚。
瑞公問曰。
今日我罵底僧。
在否。
有對(duì)曰。
是必在。
公即曳杖下旦過寮。
師迎作禮。
公便擊之。
師進(jìn)曰。
適來草草。
觸忤和尚。
公按杖曰。
老僧今日被上座勘破。
師又進(jìn)曰。
和尚是在。
世忘世在。
念忘念豈被人勘破(一本云。
豈能勘破)。
公曰。
在世忘世是如何。
對(duì)曰。
了物非物。
曰。
在念忘念是如何。
對(duì)曰。
于心無心。
曰。
心物俱忘時(shí)如何。
對(duì)曰。
華山高突太行峨。
公休去。
未幾。
以化柄屬焉。
且誡師曰。
從上真宗有子。
擔(dān)荷何憂哉。
但百獸雖潛蹤于獅子聲中。
然千花卻發(fā)艷于象王影里。
子其勉之。
師既受囑。
獨(dú)入光州。
山居六年。
六安山又六年。
復(fù)還光州舊隱。
又五年。
始出隨州關(guān)子嶺。
建立龍泉寺。
以安來學(xué)。
而學(xué)者集焉。
常謂眾曰。
吾師天奇老人。
每懼后學(xué)外著文義。
內(nèi)生情見。
故有語云。
文義者法也。
情見者人也。
非人何以有其見。
非法何以有其文。
是以。
文義情見。
通屬人法。
人之不空。
情見難絕。
法之不空。
文義難滅。
文若不盡。
見奚能盡。
義若不盡。
情何能絕。
如是奔競。
展轉(zhuǎn)無窮發(fā)之乎。
文生于見。
義生于情。
返之乎。
見生于文。
情生于義。
先乃所引生能。
后乃能追生所。
總名曰生。
文滅則見滅。
義絕則情亡。
情不自忘因乎義忘而情忘。
見不自泯。
因乎文泯而見泯。
統(tǒng)名曰死。
死死生生。
實(shí)可哀哉。
此吾老人防微杜漸。
切實(shí)至極。
汝輩有志于吾宗。
寧可忽諸。
然食飯不咬米。
行地不踏土。
又作么生委悉。
是時(shí)也。
師之同門諸尊宿。
或隱或現(xiàn)。
往來衲子。
獨(dú)推尊龍泉。
為人剿絕枝蔓。
不涉離微。
惟月心寶。
得入龍泉之室。
師嘗召寶曰。
玄沙不肯靈云意作么生。
對(duì)曰。
賊入空房。
曰。
不得草草。
寶喝。
師諾。
寶乃辭去。
歷載還侍師。
又召曰。
人人有個(gè)本來父母。
子之父母。
今在何處。
對(duì)曰。
佛眼覷不見。
曰。
子還見否。
對(duì)曰。
某亦不見。
師曰。
子何不見。
曰。
若見則非真父母。
師曰。
如何是真父母。
對(duì)曰。
本來真父母。
歷劫不曾離。
起坐承他力。
寒溫亦共知。
相逢不相見。
相見不相識(shí)。
為問今何在。
分明舉似師。
師深肯之。
僧問。
本來面目。
師答曰。
石香亭。
曰。
便恁么去時(shí)如何。
師曰。
喪卻了也。
寶曰。
放去較危。
收來太速。
又僧問。
今朝天下皆慶佛誕。
未審。
佛于何處降生。
師畫圓相示之。
僧無語
寶代僧作禮云。
盡界普瞻。
師以大法有所倚重遂隱去。
經(jīng)二載還龍泉。
龍泉床歷益慎。
班白者半滿其間。
間有二三妙齡披田服者。
皆格守律度。
參請如救眉然。
但師有辭世意矣。
一日師升座說法。
已而擲下拄杖。
儼然化去。
塔于龍泉寺右。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