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明鑒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9 首
良牧歸詩匠,雅風消郁蒸。
官清難滯爵,吏散遠同僧。
棠樹非煙合,仙槎碧浪乘。
因思窮萬化(自注:使君早制圓明鑒圖,冠之序引?;蚵劵蛞?,令人曠達。),千古更無能。
奉和御制讀晉書(三首并注) 其三 (1015年9月13日) 北宋 · 夏竦
五言律詩
士行勤武力,機鑒信良哉。
國賴桓文業(yè),人推葛陸才。
殊祥雙鶴至,吉夢八門開。
終始全高節(jié),誠因左翼推(陶侃字士行,累立武功。嘗運甓齋外,曰:吾方致力中原,恐不堪事。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成帝詔曰:乃者桓、文之勛,伯舅是憑。初侃丁母憂,有二客來吊,化為雙鶴,沖天而去。又夢飛上天,見天門九重,已登其八,墜地傷左翼。)。
赫赫宗周盛,人謀還自傾。
力行窮暴戾,滅德肆驕矜。
嬖寵彝倫斁,征勞怨刺興。
桑柔瞻卬什,千古鑒分明。
按:臣惟周之王業(yè)厲王既壞于前幽王大壞于后俱以暴虐侈傲厲則征役不息而致民之怨嗟見于桑柔之詩幽則寵褒姒任奄人而易太子見于瞻卬之什豈非千古之明鑒
送人以言。相厚之道也。顧余窮。而囊無一金。請以止之一言獻也。夫天下之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止。天吾知其止于上。地吾知其止于下。山川之流峙。鳥獸之飛伏。吾知其各一其止。而不亂其在吾人。尤不能無其止。而止且非一端。當知各于其所而止之。如父子之止于恩。君臣之止于義。皆所性而物之則也。至于飲食衣服之用。視聽言動之施。豈止之無其所也。推以往之。動者之投靜。勞者之抵逸。執(zhí)熱則就涼。乘困則打睡。夫動勞之不得不止于靜逸。熱困之不得不止于涼與睡。是則不待智者而后。知所止也。君子之所貴乎學。以其可以知止也。學而不知止。與無學何異。文藝其亦一學也。當嚴之課程。盡其力量。必充吾所期之數(shù)而其定也。視所攻之藝利鈍收功與不。而一切放下。退聽于無事。則豈非超然知所謂止者哉。事有紀極。不可漫無始卒之勢而引之也。大觀子其于攻詩也。少而力。老不輟。其所著雅健著實。薄于風騷。今既脫藁??芍^勤矣。其于仕也。不卑小官。委質(zhì)聽天。白首為郎。終無慍色。可謂恭矣。及知開城教。無日不視學。授其業(yè)。勉其成。使后進小子。豹變蠖伸而鼓舞也??芍^勞矣。以余觀之。七十康強。不可謂不壽。官居下大夫之后。不可謂不貴。又以能詩聞也。不可謂無成。既壽且貴。又教馀事。垂于不朽。則向所謂充吾所期之數(shù)者。似可謂滿足矣。過此以往。吾知先生之不能力也。然則棲身于逍遙之地。游神于澹泊之所。不其時乎。易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蓋時行而行。則行而止也。時止而止。則止而止也。既坐止止之域。則詩不必苦吟。仕不必馳騖。形亦不必抖擻煩動。而思烏可憧憧往來而不止乎。孔子既衰矣。則不復周夢。知其止止也。邵子之詩曰。不讀書來二十年。知其止讀也。又曰。閑而不清。是一惑。老而不歇。是二惑。是知閑宜止于清。老宜止于休。閑不清。老不休。非惑而何。吾先生。既已。抵老而投閑。正可坐忠而不走作。把來身心。都止于無思無為之地之時也。所謂無思無為者。異乎瞿曇之寂滅。老聃之虛無。禦寇之潛九觀。莊周之御六氣。伯陽之服鉛汞也。彼雖自以為天下之學。莫尚于吾術(shù)。而夷考其所為。則率未免滯止于一隅。豈吾儒大中至正。該體用。一動靜。顯微無間之道也。凡吾所當止者。在此而不在彼也。然則如何用功。而可止于無思無過之地也。曰持敬觀理。其方也。敬者。主一無適之謂也。接一物則止于所接。應一事則止于所應。無間以他也。則心能一。及事過物去。而便收斂。湛然當如明鑒之空也。然而顧吾持敬未熟。則方其主一之時。不為泥止者鮮矣。泥止則亦為累爾。必持敬之久。而能主靜以御動。外不泥止。而內(nèi)無滯止。然后無思無為者??蓭滓病O壬旋S。扁以大觀。所謂大觀??譄o大于止止也。先生頗有古人之風。其于處世。毀方而瓦合。不為崖異絕俗之行。茍能知所謂止止之所。與其止止之時而止之。則可與衛(wèi)武而并驅(qū)。亦未晚也。若乃長趨闊步。窺躋于李,杜之壇。而覓句之癖猶在。則殆不類于昭氏之鼓琴也哉。如曰。詩可以娛性情。唯在勿喪其志。仕當安于義命。斃而后已云爾。則其亦可也。余方讀易。得止字于艮之繇辭。于先生之行。推廣其說。以為贐也。
故國三年教,諸生喜玉成。
離懷應不耐,無路請陽城。
鬟云乍攏。鏡翠慵窺。
趾玉羞籠。浮蹤雖浪蕊。
薄命嘆飛蓬又一件。那石衛(wèi)尉喬知之。豈非明鑒。還仔細著。。中心自懂怕容易將人斷送我來得太早。門還未開。他還未到么。。
狐冰須聽徹。魚鑰待傳封。
旦小旦丑駕車上:對面無緣。百年殘夢。
朝亦運百甓,暮亦運百甓。
欲清中原還致力。
古人陰惜寸,今人時擲尺。
欲清中原先惜日(葉)。
陶士行,真名臣。
神機魏武忠孔明(葉),陸遜陸抗非其倫。
前年擊杜韜,今年殺蘇峻。
君不見元規(guī)枉自受顧命,賊來亦拜陶士行。
按:蘇峻反,庾亮詣陶侃拜謝。侃止之曰:「庾元規(guī)亦拜陶士行耶?」○尚書梅陶與曹識書曰:「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br />
聞之唐明皇登駱谷之時,有恩賢之意,是以終戡大亂,旋返舊京。余以為明皇見機,早定入蜀之計。雖倉皇避遁,而事理昭晰。不然,靈武之象,焉得嗣君?勤王之師,孰為標目?登谷遐覽,意在斯乎?屢遷而存,古有明鑒。竇康之意,今更廣之。
玄菟千里烽煙。鐵騎縱橫柳邊。
玉帳牙旗逡遁。燕南趙北騷然。
相臣狡兔求窟。國論傷禽畏弦。
早避漁陽鼙鼓。后人休笑開天。
沈沈此夜,對湖天坐久,悲歌誰發(fā)。
不飲相看都似醉,何況乍聞凄咽。
霧鎖三年,塵生幾處,不見明明月。
也應愁照,戰(zhàn)旗百幅如血。

昨夜達旦何人,持將玉斧,道是修微缺。
陰翳仍留風未掃,碧海那能澄澈。
且莫遲留,歸途只怕,宵禁嚴城徹。
更誰能問,千秋何夕今夕。
孤山堤柳漫垂條,作計煙波歸尚遙。
餉我樽前風菡萏,看君舌底蘊江潮。
葛洪嶺隔丹難致,蘇小墳平夢易銷。
說到鑒湖秋俠事,此愁如海欲分瓢。